蘭亭集序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投影儀 投影膠片 摹本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
二、作者簡介選一學生讀注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出示王羲之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多音字:
會稽(kuài jī) 感慨
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通假字:
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
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五、品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學生嘗試背誦。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學生分組討論。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斗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小結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學生逐一明確。教師歸納總結。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①修
例句 | 出處 | 釋義 |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 《岳陽樓記》 | 修建、修造 |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 《過秦論》 | 治理、整治 |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答司馬諫議書》 | 修訂、修改 |
鄒忌修八尺有余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高 |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 | 長 |
②期
例句 | 出處 | 釋義 |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史記·陳涉世家》 | 期限 |
今夜半,方期我決斗某所 | 《大鐵椎傳》 | 約定時限 |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 《呂氏春秋》 | 限度 |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 《察今》 | 期望、企求 |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 《戰國策》 | (jī)滿、周,一周年 |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 | 至、及 |
③致
例句 | 出處 | 釋義 |
皖師欲結歡于寧南,致敬亭于幕府 | 《柳敬亭傳》 | 送、送達 |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 《屈原賈生列傳》 | 表示、表達 |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勸學》 | 到達 |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 《送東陽馬生序》 | 獲得、得到 |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過秦論》 | 招致、引來 |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 《孔雀東南飛》 | 致使、使得 |
專心致志 | 成語 | 極、盡 |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 情趣、情致 |
④臨
例句 | 出處 | 釋義 |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 《岳陽樓記》 | 面對、迎 |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 | 面對、引申閱讀 |
居高臨下 | 成語 | 從高處往低處看 |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 《出師表》 | 將要 |
⑤次
例句 | 出處 | 釋義 |
1.賢能不待次而舉 | 《荀子·王制》 | 等次 |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 《陳涉世家》 | 按次序 |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 《孫子兵法》 | 在排列上次一等 |
4.師退,次于召陵 | 《左傳·僖公》 | 臨時駐扎 |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 《陳涉世家》 | 行軍途中的駐地 |
6.列座其次 | | 旁邊 |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書設計 ]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慨嘆 向之所欲,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延伸閱讀]將王羲之《蘭亭詩》和對讀,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教師可把《蘭亭詩》打印分發給學生。 《蘭亭詩》其一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