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學設計17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于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要點]
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后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胡同,我們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于胡同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于胡同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胡同,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胡同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著獨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胡同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辭海》
“文化”:1871年,泰勒第一個在人類文化學中引用“文化”一詞:“文化乃是當個人為社會一分子時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格及其他才能習慣等復雜的整體。”
杜威:“文化是一個錯綜的風俗習慣的結晶體,具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錢穆:“我們屢次說過,文化是人類生活之總體,而人類生活則是多方面各種部門之配合,人類文化逐漸演化,則方面愈廣,部門愈雜。但扼要分析,我們仍可將人類生活之諸多形態分劃出七個大部門:一經濟,二政治,三科學,四宗教,五道德,六文學,七藝術。”
《辭海》:“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總之,“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表現人類生活全部的概念。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點?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胡同文化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封閉”“滿足”“旁觀”“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眾多特點里,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么?
4.作者是如何從“胡同”里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胡同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胡同寫起,寫了胡同名稱的來源,胡同的寬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著胡同文化的特點;由于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并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確:作者對胡同,對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對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6.放錄音:“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再見吧,胡同。”思考如下問題:
(1)第一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栓,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吊,意在說明什么?“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么?
明確:意在說明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胡同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談到看了照片后人們會產生“懷舊感情”和“傷感”又可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確:胡同文化也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而日趨消失,這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3)從“再見吧,胡同”一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胡同和胡同文化將一起隨著商品經濟改革的大潮而逐漸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將會興起。
7.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六、作業
課外閱讀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進一步體味其語言 特色。參見第一冊語文《讀本》第194頁。
[板書設計 ]
胡同 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來源、寬窄、網絡 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毫無生氣 衰敗沒落
日趨消失
七.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文化眼光
馮驥才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謂文化眼光:這要先弄清何謂文化。
文化一詞多義,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視為一種教育狀況或知識程度。比方說某某人“有文化或沒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為一種考古用語。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類所創造的總財富。主要指精神財富。
長久以來,對文化的普遍解釋多是第一種。而一個階段,還把文化單一地、生硬地、干癟地當作意識形態,那時的社會生活變得多么空虛與空洞!這種解釋,遺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無。可以說,文化一直在狹義中存在,而對文化廣義上的解釋不過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識之士為了改變世人對文化偏狹的成見,區別以往的文化定義,便創造出一個詞兒來,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猻,從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氣,變成千萬種文化。從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長江文化、黃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業文化、農業文化、企業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飾文化、案頭文化、藥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錢幣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劇文化、風箏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電視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夢文化……于是,不斷聽到驚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難道廁所也是文化嗎?”差不多,這里又有一個“廁所文化”的概念出現。
只要用文化眼光來看,文化便無所不在,對事物也會產生新的認識與發現。比如對于酒,用先前那種非文化的眼光來看,不過是一種佐餐助興的飲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澆愁,一醉方休;倘若換個文化眼光來看,則必然還要關注酒的歷史、酒的制造、酒的儲藏、飲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詩與畫,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氣候的關系……那就會發現還有一個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處在歷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環境中,必然浸入這些因素,成了一種文化載體,具有認知和享用這些文化的價值,那么,酒對于我們,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釀,還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聰明的酒廠老板,都是一邊靠酒一邊靠酒文化發財。如果進一步,我們用這樣的眼光來看生活的一切,才會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實與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兩種狀態存在著:
一是活著的狀態,一是歷史的狀態。
活著的狀態是一種生活,歷史的狀態才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文化。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上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了解、感受認識昔日生活的形態與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便發生了質變,在“活著”的時候,它們是實用性的生活物品與生活環境;進入“歷史”之后,就變成純精神的文化物品與人文環境了。同一件事物,它們本身并沒有變化,還是原來模樣,這變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其實它是人們的一種認識,也就是人們用文化眼光看出來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須具有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沒有這種眼光。所以,當這些環境與器物由“活著的狀態”轉變為“歷史的狀態”時,常常被當做無用的東西丟棄了。昔時器物被當作破盆破罐,舊時房舍被當做危房陋屋。看來這眼光中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面對這一切,人們只是從現實的角度而來看的。
一個相反的例子,能夠做最好的說明:
當柏林墻將拆除時,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派人跑到德國,去購那些涂滿圖畫與文字的墻體碎塊。出價之高驚駭一時。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覺悟到,這座被時代淘汰的墻恰恰是一種過往不復的珍貴的歷史象征。德國政府被驚動了,于是決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墻不拆了,保護起來,永世珍存。
這種眼光說明了什么?它說明——
有些事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必須站在未來才能看到。文化,不僅是站在現在看過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現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現為一種文化素養,一種文化意識,更是一種文化遠見和歷史遠見。
注釋:柏林墻:1961年民主德國沿西柏林邊界構筑的隔離設施,原稱“反法西斯防衛墻”,后一般稱“柏林墻”。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決定開放柏林墻。1992年,柏林墻被拆除,民主德國解體。
1.“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就需要文化眼光。”這句中“看”的意思是
A 使視線接觸人或物 B 觀察并加以判斷
C 訪問 D 照料
2.“這種解釋,遺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無。”對句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也就是把文化看做人類所創造的總財富。
B 生活與生存的意義相同。
C“文化退到生活之外”,這是對文化的狹義理解
D狹義地理解文化,也使生活變得空虛與空洞
3.“于是,不斷聽到驚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難道廁所也是文化嗎?’差不多,這里又有一個‘廁所文化’的概念出現。”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就是說“廁所文化”,也不是對文化的侮辱,人類生活的一切都應視為文化,廁所也不例外。
B作者認為把文化與廁所聯系起來,這是對“大文化”的誤解和嘲弄。
4.對“酒文化”這個例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每一種生活資料都是一種文化載體,與此有關的歷史,都具有文化的意義。
B中華文化不能狹窄地理解為儒家學說
C中華文化存在于中華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
D文化眼光有助于生產者推銷商品,也使消費者在物質享受的同時獲得精神享受。
5.“活著的狀態是一種生活,歷史的狀態才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文化”,意思就是
A活著的狀態還談不上文化,歷史的狀態才是文化。
B活著的狀態還談不上文化,歷史的狀態才有全部文化意義。
C活著的狀態作為文化載體發揮著實用價值,歷史的狀態才是文化。
D活著的狀態作為文化載體在生活中發揮著實用價值,而歷史的狀態則是純粹的文化。
答案:1.B 2.B 3.A 4.B 5.D
附:
一.導入
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筑;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胡同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現代作家。先后曾任《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編輯,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后改為北京京劇院)任編輯。主要作品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京劇劇本《范進中舉》《沙家浜》評論《沈從文和他的〈邊城〉》。
三.有關資料簡介
1、北京街巷胡同歷史悠久,大多數始于清、明、元,若更改名稱,一般采用同音、協音。綜合街巷胡同的格局、變遷、名稱起源、嬗替及人事滄桑,便是一部豐富、生動的北京歷史。
2、北京城區有名的街巷3074條,其中胡同有1330條。因為胡同居多,是北京街巷主體,人們便習慣把街巷統稱胡同,說“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賽牛毛”,并非夸張。
3、巷稱胡同始自元大都,歷明、清、民國,構成北京特色。
四.自讀思考題
1、根據作者的思路劃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切分文章的層次結構。
2、作者從哪段開始介紹北京胡同文化?他賦予胡同文化哪些內涵?
3、文章前五段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4、作者在文章中對北京胡同文化及其衰落懷著什么樣的感情?怎樣表達的?
五.全文結構
第一部分(1段)全文總起
第二部分(2段—5段)介紹北京胡同
第三部分(6段—12段)介紹北京胡同文化
第四部分(13段—15段)作者的感慨
六.文章賞析
(一)作者賦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內涵?
1、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文化形態)
2、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 (人際觀念)
3、北京人易于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物質生活)
4、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 (人際交往)
5、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二)第十一、十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這兩段分別以小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 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小結:作者從大量生活細節出發,從切身感受入手,概括了胡同文化的種種特征,闡釋了胡同文化的內涵。闡釋的過程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全面又親切。
(三) 文章的第二部分從幾個方面介紹北京胡同?
1、胡同名稱的來源
2、北京胡同的規模數量
3、北京胡同的作用
4、胡同內部構成
(四)第五段為何不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作段意?
這一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由上文的“胡同”過渡到下文的“胡同文化”。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個并列復句來概括段意,兼有兩方面的意思,更加全面。
(五)文章的前五段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不可以。人們按照自己的思想文化觀念建造居住環境,居住環境又反過來制約和支配人們的生活思想,二者密不可分。從文章來說,有了北京的“方方正正”和“胡同”這兩部分,“胡同文化”這一部分才有了依托。
(六)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描寫包含了什么感情?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
1、贊揚與喜愛:“睡不著瞇著”這話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傷感與無奈: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3、理解與超脫:再見吧,胡同。“過去的終歸要過去的。”“在無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長。”(《日子就這么過來了》)
(七)作為一個北京人,你讀了《胡同文化》,又看到北京今天的飛速發展變化,有什么感受?請用200字表現你的理性的思考。
附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文化常識
1. 四合院: 一種四面是屋子、中間是院子的住房建筑,也叫四合房。
2. 國子監: 我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隋、唐、宋、元、明、清稱國子監,晉稱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清末改革學制,自光緒三十二年起設學部,國子監并入學部。
3 劉禹錫名詩《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是朱雀橋旁的一條街。朱雀橋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橋,這橋和街都在金陵古城(南京)的正南門外。
4.老舍(1899~1966)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作家和人民藝術家,滿族。代表作解放前創作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新中國成立后創作了話劇《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等。因話劇《龍須溝》的創作1950年被譽為“人民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