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4
一、課文悟讀 《孟子》全書立論的根本點是“性善論”,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國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針對諸侯紛爭、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從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高瞻遠矚,獨倡王道,論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關系,使之成為《孟子》全書的總綱。北宋哲學家程頤曾評論說:“孟子之論王道,不過如此,可謂實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對我國上古社會的民本傳統和孔子的仁愛學說的繼承和發展。《尚書·五子之歌》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泰誓》講:“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春秋·谷梁傳·桓公十四年》中說:“民者,君之本也。”可見中國上古社會很重視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觀念在孔子之前就廣泛存在,具有樸素的人文主義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種學說,來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孟子》認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廣到人性論和政治學領域中,創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論。《寡人之于國也》通篇未著一個“仁”字,卻淋漓盡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輝。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一段與前文“王道之始”呼應,深刻闡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為梁惠王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美好的社會前景。在孟子看來,理想的治國策略必須具有幾個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一,要有眾多的人口,要積極努力“使民加多”,否則治國必需的物質財富和守衛力量便無從獲得;第二,要恢復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減免賦稅,實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產”,恤民保民,休養民力,使人民富裕起來,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否則國家便無從獲得可以不斷發展的生產力以保證富強,因為民窮財盡是不能治理國家、保住政權的;第三,當權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德”行“仁政”,以仁義治天下,以德去引導,以禮去規范,選賢任能,寬省刑罰,博施廣濟,緩和社會矛盾,節制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推恩于民,施惠于民,與民同樂,使天下歸心,否則便無從獲得強國富國的堅定保障和政策后盾;第四,發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倉廩實”后懂禮義、明人倫、知廉恥,形成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優良社會風氣,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覺悟和科學文化水平,在“庶”和“富”的基礎上,改善和提升人民素質,凝聚人心,以加強國家的生存力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否則將難免在列國的激烈競爭中落后挨打。這既是“仁政”的豐富內涵,也是任何制度的國家求富強的重要決定因素。孟子還特別指出,“仁政”的重點在君,不在民;實行“仁政”的原動力是“仁心”,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在于“制民之產”;“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仁道強于霸道,仁道才是正道,才是歸宿;要以“禮”塑人,以“仁”修人,以“人”鑄人。 孟子一生經文緯武,胸藏韜略,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但在急功近利的戰國時代,“仁義”治國的主張根本沒有實現的社會基礎。孟子積極用世,給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國藍圖。他的思想,他的主張,的確可以作為千古“匡世的真言”。 二、亮點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談話的? 探究學習:“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國策序》)。各國諸侯爭城奪地,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一天下的態勢已初步形成。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統治期間,連遭強秦重創,內憂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遷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曾對他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史記·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討教救國治國之策。在此形勢下,孟子開始了他的道德設計。本文僅是孟子在魏國期間與梁惠王的一次談話。 2.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國策? 探究學習: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戰爭和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地廣人稀、兵員和勞動力匱乏。為達到富國強兵、拓擴疆土、問鼎天下的目的,各國諸侯的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地爭奪、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勞動力和兵員,發展生產力。當時許多思想家都積極主張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商君書》就包含著豐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認為“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也”,把“人眾”與“國富”并列為稱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國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養疾”“合獨”“問疾”“通窮”“振困”“接絕”),全面鼓勵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來強調培養人才,提高人口質量。可以說,增殖人口,是時代前進的需要和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決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當然會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憂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決定綜合國力的要素之一。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從國情出發作出的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擇。 3.孟子比喻的特點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學習:孟子散文善用眾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學識,用人們習見的事物、形象和鋒利簡潔的語言,用直觀感覺多方面因勢利導,相反相成,化抽象為形象,化概念為具體,從而生動、有趣、有力地陳說事理,辯論是非,富有雄辯性、鼓動性和邏輯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以梁惠王“好戰”為喻,啟迪對方思考。梁惠王自認為對于國家比鄰國國君盡心,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應,該主動投奔歸順他,但他的目的并沒有達到,鄰國的國民并沒有減少, 自己的國民也沒有增多。這是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員,強化戰備,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上都是虐民暴政。要從根本上使國民增加,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學習: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使國民“加多”,稱雄諸侯,必須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順民意,得民心,進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注民生,休養生息,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不征調百姓服役而耽誤生產時節,不狂捕濫撈,不忽視時令伐木,牲畜不誤繁殖,不誤糧食播收,種桑養蠶織布,“使民養生喪死無憾”,解除后顧之憂,百姓衣食安則心安,從而穩定人心,鞏固政權。然后再興辦教育,使人人知廉恥,人人講禮義,引人向善,傾心歸附。至此,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國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終圍繞仁民、富民、養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過與自然的交往性互動,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實現“雙贏”。 (2)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 (3)發展經濟,振興教育,加強教化,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并形成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實現天下安寧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條件之一。 (5)民富才能國強,而民富的前提是休養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朱镕基總理談保持農村穩定時說:“土地不能動,負擔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態度不能兇。”可謂說在點上,抓準了要害。 5.從孟子對梁惠王的指責中,可看出孟子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人? 探究學習: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動蕩變化,民主觀念抬頭,百家爭鳴興起。當時孟子就義無反顧地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論點,敢于藐視神圣君權,罵桀紂是“一夫”,罵五霸及今之諸侯是“罪人”,罵大臣是“民賊”,罵把人民推向戰爭是“殃民”。面對梁惠王“于國”“盡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諱,義正辭嚴,批評統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極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統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孟子·公孫丑下》)的宏愿偉志;對時事的論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談,又尖銳駁斥,辛辣諷刺,展示出一個聰明機智、狂放不羈、豪爽直率、潑辣大膽、愛民重民、肩擔天下、無畏無私的政治家、論辯家的形象。 6.你能說說本文論辯藝術的高超之處嗎? 探究學習:《孟子》的犀利、《莊子》的恣肆、《荀子》的渾厚和《韓非子》的峻峭,被稱為先秦散文的“四大臺柱”。作為繼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學大師,由于時代及學術交流與競爭使然,孟子論辯之術在氣勢、聲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體現出眾多高超之處。在本文中有以下特點: 其一,善于掌握說話對象的心理,長于誘導啟發,始終爭取主動,客觀上形成了結構上的層層深入與跌宕生姿。 其二,準確運用比喻、排比、對偶手法。東漢趙岐《孟子題辭》中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孟子》全書261章,其中93章總共使用比喻159種。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曉暢,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本文第3段的3種措施和第4段的4種主張,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音調鏗鏘,極富音樂性,強化了小農生產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情景。 其三,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本文3個部分末尾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各部分內容畫龍點睛,又強化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凸顯出孟子論辯的雄渾、縝密、深沉的特質。 其四,語氣逼真,接近口語,生動風趣,正如清代劉大櫆在《論文偶記》里所言:“歌而詠之,神氣出矣。” 7.聯系第四、五兩個單元,掌握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特點和發展軌跡? 探究學習:歷史散文(史傳散文),主要是由各國史官積累大量檔案資料,經過整理加工編纂而成,記載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統治者和策土的言論的文章;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學派闡述各自的觀點和主張或進行相互論爭的論說文。從語言形式來看,歷史散文以敘事為主,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總的發展軌跡是由簡到繁(由“平均句長”也可說明:平均句長:總字數÷總句數):歷史散文由“春秋體”的一言兩語的大事記載,進而為“左傳國語體”的簡潔生動具有文學價值的敘事,再進而成為“國策體”的縱橫變化、豐富多彩的敘事散文;諸子散文由語錄式的問答體,發展為專題立論、結構完整、論證周密的論說文,如《論語》為語錄體,《墨子》雖有問答體,但多數文章則是主題集中、論證詳細、邏輯性強的論文,《孟子》雖仍有類似《論語》的形式,但議論復雜問題時已蔚為長篇,《莊子》《荀子》和《韓非子》的論說文已標志著我國古代散文進入了成熟階段。 三、選題設計 1.《論語》與《孟子》比較研究。 研究方法: (1)比較法。 (2)歷史法。 (3)文獻資料與網上查詢法。 (4)調查法(側重于孔孟故里的學生)。 參讀書目: (1)司馬遷《史記》中有關孔孟的部分。 (2)周月亮《孔學儒術——早期儒學及其演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3)張傳開、汪傳發《十大哲學家》,南京大學出版社。 (4)《古典文學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 (5)楊樹增《先秦諸子散文·詩化的哲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6)羅根澤《說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7)劉冬穎《與圣人對話·孔孟精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8)黃卓明《諸子說》,北京大學出版社。 (9)王興康《論語·仁者的教誨》,上海古籍出版社。 (10)趙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2.聯系《季氏將伐顓臾》和《寡人之于國也》,談談孟子對孔子儒家思想的發展體現在何處? 研究方法: (1)比較法。 (2)歷史法。 (3)文獻資料與網上查詢法。 (4)統計法。 參讀書目: (1)可研讀“問題1”涉獵之相關書目。 (2)錢世明《儒學通說·說仁義》,京華出版社。 (3)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4)周飛、唐愛華《養氣者說·孟子人生箴言錄》,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 (5)趙敏俐《先秦君子風范》,東方出版社。 (6)朱熹《四書集注》,三秦出版社。 (7)陳晉《悲患與風流——中國傳統人格的道德美學世界》,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8)樊浩《文化撞擊與文化戰略——中西比較文化原理》,河北人民出版社。 (9)張國瑞、孫忠惠主編《新教材名師導學·高一語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0)何平《孟子的仁學、性修與倫理王》,《天津師大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5期。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