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學期第四單元序言學習指導(教師中心稿)
施永忠
第四單元 序言
13、《吶喊》自序
14、胡同文化
15、《寬容》序言
16、《名人傳》序
興趣情境引導:每一個同學搜集自己以前寫過的作文,編一本“作文自選集”。
具體要求是:
1.用300頁方格稿紙(亦用電腦打印)寫一本18000字的書,一個月交。
2.給自己的“作文自選集”取一個靚麗的名字。
3.設(shè)計一個漂亮的封面。
4.書中至少有三幅插圖。
5.寫一個序言,既可以自己寫,也可以請別人寫。
序言沒有寫過,不知道怎么寫。大家可以先學習第四單元中的幾篇課文,它們都是序言,學完以后應(yīng)該有所啟發(fā)。
怎樣學習這四篇序言呢?
“單元提示”提出了三點要求:(1)從序言中提取有關(guān)書的信息;(2)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把握文章闡述的道理。
1、提取文中相關(guān)信息
什么叫提取信息?就是對文章中有關(guān)信息的辨別和篩選,主要從文中篩選出有關(guān)字詞語句。提取信息需要哪些具體能力?需要具備一定的抽取、概括、組合、轉(zhuǎn)換、延伸等閱讀理解的能力。
那么,文章中需要提取的信息有哪些呢?
對于需要提取的信息,全國語文高考命題中心張偉明老師在《高考語文能力釋要》一文中說了三點:(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識;(2)對重要概念和知識的解釋和闡述;(3)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即體現(xiàn)文章主旨的語句。另外,還有一些重要的材料。什么是文中重要的材料?張偉明老師認為文中重要的材料“是指文章中支撐觀點的事實,也包括一些有用的資料,如時間、人名、地名、數(shù)據(jù)等”。
剛才說提取信息需要辨別,怎樣辨別呢?就是區(qū)分有關(guān)的與無關(guān)的、主要的和次要的、關(guān)鍵的和非關(guān)鍵的詞語、句子、段落與相關(guān)材料。辨別出來的東西可供篩選和取舍。
篩選,具體是什么意思呢?篩選,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jù)閱讀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維活動;捕捉和選取有效的、符合閱讀目的的重要的語句,體會有關(guān)語句的隱含信息,舍棄無關(guān)緊要的東西。而篩選應(yīng)該以辨別為條件,不會辨別就談不到篩選。
那么,我們這個單元學習的序言,與提取信息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序”是為書所作的。我們可以從“序”中了解關(guān)于這本書的有關(guān)信息。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呢?比如關(guān)于寫書的經(jīng)過與宗旨,以及作者的介紹與對書的內(nèi)容的評論等等。
那么如何去提取這些信息呢?首先要了解序言的常識。哪些常識呢?如
類別 特 點 舉 例
贈序 臨別贈言,教育或勸誡 《 送東陽馬生序》《師說》
書序 介紹寫書的緣由、過程等 《<吶喊>自序》《<名人傳>序》
詩序 介紹作詩的過程、中心等 《桃花源記》
圖序 介紹與作畫或攝影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胡同文化》
實例1 從《〈吶喊〉自序》中找出關(guān)鍵語句,提取(《吶喊》)的有關(guān)信息。
閱讀篩選:
(1)……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就有了十余篇。(第21段)
(2)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神……(第5段)……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第22段)
(3)……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第23段)
(4)……又因為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之為《吶喊》。(第24段)
(5)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悶死了……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醒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第19段)
分析辨別:
(1)寫作緣由 其實應(yīng)朋友索稿只是作者創(chuàng)作《吶喊》的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前文所敘的魯迅自己的個人經(jīng)歷與思想歷程。
(2)寫作目的 魯迅寫小說(《吶喊》),一是為了“改變他們(國民)的精神”;一是為了“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就是說,為的是以文藝為武器,大聲疾呼,以徹底改變國民的麻木精神狀態(tài);同時也為勇于前行的“猛士”吶喊助威。這一寫作目的,在他的許多小說中均有表露。寫《狂人日記》,謳歌狂人解剖歷史的精神,暴露封建禮教、封建文化的毒害;寫《阿Q正傳》,是為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靈魂來”;寫《故鄉(xiāng)》,是為了揭露封建等級制度中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而狂人、夏瑜則是作者筆下的勇士,是作者的希望。
(3)寫作原則 作者把適應(yīng)新民主主義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比喻為“聽將令”,生動貼切,表現(xiàn)出高度的革命自覺性;在表現(xiàn)手法上,“不恤用了曲筆”,使《吶喊》中的作品比較地顯出若干亮色。
(4)命名緣由 為前驅(qū)者搖旗吶喊,助威幫陣。
(5)小說內(nèi)容 這一段話高度概括了小說的內(nèi)容:先看人物,一種是“許多熟睡的人們”,如孔以己、閏土、華老栓、茶館談客、刑場看客等;一種是“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則是覺醒者、革命者的形象,如狂人、夏瑜等。其次看情節(jié),《吶喊》中的小說多半取材于平凡的人和事,且無復雜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卻都具有悲劇性,這些社會的悲劇正是“昏睡入死滅”的藝術(shù)體現(xiàn)。再看環(huán)境,“鐵屋子”正是黑暗的封建社會的縮影,“絕無窗戶”象征社會的閉塞與僵化,“萬難破毀”表現(xiàn)黑暗之濃重。
閱讀方法:
應(yīng)該帶著書序的特點尋找關(guān)鍵句,諸如寫書的緣由、目的、原則、內(nèi)容等,然后根據(jù)關(guān)鍵句結(jié)合文中內(nèi)容分析這些語句隱含的信息。在尋找與分析過程中,注意辨別與篩選。
實例2 《胡同文化》共有15段文字,先提取各段的要點信息,再逐層提取要點信息,直至概括全文大意。
閱讀篩選:
一、提取各段的要點信息:
1.北京城大街、胡同的特點是“四方四正”。
2.胡同取名有各種來源。
3.胡同多為小胡同。
4.胡同大多很安靜。
5.胡同、四合院形成了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
6.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
7.北京人喜歡獨門獨院,平時過往不多。
8.北京人易于滿足。
9.北京人不愛管閑事。
10.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這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tài)。
11.我的小說<八月驕陽>中就有這樣的例子。
12.北京人不愿主持正義,主張“睡不著瞇著”。
13.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
14.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15.再見吧,胡同。
二、提取幾個小部分的要點。
(一)第一段,北京城的四方四正的大街、胡同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二)第二、三、四段,北京胡同的幾個特點。
(三)第五段,北京城的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形成了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
(四)第六段,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
(五)第七、八、九段,“封閉的文化”的幾個內(nèi)涵。
(六)第十、十一、十二段,胡同文化的一個精義是“忍”。
(七)第十三、十四、十五段,北京的胡同與胡同文化正在趲衰落和沒落。
三、提取三個大部分的要點。
(一)第一段到第五段,北京的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形成。
(二)第六段到第七段到第十二段,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第十三段到第十五段,北京的胡同文化總會消失的。
分析辨別:全文要點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與衰落。
閱讀方法:概括大意的方法是逐層上升,從句到段,從段到部分,從部分到全文。
實例3 房龍指出:一切“不寬容”來源于恐怖。根據(jù)這個觀點,提取《<寬容>序言=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說說文中的“不寬容”來源于什么恐怖。
閱讀篩選:
房龍這句話顯然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有著濃濃的火藥味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jié)束,世界還處在一個較為黑暗的混亂時期。人們在1925年對更幸福、更高尚前程的憧憬被隆隆的炮聲徹底打破,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在如此的條件下產(chǎn)生希望,一時間,恐怖造成了“不寬容”。
在《<寬容>序言》中,無知山谷的守舊老人命令村民,殺害了勇于爬到外面探索真理與宣傳真理的先驅(qū)者。無知山谷人們?yōu)槭裁慈绱嗽骱尴闰?qū)者?因為先驅(qū)者違背了固定不變的律法,村民們害怕守舊老人,更害怕守舊老人所憑借的津法,守舊老人害怕律法,且恪守法。
分析辨別:無知山谷的村民對守舊老人感到恐怖,其根本原因是對固有的律法感到恐怖。由此推知,《寬容》一書必將寫到許多與傳統(tǒng)守舊勢力斗爭的人和事,其基本內(nèi)涵應(yīng)是歌頌與寬容勇于探索的先驅(qū)者。
閱讀方法:通過序言中的有關(guān)信息了解書中的內(nèi)容,既要分析序言本身的含義,也要關(guān)注該書寫作的時代背景。
實例4 閱讀《〈寬容〉序言》第8節(jié),摘出體現(xiàn)本段主旨的三個關(guān)鍵句,并分析其含義。
分析辨別:(1)“他對了,守舊老人錯了……”(2)“他救了我們,我們反倒殺了他。”(3)“對于這件事,我們的確很內(nèi)疚,不過,假如當時我們就知道的話,當然就……” 這幾個句子的含義是,人們經(jīng)過長時間的艱辛,甚至流血的歷程,終于有所覺醒,并為過去的維護舊律法鎮(zhèn)壓新思想的行為感到內(nèi)疚。
實例5 在《<名人傳>序》開頭有一句貝多芬的名言:“我愿證明,凡是行為高尚與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在文中提取一個與之最相呼應(yīng)的句子。并由此推知《名人傳》是一本什么書。
分析辨別: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個與他同樣不幸的遭難者、不顧自然地阻礙,竭盡所能地成為一個不愧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由此可知《名人傳》應(yīng)是介紹諸多“不幸的遭難者”戰(zhàn)勝災難過程的一本書。
2、如何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請問大家我們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是哪四部著作的序言?
明確:依次是《吶喊》《胡同之沒》《寬容》《名人傳》的序言。
其次,作者給自己著作寫序(都是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交代寫書緣由;介紹著書經(jīng)過;論證與書相關(guān)的新觀點;抒發(fā)自身感情。
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倒值得我們注意。寫書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作者一般都帶著一種激情或一種社會責任感在寫書。所以,理解作者在著作的序言中抒發(fā)的感情,對于理解著作本身的感情以及讀懂著作是有較大幫助的。我們能從四篇課文看出作者寫書時的激情嗎?哪個先說說從《<吶喊>自序》能看出魯迅寫短篇小說的激情嗎?
明確:魯迅先生是帶著拯救國家和民族的激情寫《狂人日記》《藥》等短篇小說的。
那么,《胡同文化》呢?
明確:汪曾祺先生把自己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特殊感慨,寄寓在攝影藝術(shù)集《胡同之沒》之中。
這個特殊的感慨既有對胡同文化的揚棄,更有對北京新文化的呼喚。那么,從《<寬容>序言》能看出房龍什么激情?
明確:從《<寬容>序言》能看出房龍譴責反動勢力鎮(zhèn)壓新思想的激情。
是的,房龍倡言思想解放,主張寬容異見。那《<名人傳>序=呢?
明確: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羅曼·羅蘭對名人的崇拜激情,與呼喚人們從名人向上汲取力量的期望之情。
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還需要運用本學期已經(jīng)學習過的方法。你們說說有哪些方法?
明確:在第一單元學習的“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在第二單元學習的“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在第三單元學習的“品味”文章的語言。在第四單元學習的“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
相關(guān)知識整理:
序 言 著 作 體 裁 作 者 國別(時代)
《吶喊》自序 吶喊 短篇小說集 魯迅 現(xiàn)代
胡同文化 胡同之沒 攝影藝術(shù)集 汪曾祺 當代
《寬容》序言 寬容 社科著作 房龍 美國
《名人傳》序 名人傳 人物傳記 羅曼·羅蘭 法國
實例1 魯迅在《<吶喊>自序》開頭說:“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xiàn)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其中“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指的是什么理想與感情?
閱讀篩選:
(1)魯迅學醫(yī)的緣由,后來又棄醫(yī)從文的原因。
魯迅父親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魯迅學醫(yī)以救治像他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這是他第一個美好的“夢”。在仙臺學醫(yī)看到戰(zhàn)爭畫片,出于對同胞麻木的激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藝運動,棄醫(yī)從文,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夢”。
(2)籌辦《新生》失敗后,魯迅的思想狀況。
一方面感到“未嘗經(jīng)驗的無聊”、“悲哀”和“寂寞”——暗示著社會和國民如一潭死水,投入一塊石子,激不起半點漣漪;另一方面,終于看清楚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的英雄。”——魯迅當時同樣具有青年人的特點:有熱情、有勇氣、有闖勁;血氣方剛,激昂慷慨。但往往對自己、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估計過高,對中國社會的復雜性和中國國民的劣根性,認識還不深刻。
(3)作者“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的原因,這種“麻醉法”并沒有真正奏效。
現(xiàn)實使作者感到“太痛苦”,而“后來”又“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于是”作者“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然而這“麻醉法”并未真正奏效,魯迅并沒有徹底消沉下去。第10段“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jīng)奏了功”一句中的“似乎”二字,即是明證。魯迅此時的苦悶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所帶來的時代的苦悶;魯迅此時的沉默,正是他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zhuǎn)折時期所作的艱苦思考與探索的體現(xiàn)。它孕育著后來的《吶喊》,是暴風雨來臨前的沉寂,而不是幻想破滅后的絕望。此時的魯迅只是不再像青年時那樣“慷慨激昂”了,他開始以一種更實際、更冷靜、更清醒、更深刻的態(tài)度來觀察社會人生、來思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而課文第11段對“縊死過一個女人的槐樹”、“古碑”和“冰冷的槐蠶”等幾處景物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襯托魯迅當時苦悶深沉的內(nèi)心世界。
分析辨別:
“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就是魯迅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就是魯迅那種上下求索的執(zhí)著、痛苦與艱辛,就是指魯迅年輕時候強烈的、執(zhí)著的救國救民的思想感情。
閱讀方法:
著重理解魯迅的“夢”,“夢”即理想。“年青時做過”的“許多夢”是魯迅年青時的諸多理想,但未必都是救國救民的理想;但“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則是他救國救民的理想。理解了這一點,再來把握作者的感情,應(yīng)該是熾熱的愛國抒情。
實例2 作者賦予胡同文化哪些內(nèi)涵,他對此懷著什么感情?
閱讀篩選:
先回答下列問題,再作總結(jié)概括:
(1)“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xiàn)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tài)?(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向往、無限滿足神態(tài),表現(xiàn)了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zhì)要求不高”的心態(tài)。)
(2)“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xiàn)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nèi)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tài)度是贊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3)胡同在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之下,呈現(xiàn)出怎樣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胡同文化也必將隨著胡同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4)“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后的凄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5)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存在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復雜:有對胡同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胡同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沖擊胡同文化的商品經(jīng)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贊嘆,有對胡同及胡同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分析辨別:
北京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封閉,忍耐,自足,安分守已,逆來順受。作者的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著一定的批判意識。
閱讀方法:
先在文中提取與作者對胡同文化產(chǎn)生感情的相關(guān)語句,然后分析其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最后進行概括總結(jié)。
實例3 《<寬容>序言》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感情?
閱讀篩選:
在回答下列問題的基礎(chǔ)上進行概括總結(jié)。
(1)無知山谷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形象意義何在?(封閉、保守、陳舊、破敗,沒有生氣,沒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著,被維系著。新的一切被排斥著,被殘害著。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觀念、意識,一切封閉的制度、秩序、狀態(tài),一切陳舊的傳統(tǒng)、法則、定律。)
(2) 守舊老人是怎樣的人?形象意義何在?(是無知山谷里律法的執(zhí)行者,是陳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是實施所有傳統(tǒng)對一切革新的鎮(zhèn)壓的代表,是無知山谷里權(quán)威與權(quán)力的象征。)
(3)村民們是一個怎樣的群體?(在無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們迷信過去,死守律法,膽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他們甘心受制于守舊老人,對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紂為虐,對漫游者加以。)
(4)漫游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形象意義何在? (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一個敢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懷疑祖先鐵定的律法,敢于對人們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戰(zhàn),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舊世界發(fā)出反叛的聲音。他有堅定的信念,有無畏的精神,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有從容赴死的氣概。他不畏艱險,敢于冒險。他勇敢無私,為喚醒麻木沉睡的心靈,宣告真理的存在,傳播美好希望,不惜犧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劇,留給人們永恒的回味。而當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時候,他最終成了人們永遠愛戴、敬仰、歌頌和感恩的先驅(qū)。這里,有一個讓人永久回味的結(jié)論:探索者、先驅(qū)者的名字叫――不朽!)
(5)房龍在《寬容》一書中說過:一切“不寬容”來源于恐怖。“社會剛擺脫了宗教偏執(zhí)的恐怖,又得忍受更為痛苦的種族不寬容、社會不寬容,以及許多不足掛齒的不寬容……只要這個世界被恐怖籠罩,談?wù)摤F(xiàn)在,談?wù)摪l(fā)展都是浪費時間。”結(jié)合《寬容》顧成書的時代,簡析作者講這段話的思想感情?(這段話顯然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有著濃濃的火藥味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jié)束,世界還處在一個較為黑暗的混亂時期。人們在1925年對更幸福、更高尚前程的憧憬被隆隆的炮聲徹底打破,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在如此的條件下產(chǎn)生希望,一時間,恐怖造成了“不寬容”。作者對這種朝代極為憤慨。)
分析辨別:
作者對封閉、保守、陳舊的制度、秩序、狀態(tài)與法則表示極大的憤慨;對迷信過去、死守律法、膽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現(xiàn)狀乃至助紂為虐的落后勢力深惡痛絕之;而對敢于懷疑、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舊世界發(fā)出反叛的聲音。作者借助先驅(qū)者抒發(fā)了為了喚醒麻木沉睡的心靈,宣告真理的存在,傳播美好希望,而無私無畏與百折不撓的決心與感情。
閱讀方法: 以讀促思﹑以思促讀,認真誦讀全段,弄清該段講些什么,有沒有中心句。然后組織文字,加以表述。其方法有:.直接選用能表達段意的原句(即中心句);.壓縮、組合原段中的相關(guān)文字。
實例4 《<名人傳>序》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閱讀篩選:
作者首先沉痛地指出當下的歐羅巴正在“重濁與腐敗氣氛中昏迷不醒”;然后表明寫《名人傳》的目的是為了援助與苦難搏斗的那些不甘凡俗的人;接著指明的英雄的本質(zhì),同時呼吁“不幸的人們”從英雄身上汲取力量,進而得到援助;最后突出貝多芬“哦,人啊,自助!”的豪言壯語,進一步鼓勵人們以“自助”而“重新鼓起生命對人類的信仰”。
分析辨別:
作者主要抒發(fā)了對英雄勇于承擔患難的敬佩感情,歌頌了處于患難之際仍然頑強奮斗的崇高精神。
閱讀方法:
先理清文章的層次,進而理清抒情層次;在此基礎(chǔ)上概括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
3、了解幾篇序言闡述的基本哲理
每一篇文章都會給人以深刻的教育或啟迪,這也是我們高中生應(yīng)該從中領(lǐng)悟和學習的精華。那么,應(yīng)該如何去感悟和領(lǐng)會呢?
實例1 《<吶喊>自序》主要闡述了什么樣的人生哲理。
閱讀篩選:
魯迅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發(fā)展情況,可整理列成下表:
地點 經(jīng)歷 思想變化
南京 求學 尋求 追求新知與別樣的人們
仙臺 學醫(yī) 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東京 棄醫(yī)從文 改變國人精神
籌辦《新生》流產(chǎn) 無聊、悲哀、寂寞,促使自己反省
北京 親歷和旁觀更悲哀的事 沉入于國民中,不再慷慨激昂
鈔古碑 回到過更寂寞的古代去
與金心異交談 希望不能抹殺
答應(yīng)做文章,一發(fā)而不可收 慰藉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
魯迅的思想發(fā)展經(jīng)歷了學醫(yī)救國不成、從文救國不成以及在寂寞中沉思的幾個階段之后,適逢我國文學革命高潮到來,于是為了“聽將令”而搞起文學來。
分析辨別:
魯迅的人生哲理就是,把個人的奮斗與追求融入救國救民的奮斗與追求之中。
閱讀方法:
在理清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過程的基礎(chǔ)上,概括他的人生哲理。
實例2 在《胡同文化》一文中,作者為什么說“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閱讀篩選:
(1)從全文三部分內(nèi)容看 第一部分寫北京胡同四方四正的建筑格局,安靜和平的生活,說明北京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寫北京胡同文化封閉、閑適、易滿足、安發(fā)守己、逆來順受的特點,說明這種文化是一定環(huán)境和時代的產(chǎn)物。第三部分寫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北京胡同文化隨著這北京胡同一起衰敗、沒落。三部分內(nèi)容前后緊密聯(lián)系。
(2)從作者的態(tài)度看 雖然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衰敗在情感上懷著傷感情緒,但在理智上,他知道這是舊時代的文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它的消失是必然的。
(3)從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中,還可以看出傳統(tǒng)北京市民生活的可憐可悲。生活在天子腳下,安分守己,逆來順受,自我滿足,忍耐屈從,這正是長期高壓統(tǒng)治的結(jié)果。這也是不得已的生活,不得已的思想文化。作者雖沒有明說,但可以體會到這種意味。
分析辨別:
胡同文化是一定時代的產(chǎn)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必然會被一種新的文化所代替。
閱讀方法
問題比較復雜,需要多角度考慮,既要依據(jù)課文層次,又要注重作者態(tài)度,還要挖掘隱含信息。
實例3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他們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推行文藝運動了。” 這段話揭示了什么道理?
閱讀篩選:
從魯迅的經(jīng)歷看,我們知道魯迅一直在努力尋找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而一次偶然的經(jīng)歷,觸發(fā)了他深沉的思考,最后,他毅然棄醫(yī)從文,這時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從魯迅的思想變化看,魯迅懷著一腔熱血,希望救民于水火,他清醒地看到以“看客”、“華老栓”、“阿Q”、“閏土”等人為代表的國民的麻木的靈魂,只有用文藝來喚醒他們,中國才有希望。
分析辨別:
魯迅先生清醒看到,那時的國民長期處在受奴役、受壓迫的地位,精神已經(jīng)麻木,要解救他們,必須先喚醒他們的靈魂,文藝是最好的武器。
閱讀方法:
注意魯迅的憤激之詞“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與直陳之語“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這是理解全文哲理的鑰匙。
實例4 《<寬容>序言》一文,通過一個悲壯的寓言故事給人們揭示了一個什么教訓?
閱讀篩選:
(一)作者明明白白地把故事中人生活的山谷稱之為“無知山谷”,把他們的統(tǒng)治者稱之為“守舊老人”。他們的視野多么狹窄,他們的知識多么淺薄,他們可憐的一點點知識像一條窄窄的小溪,流經(jīng)的地方是深邃破敗的溪谷,根本沒有新知識的匯流,它流得那么緩慢,與死水無異。一場干旱,就一籌莫民,除了幻想,唯有坐以待斃。他們的生存空間多么狹窄,他們的生存方式多么原始。所謂“寧靜”,是死水般的停滯,所謂“幸福”,是麻木不仁的滿足。但是,更為荒唐的是,無知者不以為無知,持偏見者不以為偏見,相反,他們把固陋與偏見視為天經(jīng)地義,神圣不可褻瀆,而且用律法規(guī)定,不得離開山腳一步,使自己封閉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閉塞使人們拒絕任何新知,把真理視為異端,把先驅(qū)者一棍子打死。
(二)無知山谷盡管實行嚴酷的思想專制,用律法與迷信把人們禁錮得死死的,但是人類一要生存,二要發(fā)展,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擋的,嚴酷的律法擋不住,巖石高墻也擋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懷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問題,“后來走了,再也沒有回來”。先驅(qū)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為真理而奮斗,為真理而獻身,他是“一個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戰(zhàn)的人”,“他把人們引向了新的自由”。
(三)真理開初在少數(shù)人手里,如果像無知山谷那樣,對先驅(qū)者不但不予保護鼓勵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驅(qū)者的悲劇,也造成無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發(fā)展道路上的曲折。學術(shù)自由是思想發(fā)展的絕對必要的條件。真理的發(fā)展是沒有止境的,傳統(tǒng)觀念不是神圣的,對于新思想,必須采取寬容政策,容許其發(fā)展,讓實踐來檢驗其真理性。只有這樣,真理才能順利發(fā)展,社會才能迅速發(fā)展。
分析辨別:教訓就是,對新思想采取寬容政策是真理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閱讀方法:
貧窮、落后、反動的根源在于無知、愚昧、閉塞。人類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擋的,真理是一定要發(fā)展。要使真理的發(fā)展暢通無阻,就要保證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寬容的政策。
實例5 《<名人傳>序》對于英雄的形成,講述了什么樣基本哲理?
閱讀篩選:
人生是艱苦的,生命在患難時才偉大。不甘平庸的人都是在患難中抗爭的,他們之中不免有人在苦難中蹉跌;所以需要英雄的友人給以幫助。英雄并非以思想與強力稱雄,關(guān)鍵在于心靈偉大;而偉大主要是成為偉大,而不是顯得偉大。
分析辨別:主要了解英雄三要素,一是不甘平庸,二是患難之際,三是心靈偉大。
閱讀方法:找出中心句,抓住關(guān)鍵詞,整體把握后,再通過比較后得出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