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蘇教版高一《獲得教養的途徑》專題教學設計(教師中心稿)

蘇教版高一《獲得教養的途徑》專題教學設計(教師中心稿)

蘇教版高一《獲得教養的途徑》專題教學設計(教師中心稿)



一.專題整體教學設計 
㈠內涵概述:
人要想從蒙昧而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成為有教養的人,只有讀書學習,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識積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賴于人開掘潛能,運用智慧,產生先進的思想,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有學習的需求和讀書學習的欲望。
   本專題分為三個部分:“經典的力量”,“求學之道”和“從質疑到創新”。第一部分探討的重點是為什么要閱讀經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討重點是讀書學習的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基本原則。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第三部分探討重點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討質疑和創新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探討,讓學生從基本的“讀書求知”意識逐步上升為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
㈡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學生探討閱讀經典和求知問道的作用,探討獨立思考和創新的關系,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3.學生學會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4.學生在學習議論文不同的論證方法后,能夠在作文中正確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事實論證、引言論證等手法。
二.教學活動安排 
   本專題的主要學習方式是問題探討。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探討問題,首先要注意專題在模塊中的位置,注意專題的內涵,注意專題中每個板塊的側重點。探討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但必須以個人對學習材料的基本理解為前提。學習材料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應當在預習中解決,因此教師在專題教學前,要有整體的預習計劃,讓學生作一定的準備,以保證課堂探討能有序有效地進行。要抓住專題的核心問題,盡可能使探討能循著有價值的思路展開,以達到專題設計目的。學生在深入探討時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教師應當有一定的準備。探討可以在同桌之間展開,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重大的或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可以考慮安排一次班級范圍的探討交流。探討問題要注意過程,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做一些記錄,教師對學生的探討結果,要作出評價。
   本專題分為三個部分,教學時按要求對每一部分作整體探討。探討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能否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否保持和發展探討的興趣。專題的核心思想是“獲得教養的途徑”,探討須在這一主題的總領之下。黑塞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閱讀經典,《勸學》和《師說》的基本意思也不難理解,《貴在一個“新”字》中心明確,三篇文章的關系,簡而言之也可以概括為“讀”——“學”——“思”。
 1.第一部分學習材料重點談經典的力量,出發點是一個“讀”字。可以分幾個層次討論展開探討。
   為什么作者強調閱讀經典作品?對經典作品為什么要反復閱讀?
讀書學習,“讀什么?”是個基本問題。作者認為閱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途徑。為獲得教養,先要了解學習的作用,明白學習的要求。文章開宗明義,建議人們多讀書,讀經典著作,強調從“世界文學”中汲取營養。
   這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探討的興趣:經典作品的作用為什么不同一般?為什么前輩學人總是提醒我們讀經典作品?每個時代都有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為什么很多東西被淘汰,無法流傳?有些文學作品轟動一時,為什么才過了十來年就沒有人再提及?為什么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學史?為什么每個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和魯迅,俄羅斯的普希金、托爾斯泰,法國的司湯達、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他們的作品,不但在本國流傳,也產生了世界的影響,滋養了無數的人。為什么經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范,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峰。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閱讀杰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注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構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確立一生閱讀的方向。作者在這里特別談到閱讀的效率問題。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成為真正的讀書人,這是因為他們有追求,會選擇,是“用心在讀”;而有的人“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杰作,能激發學習者產生鮮活的有價值的思想。本專題的第二部分學習材料也能印證黑塞的這個論斷。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原因是什么呢?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閱讀不斷地深入,就能不斷地能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請同學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來談。許多同學在高小到初中階段讀過中國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后,他對這些名著會有新的認識和評價。教學時可舉中國古典名著的閱讀為例。如《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少年讀此書,可能僅僅為其中的情節人物所打動,而有了一定的修養和閱歷后,重讀此書,可能就會從歷史變遷、政治謀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讀了。其他如《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等,高中時代重讀,體會和少年時代已經大不一樣,而人生每個時期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黑塞認為“我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杰作的價值”,這句話闡述的是閱讀的態度。閱讀杰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杰作的偉大的。
   黑塞闡明了一個認識,即問題不僅在于多讀,更在于“愛的閱讀”、“敬重知識”和 “心的教養”,——因為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教養,只有“用心”,閱讀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體的閱讀方法上,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2)第二部分內容的核心是論求學之道,議論的出發點可以用一個“學”字概括。
   兩篇文章都是中國傳統的典范文章,歷久不衰,正可以說明“經典的力量”所闡述的內容。《勸學》講的是學習的基本道理,從修身立德的角度出發,更多的談的是個人的學習;而《師說》講的是從師而學,涉及到個人與外部的聯系。對青少年而言,這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兩種途徑。指導閱讀可以逐段閱讀,理清基本意思,不必要求學生對文本作過細的研習,重要的是弄清幾個問題的關系,圍繞“獲得教養的途徑”這個中心,對學習內容作整體探討。   
比較可行的方法是讓學生發現兩篇文章的內在關系,引導他們注意文本中的語句,從中找出古人對學習規律性的認識。
   《勸學》講學習的基本道理,荀子認為“學不可以已”,要“積善成德”,這是中國古代關于獲取教養的重要思想。
  荀子認為學習要注重“積累”,《師說》也強調積累,被韓愈稱贊的李蟠,正是在“六藝經傳皆習之”的基礎上求師而問的。
   韓愈認為人非生而知之,必須學習,荀子的論述中有沒有類似的思想?
  荀子注意到學習者的“善假于物”,韓愈則強調一定要從師而學,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
  ……
  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
《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師說》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 并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于功利),而在于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這兩篇文章都是古代作品,為什么至今還能有生命力?
《勸學》是兩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讀起來,仍然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時代變了,學習的條件和環境都大大地變了,可是我們可以看出,荀子論述的基本規律,對今天的學習仍然有指導意義。而正因為它已經為兩千多年的實踐所驗證,所以更具有權威性。《師說》是一千多年前的“時文”,作者是針對社會上不肯從師而學的壞風氣展開論述的,可是文章也流傳千年,因為作者揭示的是讀書人的通病(或者說是人性的弱點),所以至今仍然能從中感受強烈的針對性。韓愈的文章是寫給李蟠的,他寫作本文時并沒有想到文章會流傳后世;而我們在閱讀時不得不聯想到當今的社會風氣,從中能發現顛撲不破的基本真理,這也說明了經典的力量。《師說》在結尾處稱贊李蟠,一是嘉許李蟠“好讀書”,其實稱贊的是他“六藝經傳皆習之”,從中也可以看出韓愈也是主張讀經典的;二是嘉許李蟠的“不拘于時”,“時”指的是不肯從師而學的壞風氣,李蟠從師而學,所以學業精進,有所成就。從今天人們發表意見和評論的動因看,兩文的作者也有可能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而發議論的。
在這一部分,探討時還可以提出如下問題:
如何認識學習的階段性?“童子之師”與“讀經之師”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嗎?
從終生學習的目標看,我們目前的“學業”起的是什么作用?
如何提出進一步的學習目標?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從師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超越。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
  
(3)專題的第三部分談“思”,重點是獨立思考和創新問題。相對于前兩個部分而言,從“獲取教養”這個意義上說,“獨立思考”是更為重要的能力。
這一部分的學習圍繞《貴在一個“新”字》展開探討。該文重點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及如何通過獨立思考實現創新。作者是著名數學家、資深教授,擔任過大學校長,不但在數學研究上卓有成就,研究成才理論也有獨到的發現。作為介紹學習方法的普及讀物,本文通俗易懂。但是相對于“讀”和“學”,獨立思考的內涵更為豐富,論述問題既有深度也有廣度。在教學中宜讓學生自行展開探討,能提出問題并作較為深入的思考。
本文文本淺易,沒有什么閱讀障礙,組織探討時可以啟發學生注意開掘。
作者認為培養“獨立思考”這種能力需要哪些條件?
為什么文章的題目是“貴在一個‘新’字”,而文章卻并沒有具體地談“創新”?
他的論述對社會科學研究有用嗎?能否找出一些實例?
為什么作者把獨立思考的素質看得如此重要?
他介紹的方法對我們的學習有哪些啟發?
……
在探討中要聯系學習實際,特別是有說服力的個案個例,教師也可以提供教學中的得失。有時候,教訓比經驗更有探討和記憶的價值,所以在探討中既要注意正面經驗,更要注意來自反面的教訓。
學生探討有可能發現以下基本結論:
落后的學習方法是因為有落后的教育觀念。文章作者從正面闡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也可以從反面觀察出“學而不思”的弊端。
關于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素質,作者提出四個基本條件:要有懷疑精神,要重視積累,注重方法,勇于實踐。四個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
文章指出,許多實踐活動的共同要求是“創新”,具體表現為發現新事物,建立新理論,發明新技術,寫出新作品等等。沒有懷疑精神,就不會有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就不會有發現,也就不可能創新。要創新,就必須在思維上有突破,就要有對舊有的思想觀念、習慣做法質疑和批判的精神,這就必須獨立思考。作者不需要把筆墨花在論證“創新”如何重要上,因為在改革發展的時代,這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了。
文章主要就自然科學研究談獨立思考,實際上獨立思考精神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更為重要。哥白尼和布魯諾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雖然發現本屬自然科學領域,但是都引起過宗教政治勢力的鎮壓和攻擊。中國古代稍稍有獨立思考意識的讀書人,都會被視為異端。漢代王充的《論衡》中有《問孔》、《刺孟》篇,不得讀書人的喜歡,晉代嵇康因為一句“非湯武而薄周孔”而遇害,明代李贄因不贊成“以孔子是非為是非”而下獄。為什么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后來沒有得到發展,由此可見一斑。從康梁的變法到五四運動,從“百家爭鳴”到“兩個凡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那樣艱難,就在于具備獨立思考素質的知識分子過少。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思想解放運動,才逐步倡導了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尊重客觀存在,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中國要發展,走改革開放之路,思想解放是關鍵。中國教育落后,主要在于灌輸替代了獨立思考。
    無論在具體的學習還是研究,“不思想”終將一事無成,充其量只能得“死的知識”,只有獨立思考才有可能獲得教養,獲得智慧。
隨著探討的深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中國文化教育的大背景。結合這個大背景,本專題的探討可能會有深度和廣度。如,中國古代注意到“學”和“思”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是究竟有沒有“不唯上,不唯尊,只唯實”的獨立思考?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否提倡獨立思考?為什么中國社會近五百年在人文科學方面沒有對人類作出有價值的貢獻?為什么沒出現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中國經濟發展滯后和教育有沒有關系?中國人的教育觀念存在什么問題?中國高等教育中,文科理科所占比例為什么和發達國家相反?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國有一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探討的大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學生會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會積極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
 (4)本專題還有些有趣的問題,可以啟發學生作進一步的探討。
 王梓坤的文章,很明確的可以看出是普及讀物,任何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讀,那么我們推導:韓愈的《師說》僅僅是贈給李蟠的嗎?荀子的《勸學》又是寫給什么人讀的?通過三個部分的比較,也可以發現一些問題。如,韓愈認為師有“句讀之師”和“傳道受業解惑之師”之分,而黑塞則注意到兒童學寫字母、拼讀音節階段處在同一起點上,而后來的發展,滿足于一般閱讀與繼續深入閱讀二者將有很大的區別。
  《勸學》中的一些有關學習的論述,今天看起來,過于簡單,作者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比喻?這種行文方法和作者面對的人群素質有沒有關系?
   古代的學習觀和現代學習理念相比,是有些落后的。在現今的學習條件下,如何讀,如何學,如何思考呢?
 《獲得教養的途徑》中作者兩次提到“受騙上當”,是基于他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但是文章的落點為什么是在“創新”上? 
 三.相關連接
1.《獲得教養的途徑》 
作者介紹:(黑塞自傳) 我于1877年生于黑森林的卡爾夫市。父親是德國人,生于波羅的海岸邊的愛沙尼亞。母親出生在一個施瓦本地區的家庭,是法籍瑞士人。祖父是醫生,外祖父是傳教士、研究印度的專家。父親也曾一度在印度當過傳教士,母親年輕時在印度住過幾年,從事傳教工作。我童年時代是在卡爾夫市度過的,中間曾去巴塞爾住過幾年(1880——1886)。我們一家人是由幾個不同國籍的人組成的,現在又加上我成長的經歷:我成長在兩個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之中,他們各自操著不同的方言。我大部分的學校生活是在符騰堡的寄宿學校度過的,有一段時間在莫爾布隆修道院的神學院讀書。我是優等生,拉丁文學得不錯,但希臘文成績一般。我不是個唯命是從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適應那個虔信的教育機構,那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壓制和扼殺人的個性。從十二歲時起,我就想當詩人,但苦于找不到正常的或者說是正式的道路。我離開了神學院和中等學校,跟一名技工當學徒。十九歲時,在圖平根和巴塞爾的書店和古玩店工作。1899年底,我發表了篇幅不大的詩集,接下來又發表了一些小部頭的著作,都沒有引起注意。直到1904年,我發表了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德》,一舉成功。本書寫于巴塞爾,在瑞士出版。我放棄了賣書的工作,和一個巴塞爾女子結了婚,生了幾個兒子,遷居鄉下。那時鄉村生活遠離城市和文明,正合我的心意。自此,我一直鄉居度日。先在康斯坦茨湖畔的海因霍芬,住到1912年;后又遷居伯爾尼郊外;最后遷居現在的住處:盧加諾附近的蒙塔格諾拉。 
   我于1912年定居瑞士以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我越來越陷入了與德國民族主義沖突的境地。自從我率先向大規模的鼓動和暴力發表一些審慎的、表示抗議的言論以來,不斷地受到來自德國的攻擊,辱罵信紛至沓來。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德國當局對我的仇恨達到了頂點。然而,我在年輕一代人中贏得了追隨者,他們按照國際主義以及和平主義的方式思考問題;我得到了羅曼·羅蘭的友誼,這種友誼一直持續到他逝世;我還得到了印度和日本人的同情,他們和我雖遠隔千山萬水,但思想一致。這樣,德國官方對我的仇恨也就得到了補償。希特勒倒臺以后,我在德國又得到了公正的評價。但我的著作已部分被納粹分子查禁,部分在戰爭中被毀掉,一直未在德國再版。
   1923年,我放棄德國國籍,取得瑞士國籍。第一次婚姻破裂以后,我獨居多年,后來又結了婚,我的好友在蒙塔格諾拉蓋了一幢房子,供我居住。 
   1914年前,我一直愛好旅游。我常去意大利,有一次還到印度住了好幾個月。從那以后,我幾乎完全放棄了旅游,十多年來,我從未離開過瑞士。 
    我是希特勒統治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幸存者,在這十一年里,我一直工作,寫成了《玻璃球游戲》(1943),這是部長篇小說,分兩卷出版。完成了這部長篇以后,我患了眼疾,又因年邁,疾病日漸增多,不能從事較大部頭的創作了。 
   在西方哲學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有:柏拉圖、斯賓諾莎、叔本華和尼采;還有歷史學家J·布克哈德對我也有影響。但他們對我的影響都不及印度和中國的哲學對我的影響那樣大。我和美術一直有不解之緣,但我更愛好音樂,并小有所獲。我的作品里大都提到過音樂。我認為我最具特色的作品是《詩歌》(選集版,蘇黎世,1942);小說有《克努爾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納爾齊斯和歌爾蒙德》(1930)、《東方行》(1932)、《玻璃球游戲》(1943)。《回憶錄》(1937,增訂版,1962)里載有許多自傳材料。我的政論文集最近已在蘇黎世出版,書名《戰爭與和平》(1946)。 
    先生們,我這里寫的只是個簡略的提綱,希望它能滿足你們的要求。我的健康狀況不允許我寫得更全面一些。         (摘自漓江出版社《荒原狼》附文) 
  946年赫爾曼·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表彰詞:“……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人們已無數次地向我提出這個問題:“您最愛讀什么書?”
    對于一個愛好世界文學的人來說,這個問題頗難回答。我一生讀過數萬種書,有的讀過不只一遍,有的讀的遍數更多。我原則上反對將某些文學、流派或者作家排除于我的藏書之外,排除于我的關注或者講我的興趣之外。然而盡管如此,這個問題提得還是有理,在一定程度也是可以回答的。至于我,認真想想,在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學中,都會碰見一些更親近和更喜愛的領域、時代及風格。
     我一生中最常探訪、了解大概也最深的世界文學的領域,是那個今天看來似乎已經無限遙遠的,是的,甚至已經成為了傳說的德國——1750年和1850年之間的德國;而歌德,就是這個德國的文學的中心和頂峰。在這個德國,我既不必擔心會有所失望,也不存發現什么轟動事件的奢望。每一次去最古老的和最遙遠的世界漫游之后,我總要回到這個德國,回到那些詩人、書信作者和傳記家身邊;他們全都是高尚的人道主義者,又幾乎全帶著大地的氣息,民眾的氣息。特別令我感到親切的自然是那樣一些書:書中有我十分熟悉的風景、民俗和語言,有我從孩提時代起就習以為故鄉的一切;在讀這樣的書時,我享受到了那種對最微妙的細節、最隱諱的暗示、最輕柔的韻味都能心領神會的特殊幸福。每當讀完一本這樣的書不得不再拿起其它書,例如再拿起一部譯著或者一部缺少有機的、真正的、鮮活的語言和音樂的作品,我都會渾身一震,心里頗不是滋味兒。
    然而,血統、故土、母語并非一切,在文學同樣如此;超越這一切之上還有人類。常常既令我感到驚訝又令我感到幸福的是,在最遙遠和最陌生之處也能發現故鄉,對那些似乎最隱秘和最難接近的東西也能產生熱愛,并因之變得親密起來。這種情況,在我的前半生可以用印度的精神文化,隨后又可以用中國的精神文化為證。我之走向印度人,至少還有路可循,還有種種先天的原因:我的父母和外祖父母都到過印度,學會了印度的多種語言,多少受過印度精神的熏陶。可是,我在滿了三十歲以后,還壓根兒不曾料到,世界上還有著一種如此美妙的中國文學,還存在一種極富特性的中國人生觀和人道精神,它們不僅為我所喜愛和珍視,甚而至于變成了我的一個精神歸宿和第二故鄉。早先,除去《詩經》,我對中國文學一無所知;可后來,未曾料到的事情就發生了,通過衛禮賢和其他一些人的翻譯,我認識了一些東西,沒有這些東西,我真不知該怎樣活下去:那就是智與善的中國道家的理想。我對中文一字不識,也從未到過中國,卻有幸在兩千五百年前的中國經典中找到了自己的種種預感的證識,找到了一種精神氣氛和故鄉,一種我只是從自己的出生和語言所造就的世界里才獲得過的感覺。這些通過杰出的莊子之口,通過列子和孟軻之口講述出來的中國賢者和智者,他們與上述那些風格悲壯的作家恰恰相反;他們驚人地樸素,既接近民眾又接近日常生活,無拘無束,隱逸出世,快樂知足;他們的表達方式永遠叫人感到驚訝和欣喜。孔夫子是老子偉大的對立面,是一位禮制家和道德家,是一位立法者和衛道士,是中國古代賢哲中唯一有著幾分威儀的一位;但是,在某個場合他仍被說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歟!”由此而表現出了一種從容,一種幽默,一種質樸恬淡,在其它任何文學中我再找不出類似的例子。我現在經常想起他的這句話以及其它的一些語錄,也包括在我觀察世界形勢和聆聽某些近幾年或幾十年意欲統治世界、完善世界的人物的言論的時候。這些人行動有如偉人孔子,但在他們的行動背后卻缺少“不可為”的自知。
           (黑塞《我最愛讀的書》  楊武能譯《讀書》雜志  1990年第12期)
  與書為友
 德國著名小說家黑塞以《論與書為友》為題,寫過一篇短文。他以為,“就善讀者而論,讀一本書就是去了解一個素昧平生者的德性和思維方式,尋求與他相知,盡力贏他為友。”而當讀者一旦與書交上了朋友,他就在與書發展、深化感情的同時,當然地提高讀書的效益,自覺地改進讀書的方法。看來黑塞是反對由名家規定書單的,他指出:“各人只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慢慢地積累書籍,正如他為自己挑朋選友無二。”“縱使有益的指點和友好的引導使之可能,無論老幼,每人仍應在書國自辟蹊徑。”他的短文扣緊一個“友”字,結尾充滿感情:“誰讀書如戀友,書中真旨就將自行顯露,與己融為一體。他所讀之得就不會飄逝而去,蕩然無存,而是如摯友之所能,同他朝夕相處、相依為命,為他帶來歡樂和慰安。”
(《以書為友》吳希義   《讀書》雜志   1984年第10期)
2.《勸學》
作者介紹: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勸學》參考譯文: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是顏色比藍草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圓規(畫出的線)。即使被風吹日曬干枯了,不再挺直,這是用火烤使它彎曲的辦法讓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劃過(再用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博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驗反省,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提起腳后跟遠望,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是遠處的人能看得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是聽的人聽得特別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君子的天賦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們善于借助客觀條件啊。
   積土成為山,風雨就從那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養成道德,精神和智慧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外;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辦法成為江海。千里馬跳躍一次,不能跳出十步;劣馬拉車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而不停止,金屬和石頭也能雕刻。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是因為)用心專一。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蟹鉗,沒有蛇洞和鱔魚洞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為)用心浮躁。    
3.關于《師說》的評論 
   通篇只是“吾師道也”一句。言觸處皆師,無論長幼貴賤,惟人自擇。因借時人不肯從師,歷引童子、巫醫、孔子喻之,而作此以倡后學。([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八) 
   前起后收,中排三節,皆以輕重相形。初以圣與愚相形,圣且從師,況愚乎?次以子與身相形,子且擇師,況身乎?末以巫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相形,巫醫、樂師、百工且從師,況士大夫乎?公以提誨后學,亦可謂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則自然而成者。([宋]黃震《黃氏日鈔》卷五十九)
《師說》參考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人不可能生下來就懂得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去向老師學習,這些疑惑的問題便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出生比我遲的人,他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拜他為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高貴還是地位低賤,不論年長還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跟從老師求學的傳統沒有人繼承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難得很哪!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還要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許多人,他們比圣人差得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聰明的就更加聰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緣故吧?人們喜愛自己的孩子,選擇合格的老師來教育他;對于他們自己呢,卻把拜師求學當作不光彩的事,真是糊涂啊!那些教育兒童的老師,教孩子們讀書,讓他們學會停頓斷句,并非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的老師。斷句停頓不理解,向老師學習,疑惑不能解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地方學習,而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是明白事理的。巫師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認為可恥,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拜師學習的傳統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巫師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看不起他們的,現在士大夫們的認識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及解釋經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學習過,不受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束縛,向我求學。我贊揚他能遵循古人拜師求學的傳統,寫了這篇《師說》贈給他。
 4.《貴在一個“新”字》
  作者簡介:王梓坤,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縣人。195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數學系。1955年考入蘇聯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做研究生,1958年畢業獲蘇聯副博士學位。1952年至1984年先后任南開大學講師、教授。1984年以來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1984年至1989年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1993年至1998年任汕頭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還擔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和《數學物理學報》編委、《數學教育學報》主編等職。
   王梓坤對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我國概率論研究的先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在數學理論方面,致力于馬爾可夫(Markov)過程及相關領域的研究。20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究生滅過程,首創了極限過渡的構造方法,徹底解決了生滅過程的構造問題,并將差分方法應用于生滅過程的泛函和首達時分布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深刻結果。這些成果均居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八十年代初期,在國際上最先引進多參數Ornstein-Uhlenbeck過程,取得了系統的研究成果。八十年代后期以來,領導著他的研究集體開始對測度馬列爾可失過程(超過程)的研究,在較短時間內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達到了國際水平。在數學應用方面,提出了地震隨機遷移的統計預報方法及供艦艇導航的數學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權威學者的高度評價。
王樣神在概率論方面著書9部,發表論文數十篇。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概率論基礎及其應用》(1976年),《隨機過程論》(1965年)和《生滅過程與馬爾科夫鏈》(1980)三部著作從學科基礎到研究前沿構成完整體系,對我國概率論與隨機過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隨機過程通論》(上下卷,1996)于1997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9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馬爾可夫過程和今日數學》。多年來,王梓坤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教學和科研骨干力量,指導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余名、碩士研究生30余名。他總是充滿熱情地支持和鼓勵年輕學者的研究工作,贏得了廣泛的尊重。他重視科普工作和對治學方法論的研究,在這方面出版了《科學發現縱橫談》、《科海泛舟》等名著及論文數十篇。其中《科學發現縱橫談》社會影響很大,1981年曾獲新長征優秀科普作品獎,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署和團中央聯合推薦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圖書,此書被選中。王梓坤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期間于1984年首次提出“尊師重教”,并與北師大部分教授建議在全國設立教師節。全國人大次年通過決議,將每年9月10日定為教師節。
王梓坤致本教科書編者的信。
有人曾將我國的教育和歐美的教育進行對比,認為中國學生學習努力,基礎扎實,基本功好,解題能力強;而歐美學生則思想靈活,好提問,愛辯論,每個學校都會冒出一些創新能力很強的佼佼者。當然,這是就總體而言,并不排斥中國學生中也有少數非常優秀的杰出人才。這使人想到一個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僅不能創新,而且容易上當受騙。“文化革命”期間,許多紅衛兵就是由于四人幫的煽動而大搞打砸搶的。歷史教訓,不可輕視,于是促使我寫了這篇文章。培養獨立思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校學習時先開一個頭,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應該與生命共存。任何事情,都要問“為什么”,“怎么辦”,既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又要自己認真思考,作出判斷。如果判斷錯誤,就要及時修正;如果再錯誤,就再修正;如此繼續,一步一步走向真理。中學生年紀輕,經歷少。在向群眾(包括書本)學習和獨立思考兩個問題上,首先應以學習為主。隨著年齡增長,逐步增加獨立思考的分量。其實,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人,不管他如何成熟,都應該二者并重。誠如牛頓所說,他是站在巨人肩上,也就是前人的基礎上通過長時間的沉思苦想,才獲得巨大成功的。
                                                     2003年12月30日
5.思考題參考答案 
“問題探討一”參考答案
第一題 
    閱讀《獲得教養的途徑》,在獲得整體印象以后,分析文章是怎樣逐步深入地進行論述,得出具有說服力的論斷的。 
答:文章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先指出教養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接著論述閱讀的作用,認為閱讀經典作品是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在闡述這一問題時,文章提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必須追求文明,敬重知識;轉而從反面論述,剖析一些年輕人輕視讀書,追求享樂的現象,同時指出要提高閱讀層次。在此基礎上,從第六段開始,進一步闡述通過閱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以兒童閱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為例,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閱讀,通過過程和結果的對比,形象地說明閱讀能使心智成長,能使讀者面前的世界變得寬廣。最后,以個人的閱讀體驗為例,說明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復閱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如把不同的閱讀品位作對比,以人成長的不同追求作對比等。 
 第二題
    作者認為真正的修養“目的不在于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對這句話應當如何理解?作者認為閱讀不在于數量,說“有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作者倡導的是怎樣的一種讀書觀?為什么通過讀書獲取教養要和“個性”、“人格”聯系在一起?
   答:黑塞認為“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說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他認為真正的修養不應當追求功利,而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認為讀書是為了“心的教養”,他倡導的是“愛的閱讀”和有效的閱讀。善于讀書的人,并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作者認為讀書人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他所說的“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通俗地說,就是讀書人自己必須有獲得教養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個性追求。如果人沒有人格,沒有個性,他的閱讀也未必能獲得教養。
 第三題
為什么要重視閱讀經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些體驗說明了什么?
   答: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范,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峰。閱讀經典作品,能促進人的精神成長,增強自我修養,決定審美追求。反復閱讀經典作品,能不斷地有所發現,是因為經典作品是一個時期的最高成就,這些作品思想內蘊豐富,語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寶庫。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不斷的有所收獲。人的經驗在不斷增長,閱讀也逐漸深入,就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
第四題
本專題的文章可能會引發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認為,讀書能獲取知識但不一定能鑄煉智慧,有文憑不等同于知識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養;常言說“開卷有益”,有人卻認為“開卷未必有益”;人們通過讀書求知,賢人卻又告誡“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在校讀書10年,有了不少體會和教訓,你的學習經歷中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聯系你的學習,就這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這個問題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識”和“智慧” 二者雖然密切相關,但是是兩個概念,讀書能獲取知識,但是只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知識可以繼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繼承的。有學習經歷固然重要,但是知識分子還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獨立的人格,有修養,這些,都不是文憑能代表的。“文化”和“教養”也有距離,如同人識字未必一定有禮貌。“開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選擇,則未必有益;讀書求知,如果沒有質疑精神,讀得再多,也只能是“倉庫型的學生”,加上不知變通,也有可能導致失敗。可以聯系這方面的體會去談。
“問題探討二”參考答案 
 第一題 
《勸學》是兩千多年前的文章,它所闡述的學習觀有哪些仍有價值?有哪些需要發展提高?從《勸學》中選取一段話,參看《師說》或《獲得教養的途徑》,搜集相關論述或例證,結合你的學習經歷,和同學討論這個問題。 
答:“學不可以已”、“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善假于物”、 “積善成德”、“鍥而不舍”、“用心一也”等在今天仍然有價值。“鍥而不舍”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等,雖然道理是正確的,但是在當今之世,需要注意提高學習的效率。荀子的時代,物質文明比較落后,荀子可以“假借”的“外物”還只是“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而當今之世,善于學習的人首先要有創造的意識。 
  
第二題 
《師說》一文最后為什么贊許李蟠的“好古文”和“不拘于時”?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 
答: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 
第三題 
   《勸學》和《師說》都是古代的論說文,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主張,用了比喻、對比等論證方法。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運用這些論證方法的好處。 
   《勸學》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設喻,手法豐富多樣。如說明“學不可以已”的道理,接連用“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等為喻;為說明“善假于物也”的道理,連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五個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推出“積善成德”的道理;用“鍥而舍之”、“鍥而不舍”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證明學習要持之以恒;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學習還要做到用心專一。通篇設喻,把比較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靈活有變;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也有感染力本文論述學習的道理,通篇用比喻的方法,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 
   《師說》為論述從師而學的必要性,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從三個方面作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先以“古之圣人”的“從師而學”與“今之眾人”的“恥學于師”作對比;再以人們為子“擇師而教之”與自身“則恥師”作對比;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對比。在三組比較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不從師而學的荒謬,對當時社會不良風氣作了有力的批判。 
  
“問題探討三”參考答案 
第一題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學”與“思”的關系,“學而不思”與“思而不學”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本文圍繞獨立思考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提出了哪些問題,又是怎樣分析這些問題的?為什么作者把獨立思考的素質看得如此重要?作者認為培養“獨立思考”這種能力需要哪些條件?他介紹的方法對我們的學習有哪些啟發?
答:本文首先提出了創新需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必須要有質疑能力,以笛卡爾為例,介紹了笛卡爾的思考方法。接著就獨立思考的三個要素——重視積累知識,善于發現問題,刻苦鉆研并注意思想方法,引用了許多實例和前人的論述,展開分析。作者從自然科學研究的角度展開分析,實則闡述了獨立思考的基本規律。 
    文章兩次提到“受騙上當”不是偶然的,但是提倡獨立思考的目的不僅僅是防止“受騙上當”,而是為提高自身修養,培養創新能力。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就不會質疑,就不會有發現,也就很難有創新;同樣,盲從輕信一定會導致落后和失敗。所以必須要獨立思考。 
    作者闡述的“三個特點”就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三個條件。 
    他介紹的學習方法主要在思考層面上。在我們的學習中,通過獨立思考培養辨析能力,學會質疑思考,學會選擇、批判,進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第二題 
 文章中有許多事例和分析,論述明白曉暢,平易可親。請想一想,如果只舉事例不作分析,說理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本文列舉事例并作適當分析,以支持自己觀點;如果只羅列事例而不作分析,只說事實不講道理,論說就停留在感性的層面,就不能形成論證。
  
第三題 (略)
  
“積累與應用”答案
第一題。略。 
第二題
    略
第三題
答:本專題的四篇文章論述的方法不一樣。《獲得教養的途徑》的論述充滿理性的思考,富有哲理和詩意;《勸學》用通俗的比喻說理,生動形象;《師說》推理嚴謹,有雄辯之風;《貴在一個“新”字》以談話的方式,大量地運用事實和引言來論述。
第四題
“寫作實踐”參考提示
1. 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和教養,但讀書的方式是自由多樣的。你的課外讀書方式一定是富有個性和趣味的,請以《我的讀書故事》為題寫一篇文章。 
提示:在寫作之前,可以彼此交談讀書的故事,互相啟發,如:你喜愛在什么情況下讀書?你在什么時間讀書效率最高?你讀不同的書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你在尋找選擇書籍時有沒有曲折有趣的經歷?你通過讀書結識了哪些朋友?…… 
 2.韓愈字退之,岳飛字鵬舉,朱自清字佩弦,錢鐘書字默存……人們取字號是為了表現自我期待和精神追求,這是中國獨特的語言文化現象。你想給自己起一個字號嗎?翻檢詞典選幾個你喜歡的詞,推敲含義,選定最能表現個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詞,敘述選擇的過程和原因。 
   提示:每個人都會熟悉自己姓名的來歷。姓與名是父母所賜,字、號則可以自行選擇。中國人的字一般與名有關,考慮到一些同學的名可能沒有太多的內涵,因此也可以根據愛好、性格作選擇或自由發揮。題目要求 “表現個性和精神追求”、“敘述選擇的過程和原因”,審題時要予以關注。敘述選擇過程,要注意文章的起伏,不要“一步到位”。可以參看《向青春舉杯》中《我的五樣》的寫法。 
   3.自古以來,人們總是說“苦讀”、“勤學苦練”、“刻苦學習”等等,這類詞語會使人們對讀書產生怎樣的感覺?讀了本專題,你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請以“讀書的苦樂之境”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提示:學習本專題,在學習觀念上可能會有轉變。傳統的“刻苦學習”、“勤學苦練”、“苦讀”和“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有意無意間,都把讀書當作了苦事。本題意在啟發學生注意表面的“苦”和“快樂”“幸福”的實質,透過表象去探求更有價值的內涵,認識到讀書也是一種快樂,是精神的享受;讀書需要下功夫,但是下功夫未必是一種苦。本題除了可以從愉快地學習角度切入,也可以從“智慧的學習”角度切入。 
                                             (海安高級中學高一語文備課組供稿)


蘇教版高一《獲得教養的途徑》專題教學設計(教師中心稿) 相關內容:
  • 獲得教養的途徑

    高手支招之一———閱讀方略閱讀有目的 △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了解人們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探討閱讀經典和求知問道的作用,探討獨立思考和創新的關系,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 《獲得教養的途徑》導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一】預習目標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二】預習內容1、重點詞語: 教(jiào)養、 狹隘(ài)、 共振、 沉溺(nì)、 豐盈、 息息相通、 慰藉(jiè)、 望洋興嘆、積累(lěi)—— 罪行累累(lěi)—— 果實累...

  • 獲得教養的途徑 [蘇教版必修1]

    【教學目標】1、知識層面:理解“閱讀經典”對于“獲得教養”的重要意義;2、方法層面:側重“閱讀方法”的探究與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3、情感層面: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逐漸養成良好、純正的讀書觀。...

  •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認識閱讀經典的意義,認識閱讀杰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2、技能目標 學習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對比說理的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 閱讀經典,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

  • 高中語文課文《獲得教養的途徑》教學反思范文

    高中教學反思是一種分析教學技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活動,本文為大家提供了高中教學反思(獲得教養的途徑),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一定幫助。《獲得教養的途徑》是我上的第一篇現代文。...

  •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

    獲得教養的途徑 [學習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了解關掌握閱讀現代文的一般步驟與方法。 [教學設想] 1.進入高中,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

  • 獲得教養的途徑

    教學目標1、認識閱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提高自身修養。 2、閱讀中概括要點,質疑中提高閱讀品質。說明: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詩人、小說家。生于德國,1923年入籍瑞士。...

  •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

    [學習目標]1.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2.了解關掌握閱讀現代文的一般步驟與方法。[教學設想]1.進入高中,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

  • 蘇教版一上《識字5》第一課時教案(精選13篇)

    一,情境導入,激趣揭題.⒈小朋友,我們如東可是個好地方,她有著美麗的海景,美味的海產.今天這節課,老師要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領略大海迷人的風情.(舒緩的音樂聲起,放視頻)⒉小朋友要仔細看,認真聽.【看視頻】⒊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喜歡大...

  • 蘇教版第四冊《“黑板”跑了》教學片段品評(通用15篇)

    在課改課堂中,常聽到教者這樣問學生:“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你還有什么想法?”我認為這不單單是教師課堂語言簡單的改變,而是教師教學觀念的可喜轉變。學貴在生疑。...

  • 蘇教版小語十二冊18課《白鷺》(通用16篇)

    教學設計作者:佚名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223蘇教版小語十二冊16課《白鷺》教學設計金湖縣金溝中心小學 王旭東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

  • 蘇教版第三冊《練習8》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 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字母的大小寫。2. 認識四種標點符號及它們的用法。3. 讀句子,在一定語境中進行句式的初步訓練。4. 熟記成語。5. 朗讀背誦古詩。6. 練習寫左右結構的字。7. 按一定的順序觀察一幅圖,并有條理說一段話。...

  • 蘇教版第四冊《識字1》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準備:課件教學時間:兩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預設:知識與技能: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初步了解一些傳統節日民間風俗。...

  • 蘇教版五下《方程》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2頁,練習一第1~3題。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認識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 蘇教版第三冊《青蛙看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把閱讀興趣擺到重要位置,并采取多種手段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和享受。另外,基于“研究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理論的引領指導,本課閱讀教學重在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江市| 九寨沟县| 安徽省| 庆元县| 鲁山县| 玉龙| 泌阳县| 江源县| 尉犁县| 张家川| 东兰县| 永寿县| 天峻县| 邯郸县| 定州市| 扎兰屯市| 宝应县| 山东省| 凤冈县| 牟定县| 哈巴河县| 繁峙县| 江门市| 肇庆市| 广德县| 襄汾县| 米泉市| 合水县| 凤庆县| 阿坝县| 垣曲县| 壤塘县| 平湖市| 朝阳县| 城步| 柯坪县| 古浪县| 凤翔县| 临高县| 新郑市|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