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冊第一單元作文同步訓練設計(教師中心稿)
重慶合川市云門中學 羅 胤(郵編:401538)
【訓練重點】
1.提高對感受與思考生活的認識,增強感受與思考生活的自覺意識。
2.掌握感受與思考生活的方法。
3.表達(寫作)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思考。
【表達訓練】
板塊一
題目:回憶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一個人物、一個場面或一個鏡頭,講給同學聽。
要求:按照口語表達的要求,運用口語表達的一般技巧。
活動:按小組,組員輪流講演;每小組推薦一至二名表達較好的,進行全班講演。
指導:作文是精神產品,反映著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任何一篇佳作,都具有獨創性。這獨創性,可以反映在題材的發掘和思想認識的深刻上,也可以反映在構思、手法和語言的新穎上,但基礎則是作者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發現。有了獨特的感受和發現,才可能有深刻的思想、新穎的構思、鮮活的形象。所以,有自己的感受和發現,是作文的開始。可以說,沒有對生活的真實的感受,就不可能寫出個性化的作文。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感受與思考生活的認識,增強感受與思考生活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寫出個性鮮明的作文。
訓練感受能力,首先要解決的是感受什么的問題。許多學生都會覺得生活是那樣平淡無奇,沒有什么值得可感受可寫作的素材。其實,生活中什么都可以成為感受的對象。一個自然的景象,一件實物(如建筑物、實用東西等),一件細微的小事,一個小小的微笑,一絲淡淡的思緒,生活中人們的一句話(哪怕是只言片語),一個細節,一幅圖畫(包括新舊照片等),一篇文章或文中的一段話、一個句子、一個詞語,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這些都能引起無限遐想,引發某種感受,成為感受對象,甚至成為寫作的契機和切入點。并不一定非要什么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精彩場面、奇妙情景才能引發感受,成為感受的關注點。無數寫作實踐表明,能給人深刻感受的事物往往很平凡,甚至微不足道。關鍵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隨時留意周圍的人和事及其帶來的種種感受和發現。一位腿部受傷的同學,只能用一只腳走路,教室、寢室都在七樓,就這樣每天來來往往,可很少有人去留意,似乎司空見慣,與己無關。但有一位同學注意到了,感受到了這位同學身上表現出來的毅力和精神,在周記中謳歌了這位同學,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啟發、教育。這就是感受。
當然,生活中的感受對象不同,感受的重點和方法也就不同。一般來說,感受對象大致可分為這幾類:自然景觀、實物、人事、圖畫、內心世界等。例如對自然景觀的感受,重要的是要以審美的態度、審美的目光去感知,在情感的催化下引起審美聯想和想象,從而達到對感受對象美的感受和領悟。對實物的感受,則要以科學的態度、現實的目光去感知對象,它需要運用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等方法去把握對象的特征,并探究對象的因果聯系,從而認識這一事物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由此引發對現實生活的感悟。
這里還要強調一點的是,觀察與感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觀察著眼于外界的客觀存在,以獲取外界信息為主要目的;而感受是由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它以觀察為前提,是對觀察所得深化為內心情感上的體驗,是一種內心細膩、微妙的情緒和感情的波動。但兩者都要以人的感官作為必要的生理條件。
課外練習:
1.生活是一本書,一本豐富多彩、酸甜苦辣樣樣俱全的大書。那里藏有挖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寶藏。請你仔細回憶你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幕,把它記錄下來。題目自擬,文體、字數不限。
在文末附錄上你為什么要選擇這段材料?它哪一點打動了你?從中你悟到了一點什么人生哲理?通過這個練習,你對感受生活又有了哪些新的體會和認識?
2.許多同學覺得生活很平淡,“三點一線”,沒有什么可感受可寫作的素材。其實,在我們的校園生活中,同學的一句話、一個眼神,老師的衣著變化,天氣的陰晴冷暖變化,課文中的一個精彩詞句或插圖,等等,都可能引發你的無限感受。關鍵是你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細致了解和認識生活的習慣,培養感受和思考生活的意識。請你就課文中的某一幅插圖作仔細的觀察,用說明的方法寫一段文字,客觀地把它介紹給讀者;然后,仔細回憶一下你在觀察中獲得了哪些認識和情感體驗,感悟到了一點什么,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
完成后,請認真比較兩文,看看有何異同。請你用理性的文字把這些看法和認識記下來。不必面面俱到,只談你自己獨到的看法。
板塊二
題目:聽音樂寫作文
要求:放一段音樂,學生閉目聆聽,然后寫一個片斷,字數不限。
活動:學生當堂完成作文后,相互交流。可請最先完成的同學朗讀自己的作文,然后全班評論。
指導:感受以觀察為基礎,它們都要用到人的感官。因此,訓練感受能力,就要做到五官開放,立體的、全面的去感受生活。“生活對于我們來說,它總是通過感覺給我們神經、給我們的大腦以信號的。我們知道,人都是有五官的,認識世界首先是從感覺開始的。比如說,春天,下雨了,是春雨。下雨了,對一個普通人來說算不了什么,一輩子見過的雨也多了。‘下雨了,下雨了,把自行車搬到廊子里去吧!’或者有晾的衣服趕緊收起來,這也就完了。但我們細細觀察一下,‘下雨了’這樣一個現象,它給予人的是一系列多么復雜多么微妙的感覺。你怎么知道下雨了?首先,或者你看到了雨絲,這是一種視覺的形象。這雨絲可能細細的,因為我剛才說了,這是場春雨,不是夏天那種傾盆大雨。也可能你感覺到了一種涼意。有時候,你還會聞到由于下雨而使泥土潮濕的氣息。甚至下雨以后連樹葉、花,它們的顏色,它們的氣味,都會發生變化。下雨的時候,還包括陰天所給你的視覺的感受。這種陰沉天空的感覺,也許在某些人身上引起的是一種快樂。如果是農民,他的這種感覺就是和他的快樂分不開的,因為他的莊稼地,還有許多地方正需要雨。如果是牧區,對下雨的感覺更敏銳。一場春雨過后,到處都是綠草。放羊放牛的牧民啊,甚至牛啊,羊啊,都感到是非常快樂的事情。所以說,下雨這么一件普通的事情,它是和這么一系列復雜的感覺,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分不開的。”(《王蒙談創作》,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5月第一版,44--45頁)由此可見,正是這樣或那樣的對事物的感覺,充實著作者的感受體驗,激發著寫作的欲望。因而,訓練五官的感受能力是何等重要。
但是,在訓練五官的感受能力時不能平均用力,而是要有所側重。因為它們在人的感受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據有關研究表明:“知識輸入的主要通道是眼睛和耳朵(視覺通道與聽覺通道)。人生之初,通過聽覺通道而記知識要比通過視覺通道優越(能夠通過測驗答案正確的百分率得到證明);大約在小學之末,中學之初,通過視覺通道吸收知識的優勢日漸發展起來,有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近代生理學家告訴人們,單位時間內,由視神經輸入的信息量是聽神經輸入信息的五百四十倍。這樣說來,就不是‘百聞不如一見’,而是‘五百四十聞不如一見’了。據報道,有人對我國中學生進行過測驗,發現通過‘目睹’比通過‘耳聞’,多記知識一點六六倍。有關研究證明,信息通過不同通道輸入大腦,大腦吸收率分別是:視覺通道——百分之八十三;聽覺通道——百分之十一;嗅覺通道——百分之一點五;味覺通道——百分之一。”(王通訊:《論知識結構》,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頁)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古今中外大量的名家名作中對感官的感受描寫出現的頻率來得到印證。因此,訓練五官感受力時要重點訓練視覺感受力和聽覺感受力。
課外練習:
1.生活是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它具有多重性。因此,對生活的感受也必須是多方面的、立體的。感受時,必須開放五官。當然,這并不是就要平均用力,而是要以某個感受為主,再輔之以其他感受。而且要注意感受對象適用于用那種感受,不能張冠李戴。請你有意識地去感受一處自然景物,或農貿市場一角,或一場晚會,或------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完成后,請統計你用了哪些感受?分別用了多少處?這些感受是否真實、恰當?把它們附錄在文后。
2.感官的感受能力不是一兩次作文練習就能有很大提高的,必須長期堅持不懈。你可用寫“感受手記”的形式,隨時記錄下某一感官的獨特感受,可長可短,形式不拘。這樣長期堅持,必有收獲。
板塊三
題目:《岳陽樓記》中,同一個人面對同一個感受對象,卻因天時、環境、心情、境遇等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感受。遷客騷人因“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心境,面對“淫雨霏霏,年月不開”的洞庭湖,看到的景色自然是陰暗的、悲傷的,所獲得的感受自然是“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同樣,因“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心境,又面對“春和景明”的洞庭湖,遷客騷人看到的景色自然又變得明亮、喜悅,又有“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感受。也許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過同樣的情形——面對同一自然景觀或某一事物,因自己的心境、境遇不同而獲得不同的感受。請你把這種情形記錄下來。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要求:當堂完成,并交流,組織討論。
指導:人們在感受的過程中,對感受對象總有這樣或那樣的態度,總會伴隨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可以說,感受與情感總是粘合在一起的,沒有情感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這里所說的情感,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感受對象本身孕育的情感因素;一是感受者自身具有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緒和心境。感受過程中,兩種情感因素不期而遇,引起共鳴,就像一粒火星,引燃感受者情感噴發的熊熊烈火,從而產生鮮明生動、印象深刻的感受和認識。例如林清玄先生,他在一個上午看到一個擺設精美的青蘋果的果盤,一束光打在青蘋果上,他一下子被這情景陶醉了,觸動了寫作的靈感,于是就有了《光之四書》。又如俞平伯在一個北風卷雪的天氣里,忽然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他被深深地感到了,于是就有了《陶然亭的雪》中一段精彩的感受描寫。感受側重表達自己的感情世界,具有濃郁的主觀抒情色彩,而這種感情又不能脫離客觀外物而存在,因而要找到外物與感受者內在感情的連結點。
首先,要對感受對象作外在形式美的感受。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形式美的知識。例如,綠色可以給人一種平靜、穩定的感受;粉紅色可以給人一種素淡、歡快的感受;黑色則給人一種陰暗、沉重、傷懷的感受;整體布局上的形態分布如何,則可以給人一種和諧統一、平衡安定或失衡等感受;------另一方面,要把握不同感受對象之間形式美的差異,形成定勢思維,積累儲存,以便利用。其次,要透過外在形式感受到感受對象的生命運動形式和生命力的種種表現,也即內在美的東西。一方面,要認識生命運動的成因和特征。生命體是一個自主的系統,它依靠自身的新陳代謝的機能不斷地從周圍環境中攝取所需的物質并轉化為能量;同時又不斷地釋放出自身的能量并將廢物排泄出體外。生命的運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作用下靠內在力的驅動而表現為主動的、積極的、自由的運動。如被壓在石塊下的小草,為了生存,總是設法躲開它,如果躲不開就想方設法去頂開它,直到自己獲得生命的自由。這是小草頑強生命力的生動表現。透過這些生命運動的過程,可以看到生命內在的力與外在的力之間所產生的主動與被動、前進與后退、積極與消極、平衡與非平衡等矛盾統一的過程,甚至可以看出它們具有的像高等動物那樣的意識、心理、動作和表情。另一方面,要從感受對象上觀照到自我靈魂和生命形式。生命的自我發現,實質上是“物我同構”的結果。在周圍世界里存在著許多與生命同構的運動形式,那蓬勃向上的少年與噴薄欲出的朝陽,那美麗純潔的姑娘與嫵媚皎潔的月亮,那寬闊坦蕩的胸懷與浩瀚無垠的大海,------可以說,與生命同構的形式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問題在于你能否發現它,抓住它。再次,要充分調動聯想和想象,充分調動各種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使客觀事物與客觀事物發生聯系,使感受對象與主觀情意發生契合,引發情感的共鳴,產生深刻的感受和認識。
課外練習:
1.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會蕩起心靈的漣漪,引發無限的聯想和想象,以至感嘆萬千。其實,看電視、閱讀書報、欣賞音樂,也會常常引發我們的感受。請你就讀過的古詩詞中的某一首或一句,談談自己的感受。盡量放開,展開無限的聯想和想象。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2.作文是作者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客觀生活場景,經過作者感情的浸洗,經過多種心理要素的改造、組合,形、質都會有所變化,在許多已不是原來的樣子,成為由作者的思維、情感、意志和個性‘合成’的‘諸多元素的合金’。”實際情況下,朱自清所見到的“荷塘月色”未必就是幽靜的、美妙的,但寫進了《荷塘月色》一文中,哪些喧鬧的對象或者哪些與此時作者心境無關或不和諧的對象都排除在作者的審美注意之外了。他仔細敏銳地感受到了那微微的和風,縷縷的清香,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以及細微如絲的顫動和籠著輕紗的夢。這些,都是和作者當時的心境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并不是看見什么就寫什么,而是要有一個基調,圍繞這一基調選取景物,選擇感受,這樣才能將自己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奇妙的結合起來。請你以《晨》為題,寫自己的某種感受。要敢于寫自己的獨特的感受,不要人云亦云,注意選取景物或人物、事件,做到細致入微,又能和諧統一。字數不限。
板塊四
題目:自行車是我們常見的交通工具。請你就這一交通工具,運用由此及彼的方法,展開多向的自由的聯想,揭示出你能想到的不同的社會生活現象及其蘊含的道理,并把它寫下來。想得越多越深刻越好。
要求:當堂獨立完成,小組交流,相互啟發。
指導:深入思考生活,就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對生活進行間接的、概括的、理性的認識和理解。它在寫作活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一位外國作家曾說:“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幫助你通向新的境界。”我們要培養深入思考生活的意識,掌握思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寫出自己對生活的理性認識,寫出好作文。
由此及彼是深入思考生活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在已被感知的事物的基礎上,通過對其外部事物作廣泛的聯想,在比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質意義,其重點是思考的聯想性、橫向性。這個定義可以用下面圖形來簡化表示:
由 此 及 彼
↓ ↓ ↓
已被感知的事物 → 聯想 → 類似的人、事、物、景、理
由此可見,“此”一類事物是比較實在的、具體的,已被寫作者感知;“彼”一類事物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是寫作者對生活的理性的、文化的、哲理的認識;在“此”和“彼”之間起聯結作用的是寫作者的聯想。舉個例子來說。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作為一家之主,在家里擁有絕對的權威,因而妻、妾、客都認為他比徐公更美。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他“暮寢而思之”,認識到了妻、妾、客有“私、畏、求”的情況,使他一度受蒙蔽。由此,鄒忌聯想到齊王作為一國之君,擁有更大的權威,宮婦左右、朝廷大臣、四境之民也有“私、畏、求”的情況,推想到齊王也可能受蒙蔽,而且由于范圍更大,人數更多,所以受蒙蔽程度會比自己更厲害,因而向齊王諷諫。鄒忌在這里就是運用了由此及彼的方法。
當然,客觀事物往往是復雜的、多側面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而對事物的思考也必須是多角度的、多側面的。所以,當你看到一種生活現象或一則材料后,大腦要呈開放狀態,作不定向的自由聯想,把凡是與材料有點關系的東西都想出來,越多越好,這樣就為自己最終選擇一個聯想物作為文章的主旨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擁有了選擇的自由。例如,面對《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就可以從以下角度去聯想、認識:①從鄒忌窺鏡的角度→人貴有自知之明;②從鄒忌諷諫的角度→提意見要講究方法和技巧;③從齊王納諫的角度→納諫要有膽識和氣度;④從妻、妾、客美鄒忌的角度→對討好奉承的言辭必須警惕;------看到一頭牛,就可以從以下角度展開聯想:①從牛昂首奮蹄的形象→人也應該像牛一樣充滿活力;②從牛的“犟”勁→做人應當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絕不半途而廢;③從牛的“反芻”→學習也應該溫故知新;④從牛奶→“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的奉獻精神;-----只有這樣,從各個側面、各個角度展開由此及彼的聯想、思考,才可能克服認識雷同的通病,寫出具有創新意義的作文。
同時,由此及彼的“彼”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很寬泛的。可以是關于社會人生問題,也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瑣事;可以是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也可以是某種情感的體驗;可以是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也可以是人;------
課外練習:
1.當國旗升起時,你想到了什么?請把你想到的都記錄下來。
2.以《路》為題,寫一篇散文,不少于800字。
板塊五
題目:閱讀下面材料,運用由表及里的方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并把它寫下來。注意要做到“理”與“事”的統一。然后,用一段說明性的文字把你的思維過程寫出來,體會一下如何運用由表及里的方法思考得出材料的主旨。
蒲公英
蒲公英老了。
子女問:
留下什么遺產?
母親默默地
在每個孩子頭上戴上一把遠飛的傘。
要求:當堂獨立完成,小組交流,相互啟發。
指導:由表及里是深入思考生活的又一基本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要透過事物表面現象去把握它的本質特征,其要點是思考的深入性。這樣才能寫出認識深刻的文章來,才能“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
怎樣來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生活呢?先舉個例子。《禮記·檀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亡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這個故事,可以看作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由表及里思考生活的例子:它寫出了思考對象——因無苛政,盡管舅、夫、子皆死于虎的婦人哭而且哀,但卻不肯另尋他處;思考人——孔子;思考結果——苛政猛于虎也。當然,要得出這個結果也是簡單的,因為客觀事實明白無誤地表明了“無苛政”而不怕虎禍的意義,只消思考者簡單地分析、比較就可以看出其中蘊含的道理。這使我們聯想到另一篇文章——《捕蛇者說》(柳宗元),作者也是用了這種方法來揭示文章的主題。蛇雖然毒,而且它給蔣氏和他的鄉鄰帶來不少的痛苦和悲慘的生活,但蔣氏仍然樂此不疲,原因很簡單:“孰知賦斂之毒有甚于蛇者乎”。這就是作者思考的結果。再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的《一片樹葉》,他從“花開花落”這一自然現象感悟到了人生的燦爛光華,從而激起了內心的“喜悅”,產生了“珍惜生命”的理性認識。作者由對“花開花落”的感受上升到對生命的理性認識,這就是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生活。
但是,事物往往是復雜的,對它的本質的認識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經歷幾次飛躍才能找出事物的本質意義。象那些驚心動魄的重大事件,其蘊含的意義、道理是較為顯豁的,無須花多大的功夫便可把握,如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眼,為我軍前進開辟道路、掃除障礙,其事件的意義是明顯的,一眼便可看出。問題是,我們中學生的作文大多數是以平凡的習以為常的題材為主。這些材料,有的現象與本質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有的本質潛隱在事物的深處,有的表面看起來并不具有什么價值,但經過分析發掘,里面卻隱藏著一些閃光的東西,------對于這些平凡的事物或材料,常常不能憑借簡單的思考就能找出它們的意義、道理。此時,就需要反復的思考,不斷地分析、綜合、比較,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現象到本質,不斷升華,不斷飛躍,才能挖掘出事物或材料的本質意義。古人說:“凡作文以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這三番意思,代表了認識逐步深化,文章漸次深刻的過程,也是對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生活的生動闡釋。如歌劇《白毛女》的主題提煉過程就是一個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它是根據1940年在晉察冀邊區河北西北部某地流行的“白毛仙姑”故事改編的。“起初,有人認為這是個神鬼故事,沒有思想意義,有人則認為只能編成破除迷信的戲。經過討論,大家認識到這個故事雖然帶著濃厚的傳奇性,卻反映了中國農村階級斗爭的真實情況,它包含著‘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深刻的主題思想,因而是很有意義的。”(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從“沒有思想意義”到“破除迷信”,再到“反迷信和反封建”的相結合,再到最后主題確定為“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個主題就是作者在對“白毛仙姑”這個故事思考不斷深入下去,且經過幾次飛躍后得出的,也無疑是深刻的。再如通訊《“一厘錢”精神》,它主要報道的是北京墨水廠節約一厘錢,造紙廠節約一克紙漿,制藥廠節約一滴藥水的小事。作者在這篇通訊的主題提煉上就經歷了一個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節約方法→節約精神(第一次飛躍)→節約精神與當時黨執行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中的多快好省的精神結合起來(第二次飛躍)→偉大的事業要從最小的事做起(第三次飛躍)。就這樣,作者完成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找到了文章深刻的主題。
這里得特別提醒一句,運用由表及里深入思考生活這一方法時,要做到“事”與“理”的結合。一是不能脫離事物或材料本身,認識無論如何飛躍,都要堅持從事件出發,決不能脫離感知對象去任意發揮,天馬行空;二是不能就事論事,要善于由此及彼的升華開去,將看似孤立的事件放到特定的時代和社會大環境中去審視,尋找事件與周遭環境的必然聯系,以此透視時代和社會的特點。
課外練習:
1.抓住瞬間獨特的感受以及引發的對生活的思考,寫一個片斷。內容不限,題目自擬。
2.對下面一則材料,三位同學分別推出了三種不同的觀點。你同意哪一種觀點?談談你的認識和理由,并把它寫下來。然后以你認定的觀點作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有一天去看張僧繇的畫。第一次看,認為張僧繇不過是虛有其名。第二次看,覺得張僧繇的畫是佳品。第三次再仔細看,才領悟到畫的妙處。
觀點:
①因為閻立本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細,所以到第三次才看到畫的妙處。這件事告訴我們,觀察事物只有仔細認真,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
②閻立本看畫沒有停留在第一印象上,他經過一次比一次的深入觀察,終于領悟到畫的妙處。這件事說明,要正確認識事物,不能只憑第一印象,必須深入觀察研究。
③閻立本之所以看到畫的妙處,是因為他及時認識和改正了第一次觀察的錯誤。由此可見,要想正確認識事物,必須注意及時改正自己認識中的錯誤。
板塊六
題目:“楊柳”,這一意象具有千年的美。它凝聚了嫵媚、婀娜、古典、優雅、溫柔等等一系列美的意象。所以《詩經》才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所以柳永才有“楊柳岸曉風殘月”,所以小晏才有“舞盡楊柳樓心月”,所以朱自清才有“楊柳的風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楊柳”,歷經幾千年,還道不盡說不完。
要求:請以“楊柳”為話題,運用由個別到一般的方法,分別替抒情類、議論類文章確立觀點和題目。確立觀點和題目越多越好,越深刻越有新意越好。
活動:15分鐘內完成,然后小組交流,選出全班有代表性的觀點和題目請同學們點評。
指導:由個別到一般是深入思考生活的又一基本方法。其基本思維規律是:思考→概括→升華。所謂思考,就是通過分析、綜合、比較、聯想將外在的感受變為概念,并進一步升華,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所謂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點歸結在一起,它要求摒棄枝節,通過比較、鑒別,剖開表面現象,將其基本特征顯示出來;所謂升華,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煉,也就是對事物的飛躍,找出普遍意義。具體說來,就是在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將個別情感上升到對人們普遍情緒和感情的概括。這是講的思考的廣泛性、普遍性。
那么,怎樣由個別到一般呢?先看一則故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青年時學習兵法,談起兵法頭頭是道,連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但趙奢從不夸贊他。括母問其原因,趙奢答到:“趙括只知紙上談兵,在他看來,打仗很容易。而打仗主要要在臨戰時善于靈活應變。將來趙括帶兵要出大問題的。”后來,秦國攻打趙國,兩軍相持長平。這時,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便由廉頗統帥全軍對付強秦。秦使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其他都不怕,獨怕趙國用趙奢的兒子趙括為統帥。”趙王輕信流言,果然派趙括代廉頗為將軍。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等人極力勸阻,趙王不聽。結果在長平一戰中,趙括只知根據兵書行事,不能靈活運用,自己被秦軍射死,全軍40萬人被俘。
這則故事蘊含了一個什么樣的深刻的道理呢?
分析:我們知道,這則故事主要說的是趙括的故事,因而主人公是趙括而不是趙奢、括母、藺相如、廉頗或者趙王。尋找故事蘊含的深刻的道理就要著落在趙括身上。故事可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趙括帶兵之前,青年時期;一是趙括帶兵之后,直到兵敗。第一部分,思考的重點應抓住“但”字后面趙奢回答括母從不夸贊趙括的原因那句話:趙括只知紙上談兵,不善于在臨戰時靈活應變。趙奢的回答告訴我們,趙括談起兵法來雖然頭頭是道,有理有據,但不善于把書本知識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而實際情況又是復雜多變的,是發展的、運動的,他是死讀書,讀死書。第二部分,思考的重點應抓住趙括兵敗的原因:“趙括只知根據兵書行事,不能靈活運用”。所以,趙括兵敗如山倒就敗在他不能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至此,審題還不能算完,還要由個別到一般,認識故事的本質,上升到普遍的道理:趙括的故事對趙括來說是個別的,但推而廣之,后來不是還有一個馬謖么?至今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中表現不出色,除其它因素外,不是也有這個問題么?學習書本知識要和實際結合起來,做其它事就不需要和實際情況結合了么?經過這樣分析,我們明白了這個故事蘊含的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不要死守教條不變。
由個別到一般,這個“一般”首先可以想到人生意義。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人問天,問月,歸根到底,是問人生。在經過一番認真探求之后,他終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啟迪。
其次,可以上升到哲理高度上去認識,用辯證法去思考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學一點、懂一點辯證思維的規律——對立統一律、量變質變律、否定之否定律等等。例略。
再次,可以小題大做。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實質上是聯想類推法。它要求作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等由此及彼的類似聯想和類比推理。由小事想到類似的大事;由普通現象,類推到重大現象;由局部性問題,悟出全局性問題;由小道理悟出大道理。例略。
再次,模式識別法或者叫理論思維和認識框架定勢法。這種方法要求我們借助自己已掌握的反映事物本質的各種理性概念和判斷,去審視和觀照某些感性事實或現象,看它們表現了或能說明怎樣的概念或判斷。那么它們的本質也就被揭示出來了。這些理性概念和判斷,就是我們頭腦里的認知系統或模式,對相關感性事實或現象的審視、觀照過程,就是一種模式識別過程。它與哪種模式匹配、吻合,就反映哪種理性概念和判斷,就表現出哪種本質。例略。
總之,由個別到一般,先要真切感受、研究、認識這個“個別”,再加以概括、歸納規律,最后上升到一般。其中,關鍵是要掌握辯證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形成必要的理論思維和認識框架或模式。
課外練習:
1.閱讀下面一則故事,回答后面的問題。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①這位耕者之所以“釋其耒而守株”,是因為他認為:
②他之所以“身為宋國笑”,是因為宋人認為他:
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普遍性的道理:
2.寫一篇作文,自選內容,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表達自己的某種感受和思考,不少于800字。要求力求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寫個性作文。
附錄:
作者:羅 胤
電話:(023)42595555;(023)42912529
電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