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 |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與聯想,實現“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主動積極地感受詩詞意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夠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難點】 一、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重、難點) 二、了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重點) 三、指導學生掌握鑒賞詩詞方法,訓練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對于秋天,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看法與感受:(幻燈片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己)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靜無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年壯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九霄。(老而彌堅) 二、誦讀(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習全文 1、前三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及人物 寒秋,(我)獨立橘子洲頭,(看)湘江北去。 問題:寒秋作何理解? 明確: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賞析由“看”字領起的秋景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綠色給人以活力 (百)舸——(爭)流 競爭給人以動力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要點:“擊”透出猛、勁;“翔”突出輕、快。這遠比用“飛”與“游”好得多。 練習一:在下面橫線處填入適當的動詞,并說明理由。 虎——深山,魚——潭底,駝——大漠,雁——長空 奔 擊 行 嘯 翔 游 鳴 走 排 藏 3、用一句總結性的話概述此秋景特征: 萬類霜天競自由。 4、面對著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小結:此上闋由景生情,表達了一個胸懷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壯志。 5、齊讀下闋,說說這段為我們塑造了怎樣的少年形象? 明確:風華正茂,意氣奔放,指點江山,胸懷天下,糞土當年萬戶侯。 6、問題:上、下闋的最后一問是否相同?若不同,則請說明。 明確:上闋為設問,引出下文;下闋為反問,回應前文。 四、結合《沁園春·雪》,引導學生了解有關詞知識。 與學生同背《沁園春·雪》,并出示此詞全文 問題:仔細分析這兩首詞,談一談它們在結構上有什么相似點? 明確:字數相同,相應位置的結構相似,韻腳相同。 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現出雅馴典重、曠達疏放、豪邁悲壯的風格。 練習二:根據有關詞的知識,從選項中選出恰當的一項: 沁園春 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晨霜耿耿;云山離錦,朝露溥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呤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A、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B、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C、漸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D、漸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五、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練習三:閱讀以下兩首詩,請說一說哪一首是毛澤東作品。 詠蛙果然生就大肚樣,會有人來下池塘。人靜夜寂叫荷葉,“不是膽小是謙讓。”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詠蛙蛤蟆本是地中王,獨臥地上似虎形。春來我不先張嘴,哪個魚鱉敢吭聲?”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從本首詞中悟得一些,并能給你們的生活一點幫助,中那將是一大幸事。 請仔細誦讀本詞,并能熟練背誦。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九霄。 虎 深山,魚 潭底,駝 大漠,雁 長空 奔 擊 行 嘯 翔 游 鳴 走 排 藏 練習二:根據有關詞的知識,從選項中選出恰當的一項: 沁園春 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 ,晨霜耿耿;云山離錦,朝露溥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呤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A、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B、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C、漸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D、漸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練習三:閱讀以下兩首詩,請說一說哪一首是毛澤東作品。 詠蛙 果然生就大肚樣,會有人來下池塘。人靜夜寂叫荷葉,“不是膽小是謙讓。”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詠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獨臥地上似虎形。春來我不先張嘴,哪個魚鱉敢吭聲?”《沁園春·長沙》說課稿一、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的確立 《沁園春·長沙》是《成人中等學校高中課本·語文》(上冊,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教學要求為兩大點:一是了解詩詞的一般知識,提高鑒賞詩詞的能力;二是學習詩詞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圍繞這兩點,我定下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與聯想,實現“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主動積極地感受詩詞意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夠了解詞的有關知識。其中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是重、難點;了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為重點;指導學生掌握鑒賞詩詞方法,訓練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為難點。 二、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分析 學習詩詞,首要在于營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氛圍,以便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詩詞形成一種感性認識。為此,在導入 這一環節中,我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鑒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我采用誦讀方式,幫學生疏通字詞,解決詞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再次,在詩詞中,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膚,是可感,可親的;情是景的靈魂,是輕靈,飄渺的。因此,解讀詩詞的捷徑就是從賞景入手,進而把握詩情畫意,進而了解作者。基于這一認識,在教學中,我著重落實了對于本詞的秋景賞析但又不局限于對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導學生體察詞情、詞境。另外,在詩詞賞析之中,必須重視詩詞遣詞造句的特點,因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訓練,以讓學生對此有所感悟。在達到這些目標之后,再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筆下的文章特點,進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對詞的結構及特點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為此,我在教學過程 中,引入《沁園春·雪》,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試著歸納出詞的一些特點,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有關知識,并通過訓練加以強化。第五,有這么句古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又有這么一句話“好讀書,不求甚解”,都說明了誦讀的重要性。因而,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加強誦,力求達到當堂背誦本詞的目的。 三、簡要說明教學方法 基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動手、腦及發展學生能力的目標,本課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學生為主體,開拓學生思路,放手讓學生動手的師生互動教學方法。在此,必須說明一點:師生互動是這節課教學方法的精髓,是一個互輔互促的動態過程。 四、教學反饋(課后補充說明)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 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沁園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