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性質2
技術的性質
一、課程標準對本章的要求
1.知道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
2.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并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3.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4.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一些重大問題的調查和研究,理解技術的兩面性.
5.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方法。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技術的性質包括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專利性等。
2.知道創新的形式包括發明和革新。
3.理解科學與技術的區別與聯系。
4.知道知識產權的內容。知道專利制度的含義,能說出申請專利的一般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舉例分析,理解技術的目的性即是技術“因人而生,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具體體現。
2.通過討論及案例理解創新對技術發展的作用。
3.通過舉例分析理解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系。
4.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討論理解技術的兩面性。
5.理解知識產權及專利制度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交流、討論,養成技術意識,破除對技術及創新的神秘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技術活動,培養創新意識。
2.增強法制觀念,自覺抵制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創新對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自覺抵制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難點:理解科學活動與技術活動的區別和聯系。
四、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對第一章第一節“技術的的價值”的學習,學生對技術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技術“因人而生,為人服務”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對學習技術課程的欲望和興趣。但是對技術仍有一定的神秘感,對技術的內涵,即內在特性還不夠了解。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材分析:
這是學生學習通用技術后的第二節內容,在前面一節的學習中,學生感悟了技術的價值和魅力,對技術的含義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技術“因人而生、為人服務”, 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這一節要學習技術的基本特性,這里講的基本特性并非是技術的本質,技術的本質是指諸多技術基本性質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特性,這里要加以區別,教材中講述了5種基本特性: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專利性等,按照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的學習目標可以看到,這一節由兩個需要學生理解的性質是綜合性和兩面性,其他的性質只要求指導和了解既可,所以教學是要有所側重。教材在最后的思考題是:你認為技術還有那些特性?請作具體說明。通過這個思考,學生會自然而然的將課本知識向課外延伸,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間,這一點要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技術的目的性,教材首先指出技術都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活動的成果。而每一項具體的技術又一定是為人們某方面具體的需求服務的。然后用案例“助聽器的發明”加以具體闡述。并指出技術的目的性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技術活動之中。是推進技術不斷優化和不斷發展的源動力。對于這個案例的處理,要注意它是為了“技術都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活動的成果”這個論點進行說明的,所以在分析這個案例時,先要讓學生分析,助聽器的目的是為了什么,接著要分析,為了達到之一目的,人們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