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一般原則
一、教學內容分析是《通用技術》蘇教版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分成七個內容:(1)創新原則。(2)實用原則。(3)經濟原則。(4)美觀原則。(5)道德原則。(6)技術規范原則。(7)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運用這些原則進行設計,通過教材中的案例和學生的作品示范,引導學生參與進來,積極思考,分析交流,實現教學互動,讓學生真正的掌握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學對象分析
1、原有知識點:
學生已掌握了設計的一般過程的原理并已進行《便攜式小凳子的設計》實驗。
2、本節課是在掌握《設計的一般過程》的基礎上編排的,內容具有七大原則。
三、教學目標及分析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的規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設計的一般原則,理解這些原則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掌握設計的一般原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設計創新能力和對產品評價能力。
3、態度和情感:培養學生用正確方法和思路去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具有良好的道德觀念,產品的設計要考慮到人類長遠的發展,資源與能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的平衡等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4、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運用七個原則對技術產品進行評價。
難點:怎樣引導學生以聯系的觀點看待各原則間的關系。
四、教學策略及媒體的運用
本節書如僅從理論上講述設計的各條原則之間的關系,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會顯得十分枯燥,為了能達到好的效果,計劃如下:
1、根據前一節實驗課學生的小板凳作品,有功能、形狀、色彩上的變化,也有設計上的不足進行分析,理解設計七種的原則。
2、教師展示自做的創新小板凳作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在學好方法的基礎上大膽探討和技術產品的創新。
3、尋找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利用媒體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在快樂和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五、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略)
2、出示教學目標(投影展示,內容略)
3授新課內容
。1)創新原則
要點:分析講解創新的含義及性質。
通過學生的小板凳作品,引導或提問學生注意觀察凳子的功能,形狀,色彩等的不同,總結出作品具有創新原則。
案例分析(投影)
①洗衣機的變遷
、陔娨暀C顯示器的變化
。2)實用原則
引入:指出學生作品的不足之處(人機關系)強調設計的實用價值。
、僖c:設計的產品為實現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
、诎咐治觯骸懊赖碾婏堝仭敝械膶嵱眯跃哂形锢、生物、心理及社會功能。
(3)經濟原則
要點:以最低的費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案例分析:卷紙的運輸、木桶與塑料桶的生產。
(4)美觀原則
討論:學生談談對美觀原則的認識。
案例討論:①電風扇 ②臺燈 ③電視機 ④手表等外觀的設計。分析產品的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裝飾圖案等。
總結要點:美觀的產品是可以滿足人們求美的心理的同時也能增加產品的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