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結構的認識(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從力學的角度理解結構的概念和一般分類。
2、能結合1~2種簡單的結構案例,分析結構是如何承受力的。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對象分析:學生在前一節課的學習中對結構已經有了一些表面的了解,能夠說出結構的概念,并列舉出各個領域結構的例子。有一定的力學基礎,對一些內容應該容易理解,但也容易把通用技術中所進行的受力分析和物理學的受力分析混淆。
2、教材分析:這一節從力的角度對結構進行分析,對于學生來說難度相對加大,新出現的一些受力形式可能不好理解。知識點相對比較多并且抽象,所以最好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自感受結構承受力的特點與不同。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從力學的角度理解結構的概念和一般分類。
2、能結合1~2種簡單的結構案例,分析結構是如何承受力的。
教學難點:1、區分物理和通用的受力分析。
2、理解幾種受力形式。
四、教學資源:硬紙板、粉筆盒、粉筆、木板、雞蛋、瓶蓋等。
五、教學策略:首先采用講解,舉例子方法介紹一些基本的概念,然后通過試驗,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1)復習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什么是結構。請一個同學來回答一下。
學生回答。
總結: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有序的搭配和排列就組成了事物的結構,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說事物的特定的結構都要承受一定的力的作用了。比如課桌要承受我們的壓力,書本的壓力等等。所以我們需要從力學的角度定義結構。
(2)力學角度結構的概念:從力學角度來說結構是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
(3)結構的幾種受力形式:那么要判斷這個結構是否合理,首先我們要知道結構一般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學習幾種常見的結構的受力形式。
先由學生自己做“馬上行動”的題目,將幾種受力形式和相應的解釋連線。(老師走動指導)
然后再針對學生容易混淆的,弄不清楚的地方講解。
(3)內力與應力:以籃球為例子
當我們用手拍籃球時,能夠感受到籃球內部產生的抵抗我們手的作用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力。當一個結構受到外力作用時,內部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產生一種抵抗力,稱為內力。
和學生進行互動玩一個游戲。讓同桌之間用手指互抵,感受內力,然后由一個學生將手指換為手掌,感受受力的變化,引出應力。
學習應力的概念和公式,然后舉粗繩子和細繩子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應力的作用。
(4)小試驗:比較不同形狀的紙板承受壓力的大小。
試驗準備(略)
試驗過程(略)
(由學生自己做或者老師來作視當時情況而定)
總結:不同的結構能承受的力不一樣。
(5)結構的類型:講解各個結構的特征,讓學生自己舉例子,然后完成馬上行動。
小試驗:了解殼體的受力情況。(指導學生自己來做。)
試驗準備(略)
試驗過程(略)
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為什么雞蛋能夠承受如此大的壓力?
(6)小結:結構的概念
結構的幾種受力形式
內力與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