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教學設計(精選3篇)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是整個解析幾何部分的重要基礎知識。這一節課是在《直線和圓的方程》的基礎上,將研究曲線的方法拓展到橢圓,又是繼續學習橢圓幾何性質的基礎,同時還為后面學習雙曲線和拋物線作好準備。它的學習方法對整個這一章具有導向和引領作用,所以橢圓是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由淺入深的一個臺階,它在整章中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高中二年級學生正值身心發展的鼎盛時期,思維活躍,又有了相應知識基礎,所以他們樂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屬經驗型,運算能力不是很強,有待于訓練。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 “創設問題情景-----自主探索研究-----結論應用鞏固”的一種研究性教學方法,教學中采用激發興趣、主動參與、積極體驗、自主探究的學習,形成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三、設計思想
1、把章頭圖和引言用微機以影像、錄音和圖片的形式給出,生動體現出數學的實用性;
2、進行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并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3、利用《幾何畫板》進行動態演示,增加直觀性;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橢圓定義、掌握標準方程及其推導。
2、過程與方法目標:注重數形結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幾何問題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養。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2)進行數學美育的滲透,用哲學的觀點指導學習。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橢圓定義的理解及標準方程的推導。
教學難點:標準方程的推導。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分鐘)
1、利用微機放映“彗星運行”資料片,引入課題——橢圓及其標準方程。
2、提問: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見過哪些帶有橢圓形狀的物體?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篩選,并利用微機放映幾個例子的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影音資料,一方面使學生簡單了解橢圓的實際應用,另一方面產生問題意識,對研究橢圓產生心理期待。通過圖片、實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參與程度,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二)、動畫演示,探索研究(15分鐘)
引導學生互相配合利用細繩和鉛筆動手畫橢圓,通過巡視找出作圖比較規范的同學用細繩和粉筆演示。再根據多媒體規范演示橢圓的形成過程。根據作圖過程,讓學生思考:軌跡為橢圓需滿足的條件,引導學生總結橢圓定義。
設計意圖:注重概念形成過程,通過讓合作交流,思考問題;讓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學生主體意識,開動大腦,訓練思維。使知識從感性認識自然過渡到理性認識,增強了他們的集體凝聚,樹立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能力。
定義:設問:(1)、為什么強調“平面內”? (2)、對常數有什么限制?
。3)、常數的取值不同時,軌跡如何變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分組討論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提煉總結能力。在給出定義后,通過設問讓學生加深對橢圓定義中的關鍵詞匯的理解,進一步強化橢圓定義,真正使學生理解定義的內涵和外延。
(三)、構建方程,探索新知(10分鐘)
探索方程這一部分,采用自主、合作方式,引導學生從方程思想、建系思想、等價換元等不同的角度分析歸納,并將小組討論出的較為優秀成果展示出來,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團隊意識,也體驗了數學思維的條理性和系統性。
1、根據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步驟建立橢圓方程:
(1)、建系設點; (2)、列方程(3)、化簡方程; (4)、等價轉化;
設問:怎樣選取坐標系? 怎樣化簡含有兩個根式的方程? ③為什么要引入b?
2、推導得出橢圓的標準方程為:(a>b>0) 或 (a>b>0)
設問:①兩種方程有何異同? ②怎樣根據條件確定焦點的位置?
設計意圖:1、通過方程的推導,學會建立適當的坐標系,構造數與形的橋梁,學會用解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發現、探究、研究能力;
2、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之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3、鼓勵學生富于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四)、操作演練、拓展思維(5分鐘)
例題: 求適合下列條件的橢圓的方程:
、佟蓚焦點的坐標分別是(-4,0)、(4,0),橢圓上一點p到兩焦點距離的和等于10。
、凇蓚焦點的坐標分別是(0,-4)、(0,4),橢圓上一點p到兩焦點距離的和等于10。
、、焦距為 8,橢圓上一點p到兩焦點距離的和等于10。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運用研究成果解決問題,并通過變式訓練,質疑討論、師生互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勇于實踐的能力。通過變式訓練來強化概念,開拓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深化知識點的掌握,突出重點、難點 。
練習1:已知橢圓的標準方程為,m為橢圓上的一點,m到一個焦點的距離是3,則它到另一個焦點的距離等于 。
練習2:下列各組橢圓中,其焦點相同的是:( )
a、與 b、與
c、與 d、與
練習3:已知橢圓,、是它的焦點,ab是過的直線被橢圓截得的線段長,求△的周長。
練習4:求適合下列條件的橢圓的標準方程:
(1) 焦點坐標為(0,-4)、(0,4),a=5;
(2) 焦點在x軸上,焦距等于4,并且經過點p(3,-2);
設計意圖:練習一是填空題,設計此題的目的讓學生加深對橢圓的定義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夯實基礎知識;練習二是選擇題,融入相對練習一較多的知識點,滲透類比思想,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補充,強化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練習三、四則是練習一與二的有機綜合,充分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較好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從中感受數學的魅力。也為下一節課的進一步提高作了鋪墊。
(五)課堂總結,完善認知(1分鐘)
一個概念:橢圓:
二個方程:;;
三個意識:求美意識;求簡意識;猜想的意識。
四個思想:數形結合、類比、方程、轉化與化歸
設計意圖: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并鞏固研究成果。同時,通過小結,使學生理清這節課的重難點,深化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宏觀掌握知識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贾米鳂I,鞏固提高:
1、教材96頁——習題8.1第3、4題
2、課后實踐操作題:一束光線垂直于一個墻面,將一圓形紙板置于光源與墻面之間,墻面上會出現紙板的影子,變化紙板與光線的角度,觀察影子會出現哪些不同的形狀?
設計意圖:使學生探究、思考、實踐的過程延伸到課后。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找到各自的學習區,進一步完善教學目標的實現。
。ㄆ撸┌鍟O計
8.1橢圓及其標準方程
1、橢圓的定義
2、有關概念
3、標準方程
。1)焦點在軸上
。2)焦點在軸上
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書寫
例1:(寫要點)
變式1:(寫要點)
變式2:
(1)詳寫
(2)寫關鍵步驟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教學設計 篇2
我說課的題目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二冊、第八章《圓錐曲線》、第一節《橢圓及其標準方程》。
一、概說:
1、教材分析: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是圓錐曲線的基礎,它的學習方法對整個這一章具有導向和引領作用,直接影響其他圓錐曲線的學習。是后繼學習的基礎和范示。同時,也是求曲線方程的深化和鞏固。
2、教學分析: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發現、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的極好素材。本節課通過創設情景、動手操作、總結歸納,應用提升等探究性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坐標法的規律,掌握數學學科研究的基本過程與方法。
3、學生分析:
高中二年級學生正值身心發展的鼎盛時期,思維活躍,又有了相應知識基礎,所以他們樂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屬經驗型,運算能力不是很強,有待于訓練。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教學方法是“問題誘導--啟發討論--探索結果”以及“直觀觀察--歸納抽象--總結規律”的一種研究性教學方法,注重“引、思、探、練”的結合。
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轉變,采用激發興趣、主動參與、積極體驗、自主探究的學習,形成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
我設定的教學重點是:橢圓定義的理解及標準方程的推導。
教學難點 是:標準方程的推導。
二、目標說明:
根據數學教學大綱要求確立“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橢圓定義、掌握標準方程及其推導。
2、過程與方法目標:注重數形結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幾何問題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養。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2)進行數學美育的滲透,用哲學的觀點指導學習。
三、過程說明:
依據“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新的教學理念和上述教學目標 設計教學過程 。“以學生發展為本,新型的師生關系、新型的教學目標 、新型的教學方式、新型的呈現方式”體現如下:
(一)對教材的重組與拓展:根據教學目標 ,選擇教學內容,遵循拓展、開放、綜合的原則。教材中對橢圓定義盡管很嚴密,但不夠直觀,所以增加了影音文件:海爾波譜彗星的運行軌道圖,最后,讓學生交流用幾何畫板畫橢圓以及5個探究性問題,作為對教材的拓展。
。ǘ┰诮虒W過程 中的體現:
1、新課導入 :以影音文件“海爾波譜彗星的運行軌道示意圖”導入 ,呈現方式具有新異性,激發學習興趣;畫板畫圖,增強動手操作意識,直觀形象從而引入橢圓定義,進而研究橢圓標準方程。
2、新課呈現:
學生通過觀看文件、動手操作,然后自己總結橢圓定義,符合從感性上升為理性的認知規律,而且提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然后,進行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培養運算能力,進而探討標準方程的特點。教師作為熱烈討論的平等氛圍中的引導者,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勇于創新,積極談論和參與體驗,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數學美學教育,掌握數形結合的重要數學思想,最后的幾個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敢于探究,轉變學習方式。
3、鞏固應用
根據定義及其標準方程,設計三組九道練習題,引導學生聯系、思考、討論、反饋、矯正,增強運用能力。
4、繼續探究:
。1)觀察橢圓形狀,不同原因在哪里;
。2)改變繩長或變換焦點位置再畫橢圓,發現關系;
。3)用幾何畫板交流畫圖,觀察形狀變化;
。4)如何描述形狀變化?
引導學生探究欲望,開展研究性學習。
四、評價說明:
本節課的學生評價堅持形成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ㄒ唬┬纬尚栽u價:從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學習興趣、交流合作、情緒情感方面對學習效果進行過程評價。對出現問題的學生,教師指出其可取之處并耐心引導,這樣有助于培養他們勇于面對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學探索精神;當學生做的精彩有創新,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階段性評價:從單元測試、期中測試等方面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進行測試。評價結果以每次測試成績和學生平時的綜合表現為依據。同時要進行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教師對行動的綜合性評價。
(三)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本課充分體現了“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新課程理念。
五、說課總結:
這節課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展現知識的發生過程,是學生始終處于問題探索研究狀態之中,激情引趣。注重數學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研究性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教學設計 篇3
我說課的題目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二冊、第八章《圓錐曲線》、第一節《橢圓及其標準方程》。
一、概說:
1、教材分析: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是圓錐曲線的基礎,它的學習方法對整個這一章具有導向和引領作用,直接影響其他圓錐曲線的學習。是后繼學習的基礎和范示。同時,也是求曲線方程的深化和鞏固。
2、教學分析: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發現、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的極好素材。本節課通過創設情景、動手操作、總結歸納,應用提升等探究性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坐標法的規律,掌握數學學科研究的基本過程與方法。
3、學生分析:
高中二年級學生正值身心發展的鼎盛時期,思維活躍,又有了相應知識基礎,所以他們樂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屬經驗型,運算能力不是很強,有待于訓練。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教學方法是“問題誘導--啟發討論--探索結果”以及“直觀觀察--歸納抽象--總結規律”的一種研究性教學方法,注重“引、思、探、練”的結合。
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轉變,采用激發興趣、主動參與、積極體驗、自主探究的學習,形成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
我設定的教學重點是:橢圓定義的理解及標準方程的推導。
教學難點 是:標準方程的推導。
二、目標說明:
根據數學教學大綱要求確立“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橢圓定義、掌握標準方程及其推導。
2、過程與方法目標:注重數形結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幾何問題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養。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2)進行數學美育的滲透,用哲學的觀點指導學習。
三、過程說明:
依據“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新的教學理念和上述教學目標 設計教學過程 。“以學生發展為本,新型的師生關系、新型的教學目標 、新型的教學方式、新型的呈現方式”體現如下:
。ㄒ唬⿲滩牡闹亟M與拓展:根據教學目標 ,選擇教學內容,遵循拓展、開放、綜合的原則。教材中對橢圓定義盡管很嚴密,但不夠直觀,所以增加了影音文件:海爾波譜彗星的運行軌道圖,最后,讓學生交流用幾何畫板畫橢圓以及5個探究性問題,作為對教材的拓展。
。ǘ┰诮虒W過程 中的體現:
1、新課導入 :以影音文件“海爾波譜彗星的運行軌道示意圖”導入 ,呈現方式具有新異性,激發學習興趣;畫板畫圖,增強動手操作意識,直觀形象從而引入橢圓定義,進而研究橢圓標準方程。
2、新課呈現:
學生通過觀看文件、動手操作,然后自己總結橢圓定義,符合從感性上升為理性的認知規律,而且提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然后,進行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培養運算能力,進而探討標準方程的特點。教師作為熱烈討論的平等氛圍中的引導者,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勇于創新,積極談論和參與體驗,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數學美學教育,掌握數形結合的重要數學思想,最后的幾個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敢于探究,轉變學習方式。
3、鞏固應用
根據定義及其標準方程,設計三組九道練習題,引導學生聯系、思考、討論、反饋、矯正,增強運用能力。
4、繼續探究:
。1)觀察橢圓形狀,不同原因在哪里;
(2)改變繩長或變換焦點位置再畫橢圓,發現關系;
。3)用幾何畫板交流畫圖,觀察形狀變化;
(4)如何描述形狀變化?
引導學生探究欲望,開展研究性學習。
四、評價說明:
本節課的學生評價堅持形成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一)形成性評價:從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學習興趣、交流合作、情緒情感方面對學習效果進行過程評價。對出現問題的學生,教師指出其可取之處并耐心引導,這樣有助于培養他們勇于面對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學探索精神;當學生做的精彩有創新,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階段性評價:從單元測試、期中測試等方面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進行測試。評價結果以每次測試成績和學生平時的綜合表現為依據。同時要進行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教師對行動的綜合性評價。
。ㄈ┙處熥晕曳此荚u價:本課充分體現了“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新課程理念。
五、說課總結:
這節課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展現知識的發生過程,是學生始終處于問題探索研究狀態之中,激情引趣。注重數學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研究性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