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精選3篇)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篇1
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
★思維視角
●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挽救中國革命的?結果怎樣?
●歷史學家認為: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從實踐和理論上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請你加以說明。
●你怎樣理解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悠關的轉折點?
●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什么是長征精神?
●如果有人邀請你重走長征路,你會答應嗎?為什么?
★圖片說明
◆南昌起義
是一幅油畫,作者黎冰鴻(1913-1986,近現代畫家,原名炳康,廣東東莞人),創作于1958年,201260cm,現收藏于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
畫面左側中間是周恩來(舉起右手者)、賀龍(周恩來左邊)、葉挺(周恩來身后)、朱德(葉挺左邊)、劉伯承(坐者)等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畫作表現的是黎明前的夜晚,領導起義的幾位領導人做最后的部署,因此整體色調偏冷。畫面中起義的五位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和劉伯承處于相對靠左的位置,相對集中的出現,并且通過畫面光線的處理,達到了突出的效果。且周恩來的空間位置正處于整個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上。起義的集會地點江西旅行社的基本外觀與環境表現的精準準確。
◆井岡山會師
本圖為油畫,創作于1959年,作者王式廓(1911~1973,山東萊州人)。反映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暴動的農民軍,在朱德、陳毅率領下,于1928年4月底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寧岡縣礱市,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時的情形。毛澤東(左)和朱德(中)親切握手,右邊的是陳毅。兩軍會師后,5月4日,統一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全軍一萬多人。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6月,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遵義會議會址
位于遵義老城子尹路(原名琵琶橋)東側,原為黔軍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20世紀30年代初。整個建筑分主樓、跨院兩個部分。
1935年1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到達遵義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司部與一局(負責作點)即駐在這幢樓房里。
遵義會議會議室在樓上,原為房主的小客廳。面積為36平方米,長方形。屋子正中的頂壁上懸掛著一盞荷葉邊蓋的洋員燈,屋子的東壁有一只掛鐘(原物)和兩個避柜(原物),其中一個避柜上嵌著一面穿衣鏡。西壁是一排軒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陳列著一張板栗色的長方桌(原物),四周圍著一圈木邊藤心摺疊靠背椅,共20只,為出席遵義會議的人員所坐。長方桌下有一只燒木炭的火盆,為當時取暖用。遵義會議會議室按原來陳列,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瞻仰者。
軍委總司令辦公室(作戰室)在遵義會議會議室正對的樓下,面積為56平方米,兩間長方形的房間組成,中間布一道可折疊的六合門。屋子正中陳列著兩張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鐵座馬煙、訂書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信、報紙做的信封、3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分省地圖冊以及《陳中日記》等。屋子的西窗下陳列著兩張三屈桌,桌上置西部皮包電話機,桌下立著線拐子。東窗下陳列著一對灰褐色的鐵皮公文挑箱。北壁上陳列著一幅巨大的云、貴、川三省接壤地區的軍用地圖,圖上插著紅藍色的三角小旗,標示著遵義會議召開期間的敵我態勢。當年,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紅軍總司令朱德、總參謀長劉伯承等經常在這里辦公、運籌幃幄,部署紅軍如何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將紅軍引向勝利前進的道路。
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在會址主樓西頭的第一間。室內按原狀陳列:一張老式的暗褐色的木架子床上,鋪白色粗布墊單,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一張紅漆九屈桌上有銅墨盒、瓷質毛筒、美孚罩子馬燈、軍委會信、信封、毛筆、鉛筆等物件。室內一角置一挑鐵皮公文挑箱。壁上持手槍、望遠鏡與竹斗笠。在引人注目的壁上還掛著一幀周恩來長征到達陜北后的留影。這張珍貴的歷史的歷史照片為美國友人埃德加·斯諾所攝,錄下了周恩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生涯。那清癯的面容、垂胸的長髯、堅定的目光,與室內簡樸的陳設相映襯,可以想見周恩來在戰爭歲月中宵衣旰食、嘔心瀝血的生涯,令人肅然起敬。
朱德和康克清的辦公室兼住室在會址主樓東頭第一間,與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相對。室內按原貌陳列:一張淺紅色的老式木架床上,鋪著白色粗布墊單、一床灰薄被、一床棕黃色的老式俄國毯。室內一角有一對鐵皮公文挑箱。窗下的紅漆九屈桌上有鐵座馬燈、軍委會信、信封、毛筆、紅藍鉛筆等物件。壁上掛竹斗笠、狗版手槍(康克清所用)、望遠鏡以及朱德和康克清長征到達陜北后在窯洞前的合影,為我國著名攝影家吳印咸所攝。朱德忠通而又慈祥的面容配以康克清英姿颯爽的風姿,不難想見他們共同度過的艱苦曲折的革命春秋。
遵義會議會址樓房的房間里,留下許多當年紅軍寫下的宣傳標語——
中國共產黨萬歲!
中國工農紅軍萬歲!
不當無錢的白軍,拖槍過來當紅軍!
不發欠餉不打仗!(針對白軍宣傳)
繼續消滅王吳軍閥勝利!(王指貴州軍閥王家烈,吳指國民黨追剿軍縱隊司令吳奇偉)
赤化全貴州!
學湖南打土豪,士兵不打士兵,工人不找工人!
紅軍離開遵義后,房主強迫工人將所有的紅軍標語鏟掉,泥水工人懷著熱愛紅軍的深厚感情,機智巧妙地用石灰水將所有的標語覆蓋起來。解放后,經過認真清理,多數標語仍清晰可見,重新展現在墻上。
緊挨會址主樓的跨院,當年是軍委總司令部機要科辦公的地方。機要室、譯電室、油印室以及機要科的負責人、工作人員住室等都按原貌一一復原。
★課文注釋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位于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到達井岡山。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附近農產品豐富,便于部隊籌糧;離大城市較遠,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群眾基礎好。毛澤東決定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隊伍和湘南起義的農軍到達井岡山根據地。兩軍會師后,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隨后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多次“會剿”,根據地得到擴大,全盛時期包括寧岡、永新、蓮花三縣,吉安、安福一部,遂川北部、酃縣的東南部。同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平漢起義的紅五軍主力到達井岡山,擴大了根據地的武裝力量。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發展后,在彭德懷領導下,井岡山根據地發展為湘贛革命根據地。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又稱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開。參加大會的代表來自中央、湘贛、湘鄂贛、贛東北、湘鄂西、瓊崖等革命根據地和白區及紅軍的代表600多人。大會一致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及經濟政策等法令和決議案,大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即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成立,決定以瑞金為首都,大會選舉毛澤東、項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等64人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主席,項英、張聞天為副主席。
◆博古
1907—1946,原名秦邦憲,字則民,出生在江蘇無錫。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畢業后留校工作。1930年回國,任全國總工會宣傳干事、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長。1931年4月任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之后又任中共臨時中央局成員、臨時中央政治局書記和負責人,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在1931年9月-1935年1月任中共臨時中央主要負責人,積極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后,又與李德推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領導職務。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紅軍野戰部隊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中共中央代表,協助周恩來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1938年任中共中央長江局組織部部長和南方局組織部部長。1941年后,在延安創辦和主持《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工作,任新華通訊社社長。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自己過去的錯誤作了自我批評,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1946年4月8日,與王若飛、鄧發、葉挺等13人因緊急公務,冒惡劣天氣自重慶飛返延安,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遇霧撞山焚毀,他與機上人員全部遇難,被稱為“4•8烈士”。
◆李德
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軍事顧問,奧地利人。19xx年9月28日生于德國慕尼黑,1974年8月15日卒于柏林。原名奧托·布勞恩。筆名華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德國共產黨。1918年參與創建巴伐利亞蘇維埃。1926年被德國政府逮捕監禁。1928年越獄逃往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2年春畢業后,被蘇聯紅軍總參謀部派往中國東北收集日軍情報。1933年9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事顧問。在指揮紅軍作戰中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戰術,反對游擊戰,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遭致失敗。紅軍長征開始時,是軍事最高領導三人團成員之一。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被撤銷指揮紅軍的權利。后隨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抗日戰爭初期,任中共軍事研究編委會主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教授。1939年夏去莫斯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加入蘇聯紅軍。1941至1948年在克拉斯諾戈爾斯克任教。1949年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定居,潛心著譯。1964年任德國列寧著作德文版主編。1973年出版《中國紀事(1932?939)》,對中國革命歷史事實有一定程度的歪曲。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夏,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對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博古、李德對國民黨發動第五次“圍剿”認為是國民黨政權與紅色政權的決戰,是爭取蘇維埃中國完全勝利的斗爭。他們放棄以往毛澤東行之有效的積極防御方針,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以陣地戰代替游擊戰或運動戰,主動出擊敵人防守堅固的陣地。進攻硝石、資溪橋受挫后,又采取消極防御方針,實行分兵把守,短促突擊。企圖同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拼消耗,廣昌一仗紅軍傷亡五千多人。結果,紅軍奮斗一年,未能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中央機關和紅軍八萬多人被迫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左傾”
左傾是指政治上追求進步、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而帶引號的“左”傾,則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觀,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的傾向。所以,為了表示貶義,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號,即“左”傾,以區別于真正的左傾。
“左”傾思想表現為急于求成,主觀地夸大革命力量,輕視敵人力量和客觀困難,在革命和建設中采取盲動的冒險的行動;或者在革命組織內部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采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政策;或者在同盟軍問題上實行關門主義,打倒一切。“左”傾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并在實踐中執行,便成為“左”傾機會主義或叫“左”傾冒險主義。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出現過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1931~1934年,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在黨內統治長達4年之久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理論上、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和完備,影響最深,危害最大。
在社會主義時期,1957~1976年在“階級斗爭為綱”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過程中發生的錯誤行為,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了嚴重的挫折和損失。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左”傾和右傾一樣都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因此既反對右,也反對“左”。
右傾和“左”傾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都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它們雖是從兩個各不相同的極端出發,但思想基礎都是主觀主義,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斗爭中,既反對“左””傾,也反對右傾。
◆長征精神
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閱讀拓展
◆南昌起義為何打出國民黨旗幟?
八十年前的南昌起義參戰人數究竟有多少?起義為何打出國民黨的旗幟?起義的結局究竟是勝利還是失敗?……對于這些問題,坊間至今眾說紛紜。帶著疑問,記者近日走訪了著名軍史專家陳宇、南昌起義歷史調查組組長徐巍。
起義參戰人數知多少?
陳宇告訴記者,關于參戰人數,各界歷來有爭論,有說兩萬余人的,也有說三萬余人的。較有代表的是說兩萬零五百人,其主要根據是劉伯承在一九二八年中共“六大”上所作的關于南昌起義的報告。
近年有學者考證后認為,劉伯承在報告中所列的人數有一部分并沒有參加起義,參加起義人數為葉挺部五千五百人,周士弟部三千人,賀龍部六千五百人,朱德部五百人,其他八十人,共約一萬五千五百八十余人。不過,徐巍并不認可這個觀點,根據他當年的調查,認為少算了蔡廷鍇部的五千人。
對起義人數問題,徐巍等人還曾當面請教過起義主要領導人周恩來。一九六一年周恩來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時回答了徐巍的疑問:“起義軍實際人數不到三萬,是號稱三萬”。
起義為何打出國民黨旗幟?
對于南昌起義打出國民黨的旗幟,各界也有不同的評論。肯定者認為打出國民黨旗幟是為了發動民眾,爭取國民黨“左派”將領張發奎作為起義領袖,發動回粵運動,團結起義部隊中的中下層官兵和爭取國民黨的真正左派。否定者認為,這是一大失誤,不僅沒有起到積極的號召作用,反而使民眾在認識上引起誤會。因為在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的旗幟已遭到其右翼的任意踐踏,成為反動派殘殺革命人民的工具。
對此,陳宇、徐巍分析認為,打出國民黨旗幟的做法適應了過渡性的歷史特點,不能采取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度。從戰略和全局上看,這面旗幟的確沒起到積極的號召作用,但從策略和局部上考慮,卻能起到暫時的緩沖作用,爭取某些有利條件,化被動為主動。
起義究竟勝利還是失敗?
傳統觀點認為,南昌起義由于缺乏經驗,沒能與當地農民運動相結合,就地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革命政權,而是采取孤軍南下策略,企圖回廣州后重整旗鼓,再次北伐,在進入廣東后又有兩次分兵錯誤,最后遭敵圍攻而失敗。
陳宇對傳統觀點提出反駁,認為籠統地說南昌起義失敗了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南昌起義的勝利和南下廣東的挫折應分開評述。徐巍也認為,從局部看,起義主力軍是失敗了,但從整體上看,它探索了中國革命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道路,更重要是培養了一大批國家、軍隊的領袖人才。據統計,南昌起義參加者中,曾在建國后擔任國家領導人的有十六位,授予元帥軍銜的六人,擔任過省部級黨政領導職務的十九人。
徐巍還透露,當年起義指揮者周恩來、賀龍、朱德重回南昌時也曾分別對起義的歷史經驗作了評價。周恩來說:“南昌起義后……假使就地革命,不一定能保住南昌,但湘鄂贛三省的形勢就會不同。”賀龍在總結經驗教訓后也評價說:“八一起義打響了第一搶,向全國人民指明了出路。”朱德則為起義紀念館題詞:“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南昌起義的英雄們,烈士們,你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高舉人民革命的義旗,抵抗了進攻,創造了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基礎……”
——中新網-8-1
◆至1930年主要的農村革命根據地
1.中央革命根據地。為粉碎敵人封鎖,1929年1月,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向贛南、閩西擴展。1929年2月至3月,占贛南的興國、瑞金等地;3月、5月、10月3次東進閩西,連克汀州、上杭。1930年春,先后在兩地建立工農民主政權,開辟了贛南、閩西根據地。這兩塊根據地,以后發展為中央革命根據地。
2.閩浙贛根據地。1927年11月,方志敏領導了江西東北部的弋(陽)、橫(峰)起義,開展游擊戰爭,并建立了以弋陽、橫峰、上饒為中心的贛東北根據地。1928年冬,黨領導了福建崇安的閩北起義。1930年夏到1931年夏,形成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3.鄂豫皖根據地。1927年11月,吳光浩、潘忠汝、戴克敏領導了有數萬人參加的湖北黃麻起義,一度占領縣城,并建立了政權。此后,開展游擊戰爭,1929年建立鄂東北革命根據地。1929年,黨在河南商城發動起義,建立豫東根據地。1930年1月,黨在安徽六安、霍山發動起義,建立皖西根據地。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委成立,在特委的領導下,三區連成一片,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據地。1931年,部隊合編為紅四軍,軍長鄺繼勛,政委余篤山,參謀長徐向前。
4.湘贛、湘鄂贛根據地。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領導了平江起義,建立紅五軍。由于敵人圍攻,同年底,彭、滕率主力南下,上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余下部分由黃公略率領在湘鄂贛邊區打游擊。1929年1月,紅四軍向贛南閩西發展時,紅五軍留守井岡山,在粉碎敵人圍攻后,建立湘贛根據地。1929年10月,紅五軍北上,與黃公略部匯合,部隊合編為紅三軍團。彭德懷為總指揮,滕代遠為政委,下轄紅五、紅八、紅十六軍3個軍。
5.洪湖湘鄂邊根據地。1927年底到1928年初,賀龍、周逸群受黨中央派遣到湖北監利,會合賀錦齋等人領導的游擊隊,發動起義。1928年春,賀龍、周逸群又到湖南西北部的桑植發動起義。建立湘鄂邊根據地。洪湖地區由共產黨員段德昌等再次領導起義,打開局面。1930年夏,湘鄂邊和洪湖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部隊合編為紅二軍團,賀龍為總指揮,周逸群為政委。
6.左右江根據地。1929年12月利用蔣桂戰爭之機,鄧小平、張云逸領導了廣西百色起義,部隊整編為紅七軍,張云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同時成立右江工農民主政府,1930年2月,在鄧小平發動下,李明瑞等領導龍州起義,建立紅八軍,成立左江軍事委員會。后紅八軍被打敗,余部與紅七軍合并。后建立了左右江根據地。
7.海陸豐革命根據地。1927年海豐、陸豐等地區農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人彭湃領導下,于5月、9月、10月先后舉行3次武裝起義,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1928年4月,在優勢敵人大舉進攻下,紅軍退到海陸豐西北的八鄉山堅持斗爭。1929年,乘國民黨新軍閥混戰之機,海陸豐的紅軍又有了較大的發展。1930年,轉移到贛西南與紅一軍團會合。此后,海陸豐根據地逐漸變為游擊區。
◆紅軍長征知多少
長征概述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離開中央蘇區,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在歷
時一年的長征中,中央紅軍穿越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
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從河南羅山縣開始西移,在鄂豫陜邊建立根據地。次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決定西征。9月到達陜西延川永坪鎮,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在歷時10個月的長征中,紅二十五軍行程近萬里。
1935年5月初,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陜根據地,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開始長征。在歷時一年多的長征中,行程近萬里,于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紅二、六軍團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開始長征。次年6月底抵達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紅二、六軍團合組為紅二方面軍。當年10月,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靜寧縣將臺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在歷時近一年的長征中,紅二方面軍行程近兩萬里。
長征中的重要會議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縣城召開的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8日在貴州省黎平召開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31日-1935年1月1日在貴州省甕安縣召開猴場會議
1935年1月15-17日在貴州省遵義召開遵義會議
1935年2月在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召開扎西會議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會理召開會理會議
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省懋功以北召開兩河口會議
1935年7月21-22日在四川省黑水縣澤蓋鄉蘆花村召開蘆花會議
1935年8月4-6日在四川省松潘縣毛兒蓋的沙窩寨(今血洛)召開沙窩會議
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省松潘縣毛兒蓋召開毛兒蓋會議
1935年9月2日在四川省若爾蓋縣巴西鄉召開巴西會議
1935年9月12日在甘肅省迭部縣俄界(即高吉)召開俄界會議
1935年9月27日在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召開榜羅鎮會議
1935年10月22日在陜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吳起鎮會議
長征中的重要戰役戰斗
在長達兩年的長征中,紅軍共進行了近600次戰役戰斗,師以上規模約120次。其中重要戰役、戰斗有: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湘江戰役,四渡赤水戰役行動,強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戰斗,臘子口戰斗,吳起鎮戰斗,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西征戰役等;紅二、紅六軍團(紅二方面軍)突破澧水、沅江封鎖線,烏江戰斗,烏蒙山回旋戰役,甘南戰役等;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戰役,土門戰役,綏崇丹懋戰役,天蘆名雅邛大戰役等;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庾家河戰斗,四坡村戰斗等。此外,還有紅一和紅四方面軍一起進行的包座戰斗,紅二和紅四方面軍一起進行的岷洮西戰役,紅二十五軍和西北紅軍一起進行的勞山戰役等。紅軍長征中的戰役戰斗取得了殲滅與擊潰敵軍數百個團,斃傷敵軍數萬人,俘敵少將以下官兵2.4萬余人,繳獲各種槍數萬支、騾馬多匹的輝煌戰績。
從數字看長征
從中央紅軍1934年10月10日離開江西瑞金開始戰略轉移,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方面軍在陜甘蘇區勝利會師,長征共歷時兩年。
四路紅軍部隊長征途中共轉戰14個省份,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其中,中央紅軍經過了10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和雜居區,渡過的主要江河有22條,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縣城100余座。
長征中,紅軍平均每天行軍37公里。在中央紅軍368天的行軍途中,15個整天在打大決戰,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戰。
為消滅長征中的紅軍,蔣介石調集了國民黨中央軍、粵軍、湘軍、桂軍、黔軍、滇軍、川軍、東北軍、西北軍、馬家軍及少數民族中反動頭人武裝等10多支部隊數十萬大軍,千方百計進行圍追堵截。
在中央紅軍的隊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歷經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了長征,途中沒有一人掉隊,沒有一人犧牲,可謂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一個奇跡。
長征途中,紅軍師以上干部的年齡絕大部分都在二、三十歲,紅軍將領的平均年齡僅25歲。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時,在中將以上的254名將帥中,有222人參加過長征。以長征開始時計算他們的平均年齡,9位元帥為36.5歲,8位大將為31.7歲,48位上將為25.9歲,157位中將為23.8歲。(鄭椿霖輯)
長征中犧牲的中高級干部
四路紅軍長征出發前共有將近20萬兵力,到達陜北時只剩下五六萬人。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所編《紅軍長征(綜述·大事記·表冊)》一書提供的名單,長征期間犧牲的紅軍官兵當中,營以上干部約為430人左右。另據軍史研究專家統計,長征中犧牲的師職干部約有80多人,包括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洪超、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紅三軍團第六師師長曹德清、紅四方面軍第十師師長余永壽等;在戰斗中犧牲的軍職干部有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等人。
長征中的外國人——洪水
洪水,越南人,19xx年出生。1925年來到中國投身革命,進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中央紅軍長征,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在長征隊伍中,還有共產國際派駐中共的軍事顧問李德等幾位外國人。
長征中的年長者——周素園
周素園,1879年出生于貴州畢節,清朝末年貢生。1936年1月,紅軍二、六軍團從湖南進入貴州。他和賀龍等進行思想交流,深受啟發,真誠懇求要跟紅軍走到底,死也要死在紅軍隊伍里。解放后曾任貴州省副主席。
長征中少數民族戰士——天寶
天寶,又名桑吉悅希。1917年出生于四川阿壩馬爾康。十二三歲時入寺廟當“扎巴”(小喇嘛)。1935年,紅四方面軍長征來到阿壩,他毅然報名參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批藏族戰士。解放后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等職。
長征中走出的女將軍——李貞
有著“開國女將”之稱的李貞,19xx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瀏陽縣,6歲當童養媳,1926年參加革命,長征中任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1955年,作為惟一的女性,李貞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問題解答
◆為什么說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解題思路:首先分析“事實上”的含義;其次引導學生概括遵義會議之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遭到拋棄、毛澤東本人被撤消了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的內容;再次引導學生分析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和毛澤東本人在中共中央中的地位變化;最后引導學生分析遵義會議之后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和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在當時的實際作用。
答案參考:遵義會議之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遭到拋棄、毛澤東本人被撤消了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上,在軍事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集中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傾軍事路線;在組織上是改組黨中央的領導,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解決了軍事最高指揮權的問題。遵義會議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澤東協助周恩來指揮軍事,隨后,由毛澤東、周恩來和王稼祥組成的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指揮全軍,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實際上黨中央的主要任務就是指揮軍隊取得長征勝利。因此,我們說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篇2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課標要求】
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南昌起義的背景和經過;理解南昌起義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地位。
了解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三次“圍剿”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實,探究“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了解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長征的歷程;理解遵義會議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學會深入分析和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課本圖片和相關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方法。
分組討論,探究“長征精神”,初步掌握從不同角度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分析“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產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過程,得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是一條惟一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認識到這一革命道路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通過長征歷程的學習和“長征精神”問題的討論,培養不畏艱難險阻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增強直面困難、挫折的信心和勇氣;通過遵義會議和長征勝利的學習,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自我完善、不斷發展、具有創造力的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堅強保證。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在長征途中革命危急關頭召開的,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她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是通過自身的不斷斗爭實現的,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保證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難點:“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及時總結井岡山斗爭及其它根據地的經驗教訓,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它基本闡明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這樣一條道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豐富、充實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推動中國革命走向高漲。“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既有實踐探索和理論探索,又被正反的經驗所證明,涉及歷史事件較多,又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三、教學內容安排
教學要點
第一目“南昌起義”
①南昌起義的背景。②南昌起義的經過。③南昌起義的意義。
第二目“土地革命”
① “八七會議”。②湘贛邊秋收起義。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鞏固。④“工農武裝割據”思想。⑤三次反“圍剿”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第三目“紅軍長征”
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②長征的開始。③遵義會議。④長征的勝利及意義。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設計
引導學生從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得出失敗的教訓。然后介紹中共中央的改組、負責領導南昌起義的中共前敵委員會的組成和[歷史縱橫]中提到的中國共產黨掌握的武裝力量。
2.南昌起義:
指導學生閱讀本課第70頁有關內容,和《南昌起義路線圖》,思考問題:(1)南昌起義軍隊為何要南下廣東?其結果如何?
(2)南昌起義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何意義?失敗教訓是什么?
補充材料一:
會議決定在南昌舉行起義。并根據加倫的提議,規定起義后部隊的行動方向:立即南下占領廣東,取得海口,以取得國際援助,再舉行第二閃北伐。
——摘自《周恩來傳》
3.土地革命
(1)八七會議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71頁有關內容,要求學生聯系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理解八七會議的重大決策和歷史意義。
(2)湘贛邊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指導學生結合《秋收起義軍向井岡山進軍路線圖》,閱讀課本第71頁有關內容和補充材料,并思考問題:a.毛澤東文家市決策,棄攻長沙,改向山區進軍,意義何在?b.向井岡山進軍,取得了什么成果?
補充材料二:
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養精蓄稅,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毛澤東思想在文家市對起義軍的講話)——摘自《秋收起義》
(3)土地革命和經濟建設
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和《贛西劉士奇報告》,思考問題:a.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實行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有哪些內容?土地革命的歷史作用?
進行土地革命的同時根據地進行經濟建設,得到鞏固。(提示同學們讀插圖《井岡山會師》)
(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務,也是黨的中心任務。其必要性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是中國無產階級最廣大、最可靠的同盟軍,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二是要依靠農民這支同盟軍,就必須解決農民的根本問題,而農民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從而使農民在政治上獲得解放,經濟上翻身。
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廣大農民獲得土地,使他們在政治、經濟上都獲得解放。只有這樣,才能動員他們積極投身革命戰爭,保衛根據地,擁護共產黨;只有在經濟上得到翻身,才能煥發其生產積極性,才能為鞏固根據地,支援革命戰爭,提供更多的物質保證。)
(4)“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①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1頁有關內容,并思考問題:a.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內涵?應如何理解?b.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義?c.這一思想的提出,給予我們什么哲學啟示?
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的建設結合起來,采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這樣一條道路。這一理論強調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重要的條件;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據地是中國民主革命核心發展的戰略基地。
毛澤東的這一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實踐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對指導中國革命的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它基本闡明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和全國革命勝利這樣一條道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井岡山以及各革命根據地、各地的紅軍武裝,逐步得到發展和壯大。
補充材料三:工農武裝割據存在的可能與必要條件
為了及時總結井岡山和其它根據地的經驗教訓,毛澤東相繼寫出了這三篇不朽文章。毛澤東從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特點出發,科學論證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強調紅色政權的存在與發展,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根據地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并進一步指出,紅色政權的存在與發展必須和爭取全國革命勝利聯系起來。這就是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②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示意圖”,思考革命根據地地名稱和位置有何特點?原因是什么?
(5)三次反“圍剿”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1頁有關內容,結合地圖引導學生分析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取勝的原因。
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理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的有利時機;了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及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概況;理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性質和建立的歷史意義。
4.紅軍長征
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
介紹蔣介石第五次“圍剿”,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引導學生探究中國工農紅軍為什么要長征?結合材料,明確王明“左”傾錯誤的危害。
補充材料四:五次反“圍剿”雙方兵力比較
次序 時間 國民黨軍隊 中央紅軍 比例
第一次 1930.12 10萬 4萬 2.5:1
第二次 1931.2 20萬 3萬 7:1
第三次 1931.7 30萬 3萬 10:1
第四次 1933春 30萬 7萬 4:1
第五次 1933.10 50萬 8萬 6:1
②長征的開始。
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介紹紅軍長征初期的極端危險形勢。
補充材料五:
蔣介石準確地判斷出紅軍會向西北方向逃避。在蔣強大而有力的軍事機器面前,共產黨損失了五萬人。在極度的痛苦之中,傷員們咬住自己的衣服,抑制住自己無法控制的哀叫聲。
③遵義會議。
給學生點明遵義會議召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會議背景、內容和結果,思考“遵義會議為什么會成為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遵義會議是在王明“左”傾錯誤導致中國革命處于極端危險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集中全力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后,紅軍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這次會議是在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中斷聯系的情況下,經過長期革命斗爭的實踐,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它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標志。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正是通過自身的不斷斗爭實現的。中國共產黨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保證革命取得勝利。)
④長征的勝利
觀察長征路線圖,讓學生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勾畫出長征途中一系列重大事件。
瑞金出發→突破四道封鎖線→突破烏江→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翻越夾金山→穿過草地→陜北會師→會寧會師。
紅軍主力的會師: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的吳起鎮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補充材料六:
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茲伯在談到長征時曾充滿敬佩地說:“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它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結合課本相關知識,思考長征勝利的意義。
長征的勝利不但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而且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完成新的歷史任務,標志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
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篇章,由此而鍛造出的偉大的長征精神光芒永存。
思維拓展 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討論
討論“長征精神”的內涵:
偉大的長征,給黨和人民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本課小結】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先后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多次武裝起義,建立了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在斗爭中,毛澤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并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唯一正確道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標志著國共兩個性質根本不同的政權對峙的開始. 30年代初,國難日益深重,中日矛盾開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蔣介石集團為維護其統治,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即對日軍妥協退讓,對紅軍加緊"圍剿".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國共產黨內占統治地位,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戰略轉移.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使紅軍勝利完成戰略轉移.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篇3
△課標要求:概括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領導的主要斗爭的史實,認識其意義。
一、南昌起義
1、背景:
①中共從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里認識到掌握的重要
②中共在國民革命軍中掌握著部分武裝力量,企圖消滅這些武裝力量。
2、領導人:
3、經過:一部分在、率領下,轉戰湘南
占領南昌,起義成功→南下途中損失嚴重→余部
一部分進入,與當地軍會合
①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
②標志著中共領導武裝斗爭、創建軍隊和奪取政權的開始
1、八七會議(1927年,漢口):
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
①內容確定開展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
決定發動起義
②意義:給處于思想紊亂、組織渙散的中共指明了前進方向
2、秋收起義(1927、9)
起義爆發→進攻長沙受挫→進軍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中國首個)
△為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
②進行建設,努力發展生產
③堅持斗爭,多次粉碎敵人的
3、“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創立:
①創立者:毛澤東
②內容:++
△根據地建設:包括經濟建設、軍隊建設和政權建設,其中政權建設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1931年成立了共和國臨時中央人民政府,為主席。
③影響:根據地不斷,星星之火已成之勢
三、紅軍長征(1934、10—1936、10)
1、原因:第五次反“圍剿”
2、經過:開始(危急)→轉折(遵義會議)→勝利(會師)
△長征開始后的危急:長征后短短3個月內,紅軍由8萬人銳減到萬多人
△長征途中的轉折——遵義會議:
a結束了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b事實上確立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c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
△學思之窗:為什么說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①遵義會議前,毛澤東的軍事主張被否決,毛澤東的職務被撤銷
②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的軍事主張被肯定,毛澤東被選為政治局常委
③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列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之首,當時中共最重要的任務是軍事
△長征的勝利:
①標志:會師(1936、10,甘肅會寧)
△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長征結束的標志是什么?
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1935、10,陜北)
粉碎了敵人的“圍剿”,使中國革命
②意義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偉大的精神
開始了革命
△隨堂練習——《全品》第15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15課,略)
△作業:《全品》課時作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