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多極化(精選2篇)
走向多極化 篇1
專題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課標要求: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2)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了解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和多級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專題概述:
本專題主要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政治格局發展變化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國際舞臺風云變幻。在國際舞臺上活動的各種力量、各種力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都發生了變化,世界格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其最大的變化是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世界分成兩極世界。兩極世界是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從總的情況來看,戰后世界格局的變化過程實際上就是兩極格局的形成、發展以及最終瓦解的過程。具體來說,又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戰后初期美蘇爭鋒導致兩極對峙格局形成。其主要特點是:第一,在兩極世界里,美、蘇及其盟國相互對抗和爭奪,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雖然每一方的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于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第二,在兩極世界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主要作用。第三,美蘇“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美國處于戰略進攻態勢,但攻中有守,蘇聯則處于戰略防御態勢,但守中有攻。第二階段,戰后的20世紀60、70年代,西歐經濟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挑戰。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歐洲共同體產生和發展,增強了西歐貿易競爭力,迅速興起的日本、加之西歐與美國貿易競爭的不斷加強,西歐和日本想改變與美國的從屬關系,建立平等的法律關系。東方巨龍中國的騰飛,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綜合國力迅速增長,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已成為國際社會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使這支獨立的國際政治力量在國際事務中作用的發揮越來越大,各種力量的整合,對兩極格局構成了有力的沖擊。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國際格局處在一個動蕩、分化、改組和多極化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出由劇變到緩慢發展的態勢,出現了以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為標志的兩極格局的結束,一超多強的形成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的曲折發展趨勢銳不可擋,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主題。
第三節走向多極化
學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內在聯系的辯證法要求,培養學生運用必然與偶然、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辨證關系分析問題的基本能力。
(2)了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世界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3)通過分析冷戰后國際形勢的變化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要學生學會運用比較法說明導致中國和蘇聯改革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
(2)要學生運用討論法學習有關問題,深刻理解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蘇聯解體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東歐劇變的實質,體會到發展生產力和經濟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加深對中共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重大意義的理解。
(2)強調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挫折,但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樹立開放的世界意識,確立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立志為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二、教材要點
1、東歐劇變的實質
20世紀80年代后期,波蘭、民主德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因自身積重難返的政治經濟困難,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影響下,相繼發生劇變,新政權爭先恐后向西方靠攏。這實質上是各國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
2、蘇聯解體和雅爾塔體制結束
1991年8月,蘇聯公布《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更改國名,把聯盟變成一個松散的邦聯。這激起黨內一些高級干部的強烈不滿,爆發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大大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蘇聯共產黨被排擠出政權,葉利欽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國家大權,國家政權發生了根本的質變。
1991年12月22日,俄羅斯等11國領導人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蘇聯完全解體。戰后存在40多年的兩極格局從此崩潰,雅爾塔體制最終結束。
3、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兩極格局終結后,歐洲共同體成員國更加感到有必要加快一體化的進程。1991年12月,歐共體12國簽訂了《歐洲聯盟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得到成員國的批準并生效,歐洲聯盟成立,簡稱歐盟。1999年1月,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正式啟用。同時,歐盟努力建立歐洲獨立的防務能力,希望在一定時期內實現在區域安全問題上,結束依賴美國和北約的狀況。
4、“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著幾個主要的力量中心,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日本、俄羅斯、中國、歐洲聯盟等國家和國家聯盟是國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本目重點
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
2、歐洲聯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等世界多極化力量的發展
三、教學過程
導入:
由戰后新興力量的興起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引入。
教學:
(一)兩極格局的瓦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東歐局勢發生劇烈動蕩。在很短的時間內,東歐各國執政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各國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
(1)大致概況
結合教材147頁的《東歐劇變示意圖》,簡要介紹東歐局勢發生劇烈動蕩的大致經過。
(2)劇變原因和實質
東歐劇變,是二戰后四十多年里這些國家各種矛盾長期積累的總爆發。
(1)、歐洲各國照搬蘇聯模式,受制于蘇聯;
(2)、經濟發展緩慢,導致經濟危機;
(3)、政治上各國黨和政府忽視民主和法制建設;
(4)、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思想的影響,西方“和平演變”政策等等。
蘇聯和西方的因素,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在危機面前,這些國家的執政黨在國內
國際壓力下,宣布實施“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承認反對派的合法地位,從而最終喪失了國家政權。劇變的實質是各國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蘇聯解體
(1)戈爾巴喬夫改革
簡要介紹改革的背景、內容、特點和改革失敗的后果。
(2)“八一九”事件
結合教材介紹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實質和事件的重大影響。
(3)蘇聯解體
解體的標志:1991年12月22日,俄羅斯等11國領導人簽署《阿拉木圖宣言》。
解體的影響:導致了戰后存在40多年的兩極格局最終崩潰,世界從此告別了雅爾塔體系,冷戰結束。雅爾塔體制的結束,標志著現代國際關系史上一個時代的結束。它表明蘇聯大國地位的衰落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雅爾塔體制以有利于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以不利于蘇東國家而結束。它給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人們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教訓和啟示。它的興衰也告訴我們,國際力量對比的消長,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和科技力量的變化。
解體的原因:①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了許多社會問題和民族問題。②直接原因是戈爾巴喬夫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方向的政治體制改革。③外部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的成功。
史料鏈接
材料(東歐劇變)……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這些國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發揮和顯示出應有的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蘇聯“新思維”的改革之風,西方“和平演變”的鼓勵政策,都對東歐的變化有影響,起了推動作用。
——中國外交部前部長錢其琛的講話
讀史感悟
根據材料,你認為導致東歐劇變的原因有哪些?
(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及其影響
“冷戰”后的國際形勢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和“冷戰”的結束,改變了世界兩極格局。從此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極力構筑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其他國家則主張推進多極化進程。經過十多年的較量和磨合,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1、 鼎足之勢話西方
這一目講了一個主題,即西方國家美國、歐盟、日本三足鼎立局面的狀況。
(1)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結合史實和教材,幫助學生理解美國的地位和表現:綜合國力世界第一;對外實現“美國領導世界的意愿”;推行霸權主義政策。
(2)歐洲一體化
過程:歐洲聯盟的成立;歐元正式啟用;努力建立歐洲獨立的防務體系。
影響:這些舉措,使歐盟的綜合實力大大加強,對國際事務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助于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努力
冷戰結束后,日本主動參與國際事務,加快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步伐。日本將兩極格局的瓦解,視為自己擠身政治大國的良機。注重日美關系;注重與亞洲鄰國建立密切的經濟分工與合作關系;謀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企圖成為軍事大國。
(結合教材了解具體表現。)
2、 走出低谷的俄羅斯
①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面臨的重重困難
結合教材和時政幫助學生具體了解。
②俄羅斯的全方位外交
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自我歸納總結。
③普京總統的舉措
總結:隨著俄羅斯國內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國內政局得到穩定,國際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在國際事務中,俄羅斯仍然是對美國的全球支配地位構成挑戰的國家。
3、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勢力的發展
第三世界的斗爭;中國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及其影響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著幾個主要的力量中心,即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和歐盟,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
影響: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
論從史出
討論兩種觀點:“單極世界說”;“多極世界說”。
小結
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世界兩極格局隨之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并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雅爾塔體制的最終解體,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從根本上說是各種反霸力量合力的結果。時至今日,世界格局的多極化仍然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它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極力量呈競爭共處的態勢: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但經濟實力相對衰弱;走向超級大國之路的日本;以德國經濟實力為主體的壯大中的歐盟;潛在的還是發展中的中國不僅在國際政治而且在國際經濟上的影響力有所增強;失去超級大國實力而力圖重溫舊夢的獨聯體;以及松散然而卻是不可忽視的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所有這些都促進了世界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四、鞏固練習
一、單項選擇
1、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a、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b、各國經濟互相依賴程度加深
c、國際關系的緩和d、兩極格局的瓦解
2、以下對當今世界格局的概括,最為準確的是
a、多極化格局已經確立b、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
c、多極化趨勢下的“一超多強”d、多極化格局和兩極格局并存
3、歐元正式啟動的意義是
a、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b、有利于《歐洲聯盟條約》的簽訂
c、有利于“冷戰”局面的結束d、有利于北約集團的擴大
4、下列對“八一九事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它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b、是葉利欽及其支持者發動的
c、事件后蘇共被排擠出政權d、事件后蘇聯國家政權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5、“冷戰”結束后,美國在世界的戰略意圖是
a、維持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b、與歐盟共同主導世界
c、積極推進多極化進程d、構筑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
6、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在于
a、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b、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c、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d、東歐劇變的影響
7、東歐劇變的實質是
a、各國放棄了社會主義原則b、東歐新政權向西方靠攏
c、各國共產黨自動讓權d、東歐各國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8、20世紀末21世紀初,使俄羅斯走出低谷的領導人是
a、戈爾巴喬夫b、勃列日涅夫c、葉利欽d、普京
9、1993年成立的歐洲聯盟是一個
a、歐洲統一市場b、歐洲經濟一體化組織
c、軍事政治集團d、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
10、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在進入21世紀后日趨明顯,這主要是因為
a、主要霸權國家的衰弱b、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聯合國地位和作用的加強d、地區一體化組織的建立和加強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現在,舊的世界格局已經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處于新舊格局交替的動蕩時期。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舊秩序,就是因為它不由超級大國主宰,而是有很多權力中心,每一個都獨立活動。
美國既是超級大國,也不是超級大國。美國是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但是靠軍事力量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少,至于其他問題,如經濟力量,美國僅僅是一個大國,還有可與美國匹敵的其他國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談話
回答:
(1) 材料一中指出舊的世界格局已經打破,而新的世界格局卻尚未形成,其原因是什么?新的世界格局的確立,將取決于何種因素?
(2)你是否贊同材料二中基辛格對當今世界政局的基本看法?他說現在“美國既是超級大國,也不是超級大國”,其論點是否合理?為什么?
12、世界政治多極化對世界歷史發展有何影響?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
1、d2、c3、a4、b5、d6、a7、d8、d9、d10、b
二、非選擇題
11、答:
(1)因為兩極格局的解體沒有世界戰爭的作用,當今世界新的中心崛起,相互間力量的消長、制約以至均衡,需要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取決于綜合國力。
(2)當今世界政治呈現多極化的趨勢,這合乎歷史潮流。
基本合理。因為從綜合國力和軍事上著眼,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當然無疑,但從經濟上說,當今世界應當是美、西歐、日本三極。
12、答: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2)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走向多極化 篇2
課標要求:
了解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識記:戈爾巴喬夫改革及其后果;東歐劇變;“八一九”事件;蘇聯解體。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歐盟的組建及發展;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俄羅斯的發展;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一支重要力量。
②、理解:蘇聯東歐劇變的實質;蘇聯的對內政策和國內矛盾導致了社會主義政權的解體;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步驟;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多種力量的重新組合。
③、能力:通過分析冷戰后國際形勢變化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運用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系原理分析歐洲的聯合過程。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認識必然性和偶然性、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
②、問題探究:日本為何要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俄羅斯為什么在國際上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雖然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世界重要力量都應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推動力(如歐盟、中國等),而不應成為世界和平的潛在威脅(如日本);在世界多極化發展中,大國仍然是重要力量中心;在多極化趨勢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必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的表現。
難點:怎樣認識蘇聯解體與社會主義發展的關系;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建議:
(1)、可采用多種方式,如:①播放有關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音像資料,配合教材內容,創設歷史情境導入;②請學生回憶本單元的舊知識,在歸納、總結雅爾塔體系形成、演變的基礎上,開始本課學習。
(2)、關于“別了,雅爾塔”
①、戈爾巴喬夫改革:閱讀課文第一段,從政治生活、經濟困難、社會矛盾三方面來提煉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方針從書中的第一節去找,至于措施教師可適當補充些資料,加以說明,使學生對導致改革失敗的后果有一定的理解,但不要補得過多,也不作要求;改革失敗的后果是個一連串的復雜問題,讓學生從教材中的東歐劇變、經互會解體、華約解散,蘇聯在東歐構筑的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全面崩潰等知識來加以提煉,以使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②、東歐劇變: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東歐劇變的實質及其原因。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并盡可能搜集其他相關歷史圖片、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觀點等資料,擴充學生的了解范圍,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波蘭、民主德國等東歐國家東歐局勢的動蕩和劇變的狀況。教師必須點明東歐劇變的實質,使學生明確東歐劇變的“變”是指東歐國家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講述波蘭劇變和德國統一時,教師可補充必要的音像資料,如“柏林墻”的拆毀等,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東歐劇變的內因和外因,進而引導學生從世界兩極格局的大背景出發,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內在聯系的要求來認識問題,全面地總結東歐劇變發生的原因。
③、“八、一九”事件:從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胡同)與導火線(新聯盟條約公布)兩方面來分析起因,以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事件的具體內容,來認識其實質是黨內一些高級干部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所做的一次失敗的努力;引導學生從蘇聯力量對比的改變和政權性質的變化來認識其影響。
④、蘇聯解體:該目重點在于探究蘇聯解體的原因,建議教師在探究該問題時可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應該注意,結論應該是師生共同合作形成的共識,而不是教師灌輸的認識和結論。使學生在分析蘇聯解體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必然性和偶然性、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
怎樣認識蘇聯解體與社會主義發展的關系?這是本節的難點。建議教師聯系上一節“中國的騰飛”有關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蘇東劇變只能說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失敗,而不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加深今天我國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必要性的認識。
通過“課前提示”,讓學生回答“學習思考”——“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然后,教師加以小節。向學生指明:多極化趨勢既給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機會,也使這些機會伴隨著極大的風險,由此導入下一目的學習。
(3)、關于“鼎足之勢話西方”
①、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文“資料卡片”,并結合課文內容,來得出原因;利用“1998年,空襲伊拉克,1999年,發動科索沃戰爭,后又發動對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等知識來引導理解“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的實質是“要獨霸世界”。
②、歐洲一體化:引導學生回顧歐共體有關內容,利用好“馬約”圖片,再一次強化學生對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系原理的理解和自覺運用。從歐盟的成立到歐元的正式啟用,再到建立獨立防務體系的努力,這一歷程反映了歐洲一體化進程。
③、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努力:建議設置探究性問題:日本為何要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基礎何在?鼓勵學生多方發掘材料,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懂得:世界重要力量都應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推動力(如歐盟、中國等),而不應成為世界和平的潛在威脅(如日本)。注意發揮歷史學科的警示作用。
(4)、“走出低谷的俄羅斯”
建議教師設置探究性問題:俄羅斯為什么在國際上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分析,最后以適當的點撥。向學生強調:在世界多極化發展中,大國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以加深對走出“低谷”的俄羅斯的理解。
(5)、“風云際會看東方”
①、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歸納“第三世界的斗爭手段有哪些?”最后總結:團結斗爭、成立區域性組織、召開不結盟首腦會議、發展民族經濟。
②、“中國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議教師運用教材“知識鏈接”欄目提供的關于亞太經合組織和世貿組織的注解以及本頁圖片提供的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理解。同時指出: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一支重要力量,必將對世界多極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③、“‘一超多強’局面的暫時形成”:閱讀課文,理解“一超”與“多強”的力量中心。同時指出,這只是暫時現象,從長遠看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建議教師利用“學習思考”——“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進行問題探究: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多極化的表現,另一方面更要分析美、歐盟、日本、俄、中幾大力量中心的對外政策給當今世界和平和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全面把握、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