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精選2篇)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篇1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程標準】
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課標解讀】
兩次工業革命:應該掌握兩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條件、主要成就、時代特征、工廠制度、世界市場的形成等影響。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影響的比較,認識科學技術進步在推動資本主義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改變世界、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考試大綱】
工業革命
【知識梳理】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開始)
1.前提條件
前提:英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工業革命提供政治保障。
條件:① 英國社會穩定 、 流動自由,經濟 ;
②18世紀中期隨著 的不斷擴張,許多行業掀起了 的熱潮;開始用 替代手工業生產。
③專利法等法律出臺,為發明創造提供法律保障。
2.工業革命的重大成就
(1)技術革新和機器發明
①棉紡織業:織工 發明飛梭,引起連鎖反應:18世紀60年代織工哈格里夫斯和理發師阿克萊特先后發明了 和 、接著出現了 等紡織機械,棉紡織業的各個部門實現了機械化。
②冶金業和采礦業也出現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發明。
(2)動力機器的革新:“萬能蒸汽機”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 。
(3)交通運輸業的革命:
鐵路運輸時代: 動力的使用,帶動交通運輸業革命,人類進入 時代。
海上運輸:18xx年,以蒸汽為動力的 誕生,加強了洲際之間的聯系。
(4)工業革命的完成:19世紀中期, 的誕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
3.影響:工業革命使 飛速提高,新興工業部門涌現, 進程明顯加快,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歐美國家紛紛效仿,在政府的主導下開展工業革命, 業和 業成為兩個領先的部門。
思考1:英國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
二、進入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開始)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在英國、德國、美國等幾個工業發達的國家開始出現新一輪技術革新熱潮,促成 新變化和生產力的大發展,即第二次工業革命。
1.特點: 成為技術進步的最重要的推動力。一些重要發明大多直接來自科學家的實驗室,而不是手工業者的經驗積累。
2.主要成就
① 的廣泛應用是標志性成就,使人類進入 。
② 的發明和應用。
③鋼鐵工業技術的革新。
④化學工業的顯著發展。
3.影響:一批新的工業部門興起,如 、電器工業、化學工業、 、
汽車工業等;舊的工業部門由于 的改造而得到 發展;重工業成為整個工業的 。
思考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原因和條件是什么?
三、工業時代的經濟組織
工業革命實現了從 到 的飛躍,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工業時代。
1.工廠制度的建立
(1)原因:機器大生產的要求。
(2)特點:將生產資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過使用 進行大規模生產。工人受到嚴格紀律的約束,成為 的附屬品。
2.主要經濟組織
(1)中小企業大量存在:在工業時代早期, 占多數,企業主既是
又是 。
(2)大企業時代的到來
①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經濟迅猛發展, 和 出現集中趨勢。
②表現:美、德、法、日等都出現了規模空前的大企業。
③特點:控制著一個或多個部門的生產與經營。在經營模式上,往往由高級專業人才進行管理,實現了 與 的分離。
思考3:大企業時代經濟組織的特點?
四、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1.時間: ,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的推動。
2.主要方式:
(1)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的 和 發生巨大變化。
(2)資本輸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 規模擴大,加強了歐美 與資金接受國之間的經濟聯系。
(3)武力威逼:歐洲工業國動用武力威逼落后國家滿足它們 、 的要求,甚至直接實行 。
3.結果: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了 ,亞洲國家大都成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大陸上領土基本被瓜分完畢,贏得政治上獨立的 各國在經濟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強。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堅船利炮,把全球卷入世界市場。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工業國可以從 范圍內獲得它們需要的 和 ,并傾銷工業品或進行投資,它們之間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它們中的一國發生經濟危機,就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以 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
思考4: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是什么?
【思維拓展】
1.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也叫“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生產從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工業階段的過渡。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社會關系說,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工業革命在18世紀60年代開始于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繼英國之后,法美等國也在19世紀中期完成了工業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2.鴉片戰爭的一聲炮火打開古老中國的大門,從此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xx年中國加入wto,融入世界市場。請思考,這兩者是否一樣?
提示:前者是被迫融入世界市場,貿易往來是在不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重要是為了適應外國資本主義的需要,其結果是中國成為外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
21世紀的入世是我國基于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做出的自主的決策,在相對平等的前提下進行,主要是為了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加快自身經濟發展的決策,其結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總的來說必將加快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我國經濟向世界水平邁進。
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有哪些?試概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
(1)原因和條件: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資本主義制度確立③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
④工業革命的推動⑤交通工具的革新
(2)過程:
①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擴大,促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的形成。
②初步形成:18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許多殖民地殖民地國家和地區都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③最終形成:19世紀70年代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列強瘋狂在世界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20世紀初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走進高考】
例1.(08全國卷i,19)諾貝爾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寫道:“假設一位古希臘人能被奇跡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國,他或她會發現許多熟悉的事物。不過,如果希臘人再晚兩個世紀被送來,就會發現,自己宛如置身于一個“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認識,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種假設的主要歷史依據是
a.工業社會形成與發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長
c.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 d.各國間交往密切
解析:a 注意“再晚兩個世紀”這一信息,20世紀50年代,人們社會進入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是其代表。這些技術的出現既是科學理論的突破、物質及技術基礎的形成的產物,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到工業社會。c項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是在20世紀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來。
例2.(08上海綜合能力,11)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改進和運用為標志,大大推動了人類交通工具的改進。18xx年世界上第一輛蒸汽火車機車的發明者是
a.瓦特 b.斯蒂芬遜 c.富爾頓 d.萊特兄弟
解析:b.本題比較簡單,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世界上第一輛蒸汽火車機車的發明者應是斯蒂芬遜。
例3.(08重慶卷,14)下列表述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史實不符的是
a.汽船的發明改變了水上運輸的狀況 b.發電機的問世使電力成為一種新能源
c. 無線電報的出現增強了各國的聯系 d.內燃機的創制推動了石化工業的發展
解析:a 。汽船屬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到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故b項表述正確。19世紀70年90年代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c表述正確。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內燃機的發明,大大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石油成為日益重要的新能源。d項表述正確。故選a
例4.(江蘇卷歷史)大國掘起是世界歷史舞臺上令人矚目的現象。在近代歷史上,英國、德國、俄國(1917年前)都經歷了崛起的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英國崛起的諸多因素中,關鍵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創新與經濟領域的變革,請指出其表現形式及實現途徑。(4分)
②普法戰爭后,德國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國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實現方式,并概括推動德國崛起的主要內外因素。(4分)
③19世紀60年代起,俄國也開始崛起。請問崛起過程中俄國在內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3分)
④分析英國、德國、俄國崛起道路的共同之處,并就中國的繁榮富強之路談談你的看法。(4分)
答案要點:(共15分)
①政治: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通過光榮革命(或權利法案)實現。
經濟: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實現。
②德意志統一,通過三次戰爭實現。
主要內因:推行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
主要外因:推行殖民擴張政策。
③對內舉措: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資本主義發展。
對外舉措:推行殖民擴張政策。
④共同之處:都經歷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都推行對外殖民擴張政策。
看法:中國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要走和平發展(和平崛起)之路。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自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造成了人類社會的大轉型,改變了整個世界。請回答1~4題。
1.(xx年上海)1851年的倫敦博覽會是英國展出最新工業成果的盛會,陳列的展品中包括
a.鐵路設備、柴油內燃機 b.電燈泡、蒸汽織布機
c.蒸汽錘、鐵路設備 d.電話機、水力紡紗機
2.下圖顯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
請據圖回答:
(1)18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化起飛的國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這種關系的城市是
a.柏林 b.倫敦 c.舊金山 d.彼得堡
(2)根據這種關系,發展中國家應認識到
a.環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
b.后工業化階段環境問題會自然解決
c.保護環境至關重要,必須杜絕興建大量排污的工業
d.可以采取措施減少或避免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
(3)這種關系反映了環境質量的提高主要取決于
a.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 b.人的認識能力的不斷增強
c.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戰略的不斷調整 d.發達國家環保政策的不斷完善
3.下表是《19世紀歐美主要國家城市和農村人口統計表》,說明了①工業化程度越低的國家,農村人口比例越大 ②國際聯合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出現推動了人口的流動 ③工業革命促使人口向城市遷移 ④除英國外,其他國家還未開始工業化進程
國 家
總人口(單位:萬人)
農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國(1851年)
約1800
48%
52%
法國(1851年)
約 3600
75%
2s%
美國(1850年)
約2300
87%
13%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英國工業中普遍出現了一種“由需要導致發明的模式”。這一模式最早體現在
a.毛紡織業 b.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中 c.棉紡織業的發展中 d.蒸汽機的發明中
19世紀下半葉,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使人類進入到了電氣時代。請回答5~8題。
5. 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更快地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科技與生產的結合加強 b.發生的范圍領域廣泛
c.新技術、新設備的普及 d.各國統治者重視程度加強
6.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包括①交通運輸業②機器制造業③汽車工業 ④電力工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7.在工業時代的早期,企業絕大多數屬于
a.大企業 b.國際聯合企業 c.跨國公司 d.中小企業
8.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了統治地位
b.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
c.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
d.工業革命的勝利和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
9.(xx年廣東文基,33)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是
a.蒸汽機 b.輪船 c.汽車 d.電視機
10.(08上海歷史,共同部分26)19世紀后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進入壟斷階段,“壟斷”的本質是
a.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的高度發展 b.生產規模巨大、資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 d.托拉斯組織的普遍出現
11.(江蘇,17)右圖是中國藝術家創作的一幅畫,它最可能創作于
a.18世紀末期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后期 d.20世紀初期
12.(廣東單科)下表反映了英國農業人口的變化,導致這一變化
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
a.工業化 b.殖民戰爭 c.資產階級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戰
13.(xx年北京文綜)博物館陳列著三張圖片。下列按圖片順序對應的信息,不準確的一組是
a.哈格里夫斯 史蒂芬孫 卡爾·本茨
b.人工動力 蒸汽動力 燃油動力
c.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初 19世紀60年代
d.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14.(廣東文科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
a.亞非拉地區的工業飛速發展
b.促成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形成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
d.世界貿易中心開始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15.(08重慶卷,22)下列對圖7的相關表述,不正確的是
a.四國工業總量之和在當時世界上占絕對優勢
b.各國工業比重的變化與其資本輸出量成正比
c.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d.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
16.(08上海歷史,共同部分23)司湯達小說中的人物曾說:“自從蒸汽機成為世界的王后以來,貴族頭街已成為無用之物。”結合所學史實,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a.客觀真實,可以采信 b.主觀臆斷,有待考證
c.背離史實,不足為信 d.小說家言,皆不可信
17.(08海南歷史,12)有學者在論述科技發展時說:“知識邊疆的自主擴張不僅產生了各種各樣無法想象的實際成果,而且工業界現在可以作為客戶從實驗室訂購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廠發貨一樣。”這種現象的普通出現始于
a.18世紀中后期 b.19世紀前期 c.19世紀中后期 d.20世紀前期
18. (08全國卷ⅱ,20)在英國,18xx年從事農業、林業和漁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進程加速 b.農業機械化的實現
c.對外移民的增加 d.工業化的快速推進
二、非選擇題
19.(22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左下圖是 1851年倫敦舉辦第一屆世界工業產品博覽會而修建的鋼鐵玻璃結構的“水晶宮”。在博覽會期間,最受參觀者矚目的展品是蒸汽機、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技術型產品。
材料二 1854--1856年間,英國進出口貿易中,三種類型商品所占份額圖(右上)。
材料三 為了紀念獨立100周年,1876年美國在費城舉辦了世界博覽會,博覽會會址建立了一個火車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軌電車線,突出交通設施建設成果。19xx年在美國圣路易斯舉辦世博會,向觀眾介紹了飛機和無線電。
材料四 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上海英商“寶順洋行”買辦徐榮村攜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參加了倫敦世博會,獲金銀大獎。19xx年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世博會上,中國館的展品是中國傳統的農產品、手工業品和工藝品,匯聚了各種各樣富有中華特色的游藝戲院、一間佛殿、一間茶室、一個東方美食園。
(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會展品的變化說明了什么?(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分析出現材料二這一現象的原因。(8分)
(3)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參加世博會的展品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參加的展品有何不同,并說明其原因。(8分)
(4)xx年,世博會將在中國上海舉行,請同學們對中國如何舉辦好世博會,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3分)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10. cb(daa)ca ddccb 11-20. daccb acd
二、非選擇題:
19.(1)工業革命進一步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3分)
(2)現象:材料二反映了英國進口的工業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業制成品多,居“世界工廠”的地位。(2分)原因:①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工廠制度在英國廣泛確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②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廣闊的殖民地,大肆對外掠奪原料,傾銷商品。(6分)
(3)說明中國傳統農業、手工業仍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工業生產落后;(4分)
中國近代遭受西方侵略,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經濟技術落后。(4分)
(4)言之成理皆可給分。(3分)
選擇題解析:
1.c 1851年展出的產品應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柴油內燃機、電燈泡、電話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發明。
2. ( 1)b (2)d (3)a 此題依托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將史、地、政三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知識上,大體包括了世界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發展過程,發展中國家對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認識評價,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觀點。從能力上,考查了對圖形的判別判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多向性、連貫性和整體性。
3.a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到大企業時代。大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促使企業日趨國際化,出現國際聯合企業和跨國公司等新的經濟形式。
4.c 由于飛梭的發明加快了織布速度,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發明。
5.a 自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直接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科技已經走在生產的前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6.d ①②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工業部門。
7.d注意題中的限定詞,工業時代的早期。工業時代早期,中小企業占多數,企業主既是資產所有者,又是企業經營管理者。
8. c 世界市場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世界市場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了統治地位后才最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就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來說,則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因為社會生產力提高,生產出了大量商品.才有可能建立世界場,而國際分工的發展又有必要建立世界市場。
9.答案:c 考查基礎知識,汽車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蒸汽機、輪船屬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電視機屬于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
10.解析:答案:b本題為最佳選擇題,“壟斷”既是管理組織,又體現了資本的集中程度,b項體現了這兩方面的要求。a項著眼于科技與管理手段,d項著眼于企業形式,c項是明顯錯誤的。
11.解析:d. 從畫中可以觀察到有了飛機,而飛機較普遍的認為最早是由美國的萊特兄弟在19xx年發明的。所以正確選項是d項.
13.答案:c。c項早期汽車為蒸汽動力帶動的三輪車,其對應的時間不正確,19世紀6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尚未開始,故此項不準確。
14.解析: 題眼:“第二次工業革命” /“世界經濟” 考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結論:選c
15.解析:b。根據圖表得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在此期間,資本和生產高度集中,美國步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德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后,工業生產飛速發展,19世紀的最后30年,工業生產的增長速度僅次于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資本輸出占世界第一位,但它失去了19世紀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法國到19世紀末,降到世界第四位。各帝國主義國家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了各國時間的矛盾,故c、d表述正確。四國是當時世界上主要的生產國,所以四國的工業總量之和在當時世界上占絕對優勢,a項表述正確。b項英國的資本輸出占世界第一位,但是工業比重已經落后到第三位,故和資本輸出成反比。b項符合題意。
16.解析:a. 本題以文學家的名言入題,考查對工業革命影響的認識,以蒸汽機為標志的工業革命,大大增強了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的實力,因此,司湯達所說是正確的。
17.解析:c 題干強調的是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起來,亦即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故應選c。
18.解析:d 材料數據表明英國農業勞動力不斷減少,城市化進程加快,根據年代提示,是工業革命的必然結果,直接選d。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篇2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兩次工業革命的條件、過程及影響,工業時代經濟組織的形式及作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及影響。通過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兩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的史實,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要發展,科技要先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正確認識世界市場的形成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和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教學重點、難點
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壟斷組織出現的影響;世界市場的形成與影響。
教學方法
1、 用設置情境,設疑引思,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淺入深,逐層遞進,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能力,升華情感。
2、 采用多媒體軟件教學,直觀形象地展示兩次工業革命成果、過程,創設情境,時空結合讓學生感受工業革命成果對社會及人們生活帶來的沖擊。
3、采用模仿性學習方式,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教師講解第一次工業革命、工廠制度的確立,學生自主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大企業時代到來等部分內容。
4、結合課本上的圖片、文字資料,以及課前搜集的工業革命前后的相關數據資料,讓學生合作探究,對比分析,從而認識到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世界聯系的加強。從而加強對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史論結合的基本能力的培養。
教具制作
自制教學課件。
兩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圖片、數據資料。 板書設計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第一課時)
工業革命的含義、原因(為什么首先在英國發生)
蒸汽時代的到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 代表性發明及影響
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與第一次相比有何特點)
進入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第二次工業革命) 代表性的發明及影響
工廠制的確立
(第二課時) 中小企業為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時代的到來 所有權與經營權統一
自由主義
工業時代的 控制一個或幾個部門生產經營
經濟組織 所有權與經營分離
第二次工業革命——大企業時代到來 聯合、規范
與政府關系密切
影響 國際化國際聯合企業、跨國公司
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三個階段)
國際貿易的發展
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世界市場的形成方式 人口和資本的流通
武力威逼
世界市場的形成的影響及表現教學過程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工業革命興起的條件
(1)18世紀中期,英國社會穩定,人口、資本流動自由,經濟穩步發展。
(2)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和殖民戰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國外市場的需求日益擴大,于是各行業興起了技術革新的熱潮,導致了工業革命的發生。
2.工業革命的重大成就
(1)機器的發明
①棉紡織業 織工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加快了織布的速度,引起該行業技術發明的連鎖反應: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水力織布機相繼研制成功。
②冶金業 鐵匠達比父子發明并改進焦煤煉鐵法。
③采礦業 鎖匠托馬斯• 紐可門研制出蒸汽抽水機,用于排干礦井里的積水;化學家漢弗萊•戴維發明了安全燈。
④交通運輸業 工程師約翰•麥克亞當發明碎石路;到處掀起開鑿運河、疏浚河道的熱潮。
(2)動力機器的革新:工業革命中影響最深遠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萬能蒸汽機”。它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到蒸汽時代。
(3)工業布局的變化:蒸汽動力的出現,最終使工廠擺脫了水力條件的限制,工業化速度加快。
(4)交通運輸業的革命:蒸汽動力的使用,帶動交通運輸業革命,人類進入鐵路運輸時代。
影響:一方面,鐵路的興建普遍加快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另一方面,鐵路旅行的盛行不僅加劇了整個社會流動的速度和規模,還對當時的社會關系造成了沖擊。這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工業革命對社會變遷的巨大影響。
3.工業革命的擴展
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展了近半個世紀以后,開始向歐美大陸擴展。在各國隨后的工業革命中,紡織業和鐵路業成為兩個領先的部門。
【深化•拓展】
工業革命的爆發需具備哪些條件?
提示:資本、技術、市場、勞動力、安定的社會環境、國家政策的保護。
(1)資金——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販賣黑奴,為英國積累了巨額財富。
(2)市場——殖民擴張和殖民戰爭。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3)原料——國內資源豐富,海外掠奪。
(4)勞動力——圈地運動,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為自由勞動者。
(5)技術——手工工場時期的積累。手工工場時期培養了一批具有熟練技能的工匠,他們成為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革新力量。
(6)國家政策保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能為資本家帶來利潤的技術革新。
二.進入電氣時代
1.標志
以冶金、內燃機技術、發電機、電動機、合成化工為標志,其中最突出的標志是電力的廣泛應用。
2.突出特點
科學成了技術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科學家進行系統研究的科研機構取代了發明家孤零零的閣樓或工場,一些重要發明大多直接來自科學家的實驗室,而不是個別發明家的經驗積累。
3.主要成就
電力得到廣泛應用,內燃機成為一種新的動力機,化學領域新材料層出不窮,煉鋼技術突飛猛進。具體表現為:
(1)交通領域 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和狄塞爾分別在!##$年和!#%&年發明了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不久,人們將內燃機技術應用于交通事業,創制了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工具。
(2)化學領域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最早提出使用有機化肥,他的再傳弟子柏琴發明了人類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德國化學家雷佩發明了合成橡膠、合成油漆及多種塑料。
(3)鋼鐵部門 先后出現了多種以發明家名字命名的煉鋼法:英國的貝塞麥的酸性轉爐煉鋼法、德國的西門—馬丁的平爐煉鋼法、英國的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的堿性轉爐煉鋼法。
(4)電力的發明及應用 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工業生產的面貌,而且還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人類迅速跨進了電氣時代。
(5)電訊事業的發展 早在發電機產生之前,人們就已經發明了有線電報。在電氣時代,電話和無線電報出現。
(6)新興工業部門的產生 在電力的生產上,發電、輸電形成配套的生產系統,一大批生產發電機、電動機、輸電線、變壓器等相關器材的新興工業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在電力的應用上,電報、電話、電燈、電梯、電影放映機等新興電器相繼問世,電報電話公司、電影公司等企業紛紛建立。
4.影響
電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有了電力這種高效、便捷的能源作為動力,達到了空前的廣度和深度,給人類文明帶來深刻的影響。
【深化•拓展】
科技革命對各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
提示:第一次科技革命因為主要在英國,所以工業革命完成后,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當時法國因為各種原因,新技術和新機器的發明與推廣比較困難,工業革命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美國則借助移民帶來的技術和引進英國技術,不斷產生新的發明,工業革命較快地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的科學技術發明和應用較多,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工業生產總值分別躍居世界第一、二位。而英法等國,不愿更新設備,導致其經濟發展速度減慢,工業生產分別被美德趕上和超過。
三.工業時代的經濟組織
1.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1)現代工廠的出現!在工業時代,工廠制度成為最普遍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度下的工人,一方面受嚴格紀律的約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機器的支配,成為機器的附屬品。但工廠制度的建立適應了機器大生產的要求。
(2)中小企業的大量存在。在工業時代早期,中小企業占多數。企業主既是資本所有者,又是企業經營管理者,他們雇傭上百個乃至上千個工人進行生產。
2.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1)大企業時代的到來
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出現集中趨勢。同時,產生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工業,如電力、石油工業,從一開始就需要巨額資金。于是,大企業時代到來了。
(2)大企業的代表
美國的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財團”,日本的以家族財閥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閥”,法國的“二百家族”以及德國的通用電氣、西門子電氣、萊茵—威斯特伐里亞煤業等都是規模空前的大企業,它們控制著一個或多個部門的生產與經營,甚至掌握著該國的經濟命脈和國家機器。
(3)大企業的影響
大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企業日趨國際化,出現了國際聯合企業、跨國公司等新的經濟組織形式。
【深化•拓展】
工廠和工場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提示:工廠是指直接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單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車間,其特點是使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工場是指手工業者集合在一起生產的場所,特點是借助簡單工具進行手工生產。工廠制度是適應機器大生產的需要而出現的新的生產組織形式。
四.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1.時間
19世紀末20世紀初
2.主要方式
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動,武力威逼
(1)國際貿易的發展
①工業革命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工業革命后,歐美工業化國家生產出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產品;同時,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國際貿易得到很大發展。
②交通運輸的改進和通訊技術的發明“縮短”了世界的距離,進一步刺激了國際貿易的增長。
③自由貿易政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加速發展。這一時期的貿易增長主要發生在歐洲內部。此外,歐洲與海外殖民地及其他地區之間的貿易也有一定的發展。
④英國是#$世紀國際貿易的中心,處于“世界工廠”的地位,隨著歐美其他國家相繼實現工業化,它們開始分享英國這一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
(2)人口和資本的大規模流動。19世紀,大約有6000萬人離開歐洲到海外定居。這些國際移民給移入國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和先進的制造業技術。這種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
(3)資本輸出達到空前規模。資本輸出,即對外投資,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達到空前規模。它加強了歐美投資國與資金接受國之間的經濟聯系。
(4)武力威逼,甚至直接殖民統治。歐美工業國在向海外擴張的過程中,還經常動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國家滿足它們通商、投資的要求,甚至直接實行殖民統治。
3.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表現
(1)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了日本,亞洲國家大多成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陸領土基本上被瓜分完畢,贏得政治獨立的拉丁美洲各國在經濟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強。
(2)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堅船利炮,把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網撒向全球的各個角落。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
【深化•拓展】
我們應如何認識世界市場形成的作用?
提示:(1)一方面使當時作為先進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國際化,打破了世界上落后國家和地區的自然經濟和閉關自守狀態,向全世界傳播了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促進了世界貿易和生產力的發展。(2)另一方面,世界市場是在西方國家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中形成的,不僅使亞非拉國家遭受不平等交換的剝削,而且把它們變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也就是工業國剝削農業國、西方統治東方的歷史。小 結
[學生對各小目作總結,教師引導作結]
兩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由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飛躍。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經濟組織發生變化,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在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中,中國社會經濟也受到沖擊,這是我們下一節課要講的內容。
鞏固練習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首要標志是( )
a、科技的發展突飛猛進 b、電力取代蒸汽廣泛應用于生產
c、新發明促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d、人類跨入計算機時代
2、下列關于鐵路運輸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18xx年,約翰.邁克亞當成功研制出了第一臺蒸汽做動力的火車
b、鐵路集中了工業革命的多項成果
c、鐵路的興建加快了工業革命的進程
d、鐵路旅行的盛行對當時的社會關系造成沖擊
3、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 )
a、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
b、整個革命進程時間縮短
c、先進國家幾乎同時進行
d、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4、“珍妮紡紗機”成為工業革命序幕的原因是( )
a、是最早的機器
b、以水力做動力
c、引起棉紡業發明機器的連鎖反應
d、推動了其它工業部門使用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