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罷黜百家(通用9篇)

罷黜百家

發(fā)布時間:2022-12-30

罷黜百家(通用9篇)

罷黜百家 篇1

  第2課 “,獨尊儒術”

  [課程標準]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一、背景

  1.漢初,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____________的政策。

  2.漢武帝時,社會潛伏著危機: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地兼并劇烈、____________威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提出

  1.特點:董仲舒把________、________和陰陽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內容

  ①提出“______________”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②宣揚“______________”,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③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____________”。

  3.作用:有利于鞏固君權,維護統(tǒng)治秩序,對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

  三、成為正統(tǒng)

  1.表現(xiàn)

  ①起用__________參與國家大政。

  ②____________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

  ③興辦________,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④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________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________________的主流。

  知識點一 從“無為”到“有為”

  1.西漢初期的統(tǒng)治思想主要來自(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西漢建立六十多年后,仍然存在的社會危機不包括(  )

  a.分封的同姓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

  b.土地兼并越來越劇烈

  c.匈奴為患,威脅著西漢的統(tǒng)治

  d.秦朝的殘余勢力仍然進行反抗

  3.《史記》記載,漢景帝時,太后“好黃老之言,不說(悅)儒術”,景帝“讀黃帝、老子,尊其術”。但武帝即位后,便罷百家,尊儒術。發(fā)生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漢武帝的個人喜好  b.漢武帝雄才大略

  c.秦二世而亡的教訓  d.漢朝國力的強大

  知識點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4.董仲舒新儒學的思想來源主要包括(  )

  ①先秦儒學 ②陰陽家學說 ③道家思想 ④法家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無)以持一統(tǒng)……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在上述建議下,出現(xiàn)了(  )

  a.百家爭鳴            b.焚書坑儒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三教合歸儒

  6.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相對于孔子思想,主要變化有(  )

  ①“君權神授” ②“天人感應” ③用儒家思想統(tǒng)治天下 ④提出“民貴君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漢武帝“獨尊儒術”,主要是利用了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張

  b.“民貴君輕”的思想

  c.性善論

  d.“大一統(tǒng)”思想

  知識點三 儒學成為正統(tǒng)

  8.漢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對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統(tǒng)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頒布推恩令 ②重用文學儒者 ③興辦太學,講授儒家經典 ④設立地方郡國學校,廣泛傳播儒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圖為反映西漢時期的儒學發(fā)展情況的一組文物,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信息(  )

  漢代熹平石經    五經書影

  成都西漢文翁石室授經講學圖

  ①儒家在漢代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漢代重視儒家經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級教育系統(tǒng)十分健全,主要是傳授儒家思想 ④儒學的思想價值實現(xiàn)了為政治服務的功能,促進了儒學成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對漫畫反映的信息進行延伸解讀有誤的一項是(  )

  a.漫畫中的“勝出”是指在西漢時期形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勝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結果

  c.漢武帝讓儒家“勝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勝出”,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扼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材料二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請回答:

  (1)上述兩則材料是哪位思想家的觀點?

  (2)根據(jù)上述兩則材料,概括該思想家提出怎樣的主張?

  (3)上述主張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

  1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之不舉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法令,以吏為師。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請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張導致了什么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產生了什么后果?

  (2)按照材料二的主張,漢武帝實行了什么文化政策?這一政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兩則材料的主張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處?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知識清單

  一、1.與民休息 2.諸侯國勢力日益膨脹 匈奴為患  積極有為

  二、1.道家 法家 2.①春秋大一統(tǒng) ②君權神授 ③三綱五常

  三、1.①儒學家 ②儒家經典 ③太學 ④地方教育系統(tǒng)

  2.正統(tǒ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對點訓練

  1.c [西漢初期的統(tǒng)治思想是“無為而治”。]

  2.d [a、b、c三項是西漢時面臨的主要問題,d項所體現(xiàn)的問題在秦末農民大起義時就已經不存在了。]

  3.d [漢初國力薄弱,統(tǒng)治者不得不吸取道家“黃老”學說,實行無為而治。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有了大一統(tǒng)的經濟基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便“罷百家、尊儒術”。a、b兩項都只是次要原因,c項是漢初“無為”的原因。]

  4.d [①是新儒學的基礎,②③④中的一些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改造,從而形成新儒學。]

  5.c [材料主張滅絕與孔子思想不同的其他學說,即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這一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儒家思想從此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6.a [③是孔子與董仲舒思想的相似之處,④是孟子的思想。故排除帶有③④的選項,答案為a。]

  7.d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大一統(tǒng)”思想正好適應了這一要求。]

  8.c [解答本題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直接的作用”。頒布推恩令與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不是直接的關系,其他各項符合題意。]

  9.b [儒學在漢代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而非唯一思想。此題容易誤選a,因為審題不仔細往往不注意①中的“唯一”兩個字,馬虎地認為儒學在漢代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而認為其是正確的。]

  10.c [漢武帝讓儒家“勝出”,主要是儒家思想經過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統(tǒng)”思想,適應其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大一統(tǒng)的需要,故c項不正確。]

  綜合運用

  11.(1)董仲舒。

  (2)提出“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3)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有利于從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

  12.(1)“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禁錮了思想。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府加強了對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視,促進了文教的發(fā)展;扼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

  (3)相同之處:都主張統(tǒng)一思想,禁絕異端邪說。

  不同之處:前者主張“以吏為師”,后者主張“獨尊儒術”;前者手段殘暴,采取焚書的形式,后者手段溫和,采取國家扶持的方式;前者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后者加強了對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視,對于民族文化的進步有積極意義。

  教材習題解答

  【學思之窗】

  思考: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的統(tǒng)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

  答案要點 (1)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倡“春秋大一統(tǒng)”“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迎合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時代需要。(2)漢武帝的真實目的是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統(tǒng)治過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張就不足為奇了。(3)漢武帝的這些做法對于儒學后來發(fā)展過程中融合其他學派思想起了推動作用。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漢代儒學為什么能成為正統(tǒng)思想?

  答案要點 (1)董仲舒新儒學提出的一系列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2)漢武帝大力推動儒學發(fā)展,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起用儒者數(shù)百人參與國家大政,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二、學習延伸

  上述兩條資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請談談你對這種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點 (1)思想:“三綱五常”思想。

  (2)看法:①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在當時有一定的積極性。②推崇孝道和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落后成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③強調君權雖然有利于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時代需要,但對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發(fā)展極為不利。④強

  調夫權,壓迫婦女,更是應該批判的

罷黜百家 篇2

  必修三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二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教材分析

  本專題主要講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fā)展演變的脈絡。這一過程共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各有時代特色。本課為第二個歷史階段,漢武帝時代形成儒術獨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滅學之禍”的儒學,經過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的系統(tǒng)改造,形成適應大一統(tǒng)時代需要的新儒學。

  董仲舒“倡導儒學”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儒術取得獨尊地位;太學的建立,標志著儒學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漢武帝時代起,儒學思想逐漸被確立為我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年的正統(tǒng)思想;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使儒學思想全面影響了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漢代儒學興起的相關內容,分析其對中國文化發(fā)展所造成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根據(jù)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關知識,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獨立思考與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教師要予以適當?shù)闹笇c及時而準確的評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以及發(fā)展路程的認識,弘揚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發(fā)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現(xiàn)象的恰當評價,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儒學在漢代的興起及其發(fā)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難點:對“焚書坑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幾個問題形成客觀的評價。

  四、教學建議:

  可采用以下方式導入:漢武帝時代,是中國古代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書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學思想,逐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結合相關知識思考: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預習檢查、總結疑惑→問題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填寫預習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從“無為”到“有為”講兩個問題:

  1、漢初“無為”的時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評價。

  2、從“無為”到“有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要講述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講授時,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和“學習思考”,回答這兩個問題: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漢武帝時代中國政治“大一統(tǒng)”局面得到鞏固。

  (2)儒學大師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為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3)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獻策,從而完成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文化體制和文化政策的轉變。

  2、客觀評價

  一方面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另一方面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漢王朝加強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促進了歷史文化的發(fā)展。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漢武帝創(chuàng)建太學,建立郡國學校

  2、太學興立的標志和影響

  (1)太學的建立是漢王朝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的表現(xiàn)之一,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學的興立,帶動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為普通地主階層子弟入仕提供了機會。

  (3)太學生接受儒學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對他們成了太學清議的政治現(xiàn)象。當時太學的議政運動,使黑暗的政治勢力被迫有所收斂。

  建議教師在講授時,充分利用課本已有資源如“史學爭鳴”、“學習思考”等,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使自己的認識、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實與客觀。

  四、小結:通過對漢代起占主導地位的儒學與早期儒學加以比較,了解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吸納各派觀點的過程,以此來把握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趨向。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五)發(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又是怎樣發(fā)展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宋明理學”

  九、板書設計

  一.從“無為”到“有為”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fā)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jié)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罷黜百家 篇3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學案【學習目標】

  目標 內   容知識與能力

  過程

  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漢武帝的“賢良對策”產生的社會背景;方式及作用通過學習“舉賢良”、新儒家思想的主張及歷史地位,理解“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通過對本課“舉賢良”、新儒家思想的主張及歷史地位,“獨尊儒術”的學習,培養(yǎng)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的能力。

  論從史出

  史論結合

  問題探究

  概括闡釋

  漢武帝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為西漢中央集權的鞏固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這集中體現(xiàn)了辯證法思想中社會存在與意識關系的原理。

  董仲舒的新儒學董仲舒簡介;主要的思想主張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獨尊儒術”的措施及的作用【重點、難點】重點: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主張、“獨尊儒術”的措施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及“獨尊儒術”的理解【自主學習】一、漢武帝的“賢良對策”1、背景:⑴儒學的坎坷歷程  蔚然大宗—遭到打擊—逐漸復蘇⑵西漢前期對人才的重視:漢高祖和漢文帝曾下令招賢⑶鼎盛時期的社會問題:邊境不寧,王國勢力依舊威脅中央,階級矛盾激化2、經過:                                                                        3、作用⑴發(fā)掘了⑵有力推動了                                                                     一、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1、              董仲舒的歷史地位:                                                              2、              儒學體系的形成:                                                              3、              主要思想:(1)    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               ”和“                  ”主張(2)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             ”、“          ”、“             ”(3)針對土地兼并現(xiàn)實,進一步發(fā)揮儒家           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4)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                       ”二、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1、              漢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學的措施(1)  起用                                  數(shù)百人參與國家大政(2)      興辦            (3)      在各郡設立學校,初步建立                           。(4)                                  成為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2、 結果                                                                        【問題探究】   儒家思想是怎樣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

罷黜百家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chuàng)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認識漢代儒學“大一統(tǒng)”的精神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

  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濟有積極作用;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教師: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各種學派即相互批駁,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說到底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產物,同時又是為政治所服務。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統(tǒng)治者對思想學說的態(tài)度措施也不同

  請問:

  1、適應春秋戰(zhàn)國到秦統(tǒng)治時期:法家“法治”,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焚書坑儒”

  2、漢初:道家“無為而治”(原因、措施、結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產生到西漢初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fā)展過程?

  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戰(zhàn)國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蘇”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概念解釋?

  2、為什么?背景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但也存在一些社會問題:

  漢武帝時期已經進入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但是仍然存在幾點隱患:

  ①    南北邊境不寧

  ②王國威脅中央

  ③土地兼并劇烈,階級矛盾激化。

  為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的發(fā)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漢武帝發(fā)掘了一批治國人才,有力地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fā)展。董仲舒三次參加對策,闡發(fā)他的儒學思想。

  1、董仲舒的歷史地位、生平及貢獻(打出幻燈片,利用教材【歷史縱橫】所給的材料,簡單介紹董仲舒其人,讓學生從董仲舒的成長歷程悟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漢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董仲舒是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期,董仲舒得到了“專精于述古”的聲譽,當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特點

  董仲舒的貢獻在于他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張重要內容

  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認為大一統(tǒng)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

  董仲舒應詔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認為現(xiàn)在國家統(tǒng)一,但學派紛呈,各執(zhí)一見,思想無法統(tǒng)一。主張儒家六經之外的各家學術,都應當罷黜,以保證國家統(tǒng)治的安寧一致。

  以適合當時加強中央集權、形成封建大一統(tǒng)局面的需要。

  ②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

  在過去,所有的君王都是從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漢朝,情況不同了。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而君臨天下。這需要某種理論的支撐,董仲舒正是提供了這種理論的支撐。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個新理論。在《書經》里,已經有這個思想。孟子把它說得更清楚。董仲舒則更具體地把它納入了自己的天人一體論。董仲舒認為,一個國君的統(tǒng)治是由于天命,這就為君王行使皇帝的權威有了合法的根據(jù);但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施加了某種限制:皇帝必須時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現(xiàn),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漢朝的皇帝和此后歷朝的皇帝,每逢天災時,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執(zhí)政的表現(xiàn),刻責自身,謀求改進。“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賊民者,天奪之。”

  ④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從中選出君臣、父子、夫婦三項,稱為“三綱”。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天人感應和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倫理思想體系。他認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現(xiàn),“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為此,他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guī)范。人的自然發(fā)展應當依循道德規(guī)范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認為孝是天經地義。

  討論: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哪些是積極可取得?哪些是今天應當揚棄的?

  (積極可取和需要揚棄的有:①大一統(tǒng)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的主張。雖然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主張充滿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統(tǒng)確實是中國發(fā)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tǒng)一的需要。所要揚棄的是其中唯心主義成分。至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扼殺一切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無稽之談。但是要求統(tǒng)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長久的。③三綱充滿封建意識,應當拋棄。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尤其是其中的“信”為今天社會的迫切需要。孝道應當注入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是人們的社會義務。)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1、 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問: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說:“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學儒者數(shù)百人參與國家大政。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③教育方面: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yè)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漢武帝的這三點措施,為儒家思想上升到獨尊的地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延續(xù)了兩千年之久。

  中國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就是師徒相傳,而真正由國家開辦教育始于漢武帝。所以漢武帝在推動封建教育方面,對后世影響深遠。

  2、 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請同學結合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談談為什么儒家思想能夠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漢武帝規(guī)定儒家經典為必讀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其中《詩》就是《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就是《尚書》,是我國古代商賈文獻資料匯編;《禮》就是《周禮》,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易》就是《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主線所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還立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博士”。挑選“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設置經學博士7人。這是西漢大力弘揚儒學最切實際的舉措。

  ②興辦太學,儒學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漢武帝為了培養(yǎng)官吏,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根據(jù)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太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學生可任選一經學習,(相當于今天大學的專科),以自學為主,老師定期講經,每年考試一次。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學,是中國歷史上董仲舒第一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guī)大學。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起初,太學有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來太學生發(fā)展到3000人。東漢時期更達到三萬余人。可以說,太學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創(chuàng)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

  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時代為官的規(guī)矩,使得非貴族家庭子弟也可以憑太學資格入仕。至此,儒學的地位大大提高,與之對應的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風云一時的諸子百家學說漸漸沉寂無聞。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使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漢武帝下令全國郡縣設置學校,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學在民間光大,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還鼓勵學者從事私家的儒學教育,為弘揚儒學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3、獨尊儒術的結果

  西漢后期,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xù)兩千年之久。

  小結:春秋戰(zhàn)國——秦——漢初——(西漢后期)漢武帝以后

  課堂鞏固:本課測評

罷黜百家 篇5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chuàng)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2)理解“舉賢良”的用人政策是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防的需要,以及漢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歷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

  (3)探究儒家思想的產生、發(fā)展過程與封建統(tǒng)治之間的關系以及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2)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濟有積極作用;

  (2)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各種學派既相互批駁,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然而思想說到底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產物,同時又是為當時的政治所服務的。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統(tǒng)治者對思想學說的態(tài)度措施也有所不同

  請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產生到西漢初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fā)展過程?(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戰(zhàn)國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蘇”)本節(jié)我們共同探討一下漢武帝時代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1)原因:1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2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訓

  (2)措施:

  ①減輕田租;②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③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

  2、漢武帝的“有為而治”:

  ※原因:

  ①漢朝經濟實力的恢復和增強;簡述表現(xiàn)

  ②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匈奴為患等

  大家都知道:楚漢戰(zhàn)爭時期,為了對付項羽,劉邦曾經分封了七個異姓王。西漢初年,劉邦將異姓王逐一翦除,卻又錯誤地總結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教訓,分封了九個同姓王,形成了西漢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的現(xiàn)象。到了漢景帝時期,一度發(fā)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之亂,叛亂雖然被平定,但是王國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權。匈奴為患略

  基于上述情況,國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來協(xié)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廣泛的治國方略。于是漢武帝便招納賢良文學之士,親自策問治理國家的綱領性的思想,稱為“賢良對策”。而儒生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漢武帝的策問,并在第三次對策中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為武帝所接受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詔令,要各地方長官推舉“賢良方正”的學者到長安獻計獻策。董仲舒連連給漢武帝上了三篇奏章,編造了“天人感應”理論。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他的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并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采納。

  2、特點: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陰陽五行說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xié)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不斷循環(huán)并從而變化”的理論發(fā)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觀念。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

  3、思想主張:

  (1)“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戰(zhàn)國時陰陽五行家鄒衍認為,歷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運行產生的影響,因此,這個朝代就應當遵循這五德之一的要求來運轉。董仲舒修改了這個理論,認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運行的順序,而是依循“三統(tǒng)”,即黑統(tǒng)、白統(tǒng)、赤統(tǒng)的順序。其中,夏朝代表黑統(tǒng),商朝代表白統(tǒng);周朝則是赤統(tǒng)。夏、商、周三朝完成了這一歷史循環(huán)。之后,歷史又開始一次新的循環(huán),新的朝代又應當代表黑統(tǒng)。然而,繼承周朝統(tǒng)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而是春秋時的孔子,他承受天命,創(chuàng)立了黑統(tǒng)。因此,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即天地之常理。可現(xiàn)在思想駁雜無法維持一統(tǒng),所以他提出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以思想統(tǒng)一為政治統(tǒng)一服務。

  (2)“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加強君權需要

  董仲舒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chuàng)造了萬物,也創(chuàng)造了人。皇帝是天子,即天的兒子,代表天統(tǒng)治人民因此所有臣民都要服從皇帝的統(tǒng)治。此外,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天意要大一統(tǒng)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來進行統(tǒng)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國君。家庭關系上,兒子受命于父親,妻子受命于丈夫,這一層層的統(tǒng)治關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當然,董仲舒精心構筑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tǒng)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而且,他還提出:如果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災于他。

  (3)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為人處世標準

  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把陰陽五行學說的陽尊陰卑的理論用于社會,從而推論出“三綱五常”的道德哲學。這里所說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這就成為我國古代維護封建皇朝統(tǒng)治的工具此外,他大力提倡孝道,認為孝是天經地義。

  4、影響:(扭轉局勢 付諸實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后來,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guī)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中央任官,甚至還擢升平民、儒士為相。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3)教育方面:興辦太學,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前124年,又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yè)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1)教育為儒家所壟斷:“五經”

  漢武帝規(guī)定儒家經典為必讀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其中《詩》就是《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就是《尚書》,是我國古代商賈文獻資料匯編;《禮》就是《周禮》,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易》就是《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主線所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還立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博士”。挑選“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設置經學博士7人。這是西漢大力弘揚儒學最切實際的舉措。

  (2)儒學地位大大提高:太學設立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為了培養(yǎng)官吏,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根據(jù)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年齡一般在18歲左右,太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學生可任選一經學習,以自學為主,老師定期講經,每年考試一次。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guī)大學。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起初,太學有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來太學生發(fā)展到3000人。東漢時期更達到三萬余人。可以說,太學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創(chuàng)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

  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guī)矩,使得非貴族家庭子弟也可以憑太學資格入仕。至此,儒學的地位大大提高,與之對應的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風云一時的諸子百家學說漸漸沉寂無聞。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各郡縣設立學校。

  漢武帝下令全國郡縣設置學校,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學在民間光大,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還鼓勵學者從事私家的儒學教育,為弘揚儒學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3、獨尊儒術的結果:正統(tǒng)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主要闡述儒家思想在漢代開始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頭緒多,涉及到一個“中心人物”——董仲舒,兩個思想核心——“大一統(tǒng)”和“天人感應”學說,以及兩個“隱性”知識點,即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和西漢的選舉制度“察舉制”。這兩個“隱性”知識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因受課時的影響,教學中又不能過多渲染,但又要使學生明白。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煉的知識去講授。另外,“無為而治”與“陰陽五行學說”也是知識的盲點,教學中要恰當處理好。

  【小結】儒家思想雖然在漢代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發(fā)展過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但不受諸侯國的青睞;秦朝崇法抑儒并“焚書坑儒”遭摧殘;漢代嚴格來說儒法相濟、內儒外法。

  【作業(yè)布置】略

罷黜百家 篇6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學案 【學習目標】

  目標 內   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

  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漢武帝的“賢良對策” 產生的社會背景;方式及作用 通過學習“舉賢良”、新儒家思想的主張及歷史地位,理解“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的過程。 通過對本課“舉賢良”、新儒家思想的主張及歷史地位,“獨尊儒術”的學習,培養(yǎng)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的能力。

  論從史出

  史論結合

  問題探究

  概括闡釋

  漢武帝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為西漢中央集權的鞏固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這集中體現(xiàn)了辯證法思想中社會存在與意識關系的原理。

  董仲舒的新儒學 董仲舒簡介;主要的思想主張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獨尊儒術”的措施及的作用 【學習重點】 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主張、“獨尊儒術”的措施 【學習難點】 對新儒學思想主張及“獨尊儒術”的理解 【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學習 【課時安排】 1課時 【感悟思考】儒家思想是怎樣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 自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思想之后,經過孟子、荀子的總結和改造,體系更加完善,也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到了漢代為了適應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被漢武帝采納并付諸實施,從此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 【知識梳理】 一、漢武帝的“賢良對策” 1、背景:⑴儒學的坎坷歷程  蔚然大宗—遭到打擊—逐漸復蘇 ⑵西漢前期對人才的重視:漢高祖和漢文帝曾下令招賢 ⑶鼎盛時期的社會問題:邊境不寧,王國勢力依舊威脅中央,階級矛盾激化 2、經過:                                                                         3、作用⑴發(fā)掘了 ⑵有力推動了                                                                     一、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1、              董仲舒的歷史地位:                                                              2、              儒學體系的形成:                                                               3、              主要思想: (1)    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               ”和“                  ”主張 (2)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             ”、“          ”、“             ” (3)針對土地兼并現(xiàn)實,進一步發(fā)揮儒家           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 (4)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                                           ” 二、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1、              漢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學的措施 (1)  起用                                               數(shù)百人參與國家大政 (2)      興辦            (3)      在各郡設立學校,初步建立                            。 (4)                                              成為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             結果                                                                         【問題探究】如何正確認識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①大一統(tǒng)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的主張。雖然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主張充滿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統(tǒng)確實是中國發(fā)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tǒng)一的需要。所要揚棄的是其中唯心主義成分。至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扼殺一切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無稽之談。但是要求統(tǒng)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長久的。③“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雖然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著想,但是確實有利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也對今天中國農民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為古今時代背景不同,社會發(fā)展不同,就需要區(qū)別對待。今天,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小農經濟必將向大農業(yè)經濟邁進,正確引導這種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張。④三綱充滿封建意識,應當揚棄。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尤其是其中的“信”為今天社會的迫切需要。孝道應當注入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是人們的社會義務。 【難點突破】 董仲舒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概述:“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務勀銓ι鲜鲇^點的看法,你認為這對我國后世有什么影響? 解題關鍵:看法方面:是西漢封建政治大一統(tǒng)局面對思想文化領域里的需要。影響方面:弘揚了儒家學說,使之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發(fā)展,阻滯了學術文化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 思路引領:“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的社會背景,兩千年的儒家思想統(tǒng)治局面和社會作用。 答案提示: ①看法:“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可見當時各種思想學派紛呈,已經發(fā)展到不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地步。非常需要從思想方面統(tǒng)一人們的認識,以適合封建大一統(tǒng)局面的需要。“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這就杜絕了百家之說,用儒家思想統(tǒng)一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其中把百家之說稱為“異說”“邪辟之說”是錯誤的,無非是為罷黜百家提供“合法”的理由。其結果的負面作用是西漢剛剛復萌的各種學術思想尚未形成的爭鳴局面就遭到了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的第二次扼殺。②對后世的影響: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正統(tǒng)思想,統(tǒng)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影響極其深遠。但是,它的負面作用在封建社會后期日益明顯,固步自封,因循守舊,阻滯了學術思想的發(fā)展,阻礙了科技文明的進步,導致中國近代的落后。 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罷黜百家 篇7

  高二歷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期末知識點整理

  【基礎解讀】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割據(jù)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形勢的發(fā)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fā)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tǒng)。儒學于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罷黜百家 篇8

  第2 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chuàng)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認識漢代儒學“大一統(tǒng)”的精神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

  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濟有積極作用;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教師: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各種學派即相互批駁,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說到底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產物,同時又是為政治所服務。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統(tǒng)治者對思想學說的態(tài)度措施也不同

  請問:

  1、適應春秋戰(zhàn)國到秦統(tǒng)治時期:法家“法治”,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焚書坑儒”

  2、漢初:道家“無為而治”(原因、措施、結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產生到西漢初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fā)展過程?

  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戰(zhàn)國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蘇”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概念解釋?

  2、為什么?背景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但也存在一些社會問題:

  漢武帝時期已經進入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但是仍然存在幾點隱患:

  ①南北邊境不寧

  ②王國威脅中央

  ③土地兼并劇烈,階級矛盾激化。

  為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的發(fā)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漢武帝發(fā)掘了一批治國人才,有力地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fā)展。董仲舒三次參加對策,闡發(fā)他的儒學思想。

  1、董仲舒的歷史地位、生平及貢獻(打出幻燈片,利用教材【歷史縱橫】所給的材料,簡單介紹董仲舒其人,讓學生從董仲舒的成長歷程悟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漢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董仲舒是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期,董仲舒得到了“專精于述古”的聲譽,當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特點

  董仲舒的貢獻在于他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張重要內容

  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認為大一統(tǒng)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

  董仲舒應詔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認為現(xiàn)在國家統(tǒng)一,但學派紛呈,各執(zhí)一見,思想無法統(tǒng)一。主張儒家六經之外的各家學術,都應當罷黜,以保證國家統(tǒng)治的安寧一致。

  以適合當時加強中央集權、形成封建大一統(tǒng)局面的需要。

  ②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

  在過去,所有的君王都是從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漢朝,情況不同了。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而君臨天下。這需要某種理論的支撐,董仲舒正是提供了這種理論的支撐。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個新理論。在《書經》里,已經有這個思想。孟子把它說得更清楚。董仲舒則更具體地把它納入了自己的天人一體論。董仲舒認為,一個國君的統(tǒng)治是由于天命,這就為君王行使皇帝的權威有了合法的根據(jù);但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施加了某種限制:皇帝必須時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現(xiàn),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漢朝的皇帝和此后歷朝的皇帝,每逢天災時,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執(zhí)政的表現(xiàn),刻責自身,謀求改進。“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賊民者,天奪之。”

  ④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從中選出君臣、父子、夫婦三項,稱為“三綱”。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天人感應和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倫理思想體系。他認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現(xiàn),“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為此,他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guī)范。人的自然發(fā)展應當依循道德規(guī)范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認為孝是天經地義。

  討論: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哪些是積極可取得?哪些是今天應當揚棄的?

  (積極可取和需要揚棄的有:①大一統(tǒng)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的主張。雖然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主張充滿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統(tǒng)確實是中國發(fā)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tǒng)一的需要。所要揚棄的是其中唯心主義成分。至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扼殺一切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無稽之談。但是要求統(tǒng)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長久的。③三綱充滿封建意識,應當拋棄。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尤其是其中的“信”為今天社會的迫切需要。孝道應當注入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是人們的社會義務。)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問: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說:“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學儒者數(shù)百人參與國家大政。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③教育方面: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yè)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漢武帝的這三點措施,為儒家思想上升到獨尊的地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延續(xù)了兩千年之久。

  中國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就是師徒相傳,而真正由國家開辦教育始于漢武帝。所以漢武帝在推動封建教育方面,對后世影響深遠。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請同學結合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談談為什么儒家思想能夠逐漸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漢武帝規(guī)定儒家經典為必讀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其中《詩》就是《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就是《尚書》,是我國古代商賈文獻資料匯編;《禮》就是《周禮》,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易》就是《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主線所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還立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博士”。挑選“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設置經學博士7人。這是西漢大力弘揚儒學最切實際的舉措。

  ②興辦太學,儒學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漢武帝為了培養(yǎng)官吏,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根據(jù)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在長安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太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學生可任選一經學習,(相當于今天大學的專科),以自學為主,老師定期講經,每年考試一次。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學,是中國歷史上董仲舒第一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guī)大學。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起初,太學有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來太學生發(fā)展到3 000人。東漢時期更達到三萬余人。可以說,太學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創(chuàng)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

  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時代為官的規(guī)矩,使得非貴族家庭子弟也可以憑太學資格入仕。至此,儒學的地位大大提高,與之對應的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風云一時的諸子百家學說漸漸沉寂無聞。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使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漢武帝下令全國郡縣設置學校,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學在民間光大,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還鼓勵學者從事私家的儒學教育,為弘揚儒學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3、獨尊儒術的結果

  西漢后期,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xù)兩千年之久。

  小結:春秋戰(zhàn)國——秦——漢初——(西漢后期)漢武帝以后

  課堂鞏固:本課測評

罷黜百家 篇9

  高二歷史必修三

  一、學法指導

  1、從“無為”到“有為”:西漢初用“道”,“無為而治”,主要是當時的社會形勢決定的;漢武帝時用“儒”,也是因為當時出現(xiàn)了很多社會問題。所以,治國方略、治國思想的選擇是由當時的社會存在決定的。一種學說能否成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關鍵在于是否適合當時的形勢和是否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要。

  2. 董仲舒的新儒學

  (1)必記結論──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已經不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統(tǒng)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和主流思想。

  (2)巧記方法

  內容 本質 作用 特點

  一統(tǒng)二獨權神授,三綱五常為美德 文化專制 主流、正統(tǒng) 外儒內法

  (3)警示和認識──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是儒家思想成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思想,統(tǒng)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對中華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同時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應當科學的區(qū)別對待。

  二、知識結構

  三、重難點分析

  1. 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原因:秦末戰(zhàn)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表現(xiàn):與民休養(yǎng)生息

  措施:

  ①減輕田租;

  ②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

  ③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

  (2)漢武帝的“有為而治”

  原因:

  ①漢朝經濟實力的恢復和增強;

  ②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并、匈奴為患等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的發(fā)展趨勢

  2. 董仲舒的新儒學

  (1)含義: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2)目的:給統(tǒng)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專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總之是為了適應統(tǒng)治者的需要,維護統(tǒng)治

  (3)思想主張

  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針對加強君權需要,宣揚“君權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

  (4)特點:新儒學以儒學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義的

  (5)評價和認識

  主張 評價 認識

  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大一統(tǒng)雖然充滿唯心色彩,卻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tǒng)的國家,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tǒng)一的需要;扼殺其他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①董仲舒適應時代要求,采眾家之長,對儒家思想加以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精神。

  ②對新儒學思想要辯證對待,認識其積極性和消極性,棄其糟粕,批判繼承

  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是唯心主義;

  但要求統(tǒng)治者愛護百姓,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長久。 

  三綱五常 宣揚綱常倫理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應批判;但是“五常”中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部分內容,應該弘揚,尤其是其中的“信”為今天社會的迫切需要,孝道應當注入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是人們的社會義務。 

  3. 漢武帝尊儒的原因、措施和影響

  (1)原因

  漢武帝時期,北方和南方邊境不寧、王國勢力威脅中央、 土地兼并、階級矛盾激化,這些要求加強中央集權

  儒學的自我調節(jié)符合中央集權的要求──吸收大一統(tǒng)的思想   (根本原因)

  (2)措施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政治方面:用文學儒者數(shù)百人參與國家大政。

  教育方面: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3)影響

  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儒學地位大大提高。

  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xù)兩千年之久。4.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思想的發(fā)展

  4. 董仲舒以后的儒學與先秦儒學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學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學被當成真理而獨尊。

  (2)先秦儒學談論現(xiàn)實問題,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學談論神學。

  (3)先秦儒學是對“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學則成為儒者的“政治敲門磚”。

  (4)先秦儒學處于充實發(fā)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學則被當作“圣經”。

  四、易混易錯點辨析

  例一:戰(zhàn)國秦漢時期,思想界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所反映的根本問題是(    )

  a.中國思想文化出現(xiàn)倒退           b.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

  c.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加強

  答案:d

  辨析:抓住題干:由“百家”到“獨尊”的本質是一種專制。故答案為d。

  例二:下列關于董仲舒的思想評論不正確的是(    )

  a.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是專制主義的表現(xiàn)

  b. 突出儒家主導地位,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

  c.認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動搖

  d. 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答案:d

  辨析:本體主要考查對“天人感應”學說歷史作用的理解。“天人感應”一方面強化了皇權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又借神對皇權有了一定的約束。故答案為d。

  例三:儒家學說到了漢代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即(    )

  a.君權神授   b.獨尊儒術   c.人定勝天   d.實行“仁政”

  答案:a

  辨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要清楚儒家學說在漢代是怎樣發(fā)展的,其代表人物是誰,有哪些主張。漢“獨尊”既是主張,更是賦予“新”之后的結果。“仁政”思想是繼承先秦儒家思想,“人定勝天”是荀子的觀點。故答案為a。

  例四: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體現(xiàn)在(    )

  a.“大一統(tǒng)”思想     b.“省徭役,寬民力”

  c.三綱五常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答案:c

  辨析:董仲舒思想的保守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其倫理觀上,強化封建等級,強調封建倫理綱常。故答案為c。

  五、體驗高考

  例一:(xx年天津高考)漢武帝“獨尊儒術”,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主張    b.“民貴君輕”的思想

  c.“性善論”             d.“大一統(tǒng)”的思想

  答案:d

  辨析:本題考查對“獨尊儒術”政治含義的理解。董仲舒主張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罷黜其他學說,以統(tǒng)一思想,其目的是維護和鞏固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在客觀上對維護西漢的統(tǒng)一、打擊分裂勢力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例二:(xx年寧夏文綜.30)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里的“儒術”是(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學     b.正統(tǒng)的孔孟學說

  c.糅合了道家、陰陽家等學說的儒學    d.儒家學說于權術

  答案:c

  辨析:本題考查董仲舒新儒學的含義。a項表述屬于宋明理學。b、d兩項不符合史實。

  例三:(xx年潮州模擬)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是(    )

  a.完全拋棄先秦儒學

  b.只吸取了法家思想內容

  c.宣揚“君權神授”

  d.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答案:d新課標第一網

  辨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xiàn)以及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學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fā)展,故a項錯誤;b項敘述不完整;c項是新儒學的內容而非特點。

罷黜百家(通用9篇) 相關內容:
  •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精選12篇)

    第18課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標志、內容和意義,巴黎公社革命措施、政權性質、意義。能力與方法: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誕生條件和巴黎公社政權性質等問題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 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xiàn)(通用6篇)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xiàn)【學習目標】1.探究理解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與多極化格局的關系。2.理解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涵義。3.掌握美蘇實力的相對下降和歐日中及第三世界力量的上升的原因、表現(xiàn)及影響。...

  • 宗教改革(通用14篇)

    (閱讀課文,僅提供自學提綱)1.原因天主教會是西歐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天主教會是西歐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德意志受教會壓榨最深,故發(fā)端于德意志2.性質:西歐各國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社會運動,具有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性質3.概況(...

  • 美國的建立(精選11篇)

    教學目標1.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啟蒙思想在北美的傳播;英國對殖民地的壓制和盤剝;北美獨立戰(zhàn)爭;美國1787年憲法和聯(lián)邦政府成立。...

  •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爆發(fā)。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戰(zhàn)斗。八國聯(lián)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

  •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精選5篇)

    新課程高一歷史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一(4)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合作討論11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經用這樣的話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

  •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精選8篇)

    一 美蘇爭鋒【課程標準】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2、認識美蘇“冷戰(zhàn)”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教學要求】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

  •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精選2篇)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導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識點:基督教的神創(chuàng)說: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施萊登、施旺提出和確立細胞和細胞學說,拉馬克的進化論觀點;1859年達爾文發(fā)表《物種起源》,1871年發(fā)表《人類的起...

  •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案(精選2篇)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課程標準》: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了解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fā)的歷史條件,二月革命和兩個政權并立局面的出現(xiàn),十...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陵县| 巫山县| 正定县| 湖南省| 兴义市| 福安市| 舒城县| 古交市| 平果县| 同德县| 垦利县| 紫金县| 通海县| 宾川县| 固原市| 沙田区| 山东| 高碑店市| 靖西县| 新野县| 北票市| 南汇区| 新化县| 南丹县| 罗田县| 襄樊市| 安溪县| 永春县| 丰县| 和田市| 綦江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南汇区| 新竹市| 紫云| 喜德县| 福泉市| 云安县| 许昌县| 余干县|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