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古代的經濟政策(精選8篇)

古代的經濟政策

發布時間:2022-12-30

古代的經濟政策(精選8篇)

古代的經濟政策 篇1

  第4課 

  【考綱課標解讀】

  知道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中國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古代農業和商業發展產生的影響。理解“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含義。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及其影響;“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原因和評價;“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背景及其評價,是本課的重點。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歷代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時代特點的關系,是本課的難點。

  【考點概括梳理】

  一、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1、規律引導:演變的實質是           的調整,演變的根本原因是          的發展

  2、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          所有。

  (2)奴隸社會(夏商周時期):土地國有制(井田制:以國有為名實為貴族所有)

  土地歸           所有,一切土地屬于          ,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時代享用,不得           ,但要向國王交納貢賦,強迫           耕作土地

  (3)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產生——春秋時期:由于           的使用,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出現了許多   田,

  井田制日趨       公元前594年,    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     納稅,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        改革,這就形成了新的               所有制。

  ②法律確立——戰國時期:新興      的經濟勢力越來越大。各諸候國先后開展了      運動。

  其中較為徹底的變法是秦國的         。它以       形式確立      土地所有制。

  ③形式: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屯田制”三國時,曹操為了籌措軍糧,實行        制。這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均田制”:北魏土地制度實行      制,隋代和唐代前期,繼續實行這種制度,其          的規定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            的嚴重與土地買賣的頻繁,這種制度繼續推行而逐漸瓦解。

  ④沖擊:“均田免糧”:明代后期,土地          ,加上天災,租稅沉重等原因,明末農民大起

  義爆發。李自成的農民軍針對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           的口號,說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⑤徹底廢除: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全國進行            ,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二、古代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1)內容:其核心內容是主張重視     生產和     經濟,嚴格限制        的發展。

  (2)目的:直接目的是確保       的征派和       的征收

  根本目的是鞏固       統治。

  (3)演變:①戰國:                                                                   

  ②漢初:                                                                          

  ③漢武帝時:                                                                      

  ④中唐以來:                                                                      

  ⑤明清時期:                                                                      

  (4)評價①積極作用(前期和中期):                                                   

  ②消極作用(明清時期):                                                          

  2.“閉關鎖國”政策(1)含義:                                                        

  (2)具體表現:

  ①明代:                                                                          

  ②清代:                                                                          

  (3)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給自足、落后閉塞的封建      經濟

  ②客觀原因:a明中期      侵擾我國東南沿海

  b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例如荷蘭占領中國      )

  ③c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

  思想原因:                                                                       

  (4)評價                                                                              

  ①積極作用:                                                                       

  ②消極作用: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原始積累,阻礙           的發展;阻礙中外經濟文化

  交流,中國長期與世               ,逐漸            于世界潮流

  三、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產生及緩慢發展過程

  (1)明朝中后期:產生

  (2)清朝:緩慢發展

  2、主要特征

  (1)微弱、稀疏;

  (2)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

  (3)發展水平低;

  (4)最初多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

  發展緩慢的原因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

  ①經濟結構方面:

  ②政治結構方面

  【重點難點突破】

  綜合認識封建土地所有制

  2、比較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的異同點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規定廣州是允許外商來華貿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廣州也百般限制中國人與外商接觸。政府特許的“十三行”不僅壟斷與外商的經濟往來,還代表政府出面辦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思體恤。”

  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反映的實際上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實行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嗎?為什么?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兩代還采取過哪些相關政策?這些政策造成哪些嚴重后果?

  (3)80多年后,英國人是怎樣來回應乾隆皇帝的后人的?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考點模擬演練】

  一、選擇題

  1.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一文中認為:《春秋》在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稅畝”的記載,雖然僅僅三個字,卻含有極其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這里所說的“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主要是指

  a.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b.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國有制度不斷完善                

  d.井田制在歷史上完全消失

  2.下圖是乾隆十五年清政府發給中國商人的海外渡航證明書。請判斷它的主   要目的是

  a.保護國人的海外活動                   b.鼓勵國人出海貿易

  c.限制國人的海外活動                  d.打擊倭寇,保護海疆

  3.北宋前期統治者認為"富室連田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縱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籌集軍費

  c.準備搜刮百姓以抗遼                  d.減輕人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的特權

  4.康乾時期,蘇州帳房"散放經絲,給予機戶,按綢匹計工資,機戶織成綢緞,送歸帳房批售,小機戶無甚資本,往往持帳房為生"。這種現象主要說明

  a.當時手工工場已普遍開設              b.行會對絲織業生產進行壟斷

  c.帳房就是手工工場主                  d.商人打入生產領域成為包買商

  5.《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財產輕便),其產約則輕(容易)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

  a.民貴君輕         b.重農抑商        c.施行仁政          d.閉關鎖國

  6.從宋代始租佃經營已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其主要原因是

  a.農民樂于接受這種經營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

  c.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徹底廢除          d.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非選擇題

  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律》中……對地主官僚“占田過限”、“妄認盜賣公私田”、“在官侵奪私田”等不法行為,也定有懲治律條。州、縣、里正地方官須依均田令進行土地還授,“若應受而不授,應還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諸差科賦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賦斂的,以坐臟或枉法論罪。

  材料二   唐代均田令對貴族官僚業田的規定不僅全面,而且數額很高,對土地買賣的限制也比較松弛,……皇帝對貴族官僚無限制的賜田,……到玄宗時期,一方面因為商品經濟空前發展,

  從事兼并的富商大賈愈來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團也空前膨脹。……“兼并之弊,有愈于漢成(帝)、哀(帝)之間。”

  材料三   安史之亂以后,貧富分化更加懸殊,“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連,他們把相連在一塊的土地組成一個生產單位,當時通稱為田莊。……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擁有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田莊。

  ——摘自《中國古代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唐律》為保證均田制的順利實施作了哪些具體規定?

  (2)綜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說明唐均田制不能長久維持的原因。

  (3)《唐律》雖然對均田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終均田制還是遭到了破壞,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8.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未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從。......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戮力(努力)本業耕織,致(交納)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懶惰)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家奴婢)。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富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蓋皆本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材料三  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損食于農,故農為天下之本

  務,而工賈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農,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語

  材料四 有人說,山西人天生有經商才能,“誠信”著稱天下,崇信“管鮑遺風”。當地流傳著“有兒開商店,強如坐知縣”,“生子可作商,不羨七品空堂皇”的民諺。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xx年上半年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講述了喬家榮辱興衰的過程。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經濟思想主張?

  (2)材料二體現了黃宗羲怎樣的思想?

  (3)在對外貿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4)試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簡要分析喬家大院當今能聞名全國的原因。

  【高考真題再現】

  1.(xx年天津文綜)對右圖所示內容認識正確的是

  a.政府獎勵墾荒耕地數量增加的情況

  b.地主兼并農民土地的記錄

  c.農村土地專業化經營的情況

  d.國家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征收賦稅的依據

  2.(xx年浙江文綜)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項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

  農業稅(萬貫) 非農業稅(萬貫) 農業稅:非農業稅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寧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農業稅的消長反映農業生產削弱的趨勢②非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③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于非農業稅④重農抑商政策已不再實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08上海)均田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該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4.(08天津39題部分)糧食問題引發全球廣泛關注,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閱讀以下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

  材料一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重點難點突破】

  1.封建土地所有制:

  (1)基本類型:地主土地私有制 + 國有土地所有制 + 農民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

  ②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變動趨勢

  ①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貴族不斷地兼并土地。其結果是:地主階級控制了大量土地;農民無以為生;封建統治力量嚴重削弱;進而導致了農民起義、農民戰爭的爆發,舊王朝往往迅速潰滅。

  ②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權中比較有遠見的統治者往往利用政權力量,對土地占有狀況進行調整,調整的基本點在于:確保國家控制一定數量的土地,以保證維護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必需的賦稅財政收入;安定農民,使農民獲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復生產,穩定統治。但封建政權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這樣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封建王朝的不斷更迭就難以避免。

  (3)封建社會的土地兼并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的土地

  危害: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

  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規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買賣。

  明朝: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

  結果:起到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

  時代 目的 原因 內容 影響

  相同點 都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采取的政策 維護封建統治 出于統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 限制和壓制商品經濟 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不同點 重農抑商 最初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整個封建社會 壓制商人勢力,以維護封建統治基礎,發展地主經濟。 封建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重視發展地主經濟。 對國內市場進行嚴格的規定和控制、對商人地位和勢力進行壓制。 前期對古代農業發展有利,對農業文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響,后期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閉關鎖國 封建社會衰落時期。 防止外來殖民勢力,以維護封建統治體制,以鞏固封建經濟。 首先是由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特點所決定的,其次清政府害怕與外國人交往易“滋擾生事”;再次,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 嚴格限制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長期與世隔絕,限制了與西方先進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3.(1)反映的是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1分)不是。(1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2分)

  (2)還沿用歷代統治者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并都實行過“海禁”政策。(2分)

  重農抑商的后果是影響農產品和手工業的正常流通,加劇了土地兼并;(1分)不利于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商業資本的積累,(1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1分)造成了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

  (3)回應: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條約,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2分)

  原因:因為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急需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工業生產原料。(2分)

  【考點模擬演練】

  一、選擇題

  1.a  2.c   3.b   4.d   5.b  6.b

  二、非選擇題

  7.(1)限制地主兼并土地,嚴格實行土地還授的規定;嚴禁增加額外賦役。(2)貴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業田);土地買賣頻繁;皇帝無限制賜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莊園遍布各地,政府無地可授。(3)《唐律》從根本上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壞都是不可避免的。

  8.(1)重農抑商。(2)認為工商皆本,反對抑商。(3)“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位置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4)歷史:喬家經濟實力強,在清代就影響全國;喬家大院的建筑成就;喬氏“誠信”的商業道德等。現實:市場經濟發展熱;文化旅游熱;電視等媒體宣傳。

  【高考真題再現】

  1.【答案】d

  【解析】魚鱗圖冊是舊時為征派賦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而編制的土地登記簿冊。冊中將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連綴地繪制在一起,標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魚鱗而被稱為“魚鱗圖冊”。

  2.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表格材料的能力。農業稅的“消”有可能是農業生產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稅率降低引起的,①說法錯誤。我國古代自商鞅變法到清朝,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④說法不符合史實。宋代隨著商業外貿的發展,非農業稅不斷增長,②符合題意 由表格中非農業稅所占比例可知,非農業稅已經成為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③符合題意。

  3.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的關鍵詞“土地制度”“ 推行該制度的朝代”,結合教材即可解答。故選b。

  4. 【答案】(1)戰國農業生產發展(糧食產量提高)。鐵農具、牛耕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鄭國渠、都江郾),各國的變法,封建生產確立(私田取代公田)。

  【解析】

  本題結合時政熱點切入,考查土地制度的演變,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主要說明了耕作土地由原來的十畝到治田百畝,歲收粟百五十石。說明農業生產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

古代的經濟政策 篇2

  【學習目標】

  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知識梳理】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隸社會:一切土地屬于________。

  (1)基本特點:①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并要向國王交納貢賦。②庶民和奴隸在貴族封地上耕種,遭受著殘酷剝削和奴役。③耕地,十分規整,成方塊狀,形同井字,被稱為“井田。

  (2)瓦解原因:①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開墾為私田。②周室衰微,兼并戰爭頻繁,諸侯視自己疆域內的土地為私產,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③在井田耕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

  (3)瓦解標志──稅制改革(“初稅畝”):以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________。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稅制改革,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秦國的________,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1)發展途徑: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進行土地兼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

  (2)抑制土地兼并:①目的:維護小農經濟,鞏固________。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________;明朝按人丁和田畝多寡收取賦稅。③結果:起到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農抑商”

  1.直接原因:商業與農業爭奪________、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________等問題。

  2.主要表現

  (1)戰國時期:________首倡“重農抑商”,提出農業是本業,工商業是末業。

  (2)西漢時期:________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向工商業者加重征稅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3)明清時期:政府沿襲“重本抑末”的治國理財思想,實行專賣制度,加征民營商業的商稅。阻礙了工商業發展,不利于________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原因

  (1)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猖獗;

  (2)清初要對付東南沿海的________;

  (3)清政府甚至認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無需與外國進行貿易。

  2.表現

  (1)明朝:________實行“海禁”,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內遷、禁海,實行“閉關鎖國”。

  (3)明清統治者雖曾開放海禁,但基本實行________政策。

  3.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________的滋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________。

  【基礎練習】

  1.清代《履園叢話·產業》中“凡置產業,自當以田地為主,市廛次之,典與鋪又次之”的思想,實質上反映了當時( )

  A.封建國家重視農業 B.商人地位低下

  C.海外貿易不發達 D.重農輕商的思想

  2.《齊民要術·序》曰“舍本逐末。賢者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從上述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書( )

  A.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B.總結6世紀前南北方人民的生產經驗

  C.含有重農抑商的思想觀念 D.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貧富懸殊狀況

  3.下列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述,正確的是( )

  ①自然經濟的產物 ②曾在封建社會的早期起過一定積極作用 ③最終阻礙著中國近代技術和生產力的形成 ④是完全消極反動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孔子《詩經》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語句,這反映出當時實行主要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 D.農民土地所有制

  5.《詩經·大田》寫道“有渰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從這些充滿現實主義古典文學氣息的文字中,我們能探究到的古代經濟信息是( )

  A.精耕細作技術成熟 B.土地兼并嚴重

  C.小農經濟發展完善 D.井田制趨于瓦解

  6.下圖是國家郵政局發行的一枚《全面取消農業稅》紀念郵票,以紀念在中國存在了2600年的農業稅自20xx年1月1日起廢止。中國的農業稅大致開始于( )

  A.西周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互動探究】

  1.我國古代土地所有制有何變化?總體趨勢是什么?

  2.井田制為什么在春秋時期開始瓦解?

  3.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會出現土地兼并現象?土地兼并帶來什么社會問題?古代封建政府采取過哪些抑制土地兼并措施?為什么不能真正阻止這一現象?

古代的經濟政策 篇3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考綱課標解讀】 知道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中國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古代農業和商業發展產生的影響。理解“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含義。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及其影響;“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原因和評價;“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背景及其評價,是本課的重點。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歷代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時代特點的關系,是本課的難點。 【考點概括梳理】 一、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1、規律引導:演變的實質是           的調整,演變的根本原因是        的發展 2、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          所有。 (2)奴隸社會(夏商周時期):土地國有制(井田制:以國有為名實為貴族所有) 土地歸       所有,一切土地屬于       ,國王把土地層層 分封,受封者時代享用,不得       ,但要向國王交納貢賦,強迫                   耕作土地 (3)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產生——春秋時期:由于               的使用,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出現了許多   田, 井田制日趨       公元前594年,    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     納稅,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        改革,這就形成了新的               所有制。 ②法律確立——戰國時期:新興      的經濟勢力越來越大。各諸候國先后開展了      運動。 其中較為徹底的變法是秦國的         。它以       形式確立      土地所有制。 ③形式: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屯田制”三國時,曹操為了籌措軍糧,實行        制。這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均田制”:北魏土地制度實行      制,隋代和唐代前期,繼續實行這種制度,其          的規定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隨著            的嚴重與土地買賣的頻繁,這種制度繼續推行而逐漸瓦解。 ④沖擊:“均田免糧”:明代后期,土地          ,加上天災,租稅沉重等原因,明末農民大起 義爆發。李自成的農民軍針對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           的口號,說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⑤徹底廢除: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全國進行            ,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二、古代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1)內容:其核心內容是主張重視     生產和     經濟,嚴格限制        的發展。 (2)目的:直接目的是確保       的征派和       的征收 根本目的是鞏固       統治。 (3)演變:①戰國:                                                                    ②漢初:                                                                           ③漢武帝時:                                                                       ④中唐以來:                                                                        ⑤明清時期:                                                                        (4)評價①積極作用(前期和中期):                                                     ②消極作用(明清時期):                                                            2.“閉關鎖國”政策(1)含義:                                                         (2)具體表現: ①明代:                                                                           ②清代:                                                                            (3)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給自足、落后閉塞的封建      經濟 ②客觀原因:a明中期      侵擾我國東南沿海 b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例如荷蘭占領中國      ) ③c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 思想原因:                                                                        (4)評價                                                                                ①積極作用:                                                                        ②消極作用: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原始積累,阻礙           的發展;阻礙中外經濟文化 交流,中國長期與世               ,逐漸            于世界潮流 三、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產生及緩慢發展過程 (1)明朝中后期:產生 (2)清朝:緩慢發展 2、主要特征 (1)微弱、稀疏; (2)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 (3)發展水平低; (4)最初多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 發展緩慢的原 因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 ①經濟結構方面: ②政治結構方面 【重點難點突破】 綜合認識封建土地所有制 2、比較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的異同點 3、閱讀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清政府規定廣州是允許外商來華貿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廣州也百般限制中國人與外商接觸。政府特許的“十三行”不僅壟斷與外商的經濟往來,還代表政府出面辦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思體恤。” 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反映的實際上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實行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嗎?為什么?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兩代還采取過哪些相關政策?這些政策造成哪些嚴重后果? (3)80多年后,英國人是怎樣來回應乾隆皇帝的后人的?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考點模擬演練】 一、選擇題 1.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一文中認為:《春秋》在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稅畝”的記載,雖然僅僅三個字,卻含有極其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這里所說的“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主要是指 a.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b.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國有制度不斷完善                 d.井田制在歷史上完全消失 2.北宋前期統治者認為"富室連田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縱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籌集軍費

  c.準備搜刮百姓以抗遼                  d.減輕人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的特權 3.康乾時期,蘇州帳房"散放經絲,給予機戶,按綢匹計工資,機戶織成綢緞,送歸帳房批售,小機戶無甚資本,往往持帳房為生"。這種現象主要說明

  a.當時手工工場已普遍開設              b.行會對絲織業生產進行壟斷

  c.帳房就是手工工場主                  d.商人打入生產領域成為包買商 4.《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財產輕便),其產約則輕(容易)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 a.民貴君輕         b.重農抑商        c.施行仁政          d.閉關鎖國 5.從宋代始租佃經營已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其主要原因是 a.農民樂于接受這種經營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 c.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徹底廢除          d.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非選擇題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律》中……對地主官僚“占田過限”、“妄認盜賣公私田”、“在官侵奪私田”等不法行為,也定有懲治律條。州、縣、里正地方官須依均田令進行土地還授,“若應受而不授,應還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諸差科賦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賦斂的,以坐臟或枉法論罪。 材料二   唐代均田令對貴族官僚業田的規定不僅全面,而且數額很高,對土地買賣的限制也比較松弛,……皇帝對貴族官僚無限制的賜田,……到玄宗時期,一方面因為商品經濟空前發展, 從事兼并的富商大賈愈來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團也空前膨脹。……“兼并之弊,有愈于漢成(帝)、哀(帝)之間。” 材料三   安史之亂以后,貧富分化更加懸殊,“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連,他們把相連在一塊的土地組成一個生產單位,當時通稱為田莊。……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擁有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田莊。 ——摘自《中國古代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唐律》為保證均田制的順利實施作了哪些具體規定? (2)綜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說明唐均田制不能長久維持的原因。 (3)《唐律》雖然對均田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終均田制還是遭到了破壞,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7.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未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從。......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戮力(努力)本業耕織,致(交納)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懶惰)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家奴婢)。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富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蓋皆本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材料三  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損食于農,故農為天下之本 務,而工賈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農,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語 材料四 有人說,山西人天生有經商才能,“誠信”著稱天下,崇信“管鮑遺風”。當地流傳著“有兒開商店,強如坐知縣”,“生子可作商,不羨七品空堂皇”的民諺。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xx年上半年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講述了喬家榮辱興衰的過程。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經濟思想主張? (2)材料二體現了黃宗羲怎樣的思想? (3)在對外貿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4)試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簡要分析喬家大院當今能聞名全國的原因。 【高考真題再現】 1(xx年浙江文綜)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項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 農業稅(萬貫)非農業稅(萬貫)農業稅:非農業稅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寧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①農業稅的消長反映農業生產削弱的趨勢②非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③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于非農業稅④重農抑商政策已不再實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08上海)均田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該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3.(08天津39題部分)糧食問題引發全球廣泛關注,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閱讀以下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 材料一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重點難點突破】 1.封建土地所有制: (1)基本類型:地主土地私有制 + 國有土地所有制 + 農民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 ②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變動趨勢 ①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貴族不斷地兼并土地。其結果是:地主階級控制了大量 土地;農民無以為生;封建統治力量嚴重削弱;進而導致了農民起義、農民戰爭的爆發,舊王朝往往迅速潰滅。 ②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權中比較有遠見的統治者往往利用政權力量,對土地占有狀況進行調整,調整的基本點在于:確保國家控制一定數量的土地,以保證維護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必需的賦稅財政收入;安定農民,使農民獲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復生產,穩定統治。但封建政權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這樣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封建王朝的不斷更迭就難以避免。 (3)封建社會的土地兼并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的土地 危害: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 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規定官民占 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買賣。 明朝: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 結果:起到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 時代目的原因內容影響相同點都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采取的政策維護封建統治出于統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限制和壓制商品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不同點重農抑商最初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壓制商人勢力,以維護封建統治基礎,發展地主經濟。封建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重視發展地主經濟。對國內市場進行嚴格的規定和控制、對商人地位和勢力進行壓制。前期對古代農業發展有利,對農業文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響,后期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閉關鎖國封建社會衰落時期。防止外來殖民勢力,以維護封建統治體制,以鞏固封建經濟。首先是由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特點所決定的,其次清政府害怕與外國人交往易“滋擾生事”;再次,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嚴格 限制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長期與世隔絕,限制了與西方先進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3.(1)反映的是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1分)不是。(1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2分) (2)還沿用歷代統治者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并都實行過“海禁”政策。(2分) 重農抑商的后果是影響農產品和手工業的正常流通,加劇了土地兼并;(1分)不利于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商業資本的積累,(1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1分)造成了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 (3)回應: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條約,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2分) 原因:因為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急需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工業生產原料。(2分) 【考點模擬演練】 一、選擇題 1.a   2.c   3.b   4.d   5.b  6.b 二、非選擇題 7.(1)限制地主兼并土地,嚴格實行土地還授的規定;嚴禁增加額外賦役。(2)貴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業田);土地買賣頻繁;皇帝無限制賜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莊園遍布各地,政府無地可授。(3)《唐律》從根本上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壞都是不可避免的。 8.(1)重農抑商。(2)認為工商皆本,反對抑商。(3)“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位置學知識 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4)歷史:喬家經濟實力強,在清代就影響全國;喬家大院的建筑成就;喬氏“誠信”的商業道德等。現實:市場經濟發展熱;文化旅游熱;電視等媒體宣傳。 【高考真題再現】 1.【答案】d 【解析】魚鱗圖冊是舊時為征派賦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而編制的土地登記簿冊。冊中將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連綴地繪制在一起,標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魚鱗而被稱為“魚鱗圖冊”。 2.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表格材料的能力。農業稅的“消”有可能是農業生產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稅率降低引起的,①說法錯誤。我國古代自商鞅變法到清朝,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④說法不符合史實。宋代隨著商業外貿的發展,非農業稅不斷增長,②符合題意 由表格中非農業稅所占比例可知,非農業稅已經成為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③符合題意。 3.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的關鍵詞“土地制度”“ 推行該制度的朝代”,結合教材即可解答。故選b。 4. 【答案】(1)戰國農業生產發展(糧食產量提高)。鐵農具、牛耕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鄭國渠、都江郾),各國的變法,封建生產 確立(私田取代公田)。 【解析】 本題結合時政熱點切入,考查土地制度的演變,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主要說明了耕作土地由原來的十畝到治田百畝,歲收粟百五十石。說明農業生產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

古代的經濟政策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有關中國古代王朝經濟政策的基本知識;借助歷史文獻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原因和所帶來的經濟后果,從而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能力,及借助歷史文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考古材料、歷史文獻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大膽地比較論證,主動探究各個歷史問題的答案。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探討有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壓抑了中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二、重點難點:

  重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及其影響;“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原因和評價;“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背景及其評價:

  難點: 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歷代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時代特點的關系。

  三、課標要求:

  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請同學們在閱讀中注意從總體上把握古代土地制度三個不同階段。完成下表:

  時期       土地制度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不能真正的阻止土地兼并,根源于                     。

  2、依照課本的順序,分時期具體地看各個朝代的重農抑商的原因、措施和影響

  重農抑商:鼓勵男耕女織的         生產,限制         的發展。

  朝代 原因 背景 影響

  戰

  國 與      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危及封建統治            制確立 

  增強國力

  西

  漢  西漢初,經濟凋敝,富商囤積居奇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的勢力

  明

  清  末期          興盛 強化了     經濟,影響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請同學們閱讀第三子目內容,了解和理解“海禁”政策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閉關鎖國”政策

  (1)含義:                                              。      

  (2)具體表現:①明代:                      ②清代:                      。                                                  

  (3)原因 ①根本:自給自足、落后閉塞的封建      經濟②客觀:明中期    侵擾我

  國東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③思想:                                                                       

  (4)評價:①積極作用:                                                       。              

  ②消極作用: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原始積累,阻礙        的發展;阻礙中外

  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長期與世               ,逐漸            于世界潮流。

  合作探究

  1.井田制的出現與瓦解,這兩個歷史現象哪個是歷史的進步呢?試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角度作簡要分析。

  2. 土地兼并帶來什么危害?面對土地兼并帶來的危害,如果你是統治者你會采取哪些措施?有沒有根治土地兼并的“靈丹妙藥”?

  3、重農抑商政策為什么能成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如何評價這一政策?

  4:古代中國歷朝統治者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為什么商業還會有較高的發展水平?

  五、知識檢測:

  1.(xx年福建文綜,15)《漢書•食貨志》記載:“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這表明(    )

  a.朝廷重農,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農抑商

  c.百姓皆重商輕農                   d.重農抑商政策出現上下相背離傾向

  2.(•浙江文綜18)明代沉船“南澳一號”發掘引起社會關注,學生以此為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搜集的一條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幾三十載”。對該史料理解最恰當的是(    )

  a.明代沒有民間的海外貿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義政策

  c.明政府曾有條件地允許海外貿易        d.明政府從此廢除“海禁”政策

  3. (xx年全國i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戶將收獲的好米換取銀錢自用,劣質米交租,豐收之年也聲稱歉收,拖欠地租“漸以成風”,官府勒令田主完糧納稅,“于是稱貸(借高利貸)完官而田主病”。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業的發展沖擊農業                    b. 佃戶人身依附關系弱化

  c.佃戶與地主矛盾激化                    d. 國家稅收政策發生變化

  4.(xx年海南卷,2)西漢“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漢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至文帝時,“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百姓“皆背本趨末”。晁錯稱這種現象是“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這表明漢初(    )

  a.商業活動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恢復       b.商業畸形發展造成了農民的貧困

  c.官商勾結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農抑商政策背離了農民的意愿

  5.(•長春二模)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一文中認為:《春秋》在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稅畝”的記載,雖然僅僅三個字,卻含有極其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這里所說的“重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主要是指          (    )

  a.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b.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國有制度不斷完善              d.井田制在歷史上完全消失

  6.(•濰坊階段測試)《九章算術》中的《均輸章》第27題:“今有人持米出三關,外關三而取一,中關五而取一,內關七而取一,余米五斗。問本持米幾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這則材料反映了                                                  (   )

  a.實行抑商政策                  b.漢代關稅的數額相當高

  c.農業的重要地位                d.對“市”嚴格管理

  7.(•鹽城聯考)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盡管“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婦女夙興夜寐,紡績積纴”,但農業生產始終沒有大的突破,溫飽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這種現象根源于                                                    

  a.重農抑商政策的阻礙           b.人口過快增長的壓力

  c.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d.農民賦役負擔的沉重

  8.(•新泰模擬)北宋前期統治者認為“富室連田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縱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籌集軍費

  c.準備搜刮百姓以抗遼               d.減輕人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的特權

  9.在明清統治者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下,許多商人 “以末斂財,以本守之”。從社會發展角度看,這種現象導致的最不利的后果是                                  (    )

  a.小農破產影響社會穩定                     b.破產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來源

  c.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缺乏資金支持           d.土地集中經營提高了商品化程度

  10.(•南通模擬)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芬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紛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 白居易《朱陳村》

  材料二: 清政府對工商業實行重稅政策,全國各地稅關稅卡林立,“關津有過路之稅,鎮集有落地之稅”,商人有時“且販自東市,既已納課,貨于西市,又復重征”,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這對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障礙。清政府對手工業產品實行違反價值規律的限價收購的做法,不僅見于云南銅礦,在四川、廣西、湖南等省的銅礦中,在貴州的水銀礦、鉛礦中都有類似的情況存在。封建政權以超經濟強制的手段對民間手工業進行直接掠奪,窒息了這些手工業部門的生機,商人寧愿求田問舍,將資金轉向土地而不愿投入產業.                                                                                   ——白壽彝《中國通史》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蓋皆本者。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何特點?

  (2)依據材料二歸納清政府是如何壓制工商業發展的,并分析其影響。

  (3)材料三中黃宗羲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六、知識拓展:

  1、“本業”和“末業”

  從戰國到秦漢,人們通常把農業和與農業相結合的家庭手工業稱為“本業”,而把工商業和服務性行業稱為“末業”。商鞅變法時下令:“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重本抑末,也就是是重農抑商。

  2、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關系:

  (1)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為限制兼并,保護自耕農經濟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實行均田制。

  (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是未觸動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兼并的繼續,政府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也無法實行。    

  (3)總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實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壞的原因,均田制是為解決土地兼并問題而實行的,但是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它。

  3、租佃農民與自耕農的區別: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結果;后者是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而產生。

  (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往往靠租種地主的土地為生;后者是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時期與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有了較大生產自主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后者由于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自耕農經濟非常脆弱,嚴重阻礙商品經濟發展。

古代的經濟政策 篇5

  重點: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及其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時事的原因和評價;

  “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背景及其評價。

  難點:井田制的瓦解;“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歷代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時代特點的關系。

  課前自主學習

  1.我國古代土地制度土地國有制有 和 等,而土地私有制確立于 時期。為保證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和政府賦稅收入,各代均采取 政策。

  2.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明代初期仍歡迎海外各國來華進行官方貿易。但是, 后來又下令實行海禁。

  3.清代初年,為了對付 人民的抗清斗爭,厲行海禁、遷界,實行 政策。

  4.清代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妨礙 的開拓,抑制 ,阻礙 的滋長。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

  2.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1)夏、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一切土地屬于國王。國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賜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轉讓與買賣土地,并要向國王

  繳納貢賦。(2)春秋時期,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現了許多私田,其主人隱瞞不報,不向國君交納賦稅,加之戰爭頻繁,在井田上耕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井田制日趨瓦解。(3)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納稅。其他諸侯國相繼進行稅制改革,井田制徹底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

  (1)土地私有制:①形成原因:根源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末期,各諸侯國進行的稅制改革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②形成:春秋末期各諸侯國的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并形成了新的剝削方式;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最終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③發展演變:從戰國時期開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現象一直存在。

  (2)土地國有制:①曹魏推行屯田制,分為軍屯和民屯,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②均田制在北魏時開始實行。隋代和唐代前期繼續實行這一制度,并進一步完善。均田制條件下,政府進行授田,并規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主要部分不能買賣,授田者死后歸還給國家。唐朝中期以后,隨著土地兼并與土地買賣的頻繁,均田制逐漸瓦解。

  【例1】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反映了  (     )

  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c.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          d.上層建筑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

  【變式題1】從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戰國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直接反映了    (     )

  a.封建王權的建立        b.分封制的瓦解

  c.土地所有制的變化      d.上層建筑的變化

  知識點二:“重農抑商"

  1.商周時期,國家曾鼓勵、支持商業發展,商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2.戰國時期以來,為禁止農民棄農經商,穩定農業生產和封建政權統治,商鞅變法首創“重農抑商”。后繼的封建統治者大多繼承重農抑商政策。

  3.西漢初年,統治者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

  4.明清統治者繼續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1)明清兩代繼續執行重農抑商政策。明太祖即告諭戶部大臣,理財之術在于“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之為貴”。

  (2)明清重農抑商的主要措施

  ①專賣制度和歧視商人:明清兩代都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由官府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獨占專利。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明初商稅三十抽一,后來商稅名目漸多,稅率也不斷提高。明神宗時,派遣大批宦官充當礦監、稅使,四處設置榷稅關卡,任意征收商稅,幾乎是“無物不稅,無處不稅”。清代也是關卡林立,“關津有過路之稅,鎮集有落腳之稅”。此外,官府還有許多歧視商人的規定。如明政府曾規定,商賈只許穿絹、布縫制的衣服;農家有一人經商的,也不許穿綢、紗縫制的衣服;還規定商販和仆役、娼優等下賤之人禁止穿用貂裘,商賈及技藝之人的家用器皿不許用銀。②手工業官營:明清兩代都組建了龐大的官營手工業。據統計,明前期官營手工業占用的工匠達到三十萬人,加上為官營手工業服務的民夫共約一百八十萬人。清代雖將官匠改為雇募,但仍保留相當規模的官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的存在,大大限制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空間。不僅如此,明清政府還采取征收重稅、壓價收購等種種手段,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3)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明清的重農抑商政策,不僅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而且強化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

  【例2】從戰國時期開始直至清朝前期,重農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占主導地位。對上述問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自給自足的生產特點使商品經濟被輕視         b.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必須關心農民利益

  c.農業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d.國家人口以農民主為,沒有廣闊的商業市場

  知識點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明初的“海禁"

  (1)原因: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由于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明太祖下令實行海禁,“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

  (2)表現:如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時,也與海外各國廣泛開展了官方貿易。

  (3)變化:倭寇之患消除以后,明政府重新開放海禁,允許民間與各國進行貿易,但基本上實行閉關政策。

  2.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代初年,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厲行禁海、遷界,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無許片帆人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正常的海外貿易陷于停頓。

  (2)清統一中國臺灣后,一度開放海禁,設立澳門、漳州、寧波、云臺山(在今江蘇連云港)四個港口作為通商口岸。但是,由于擔心沿海居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僅僅過了二十多年,康熙帝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

  (3)乾隆帝更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貿易,規定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封閉其他港口,并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3.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清代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促進新的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例3】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含義是(    )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土

  【變式題3】明清時期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中,屬于明清時期才出現的新情況是(    )

  a.外國侵略者騷擾東南沿海  b.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c.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d.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鞏固測試

  1.“畫野分民亂井田,百王禮樂散寒煙”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

  a.諸侯爭霸,分封制遭到破壞       b.按軍功賜田授爵,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

  c.新的賦稅制度動搖了奴隸制基礎   d.鐵農具導致私田大量開墾

  2.電視劇《喬家大院》講的是晉商喬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奮發圖強,東山再起的故事。晉商的活動范圍不僅遍布全國,有的還走出國門。作為實力最強的商幫之一,晉商興起子(  )

  a.唐代    b.北宋     c.明代    d.清代

  3.造成古代中國封建社會出現“有力者無田可耕,有田者無力可耕”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貴族、官僚及豪強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權和勞動者的分離

  4.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納稅,這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最主要的影響是… (    )

  a.加速了社會制度的更替      b.增強了魯國的國力

  c.開中國稅制改革的先河      d.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5.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取代井田制。下列現象對這種土地制度的變化起了推動作用的有(    )

  ①奴隸主大量開墾荒地  ②“初稅畝”等新稅制的實行  ③戰國時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  ④兼并戰爭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6.清后期“處處皆關,則關關有稅”“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從軍”。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販運    b.抑商,“海禁”  c.重農抑商     d.保護森林、漁業資源

  7.明朝后期,出現“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農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會現象,這說明……………………………• (    )

  a.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b.社會貧富分化加劇  c.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d.商品經濟相對發展

  8.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對中國科技有過如下一番論述:“像印刷術、大炮、氣球和麻醉藥這些發明,中國人都比我們早。可是有一個區別,在歐洲.有一種發明,馬上就生氣勃勃地發展成為一種奇妙有用的東西,而在中國卻依然停滯在胚胎狀態,無聲無息。中國真是一個保存胎兒的酒精瓶。”據此,你認為雨果… (      )

  a.否認中國人的發明和創造力     b.認為中國的社會狀態對科技發明起了保護作用

  c.認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認為中國傳統發明缺乏發展成為生產力的土壤

  9.下列有關西周井田制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它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度,一切土地屬于國王  b.春秋時期,由于鐵農具的使用,井田制被廢除

  c.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轉讓與買賣      d.它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

  10.公元前594年,魯國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收稅,這反映了…………(      )

  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c.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         d.上層建筑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

  11.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拋荒        b.鐵器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c.各國推行稅制改革      d.貴族之間爭田現象嚴重

  12.春秋時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的因素是………………………(    )

  a.鐵器的使用    b.牛耕的推廣    c.各國稅制的改革     d.戰爭的影響

  13.人們常把做事不分輕重主次稱為“本末倒置",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統治者經濟思想中的“本”是指a.農業    b.手工業   c.商業    d.文教娛樂業                      (     )

  14.墨子說:“今也,農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饑,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主要反映了戰國時期……………(    )

  a.重農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b.農業有力地支持了兼并戰爭

  c.農民深受地主壓迫的事實、      d.封建制下的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

  15.商鞅變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措施的最重要的意義是………………(     )

  a.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c.打破了原來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統         d.擴大了農民的占田份額

  4.《呂氏春秋》載:“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文中的現象反映的本質是…(    )

  a.鐵器牛耕的廣泛使用              b.私田的數量日益增多

  c.封建生產方式具有優越性          d.周天子承認了土地私有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樂二年(14xx年)正月]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而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一一一《永樂實錄》卷27

  材料二  順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頒布“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四十華里,并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了望。違者死無赦。

  一一一《臺灣外紀》卷12

  材料三  夷貨非衣食所急,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光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保可得哉。

  一一一《海防纂要》卷7

  請完成:

  (1)根據材料一、二.明清兩朝對待海外貿易有何相似之處?

  (2)明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種考慮?這種做法是否奏效?實際情況怎樣?

  (3)清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種考慮?你的根據是什么?

  (4)綜觀三則材料,應如何評價明清的這些政策?

古代的經濟政策 篇6

  第四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課標要求】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 知道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

  2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

  3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重點難點】

  重點: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及影響;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原因及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背景及影響

  難點:歷代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時代特點的關系

  【知識梳理】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①        所有。

  2.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于②        。國王把土地③        ,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④        ,同時要向國王交納⑤        ;庶民和奴隸在貴族封地上耕作。土地規整,如同井字,被稱為“井田”,這種土地國有制度被稱為⑥“        ”。

  3.春秋時期: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開墾為⑦        ,土地⑧        進一步發展,井田制開始遭到破壞。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⑨        ,都要按畝收稅。其他諸侯國也紛紛進行稅制改革,這⑩        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解讀〗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稅制改革雖然沒有明確否認井田制規定的土地“公有制”原則,但在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的私有權,默認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填空答案】①氏族公社;②國家;③層層分封;④轉讓與買賣;⑤貢賦;⑥井田制;⑦私田;⑧轉讓關系;⑨公田、私田;⑩實際。

  4.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廢除①        ,以②        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秦漢到明清

  ⑴基本制度:封建土地③        制。

  ⑵社會問題:④        嚴重,階級兩極分化。

  ⑶政府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以維護⑤        。北魏到唐朝前期,實行⑥        ;明朝政府丈量⑦        ,按照⑧             的多寡收取賦稅。

  【填空答案】①井田制;②法律形式;③私有;④土地兼并;⑤小農經濟;⑥均田制;⑦全國土地;⑧人丁和田畝。

  二、“重農抑商”

  1.背景:商周時期,國家采取①        政策,支持商業的發展。后來社會上出現日益嚴重的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②        的問題。

  2.推行

  ⑴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時,首倡③“        ”。農業生產糧食布帛是本業,工商業是末業。

  ⑵西漢:漢初,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漢武帝時期,規定貨幣官鑄、④        專賣等,向工商業者⑤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

  ⑶明清時期:封建政府固守⑥        政策。繼續實行⑦        制度,壟斷⑧        等重要商品的經營,對民營商業征收重稅,破壞了⑨        的正當經營,以致影響到⑩        的發展。

  〖解讀〗商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頁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直到晚清時期,統治者還固守本末觀念。重農抑商政策在戰國秦漢時期對發展農業,穩定社會曾發揮過積極作用。

  【填空答案】①鼓勵;②封建政權統治;③重農抑商;④鹽鐵酒;⑤加重征稅;⑥重農抑商;⑦專賣;⑧鹽、茶;⑨工商業;⑩資本主義萌芽。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表現

  ⑴明朝:明太祖下令實行海禁。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①         ,對外貿易只能在②          下進行。

  ⑵清初:政府厲行海禁,不許人民片板下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影響:妨礙③        的開拓,抑制④              ,阻礙了⑤        的滋長,使中國與世界⑥        ,逐漸落后于⑦        。

  【填空答案】①互市;②官方主持;③海外市場;④資本的原始積累;⑤資本主義萌芽;⑥隔絕⑦世界潮流。

  【知識結構】

  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周時期:井田制

  春秋戰國時期:私田開墾,井田制破壞;通過稅制改革和變法,從法律上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土地兼并激化階級矛盾,危機封建統治

  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實行均田制;明政府丈量土地,按人丁和田畝收稅

  ③評價:鼓勵墾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由來已久:商鞅變法倡導重農抑商,歷代封建統治者繼承發展

  政策    西漢:實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賈

  明清:統治者強調以農業為本,工商為末;實行專賣、重稅、歧視政策

  影響:阻礙工商業發展,鞏固了小農經濟,鞏固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確保賦稅收入,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明朝:明初實行“海禁”政策

  清朝:清初厲行海禁,內遷移民,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乾隆皇帝規定只開放廣州,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和資本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使中國與世界隔絕,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識鞏固】

  探究一:井田制有何基本特征?為什么在春秋時期開始瓦解?

  井田制的基本特點有:①一切土地屬于國家所有②層層分封,受封者要向國王承擔義務③使用奴隸集體耕作是奴隸制經濟繁榮的主要原因。④西周時期,土地被劃分成“井”字形方塊,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稱為井田

  ①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戰爭頻繁,土地轉讓關系發生變化。③由于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探究二:○1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為什么會出現土地兼并現象?土地兼并會帶來什么社會問題?

  土地的私有,地主官僚和貴族通過各種手段兼并農民土地

  社會問題:社會矛盾激化,導致農民起義;影響國家財政收入

  ○2古代封建政府采取過哪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為什么不能真正阻止這一現象?

  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明朝后期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

  封建政府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

  探究三:為什么封建政府要實施重農抑商政策?有何影響?

  目的:直接目的:保護農業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影響:(1)積極:促進農業的發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前期)

  (2)消極:不利于商業的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也受到限制,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進步,束縛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阻礙了社會進步。

  探究四:明清實施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有何嚴重的后果?

  積極作用:這種消極防御手段,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

  消極作用:它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經濟長期延續,從而助長了封建統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練習強化】

  1.孔子審訂的《詩經》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語句,這反映出當時實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  d.農民土地所有制

  2.《詩經•大田》寫道“有渰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從這些充滿現實主義古典文學氣息的文字中,我們能探究到的古代經濟信息是(  d  )

  a.精耕細作技術成熟   b.土地兼并嚴重

  c.小農經濟發展完善   d.井田制趨于瓦解

  3.下圖是國家郵政局發行的一枚《全面取消農業稅》紀念郵票,以紀念在中國存在了26xx年的農業稅自xx年1月1日起廢止。中國的農業稅大致開始于(  b  )

  a.西周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4.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積達300余頃;東晉宰相謝安占有水陸地265頃,含帶兩山;明皇莊土地面積達37 000多頃。這種現象的根源是(  b  )

  a.土地兼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國家授權許可 d.豪強地主貪婪成性

  5.戰國時期,秦國“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這實質上(b   )

  a.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b.從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c.提高了勞動者的身份地位     d.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

  6.《呂氏春秋•上農》載:“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財產輕便),其產約則輕(容易)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c   )

  a.民貴君輕  b.施行仁政  c.重農抑商  d.閉關鎖國

  7.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始于(  b  )

  a.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b.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c.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d.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

  8.關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d  )

  a.其根源是小農經濟  b.直接原因是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擾

  c.禁止民間出海貿易  d.政府始終嚴格執行海禁政策

古代的經濟政策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原始社會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經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發展、特點、封建社會時期的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是土地制度演變的根本原因;運用歷史理論分析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

  了解有關中國古代王朝經濟政策的基本知識;借助歷史文獻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原因和所帶來的經濟后果,從而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能力,及借助歷史文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考古材料、歷史文獻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大膽地比較論證,主動探究各個歷史問題的答案。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探討有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壓抑了中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古代中國土地制度是如何演變的并理解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政策,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難點: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要求學生能站在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農抑商實施的原因。

  課文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請同學們查閱課本,然后歸納古代中國主要產生過哪些土地制度。

  板書(教師歸納)

  (一)【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隸社會】井田制

  (三)【封建社會】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點

  3、明清時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漸成為農業發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隸社會】──井田制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井田制特點?井田制是什么時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屬于國王。(所有權);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并支配所有勞動產品 。(使用權);(春秋時期);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私田的開墾)井田制瓦解的標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會】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較為徹底,規定“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國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土地。②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到封建國家和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還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農抑商

  讓學生閱讀課前提示和各子目內容,讓學生明白古代中國采取了哪些經濟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經濟政策是什么?

  讓學生閱讀課本思考“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實施的具體措施,師生共同探討其歷史影響,側重于指出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分析原因時,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加深學生理解“重農抑商”政策的弊端。

  (一)“重農抑商”政策

  1、來歷:由戰國時期商鞅首先倡導,并為此后的歷代封建王朝所繼承。

  2、內容:重視農業,限制、甚至打擊工商業。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可概括為:a、重農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b、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二)明清兩代執行“重農抑商”的具體表現

  1、沿襲“重本輕末”的治國理財思想。

  ①明太祖告諭戶部大臣,理財之術“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之為貴”。

  2、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壓制民營商業,歧視商人。

  官府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獨占專利。民營商業,不斷加增商稅。有許多歧視商人的規定,商人社會地位底。如穿衣不能穿好的、家用器皿不許用銀。阻礙了工商業發展。

  3、限制、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注意古代手工業的三種形態】。

  ①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占用的工匠人數很多。限制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空間。

  ②采取征收重稅、壓價收購等手段,壓制民營工業的發展。

  (三)后果

  1、妨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

  2、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在講述明清“海禁”時,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加深學生對“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學生明白這種“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受挫,加速了中國落后與西方。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對外開放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一)明代的海禁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明代的外貿分民間貿易和官方貿易。】

  1、官方貿易:一直沒有中斷,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鄭和下西洋。

  2、民間貿易,明初實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的統治。

  ②內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進行,禁止民間貿易。

  ③結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開海禁,允許民間貿易。

  (二)清代的“海禁”與“閉關鎖國”

  1、閉關鎖國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交往的政策。【清代一直實行這一政策。】

  2、原因:

  ①直接原因: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

  ③客觀原因: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

  ④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3、執行情況:

  ①清初,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厲行禁海,遷界,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無許片帆入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正常的海外貿易,陷入停頓;

  ②康熙時,統一中國臺灣后,開澳門、漳州、寧波、云臺山四口通商,僅過了二十多年;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

  ③乾隆時只開廣州一處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貿易機構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明清實行閉關政策的共同點比較不正確的是

  a、其主觀目的都是維護封建統治  b、都是自然經濟的產物 

  c、都禁止一切對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三)閉關鎖國的后果

  1、閉關鎖國政策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都是中國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說,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2、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發展生產力,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國也因此由先進變為落后,埋下日后被動挨打的禍根。

  3、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講述了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發展情況。明清的資本主義萌芽,是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產生的新生事物。但資本主義萌芽受到的封建王朝“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阻礙。正是這種“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相結合,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并使中國與世隔絕,不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從而埋下了日后落后挨打的禍根。

  課堂檢測

  材料題:

  “……朕(雍正)觀四民(指士、農、工、商)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大清會典事例》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材料反映統治者實行何種經濟政策?其目的是什么?統治者是如何推行政策的?

  第一問:重農抑商

  第二問: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第三問: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加征民營商業的商稅;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學生討論完成表格:

  近代前夜中西方歷史差距比較

  經濟

  政治

  軍事

  外交

  觀念

  中國

  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封建專制

  統治腐敗

  裝備落后

  海防松弛

  閉關鎖國

  頑固守舊

  妄自尊大

  西方

  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船堅炮利

  戰斗力強

  殖民擴張

  開放進取

  用于探索

古代的經濟政策 篇8

  【學習目標】

  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知識梳理】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隸社會:一切土地屬于________。

  (1)基本特點:①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并要向國王交納貢賦。②庶民和奴隸在貴族封地上耕種,遭受著殘酷剝削和奴役。③耕地,十分規整,成方塊狀,形同井字,被稱為“井田。

  (2)瓦解原因:①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開墾為私田。②周室衰微,兼并戰爭頻繁,諸侯視自己疆域內的土地為私產,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③在井田耕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

  (3)瓦解標志──稅制改革(“初稅畝”):以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________。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稅制改革,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秦國的________,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1)發展途徑: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進行土地兼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

  (2)抑制土地兼并:①目的:維護小農經濟,鞏固________。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________;明朝按人丁和田畝多寡收取賦稅。③結果:起到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農抑商”

  1.直接原因:商業與農業爭奪________、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________等問題。

  2.主要表現

  (1)戰國時期:________首倡“重農抑商”,提出農業是本業,工商業是末業。

  (2)西漢時期:________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向工商業者加重征稅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3)明清時期:政府沿襲“重本抑末”的治國理財思想,實行專賣制度,加征民營商業的商稅。阻礙了工商業發展,不利于________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原因

  (1)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猖獗;

  (2)清初要對付東南沿海的________;

  (3)清政府甚至認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無需與外國進行貿易。

  2.表現

  (1)明朝:________實行“海禁”,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內遷、禁海,實行“閉關鎖國”。

  (3)明清統治者雖曾開放海禁,但基本實行________政策。

  3.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________的滋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________。

  【基礎練習】

  1.清代《履園叢話•產業》中“凡置產業,自當以田地為主,市廛次之,典與鋪又次之”的思想,實質上反映了當時(    )

  a.封建國家重視農業                    b.商人地位低下   

  c.海外貿易不發達                      d.重農輕商的思想

  2.《齊民要術•序》曰“舍本逐末。賢者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從上述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書(   )

  a.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b.總結6世紀前南北方人民的生產經驗

  c.含有重農抑商的思想觀念              d.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貧富懸殊狀況

  3.下列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述,正確的是(    )

  ①自然經濟的產物   ②曾在封建社會的早期起過一定積極作用   ③最終阻礙著中國近代技術和生產力的形成   ④是完全消極反動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孔子《詩經》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語句,這反映出當時實行主要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                      d.農民土地所有制

  5.《詩經•大田》寫道“有渰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從這些充滿現實主義古典文學氣息的文字中,我們能探究到的古代經濟信息是(    )

  a.精耕細作技術成熟                    b.土地兼并嚴重

  c.小農經濟發展完善                    d.井田制趨于瓦解

  6.下圖是國家郵政局發行的一枚《全面取消農業稅》紀念郵票,以紀念在中國存在了26xx年的農業稅自xx年1月1日起廢止。中國的農業稅大致開始于(    )

  a.西周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互動探究】

  1.我國古代土地所有制有何變化?總體趨勢是什么?

  2.井田制為什么在春秋時期開始瓦解?

  3.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會出現土地兼并現象?土地兼并帶來什么社會問題?古代封建政府采取過哪些抑制土地兼并措施?為什么不能真正阻止這一現象?

  4.中國古代為什么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原因、目的)有什么影響?

  5.明清為什么要實施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嚴重后果?

  【效果檢測】

  1.“重農抑商”政策與明清閉關鎖國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

  ①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  ②加速了自然經濟的瓦解過程  ③使中國與世隔絕  ④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財產輕便),其產約則輕(容易)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貴君輕                             b.重農抑商         

  c.施行仁政                             d.閉關鎖國

  3.乾隆時人說“近日,富商巨賈,挾其重資,多買土地,或數十頃,或數百頃。”這種現象對社會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是(    )

  a.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                 b.自耕農主數量減少 

  c.國家賦稅收入銳減                     d.土地兼并加劇

  4.從經濟的角度看,明清時期中國已經處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夠說明這一結論的是(   )

  a.租佃制經營方式的推廣

  b.制瓷、礦冶等手工業技術均有較大進步

  c.蘇州絲織業“小戶”“聽大戶呼織”“計日取值”

  d.世界白銀的一半流入中國,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銀

  5..《漢書•食貨志》載:“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經界,徭役橫作,政令不行,上下相詐,公田不治。”該材料表明(    )

  ①大國爭霸,原疆界打破  ②周朝禮制破壞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產生  ④井田制瓦解

  a.①②正確,③④不正確               b.①②③正確,④不正確

  c.①④正確,②③不正確               d.①②④正確,③不正確  

  6.明代《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寫一商人在縣城入廁時,“偶然官府在街上過”,嚇得他“心慌起身”逃走,驚慌中把裝銀子的袋子遺忘在廁所。為何—官員隔墻路過就將一個本份的商人嚇得魂飛魄散?《拍案驚奇》總結了這一社會通則:“那富的人,怕的是見官。”材料反映了(    )

  a.農本思想根深蒂固                    b.明代商業發展迅速  

  c.農業在社會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        d.專制統治嚴重壓制了商業的發展

  7.下列語句出自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或歷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當的是(    )

  甲:“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乙:“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

  丙:“商籍農而立,農賴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  

  a.甲乙的觀點相似,都認為農業涉及民生,應加以重視

  b.乙丙的觀點相對立,乙強調農本,丙強調農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觀點相對立,丙強調農商相互依存,丁強調工商為末

  d.甲丁的觀點相對立,甲強調農本,丁反對工商為末

  8.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社會轉型期,下列哪些觀點體現了這一歷史特征(    )

  ①公作則遲,分地則速  ②公室將卑,大夫皆富  ③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 ④天不邊,道亦不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重農抑商”的觀念與政策對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列理解錯誤的是(    )

  a.重農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潤

  b.重農抑商觀念是中國農耕社會的產物

  c.重農抑商政策提升了戰國時秦國國力

  d.重農抑商觀念在明清時期已基本瓦解

  參考答案:

  【基礎練習】

  1.d 2.c 3.c

  【效果檢測】

  1.d 2.b 3.a 4.c 5.d 6.d 7.c 8.a 9.d

古代的經濟政策(精選8篇) 相關內容:
  • 美國的建立(精選11篇)

    教學目標1.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啟蒙思想在北美的傳播;英國對殖民地的壓制和盤剝;北美獨立戰爭;美國1787年憲法和聯邦政府成立。...

  •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

  •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精選5篇)

    新課程高一歷史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一(4)四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合作討論11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經用這樣的話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

  •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精選8篇)

    一 美蘇爭鋒【課程標準】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2、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教學要求】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

  • 第3課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通用4篇)

    第3課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經濟區的形成2、從戰國到東漢,我國古代經濟區域發展的整體特點:1)多樣性特點2)經濟實力發展不平衡二.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次數遷徙時間遷徙原因第一次高潮兩晉之際漢族統治階級內亂和少數民族內遷第二次...

  •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通用7篇)

    教學目標知識結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思 想老子《老子》;孔子“五經”諸子百家科技天文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十九年七閏《甘石星經》物理《墨經》文 學《詩經》屈原《離騷》;諸子散文藝 術《婦女鳳鳥圖》《御龍圖》嵌錯賞功宴樂銅壺、編鐘醫...

  •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精選2篇)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導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識點:基督教的神創說: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創造的;施萊登、施旺提出和確立細胞和細胞學說,拉馬克的進化論觀點;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

  •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案(精選2篇)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課程標準》: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了解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二月革命和兩個政權并立局面的出現,十...

  •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通用2篇)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一、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掌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法國共和制和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提高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江县| 普宁市| 剑阁县| 邢台县| 桂林市| 德江县| 黄石市| 赣州市| 贵阳市| 永顺县| 普陀区| 同德县| 霍林郭勒市| 五大连池市| 兴宁市| 米脂县| 林甸县| 永济市| 晋江市| 株洲市| 衡南县| 太和县| 南木林县| 壶关县| 龙泉市| 雷波县| 景谷| 涡阳县| 潜山县| 新蔡县| 谢通门县| 天镇县| 库伦旗| 千阳县| 石景山区| 山东省| 福清市| 苗栗市| 疏附县| 枝江市|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