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通用14篇)
宗教改革 篇1
(閱讀課文,僅提供自學提綱)
1.原因
①天主教會是西歐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
②天主教會是西歐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③德意志受教會壓榨最深,故發端于德意志
2.性質:西歐各國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社會運動,具有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性質
3.概況(16世紀)
①德意志:馬丁·路德領導宗教改革,閔采爾領導農民戰爭,產生路德派新教會
②瑞士:加爾文(法國人)領導,產生加爾文派
③法國:加爾文派被稱為“胡格諾”;30多年宗教戰爭;16世紀末確定天 主教為國教,但允許信仰新教
④英國:自上而下改革,16世紀30年代確立英國國教;出現清教徒運動
4.影響
①打擊了西歐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
②使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得以迅速發展
③新教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宗教改革 篇2
教學目標
了解和掌握14~15世紀歐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迪亞士發現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奪。
通過學生學習新航路開辟的動機和過程,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使學生對于新航路的開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正確認識、分析和評價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結果。
通過學習新航路的開辟,使學生認識到開辟新航路,既需要技術條件,更需要決心和勇氣;新航路的開辟,既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更為歐洲的殖民掠奪和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開辟,是世界歷史上的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強了世界之間的聯系,更為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最終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創造了有利條件。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與新航路開辟的關系
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很難理解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動力這一觀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發展起來,西歐國家相繼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和商業活動。因為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導致了對貨幣需求的增強,使得歐洲人狂熱地追求貨幣和黃金。由于購買大量商品需要錢,人們越來越重視貨幣。上至國王、教士、大貴族,下至中小貴族、低級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華,尤其是商人和資產階級,更是熱衷于追求金銀和財富,然后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剝削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然而,歐洲黃金的開采量有限,而且還要用有限的黃金去換取東方出產的絲綢、香料、珠寶等,因此造成歐洲的黃金奇缺。對黃金貪婪的追求,從本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于掠奪財富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迫切要求,它成為探索通往東方新航路的主要動力。
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
新航路的開辟,是世界歷史上的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需的必要裝備;兩國都處在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兩國曾是意大利和尼德蘭之間的商業貿易轉運站,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而且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奧二世派遣迪亞士率領3只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爾派遣達·伽馬率領3只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迪亞士的航線繞過好望角,1498年5月達印度。這樣,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亞洲的航路被開辟出來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率領3只船由巴羅斯港出發,橫渡茫茫的大西洋,到達了歐洲人過去不知道的一塊“新大陸”。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哥倫布不僅發現了“新大陸”,而且開辟了歐洲到美洲的航線。后來另一個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陸”,于是“新大陸”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稱為“亞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員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領船隊作環球試航。他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來叫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直到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同菲律賓人的沖突中戰死,他的同伴經印度洋,繞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這樣,從歐洲繞過南美洲到達亞洲的航路也被開辟出來了。這次航行,從實踐上證明了地圓學說。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建議教師首先在課前讓學生搜集整理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四人的有關事跡,在課上的適當時機由學生宣講,然后讓學生填寫課后作業 中的表格以鞏固所學知識。
學生探究活動設計方案
一、方案名稱:新航路的開辟。
二、制定目的:通過設計方案,讓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全過程。
三、參加人員:全班學生。
四、具體步驟:
1.發動學生設計出行的準備工作:船只、指南針、食物、飲料、藥品、貨幣、商品、全能修理工、醫生、航海家、科學家等
2.發動學生確定航行路線:兵分三路:一路按照達·伽馬到達印度,一路按照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一路按照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3.發動學生分別準備關于沿途的氣候、物產、風土人情的相關常識。
4.發動學生寫出關于此次航行的科學小論文。
5.發動學生制作關于此次航行的媒體資料。
6.進行科學小論文的宣講和媒體資料展示。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
難點:歐洲資本主義萌芽與新航路開辟的關系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直接導入 新課,說明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
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
關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的背景",簡單說明歐洲各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即可,不必補充;只是需要提醒學生中國的四大發明已經在歐洲廣泛傳播,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
關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的標志",由于學生的能力有限,教師可以不必展開講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一詞,只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時間、地點和標志性事件即可。
關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的影響",是本節教材的難點。教師需要按照"難點分析"中的內容進行比較細致的講解。
二、開辟新航路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當時的條件下,一個水手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才可以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航海?學生回答后,教師做出相應補充。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經過",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看書,整理出相關內容后,填入課后作業 的表格中,然后讓學生講述關于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四人的有關故事。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意義",教師要啟發學生一分為二的分析問題,然后很自然的導入 下一個課題。
三、早期殖民掠奪
教師出示《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圖》,讓學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擴張的不同特點。
板書設計
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
1.背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
2.標志:工場手工業中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西歐
3.影響:西歐國家渴望取得東方的財富和黃金
二、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政府的支持、科學知識的進步、航海技術的發展
2.葡萄牙:①特點:沿非洲海岸、向東
②經過:迪亞士:1487~1488年、好望角
達·伽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點:一直向西、繞地球到達東方
②經過:哥倫布:1492年、美洲新大陸
麥哲倫船隊:1519~1522年、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三、早期殖民掠奪
1.葡萄牙:非洲和亞洲沿海地區和島嶼、中國澳門、南美的巴西
2.西班牙:美洲、亞洲的菲律賓
宗教改革 篇3
第五單元
第1課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優化訓練
基礎提高
1. 基督教產生于
①羅馬及其周圍地區 ②巴爾干半島 ③小亞細亞 ④巴勒斯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基督教分裂后,東正教的中心是
a、君士但丁堡 b.羅馬 c.耶路撒冷 d.梵蒂岡
3. 在中世紀的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是
a.教會 b.國王 c.教皇 d.貴族
4. 下列不符合中世紀天主教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表現的是
a.教權高于王權
b.天主教會控制各國的高級教職任命權與教會司法權
c.迫使各國統治者向教皇稱臣
d.征收“什一稅”
5.假如你生活在中世紀的歐洲,你在學校所獲得的學問,主要是
a.商業知識 b.宗教服務族教會
c.人文學科 d.科學知識
6.“十字軍東征”的實質是
a.反對異教徒 b.爭奪“圣地”
c.掠奪土地、財富 d.擴張天主教勢力范圍
強化提高
7.天主教會規定統一的《圣經》版本的目的是
a.進一步鉗制人民的思想
b.為了思想解放
c.為了繁榮各種文化
d.為了傳播各種先進文化
8.中世紀天主教會勢力擴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①整頓教會,擴展勢力②組織“十字軍東征”③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權衰弱④教權高于王權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9. 從右圖中,你可以得到的最準確信息是
a.天主教會與封建王權爭奪權力
b.教會向信眾榨取“什一稅”
c.教皇懲處持“異端”思想者
d.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
10. 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現的矛盾有
①資產階級、新貴族與教權的矛盾②王權與教權的矛盾③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集權的矛盾
a.①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課外延伸
11. 恩格斯說:“封建制度巨大的國際中心是羅馬天主教會。它在盡管發生各種內部戰爭的條件下還是把整個封建的西歐聯合為一個大的政治體系,同鬧分裂的希臘正教徒和伊斯蘭教的國家相對抗。它給封建制度繞上了一圈神圣的靈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階制。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擁有天主教世界的地產的整整三分之一。要想把每個國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個擊敗,就必須先摧毀它的這個神圣的中心組織。”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請回答:
(1)天主教會是如何把整個封建的西歐聯合為一個大的政治體系的?這一體系的實質是什么?
(2)恩格斯為什么說“要把每個國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個擊敗,就必須先摧毀它的這個神圣的中心組織”?
1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時候我進入教廷神職人員的房間,總是看見神父和銀錢商在一起,忙于鑒別錢幣的成色和計算數目,面前堆著成堆的錢幣。
——位西班牙官員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認“罪行”,就反復用刑拷問。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證詞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經審判便予處死。被告認罪之后,如又否認,即不再審訊,予以燒死。
——宗教裁判所審訊條例
請回答:
(1) 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維護統治和奢侈生活的?
(2) 依據材料二舉出宗教裁判所在歷史上對科學壓制的罪行史實。
(3) 在閱讀材料回答兩題后你獲得了什么知識?
高考猜想
13.(•臨沂)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統治工具,它給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為封建統治辯護;天主教會也是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它擁有天主教世界地產的三分之一;教會還是各國的特權組織,成為西歐國家實現統一的障礙。
———吳于廑、齊世榮的《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搜刮,引起個階級各階層的強烈不滿。……而教會的欺詐和無恥的掠奪,最終落到人民的身上……他們對天主教會的不滿與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滿天主教會的統治,這不僅是因為教會是封建制度的強大支柱,而且因為天主教會的許多清規戒律對于工商業發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貴族則垂涎教會的財產,出于個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對天主教會的行列中來。
———吳于廑、齊世榮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
———恩格斯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回答,天主教會在西歐起到什么作用?
(2)結合材料2回答,有哪些階層反對天主教會?
(3)根據上述材料,說明西歐反封建斗爭為什么要采取宗教“異端”的形式?
14.(•淄博)如何理解天主教會在14~16世紀成為歐洲社會發展的障礙?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 d 該題考查考生熟悉歷史地理的能力。依托教材辨析可知:基督教產生于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地區。
2. a
3. a a、b、c、d四項都是封建主,而符合題干“最大封建主”之意的應是a項“教會”。
4. d 征收“什一稅”是經濟方面的措施。
5. b 解答本題,要注意題干中的“中世紀”這一時間限制。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確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是歐洲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教會壟斷了學校教育,規定宗教神學是學校的主修科目,其他各科學習也為神學服務,因此在歐洲中世紀,學生在學校所獲得的學問主要是宗教思想和從事宗教活動的一些知識。
6. d 關鍵抓住“實質”分析。a項是借口,b項是幌子,c項是目的, d項“擴張天主教勢力范圍”是實質。
強化提高
1. a 天主教會規定統一的《圣經》主要是為了加強思想專制。
2.d ④是天主教占統治地位的政治表現,可排除含有此項的a、b、c三項
3.d 本題考查閱讀闡釋歷史圖片的能力。答的關鍵是對圖片的再認再現,圖片是“卡諾莎之辱”,反映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屈服于教皇的情景,說明了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
4.b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結束分裂割據實現統一.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一些君主也要求結束分裂割據狀態,加強中央集權,而這些都受到天主教會的阻礙。
課外延伸
11.【解析】 第(1)問要求回答中世紀時天主教會發展勢力的手段,回答時,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第(2)問要從教會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回答。
答案:(1)整頓教會,建立封建性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加強對教會統治的控制;與封建王權進行權力爭奪,迫使各國統治者聽命于教廷;組織“十字軍東征”,對抗東正教和伊斯蘭國家,以擴張天主教的勢力;對民眾進行蒙昧和禁欲的說教,以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控制。這一體系的實質是天主教的神權統治。
(2)羅馬天主教會既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又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給封建制度繞上了一圈神圣的靈光,因此,要推翻歐洲阻礙社會發展的封建制度,就必須打破天主教會的勢力。
12.【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能力。第(1)題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概括;第(2)題要求學生運用史實舉例;第(3)題要求結合材料和答題與材料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歸納總結。
答案:
(1)搜刮巨額財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進步人士和對教會不滿的人。
(2)歐洲封建神學的宗教裁判所曾迫害和火燒科學家伽利略和布魯諾。
(3)中世紀的歐洲封建神學與世俗封建主相勾結,在經濟上掠奪人民,在政治上迫害進步人士,在科學上阻止科學發展;歐洲中世紀是宗教統治的黑暗時代。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一場反封建神學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勢在必行。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題考查宗教改革的背景及中世紀宗教神學的地位。第(1)題結合材料提煉信息,特別需要明確的就是天主教在歐洲的地位。第(2)題則通過材料概括、歸納要點。第(3)題要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分析。
答案:(1)天主教會是封建統治的理論來源;占有天主教會世界地產的三分之一;在各國享有特權。這一切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人民群眾、城市市民、資產階級、世俗君主與貴族。
(3)內因:資產階級因資本主義發展尚不充分而較弱;外因:天主教會勢力強大。
14.【解析】 考生應從當時歐洲歷史發展的大勢一分為多地認識天主教會阻礙歷史發展的實際來答題。
答案:①14~16世紀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產生,進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無論是國內發展或海外掠奪,都需要有強大的國家支持。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結束分裂割據,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一些君主也想加強中央集權,在這種形勢下,英、法、西班牙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天主教會成為西歐各國強化王權道路上的一大障礙。③天主教會還把從事商業貿易和發財致富說成是墮落行為,這種商戰思想與當時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因此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
宗教改革 篇4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歐國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國、英國宗教改革;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和各種社會矛盾;尼德蘭的地理概念;尼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歷史過程;尼德蘭革命的歷史意義。
獲取知識的途徑
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通過宗教改革的形式進行反封建斗爭。通過對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這次革命是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1)通過對封建專制和西班牙統治者的暴行的認識,引導學生發展痛恨專制統治和民族壓迫的情感。
(2)通過了解尼德蘭人民獨立斗爭的經歷,引導學生體會珍愛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強暴,敢于對惡勢力抗爭的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并列,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一場反封建斗爭,而且,它更加廣泛、深刻,因為它觸及了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還同他們的經濟、政治利害息息相關。而尼德蘭革命既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又是一場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革命的成功同時宣告了資產階級在思想意識領域中的勝利。北方獨立后,荷蘭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尼德蘭革命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歷史中的因果關系和追蹤歷史演變進程的能力。
(2)通過對尼德蘭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認識歷史的能力。
(3)通過對與尼德蘭革命相關的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重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宗教改革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另一場反封建斗爭,其影響比文藝復興更為廣泛、深遠。(2)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蘭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成果——荷蘭,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重點的突破方案
制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討論①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教會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②為什么早期資產階級會反對天主教神學?反對天主教會的實質是什么?③西歐哪些階層要求進行宗教改革,為什么?④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⑤宗教改革的意義⑥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⑦尼德蘭革命的影響等問題,使學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和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
難點分析
本節的難點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高中學生追蹤歷史演變進程、理解歷史中的因果關系的能力還較差,還不能較好地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這一原理認識歷史。因此,在理解上述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難點的突破方案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①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②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在德國爆發③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④尼德蘭革命中南北分道揚鑣的原因何在等問題,使學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以及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學生根據教師制定的學習目標,有目的的自學本課內容。對于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采取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講解的方式解決。
教學設計示例
第四節
重點: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
難點: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
教學手段:使用投影儀出示學習標準,引導學生自學的閱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文藝復興的性質、作用
二、
出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⑴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教會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⑵為什么早期資產階級會反對天主教神學?反對天主教會的實質是什么?
⑶西歐哪些階層要求進行宗教改革,為什么?
⑷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
⑸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
⑹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在德國爆發?為什么當時進行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點以及意義
⑻英國國王為什么進行宗教改革,英國的資產階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質是什么?
⑽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⑾編寫尼德蘭革命大事年表、
⑿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
⒀尼德蘭革命中南北分道揚鑣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蘭革命的影響
學生在分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時,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到:人文主義者的觀點,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擊天主教會的炮彈。
在解決“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這一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路德教與加爾文教教義的不同入手。
關于“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 這一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尼德蘭地區的主要矛盾:尼德蘭的資本主義發展與西班牙封建統治之間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剝削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從根本上說是既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蘭殘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為,不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關于“尼德蘭的分裂的原因”。應引導學生從尼德蘭地區居民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分析。
三、小結
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并對本章內容進行總結。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閱讀課文學習本課,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制定學習目標、對學生學習加以引導、點撥和適當的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四節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爾文教派
4.法國的宗教戰爭
5.英國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運動的歷史意義
二、尼德蘭革命
1.主要社會矛盾
2.資產階級革命
3. 革命的影響
宗教改革 篇5
★新課導入: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法來導入:
師:中世紀西歐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駕于王權之上。
師:早期宗教改革發生在哪些國家?
生1:英國,如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
生2:捷克,如胡司對教會的批評。
教師總結說明: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也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駕于王權之上,是西歐各國實現政治統一的障礙;經濟上,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各國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師:宗教改革開始于哪個國家呢?為什么?
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前言:16世紀的德意志,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破土而出。但是政治上仍然分裂割據,社會動蕩不安。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神權統治與經濟豪奪,成了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因此,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也就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應時代的感召,馬丁•路德以大無畏的勇氣,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歷史大潮,德意志成為宗教改革風暴的策源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19xx年,馬丁•路德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稱義”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1524年德國爆發了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教隨國定”的原則通過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過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會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沖擊和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影響巨大;
2、過程與方法:
(1)問題探究:指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規律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2)歷史比較:輔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比較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會說教的不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2)通過對馬丁•路德大無畏、勇為天下者先的戰斗精神和品質的學習,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難點: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
【探究的主要問題】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是什么? 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重要概念] 九十五條論綱” 因信稱義” 新教
一、“九十五條論綱”——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6世紀初,德意志經濟有了顯著發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但是礦冶、制革等手工業部門中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不過,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僅嚴重阻礙了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天主教會有很大的影響力。
閱讀上述教材,歸納 :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但在礦冶、制革等手工業部門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意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意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
教會不僅控制了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還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擁有領地,德意志7個大諸侯國的君主中有3個本身就是大主教。教會不僅征收什一稅,還常常通過出售贖罪券和教會職務等方式,搜刮了大量財富,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榨取的錢財,比德意志皇帝的年收入還多好幾倍。德意志因此被稱為“羅馬教皇的奶牛”。
閱讀上述教材,歸納 :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經濟上,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擁有領地的封建貴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于封建統治的財政收入。而教廷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歸根到底都來自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羅馬教廷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局面。
因此,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一,而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 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歷史縱橫]
中世紀的德意志,名義上是“神圣羅馬帝國”,實際上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全國有幾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和自由市,它們都有獨立的主權,有自己的軍隊、法律和貨幣。皇帝無權干涉這些諸侯國的事務,他自己也是從七個大諸侯國君主中選舉產生的。帝國既無軍隊也沒有財政。
馬丁•路德是德意志維登堡大學一位深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的神學教授,他十分痛恨羅馬教會在德意志的神權統治與經濟搜刮。
閱讀上述教材,歸納 :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3)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觀原因):
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父母是農民,父親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別且不易認識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鄉之中,被人藐視、厭棄。所以,有人傳說謂馬丁路德是一個惡魔和一位婦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馬丁路德工作成功時,許多人仍以此話來攻擊他。
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圣經,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圣經》,從《圣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有一段對路德的最著名的評論,海涅寫道,路德“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僅是最偉大的,也是德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國人的所有優點和弱點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結合在一起”。“他是這個時代的喉舌和刀劍。……一個冷靜的有學問的詞語制造者和一個有靈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嘔心瀝血地工作、來研究他的費勁的教義上的特點,而在晚上他則拿起長笛,凝視天空的星星,把樂曲和對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風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顯著的。
【2、開始的標志:馬丁• 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1)原因:】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以維修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聲稱可以用它來抵消世間的一切罪惡。此舉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怒。【(2)內容:】1517年10月,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口貼出了著名的《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他公開指出,教皇在德意志銷售贖罪券是荒謬無恥的;當錢投入錢柜叮當作響時,增加的是貪婪愛財的欲望,而不是靈魂升天。他認為贖罪券不能赦免罪過,因為教皇無權赦免,只有上帝才擁有免罪權,人們依靠內心的虔誠懺悔就能夠獲得上帝的赦免。
【閱讀上述教材歸納其內容有:】
①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欲念就會增加;
②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
【(3)影響:】“九十五條論綱”發表后,消息很快傳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對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馬丁•路德的主張迎合了一些封建統治者擺脫羅馬教廷束縛的要求,得到他們的支持。教皇開除他的教籍,宣布他的學說為“異端”,要他在60天內承認錯誤。路德堅持斗爭,將教皇訓令當眾焚毀,表示與教皇的決裂。
【合作探究1:閱讀上面一段文字,思考:當時,歐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都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出現,請思考一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參考答案提示: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權高于王權;教會的統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從生到死,深受教會的束縛;處于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資產階級本身的力量比較弱小,無力通過大規模的革命手段實現自己的愿望。
【合作探究2簡述“異端”思想的歷史作用。】
參考答案提示: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合作探究3】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的原因:
1)經濟因素: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國家統一,天主教會阻撓德國統一。
2)政治因素:德國各階層對教會普遍不滿,為實現統一也需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
3)現實因素:德國每年要向羅馬教廷交納大量苛捐雜稅,德國成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義的熏陶。
5)導火線:“贖罪券”的兜售
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 1、依據:】 在同教廷辯論的過程中,1520年馬丁•路德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一系列文章,系統地闡發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
【2、內容:】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是所謂的“因信稱義”。在馬丁•路德看來,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敗壞,只有內心信仰虔誠,才能與上帝直接溝通,去惡向善,獲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與事功都達不到這個目的。因此,他主張減少教堂、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將原來的七項“圣禮”去掉五項。他還提出神職人員也可以結婚生子。
馬丁•德堅持②《圣經》是人們唯一信仰的神圣權威。每個信徒都應當閱讀《圣經》,并完全可以對《圣經》的含義做出個人的價值判斷與理解,任何人都無權剝奪別人信仰自由的權利。他進一步指出,既然人人都能與上帝直接溝通,能自主地閱讀和理解《圣經》,那么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人們與上帝溝通的中介。教會應當是教徒的結社,教士是教徒選舉出來的公仆。
馬丁•路德還強調,國家權力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權力,③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當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德意志應當停止向教廷納貢,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權,建立本民族的教會。
【小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1)“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羅馬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據是《圣經》: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
3)信徒皆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特權地位;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儉教會,否定了教會的奢侈腐化,符合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會,否定了教權高于王權,有利于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符合資產階級追求國家統一、強化王權的政治要求。】
三、馬丁•路德改革產生的影響——對天主教的沖擊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在德意志各地引起極大反響,迅速得到廣泛傳播,不少宗教團體陸續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影響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也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推動了廣大下層民眾的反封建斗爭。1524—1526年,德國爆發了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占領城市和封建主莊園,搗毀教堂,沉重地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
[歷史縱橫]
基督教認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受蛇引誘,違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這一罪過一直傳給人類所有的后代。人一生下來就有罪,這就是所謂的“原罪”。救世主耶穌以自己的犧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贖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隨耶穌的人才能得救,獲得死后永生。
但是,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農民起義失敗后,馬丁•路德繼續宣傳宗教改革主張。在此期間,為了方便德意志人自己閱讀《圣經》,他把《圣經》譯成德文。這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此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和普魯士等地的諸侯相繼改信路德派基督教,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而德意志南部、西部的諸侯仍然信奉天主教,雙方發生了多次戰爭。1555年,德意志的新、舊教諸侯簽訂和約,規定諸侯有權決定其領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謂“教隨國定”的原則。從此,【影響2】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通過宗教改革,人們不再盲目迷信羅馬教廷的說教,出現了新的基督教派,稱為新教。這場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權統治體系中打開了一個缺口,【影響3】為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簡述:馬丁•路德首先確立了與羅馬教廷說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嚴重沖擊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治。基督教世界出現了分裂,出現了更加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后創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結構如下圖所示: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發表有何意義?【答:答案提示: “九十五條論綱”的內容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簡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延伸:
閱讀與思考
“贖罪券能并且僅僅能免除教會的懲罰;教會能免除教會所加的懲罰,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懲罰。”
“贖罪券決不能赦免罪過;教皇本人無權作此赦免;赦免葬過之權屬于上帝。”
“贖罪券不能免除上帝對菲過的懲罰;那種權力也僅僅屬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贖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用贖罪券,基督要求每一個人做這種真正的悔改。”
——“九十五條論綱”
請你閱讀上述材料,聯系相關歷史事實,分析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實質。
參考答案:實質是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實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為德意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
【合作探究4】新教與天主教(舊教)的差異
宗教改革運動后,從天主教中產生出新教,它在諸多方面與天主教(舊教)有所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在經典方面,新教認為,《圣經》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權威,而天主教則認為《圣經》只有通過羅馬教廷的解釋才能成為教徒的最高權威。
(2)在教義方面,新教不承認沒有《圣經》根據的天主教傳統教義——瑪利亞、煉獄說,而天主教則主張瑪利亞為天主教之母和煉獄之說;新教主張“因信稱義”,信徒靠信仰與上帝直接交通,無須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張要破除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永無謬誤,開展革新,而天主教則要維護教皇絕對的傳統權威和領導地位,保持原有的舊東西。
(3)在教規方面,新教無嚴格的教規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靈活、開放,與各方面接觸和對話;而天主教則有嚴格的教規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保守。
(4)在儀式方面:①舉行儀式時,新教教士在衣著裝扮上不強調一律,比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帶,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裝(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裝)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則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②祈禱時,新教使用地方語言,而天主教則在長期內只能使用拉丁語言,現在偶爾也使用地方語言;③新教主張簡化繁縟的宗教禮儀——7件圣事。洗禮時,新教采用點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則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張主教、牧師都可以結婚,反對獨身;而天主教則規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結婚,必須“守貞潔”,終身不娶。
(5)在節日方面,新教只過圣誕節和復活節;而天主教則要過4大瞻禮——耶穌圣誕瞻禮、耶穌復活瞻禮、圣神降臨瞻禮、圣母升天瞻禮。
(6)在教階制方面,新教一般無教階制,但少數派別如圣公會等保留有某些簡化的教階制;而天主教則有教階,主要分三個等級: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組織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沒有統一的教會中心,教會組織是分散的,各自為教;而天主教則有統一的教會中心和統一的領導。
(8)在教堂式樣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樣很一般化,內部裝飾極為簡單,臺上只掛一個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羅馬式或哥特式),內部布置得格外華麗和莊嚴,臺上懸掛有圣母像,墻的兩側掛有耶穌受難像。
宗教改革 篇6
第五單元 宗教改革
課標內容要求: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知識要點:
一、背景:中世紀天主教的黑暗統治和危機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統神權統治。
經濟上是最大的封建地產所有者;
政治上,教權高于世俗王權,至高無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鉗制人們思想;
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廣大人民深受教會束縛。
2、宗教“異端”思想
含義:中世紀時,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派別對異己派別的蔑稱
實質:市民階級的反封建斗爭
矛頭:天主教會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異端”
表現:12世紀法國純潔派 14~15世紀英國人威克里夫 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戰爭
影響:打擊了天主教神權統治 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3、西歐向近代過渡
資本主義產生、發展;西歐民族國家發展;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會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阻礙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國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
主觀原因: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贖罪券
(2)標志:“九十五條論綱”發表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理論基礎——因信稱義
《圣經》是信仰的惟一權威
世俗的統治權力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
建立本民族教會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圣經》翻譯成德文,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最終確立了“教隨國定”原則,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確立新教,沖擊了羅馬教會在德國的神權統治,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2、加爾文宗教改革
(1)原因條件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加爾文深入研究《圣經》
(2)內容
堅持《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簡化宗教儀式;提出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宗教精神;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和棄民;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節制、忍耐等美德;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權
(3)作用
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日內瓦成為“新教的羅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
天主教對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控制
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
社會各階層反對教會情緒的不斷高漲
日益集權的英 國 君主力圖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
(2)內容
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納年貢
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聯系
規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義和儀式
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
(3)結果
伊麗莎白一世進一步鞏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確立了英國基督教為英國國教
英國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三、歷史作用
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治
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
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 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 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四、實質: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
宗教改革 篇7
教學目標
了解和掌握14~15世紀歐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迪亞士發現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奪。
通過學生學習新航路開辟的動機和過程,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使學生對于新航路的開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正確認識、分析和評價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結果。
通過學習新航路的開辟,使學生認識到開辟新航路,既需要技術條件,更需要決心和勇氣;新航路的開辟,既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更為歐洲的殖民掠奪和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開辟,是世界歷史上的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強了世界之間的聯系,更為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最終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創造了有利條件。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與新航路開辟的關系
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很難理解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動力這一觀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發展起來,西歐國家相繼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和商業活動。因為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導致了對貨幣需求的增強,使得歐洲人狂熱地追求貨幣和黃金。由于購買大量商品需要錢,人們越來越重視貨幣。上至國王、教士、大貴族,下至中小貴族、低級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華,尤其是商人和資產階級,更是熱衷于追求金銀和財富,然后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剝削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然而,歐洲黃金的開采量有限,而且還要用有限的黃金去換取東方出產的絲綢、香料、珠寶等,因此造成歐洲的黃金奇缺。對黃金貪婪的追求,從本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于掠奪財富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迫切要求,它成為探索通往東方新航路的主要動力。
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
新航路的開辟,是世界歷史上的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需的必要裝備;兩國都處在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兩國曾是意大利和尼德蘭之間的商業貿易轉運站,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而且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奧二世派遣迪亞士率領3只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爾派遣達·伽馬率領3只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迪亞士的航線繞過好望角,1498年5月達印度。這樣,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亞洲的航路被開辟出來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率領3只船由巴羅斯港出發,橫渡茫茫的大西洋,到達了歐洲人過去不知道的一塊“新大陸”。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哥倫布不僅發現了“新大陸”,而且開辟了歐洲到美洲的航線。后來另一個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陸”,于是“新大陸”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稱為“亞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員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領船隊作環球試航。他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來叫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直到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同菲律賓人的沖突中戰死,他的同伴經印度洋,繞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這樣,從歐洲繞過南美洲到達亞洲的航路也被開辟出來了。這次航行,從實踐上證明了地圓學說。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建議教師首先在課前讓學生搜集整理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四人的有關事跡,在課上的適當時機由學生宣講,然后讓學生填寫課后作業 中的表格以鞏固所學知識。
學生探究活動設計方案
一、方案名稱:新航路的開辟。
二、制定目的:通過設計方案,讓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全過程。
三、參加人員:全班學生。
四、具體步驟:
1.發動學生設計出行的準備工作:船只、指南針、食物、飲料、藥品、貨幣、商品、全能修理工、醫生、航海家、科學家等
2.發動學生確定航行路線:兵分三路:一路按照達·伽馬到達印度,一路按照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一路按照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3.發動學生分別準備關于沿途的氣候、物產、風土人情的相關常識。
4.發動學生寫出關于此次航行的科學小論文。
5.發動學生制作關于此次航行的媒體資料。
6.進行科學小論文的宣講和媒體資料展示。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
難點:歐洲資本主義萌芽與新航路開辟的關系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直接導入 新課,說明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
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
關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的背景,簡單說明歐洲各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即可,不必補充;只是需要提醒學生中國的四大發明已經在歐洲廣泛傳播,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
關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的標志,由于學生的能力有限,教師可以不必展開講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一詞,只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時間、地點和標志性事件即可。
關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的影響,是本節教材的難點。教師需要按照難點分析中的內容進行比較細致的講解。
二、開辟新航路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當時的條件下,一個水手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才可以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航海?學生回答后,教師做出相應補充。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經過,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看書,整理出相關內容后,填入課后作業 的表格中,然后讓學生講述關于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四人的有關故事。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意義,教師要啟發學生一分為二的分析問題,然后很自然的導入 下一個課題。
三、早期殖民掠奪
教師出示《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圖》,讓學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擴張的不同特點。
板書設計
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
1.背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
2.標志:工場手工業中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西歐
3.影響:西歐國家渴望取得東方的財富和黃金
二、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政府的支持、科學知識的進步、航海技術的發展
2.葡萄牙:①特點:沿非洲海岸、向東
②經過:迪亞士:1487~1488年、好望角
達·伽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點:一直向西、繞地球到達東方
②經過:哥倫布:1492年、美洲新大陸
麥哲倫船隊:1519~1522年、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三、早期殖民掠奪
1.葡萄牙:非洲和亞洲沿海地區和島嶼、中國澳門、南美的巴西
2.西班牙:美洲、亞洲的菲律賓
宗教改革 篇8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案
教學重點
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教學難點
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馬丁•路德的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課涉及的宗教問題理論性較強,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建議教師精講一些概念,如贖罪券、“因信稱義”、“教隨國定”、新教等,并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實質,為下一課理解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打下基礎。
本課引言是由一段文字構成的,講述了兩個問題:一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16世紀的德意志經濟發展,政治分裂,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神權統治與經濟豪奪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歷史地位。德意志成為宗教改革的策源地。建議教師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引言內容。問題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斗爭矛頭指向什么?為什么?問題二、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歷史地位如何?誰首先舉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通過提問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初步了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導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九十五條論綱”
教材系統講述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原因,說明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宗教改革之所以爆發于德國,是由于德國存在特殊的經濟政治情況。
(1)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但在礦冶、制革等手工業部門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意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中心,對內貿易少于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意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意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
(2) 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在經濟上,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擁有領地的封建貴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于封建統治的財政收入。而教廷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歸根到底都來自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羅馬教廷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局面。因此,經濟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統一,而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 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的內容,加強學生對德意志分裂狀況的感性認識。
(3) 馬丁•路德立志改革。
馬丁•路德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圣經, 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圣經》,從《圣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4)教皇兜售贖罪券,馬丁• 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以維修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就贖罪券問題提出異議,要求進行爭辯。他在論綱里說: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愆的赦免;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欲念就會增加;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他還指出,符券販賣者們關于免罪之道所作的胡亂宣傳,會影響人們對教皇的尊敬,比如說,人們會問:既然教皇比當代最富有的人還富有,為什么他不拿自己的錢財來修繕圣彼得大教堂,而要用貧苦的信徒們的錢財呢?路德提出論綱的時候,并沒有公開反對教皇,也沒有想到要發動大規模的改革運動,但實際上論綱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所以,論綱尤如“放出閃電”傳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廣泛討論,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接著在西歐引起強烈的反響,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部分諸侯也支持路德,羅馬教廷對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之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在擁護者的贊美聲中把教皇的詔書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國會議上他據理力爭,毫不讓步。他聲稱“我堅持己見,決無反悔!”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表達了當時德意志人民要求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也極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歐各國的人民,他們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說由路德點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歐各國已成燎原之勢。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理解本課內容的關鍵。建議教師用提問方式,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問題一、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哪些基本條件?16世紀初,德意志的經濟狀況如何?問題二、羅馬天主教會是如何對德意志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對德意志有何影響?問題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什么?開始標志是什么?“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有什么意義?問題四、你認為改革家應該具備哪些意志品質?馬丁•路德是否具備這些品質?請舉例說明。然后組織學生閱讀、討論,逐個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確16世紀初,德意志經濟有了顯著發展,在一些工業部門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但是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德意志經濟的分散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勒索和搜刮,所以擺脫教會的壓榨和束縛,建立民族教會,是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必不可少的條件。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二目“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1520年馬丁•路德連續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一系列文章,系統的闡發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
(1)“因信稱義” 。
中世紀教會提出上帝不與有罪之人交往,人要獲救必須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掌管著拯救靈魂的大權,教會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閱讀《圣經》,惟有教皇才有解釋《圣經》的權力。馬丁•路德神學思想強調“因信稱義”: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要想稱“義”,即靈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條,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他認為一個人應該通過虔誠的信仰來獲得免罪,達到“靈魂得救”,而虔誠的信仰來自崇敬上帝和對于《圣經》的心領神會;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須通過教會和教士的媒介;否認需要履行種種“圣禮”,即教會規定的一套繁縟的禮拜儀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會輸贈等“善行”,來實現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張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七項圣禮中只剩洗禮、圣餐兩項。這樣,曾經是人類救贖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會、教律,面對信仰的權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張。他的主張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原始積累的需要。
(2)《圣經》是人們信仰唯一的神圣權威。
既然“信仰耶穌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這種信仰呢?馬丁•路德認為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每個教徒都應該閱讀《圣經》,并完全可以對《圣經》的含義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和理解,這是一種信仰自由的權利。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中介。這種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將《圣經》由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譯成德文。德文《圣經》的出版發行,不僅使人們何以直接領悟上帝的語言,而且還在被方言分開的德意志各邦地區規定了一種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運用的語言,為德國語言和文字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海涅認為馬丁•路德對《圣經》的翻譯是“創造了德語”。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譯的《圣經》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
(3)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
1520年8月,他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在信中痛斥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專橫、掠奪,主張君權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企圖以民族的世俗權威取代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神權。他認為基督教貴族“應該發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他另召把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不向羅馬輸送錢財。這些內容的實質是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難點,建議通過對“因信稱義”概念的解釋、路德思想與天主教會說教的比較,來理解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突出重點即可,不宜展開或過多補充材料。關于宗教改革的實質,教材沒有明確的表述,如果學生能力較強,時間充分,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第三目“馬丁•路德改革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
(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系列舉動,固然得到廣泛擁護,但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卻是根據其不同的利益來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級教士、部分諸侯和掌權的城市貴族反對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勢力當中很快就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路德為代表的溫和派倡議建立新的教會,主張教會脫離羅馬控制,取消復雜、森嚴的教階制,取消繁縟的禮拜儀式,把教會土地收歸國有。但路德反對暴力,主張和平發展,消極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張,不包含社會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工場主、小貴族和部分諸侯的利益。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閔采爾領導農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輪宗教改革。閔采爾也主張信仰得救,但他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號召用暴力手段實現社會變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國”。1524~1526年,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戰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諸侯是惟一從農民戰爭失敗中得到好處的集團,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并奪取了天主教會的財產,在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權勢都大大加強,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更加加劇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生了多次戰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
(3)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馬丁•路德首先確立了與羅馬教廷說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嚴重沖擊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治。基督教世界出現了分裂,出現了更加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后創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本目內容有兩個難點:一是對閔采爾農民戰爭的理解;二是新教出現后,基督教的構成體系。第一個難點,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理解閔采爾農民戰爭對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統治地位的動搖作用。第二個難點,建議教師以圖示的形式幫助學生總結,理解新教的概念。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九十五條論綱”一目的教學。“九十五條論綱”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開始的標志,它是在什么情況下發表的?它的發表有什么意義?導入本目學習。
用powerpoint出示照片或插圖:《馬丁•路德的照片》《贖罪券》和馬丁•路德與教皇代表辯論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交叉使用。關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原因的學習,給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問題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哪些基本條件?16世紀初,德意志的經濟狀況如何?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問題二、羅馬天主教會是如何對德意志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對德意志有何影響?問題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什么?開始標志是什么?《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有什么意義?問題四、你認為改革家應該具備哪些意志品質?馬丁•路德是否具備這些品質?請舉例說明。然后組織學生閱讀,并分組討論,逐個解決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指導,幫助學生歸納和理解,認識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讓學生感受馬丁•路德大無畏改革家的意志品質。
關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目的教學。首先說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稱義”,并解釋“因信稱義”的內容,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了解基督教教義中的“原罪”概念。用課本上的有關內容幫助學生從教義和教會組織兩個方面,理解馬丁•路德思想與教會說教的不同,再結合改革背景理解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
關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一目的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內容,給出幾個思考問題:問題一、閔采爾農民戰爭有什么作用?問題二、馬丁•路德譯的德文《圣經》有什么意義?問題三、什么是“教隨國定”的原則?有什么意義?問題四、什么是新教?在學生閱讀、回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從農民戰爭、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宗教改革的影響三個方面,說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德國和對歐洲的影響。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導入本課學習時,用問題導入:中世紀西歐天主教的地位如何?請同學們根據上一課內容回答。教師總結說明: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也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駕于王權之上,是西歐各國實現政治統一的障礙;經濟上,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各國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改革天主教。那么,宗教改革開始于哪個國家呢?為什么?由此導入本課引言。
案例二 在分析馬丁•路德所具備的改革家的意志品質和性格時,出示馬丁•路德的照片。馬丁•路德是德國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開創了德國近代歷史的新紀元。他學識淵博,又有堅強的毅力和非凡的膽識、氣魄。這使他具備了一個改革運動領導人的氣質。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有一段對路德的最著名的評論,海涅寫道,路德“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僅是最偉大的,也是德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國人的所有優點和弱點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結合在一起”。“他是這個時代的喉舌和刀劍。……一個冷靜的有學問的詞語制造者和一個有靈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嘔心瀝血地工作、來研究他的費勁的教義上的特點,而在晚上他則拿起長笛,凝視天空的星星,把樂曲和對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風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顯著的。
案例三 解釋新教概念時,用圖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很快波及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后,歐洲又先后出現了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等新教派。基督教世界分裂了。當今世界三大宗教的結構體系是怎樣的呢?
四、問題解答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發表有何意義?
解題關鍵: “九十五條論綱”是宗教改革開始的標志。
思路引領:從內容和影響兩個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 “九十五條論綱”的內容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簡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解題關鍵:“因信稱義”
思路引領:從教義、教會組織兩個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略)
(二)學習延伸
閱讀材料,聯系相關歷史事實,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
解題關鍵:材料中的核心思想實際上就是“因信稱義”。
思路引領:結合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內容回答。
答案提示: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實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為德意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
宗教改革 篇9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五 歐洲宗教改革
第一節 “神圣的中心組織”——天主教
課程標準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對歐洲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 2、結合中世紀后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歷史發展障礙的相關史實,認識歐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3、通過探究“異端”一詞的內涵,理解寬容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4、認識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發表的意義。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對歐洲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結合中世紀后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歷史發展障礙的相關史實,認識歐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異端”一詞的內涵,理解寬容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結合中世紀后期天主教會成為歐洲歷史發展障礙的相關史實,認識歐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教學難點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對歐洲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設:贖罪券、宗教“異端”、“九十五條論綱”、“因信稱義”、先定論、英國國教
【自學評價】
“神圣的中心組織”——天主教 1、11世紀末,天主教會內部進行了改革,首先建立了不受世俗勢力影響的__________制度;12世紀初又獲得對歐洲各地主教的__________,12世紀末,迫使英、法、德等國的________臣服于教會的權威;同時還組織________對近東地區發動侵略戰爭,進一步增強了教皇的實力,提高了________的威望。 2、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控制了大量土地,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剝削方式,實際上成為歐洲最大的____________。 3、中世紀天主教的落后性首先表現在教會宣揚的____________的教義教規上。中世紀晚期,天主教會日漸墮落。首先,教會成為特殊利益群體,加緊了對人們____________的控制;其次教士生活____________,道德敗壞;最后,教會____________ 。 為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天主教對不符合傳統教義的思想斥之為“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 迫害傳播之人。
4、____________的增長和____________的興起對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的天主教會形成威脅;教會的__________引起了社會的各界的反對;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所宣揚的人本主義思想,為人們挑戰天主教權威提供了思想資源;______________的產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導致天主教所宣傳的那套陳舊的思想不再適應現實的需要。 【知識結構】
一、 權傾歐洲的教皇國
1、 背景:
(1)起源:基督教的產生于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 。 (2)發展: ①公元392年,成為 帝國國教。 ②教會實行教區制,其中羅馬教區享有崇高聲譽,后來其主教獲得“ ”稱號。 ③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 ④756年, 國王的增地奠定了 的基礎。 (3)分裂:1054年,東西部基督教決裂。西部的基督教稱天主教。 ⒉確立:天主教對西歐的統治 (1)制造邪說: ①提出“ ”,聲稱王權來自教會。 ②提出“ ”,認為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 (2)整頓教會: ①11世紀末建立不受世俗勢力影響的 制度; ②12世紀初獲得對歐洲各地主教的 權。 (3)12世紀末教皇利用開除教籍、挑撥離間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國的統治者臣服于教會的權威。 (4)組織十字軍東征,進一步增強了教皇的實力,提高了羅馬教廷的威望。 3、表現: (1)經濟方面: ①天主教會控制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土地,采取封建剝削方式,教會實際上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 ②教會還向教徒征收“什一稅”。 (2)政治上: 是教會組織的最高統治者。 二、天主教會的落后、墮落與野蠻 1、落后: (1)思想方面:天主教的思想基礎是 高于理性。信仰的內容是 。 (2)天主教的主要教義包括:一神說和創世說,原罪說,末日審判說, 。 2、墮落: (1)教會成為特殊利益群體,加緊控制人們 ; (2) 生活腐化, 敗壞; (3) 貪婪成性,瘋狂斂財。 3、野蠻: (1)目的:為了維護自己的 地位。 (2)表現: ①排斥一切不符合 的思想,稱為“ ”。 ②設 對各種不符合傳統教義的思想一概加以排斥,對傳播“異端”的人進行野蠻殘暴的迫害。 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廣大人民深受教會束縛。 【課堂演練】
16世紀對教會的反叛,以其世俗主義標志著近代的開端。
——據(美)約翰·巴克勒等:《西方社會史》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何歷史必然性?
三、天主教面臨的種種挑戰 1、 原因: (1)在西北歐和意大利出現并發展; (2)新興資產階級推動了 的形成和 的覺醒。 (3)新興資產階級要求重新認識人的價值,建立新的 。 2、表現: (1)政治上:隨著 意識的增長和專制 的興起,天主教會凌駕于民族、國家之上的權力受到挑戰。 (2)經濟上:教會的經濟特權受到社會各界的反對。 (3)思想上: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教受到 思想的沖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更猛烈的沖擊天主教會的傳統思想。新的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的出現,導致天主教所宣傳的那套陳舊的思想不再適應現實的需要。 【課堂小結】 中世紀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宗教“異端”形式的原因。
【課堂作業】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時候我進入教廷神職人員的房間,總是看見神父和銀錢商在一起,忙于鑒別錢幣的成色和計算數目,面前堆著成堆的錢幣。 ——一位西班牙官員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認“罪行”,就反復用刑拷問。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證詞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經審判便予處死。被告認罪之后,如又否認,即不再審訊,予以燒死。 ——宗教裁判所審訊條例 請回答:天主教是怎樣維護統治和維護奢侈生活的? 答案: 2、中世紀天主教會在歐洲處于怎樣的地位? 答案: 【課后反思】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五 歐洲宗教改革
第二節 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課程標準
1、認識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發表的意義。 2、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影響,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理解卡爾文“先定論”宗教思想的內涵和意義;了解卡爾文日內瓦教會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4、了解英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對英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 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影響,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 了解英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對英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卡爾文“先定論”宗教思想的內涵和意義;了解卡爾文日內瓦教會改革的內容及影響。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及影響,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教學難點 了解英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對英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教學方法 提問法、閱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學習 情境創設: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自學評價】 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運動首先發生于德國,政治上_______________,15世紀末德國開始出現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德國成為一個一觸即發的火藥桶。1517年教皇特使到德國兜售________,馬丁·路德公布《__________》,反對這一事件,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個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會組織,而是崇拜____________;馬丁·路德進一步提出“_________”的思想;之后又提出要建立一個______ 的教會;主張建立_____________教會。1555年德皇被迫簽訂__________ _,標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內瓦宗教改革的領袖是_______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主張建立_________。這一教派在___________的地區和國家得到廣泛傳播。 4、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_____________,宣布_________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凡與國家法律抵觸的教規____________。從此,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 5、宗教改革是________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有助于人們的___________。新教為早期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思想武器;宗教改革還為資產階級_________________;改革催生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______________;改革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________手中,促進了歐洲___________的發展。 【知識結構】 二、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 ⒈“奶牛”的憤怒---德國宗教改革 1) 原因: (1)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礙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2)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國進行經濟掠奪和政治控制。 (3)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出賣贖罪券。 (4)主觀原因:馬丁·路德立志革新新教。 2)開始: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主要內容: ①思想核心是“因信稱義”,把《圣經》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 ②提出“信徒皆為祭司”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廉儉的教會,簡化教會儀式。 ③主張建立民族教會。 4)結果: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的簽訂,標志著路德教獲得了合法的地位。 影響:點燃了德國人民反對 的烈焰。 【課堂演練】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問教廷樞密大臣:“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懲罰?”他悠然回答說:“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寧愿讓他們活著出錢。” 材料二 贖罪券販子的赦罪辭:“首先赦免受教士責難的人,無論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規或過分無節制的人,不論他的過錯多大。……只要是羅馬教會之匙所達之處,我都可以赦免你該在煉獄接受的懲罰。” 材料三 “教皇沒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權力,他只能憑自己的權力或教會法加于人們的懲罰。” “他們……說什么當錢柜中的銀幣丁當作響,煉獄中的靈魂即會應聲飛入天堂。顯然,當錢幣在錢柜中丁當作響,增加的只是貪婪和利己之心。” “真誠悔過的基督徒,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能夠獲得全面免除罪罰的權利。” ——“九十五條論綱” 請回答: ⑴說明宗教改革爆發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馬丁•路德的主張與天主教會的區別。 ⑵說明《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有何重要意義? ⑶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什么? ⒉日內瓦的“教皇”------瑞士卡爾文宗教改革 1)原因條件:①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②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2)內容:①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和“棄民”。 ②主張建立民主教會 ③主張簡化教會儀式,建立更加廉儉的教會。 3)結果:①1541年,日內瓦建立了共和性質的神權國家體制。 ②日內瓦成了“新教的羅馬”,卡爾文被稱為“新教的教皇”。 ③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和國家。 ⒊國王領導的英國宗教改革 1) 背景: (1)15世紀后期,英國國王依靠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斷強化王權,到亨利八世時,王權已凌駕于議會之上; (2)但英國教會仍然從屬于羅馬教廷。 2)內容: ①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 ②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稱“安立甘教”或英國國教。 ③以英語為做禮拜時的語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 3)結果:由國王領導的宗教改革不徹底,隨即出現更激進的清教運動,幾十年后清教徒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力量。 ⒋帶來民族獨立的尼德蘭宗教改革 1) 背景: ①工商業發達,資本主義萌芽較早。 ②卡爾文教流行。 ③西班牙對尼德蘭實行專制統治。 2)性質: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的性質。 3)過程: 1566年,尼德蘭人民起義,沖進教堂,搗毀圣像,強迫當局限制天主教活動,允許新教徒信仰自由。 4)結果:北部獨立為荷蘭共和國,南部仍處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 ⒌天主教會內部的改革 1)背景:天主教地位受到嚴重威脅。 2)內容: ①清除內部積弊,重新審定教義、教規。 ②繼續強化異端裁判所。 ③組建反對新教改革的團體,破壞宗教改革。 3)影響: 暫時擺脫了困境。 三、改革沖擊波-----宗教改革的影響 1、性質: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2、積極影響: ①否定了天主教權威,建立新教為早期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促進了民族語言的形成,激發了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催生了民族國家教會,促進了民族國家的成長。 ③改革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消極影響:帶來宗教的局限性,如宗教迫害、宗教紛爭不斷。 【課堂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個人所以發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 ——卡爾文 材料二 財富本身決不象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斥責。這樣做就是褻瀆神明。 ——卡爾文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回答“一個人發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卡爾文這一主張在當時有何現實意義?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卡爾文是怎樣批判“財富”的?由此他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3)從上述材料看,卡爾文的主張代表了哪一階級的要求? 【課后反思】
宗教改革 篇10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歐國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國、英國宗教改革;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和各種社會矛盾;尼德蘭的地理概念;尼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歷史過程;尼德蘭革命的歷史意義。
獲取知識的途徑
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通過宗教改革的形式進行反封建斗爭。通過對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這次革命是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1)通過對封建專制和西班牙統治者的暴行的認識,引導學生發展痛恨專制統治和民族壓迫的情感。
(2)通過了解尼德蘭人民獨立斗爭的經歷,引導學生體會珍愛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強暴,敢于對惡勢力抗爭的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并列,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一場反封建斗爭,而且,它更加廣泛、深刻,因為它觸及了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還同他們的經濟、政治利害息息相關。而尼德蘭革命既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又是一場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革命的成功同時宣告了資產階級在思想意識領域中的勝利。北方獨立后,荷蘭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尼德蘭革命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歷史中的因果關系和追蹤歷史演變進程的能力。
(2)通過對尼德蘭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認識歷史的能力。
(3)通過對與尼德蘭革命相關的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重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宗教改革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另一場反封建斗爭,其影響比文藝復興更為廣泛、深遠。(2)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蘭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成果——荷蘭,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重點的突破方案
制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討論①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教會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②為什么早期資產階級會反對天主教神學?反對天主教會的實質是什么?③西歐哪些階層要求進行宗教改革,為什么?④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⑤宗教改革的意義⑥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⑦尼德蘭革命的影響等問題,使學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和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
難點分析
本節的難點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高中學生追蹤歷史演變進程、理解歷史中的因果關系的能力還較差,還不能較好地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這一原理認識歷史。因此,在理解上述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難點的突破方案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①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②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在德國爆發③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④尼德蘭革命中南北分道揚鑣的原因何在等問題,使學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以及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學生根據教師制定的學習目標,有目的的自學本課內容。對于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采取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講解的方式解決。
教學設計示例
第四節
重點: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
難點: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
教學手段:使用投影儀出示學習標準,引導學生自學的閱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文藝復興的性質、作用
二、
出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⑴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教會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⑵為什么早期資產階級會反對天主教神學?反對天主教會的實質是什么?
⑶西歐哪些階層要求進行宗教改革,為什么?
⑷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
⑸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
⑹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在德國爆發?為什么當時進行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點以及意義
⑻英國國王為什么進行宗教改革,英國的資產階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質是什么?
⑽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⑾編寫尼德蘭革命大事年表、
⑿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
⒀尼德蘭革命中南北分道揚鑣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蘭革命的影響
學生在分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時,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到:人文主義者的觀點,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擊天主教會的炮彈。
在解決“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這一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路德教與加爾文教教義的不同入手。
關于“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 這一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尼德蘭地區的主要矛盾:尼德蘭的資本主義發展與西班牙封建統治之間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剝削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從根本上說是既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蘭殘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為,不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關于“尼德蘭的分裂的原因”。應引導學生從尼德蘭地區居民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分析。
三、小結
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并對本章內容進行總結。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閱讀課文學習本課,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制定學習目標、對學生學習加以引導、點撥和適當的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四節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爾文教派
4.法國的宗教戰爭
5.英國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運動的歷史意義
二、尼德蘭革命
1.主要社會矛盾
2.資產階級革命
3. 革命的影響
宗教改革 篇11
第五單元 歐洲的宗教改革
第1課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會各方面的地位;法國“異端”運動、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張;資本主義萌芽、西歐民族國家發展、文藝復興沖擊了教會;
(2)理解“兩個原因”:天主教占據支配地位的原因;宗教異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分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促進了西歐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宗教的作用;
(2)分析圖片,從圖片中發現有效信息,使學生認識到要變革舊的意識形態以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的要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和宗教“異端”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16世紀的天主教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成為宗教改革的歷史必然;
(2)宗教裁判所摧殘了進步勢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西歐向近代過渡。
難點:宗教異端運動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權統治;“異端”運動;西歐向近代過渡。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大一統的神權統治占絕對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障礙,各地宗教“異端”運動不斷,天主教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場旨在擺脫羅馬教皇統治的宗教改革運動在西歐興起。由于本課內容偏重理論分析,學生掌握起來難度較大,學習對一些難點問題要適當補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認識;要把課本中的幾個重要概念給學生解釋清楚。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法來導入:
師: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
生: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
教師對三大宗教作一簡單介紹:
佛教:公元前6世紀誕生于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其教義:宣揚眾生平等,忍耐服從;
伊斯蘭教:7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徒稱為穆斯林,經典是《古蘭經》;基本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在我國穆斯林中視其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說: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經典、信末日審判和死后復活。
基督教:產生于一世紀亞洲西部,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經典是《圣經》。其教義有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志。
師:天主教屬于哪一宗教?
生:基督教。
師:你身邊有教堂嗎?教堂有什么特征?
生1:眾多的教堂反映了歷史上的建筑藝術。
生2:星羅棋布的教堂,證明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大。
師:對,基督教發展到現在,已形成了三大派,即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那么新教是怎樣形成的呢?
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權統治:
1、基督教的發展演變:
(1)產生:公元1世紀 小亞細亞與巴勒斯坦一帶;
(2)定國教:4世紀初期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3)分裂:11世紀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正教和天主教;
(4)神權統治的確立:13世紀初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
其發展演變如下示意圖:
2、中世紀天主教神權統治地位的確立:
關于“中世紀”的概念: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xx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1)原因:
①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通過整頓,天主教的領袖是羅馬的主教,后來稱教皇。教皇在羅馬建立了天主教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稱為教廷。
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組織“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九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于羅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九次東征
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說︰“在東方,穆斯林占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上帝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干凈!”教皇還蠱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軍東侵前后進行了9次。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占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十字軍橫征暴斂,促使人民不斷起義,政權動蕩不定。
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占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是在“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占領了西西里島。由于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沖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胡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腓力占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國,以后,于1192年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xx年-12xx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意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地亞的扎達爾)。并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年—1221年)。12xx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于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布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xx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并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兒童十字軍,12xx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準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是受騙參軍。大部份兒童因饑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
第六次十字軍遠征(1228—1229年),是在“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 第七次十字軍遠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軍遠征(1270年),是法國國王“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對埃及和突尼斯進行的兩次遠征,但兩次遠征均遭失敗。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后,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進軍突尼斯。十字軍在突尼斯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埸。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1271年—1272年),由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領導,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經無力回天。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于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
至此,十字軍東征時代基本完結了。
③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2)表現:
①經濟上:天主教擁有大量地產,通過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括錢財:
贖罪券,亦稱“赦罪符”,拉丁文意為“仁慈”或“寬免”,后被引申為免除賦稅或債務。皇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于1095年,發動第一次十字軍運動,為了讓十字軍戰士加強其宗教信仰,教皇宣布所有參軍的人,可以獲得減免罪罰。并為每一位十字軍人發放贖罪券。13xx年天主教會開始在歐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稱教徒購買這種券后可赦免“罪罰”。開始決定1xx年出售一次,可是嘗到甜頭之后,于14xx年時調整為50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為每25年一次。到了15xx年貪財的教皇宣告5年出售一次,到了15xx年干脆改為1年出售。
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國榨取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德國錢幣名稱),這個數目比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幾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21倍。德國由此被稱為“教皇的奶牛”。
②政治上,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教會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權力。
教階制度:天主教會按照等級制度組成的教職體系和教會管理體制。羅馬帝國后期參照帝國的官階體系而形成,后逐步擴展定型于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教階制的主體由主教、神父和助祭三個品位組成。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國教會組織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級次。助祭之下還設有一些其他較低品位。教會管理體制則依照這一等級層次,逐級對下行使管理權。羅馬教廷把整個西歐的基督教組織及神職人員,按著這一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統統納入一個巨大而完整的組織體系之中。
卡諾莎之辱:1076年,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亨利與教皇格里高利爭權奪利,斗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職位。格里高利針鋒相對,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王位發起挑戰。
亨利面對危局,被迫妥協,1077年1月身穿破衣,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里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懺悔請罪。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只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近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飛,地凍天寒,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
亨利恢復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后,集中精力整治內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 陣腳穩固之后,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面前。格里高利棄城逃跑,客死他鄉.
卡諾莎之辱將此時歐洲社會政治與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間的矛盾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情況,直到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王權至尊”才出現轉機,但它對人民的影響卻是無法回避的。
③思想文化領域:教會壟斷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教堂星羅棋布,人人信教,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
(二)宗教“異端”:
1、“異端”的概念:中古西歐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派別對異己派別的貶稱。
中古西歐教會內部一直存在著對教義、信條的不同理解和解釋,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別。 以羅馬教廷為首的主流派以正統自居,視其他派別為異端,不斷加以排擠、迫害。如12~13世紀,法南部的阿爾比派;14世紀,英國的威克里夫派和以約翰•保爾為首的“羅拉德派”;15世紀前半葉,捷克的胡司派,該派異端又衍生出市民圣懷派、農民的塔波爾派等,都是反抗正統教會的產物。
對這些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異端派別,羅馬教廷及各國封建階級采取了強硬措施,經常糾集“十字軍”進行血腥鎮壓。而上述異端派別則針鋒相對,從異端反抗發展為武裝起義。如意大利多里奇諾雷起義、法國的扎克起義、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捷克的胡司戰爭和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等,都與宗教異端教派有著密切的聯系。
【合作探究】西歐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中世紀的西歐各國,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們從生到死都和天主教會發生密切的聯系,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會的嚴格控制,新興資產階級還找不到更為先進的思想武器來批判封建主義。
(2)當時歐洲資本主義還不很發達,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紀,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他們便拋開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旗號,掀起了宣傳資產階級理想的啟蒙運動。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加爾文教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主張建立民主的教會,這些思想和資產階級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2、反宗教“異端”的主要表現:
(1)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
在各派異端學說中,規模較大而且影響較深遠的是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爾比派。他們以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城為中心開展活動,盛行于12~13世紀。該派又分為兩個教派:一為華爾多派,一為純潔派。華爾多派反對教會的奢侈生活,反對教會擁有財產,提倡簡樸的生活,主張平均貧富。純潔派則認為封建秩序和教會都是罪惡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張教徒以自身的純潔來同罪惡劃清界限。
教材主要介紹了純潔派的一些主張。阿爾比派思想在人民中傳播迅速,引起了教會的極大恐慌,教皇于12xx年親自組織十字軍到法國南部鎮壓。并在各地建立了許多“異端”裁判所,許多持“異端”思想者被用殘酷的火刑燒死。
(2)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
人物:約翰•威克里夫是英國牛津大學神學教授,首次把拉丁文《圣經》完整地譯成英文,他提出了激進的教會改革主張。
主張:①懷疑教會財產的正當性,提出應由國王沒收的主張;
②否認教皇擁有教會的最高權威;
③批駁對餐禮的傳統解釋;
④認為《圣經》才是高于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
影響: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實踐拉開了基督教會內部改革的大幕。
(3)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評
人物: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學教授,歷任神學系主任、校長。14xx年受神父職,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響,將《圣經》從拉丁文譯為捷克文,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胡司的宗教主張引起了羅馬教皇和德國天主教會的仇恨。14xx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誘騙胡司到會,將其逮捕。次年7月以異端罪用火刑處死。
主張:①反對天主教會盤剝捷克,嚴厲譴責教皇兜售贖罪券,反對教會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會地產;
②揭露高級教士的奢侈與殘暴,認為主禮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要求教會的權力服從世俗統治的權力;
③主張用捷克語舉行宗教議式。
影響:在歐洲各國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動影響最大。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極大義憤,由此而引發了捷克人民長達xx年之久的胡司戰爭。
【備課資料】胡司戰爭
1419年7月捷克爆發了具有爭取民族解放和反對外來壓迫性質的大規模的起義。起因是教皇和德皇失信處死了胡司,起義的矛頭指向德國人控制的教會。
起義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其中以南方的塔波爾城為中心的一派被稱為塔波爾派,他們比較激進,參加者和領導者是下層勞動者。這支起義軍成為胡司戰爭的主力。1419年7月22日,大約有4萬多捷克各地的農民來到了塔波爾城,他們把帶來的多余財物放在街道上的大木桶中,大家可以隨意取用。但是塔波爾派起義者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綱領。他們只是反對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要求廢除等級制度,廢除國王,取消繁重的封建義務。他們要求沒收土地分給農民,建立一個美好的共和國。在他們內部,分為兩個公社,一個是內部生產公社,負責戰時的生產供應,另一個是作戰公社,負責保衛他們建立的社會。塔波爾派的主要首領是瓦茨拉夫•科蘭達。
另一個派別是以布拉格為中心的圣杯派,他們是胡司起義的溫和派,其成員大多是中產階級和中小貴族。這一派在教士約翰•哲里夫的領導下,于1419年7月30日在布拉格市發動起義,奪取了城市的管理權。他們有具體的管理綱領,于1420年擬定了布拉格四條款。他們要求沒收教會財產,捷克宗教獨立,禁止外國人擔任捷克官吏。他們在宗教問題上要求每個人都可以用圣杯領取圣餐,所以被稱為圣杯派。他們的要求還包括傳教自由,可以用任何語言傳教,廢除僧侶對世俗財富的占有,僧侶犯罪也應象平民一樣論處等。
胡司起義爆發以后,捷克國王受驚嚇而死。德國皇帝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國王。由德國皇帝兼任捷克國王的作法遭到人們更強烈的反對。西吉斯孟德從1420年4月到1431年8月共組織了5次十字軍來鎮壓起義。兩派起義軍團結在杰出的指揮官約翰•杰式卡(1378—1424年)周圍,英勇抗戰,其中主要的抵抗力量是塔波爾起義軍。
3、宗教“異端”學說對宗教改革產生的影響:(挑戰、愿望、影響)
①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這些異端派別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了,但在天主教的歷史上起了改革先驅的作用。
(三)向近代過渡的西歐(14~16世紀):
1、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1)原因:
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
②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新航路的開辟,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
(2)時間:14~16世紀
(3)地點: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歐其他的一些城市。
2、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
(1)原因:
①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分享政治權利和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局面;
②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
(2)表現:
到15、16世紀,西歐的英、法、西班牙等國先后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并且出現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德國雖然分裂成許多諸侯國,但一些大的諸侯國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權的方向發展。
(3)影響:天主教會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于王權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
3、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
教學建議:教師可結合必修ⅲ相關內容講述。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形式對天主教會的腐敗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宣傳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在15xx年發表了《基督的戰士手冊》,強調信仰發自內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禮儀。15xx年他撰寫《愚人頌》,對教皇和上層教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巨大沖擊。而在阿爾卑斯山以北,人文主義者研究了《圣經》的希臘文本,發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義并傳播開來,結果人們發現當代天主教會對于基督教教義所作的解釋及天主教會的整套組織制度及儀式,與《福音書》中的記載大相悖謬,從而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據。
教師小結:14~16世紀西歐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資產階級、新貴族出現,→需要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作支撐→15、16世紀英、法、西班牙順應時代要求,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于王權的控制之下成為時代的要求,宗教改革開始。
并強調: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廢除宗教,而是改變天主教一些教義,使各國的教會擺脫羅馬教皇的控制,建立隸屬于本國的新教會。
★教學小結:
本課主要介紹了宗教改革的背景,可按照下列進行歸納概括:
(1)經濟上: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
(2)政治上:民族觀念的崛起。民族國家發展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
(3)思想上:異端思想的出現、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推動宗教改革;
(4)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經濟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教會貪婪腐敗,其掠奪最終引發改革運動
(5)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產生,封建統治和教會阻礙其發展。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當時,歐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都以宗教“異端”的形式出現,請思考一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
參考答案提示: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權高于王權;教會的統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從生到死,深受教會的束縛;處于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資產階級本身的力量比較弱小,無力通過大規模的革命手段實現自己的愿望。
★本課測評:
1、簡述中世紀天主教對西歐的統治。
參考答案提示: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經濟上,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思想文化上,壟斷了文化、教育、藝術等意識形態;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
2、簡述“異端”思想的歷史作用。
參考答案提示: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習延伸:
閱讀上述材料,分析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6世紀的天主教是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羅馬天主教會是維護西歐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給封建制度繞上了神圣的靈光;教階制度具體體現了封建的等級制度;教會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進社會的進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會又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宗教改革 篇12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沖擊宗教神權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宗教改革進一步傳播了人文主義,動搖了羅馬教會的統治。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礎知識
2、理解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性質、意義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響;馬丁•路德的觀點。
3、探究兩大運動出現的原因及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
過程與方法
分析圖片、問題探究情景再現、對比分析和課堂討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重視經濟及文化發展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懷。
三、重點和重點
1、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四、學情分析
五、教學方法:問題探究 分析對比
六、課前準備
布置在美術、文學方面有專長、有愛好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準備關于《最后的晚餐》和莎士比亞的某一劇作(建議從《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中選擇一部)中的情節、思想和藝術特點的分析。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新課學習: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的背景
(1)14、15世紀,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引導學生回顧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及表現。然后提出“意大利又具備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呢?”,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分析,教師同時提供中世紀歐洲貿易路線圖供學生參考。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政治環境、地理位置和統治者的政策幾個方面思考。
(2)資本主義萌芽帶來的變化。
二:“文藝復興”。
(1)意大利文藝復興產生的背景及實質。
(2)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3)意大利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
該部分可由學生閱讀,教師提出幾個問題,如:
a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你能說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大致內容嗎?
b這些文學藝術作品是如何體現“人文主義”這一思想的?
c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么態度?
(4)文藝復興的傳播及意義
三、“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由文藝復興的影響導入,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經濟三個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進一步分析這場運動的性質
(2)馬丁•路德及宗教改革的興起。
a重點是讓學生歸納并理解馬丁•路德的主張。
b其觀點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與人文主義思想有什么關系?
(3)宗教改革的擴展及意義。
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其影響可從三個方面說明:
首先,因而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另外,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內容多,難點突出。本教案關于“文藝復興”教學的特色突出,歸納如下:
一、教學過程突出了學生主體活動。如,讓有文學、美術特長的學生課前準備,課上主體參與講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提供了“學會學習”的“范例”。二、師生共同活動,突破難點。探究人文主義的本質時,教師引導學生把人文思想與宗教的“原罪”、“贖罪”說,對比分析,深入淺出地認清了人文主義的歷史價值。三、教學體現了極強的思想性。對近代自然科學的教學,做到了寓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和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為社會進步獻身的教育于人類科學發展進步的史實中;雖然沒有一句直接的說教,這段教學過程卻使學生在情感和觀念上受到了震憾。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學案導學
一、預習目標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二、預習內容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文藝復興三杰” 及其代表作,并著重理解文藝復興實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而并非是簡單的復古運動,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應深入本質,而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上。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學生可以圍繞文藝復興運動及宗教改革的性質進行預習。課堂上,教師應仔細講解:文藝復興并非古典文明的簡單重復,讓學生明確兩者在性質上的根本差別。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宗教改革實質上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宗教改革,我們能夠看清中世紀歐洲的社會概況:教會的腐敗與罪惡籠罩著歐洲社會。然而,即使是像路德這樣的宗教改革家實際上也并非是貧苦民眾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實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的社會運動。
【學習重點】
西方文藝復興產生的歷史背景、性質、思想理論基礎;文藝復興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性質、作用。
【學習難點】
西方文藝復興產生的歷史背景、性質、思想理論基礎;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性質、作用。
二、學習過程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1、 原因⑴政策⑵政治⑶位置:
2、 表現:
3、 影響⑴階級關系⑵思想觀念
二、文藝復興
1、 原因:⑴根本⑵地理⑶文化⑷人才
2、 興起:
3、實質:
4、核心:
【學思探究】人文主義(humanism)與宗教神學的觀點對比分析。
宗教神學
5、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簡表
時期 領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地位
最早 文學 《神曲》
早期 文學 彼特拉克
文學 《十日談》 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反對封建等級觀念
鼎盛
美術三杰 繪畫
雕塑 米開朗基羅 塑像體現人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氣質
繪畫 拉斐爾
6、意義:
三、宗教改革
1、背景⑴
⑵
3、 概況
⑴序幕:“ ”的發表
⑵主張①認為
②主張
③他堅持
④他還認為
3、實質:
4、意義:⑴
⑵
⑶
【鞏固總結】對比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三)反思總結表格歸納。
(四)當堂檢測
1.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能夠使文藝復興開世界之先河是因為: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催生資本主義的必要因素②在政治上,工商業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控制著城市的政權③在經濟上,手工業、商業和金融業非常發達④意大利地處地中海貿易的樞紐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文藝復興“文學三杰”是指:
①薄伽丘 ②但丁 ③米開朗琪羅 ④彼特拉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被譽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是:
a.薄伽丘 b.但丁 c.米開朗琪羅 d.彼特拉克
4.下列連線錯誤的是:
a.薄伽丘-《十日談》 b.但丁-《神曲》
c.彼特拉克-《歌集》 d.馬丁•路德-《古蘭經》
5.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的是:
a.薄伽丘 b.但丁 c.米開朗琪羅 d.彼特拉克
6.下列關于文藝復興的意義,說法正確的是:
①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 ②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④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宗教改革是發生在16世紀的一場爆發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歐的社會思想政治運動,實質是:
a.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 b.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
c.反天主教的斗爭 d.反對奴隸主的斗爭
8.右圖引發了:
a.新航路的開辟 b.文藝復興 c.宗教改革 d.農民戰爭
9.16世紀宗教改革的發源地是:
a.日本 b.美國 c.德國 d.意大利
課后練習與提高
1.馬丁•路德主張有:
①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 ②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
③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 ④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薄伽丘的《十日談》是一部
a.長篇小說體裁的世界文學名著 b. 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的文學劇本
c. 短篇小說體裁的現實主義著作 d. 闡述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書籍
3.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代表人物 ( )
①但丁 ②彼特拉克 ③達•芬奇 ④拉菲爾 ⑤薄伽丘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14.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新4、教各派集中反對的目標是
a.羅馬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 b.羅馬天主教會的精神專制
c.羅馬教廷對各國的經濟掠奪 d.羅馬教皇壟斷教職的任免權
5.下列關于文藝復興性質的敘述最確切的是一組是:
①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 ②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
③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次偉大變革
④它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6.(02蘇粵21)下列各項,體現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共同點是
a.反對禁欲主義 b.推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c.矛頭直指教皇 d.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
7.意大利文藝復興產生的背景是:
①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于意大利 ②14-15世紀的意大利處在西方貿易的中心地位
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優勢 ④意大利豐厚的文化遺產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義有:
①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 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 ④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關于宗教神學與人文主義的對比,錯誤的是:
a.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 b.禁欲和來世──現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級觀念 d.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
10.關于達芬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是人文主義藝術家 b.其繪畫用寫實的筆觸揭示了人性的善惡
c.其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成為歐洲畫廊的拱頂之石
d.其思想是智者學派的理論依據
1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
a.天主教會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b.羅馬教皇向教民出售贖罪券
c.天主教會征收什一稅 d.天主教會出賣教會職位
12.恩格斯說:“文藝復興這個名字沒有把這個時代充分表達出來。”其含義是
a.它沒有將古希臘羅馬文化完全復興出來 b.它把古文化古為今用
c.它打著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 d.它沒有準確地揭示這場運動的實質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馬丁•路德說:“世俗的權利受上帝委托來懲治奸邪、保護善良。因此,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世界中執行他的職權,不要加以任何限限制。不論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權利都有權來管他。”
材料2,閔采爾說:“直到現在,城市和鄉村里貧困、平凡的人們,都處于與上帝的旨意和任何正義相違背的境地,承擔著宗教貴族、世俗貴族和政府的沉重負擔……所以,基督教聯盟的綱領和計劃是這樣的:托庇上帝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圍內,無需武裝斗爭和流血,來獲得自由。” ――引自《中世紀晚期的西歐》
回答①材料1中馬丁•路德強調了什么?
②上述材料的相同點是什么?
③上述材料的不同點是什么?依據材料指出為什么具有這種不同?
宗教改革 篇13
第9課 歐洲的宗教改革
課標要求:
本學習專題共有3個方面的學習內容: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分析使學生對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有全面的認識,培養學生發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教師講述,學生總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的學習和對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 析、掌握,學生可以認識到思想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意義,認識到思想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培養起學習、吸收先進文化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
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教學難點:宗教改革的影響。
課堂類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必修三中已學過宗教改革,復習舊知識提問: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總結表格。
背景 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原因 1、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和封建王權爭 奪勢力,以征服“異教徒”組織“十字軍東征”
2、加之歐洲封建王權衰落 ,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表現 經濟方面 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眾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刮錢財
政治方面 教皇鼓吹教權高于王權,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
思想文化領域 壟斷教育、思想、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會生活方面 影響無 處不在。
影響 教會本身就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它是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發展的巨大障礙
宗教“異端”運動 的 原因 中世紀時,由于天主教會的專斷,人們就開始了反封建斗爭。
形式 宗教“異端” (與天主教會說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事件 起源:12世紀后期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
高潮:14~15世紀的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判。
主要觀點 1、認為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
2、揭露了教會的虛偽與腐化
3、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
4、沒收教會的財產;
5《圣經》是高于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
6、教權服從于世俗的權力
7、用民族語言傳教
作用 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 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向近代過渡的西歐(社會根源) (經濟上)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的開辟。伴隨著西歐各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西歐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影響: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封建教會的束縛。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教會
(政治上)民族國家發展 原因: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教會和封建地主的特權地位,強烈要求分享政治權利。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
影響: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
(思想文化) 文藝復興運動興起 原因,指導思想、內容、開始國、代表人物、代表作。
影響: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開始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強大沖擊
時間 16世紀
主要事件 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
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影響 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
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 產,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
2、幫助新教徒閱讀《圣經》,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3、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尼、英資產階級革命
目的 建立適應于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于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實質 是一場西歐資 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
為什么西歐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統的神權統治格局決定的。在當時 ,天主教神權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著各國封建政治的重要權力,還是壟斷了整個思想文化與教育的意識形態。人們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會的嚴格控制,新興資產階級還找 不到更為先進的思想武器來批判封建主義同時,為了將具有濃厚宗教信仰的民眾發動起來,也需要為這一斗爭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當時歐洲資本主義還不很發達,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無力通過大規模的革命手段實現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加爾文教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主張建立民主的教會,這些思想和 資產階級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 1、根本原因:15~16世紀,德意志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神權統治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導火線: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目的 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
時間 1517年開始
經過 1、開始:“九十五條論綱”
時間:1517年
內容: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行的赦免
實行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欲念就會增加
基督教徒凡誠 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
意義:揭開了宗教改革開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
2、1520年馬丁•路德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提出其改革主張
內容 1、思想的核心是“ 因信稱義”
2、人 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據是《圣經》 反映了正在興起的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 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5、俗權高于教權,并最終支配教權
6、建立本民族教會 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要求
影響 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
2、使德國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形成了一種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4、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比較加爾文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的異同
相同:都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不同之處是:
(1)路德的神學關懷中人是出發點和目的,而加爾文的神學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發點和目的
(2)路德宣稱教徒“因信稱義”,十分強調在精神領域里個人 信仰在獲救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加爾文 也宣稱 “先定說”,認為上帝預先的揀選才真正是決定一切的基礎。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賦予了神圣性。加爾文則使得現實的經濟活動也獲得了神圣性
(4)加爾文的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加爾文的主張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影響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特別對法國和英國的歷史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加爾文宗教改革
背景 1、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2、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時間 1536年開始
內容 1、堅持《圣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
2、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3、核心: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
4、主張發財致富
5、主張自由、平等,個人主義
6、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
7、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
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 使教會組織和國家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更適應了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 求
作用 1、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勢力
2、凈化了社會風氣
3、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4、主張更為激進,其更激進之處表現在建立民主教會和嚴厲排斥異己,以及主張國家的民主化與共和化上。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
5、國際性影響廣泛,日內瓦也由此成為“新教的羅馬”
局限 鎮壓異端,判處異端死刑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 1、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 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
發起者 國王亨利八世
時間 1532年開始,1534年國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性質 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
動機 建立作為王權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加強統治
導火線 亨 利八世離婚案實質反映了王權和教權的斗爭
內容 1、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關系
2、規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 擁有任命教職、召開教會、審查教規的權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階制度,教義和儀式
4、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
特點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動,自上而下地展開,國王 在改革中成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有權任免教職和決定教義。亨利八世成為英國第一位國教最高首腦的國王;
2、沒有觸動天主教的教義和儀式,英國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影響 1、擺脫了羅馬教權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
2、使英國基督教成為英國國教,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3、天主教 會被剝奪的大多財產落到新興資產階級手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4、比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學思想方面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不利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后 出現清教運動。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區別
相同點
(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的歷史年代;
(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
(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從《羅馬書》中采用“因信稱義”信條并將之引申為“唯信稱義”;
(4)兩個運動在與統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 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 得到薩克森選侯的保護,英國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領導下展開的。
以上這些相同點說明兩者之間存在順向關系,它們在同一時代的社會 矛盾推動下,互為條件、互相影響地發展起來
不同點
(1)在人的問題上,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
(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
(3)從核心內容上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世界觀,肯定人性,反對神權,以把人從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最終目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和簡化宗教儀式,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終還承認神的存在。
(4)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揚資產階級世界觀;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5)從實質和影響看: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不僅是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運動,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開辟了道路。
宗教改革 篇14
教學目標
了解和掌握14~15世紀歐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迪亞士發現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奪。
通過學生學習新航路開辟的動機和過程,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使學生對于新航路的開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正確認識、分析和評價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結果。
通過學習新航路的開辟,使學生認識到開辟新航路,既需要技術條件,更需要決心和勇氣;新航路的開辟,既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更為歐洲的殖民掠奪和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開辟,是世界歷史上的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強了世界之間的聯系,更為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最終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創造了有利條件。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與新航路開辟的關系
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很難理解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動力這一觀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發展起來,西歐國家相繼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和商業活動。因為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導致了對貨幣需求的增強,使得歐洲人狂熱地追求貨幣和黃金。由于購買大量商品需要錢,人們越來越重視貨幣。上至國王、教士、大貴族,下至中小貴族、低級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華,尤其是商人和資產階級,更是熱衷于追求金銀和財富,然后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剝削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然而,歐洲黃金的開采量有限,而且還要用有限的黃金去換取東方出產的絲綢、香料、珠寶等,因此造成歐洲的黃金奇缺。對黃金貪婪的追求,從本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于掠奪財富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迫切要求,它成為探索通往東方新航路的主要動力。
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
新航路的開辟,是世界歷史上的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需的必要裝備;兩國都處在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兩國曾是意大利和尼德蘭之間的商業貿易轉運站,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而且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奧二世派遣迪亞士率領3只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爾派遣達·伽馬率領3只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迪亞士的航線繞過好望角,1498年5月達印度。這樣,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亞洲的航路被開辟出來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率領3只船由巴羅斯港出發,橫渡茫茫的大西洋,到達了歐洲人過去不知道的一塊“新大陸”。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哥倫布不僅發現了“新大陸”,而且開辟了歐洲到美洲的航線。后來另一個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陸”,于是“新大陸”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稱為“亞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員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領船隊作環球試航。他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來叫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直到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同菲律賓人的沖突中戰死,他的同伴經印度洋,繞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這樣,從歐洲繞過南美洲到達亞洲的航路也被開辟出來了。這次航行,從實踐上證明了地圓學說。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建議教師首先在課前讓學生搜集整理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四人的有關事跡,在課上的適當時機由學生宣講,然后讓學生填寫課后作業 中的表格以鞏固所學知識。
學生探究活動設計方案
一、方案名稱:新航路的開辟。
二、制定目的:通過設計方案,讓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全過程。
三、參加人員:全班學生。
四、具體步驟:
1.發動學生設計出行的準備工作:船只、指南針、食物、飲料、藥品、貨幣、商品、全能修理工、醫生、航海家、科學家等
2.發動學生確定航行路線:兵分三路:一路按照達·伽馬到達印度,一路按照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一路按照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3.發動學生分別準備關于沿途的氣候、物產、風土人情的相關常識。
4.發動學生寫出關于此次航行的科學小論文。
5.發動學生制作關于此次航行的媒體資料。
6.進行科學小論文的宣講和媒體資料展示。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
難點:歐洲資本主義萌芽與新航路開辟的關系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直接導入 新課,說明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
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
關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的背景",簡單說明歐洲各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即可,不必補充;只是需要提醒學生中國的四大發明已經在歐洲廣泛傳播,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
關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的標志",由于學生的能力有限,教師可以不必展開講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一詞,只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時間、地點和標志性事件即可。
關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的影響",是本節教材的難點。教師需要按照"難點分析"中的內容進行比較細致的講解。
二、開辟新航路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當時的條件下,一個水手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才可以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航海?學生回答后,教師做出相應補充。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經過",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看書,整理出相關內容后,填入課后作業 的表格中,然后讓學生講述關于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四人的有關故事。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意義",教師要啟發學生一分為二的分析問題,然后很自然的導入 下一個課題。
三、早期殖民掠奪
教師出示《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圖》,讓學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擴張的不同特點。
板書設計
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
1.背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
2.標志:工場手工業中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西歐
3.影響:西歐國家渴望取得東方的財富和黃金
二、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政府的支持、科學知識的進步、航海技術的發展
2.葡萄牙:①特點:沿非洲海岸、向東
②經過:迪亞士:1487~1488年、好望角
達·伽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點:一直向西、繞地球到達東方
②經過:哥倫布:1492年、美洲新大陸
麥哲倫船隊:1519~1522年、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三、早期殖民掠奪
1.葡萄牙:非洲和亞洲沿海地區和島嶼、中國澳門、南美的巴西
2.西班牙:美洲、亞洲的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