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萌發(精選9篇)
新思想的萌發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②通過《資政新篇》的介紹,使學生掌握《資政新篇》的地位。
3.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②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點分析
①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思想的特點。
②《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
重點突破方案
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
②《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案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時,教師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作出評價。
②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③《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節
重點:①;②《資政新篇》。
難點: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鴉片戰爭對于近代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重點強調兩點:一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通過鴉片戰爭表現出來);二是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
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的思想。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做出評價。其次,介紹魏源的思想和《海國圖志》。之后可以提問學生,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簡單講解既可。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林則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資政新篇》的評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七節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1.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2.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二、
1.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2.魏源和《海國圖志》
3.《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1.《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2.《資政新篇》的歷史評價
新思想的萌發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②通過《資政新篇》的介紹,使學生掌握《資政新篇》的地位。
3.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②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點分析
①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思想的特點。
②《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
重點突破方案
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
②《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案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時,教師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作出評價。
②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③《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節
重點:①;②《資政新篇》。
難點: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鴉片戰爭對于近代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重點強調兩點:一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通過鴉片戰爭表現出來);二是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
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的思想。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做出評價。其次,介紹魏源的思想和《海國圖志》。之后可以提問學生,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簡單講解既可。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林則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資政新篇》的評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七節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1.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2.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二、
1.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2.魏源和《海國圖志》
3.《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1.《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2.《資政新篇》的歷史評價
新思想的萌發 篇3
第一章第七節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向西方學習”新思想產生的原因;林則徐及《各國律例》和《四洲志》;魏源和《海國圖志》;《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內容和意義。
2.能力培養:
(1)通過對比新思想代表人物主張的異同,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新思想萌發的背景、內容的分析,培養學生具體分析、評價歷史事件或現象的能力。
(3)通過查找和閱讀資料以及分組討論有關問題,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和運用史料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自主探究進行學習的能力。
3.思想認識:
(1)“向西方學習”是在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封建官僚中的開明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而萌發的新思想。
(2)學習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那種敢于面對現實、沖破樊籬、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開拓精神與創新勇氣,為振興中華,刻苦讀書,敢為天下先。
(3)樹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難點:如何認識新思想的內涵;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課前準備
教師: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關清朝“文字獄”、程朱理學、乾嘉學派及龔自珍生平事跡等影像和文字資料;本節知識結構圖表以及相關的電教設備等。
學生:預習本節內容;簡要了解“程朱理學”和“乾嘉學派”等名詞概念;搜集有關文字獄的故事以及有關龔自珍、魏源和林則徐等人的資料;查找“款”字的各種含義等。
【教學過程說明】
本節課內容單一,主要由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主張、新思想的影響三部分組成,而新思想則又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或封建官僚為代表)和具有鮮明資本主義色彩的思想(以深受西方社會影響的農民起義領袖洪仁玕的《資政新篇》為代表)兩個層次來說明。
根據課文內容,教師在傳授第一部分內容時重在指導學生閱讀,結合教師提供和學生親自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討論和概括歸納,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究并最終認識到,新思想的萌發,是中國封建統治危機以及傳統“經世致用”思想與“西學東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產物。
在講授第二部分內容時,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探究、理解新思想的內涵和兩個層面。采用師生互問的形式,通過師生、生生交流共同完成教與學。
在第三部分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所學知識,能夠根據時代和階級屬性對新思想有一個較為客現公允的評價或認識。
【導入新課】
在鴉片戰爭以前很長一段歷史長河中,中國一直自認為,很多時候也常常被稱為“天朝上國”,周邊的民族或政權常常被冠以“蠻夷之邦”,率先邁入資本主義時代大門的西方諸強最初來華時也是一樣。然而堂堂的天朝上國在鴉片戰爭中一敗涂地,顏面盡失,不得不向“英夷”屈辱求和。這次戰爭給古老中國的沖擊太大了,它引發了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劇變。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率先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開始睜開眼睛仔細去看那陌生的外部世界,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萌發了。
那么,這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又有什么特點?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我們怎樣看待它呢?我們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吧。
【新課教學】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新思想萌發的原因”一目的1~3自然段,教師播放和提供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關清朝“文字獄”、程朱理學、乾嘉學派及龔自珍等相關的影像與文字資料,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相關資料、教材和教師提供的資料,以2~6人為一組討論、分析和探究鴉片戰爭前“中國思想界的基本情況”、“思想界有革新的征兆及其表現”、“鴉片戰爭對中國思想界的沖擊”等問題。
為了幫助學生探究第一個問題,教師可進一步說明清朝極力推崇程朱理學和大興“文字獄”的原因:因為清朝是一個由文化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政權,又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末世,社會矛盾極為尖銳、復雜。滿洲貴族出于文化自卑心理,著力于樹立文化形象和權威,以取得廣大漢族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的認同和支持。為此,清統治者以超出前代的熱情大力尊崇儒家正統文化,將程朱理學尊奉為儒學正宗和官方哲學,對不利于自己統治的文化思想則采用高壓政策,使文字獄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知識分子把主要精力用在古籍整理、考據訓詁,絕口不談現實政治,致使整個思想界“萬馬齊喑”,死氣沉沉。
通過閱讀討論、分析和探究,學生對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可能會有一個較為籠統的概括。此時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精煉概括為:
內因:中國傳統思想界“萬馬齊暗”和封建統治危機,迫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產生革弊愿望,欲掙脫思想束縛。
外因:英國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機使愛國知識分子猛醒,欲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內外因結合:中國傳統的“經世致用”思想與西學(此時主要是軍事技術與裝備)在民族危機下的契合,經鴉片戰爭而直接萌發出來。
二、新思想的萌發
1.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的新思想
首先要求學生把握兩個問題。
(1)林則徐、魏源──新思想的倡導者
提問:為什么說林則徐、魏源是新思想的倡導者?
(指導學生閱讀“新思想的萌發”的第一自然段及下面兩段小字。)學生基本能回答出:關于林則徐,主要有在廣州禁煙期間,設立譯館,翻譯“夷書”,使廣東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編譯《各國律例》和《四洲志》,直接為抗英斗爭服務;運用西方律例,維護中國主權;仿制西方戰船,提出建立新式海軍的主張。因此,他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關于魏源,主要是編寫《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即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抵抗外國侵略并戰勝敵人。
(2)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
學生通過預習很容易回答和掌握這一問題。即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畬的《瀛環志略》以及幾十種介紹西方軍器制造的書籍。
其次,教師要在此基礎上,與學生交流探討以上兩個問題的關系和“開眼看世界”的基本含義。通過啟迪探討和整目教材的閱讀分析,師生或生生互動逐步闡明:兩者都是新思想萌發的體現;后者是在前者影響下產生的,同時說明前者的發軔作用。而“開眼看世界”的基本含義有兩層:一是打開眼界,去面對、觀察和認識外部世界;二是要人們轉變觀念,正視中國的落后、“夷狄的先進”,進而學習西方,與之爭勝。
再次,教師應從以下三方面深刻分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內涵。(展示魏源圖像及課本材料。)
(一)基本內容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悉夷、師夷、制夷的三位一體。首先,“悉夷情”是“師夷”的必要前提。魏源說:“籌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就是說,學習外國,抵御侵略,必先以了解外國為先;其次“師夷長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師夷”的最終目的。上述三條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機統一,其中,根本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制夷”,而積極的辦法是“師夷長技”。(此時應讓學生結合所查找的“款”字含義,幫助學生解決疑難,說明“款”字在這里當“敲打”講,是“打擊”、“抵御”外國侵略的意思,以防止錯誤觀念的生成。)
(二)思想實質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對外國侵略、挑戰的積極回應。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變局:一方面,列強以炮艦開路,侵我主權,是中華民族的仇敵;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領先中國。就前者而言,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列強對落后民族的野蠻征服,是以強凌弱的強盜行徑;就后者而言,則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對老朽的封建帝國的挑戰。對于中國來說,鴉片戰爭既是淪為半殖民地悲劇的開始,又是促其猛醒、奮起直追的契機。簡言之,鴉片戰爭既是侵略,也是挑戰。魏源等人最早察覺并敢于正視中國與西方強國之間的懸殊差距,從而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師夷長技以制夷”。
(三)歷史作用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宏論,既體現了對西方列強的抵御與抗爭,也包含了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肯定與仿效;既體現了對封建王朝的忠誠和護持,也包含了對其賴以維持的封建傳統的懷疑和否定,這就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茫然無知的封閉狀況和“天朝上國”自大虛驕的陳腐觀念,使中國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對列強林立、充滿競爭和威脅的現代世界,從而揭開了學習西方的序幕。
教師要強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這一時期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新思想的主旨,是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的經驗結晶和理論升華。
最后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如何看待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
(1)林則徐、魏源是當時封建士大夫中少數有識之士的杰出代表,他們敢于拋棄傳統的陳腐觀念,客觀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是難能可貴的。
(2)他們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知去影響別人,為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服務,首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3)他們對學習西方的認識是膚淺的,不可能認識到西方國家先進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們只提出了學習先進技術以御外侮的主張,當然也就無法使中國真正找到一條富強御侮的道路。(不局限于這三點,學生有可能說出有理的結論,教師應予鼓勵和肯定。)
鴉片戰爭不僅催醒了地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也使農民階級中的先進分子得以接觸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從而使其萌發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思想。
2.農民階級代表人物的新思想
主要把握洪仁玕的《資政新篇》──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最早宣言。
(1)《資政新篇》產生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太平天國后期的保衛戰”的內容,然后教師指出)天京變亂后,太平天國出現了“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危險局面。為了重振太平天國,洪仁玕提出了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
作為拜上帝會最早信徒之一,洪仁玕在太平天國起義不久,為躲避清軍追捕避居香港。在香港生活期間,他學習和研究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學說,這成為《資政新篇》出臺的主要思想根源,這說明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這個農民運動本身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是外部世界對中國農民階級先進分子個別影響的產物,也注定了它徒為書冊的命運。
(2)《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主要是引導學生和與學生合作,逐條分析《資政新篇》內容的主要意義所在。)
①政治上選舉官吏、依法治國的主張,是要突破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的傳統;
②經濟上發展工商業的主張,是對封建自然經濟的沖擊,也否定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
③文教上創辦新式學校的主張,旨在使人們接受新思想;
④外交上同外國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來、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的主張(此處可結合課本材料讓學生加深印象),有利于打破閉關自守的封閉局面。
(3)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從時代和階級屬性方面客觀評價,它是本課內容的難點所在。
《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集中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的迫切愿望。在向西方學習的問題上,比同時代的封建士大夫更前進了一步。但是,《資政新篇》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不能反映農民階級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根本沒有實行,并隨著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失敗而過早地沉寂了。
3.洪仁玕與林則徐、魏源新思想的異同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所學,比較和探究這一問題。這一問題難度較大,教師宜和學生互相啟迪、交流,總結得出結論(結論可具有開放性,不必拘泥于本教案提示之內容):
相同點:都主張學習西方,都是具有進步性和愛國性的探索,由于種種原因,其主張基本都未付諸實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
不同點:階級立場不同,根本目的不同,學習西方的層次不同。
總之,林則徐、魏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一方面帶有鮮明的時代變化印記,一方面又保留著濃重的封建綱常色彩。他們學西方的目的還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而洪仁玕是農民階級的領袖,其目的是要推翻清朝封建統治,他的新思想突破了林則徐、魏源只學習西方“長技”的器物層次,介紹并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外交制度,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
通過比較、探究,學生應能得出對新思想內涵的認識是:“學習西方”。在得出認識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新思想產生的原因、內容、目的、結果的比較,學習方法和能力得到加強,思想得以升華。
三、新思想的影響
這一部分內容,教師要提醒學生結合時代和階級特點,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教師可提供有關洋務運動等知識資料,幫助學生認識;由于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有保存和維護封建統治作用,而洪仁玕的主張超越了階級和政治、經濟因素,具有反封建性,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林則徐、魏源新思想的影響較大。從而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本課小結】
教師出示本節內容的知識結構圖表:(或要求學生自己構建本節歷史知識結構圖表,以培養其歸納概括能力和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在要求學生細化的同時,指出:鴉片戰爭的失敗,促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他們中的代表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并開始付諸實踐。太平天國時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資政新篇》,是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這些新思想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都產生了影響。而林、魏、洪等人敢于沖破傳統樊籬,放眼世界,探索新知的開拓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對我們新世紀的青年也有著非常強大的感召力。教師還要不失時機地指出鴉片戰爭的影響除了第二節內容介紹的,應當包括“新思想的萌發”,以加深對“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的認識。
【布置作業】
1.《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但其指導思想有根本的區別,試以文件產生的社會基礎、主要經濟措施來說明這種差異。
2.新思想“新”在何處?
背景資料
從中國對外國稱謂的變化,看中國傳統觀念的轉變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夷”“狄”“蠻”“酋”“胡”“藩邦”等字來泛稱華夏以外一切外國的人和事。英國人早在19世紀30年代就明白了“夷”字的涵義,并表示強烈不滿。但他們的抗議在“天朝上國”的眼中算不得一回事。鴉片戰爭后幾十年間,民間指稱和公文用語中“夷人”、“夷酋”、“夷船”、“夷語”每每可見可聞。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由《天津條約》作了明確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夷”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這是洋與夷替代的交接點。這一替代反映了中國傳統觀念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雖然是被逼迫的結果,但卻包含著合理的成分,因為它意味著從華夷秩序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步。
林則徐軼事
林則徐一生歷經嘉慶、道光和咸豐三朝,直到65歲去世止。他在兩廣、湖廣、陜甘、云貴都當過總督,以辦事認真負責而聞名天下。除了禁煙這段歷史外,他的特長是治水。他在丹徒丹陽修過運河,在荊襄修過堤,防過水。其驚人之筆是在充軍新疆途中正遇上開封段黃河決堤,于是半路被截去主持治水,特許緩遲發配一年之久。到了新疆,伊犁將軍立刻奏請皇帝,讓林則徐勘辦開墾事宜,三年之內開田達三萬七千多頃。林則徐一生與其說是官運亨通,不如說是充滿大起大落。他多次受罰,曾經連降四級、五級。然而他的態度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也是從閉塞風氣中走出來的人,他曾經相信過禁止茶葉、大黃出口即可以治西人的陳腐之見。但是鴉片戰爭的權威性,迫使他重新認識自己的對手。在古代與近代之交,林則徐觀念大變,既表現了御侮的民族精神與勇氣,又表現了接納新知的開明與魄力。
新思想的萌發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 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能力方面:(1)通過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資政新篇》主要內容和評價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評介歷史事物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2)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4.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將新思想的萌發和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聯起來,從整體上把握和加深對新思想萌發原因的理解。(2)指導學生比較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和《資政新篇》主要內容的異同,幫助學生掌握類比聯想思維的方法。(3)指導學生運用列表的方法,將本節教材提到的重要人物、著作和思想主張進行歸納、概括,以加深印象。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思想的特點。(2)《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
2.難點分析: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設計
師: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哪位同學能給大家談談這些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作答)
師:鴉片戰爭不僅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引起了思想的巨大變化,這就是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今天,我們來學習這一問題。(板書第七節的課題)
一、 新思想的萌發的原因
師: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思想界萬馬齊喑,死氣沉沉。(讓學生閱讀課本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概括當時中國思想界這種局面的表現)
生:(閱讀課文并概括)
師: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思想界為什么萬馬齊喑,死氣沉沉?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為什么會萌發?
1. 封建統治危機日益加深
師: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已經處于封建社會的末期,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初中課本的有關內容)
生:(與教師共同回憶)
師:在清朝封建統治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處于萬馬齊暗、死氣沉沉的中國思想界,卻出現了一絲生氣。(讓學生閱讀課本這一子目的第二段)
生:(閱讀課文)
師: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感到空談義理、考據之學,無法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他們繼承了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的學風,開始面對社會現實,揭露腐敗現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經世致用,引導人們掙脫程朱理學的枷鎖,為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內容,了解林則徐效法西方鑄造銀幣,進行幣制改革的主張,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生:(閱讀課文小字內容)
2. 民族危機的出現
師:中英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憶、思考并作答)
師:鴉片戰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封建統治者的愚昧無知和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落后。(讓學生閱讀課本這一子目的第三段)
生:(閱讀課文)
師:在鴉片戰爭中,船堅炮利的英國侵略者打敗了日益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者,中國開始出現民族危機。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二、新思想的萌發
1. 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師:林則徐是新思想的倡導者,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開拓作用。有哪些事實可以說明這一點呢?(讓學生閱讀課本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進行概括)
生:(閱讀、思考并概括)
師:(對學生的概括作簡單總結,指出以下兩點)第一,林則徐在廣東主持禁煙期間,設立譯館,將所得夷書,就是翻譯,編譯直接為抗英斗爭服務的《各國律例》和《四洲志》,使廣東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第二,林則徐在鴉片戰爭期間,積極仿制西方戰船,提出建設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師夷長技的第一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兩段小字,了解林則徐進行外交斗爭和購買西方軍械、研制戰船的有關內容)
生:(閱讀課文,加深印象)
2. 魏源和《海國圖志》
師: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導者。鴉片戰爭以后,他根據《四洲志》等資料,編寫《海國圖志》一書。魏源為何編寫《海國圖志》?(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40頁的一段資料)
生:(閱讀資料并思考)
師: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一新思想的含義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師: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張利用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武裝自己,以抵御外國的侵略,使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可見,師夷長技只是手段,御侮圖強才是主要目的。(讓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海國圖志》一書的歷史作用。)
生:(閱讀課文,思考并作答)
師: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它啟迪著人們掙脫閉關鎖國的牢籠,面對現實,放眼寰球,去重新認識世界,探索救國之路。
3. 介紹世界知識的重要書籍
師:鴉片戰爭以后,由于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和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新思想的影響,出現了一批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重要的有姚瑩的《康 紀行》和徐繼畬的《瀛環志略》。(課本中有關這兩部書籍介紹的文字,可讓學生課后閱讀,加深印象)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課文的有關小字內容,明確林則徐、魏源所處的那個時代新思想的特點)
師:林則徐、魏源等人畢竟都是地主階級開明知識分子,他們終究受到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因此,他們的新思想方面帶有鮮明的時代變化的印記;一方面又保留著濃重的封建綱常色彩。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師:《資政新篇》是洪仁 為振興太平天國,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有的新方案。
1. 主要內容
師:《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教和外交等幾個方面。(指導學生學習、掌握這些主要內容。)
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
師:(讓學生閱讀課本第42頁的一段資料,思考、概括《資政新篇》提出哪些對外交往的重要主張)
生:(思考并概括)
師:(對學生的概括作簡單總結)這段資料提出了對外交往的重要主張有:第一,同外國自由通商,但不準外國人擅入我國內地。第二,同外國交流文化,準許外國人為我國獻策。第三,同外國平等往來,不準外國干涉我國內政。(引導學生比較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和《資政新篇》主要內容的異同)
生:(思考并互相討論,發表意見)
師:(在學生認識的基礎上作簡單歸納)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張學習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內政,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2. 評價
師:《資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贊同。由于當時中國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國面臨的嚴峻形勢,《資政新篇》沒有能夠實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指導學生聯系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結合《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進行思考。)
生:(思考并互相討論)
師:《資政新篇》在向西方學習方面,超過了同時代的地主階級開明知識分子的主張,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資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張,對后人起了一定的啟迪作用。
生:(閱讀教材,加深理解)
師:(讓學生運用列表的方法,將本節課文提到的重要人物、著作和思想主張進行歸納、概括,加深印象)
小結: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是鴉片戰爭期間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加深和必然結果,是中國思想界的巨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洪仁 的《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這些新思想對以后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新思想的萌發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②通過《資政新篇》的介紹,使學生掌握《資政新篇》的地位。
3.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②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點分析
①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思想的特點。
②《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
重點突破方案
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
②《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案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時,教師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作出評價。
②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③《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節
重點:①;②《資政新篇》。
難點: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鴉片戰爭對于近代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重點強調兩點:一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通過鴉片戰爭表現出來);二是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
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的思想。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做出評價。其次,介紹魏源的思想和《海國圖志》。之后可以提問學生,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簡單講解既可。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林則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資政新篇》的評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七節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1.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2.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二、
1.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2.魏源和《海國圖志》
3.《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1.《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2.《資政新篇》的歷史評價
新思想的萌發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②通過《資政新篇》的介紹,使學生掌握《資政新篇》的地位。
3.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②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點分析
①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思想的特點。
②《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
重點突破方案
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
②《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案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時,教師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作出評價。
②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③《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節
重點:①;②《資政新篇》。
難點: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鴉片戰爭對于近代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重點強調兩點:一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通過鴉片戰爭表現出來);二是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
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的思想。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做出評價。其次,介紹魏源的思想和《海國圖志》。之后可以提問學生,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簡單講解既可。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林則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資政新篇》的評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七節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1.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2.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二、
1.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2.魏源和《海國圖志》
3.《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1.《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2.《資政新篇》的歷史評價
新思想的萌發 篇7
第一章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一、學習目標[知識目標]新思想萌發的歷史背景;林則徐、魏源的主要思想;《資政新篇》的內容和意義。[能力目標]分析“師夷”和“制夷”的關系,評價《資政新篇》,培養辯證思維、具體分析問題的能力。二、知識點撥[知識引導]新思想的萌發(1)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①隨著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覺察到空談義理無法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于是開始面對社會現實,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經世致用”,引導人們掙脫程朱理學的枷鎖。②英國侵略者的船堅炮利,驚醒了“天朝上國”的一些愛國知識分子,他們開始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2)萌發 ①新思想的內涵:向西方學習。②倡導者a.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廣東主持禁煙期間,設立譯館,翻譯“夷書”,使廣東一時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窗口。當時他組織編譯的《各國律例》、《四洲志》,直接為抗英斗爭服務,受到人們重視。在鴉片戰爭期間,積極仿制西方戰艦,還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師夷長技”的第一步。b.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受林則徐委托,根據《四洲志》等資料,編寫出《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對開闊人們的眼界,起了積極作用。(3)影響①啟迪人們掙脫閉關鎖國的牢籠,重新認識世界,探索救國之路。②中國人開始重視對西方兵器的研究,涌現出一些新式兵器專家。(4)特點①帶有鮮明的時代變化的印記。②保留著濃厚的封建綱常色彩。[重點、難點]1.關于鴉片戰爭后社會新思潮的特點及影響(1)鴉片戰爭后,在封建士大夫集團中,分化出了地主階級改革派。他們敢于正視現實問題,要求改革弊政,抵抗侵略,反對投降賣國,主張學習西方,敢于睜眼看世界,注重開發邊疆,試圖改變中國貧困面貌。林則徐注重整頓吏治、防范侵略,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龔自珍和魏源則側重于對社會腐敗現象的揭露,提出變法主張;魏源在對待西方問題上,比林則徐還進步,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2)他們開一代風氣之先,成為近代中國人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起點,對后人探索救國之路具有重大的啟迪作用。對后來的洋務派、維新派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用。但他們都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有著深刻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性,其思想從總體上仍屬“經世致用”封建思想體系。他們不敢觸及封建制度,其活動的基點是維持封建統治。2.“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分析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人,他在《海國圖志·敘》中指出:“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所謂“師夷”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長處。魏源說:“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他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謂“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敵制勝。魏源明確地把是否學習西方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他強調指出,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從反侵略立場出發,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表現了一種光輝的愛國主義思想。3.《資政新篇》的分析(1)社會根源第一,天國政權當時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內政,“富國強兵”,扭轉形勢。第二,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已成為國際社會發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體系。第三,洪仁玕個人經歷使其對資本主義有具體的了解和接觸。(2)主要內容及實質政治上主張法治民主和“開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經濟上提倡發展工商業,重視科技的作用,這從根本上瓦解自然經濟,否定重農抑商;文教上提倡辦新式學校和學習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張開放和獨立自主。因此,它總體上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第一次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方案,是一個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方案。它明確提出學習西方的先進政治制度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主張平等互利,與西方先進國家建立密切的外交關系,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3)歷史地位第一,革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背景下,這是一個改造封建社會,救國救民的探索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天國政權,進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第二,進步性:它主張從經濟到政治、文教各方面發展資本主義,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與《天朝田畝制度》相反)。第三,局限性:從理論上看,它不是農民斗爭實踐的產物。當時也缺乏實踐的社會、經濟和階級的基礎。從實踐上看,它由于當時緊張嚴峻的軍事環境和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而落空。這是《資政新篇》不能實施的根本原因。(4)與《天朝田畝制度》的關系第一,《資政新篇》繼承了《天朝田畝制度》反封建的一面;第二,《資政新篇》彌補了《天朝田畝制度》改造社會方案上落后與空想的不足;第三,兩者在社會發展趨勢和社會經濟的主張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4.不同主張的分析(1)《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主要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 產生背景1853年定都天京,處于強盛時期經過天京事變,處于衰落時期社會經濟主張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地上天國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實質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向西方學習,帶有資產階級改革性質群眾基礎擁有群眾基礎缺乏群眾基礎作用直接推動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未能付諸實施反映特點農民戰爭達到最高峰,同時缺乏先進階級的理論指導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反映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2)《海國圖志》和《資政新篇》的比較①二者都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潮流和本國民族危機的產物;都是受鴉片戰爭的影響而成書的;都體現了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道路的愿望;都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進步的影響,基本都未付諸實踐,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落后狀況。②《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場上,力圖挽救清朝的統治,他所主張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要是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資政新篇》的作者洪仁玕作為太平天國后期的領導人,目的在于振興太平天國。同《海國圖志》相比,《資政新篇》不僅學習西方科技,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張學習西方。但因種種條件限制,沒能實行。三、能力·思維·滲透能力素質例 英國大炮轟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使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一股新思想萌發了。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a.改革內政,振興清朝
b.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御侮之道
c.學習新技術發展資本主義
d.啟迪人民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分析:該題強調對新思想的精確認識和理解。本題主要考查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鴉片戰爭后萌發的新思想,究竟“新”到何處,要結合當時歷史背景和新思想的主體者的階級屬性來分析。當時新思想的主體者是封建士大夫中的先進知識分子,其目光主要集中在國外,集中在向西方學習上,并非改革內政。故acd不正確,正確答案應選b。點擊思維例 《資政新篇》的主張a.是對兩千多年來農民戰爭的基本總結
b.促進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產生發展
c.把西方的社會制度移植到中國
d.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分析:《資政新篇》未能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不是對農民戰爭的總結。當時中國還不具備發展資本主義的社會條件,不可能促進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資政新篇》中的政治方案只是一種開明君主制,也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制度,不能說是把西方的社會制度“移植”到中國。故答案為d。學科滲透例 在向西方學習問題上,《資政新篇》與《海國圖志》的重要區別在于a.是否抵御外來侵略b.是否學習西方先進技術c.是否發展資本主義d.是否翻譯外國書報分析:該題為學科內綜合題,考查學生對林則徐、魏源同洪仁玕在學習西方問題上不同點的理解,以便更深刻理解新思想。首先可以從這兩部書的寫作目的分析,《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運動中推翻清政府統治后建立國家的方案,而《海國圖志》是鴉片戰爭中中國慘敗,面臨嚴重民族危機的產物,是為了探索真理抵御外來侵略,這樣答案顯而易見。另外可以從書的內容來分析,《海國圖志》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不涉及政治制度,abd都屬這一方面。而《資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也可得出答案為c。高考巡禮例 《資政新篇》沒有實施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國是農民革命政權 b.處于緊張的戰爭環境c.太平天國未能推翻清政權 d.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分析:該題為1998年高考題。重在考查對《資政新篇》沒有實行的原因的理解。該題為程度選擇題,涉及《資》不能實現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國是農民革命政權,處于緊張的戰爭環境,太平天國未能推翻清政府,被中外反動勢力所鎮壓,這是太平天國失敗的客觀原因;由于當時中國還沒有產生近代民族工業,沒有產生新興的近代無產階級,所以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觀方面的根本原因,故正確答案為d。四、自學階梯評估知識掌握1.鴉片戰爭中萌發的新思潮的核心和實質是a.幫助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樊籬
b.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進步探索c.抵御外國侵略,尋求強國之路 d.介紹西方地理歷史,開眼看世界2.在鴉片戰爭時期,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開眼看世界的著眼點主要表現在a.軍事技術方面 b.歷史地理方面 c.社會制度方面 c.思想文化方面3.從內容上看,《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現在①不能對當時社會矛盾作出正確認識②帶有強烈小農意識③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④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4.鴉片戰爭后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其主要目的是a.重新認識世界,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b.學習外國先進技術,以發展資本主義
c.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國的政治制度 d.保持與各國的“友好關系”,以維護其統治5.《海國圖志》一書在當時的直接作用是a.引導人民了解外部世界b.探索救國救民之路c.批評封建的閉關鎖國政策 d.介紹西方的先進技術能力提高1.鴉片戰爭后出版的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是①《各國律例》②《康輶紀行》③《四洲志》④《瀛環志略》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2.下列對《資政新篇》的評價,不正確的是a.是太平天國革命實踐的產物b.是先進的中國人尋求西方真理的結果
c.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 d.不能反映農民階級的迫切要求和愿望3.鴉片戰爭后,提出新思想的人主要是①封建士大夫②地主階級中的愛國知識分子③農民階級中的先進人物④鴉片戰爭的抵抗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提倡的新思想,對中國近代歷史影響最大的是a.尋求到了抵御外國侵略的最好辦法 b.開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映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走向
c.是地主階級中學習西方的先驅,是近代中國最先進的反侵略思想d.是在民族危機下倉促形成的,并未真正付諸實踐5.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提出的政治方案是a.建立民主共和國 b.建立君主立憲制 c.實行開明君主制 d.鞏固封建君主制延伸拓展1.下列內容屬《資政新篇》的是①以法治國②實行保險事業③同外國自由通商④嚴禁買賣人口和吸食鴉片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2.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的震動下,一部分人開始尋求改變現狀的道路和學習外國長處,他們大多屬于a.統治集團中的頑固勢力
b.愛國知識分子 c.經營對外貿易的商人d.下層群眾中的先進者3.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最深層次的影響是a.中國的國門被打開 b.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高潮c.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d.領土等主權遭到破壞4.《資政新篇》的主張在太平天國內部并未引起廣泛的影響,其根源是a.戰爭形勢下無暇顧及 b.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潮流c.出現于太平天國運動后期d.超越了農民戰爭范圍5.以下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改造社會方案相同之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都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b.都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精神c.都要求推翻地主階級統治d.都帶有無法實現的空想色彩真題演練1.《資政新篇》的提出說明(xx年廣東、河南高考題)a.這個文件適應了太平天國革命的需要b.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對農民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
c.當時的農民階級要求建立資本主義制度d.近代農民領袖能夠接受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主張2.姚瑩《康輶紀行》一書介紹了a.我國西北邊疆地區的歷史地理b.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歷史地理
c.世界各國的政治軍事制度d.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xx年春季高考題)3.《資政新篇》沒有實行的根本原因是a.洪秀全是農民運動的領袖,不可能領導實行b.當時中國不具備實施這種方案的社會條件和階級基礎
c.緊張的戰爭環境下無法實行 d.方案具有空想性,不可能實行(xx年江蘇南京試題)4.《資政新篇》的下列內容中具有鮮明資本主義色彩的主張有①嚴禁買賣人口和吸食鴉片②主張發展工商業③主張以法治國,公眾選舉官吏④主張文化交流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xx年陜西西安試題)5.下列關于《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都是鞏固太平天國的綱領方案b.后者是前者的補充、繼承和發展
c.前者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空想 d.后者是符合時代潮流的進步方案(xx年湖北武漢試題)五、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乾嘉學派清代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講究訓詁考據的經學派系。肇始于清初顧炎武,他主張根據經書和歷史立論,以達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時,學者繼承古文經學的訓詁方法而加以整理闡發,用于古籍整理和語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謂“樸學”(注重名物訓詁考證的古文經學派)。這派學者從校訂經書擴大到史籍和諸子著作,從解釋經義擴大到考究歷史、地理、天文歷法、音律、典章制度,對古籍的整理和史實的考證有較大貢獻。考點6:《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比較
不同:
(1)產生背景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國剛定都天京后為鞏固政權而頒布的革命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于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經過天京事變,這時太平天國已處于衰落時期。
(2)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要求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實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圣庫的公有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實質上是一種空想,違背了當時歷史發展的規律。《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用資本主義代替平均主義,比起《天朝田畝制度》是巨大的進步。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3)群眾基礎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于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4)作用不同:《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但《資政新篇》由于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農民對這一綱領反映不積極。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5)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后,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為后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相同:都是太平天國綱領性文獻。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新思想的萌發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②通過《資政新篇》的介紹,使學生掌握《資政新篇》的地位。
3.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②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點分析
①新思想的萌發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思想的特點。
②《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
重點突破方案
①新思想的萌發: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
②《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案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新思想的萌發”時,教師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作出評價。
②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③《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重點:①新思想的萌發;②《資政新篇》。
難點: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鴉片戰爭對于近代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重點強調兩點:一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通過鴉片戰爭表現出來);二是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新思想的萌發
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的思想。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做出評價。其次,介紹魏源的思想和《海國圖志》。之后可以提問學生,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簡單講解既可。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林則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資政新篇》的評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1.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2.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二、新思想的萌發
1.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2.魏源和《海國圖志》
3.《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1.《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2.《資政新篇》的歷史評價
新思想的萌發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②通過《資政新篇》的介紹,使學生掌握《資政新篇》的地位。
3.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②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點分析
①新思想的萌發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思想的特點。
②《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
重點突破方案
①新思想的萌發: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
②《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案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新思想的萌發”時,教師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作出評價。
②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③《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重點:①新思想的萌發;②《資政新篇》。
難點: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鴉片戰爭對于近代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重點強調兩點:一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通過鴉片戰爭表現出來);二是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新思想的萌發
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的思想。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做出評價。其次,介紹魏源的思想和《海國圖志》。之后可以提問學生,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簡單講解既可。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林則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資政新篇》的評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1.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2.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二、新思想的萌發
1.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2.魏源和《海國圖志》
3.《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1.《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2.《資政新篇》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