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中華民國成立等史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以及口頭表述歷史事件的能力。
(2)通過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3)了解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背景條件和過程;探究二十世紀中國最深刻的三次變革產生的時代因素。
(4)就社會性質、政權轉移、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變革、社會意識進步與風俗習慣變遷,對辛亥革命前后進行比較和思考。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掌握透過現象找出本質的學習方法。
(2)通過探究歷史事件的過程,掌握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3)學會閱讀,提升從歷史材料中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一代偉人“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繼承他“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偉業,使自己具有胸懷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2)為中國的進步趨勢打開了歷史閘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和意義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依據:辛亥革命的爆發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是本課重點。
難點:如何探討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依據:辛亥革命的失敗,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從史實中分析總結出來,這需要運用分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這些能力對中學生尤其是高一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教材分析:
西方列強的侵略給中國帶來的后果是雙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國的民族危機,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另一方面,它給中國的封建制度以猛烈沖擊,迫使中國向工業化、資本主義方向發展。1840年后,中國人民開始了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斗爭與探索。
辛亥革命從中國人民抗爭的角度來講,它是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近代化的探索來看,它邁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實質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民的革命洪流洶涌澎湃,勢不可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相繼爆發。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的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學設計:
將本課內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醞釀(早期準備)、爆發、高潮、結局和歷史意義五部分來講,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畝產每人發展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影視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辛亥革命的爆發、結局及意義的認識。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
【方法1】1924年3月12日,一位偉大的醫生病逝于北京的協和醫院,他就是孫中山。在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十幾萬民眾自發前去悼念,更有數萬群眾護送其靈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達了各界對孫先生的高度擁戴。3月12日是植樹節,當我們播種綠色的生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時,別忘了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們灑下的鮮血。
在那樣一個軍閥混戰,魑魅橫行的年代,孫中山的偉大實踐越來越被廣大民眾所認同。年輕的孫中山認識到“醫術救人,所濟有限”,唯有“醫國救族才能解救億兆窮苦大眾”,從此,作為革命家的孫中山擔負起了醫治中國的重任。傾其畢生精力,他要使中國走向獨立、統一、民主、富強,讓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這一切理想的實現都必須通過革命打造現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當“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慘敗,“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遇挫,“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被剿殺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對中國腐朽肌體脫胎換骨般的改造嗎?讓我們一起走近孫中山,走近辛亥革命來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