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和立憲派的性質;武昌起義的爆發及成功原因;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2.能力要求:(1)通過對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2)通過對武昌起義成功后復雜形勢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革命潛伏的危機。
3.情感目標:19xx年,黃花崗之役、武昌起義浪濤波連,匯成激情澎湃的辛亥風云。經過庚子以來十年的千曲萬折之后,歷史在革命、改良、民變和清朝的自我挽救之間終于作出了自己的選擇。革命派以一往無前的氣概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數千年帝政之命。從而產生了中華民國。學習本節,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全過程,深入認識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必然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升華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武昌起義是重點。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始。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各省相繼擺脫清朝統治而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呈現土崩瓦解之勢。與此同時,各省的立憲派、舊官僚相互勾結,采取各種形式進行篡權活動,使辛亥革命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嚴重危機。本目內容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2.難點分析: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是難點。教師應從“預備立憲”出籠的背景、目的和《欽定憲法大綱》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認清“預備立憲”是一個欺騙國人的大騙局。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預備立憲”
1.“預備立憲”的背景
師:所謂“預備立憲”,其意是說,清政府要準備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君主立憲”本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發明、采用的一種統治形式。在這種統治形式下,君主的權力受到了議會和憲法的制約,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曾大力宣傳這種主張,后來還興起了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然而,這個運動卻遭到清政府的無情鎮壓。時間僅僅過了幾年,清政府為什么要主動地準備實行這種“限制”自身專制權力的統治形式呢?(引導學生回憶前面兩節的內容,閱讀課文,認識“預備立憲”出籠的背景)
生:(回憶、閱讀)
師:(在師生共同回憶、閱讀的基礎上,簡要說明)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是在帝國主義加緊入侵,國內人民群眾反抗斗爭風起云涌,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愛國運動蓬勃高漲,特別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同盟會成立后發動多次反清起義,清王朝的統治處于風雨飄搖的形勢下出籠的。
2.“預備立憲”的過程
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概括清政府“預備立憲”的過程)
生:(閱讀、概括、回答)
3.“預備立憲”的實質
師:清政府實行“預備立憲”的目的是什么?實質又是什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慈禧太后接見大臣時的講話、載澤考察歸國后的奏折以及《欽定憲法大綱》等內容,進行思考)
生:(閱讀、思考)
師:曾去日本、歐美考察憲政的載澤等人,歸國后多次密奏清政府,建議“仿行憲政”。聲稱:實行君主立憲有三大好處:其一可保“皇位永固”;其二能使“外患漸輕”;其三做到“內亂可彌”。載澤的建議深受慈禧太后的賞識。請同學們想一想:“預備立憲”雖然可使“皇位永固”,也可暫時迷惑人心,但真的能使“外患漸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