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課標要求: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冷戰”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與此相關的重要史實,理解兩極對峙格局對戰后國際
關系的影響;
通過對二戰結束后國際關系格局演變原因的分析,引導學生從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出發,弄清重大事件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以及全方位觀察問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能夠利用課本中的圖表及附件材料,論證文字資料中提出的歷史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少數大國控制世界、爭奪霸權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培養反對霸權主義、
強權政治的意識。
教學重點: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教學難點:美蘇的“冷戰”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導入新課 :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人民一起贏得了二戰的勝利,世界人民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災難后,在治療戰爭創傷的同時祈求世界和平,然而“二戰”結束了,戰時反法同盟之間的合作關系是否能夠繼續維持下去?人類是否迎來了真正的和平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第24課的學習:
講授新課:
一、“冷戰”興起的背景
1、戰后國際力量的對比
(1)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資本主義)
“二戰”后,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力量。軍事上,美國不但壟斷了原子彈,還擁有1200多萬軍隊,30艘航空母艦和1000多艘其他戰艦;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個軍事基地。經濟上,美國擁有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的53.9%)和最豐富的黃金儲備(占資本主義世界的74.3%),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金融體系。
(2)蘇聯:成為戰后惟一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社會主義)
“二戰”后初期,蘇聯總兵力接近美國,建立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僅作戰飛機的年產量就4萬架,蘇軍駐扎在歐亞許多地區。在戰爭中,蘇聯大大擴展了疆土,并解放了大片東歐領土。蘇聯成為戰后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大國。
(3)西歐:各國普遍衰落。(資本主義)
英國在二戰中損失兵力120萬,軍費開支幾乎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國家預算的4/5被用于軍事需要,戰爭使英國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共欠外債350多億美元。
法國在戰爭中曾經被德國占領,戰后才依靠盟國的力量恢復了作為大國的地位,但實際上法國實力已經嚴重衰退,海外殖民地幾乎全部喪失。
閱讀課本109頁的解析與探究,結合課本106-107頁的知識分析問題。
材料一
這次戰爭和過去不同了:無論誰占領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強加它自己的社會制度。不可能有別的情況。 ——斯大林
表明:戰后蘇聯擴展自己勢力范圍的意圖。
材料二
吾國因擁有道義、政治、經濟及軍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負有領導國際社會之責任,且隨之亦有領導國際社會之機會。吾國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為和平與人道計,對于此種責任,不能畏縮,不應畏縮,且在事實上亦未畏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