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的開辟》課堂教學設計(第五單元)
(山東沾化二中)
一、--思想
1.學情分析
分析學情,因材施教。本課教學的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維能力已有較大提高。但由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形成體系,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分析也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學中應用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
2.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開辟是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絕的。由于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重要條件,世界各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人類歷史。因此,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一歷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客觀條件;達·伽馬開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倫布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各地的影響。
(2)能力訓練點:通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并引導探究及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鍛煉其合作及自主學習的精神,并提高其口頭表達的能力。
(3)德育落實點:①通過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新航路的開辟有深刻的經濟根源、社會根源和客觀條件。尤其是中國的羅盤針廣泛應用于歐洲航海,為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遠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于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②通過對新航路開辟過程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為世界大部分地區之間的聯系做出了重要貢獻,使人類開始走向整體世界。并要學習他們不畏艱險,積極進取的精神;③通過對新航路開辟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新航路的開辟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但隨之開始的殖民活動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貧困,從而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4.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影響。
(2)教學難點: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商業革命,促成了西歐商業經營方式上的重大轉變。
5.教學方法
采用情境設置、設題引思、探究互研、體驗感受的模式。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由淺入深,有難而易,步步推進。從廣度、高度和深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6.教學準備:
(1)教師:搜集相關歷史資料,分析教材,設計制作或選用相關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
(2)學生:提前一周布置學生以組為單位搜集、查閱新航路開辟中相關人物的資料,以備課堂交流討論。
二、學與教的過程
【導課問題設計】運用類比的方法,通過設問中國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導入本課。
問題1:請同學們想一想,在世界航海史上最早的大規模的遠洋航行應該是那一事件?(學生回答后,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
【顯示字幕】中國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
【展示圖片】鄭和的頭像和鄭和遠洋航行時的大海船。
【播放聲音資料】從14xx年到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遠洋航行,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行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比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