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鴉片戰爭
第十課 鴉片戰爭
【課時】2課時
【課程標準】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虎門銷煙、兩次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識記《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內容。
(2)理解英國悍然發動鴉片戰爭、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認識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3)通過討論分析“鴉片戰爭的失敗能否避免”,幫助學生認識到清政府失敗的必然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請學生歸納戰前交戰雙方的基本情況,培養學生研讀和闡釋史料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觀看鴉片戰爭經過示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3)通過學生對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提高學生歷史比較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及結果,使學生認識到“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2)通過英國走私鴉片和中國的禁煙運動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英國為保護鴉片走私,打開中國大門而發動戰爭是可恥的。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虎門銷煙是中國禁煙運動的正義舉動。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包括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歷次受侵略戰爭后列強強加給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條約。
重點:鴉片戰爭的原因和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
難點:如何正確認識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的辯證關系,歷史發展的必然和偶人性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講授新課—鴉片戰爭。在學習了第一單元的內容之后,都已經了解到了一個歷史事實,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是在一步一步不斷的加強的,特別是在清朝的雍正帝在宮內設置了軍機處后,中國古代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可謂是達到了頂峰階段。不僅如此,清政府還實習閉關鎖國的政策,對外貿易活動的場所僅限廣州一處。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中國,已經基本上隔絕了與外界的聯系,關起門來在家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然而,世界和歷史會如愿地讓清王朝的美夢一直做下去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首先來了解一下當時世界局勢的變化。
新課講授
一、 鴉片戰爭
(一) 鴉片戰爭的背景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英兩國形勢
師:首先請同學們翻到教材第50頁,認真閱讀教材前言和第一、二自然段的內容劃出能夠反應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英國具體情況的關鍵詞句。老師會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然后請一位同學給大家歸納一下“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外形勢”。
學生:回答。
師:通過表格進行歸納:
國際(英國) 國內(中國)
政治 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封建專制統治,吏治腐敗
經濟 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 自然經濟為主,土地兼并,
財政困難
軍事 船堅炮利
軍備廢弛 軍隊戰斗力弱
外交 殖民擴張
閉關鎖國,虛驕自大
綜合 綜合國力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