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
第24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
【課標要求】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初步掌握重要的歷史概念,如雅爾塔體系、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經互會和華約等。
分析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提高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等“冷戰”相關材料的研習,初步學會歸納歷史現象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
分組討論,探究兩極格局形成對世界發展的影響,初步掌握史論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冷戰之中,美蘇兩大集團為各自的集團和國家利益不惜以大國意志分割世界,造成了國家分裂、地區沖突和骨肉分離;感受美蘇兩國的對抗給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脅。從而認識到建立一種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是使世界和諧發展的重要前提。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成立這些歷史事件的出現及彼此聯系。
這三大措施是美國在冷戰初期的核心內容,是為了實現美國的霸權政策而提出。它們體現了美國充分利用了意識形態差異的來其實現其全球霸權的意圖。把握住這些核心內容將有助于掌握二戰后的國際形勢的發展。
教學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二戰改變國際的主要政治力量,隨著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沖突,美蘇兩大國由合作走向分裂,逐步形成了戰后的兩極格局。在此政治格局之下,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世界相對穩定,但兩強相爭,又使得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美蘇之間的關系影響到了其他各種關系的發展,認清此格局的影響對于認識當時和今天的國際關系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教學內容安排(1學時)
第一目“從盟友到對手”
教學要點: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戰后初期的形勢;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第二目“美蘇‘冷戰’”
教學要點:馬歇爾計劃與經濟互助委員會;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
第三目“‘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教學要點:德國的分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兩極格局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出示材料:二戰后期的德黑蘭會議上,英國首相丘吉爾說:“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提問:這表現了丘吉爾怎樣的心情?這表明了當時的國際主要政治力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師總結并導入新課。
(建議:課本內容也可以重新整合為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和影響三個部分。)
2.學習“從盟友到對手”一目
正如丘吉爾所感嘆的一樣,在二戰后期的一系列會議尤其是在雅爾塔會議上,雖然英國也和美國、蘇聯一起參加了會議,但是在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問題上,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美蘇兩國。以此為基礎,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雅爾塔體系確立,它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
出示表現美、蘇、英、法、德等國二戰后初期的基本狀況的圖片、文字等資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力量膨脹、美國稱霸全球的野心、戰后蘇聯的軍事力量空前壯大,兩者矛盾逐漸尖銳,關系由盟友逐漸成為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