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一章第二節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鴉片戰爭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依據史實推理得出結論的歷史思維能力。
(2)通過對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的探討,正確認識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一切劇變,從而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相關歷史材料的教學,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運用有效信息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3.思想認識方面
(1)通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經過鴉片戰爭后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的主權,從而激發學生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行為的憎恨之情,進而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
(2)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由香港島被割占所帶來的民族恥辱,進一步認識1997年我國收回香港主權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鴉片戰爭的影響。
難點:正確理解“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民主革命”的概念;正確理解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課前準備
教師:電子計算機和實物投影儀;有關香港的影像資料;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預習思考: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條約是怎樣出現的?2.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包括哪些條約?分別是何時簽訂的?主要內容和危害怎樣?3.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中最主要的依據是什么?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說明】
本節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談話法和討論法。本節關于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的內容較為抽象。而且有“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民主革命”等一些專有名詞,盡管學生在初中接觸過這些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認識。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利于化解難點,突破重點,加深對概念性知識的理性認識。此外,談話法和討論法使師生處于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復習導入】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鴉片戰爭的有關內容,請大家回憶這場戰爭的結果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學生:(回憶作答。)
●教師:1840年到1842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由于中國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西方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由于戰敗,中國被迫與英、美、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簽訂了一批不平等條約,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板書第二節課題)
【新課教學】
一、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1.中英《南京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