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鴉片戰爭
西南大學歷史系宋代金賽課作品(教學設計)抽簽號:8號
【教材分析】
1、地位:《鴉片戰爭》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得到潮流”的開篇。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開啟了近代中國列強的侵華史,也開啟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歷史潮流。因此本課具有開篇點題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單元的重點,更是全書的重點。
2、重難點:
教學重點:著重于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理解中國戰敗的原因。
教學難點:如何認識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的影響。
【學情分析】
本課由于沒有重復初中歷史的學習內容,沒有列出軍民反抗的事跡,而以引導分析戰爭的起因、戰敗的原因為目的,這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但由于他們的歷史知識儲備和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還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仍需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采取創設情景、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識記虎門銷煙、兩次鴉片戰爭的基本史實,識記《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內容。
(2)理解英國悍然發動鴉片戰爭、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認識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3)通過討論分析“鴉片戰爭的失敗能否避免”,幫助學生認識到清政府失敗的必然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戰爭視頻作引入,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請學生歸納戰前交戰雙方的基本情況,培養學生研讀和闡釋史料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看鴉片戰爭經過示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4)通過學生對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提高學生歷史比較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講述鴉片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情感教育。
(2)通過引導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及結果,使學生認識到“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3)通過講述戰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擊侵略的英雄事跡,培養學生感悟歷史的能力,激發其愛國熱情。
【教學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本課的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方法以講授法、問答法為主,輔之以圖示法、討論法、比較法,由淺入深,步步推進,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用具】
1.電腦平臺,多媒體設備.
2.教師準備關于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的視頻、資料,并制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采用“問題式”和“導學式”教學模式和思路,在教師積極引導下,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配合史料閱讀、質疑答疑、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努力實現師生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在教材的處理上,應突出重點、難點內容,點撥思路,啟導分析,給學生留下較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借以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習慣。
【導入新課】
播放紀錄片《復興之路》中關于鴉片戰爭的一段資料片,讓學生在歷史史實的情景再現中,步入本課鴉片戰爭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