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18課 解放戰爭
一、學法指導1.解放戰爭(1945年8月-1949年10月)又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和平方式爭取民主和平的斗爭階段,主要有重慶談判,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等;第二階段是三年戰爭階段。三年戰爭階段又可分為三小段:從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和粉碎國民黨進攻;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勝利;1949年1月至1949年4月,解放戰爭勝利。
2.學習本課首先要分析抗戰勝利后中國的國內外形勢,注意社會主要矛盾已由民族矛盾變為中國共產黨及全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的階級矛盾,中國出現了兩種命運和前途的激烈斗爭,國共兩黨的關系也由抗日戰爭的合作轉為對抗。
3. 解放戰爭既是蔣介石集團走向敗亡的歷史,又是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退出中國大陸的歷史;既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領導地位確立的歷史,又是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的歷史。本課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可按解放戰爭發展的線索來建立知識體系:內戰前,圍繞著國民黨陰謀發動內戰和共產黨及廣大民主人士爭取和平、反對內戰等整理知識點;國民黨發動內戰,先后進行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這一時期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粉碎敵人的進攻等內容較為突出;人民解放軍反攻直至國民政府覆滅階段, 可圍繞國共雙方政治、軍事、外交幾方面整理知識點。并適當聯系相關的世界史內容,形成中外知識網絡。
二、知識結構
三、重難點突破
1.抗戰勝利后的形勢
世界形勢:(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后,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帝國主義力量遭到削弱,而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發展,這為中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2)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積極對外擴張,妄圖統治整個世界。控制中國,是美國在戰后推行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它采取了扶蔣反共的政策。
國內形勢:(1)國民黨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其根本目標就是使戰后的中國重新恢復到戰前狀態,即堅持蔣介石的獨裁統治,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領導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發展,成為其主要障礙。(2) 全國人民,包括民主黨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聲十分強烈,這樣,國內階級矛盾迅速上升,中國的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及其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再是支配中國局勢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個矛盾如何發展、如何解決,將決定著整個中國的命運。
2.國共內戰爆發的必然性
第一,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
第二,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決心實現民主革命的目標,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
第三,抗日戰爭勝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階級矛盾重新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一切斗爭都服從于這個主要矛盾的變化。
第四,國共雙方都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
第五,雖有和平談判一事,但國民黨方面是“假和談,真內戰”;共產黨方面抱著十分的誠意進行和談,同時也沒有放松戰爭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