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岳麓版學案)
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岳麓版學案)
【課程標準】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課標解讀】
“冷戰”和“熱戰”:掌握“冷戰”的背景和原因,理解國家利益的爭奪、意識形態的分歧是二戰后美蘇關系逐漸惡化的根本原因;掌握“冷戰”形成過程中美蘇兩極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對抗以及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標志;認識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的實質;掌握“熱戰”的表現、原因和影響。
【考試大綱】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知識梳理】
一、形成原因:二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雙方關系逐漸惡化。
1.根本原因:美蘇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
2.直接原因:美國憑借強大的實力積極對外擴張,確立了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與蘇聯為鞏固政權對外擴張產生矛盾。
二、形成過程:
二戰后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系格局,讓位于梅素麗及主宰世界的“雅爾塔體系”。美國憑借大戰中膨脹起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力圖稱霸全球,遏制共產主義,為此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冷戰”政策,先后出臺了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并組織北約。蘇聯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如成立歐洲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經互會和華約。最終形成兩極格局。
1.冷戰:冷戰政策是指美國針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同時對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加以扶植和控制。
(1)原因:
①美蘇實力超群:美國:
;蘇聯: 。
②二戰后,美蘇是去戰時同盟關系,在 和 方面根本對立,美國更加積極地推行 政策。
③西歐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