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6.1 聚落的形成(精選2篇)
第六單元 6.1 聚落的形成 篇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類及其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了解地理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2.使學生學會分析鄉村和城市起源的條件,知道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3.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問題的分析方法。
4.樹立憂患意識,村落和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做到與地理環境的統一,做到可持續發展。
內容分析
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聯系緊密,在人文地理學中,聚落也被稱為人口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境。作為人文環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肯定受到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例如,西方鄉村聚落景觀與東方不同,同屬工業社會的西歐與北美,其城市景觀也不相同。城市聚落的形成主要牽涉到古文明和古城市的形成,因而可以圍繞古文明來講解。現在,古城市基本上已經衰落,甚至早已滅亡。因而聚落的形成是本節的重點,在講述該內容時主要聯系書本將基本內容跟學生陳述清楚,之后引用浙江省楠溪江畔古村落、江蘇省周莊市、河南省商丘市等案例,讓學生一起分析這些典型案例的形成,采用開放性研究討論的方法,提供素材讓學生去查找,或干脆學生直接去查找,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體會研究的快樂!
教學重點
聚落的概念、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成
教學難點
聚落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手段
探究式學習方法、研究性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webquest模式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我們知道不同地方的房子是可能不一樣的。如南方地區房屋多尖頂,西北地區房屋多為平頂;某些地區為方形房屋為主,而某些地方卻擁有大量圓形的房屋。這說明什么問題呢?(人類的居住地與地理環境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系。)
新課講授
一、 聚落的概念與分類
【思考】你家的住房是否屬于聚落的一部分?學校的教室呢?長沙市有100多萬人,而上海有一千多萬人,它們都是聚落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聚落圖片。
【投影—聚落圖片欣賞】一組鄉村與城市的圖片
?聚落就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不單是房屋建筑的集合體,還包括與居住直接有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
【學生活動1】鄉村與城市的差別
鄉村
城市
人口
農業人口
非農業人口
規模
較小
較大
聯系
城市是由鄉村發展而來的
·一般都把聚落分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兩類,也就是說,所有聚落,不是城市,便是鄉村。
【過渡】這一系列的聚落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呢?
二、 鄉村的形成
1.村落的形成過程
【投影】展示村落形成的圖片,聯系學過的歷史、政治知識描述村落的形成過程。
【教師講述】
·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類早期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人們發現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開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實現防御、繁衍、獲取資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類聚居的發展是和人類生存進化分不開的,是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并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結果。從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類經歷了百萬年的漫長過程。
·鄉村形成的歷史條件。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第一次大分工,農業和畜牧業相分離,人類開始定居,出現鄉村聚落。此時已經由遷移農業過渡到定居農業。最初的村落是臨時的、移動的,可以隨時變更的。后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進,人類逐漸在某地定居下來,形成了固定的、集團式的聚居形式。
2.村落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
·村落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村落的形態各異,不管是帶狀村落,還是多邊形狀的村落,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
【過渡】在定居的過程中,各種村落相繼形成,各個地區村落的形態各異。當我們外出游玩時,你是否會注意到某些村落的形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參觀幾個地方,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障礙,請你解決它。
【學生活動2──探究式討論學習】各組根據所提供的兩個案例展開分析討論,說說對兩個案例中聚落形成的看法(原因解釋),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村落?小組設計出你們認為很合理的鄉村聚落模式。
討論材料一:圖6.2和6.3及書本相關文字。
討論題:(1)觀察兩圖的村落有什么不同,與周圍環境有什么關系。
(2)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聚落?
河流較少的平原地區:圓形或不規則多邊形
河網密度較大的平原地區:帶狀
討論材料二:浙江省楠溪江中游大多數村落“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學生根據材料回答)
說明:分發給學生文字資料,展示圖片投影,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層層遞進,得出結論。
討論題:(1)該地村落“三面環山 一面臨水”布局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2)該地村落“三面環山 一面臨水”布局的人為因素有哪些?
(3)設計出你們認為很合理的鄉村聚落模式。
村落選址往往要求有良好的小氣候,安全、防災、士地、水源、山林等。但最主要著眼于兩點:首先環境要有領域感,如渠口村,北靠霽山,西為雷峰山,東為鳳凰山,形成三面環抱之勢。另外“腰帶水”也能造成領域感,如東皋、楓林、塘灣、西岸等村,村址四周山嶺不僅閉合,而且大體中軸對稱,有層次感。其次著眼于附近要有圓錐形山峰,且往往在村子東南方向,這個尖尖的山峰就是文筆峰,再在村子前面對文筆峰鑿一口池塘,使用權文筆峰投影于其中,意為“文筆蘸墨”,蒼坡、豫章等村都有此類沼池。
這樣的選址和布局,使村子的東、西、北三面都有山環抱,冬季不受寒風侵襲,夏季季風循河谷北上。“腰帶水”使村子位于彎彎曲曲河流的沉積而避開沖涮岸,解決了村落的防洪問題。
背山面水是建筑選址的基本格局。村落或城鎮在山與水的環抱之下,各自然要素的最佳組合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便是風水說中認為“有生氣”的地方。一般而言,理想的風水寶地最好是馬蹄形的,三面有山環抱,風水穴位于主峰的山腳下,山勢走向呈某種吉祥動物的態勢,穴前有一片鄰水的開闊地,河流溪水似金帶環抱,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是朝陽──不難想象,具備這樣一種條件的自然環境,對人的生存來說當然是十分理想的。
參觀了楠溪江古村落,你的感受如何?假設你是一個普通村民,請設計出你心目中的村落(圖、文形式)
【過渡】不管怎樣,心目中的村落應該符合人地和諧的觀念,而現階段我國開發了一個又一個古村落,我們心目中的古村落也正在逐步地變化。村落的出現是伴隨著人口的聚居逐漸形成的,村落的人口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下一步是不是就會形成城市呢?答案我們先不公布。
三、城市的起源
1.城市起源的條件
【學生講述】給出城市起源的圖片,學生敘述城市的起源過程。
【教師講述】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市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生產方式是制約城市形成發展的根本因素。城市起源的條件是多方面的,一般為兩個最基本的歷史條件: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和勞動分工。
(1)對于農業技術的創新是城出現的物質基礎,理解的關鍵是剩余產品;
(2)對于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理解的關鍵是商品交換。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相分離,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城市才隨之產生。
2.世界第一批城市的出現
【過渡】在城市的起源圖中,我們注意到城市由鄉村發展而來,而灌溉便利的地方則成為首選,看下圖,總結規律。
【學生活動3】給出相關圖片,學生根據課前預習,總結世界第一批城市出現地點的規律。
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是人類古文明興起的地區,也就是早期農業生產發達的地區。農業的發展,使一些人得以從事工商、軍事、文化、政治等活動,而這些非農活動是城市顯著的特色和根本的標志。農業發展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礎,例如氣候溫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而滿足這些條件的最理想地段是中緯度臨近大河沿岸地帶。現代考古學發現,世界早期的重要城市,一般都處于這樣的環境中。但遺憾的是,很多古城都只能在圖片上、書本上去欣賞了。
【學生活動4──分組比較討論】
學生分組課前收集世界文明發源地的相關資料,根據資料討論問題。
正面材料: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商丘作為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沒有中斷。古城商丘是我國商朝的都城,其歷史悠久,雖然是座古城,但由于發展得當,商丘憑著自己與“商”的不解之緣,依托黃金樞紐的地理位置,必將成為崛起于中原的一座現代化商貿城。
反面材料:某些古代城市(古巴比倫、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我國新疆的樓蘭地區)今天都已經成了一片廢墟。
(學生根據討論材料分析思考問題)
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曾經使大多數古代城市文明淪于衰亡。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因此成為荒蕪的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恩格斯告訴我們,人類曾經在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的地區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文明。可是人類在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中,毀壞了自然生態系統,同時也使古文明在那些地區消失。
再古老的文明,沒有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終究有一天會走向衰落,進而滅亡。面對這么多的事例,我們應該有所觸動。
【總結】鄉村也好,城市也好,他們都是聚落。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聚落,聚落的發展也離不開人們。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相信世界會更美好!愿我們家園更美麗!
【學生課外活動──webquest】webquest研究性活動
活動內容:由周莊看古村落的發展
活動形式:學生通過課前預習,進入網絡開始研究webquest;課堂上總結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
活動目的:通過這一新形式的研究性活動,進一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學會用更多的手段參與學習與研究。
〖任務〗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分別扮演這樣的角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團:負責考察周莊的情況,主持工作會議,并對是否可以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周莊的鎮長:工作如何開展?關店還是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普通周莊的居民:支持還是反對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何看待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與自身經濟利益的矛盾?
外來游客:對周莊的發展提出意見
〖成果〗請你給周莊的發展提供意見?(文字、圖片或其他方式)
第六單元 6.1 聚落的形成 篇2
[學習要求]
知識目標: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類
2.分析鄉村、城市的起源和條件
3.理解地理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能力目標: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身邊聚落形式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德育目標:
通過聚落的形成,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的協調統一
[教學重點]鄉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學難點]聚落的概念
[教具]電腦多媒體
[課型]新授課
[教法]圖例分析引導法教學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類的一種活動,與人類獲取食物的歷史同樣久遠。人類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區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整體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涉及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類
[結合圖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義及分類]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
聚落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
2.聚落的分類-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過去我國鄉村居民幾乎全是農民,所以鄉村又稱農村。
鄉村
城市
人口
農業人口
非農業人口
規模
較小
較大
聯系
城市是由鄉村發展而來的
3.研究意義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類作用于自然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對人類社會反饋最強的區域。聚落是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場所,它的形式與規模,既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也要有利于生產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態、組合類型無不深深打上了當地地理環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境。聚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生產力水平下形成的,作為人文環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肯定也受到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如西方鄉村聚落景觀與東方不同,同屬工業社會的西歐與北美,其城市景觀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規劃、建設并管理好聚居環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鄉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類的本性和需求
鄉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類早期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人們發現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開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實現防御、繁衍、獲取資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類聚居的發展是和人類生存進化分不開的,是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并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結果。從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類經歷了百萬年的漫長過程。
2.形成的歷史條件: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業、農業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類社會進入分散的鄉村聚落階段。
3.鄉村的發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鄉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鄉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農業生產水平逐漸提高,使鄉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漸穩定,規模和范圍逐漸擴大。
4.地理環境對鄉村形態的影響
村落的形態各異,不管是帶狀村落,還是多邊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響大。鄉村的形態,能反映地理環境的特點。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態的差異,這體現聚落的環境適應性。
圓形或多邊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流較少、平原面積大、地形完整、開闊和平坦。這樣的自然環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帶易形成鄉村聚落。
帶狀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網密度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鄉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條件:
a.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產生剩余產品
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剩余產品,這是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城市出現之前,人類農業生產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屬遷移農業,所以鄉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了固定鄉村的同時,農業有了一定的剩余產品,這就是說,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與農業差不多同時出現,所以說,城市與定居農業也是同時出現。
b.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第二次社會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出現了非農業人口和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進而出現商品交換和集散的場所──集市,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交換地域的進一步擴大,集市就有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讀課本圖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現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現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中低緯度地區,光熱條件好,大河沖積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這些地方,農業耕作業發展十分理想,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農副產品。世界早期城市臨河分布,也是因為用水、運輸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與古文明的聯系?(古城市的出現是古代文明的一種象征。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也就是人類古文明起源的地區。)
3.古代城市的發展受農業自然經濟的限制
讀圖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廢墟,為什么不能延續到今天?
古代城市興衰起落很大,發展很不穩定,自給自足的農村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古代城市的發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時摩亨佐·達羅的消失,也意味著環境的變味,人類曾經在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的地區創造了燦爛的古文明,可是人類在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中毀壞了天然的生態系統,使之荒漠化,同時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結
一、聚落
1.概念
2.分類:鄉村與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鄉村形成的原因
(1)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鄉村形成的歷史條件
(3)鄉村的發展
(4)村落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現必備的條件: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勞動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課后思考
1.討論我國南、北方鄉村景觀的形態差異及其原因。
2.討論早期城市的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課堂鞏固]
單項選擇題
1.關于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錯誤敘述是( )
a.鄉村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
b.城市規模較大,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c.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鄉村和城市是同時出現的
2.關于鄉村聚落的正確敘述是( )
a.世界上開始有了人類就出現了鄉村
b.世界上開始出現畜牧業就出現了鄉村
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與環境條件的關系不大
3.關于村落的形成與地區環境的關系的正確選項是( )
a.平原地區的鄉村,平面形態多呈圓形和不規則的多邊形
b.沿河谷分布的鄉村,平面形態多塊狀
c.平原地區的鄉村,因自然條件相對均一,平面形態多點狀
d.黃土高原上的鄉村多為帶狀平面形態
4.河流沖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的先進地區,其原因是( )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條件
b、暖濕的氣候,密集的人口
c、豐富的礦產,先進的技術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歷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數誕生在( )
a.河流中上游山區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緯度和沿海
d.資源豐富的內陸
6.關于城市和鄉村景觀差別的錯誤敘述是( )
a.城市建筑密度大,鄉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鄉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縱橫交錯,鄉村道路四通八達
d.城市人口多,鄉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