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掌握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知道我國的火山及其分布。
2.使學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及其危害。了解我國泥石流多發地區的分布。
3.對學生進行有關我國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方面的地理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重點]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教具準備]
1.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
2.“地動儀”圖片
3.地球儀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安排1.5課時,第一課時講完“地震”,后半個課時講完“火山”和“泥石流”。
[教學方法]
講述法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現在我們學習第三章最后一節。
[板書] 第三章 第五節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講授新課)
[提問] 同學們還記得世界上著名的兩大地震帶嗎?(學生議論、發言。教師在地球儀上向學生提示,共同說出答案。)
[講述] 我國處在世界上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個多地震的國家。(教師可用地球儀指示)
[板書] 一、多地震的國家
[講述]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了解我國本世紀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地震記錄,并閱讀“注解”,明確什么叫“震級”。
[講述] 我國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呈現一定的周期性,大概有連續十幾年是活躍時期,接著十幾年是比較平靜的時期,再又是活躍時期。
[板書] 1.活躍時期和平靜時期交替出現
[講述] 在世界各國中,我國是有文字記載地震最早的國家,《竹書紀年》一書所記載的夏朝發生的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
[展示圖片] 出示“地動儀”圖片。
[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在中國歷史課本上曾學過,這個儀器名稱是什么?是哪個朝代、哪位科學家發明的?(學生回答,教師提示、糾正)
[板書] 2.最早記載地震、發明地動儀的國家
[掛圖] 掛出“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
[講述] 我國地震活動比較多而且強烈的地區,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分,像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的接觸處,以及板塊斷裂破碎的地帶(教師邊講邊用地球儀指示)。例如,我國的臺灣、福建沿海正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正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還有一些地區地殼也不夠穩定。請同學們參考課本圖3·23,對照課文認識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指圖] 教師在“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上指出四個地震帶的位置,請同學們一一說出它們的名稱。
[板書] 二、主要地震帶
1.東南部的中國臺灣和福建沿海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指圖講述] 我國歷史上所發生的大地震,大多集中分布在上述四個地區。根據已有的資料記載,我國最大地震為8.5級,山東、西藏、寧夏各發生過一次。1556年陜西華縣(秦嶺東段北坡下)發生8級大地震,死亡80多萬人,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新中國成立后發生的危害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級為7.8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400枚廣島原子彈,奪去了24萬人的生命,使唐山這座華北重鎮猛烈震動中成為一片廢墟。請同學們看課文“讀一讀”中一位外出急診的醫生講述的唐山大地震的情形。
唐山地震后,唐山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已在一片廢墟上重建成一座欣欣向榮、擁有百萬以上人口的工業城市。(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本中“地震后的唐山”和“重建后的唐山”兩幅對比強烈的插圖,并請他們談談感想,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