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爭流的思想(精選13篇)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1
第二課、
一、高考考點
(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二、自主學習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⑴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問題,也就是 的關系問題。
⑵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包括那些內容
①思維和存在 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 的唯一標準。凡認為 ,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 ,就是唯心主義。各種哲學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②思維和存在 的問題,即 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對這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 與 。
可知論認為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人能夠認識世界,這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馬克思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不可知論者認為思維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這種觀點忽視了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認識能力總是在不斷地提高。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⑴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 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⑵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 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⑶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 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三、重點難點
⑴哲學的基本問題
⑵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材料】學生探究知識,發表自己的觀點。
有一天,莊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橋上,只見橋下有很多魚不停地游來游去,穿梭嬉戲,自由自在,好不愜意,于是莊子說,“你看,魚是多么快樂呀!”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反問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魚呀,你怎么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
思考:惠施的說法對嗎?
(歸納)按照惠施的說法,不是魚,就不知道魚的快樂,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論下去世界上就沒有可以認識的東西了,這個世界是不可以認識的。這就反映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的內容。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一是認為事物是可以認識的,一是認為事物是不可以認識的。世界是可知的。惠施的說法不對。
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對這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可知論認為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人能夠認識世界,這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馬克思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不可知論者認為思維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這種觀點忽視了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認識能力總是在不斷地提高。
四、板書設計:
五、考前演練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 )
a.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b.精神對物質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變化的 d.世界是普通聯系的
2.下列屬于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
a.民以食為天 b.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c.存在即被感知 d.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3.中國先秦思想家荀子認為,“天地之變,陰陽之化”,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從哲學的基本問題看,荀子的觀點屬于( )
a.不可知論 b.主觀主義 c.唯物主義 d.唯心主義
4. XX年1月31日,為了進一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業農村,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發展,中央1號文件出臺。這體現了( )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c.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d.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5.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
a.思維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b.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c.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 d.意識和物質有無同一性
6.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是( )
a.是否承認意識能否正確反映物質
b.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d.是否信仰宗教
7.材料一:王夫之提出,認為“氣者,理之依也”,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
材料二:朱熹說:“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所謂理與氣,此決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渾淪,不可分開”;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屬于什么樣的世界觀?簡要評析材料一的觀點。
六、學后反思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2
一、學習指導
(一)知識網絡
(二)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有:識記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什么、不可知論的基本內涵。解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理解對思維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通過匯集資料,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
(三)學法指導
1.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與追求,知識不等于智慧,不能把哲學僅從掌握知識的角度來學習。只有在學習知識和實踐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敢于質疑,通過親身體驗、長期積累,才能增長智慧。哲學是最高層次的理論思維方式,學習哲學知識與領悟哲學思想、體驗哲學思維方式,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比如,通過本框的學習,我們就要認真思考“為什么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學習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關系”等,而我們的思維智慧和思維能力就會在這種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提高。
2.把哲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生活和實踐是我們進入哲學殿堂、把握哲學智慧的重要途徑,對哲學問題的追溯和思考離不開人類的生活。學習本課的內容就要運用第一課學習的生活與哲學的關系,結合事例進一步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從中體會學習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指導作用。
3.建議對哲學感興趣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學點哲學史。在人類追索智慧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哲學派別,它們在相互辯難中發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哲學智慧是哲人在追求哲理的實踐中取得的智慧之果,在哲學史中充滿了人類的無窮智慧。
二、知識點撥
本課第一框講的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一框教材編寫的邏輯順序是:什么是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要準確理解哲學基本問題這一知識,需要掌握以下內容。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觀點,或者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觀點,是不可知論。
3.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的哲學家,在表達哲學基本問題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 )
a.意識能否正確地認識物質 b.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c.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否統一 d.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否統一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一標準的理解。要注意哲學基本問題兩個方面的內容和關系,a項屬于哲學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內容,c項強調的是任何哲學都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d項強調的是人類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兩類。正確答案為b。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兩類:一是認識世界,一是改造世界。人類無論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這個共同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
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
對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例題:下列關于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會面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③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④處理好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就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哲學基本問題與我們生活關系的理解。④選項絕對化,應舍棄。③選項沒有涉及我們的生活問題,也應舍棄。①②項在教材中都能找到答案。正確答案為a。
三、學習自評
(一)單項選擇題
1.哲學研究的問題很多,但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的問題是( )
a.研究宇宙中的大問題 b.研究人生問題
c.研究人類的認識問題 d.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2.各種哲學由于對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
a.意識和物質的關系 b.思維和存在的關系
c.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 d.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
3.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兩類,即( )
a.世界觀和方法論 b.思維和存在
c.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d.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學生要面對和處理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的關系,教師要面對和處理教學計劃和教學實際的關系,工人要面對和處理生產計劃與生產實際之間的關系……各行各業的人們做工作都有一個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工作計劃和工作實際的關系問題。這說明( )
a.學習哲學能很好地解決自己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b.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會面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d.正確處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生活的目的
5.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和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是因為( )
①對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②對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③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④哲學的一切問題都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1.人們常以“心想事成”來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在什么情況下,“心想”才可能“事成”呢?請以此說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明清之際的哲學家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用你學過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知識,談談上述觀點中“道”與“器”的關系。
四、能力拓展
1.列舉事例,分析哲學基本問題的兩方面內容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講“眼見為實”。你同意“眼見為實”嗎?為什么說“眼見”與“為實”之間的關系包含著哲學的基本問題?
五、相關信息
(一)“思維”和“存在”的哲學含義
思維,指理性認識,即思想;或指理性認識的過程,即思考。相對于存在而言,指意識、精神。存在,指“有”,既包括物質的東西,也包括精神的東西。對于思維而言的存在,是物質的同義語。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兩方面的關系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這兩方面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從理論上看,盡管哲學基本問題的兩方面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發生研究重點的轉移,但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其中第一個方面是根本的,第二個方面是從屬的。
首先,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解決是第二方面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方面內容是第一方面的展開和深化。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的正確解決有賴于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正確解決。其次,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的解決也影響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徹底解決,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在本體論上表現為二元論,在認識論上表現為不可知論。
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在哲學上稱為本體論,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在哲學上稱為認識論。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認識論總是滲透和貫穿著本體論。在漫長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各種哲學觀點層出不窮,無數哲學流派形態各異,但哲學所有理論無非分別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
(三)如何理解中國古代哲學家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探討
教材中的“專家點評”說:“中國古代哲學家主要探討天與人、名與實、形與神、知與行、心與物、理與氣等關系問題,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觀點。”下面對這個問題作一簡要解釋。
在中國哲學中同樣存在著哲學基本問題,不過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已。在中國傳統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依次集中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先秦至兩漢時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實之辨;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有無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時期的理氣之辨和心物之辨。這些論辯都蘊含著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和討論。
天人關系和名實關系是先秦至兩漢時期所討論的主要哲學問題。天人之辨可以說貫穿于整個中國哲學史的始終,哲學基本問題在這里主要表現為:“天”是指自然界還是指主宰萬物和人事禍福的天命?人能否對天(自然)有所作為?所謂“天命”,是將天奉為人格化的神,認為天有意志和意識,世界是按其命令建立和發展的,還是把它看作是自然運動發展的規律,從而賦予它以物質存在的意義?因此,關于天是自然界還是神意的天命的討論就蘊含著對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探究。名實之辨是討論名稱、概念與實在事物之間的關系。名稱、概念是思維的形式,因而名實之辨顯然涉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名稱、概念是實在事物的反映還是先天就有的?名稱、概念能否正確地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實在事物?
有無之辨涉及的哲學基本問題是:萬物的本體是物質世界本身還是在物質世界之外?形神關系表現為哲學上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主體的精神與物質性的形體哪一個是根本的問題。與名實之辨相比,有無之辨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討論就由思維的形式(名)和思維的對象(實)的關系,轉向思維主體自身和物質的關系,這無疑是更為深入了。
理器問題是與道器問題聯系在一起的。“道”與“器”相對,道是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器是具體的特殊事物,道的含義與“理”相同,器的構成元素是“氣”,因而道器問題可以歸結為理氣問題。當時的心物之辨和知行問題緊密地聯系著,因為心和物即精神和物質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知(認識)和行(實踐)的反復活動。理氣、心物之辨結合在一起,提出一個重要問題:“氣、理、心”三者哪個是最根本的?氣是物質世界,理是普遍觀念,心是主觀精神。可以說中國哲學發展到理氣、心物之辨,哲學基本問題已經比較明晰地被揭示出來了,通過理氣、心物之辨,圍繞著氣、理、心三者的關系,形成了以張載、王夫之為代表的氣一元論、以二程(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理一元論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一元論。最終由王夫之以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相結合的氣一元論,達到了傳統哲學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最高水平的回答。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3
江蘇南京市第一中學 李宏亮
【課標再現】
內容目標
提示與建議
一、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2援引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
¨ 古今中外許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論,表達著各自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爭辯、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不同。
¨
¨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
¨ 匯集資料: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
(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包括的兩方面的內容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內涵
(3)不可知論的基本內涵
2.理解
(1)為什么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2)如何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3)如何理解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僅具有從屬的意義
3.運用
(1)學會判定什么樣的觀點是唯物主義或是唯心主義的
(2)如何區分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3)如何區分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4)哲學的基本問題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1)使學生初步具有識別不同哲學派別本質的能力
(2)使學生初步具有自覺運用哲學基本問題理論認識、分析和把握社會生活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對世界的不同認識形成了不同的哲學,各種不同的哲學總是在相互辯難中發展,我們應該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自覺反對和批判唯心主義
(2)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世界,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
二、教學重難點
1.哲學的基本問題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三、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學生活動:展示一組著名學派的命題,請學生判斷理解并歸納出他們的最大分歧在哪兒?
(最大的分歧在于認同世界從哪里來,誰是世界的本原,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位的)
學生活動:學生說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困惑,歸根到底是處理好誰與誰的關系?
(如:學習實際效果不佳是學習計劃與實際狀態的脫節,歸根到底都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二、正文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
――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學生活動:展示四個代表觀點,請學生在閱讀課本p-1/9-1/10的基礎上,進行歸類。
(唯物主義:古希臘赫拉克利特“火產生了一切,一切都復歸于火”;唯心主義:王陽明“心外無物”;可知論:馬克思主義主張“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不可知論:英國哲學家休謨認為人所能認識的只是自己的感覺,至于感覺之外是否存在客觀世界,感覺能否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等問題,都是不可知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承認有客觀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認為是它引起人們的感覺,但人限于認識能力只能認識“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覺,不能認識“自在之物”本身。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a.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參照p11)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舉例:明清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氣是指的物質實體)、德國費爾巴哈“人不是導源于天,而是導源于地,不是導源于神,而是導源于自然界”。
b.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舉例:如英國貝克萊主張“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覺的集合”。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對這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a.可知論認為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人能夠認識世界,這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
舉例:馬克思主義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b.不可知論者認為思維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
缺陷:這種觀點忽視了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認識能力總是在不斷地提高。
舉例:“莊子夢蝶”莊子在大樹下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突然狂風大作,暴雨襲來,莊子飛來飛去無處躲藏。嚇醒過來原來是一場夢。于是莊子就思考了這樣的問題;莊子到底是蝴蝶還是人,夢境與現實誰是真實的。(其實,蝴蝶夢中莊子的疑問是最徹底的不可知論、懷疑論,因為他對自己的存在也表示了不可知和懷疑。)休謨認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覺,所謂通過認識而發現的客觀規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過是人在多次重復感覺以后形成的習慣性聯想,至于這種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實存在于客觀世界中,我們是無法證明的。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p-1/10—1/11,思考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并結合自己的體會加以說明。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第一性問題+同一性問題)
學生活動:“憶一憶”人類的兩項基本活動和必須處理的三對關系是什么?
(認識和改造世界、人與自然界、社會和人的關系,選擇其中的一個舉例分析)
舉例:p10的材料、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能力、習慣、知識基礎)、每年的家庭發展計劃、一個人的心情與當時的境遇;承認物質第一性就不會怕鬼神、不會參加封建迷信活動。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第一性問題+同一性問題)
(1)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
舉例: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首先要解決誰是第一性的問題,承認物質第一性就是要強調自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觀性、人與自然關系的客觀性(不可回避),進而才會探討如何尊重自然、滿足人的需要,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敬畏自然--圖騰崇拜的唯心主義和樸素唯物主義;掠奪自然--人的崇拜的唯心主義哲學和割裂人與自然關系的機械唯物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發展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舉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這就決定了他是唯物主義的哲學、決定了他對世界是怎樣的(聯系、發展、矛盾客觀性)、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決定個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問題的回答。
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學生活動:“學生講壇”提前布置,由2名學生在收集資料,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分別講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相關知識,教師在此基礎上補充。
(提示:觀點介紹中要把握基本觀點、觀點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題舉例等三個方面)
(一)唯物主義
1.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三種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
――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b.局限性
a.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
b.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c.代表人物
――古希臘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國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縝、張載等。
舉例: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認為“空氣”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時已形成的“五行學說”,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到后來宋明時期張載、王夫之等哲學家提出的“元氣學說”,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為“元氣”。萬物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
――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它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直觀猜測的缺陷,有了科學的根據,并用這種物質觀批判宗教唯心主義,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舉例:又稱資產階級唯物主義,產生17世紀英國,發展于18世紀法國,到達頂峰是19世紀德國
b.局限性
a.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
b.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見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
――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羅、霍爾巴赫、費爾巴哈等人
舉例:這種機械性的特點典型地表現在關于“人是機器”的論述之中,他們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利維坦》“物質世界是一個大機器,是各種機械的集合,一個活生生的人也不過是一架完全按力學規律運動的機器而已,心臟不過是發條,神經不過是游絲,關節不過是些齒輪,甚至連欲望、忿怒、愛情、恐懼等情感活動,也是純粹機械原因引起的。”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
――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b.地位
――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c.代表人物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
(二)唯心主義
1.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兩種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a.基本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b.代表人物
――德國的費希特、英國的貝克萊大主教、中國的孟軻、王守仁
舉例: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觀唯心主義
a.基本觀點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b.代表人物
――柏拉圖、黑格爾、中國的老子和莊子(道生萬物)、朱熹
舉例:把某種“客觀精神”當作世界萬物的本原的哲學學說,這種“客觀精神”,在古希臘柏拉圖那里叫“理念”,在黑格爾那里叫“絕對精神”,中國古代哲學家朱熹則稱之為“理”。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陣營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
――在于對物質和意識關系誰是第一性的回答
2.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
why:
因為各種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
舉例:形而上學主要是靜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問題,代表人物是笛卡兒、斯賓諾莎、洛克、萊布尼茨等人,以及法國唯物論者;如事物“是非此即彼的,矛盾的雙方中正確者必居其一。”牛頓:“絕對空間,就其本性來說,與任何外在的情況無關,始終保持著相似和不變。”“絕對的純粹的數學的時間,就其本身和本性來說,均勻的流逝而與任何外在的情況無關。” 辯證法的集大成者是黑格爾《小邏輯》。一般來說,形而上學最終容易陷入唯心主義泥潭,辯證法很容易出現完全思辨的唯心主義。
3.反對二元論的錯誤觀點
舉例:笛卡兒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后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三、小結
本節課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出發,重點學習了物質與意識關系問題的兩個核心問題即第一性和同一性問題,根據對第一性問題的回答引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進而學習了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三個基本形態以及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兩個基本形態,在學習中要主義各種哲學學派的基本觀點和代表人物,最好能分析和體會他們觀點中的局限性。
作業設置
1.同步完成《學習評價手冊》的相應內容。
2.結合課堂的學習和自己的閱讀收獲,給每一個哲學學派收集1-3個經典的哲學命題,體驗其中的哲學原理。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4
XX屆高考政治第一輪考點專項復習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
(1)是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意識和物質的關系)
【提示】
注意搭配,如不能說“思維和物質的關系”。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2)為什么:為什么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一,這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首先遇到并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第二,這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第三,這一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對哲學其它問題的回答。
2.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問題展開的。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3. 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
唯物主義是哲學中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物主義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經歷了三種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辨證歷史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
形態 基本觀點 合理性 局限性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認為金、木、水、火、土、氣等具體形態是世界本原。 否認神創論,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正確。 只是一種猜測,沒有科學根據。把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等同起來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性。 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經典觀點:
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
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充)
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為始基:“水”是萬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經典觀點: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也叫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其經典觀點有:
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4. 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唯心主義是哲學中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根本對立。它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唯心主義有兩種表現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唯心形態 基本觀點 認識論根源 總體評價
主觀唯心主義 把人的主觀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們認識世界離不開感覺夸大為世界的存在依賴于人的感覺 局限性:二者歸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識當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觀點是錯誤的。
可取處:就其局部范圍而言,它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
客觀唯心主義 把某種客觀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們思維中的概念夸大為脫離了物質的神化了的絕對
【擴展】
1、列寧語:唯心主義是“人類認識這棵活樹上的一朵無實花”。
一是說明唯心主義的根本錯誤,二是說明唯心主義有其認識論根源,三是說明唯心主義局部可借鑒。
2、主觀唯心主義的經典觀點:
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王守仁:心外無物
慧能: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休謨:我們的知覺是我們的唯一對象
費希特:世界是自我創造的非我
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叔本華:萬物是我們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
3、客觀唯心主義的經典觀點:
中外“神創論”(盤古開天地、上帝創世紀)
柏拉圖:理念論
黑格爾:絕對觀念論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朱熹:理在事先
4、生活中的客觀唯心主義(神秘主義)
“8”就是發,喜鵲報喜,慧星出現乃不祥之兆,指紋、手相、星座、生肖、風水決定人的命運
5、唯物主義一定正確,唯心主義一定錯誤嗎?
古代唯物主義和近代唯物主義是根本觀點正確,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義是根本觀點錯誤,但從局部范圍看有一定借鑒意義。
哲學基本問題和基本派別的關系
區 別 哲學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哲學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聯 系 哲學基本派別是對哲學基本問題中的第一個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形成的。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5
XX屆 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哲學學案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學習要求:
1.按考點要求自主、全面復習知識點內容,特別注意鞏固基礎知識記憶;
2.自主、獨立、認真完成鞏固練習,對照參考答案訂正練習中的錯誤,補充解答殘缺部分,及時記錄練習失誤中的知識殘缺與思維缺失,并進行必要的自我反思與總結。
3.答案一律填寫在規定的答題紙上,按要求及時上交備查。
考點要求:
1.理解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
2.了解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3.理解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三種基本歷史形態;
4.理解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兩種基本形態;
一.基礎知識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 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 問題的不同回答,將哲學區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唯物主義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 、 、
;唯心主義包括 和 兩種基本形態。
3.哲學史上存在著 、 “兩個對子”,但從基本派別看,是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a.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 c.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b.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 d.唯物與唯心的關系問題
2.哲學基本問題在人們的現實活動中表現為
a.人與人的關系 b.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c.人與世界的關系 d.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以下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的問題屬于這類問題的是
a.經濟發展要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率的關系 b.改革管理體制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
c.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d.從學習行為與心理的實際確定學習計劃
4.在中國哲學史的發展中,名與實、形與神、心與物的關系實質上是
a.哲學基本問題的體現 b.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c.物質與運動關系的體現 d.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能動性關系的體現
5.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上,如果認為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則這種觀點屬于
a.不可知論 b.形而上學 c.唯心主義 d.唯物主義
6.甲說:“我在故我思。”乙則說:“我思故我在。”從甲乙兩人的觀點可以看出
①兩者的觀點反映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②甲的觀點是辯證法的,乙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
③甲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乙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
④兩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問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下列選項與“我思故我在”觀點相一致的是
a.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d.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
8.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都主張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它們的區別在于
a.對物質屬性的不同理解 b.對意識有不同的理解
c.主張意識決定物質 d.對意識標準的不同理解
9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果片面夸大某一個片段,就可能導致唯心主義。比如,客觀唯心主義就是
a.主張人的認識離不開實踐 b.主張人的認識離不開感覺
c.把我們的感覺夸大為世界的本原 d.把概念神化為脫離物質的絕對
10.列寧把唯心主義哲學稱作是“一朵不結果的花”,是因為
①唯心主義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義片面夸大意識作用
③以唯心主義為指導也能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 ①③
11.有人把唯物主義理解為貪吃、娛目、肉欲、愛財、投機等,而把唯心主義理解為對美德、普遍的人類之愛的信仰。這種觀點
a.錯誤理解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
b.正確分析了唯物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c.主張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心主義
d.揭示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理論界限
12.法國哲學家笛卡爾主張物質和精神彼此獨立、互不相干,但他在論證物質和精神兩個本原怎樣結合在一起時,不得不搬出一個萬能的“上帝”來幫忙。這表明
a.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并非哲學的基本問題
b.二元論調和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c.二元論最終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沼
d.二元論與唯物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
13.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不顧實際事實,憑想像與主觀愿望辦事的錯誤,說到底是
a.是對客觀事實的能動反映 b.忽視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c..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d.沒有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
14. “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恩格斯的這一論述表明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否認意識反映物質
b.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意識能否正確反映物質的問題
c.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就是辯證唯物主義
d.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
15.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在根本觀點上是正確的,但也有不足之處,它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a.缺少辯證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斷發展中的物質世界
b.它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在社會歷史觀上卻是唯心的
c.否認意識反映物質 d.往往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
16.關于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表述正確的是
①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堅持意識是本原的根本觀點 ②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 ③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具有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的局限性
④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氣、火、土等,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7.有人稱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半截子唯物主義”,這主要是說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a.沒有實現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 b.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c.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d.把世界的本原的物質理解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18.自有人類以來,思想領域內的斗爭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而哲學上的斗爭是最高形式的斗爭。這里說的哲學上的斗爭,最根本的是
a.物質和意識的斗爭 b.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斗爭
c.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 d.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回答19—20題。
19.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屬于
a.機械唯物主義 b.樸素唯物主義 c.辯證唯物主義 d.唯心主義
20.赫拉克利特的這一思想被列寧評價為“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說明。這一評價說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義根本觀點與樸素辯證法思想結合在一起
b.把唯物論和認識論科學地統一起來
c.是現代唯物主義的創始人
d.對世界的看法堅持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21.下列觀點中體現唯物論思想的有
①“心外無物” ②“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⑤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⑥氣者,理之依也 ⑦我的靈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⑧上帝創造一切
a.①②⑦ b.②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⑥
22.古有一人,無論做何事均問陰陽先生,看是否吉時,一日,被塌墻所壓,請鄰人救,鄰人曰:“先問陰陽先生,今日是否宜動土。”這一故事啟示我們
a.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b.要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c.一切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
d.要從正確的思想原則出發處理事情
三.簡析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23.簡述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并指出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克服這些局限性上取得的哲學成就。(12分)
24.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彩,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明•王守仁)
材料二: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此氣,先有此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還在塞里……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宋•朱熹)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觀點在哲學上有什么不同?二者的共同點是什么?(6分)
(2)列舉生活實例分析上述觀點在現實生活中的危害。(6分)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 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 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
2.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d d a a a b b d a a
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c d d d c c b a d a
三.簡析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23.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缺乏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辯證唯物主義在概括總結了近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嚴格區分物質具體形態與哲學物質概念,指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在于其客觀實在性,深刻而科學地揭示了世界的物質本質。(4分)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主張世界物質性的同時,存在形而上學的錯誤,辯證唯物主義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堅持了全面、聯系與發展的觀點。對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因而是科學的。(4分)③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觀上具有唯心主義的局限性。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與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等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4分)
24.(1)材料一把人的主觀精神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反映的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材料二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反映的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把思維當作世界的本原。(6分)
(2)舉例(略)說明中主要涉及以下危害:①主觀唯心主義導致人們在實際工作中以主觀想像代替客觀事實與規律,主觀蠻干。②客觀唯心主義則會導致迷信盛行,阻礙人們正確認識世界與自覺改造世界,阻礙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其他分析言之有理的可以給分)(6分)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6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考綱考點解讀】
明確考綱(1)百舸爭流的思想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
課程標準內容目標:援引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提示與建議:古今中外許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論,表達著各自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爭辯、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不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匯集資料: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
備考指要本部分在高考中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大,一般會結合中外哲學家的著名論斷、古今俗語、現實生活中具體事例等為內容,考察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區別,考察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特點及其區別。【考點精講精析】
考點2百舸爭流的思想一、知識梳理1.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①第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也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正是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物質決定意識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意識決定物質的,就是唯心主義。②第二是思維和存在之間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也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學區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凡肯定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觀點,就是可知論;凡否定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觀點,就是不可知論。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絕大多數唯心主義哲學家都肯定了思維能夠正確認識存在,而少數哲學家堅持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易混易錯點】①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②不可知論完全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開的)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主要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類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哲學要從整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其觀點只是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這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原子的屬性等同于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同時它在社會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因而具有局限性。5.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知識拓展1】唯物主義三種形態的比較比較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區別基本觀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承認物質決定意識,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性,意識對物質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特別是認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物質的。進步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在總結自然科學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①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②它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局限性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物質的具體形態,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具有機械性和形而上學行。在社會歷史領域不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表現為唯心主義歷史觀。聯系①它們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都是與唯心主義根本對立的。②從外延上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提示】不能認為唯物主義都是科學的。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但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只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知識拓展2】唯物主義的常見觀點基本形態常見觀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②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③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④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⑤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⑥泰勒斯:水是萬物的始基。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①霍爾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②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③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6.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7.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易混易錯點】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的關系。典型代表基本觀點(不同點)相同點主觀唯心主義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②慧能: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③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④王守仁:心外無物⑤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⑥笛卡爾:我思故我在⑦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⑧休謨:我們的知覺是我們的唯一對象⑨貝克萊:存在即是被感知把人的主觀精神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在先,物質在后,意識決定物質。客觀唯心主義①柏拉圖:理念論②黑格爾:絕對精神③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④朱熹:理生萬物,理在氣先把客觀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二、典型例題1.(山東卷)有一首英語兒歌這樣唱道“告訴我為什么星辰閃耀,告訴我為什么常春藤纏繞……因為上帝創造星辰閃耀,因為上帝創造常春藤纏繞……”美國一位著名科普作家這樣改動了歌詞:“核聚變讓星辰閃耀,向性運動讓常春藤纏繞……”這一改動反映了①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②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的區別③科學精神與宗教精神的區別④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區別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本題以兒歌歌詞為背景,考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知識。歌詞的改動反映了“星辰閃耀”“常春藤纏繞”是上帝還是科學,故①③說法正確。②④與題意無關。【答案】a2.(江蘇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史上的兩個基本派別,唯心主義者都主張a.事物是感覺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識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認識的【解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就在于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存在根本上的差異,唯心主義者都主張意識是世界的本原。a和b分別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主張,d為不可知論,均不符合題意。【答案】c3.(廣東單科)“道,猶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與此哲理點相通的是a.自然從來不飛躍b.物理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d.動之端乃地之心也【解析】“道”本指人行走的道路,后引申為道理、過程、規律。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是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所以選c。a屬于形而上學觀點,b和d為唯心主義觀點。【答案】c4.(全國新課標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a.“心外無物”b.“天地為萬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間者,物也”d.“舍天地則無以為道”【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義觀點,b、c、d項均是唯物主義觀點;a項是唯心主義觀點,符合題意要求。【答案】a5.(江蘇卷)下列選項與“我思故我在”觀點相一致的是a.未有這事,先有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貴在天d.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解析】本題考查主觀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我思故我在”體現了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b項體現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acd三項均體現了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故本題選b項。【答案】b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7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導學案
【課前延伸學案】
學習目標:
1、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思維和存在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2、唯物主義及其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3、唯心主義及其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
二、基礎知識梳理:
★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內容: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和 的關系問題,也就是 和 的關系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思維和存在何者為 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 和 的唯一標準。
第二,思維和存在是否有 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 和 的標準。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原因)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 和 的基本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 、 的問題。
(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 和 ,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 和 誰是 的問題展開的。
(2)、唯物主義認為, 是本原的,意識是 的,先有 后有 , 決定 。
(3)、唯心主義認為, 是本原的, 依賴于 。不是 決定 ,而是 決定 。
★(4)正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派別 基本
形態 主要觀點 基本評價 常考觀點
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 古代
樸素
唯物
主義 ①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
②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具體的物質形態。 進步性:堅持了唯物主義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局限性:其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 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近代
形而
上學
唯物
主義 ①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進步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局限性: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辯證
唯物
主義
和歷
史唯
物主
義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等等 進步性: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局限性: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辯證唯物論
唯物辯證法
認識論
歷史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主觀
唯心
主義 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局限性: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局部范圍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王守仁:心外無物 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休謨:我們的知覺是我們的唯一對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
客觀
唯心
主義 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神、真主、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局限性:夸大了客觀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圍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外的“神創論” 柏拉圖:理念論 黑格爾:絕對觀念論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朱熹:理生萬物,理主動靜,理在事先
4、哲學上的“兩個對子” 和 , 和
“兩大陣營”或兩大基本派別 和
【課堂探究案】
探究一:辨析:承認物質利益就是唯物主義,強調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義。
探究二:某校高三(8)班組織學生針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正確性進行大討論:甲組認為,唯物主義都是科學的,都是我們應該提倡的;凡是唯心主義都是非科學的,我們應徹底否定。乙組認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各有得失,應辨別的認識。
結合上述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各自的根本觀點是什么?
(2)對于上述兩組的觀點你是如何認識的?
參考答案
探究一:(1)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識后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
(2)追求物質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義,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主觀蠻干地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心主義的表現。強調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義,如果是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重視意識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義。
(3)因此,這個觀點是不科學的、錯誤的。
探究二:(1)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識后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
(2)①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基本派別,其劃分標準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②從本質上說,唯物主義是對世界本原問題的回答是科學的,但唯物主義經歷了不同發展形態,對其科學性要作具體分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由于對物質的解釋不夠科學,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制度,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應大力提倡。③一切唯心主義者在世界本原問題上的回答都是錯誤的,因而成為不結果的花,但作為一個基本哲學派別,對人類認識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由此可見,乙組的觀點是正確的,甲組的觀點應辯證的認識。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8
XX屆 高三政治復習哲學學案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學習要求:
1.按考點要求自主、全面復習知識點內容,特別注意鞏固基礎知識記憶;
2.自主、獨立、認真完成鞏固練習,對照參考答案訂正練習中的錯誤,補充解答殘缺部分,及時記錄練習失誤中的知識殘缺與思維缺失,并進行必要的自我反思與總結。
3.答案一律填寫在規定的答題紙上,按要求及時上交備查。
考點要求:
1.理解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
2.了解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3.理解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三種基本歷史形態;
4.理解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兩種基本形態;
一.基礎知識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 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 問題的不同回答,將哲學區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唯物主義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 、 、
;唯心主義包括 和 兩種基本形態。
3.哲學史上存在著 、 “兩個對子”,但從基本派別看,是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a.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 c.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b.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 d.唯物與唯心的關系問題
2.哲學基本問題在人們的現實活動中表現為
a.人與人的關系 b.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c.人與世界的關系 d.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以下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的問題屬于這類問題的是
a.經濟發展要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率的關系 b.改革管理體制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
c.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d.從學習行為與心理的實際確定學習計劃
4.在中國哲學史的發展中,名與實、形與神、心與物的關系實質上是
a.哲學基本問題的體現 b.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c.物質與運動關系的體現 d.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能動性關系的體現
5.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上,如果認為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則這種觀點屬于
a.不可知論 b.形而上學 c.唯心主義 d.唯物主義
6.甲說:“我在故我思。”乙則說:“我思故我在。”從甲乙兩人的觀點可以看出
①兩者的觀點反映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②甲的觀點是辯證法的,乙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
③甲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乙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
④兩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問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下列選項與“我思故我在”觀點相一致的是
a.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d.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
8.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都主張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它們的區別在于
a.對物質屬性的不同理解 b.對意識有不同的理解
c.主張意識決定物質 d.對意識標準的不同理解
9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果片面夸大某一個片段,就可能導致唯心主義。比如,客觀唯心主義就是
a.主張人的認識離不開實踐 b.主張人的認識離不開感覺
c.把我們的感覺夸大為世界的本原 d.把概念神化為脫離物質的絕對
10.列寧把唯心主義哲學稱作是“一朵不結果的花”,是因為
①唯心主義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義片面夸大意識作用
③以唯心主義為指導也能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 ①③
11.有人把唯物主義理解為貪吃、娛目、肉欲、愛財、投機等,而把唯心主義理解為對美德、普遍的人類之愛的信仰。這種觀點
a.錯誤理解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
b.正確分析了唯物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c.主張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心主義
d.揭示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理論界限
12.法國哲學家笛卡爾主張物質和精神彼此獨立、互不相干,但他在論證物質和精神兩個本原怎樣結合在一起時,不得不搬出一個萬能的“上帝”來幫忙。這表明
a.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并非哲學的基本問題
b.二元論調和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c.二元論最終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沼
d.二元論與唯物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
13.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不顧實際事實,憑想像與主觀愿望辦事的錯誤,說到底是
a.是對客觀事實的能動反映 b.忽視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c..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d.沒有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
14. “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恩格斯的這一論述表明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否認意識反映物質
b.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意識能否正確反映物質的問題
c.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就是辯證唯物主義
d.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
15.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在根本觀點上是正確的,但也有不足之處,它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a.缺少辯證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斷發展中的物質世界
b.它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在社會歷史觀上卻是唯心的
c.否認意識反映物質 d.往往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
16.關于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表述正確的是
①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堅持意識是本原的根本觀點 ②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 ③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具有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的局限性
④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氣、火、土等,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7.有人稱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半截子唯物主義”,這主要是說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a.沒有實現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 b.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c.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
d.把世界的本原的物質理解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18.自有人類以來,思想領域內的斗爭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而哲學上的斗爭是最高形式的斗爭。這里說的哲學上的斗爭,最根本的是
a.物質和意識的斗爭 b.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斗爭
c.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 d.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回答19—20題。
19.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屬于
a.機械唯物主義 b.樸素唯物主義 c.辯證唯物主義 d.唯心主義
20.赫拉克利特的這一思想被列寧評價為“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說明。這一評價說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義根本觀點與樸素辯證法思想結合在一起
b.把唯物論和認識論科學地統一起來
c.是現代唯物主義的創始人
d.對世界的看法堅持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21.下列觀點中體現唯物論思想的有
①“心外無物” ②“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⑤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⑥氣者,理之依也 ⑦我的靈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⑧上帝創造一切
a.①②⑦ b.②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⑥
22.古有一人,無論做何事均問陰陽先生,看是否吉時,一日,被塌墻所壓,請鄰人救,鄰人曰:“先問陰陽先生,今日是否宜動土。”這一故事啟示我們
a.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b.要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c.一切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
d.要從正確的思想原則出發處理事情
三.簡析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23.簡述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并指出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克服這些局限性上取得的哲學成就。(12分)
24.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彩,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明•王守仁)
材料二: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此氣,先有此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還在塞里……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宋•朱熹)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觀點在哲學上有什么不同?二者的共同點是什么?(6分)
(2)列舉生活實例分析上述觀點在現實生活中的危害。(6分)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答題紙
班級 姓名 學號 完成時間 家長簽名
一.基礎知識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2.
3.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三.簡析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23.(12分)
24.(1)(6分)
(2)(6分)
自我反思與總結: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 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 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
2.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d d a a a b b d a a
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c d d d c c b a d a
三.簡析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23.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缺乏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辯證唯物主義在概括總結了近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嚴格區分物質具體形態與哲學物質概念,指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在于其客觀實在性,深刻而科學地揭示了世界的物質本質。(4分)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主張世界物質性的同時,存在形而上學的錯誤,辯證唯物主義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堅持了全面、聯系與發展的觀點。對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因而是科學的。(4分)③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觀上具有唯心主義的局限性。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與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等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4分)
24.(1)材料一把人的主觀精神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反映的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材料二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反映的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把思維當作世界的本原。(6分)
(2)舉例(略)說明中主要涉及以下危害:①主觀唯心主義導致人們在實際工作中以主觀想像代替客觀事實與規律,主觀蠻干。②客觀唯心主義則會導致迷信盛行,阻礙人們正確認識世界與自覺改造世界,阻礙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其他分析言之有理的可以給分)(6分)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9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溫故知新】高考資源網,中國最大的高考網站,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1.哲學的含義?
2.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目標導航】
高考考點:
◆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
△了解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理解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三種基本歷史形態
△理解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兩種基本形態
【自主探究】:親愛的同學,請你根據下面的提示,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做好自學和預習。相信你一定行!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高考資源網,中國最大的高考網站,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注意:并非凡是唯物主義的觀點都是科學的
2、唯心主義(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基本形態?)
3、哲學的兩個對子:
【溫馨提示】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普列漢諾夫)自學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發現、有什么疑惑?請及時把你思維的火花記錄下來,以便與其他同學討論、共享。
一、互動探究: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培根)親愛的同學,請你參與討論,合作共享。
1、議一議: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它包括哪兩個方面的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
它有兩個方面內容:高考資源網,中國最大的高考網站,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a.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即存在和思維那個是世界的本原,誰決定誰的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主要分歧
b.思維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主要分歧。
2、想一想:分別說明下列觀點哪些屬于可知論,哪些屬于不可知論?
(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可知論)
(2). 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范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不可知論)
(3). 認識完全局限在經驗的范圍內,人不僅不能感知和證明物質實體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證明精神實體(包括上帝)的存在。(不可知論)
(4). 人的感官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不可知論)
3、議一議:哲學的兩個對子是什么?
哲學上“兩個對子”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哲學中這“兩個對子”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①其區別在于它們所回答的是哲學中的兩個不同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是關于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屬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范疇,是源;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關于世界“怎么樣”的問題,是流。
②其聯系主要表現在: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又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的影響和制約。
二、誤區點撥:
分別說明下列觀點屬于那種哲學觀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
1.“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3.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客觀唯心主義)
4.氣者,理之依也。(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5.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客觀唯心主義)
6.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被人的頭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高考資源網,中國最大的高考網站,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7.“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8.“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9.牛頓的“微粒說”、道爾頓的“化學原子論”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1.古印度“四根說” :地、火、水、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12.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相雜,以成百物。 (《國語•鄭國》)(主觀唯心主義)
13.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14.水是萬物之原,萬物生于水、又復歸于水(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15.物是觀念的集合。(主觀唯心主義)
16.存在就是被感知 (主觀唯心主義)
17. 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18.上帝創世說(客觀唯心主義)
19.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主觀唯心主義)
20.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主觀唯心主義)
21.理在事先,理生萬物(客觀唯心主義)
22.獨立的心理實體是不存在的,心靈只是機械運動在人的身體上的一種現象或結果。(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23. 人的個性的不同,是由其身體決定的。(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24. 世界的存在就是機械運動。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動物和其它,其規律就是機械規律。(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25.我思故我在(主觀唯心主義)
26.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7. 氣凝為形,蘊發為光,竅激為聲,皆為氣(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8. 物是絕對觀念的外化(客觀唯心主義)
29.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主觀唯心主義)
30. 天命主宰人間世界(客觀唯心主義)
親愛的同學,如果你還有不明白的問題,不要緊,請認真聽講,老師和其他同學會和你一起解決的。
三、知識盤點:你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課時學習的內容嗎?圍繞該內容,你學到了哪些重要知識?你能畫出本課的知識結構圖嗎?試試看,你能行!
一、單項選擇題高考資源網,中國最大的高考網站,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1.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
a.哲學與人類生存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問題 b.人與周圍世界的基本關系問題
c.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d.關于人的本質問題
2.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對立的根本點在于
a.世界發展動力問題 b.意識本質問題
c.世界本原問題 d.實踐本質問題
3.在我們現實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問題屬于
a.唯物論 b.唯心論 c.二元論 d.不可知論
4.(07江蘇政治)哲學基本問題在人們的現實活動中表現為
a.人與人的關系 b.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c.人與世界的關系 d.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5.中國古代哲人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是一種:
a.宿命論觀點 b.唯意志論觀點
c.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d.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6.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原”的論點。春秋時代《管子》書中的《水地》篇中也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根源”的學說。上述觀點
a.是完全正確的,屬于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b.是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存在不足之處
c.不符合客觀實際,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d.弄清了世界的本原,是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7.下列說法正確反映思維和存在關系的是:
a.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閉 b.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c.物是觀念的集合 d.未有此氣,已有此理
8.下列說法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有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物是觀念的集合 ③氣者,理之依也 ④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⑤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絕對精神的體現和派生物 ⑥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來直接改變物質結構,就是信奉:
a.主張精神主宰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唯心論
b.主張精神是脫離人腦獨立存在的客觀唯心論
c.認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
d.認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踐唯物主義
10.下列命題中,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絕對觀念的外化 d.萬物皆備于我
11.(09廣東大綜合)黑格爾認為,世界的發展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部體上看,黑格爾哲學體系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 d.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12.(09山東文綜)“幾十年的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學點哲學的確可以使人
做事情少犯錯誤,做研究少走彎路。”下列觀點與“國家最高科學
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基礎 b.哲學是人類對某一具體領域規律的概括
c.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d.哲學具有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1、你完成本“案”的情況( ) a.很好 b.較好 c.一般 d.較差
2、你在本節課上的表現情況( )a.很積極主動 b.較積極主動 c.一般 d.較差
3、你的收獲與困惑:
教學反思:
參考答案高考資源網,中國最大的高考網站,您身邊的高考專家
一、選擇題
1-5:ccddd 6-10:bbdac 11-12:bd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
(1)哲學的基本問題
(2)唯物主義及其表現形式
(3)唯心主義及其表現形式
◇理解:
(1)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
(2)正確認識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3)區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分析:
(1)援引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
(2)從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論斷來分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
(3)從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判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2、能力目標: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維能力
3、態度、價值觀目標
本課學習,了解哲學發展的歷史,明確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求 我們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二、【重點、難點】:
1、哲學的基本問題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三、【整體感知】: 同學們學習本課,將通過認識哲學的基本問題來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理解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一直貫穿著哲學發展的歷史。通過對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的言論中,感受哲學思辨的獨特魅力,堅定辯證唯物主義立場。
四、【方法點津】:
(1)列舉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論,進行分析、判斷。
(2)從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具體做法來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3)結合事例說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性。
(4)結合當地政府的政策、舉措分析是否堅持了唯物主義。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言行并結合本課知識進行歸類、總結。
五、【課文導語】:在人類追索智慧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哲學派別。它們在相互辯難中發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各種哲學派別的本質?這就要求我們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掌握什么是唯物主義、什么是唯心主義.吸收前人的智慧,堅定辯證唯物主義立場。
第一框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第六課時)
◇課堂探究:哲學研究的問題有許多,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出一個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的問題?
◇探究提示:哲學研究的問題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維等,但是貫穿于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多方面的。
傳統的觀點認為有兩個方面。其中,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各種哲學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對這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可知論認為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人能夠認識世界,這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馬克思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不可知論者認為思維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這種觀點忽視了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認識能力總是在不斷地提高。
對以上問題可以采用圖示法理解:
◇課堂練習: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
a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 c.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b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 d.唯物與唯心的關系問題
答案:c
解析: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故選c。其余選項錯誤。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課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學問題是什么?
(2)你認為處理好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重要嗎?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學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學習計劃、教學計劃、收獲計劃、做工方法、企業經營策略這些屬于思維的問題,而學習實際、教學實際、收獲實際、做工實際和企業面對的實際則屬于存在的問題。
(2)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十分重要。因為學習計劃的制定必須從你自身的學習實際出發,如果學習計劃脫離了自己的實際情況,起不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如果不制定學習計劃則又會使我們的學習帶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一個好的學習計劃是能夠如實地反映自身學習的實際情況的,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習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人類誕生數百萬年來,一代又一代地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兩類,一是認識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長過程中,人類不僅逐漸認識著外部世界的現象、本質與規律,不斷思考著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而且在盡力追求自身的發展與完善。就每個人來說,他總是在不斷地處理著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自己與自然界的關系,二是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三是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無論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因此,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對思維和存在究竟哪個是本原,思維與存在究竟誰決定誰的問題回答得不同,哲學的性質就不同;對思維和存在究竟哪個是本原,誰決定誰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課堂練習: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 )
a、是否承認存在決定思維 b、是否承認思維反映存在
c、是否承認世界是可以正確認識的 d、是否承認人能不能認識和改造世界
答案:a
解析:凡承認存在決定思維的,屬于唯物主義;凡承認思維決定存在的,屬于唯心主義,故選a。b、c、d三項都從屬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選。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11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哲學的基本問題)
教育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憶目標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包括哪兩方面內容?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論的基本內涵
2、理解目標
(1)為什么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2)如何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3、運用目標
(1)學會判斷什么樣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什么樣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
(2)如何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
(3)哲學的基本問題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1、使學生初步具有識別不同哲學派別本質的能力
2、使學生初步具有自覺運用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認識、分析和把握社會生活現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對世界的不同認識形成了不同的哲學,各種不同的哲學總是在相互辯難中發展,應該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自覺反對和批判唯心主義。
2、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世界,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
教學重點難點:
1、哲學的基本問題(重點、難點)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難點)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重點)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難點)
教學課時安排:3課時
【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準備安營扎寨休息的時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籠罩。他們知道神就要出現了。因此,他們滿懷殷切地期盼,恭候著來自上蒼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終于說話了:“你們要沿路多撿拾一些鵝卵石,把它們放在你們的馬韃子里。明天晚上,你們會非常快樂,但也會非常懊悔。”說完,神就消失了。牧民們感到非常失望,因為他們原本期盼神能夠給他們帶來無盡的財富和健康長壽,但沒想到神卻吩咐他們去做這件毫無意義的事。但是不管怎樣,那畢竟是神的旨意,他們雖然有些不滿,但是仍舊各自撿拾了一些鵝卵石,放在他們的馬韃子里。就這樣,他們又走了一天,當夜幕降臨,他們開始安營扎寨時,忽然發現昨天放進馬韃子里的每一顆鵝卵石竟然都變成了鉆石。他們高興極了,同時也懊悔極了,后悔沒有撿拾更多的鵝卵石。
這個故事意在告訴我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有許多看似鵝卵石一樣的東西被我們有意或無意地丟棄了,然而,有一天,當我們需要它的時候,它卻變成了鉆石,而我們卻不得不為以前丟棄它而懊悔不已。這個故事十分傳奇,道理也值得我們珍惜。但這個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嗎?神能夠指點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嗎?
【講授新課】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意識)和存在(物質)的關系問題
哲學作為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要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要回答宇宙問題、人生問題和認識問題。哲學所涉及的問題很廣泛,但哲學的基本問題只有一個,這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舉例】思維:如計劃、構想、思想、觀念;
存在:客觀實在的東西
(可見的;不可見的如電磁波、引力、浮力)
【課堂探究】p9哲學研究的問題有許多,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出一個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的問題?
【探究提示】能。這個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名 言】p9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名言意在說明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
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
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最重要的方面) 唯心主義—意識決定物質
思維和存在
的關系問題 可知論—思維能夠正確反 映存在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不可知論—思維不能正確 反映存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
a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這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簡言之,就是思維和存在誰先產生,誰后產生,誰決定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就是唯心主義。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這兩大派別之外。
【舉例導入】莊子夢蝶的故事
睡著了會做夢,這是一種很平常的現象。正常人都能分清夢和真實,不會把它們混淆起來。如果有誰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醒來后繼續把自己當作蝴蝶,張開雙臂整天在花叢草間作飛舞狀,大家一定會認為他瘋了。然而,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有一回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醒來后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竟是剛才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現在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子?”好像沒有人因為莊子提出這個問題而把他看成一個瘋子,相反,大家都承認他是一個大哲學家。哲學家和瘋子大約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們是以不同的特點區別于正常人的。瘋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識,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分清夢與真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嚴重的障礙。哲學家完全明白常識的含義,但他們不像一般的正常人那樣滿足于此,而是要對人人都視為當然的常識追根究底,追問它們是否真有道理。
按照常識,不管我夢見了什么,夢只是夢,夢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實的生活中,這個真實的生活絕不是夢。可是,哲學家偏要問:你怎么知道前者是夢,后者不是夢呢?你究竟憑什么來區別夢和真實?可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回答起來還真不容易呢。你也許會說,你憑感覺就能分清哪是夢、哪是真實。譬如說,夢中的感覺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覺是清晰的,夢里的事情往往變幻不定、缺乏邏輯,現實中的事情則比較穩定、條理清楚。人做夢遲早會醒,而醒了卻不能再醒,如此等等。然而,哲學家會追問你,你的感覺真的那么可靠嗎?你有時候會做那樣的夢,感覺相當清晰,夢境栩栩如生,以至于不知道是在做夢,還以為夢中的一切是真事。
莊子提出的問題貌似荒唐,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這個問題便是:我們憑感官感知到的這個現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著?莊子對此顯然是懷疑的。在他看來,既然我們在夢中會把不存在的東西感覺為存在的,這就證明我們的感覺很不可靠,那么,我們在醒時所感覺到的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圍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個錯覺,一種像夢一樣的假象。
b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簡言之,世界能否被正確認識。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區分出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凡認為思維能夠正確認識存在的觀點屬于可知論;凡認為思維不能認識存在的觀點或至少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屬于不可知論。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者和一些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極少數的哲學家否認物質和意識具有統一性,否認認識世界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這是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的理由是:客觀世界不存在可以被認識的任何可能,世界不過是雜亂無章的偶然現象的堆積;讓有限的認識能力去認識無限的世界,這是絕對辦不到的;人類不具有認識世界的能力,人的感覺和思維都存在無法克服的缺陷。如:一根棒伸入水中,清楚地看到它折斷了,怎能斷定它是直的呢?(折射);再如:左手放進熱水里,右手放進冷水里,然后把雙手放進溫水里,結果左手說盆里的水涼,右手說盤里的水熱,感覺真會欺騙人類。所以,在不可之論者看來,世界的神秘面紗永遠也撩不開。
【舉例】不可知論的典型代表休謨認為“知覺是唯一的實在,知覺之外,一切不可知”。
【舉例】莊子和朋友惠施外出散步,看到橋下很多魚不停的游來游去,穿梭嬉戲,自由自在,好不愜意。莊子說:“魚兒多快樂呀!”惠施說:“你不是魚兒,怎么知道魚兒很快樂呢?”莊子反問:“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魚兒,你怎么知道魚兒快樂不快樂呢?”按照惠施的說法,不是魚兒,就不知道魚兒的快樂,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論下去,世界上就沒有可以認識的東西了。
【提問討論】世界是不是可知的?
世界如果不可知,人類如不去探索,將仍停留在吃生肉、穿樹皮、住山洞的愚昧時代。現在的大千世界精彩紛呈,許多未曾想過、不敢想的東西,經過人類孜孜以求的鉆研,變成了現實。許多現象都有了科學、合理的解釋,而且依據這些解釋,進一步指導人類的實踐。(如生命現象、天體現象、各種發明)
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才能科學地解決世界的可知性問題,同時也只有堅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貫徹到底。(圖示)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實踐上)
從實踐上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每個人在實際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問題,也是解決人類社會生活問題的前期和基礎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實際上是對人的實際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人與世界關系的本質的哲學提升。
【提問】人們做事情為什么總是先有計劃后有行動?為什么有的計劃和愿望能夠實現,有的卻不能實現,甚至會事與愿違?為什么不能只憑自己的意志行事?
a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舉例1】人們的實踐活動,不管自覺與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總會這樣或那樣解決思維和存在誰第一性的問題。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工作時,首先要承認自己的活動對象是真實存在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畫餅不能充饑。要做好工作,應該努力使自己的主觀思想符合客觀實際。(美好、遠大的理想與學習的現狀)
【舉例2】我們經常會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上帝和神” 、“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等問題,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會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眼見”不一定“為實”,說明認識事物不僅需要肉眼,還需要智慧的眼睛,想問題,辦事情要正確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中,凡是達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則。人們常以“心想事成”來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觀實際的想法才可能成為現實。
【課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學問題是什么?
b你認為處理好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重要嗎?為什么?
【探究提示】這一探究活動主要說明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
關,我們的生活、實踐處處涉及哲學的基本問題。
a這些生活和實踐活動,都涉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b要求思考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從中認識到正確處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對于我們的生活、學習等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b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問題,同我們的生活實際也有密切聯系
【舉例】相信世界可知與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樣的,這兩種態度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精神狀態。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規律的人,會經常保持樂觀的進取精神,相信前人沒有認識的事物,一定會被今人和后人所認識,在實際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就會多一些。而那些不相信世界可知的人,往往消極等待,最終碌碌無為。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哲學問題(理論上)
到現在為止,科學已經證明了,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再沒有別的行星存在著高級生命,地球上的文明是太陽系獨一無二的現象。至于太陽系以外是不是有高級生命存在,是不是存在類似、甚至高于我們人類的文明,那還有待于科學的探索和發現。所以我們現在談論問題,都是立足于地球,立足于地球文明。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出現了文明以后,呈現在人類面前的各種現象,歸根到底有兩大類,一類叫做物質現象,一類叫做精神現象。宇宙間各種現象,無論怎么花樣繁多。都可以歸到精神和物質兩類中的一類去,二者必居其一。從蒙昧的、野蠻的遠古時代起,人類在自己的全部活動中,就不斷地碰到并思考著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的關系問題,而且作出不同的解釋。人的存在與活動,時刻都發生著精神與肉體的矛盾。同時,人們在處理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時,一方面所面對的是一個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某種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必然發生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在追問世界本原、探討人與世界關系時,就必須對這個問題作出明確的回答。
(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各種哲學派別相互爭論的理論焦點。哲學爭論的問題很多,觀點紛呈各異,但是它們所爭論的所有問題,都是圍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展開的。這一問題是各派哲學爭論的集中點和根本分歧點,也是劃分基本派別的依據和標準。抓住這個問題,就抓住了哲學斗爭和發展的中心線索。
【舉例】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起源
例如,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完全不知道人體的結構,對于大腦的活動情況一無所知。他們對于做夢這種現象不能正確地理解,以為夢中出現的人的形象是離開自己身體的靈魂,人死了靈魂還存在。這種愚昧的想法,就是遠古時代人類對所謂靈魂同物質世界的關系的一種解釋。哲學是教我們怎樣看待世界的總的學問,它當然要從根本上回答精神和物質,也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古往今來,哲學上千流百派,名目繁多,但歸根到底都分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兩個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而展開。
1、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術語,只能在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意義上使用,而不能在別的意義上使用。如果加上別的意義就會造成混亂。如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為劃分唯物、唯心的標準,還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圖、是否相信人類進步作為劃分唯物唯心的標準(費爾巴哈),也有人把心軟和心硬作為劃分唯物、唯心的標準。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
【課堂探究】p11你同意這位學者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理解嗎?談談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英文中唯物主義為materialism,來源于material,物質;唯心主義為idealism,來源于ideal,理想。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解不能僅從兩個詞語的表面意義上來理解其內涵。認為唯物主義是重物輕人的物本主義或貪圖享受的物質主義,把唯物主義理解為貪吃、肉欲、愛財、牟利、娛樂等一切滿足感觀需求,追求個人私利的齷齪行為;認為唯心主義是輕物重人、追求社會道德信仰的理想主義。這是及其錯誤的,也是非常荒唐的。
(1)什么是唯物主義p11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觀點介紹】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范縝(zhen)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無神論者,當時佛教盛行,甚至皇帝都癡迷佛教。佛教鼓吹人死后還有靈魂,肉體不存在,但靈魂可以出竅進入“天國”。范縝對之進行了無情批判。他認為,形神合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精神從屬于形體,形體存在則精神存在,形體死亡則精神消失。這里的“形”指的是物質存在的東西,“神”指精神現象、意識現象。他認為,,物質實體是產生精神的基礎,只有人活著,人的軀體在,才會有精神。人死了,軀體不存在,精神就不會獨立存在。這種觀點就是唯物主義觀點。
【觀點介紹】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舊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結合圖表講解】
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它認為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土、氣、原子等,認為世界是由一種或幾種原始物質演化而來,萬物由它產生,最后又還原于它。
這種唯物主義依靠籠統的直覺、猜測,對世界的解釋過于簡單、膚淺、直觀,缺乏科學根據,帶有直觀猜測的性質。是原始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值得強調的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與樸素辯證法結合一起的,確信世界萬物處于運動變化之中)
【觀點介紹】中國五行說: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五種最基本的元素;戰國時期荀子:天地合則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古希臘泰勒斯:水是萬物的始基;
明清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元氣是構成宇宙的物質實體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火產生一切,一切都復歸于火,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
王充:天地和氣,萬物自生;
劉禹錫:五行之氣,天與人相交勝;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礎(原子說是西方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理論形式)
【課堂探究】p11
b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它產生于近代自然科學長足發展的時代(三大發現),這一時期,唯物主義沖破了唯心主義宗教神學的禁錮,形成了一次反對迷信、尊重科學的哲學革命。出現了一批唯物主義者(培根、霍布斯、洛克、拉美特利、愛爾維修等)機械唯物主義擺脫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自發性,在總結自然科學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物質的。但它認為把世界歸結為原子,世界萬物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單位。很顯然,這種觀點經不起自然科學的檢驗(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包括質子和中子),也經不起唯心主義的攻擊。它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局限性。
【舉例】霍布斯—物質是有形的,無形的不是物質,否認物質的其他特性和質的差別;
【舉例】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不了解運動的源泉和原因,企圖用力學規律說明一切運動,把一切運動形式乃至人的生命、精神現象都歸結為機械運動。
拉美特利—人體運動與機器運動沒有區別,人體不過是一架自己會發動自己的機器而已。人和動物的不同,只不過是人比動物多幾個齒輪、多幾條彈簧。
這種唯物主義還有其不徹底性,即在自然觀上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是唯心主義。
以上a、b稱之為舊唯物主義。
c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實現了兩個結合(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它正確揭示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圖示】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基本形態 哲學觀點 局 限 性
古代樸素
唯物主義
承認世界是物質的。 把物質等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簡單、膚淺、直觀,缺乏科學根據。
近代形而上
學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
承認世界是物質的。 把物質等同于自然科學上的物質,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
辯證唯物主義和
歷史唯物主義 正確揭示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是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 p12
2、唯心主義 (列寧稱之為無實花)
(1)什么是唯心主義 p11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意識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主觀唯心主義
(2)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客觀唯心主義
【結合圖表講解】
唯心主義把意識看作世界的本原,由于對意識的理解不同,唯心主義形成了兩種基本形態。
a主觀唯心主義 p12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看作是萬事萬物的創造者,客觀物質世界反倒是主觀精神的產物。
【舉例】疑鄰偷斧(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
【課堂探究】a人的靈明和天地萬物是什么關系?沒有人的靈明就沒有世界嗎?
b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但從中引出了錯誤的結論一為什么?
【探究提示】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它夸大了主觀精神的作用,把人類思維對感覺的依賴夸大為世界對感覺的依賴。
【觀點介紹】
中國宋代哲學家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宣稱:“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把一切都看成是由人心所派生的。
18世紀英國大主教貝克萊的著名論點是:“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不是父母生了他,而是他的感覺生了他的父母)
漫畫:“只要眼睛一閉,世界上就沒有懸崖”
b客觀唯心主義 p13
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超自然的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觀點介紹】柏拉圖:理念; 黑格爾:絕對精神
上帝創世說、女媧造人說
中國宋代哲學家朱熹:主張“理”一元論,認為理在事先,理在氣先,認為精神性的“理”產生了物質性的“氣”。
以上這些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把本來是屬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經過抽象變成一種離開人而客觀獨立的神秘精神實體。這種精神實體從根本上說是虛構的,甚至會成為上帝的代名詞。
【課堂探究】p13
【探究提示】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理和天地萬物的關系是:物質決定意識。
【圖示】 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基本形態 哲學觀點 共同點
主觀唯心主義 人的意識決定物質,世界由人的意識創造
本質上都是錯誤的,都把意識看作世界的本原,認為意識決定物質。
客觀唯物主義 神的意識決定物質,世界由神的意識創造
【提問討論】宗教屬于唯心主義,是一種非科學的世界觀,但是當代大學生信教的人數越來越多。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a社會根源—社會轉型時期,體制還不完善,人們的價值觀念出現多元化,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如:腐敗問題、下崗失業問題、就業問題等。由于上述原因而導致的一些社會不公平現象,讓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喪失奮斗的信念,迷失信仰。
b認識根源——對宗教的本質認識不夠,尋求一種虛幻的寄托。宗教教義對協調人際關系有積極的作用,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信仰宗教是尋求一種心靈的保護、一種靈魂的平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宗教的消亡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經過若干代人的努力,造成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高度發達的光明世界,人們能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再不需要向虛幻的神的世界去尋求精神寄托。
【歸納】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
從屬于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哲學史上,除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之外,還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如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一樣,始終存在于哲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但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并不是獨立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之外的另兩個哲學派別。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處于從屬地位。因為,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思想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在哲學史上,沒有游離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獨立派別。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要么與唯物主義結合,要么同唯心主義結合。雖然哲學史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但從基本派別來看,則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
所以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陣營。
【注意】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在人類認識發展中的作用
列寧曾把唯心主義哲學稱作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唯心主義哲學中也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存在,客觀上促進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發展。應具體分析,科學批判,不能全盤否定。
【本課總結】一個問題、兩個內容、三個原因;兩個概念、五種形態
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內容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概念
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
【布置作業】1、課堂作業
2、第二課課后練習
第二課課堂作業
一、簡答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內容是什么?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分別是什么?
二、下列觀點哪些屬于唯物主義世界觀?哪些屬于唯心主義世界觀?
(1)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2)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3)水是萬物的本原
(4)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5)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6)氣者,理之依也
(7)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被人的頭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8)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
(9)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10)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1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12
班 級 姓 名
一、考點知識填空
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 (b)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的關系問題,簡單的說就是 的關系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
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 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 和 的 的唯一標準。
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 的問題,即思維能否 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
同回答,是劃分 和 的標準。
2.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b)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 的問題展開的。
(2)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 是本原,先有 后有 , 決定 。
(3)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 、 和
。
3.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a)
(1)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是: 是本原, 依賴于 ,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 決定 。
(2)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 和 。
4.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a)
(1)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是 的不同回答。凡是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 ,凡是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 。
(2) 和 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
二、知識疑點解析
1.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具體內容
2.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1)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二是物質和意識有無同一性。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二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即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嗎?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不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而是圍繞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即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4.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嗎?
古代唯物主義和近代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正確,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就是錯誤的,但從局部范圍看有一定借鑒意義。
三、課堂演練
(一)判斷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 ( )
2.對思維和存在誰是世界的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區分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唯一標準。( )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展開的。 ( )
4.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 ( )
5.凡是唯物主義都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 )
(二)單項選擇題
6.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 )
a.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b.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
c.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關系問題 d.哲學與生活的關系問題
7.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包括 ( )
①思維和存在的第一性問題 ②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
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問題 ④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是 ( )
a.不可知論 b.不可知論 c.唯心主義 d.唯物主義
9.唯物主義是哲學中的基本派別之一,其根本觀點是認為 ( )
a.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b.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c.物質決定意識 d.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長相。你是駱駝,就不要去唱蒼鷹的歌,駱駝照樣充滿魅力。”這段話是一個 命題。 ( )
a.唯心主義 b.唯物主義 c.悲觀主義 d.教條主義
11.“根據姓名即可測知人的事業、健康、財運……”,從哲學上看,這屬于 觀點( )
a.唯物主義 b.唯心主義 c.唯物辯證法 d.形而上學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范縝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認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回答12—13題。
12.從哲學上看,上述兩種觀點 ( )
a.都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b.都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質
c.前者是唯心主義,后者是唯物主義 d.前者是唯物主義,后者是唯心主義
13.上述材料中的兩種觀點都是圍繞 作出的回答 ( )
a.世界觀與方法論關系問題 b.思維決定存在問題
c.人類社會是否具有客觀性問題 d.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
四、鞏固提升
(一)單項選擇題
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恩格斯的上述論斷指出了 ( )
a.一切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
b.唯物主義的正確性和唯心主義的荒謬性
c.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d.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2.毛澤東曾明確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這是思維與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義前提,只有肯定這一條,我們才能與唯心主義劃清界限。這主要說明 ( )
a.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
b.對思維與存在何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c.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不同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d.思維與存在的性質是不同的
3.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是指 ( )
a.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 b.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
c.思維是否等同存在的問題 d.思維能否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
4.下列屬于唯物主義觀點的是 (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③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④理在氣先
a.①②④ b.②③ c. ②③④ d. ②
5.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鬼神?有人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心誠則靈”,“鬼在心中”。這些觀點 ( )
a.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 b.實際上否認了神鬼的存在
c.實際上是唯心主義 d.是一種不可知論
6.一切唯心主義者都主張 ( )
a. 世界是不可認識的 b. 世界統一于意識
c. 事物是感覺的集合 d.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7.自有人類以來,思想領域的斗爭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而哲學上的斗爭是最高形式的斗爭。這里說的哲學上的斗爭,最根本的是 ( )
a.有神論與無神論的斗爭 b.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c.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斗爭 d.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
(二)簡析題
8.根據上面的漫畫,回答下列問題:
(1)從哲學上講,甲、乙二人在爭論什么問題?
(2)請運用所學哲學知識,對甲、乙二人的觀點進行簡要評析。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教案、學案一體化 答案
三、課堂演練
1.× 2.√ 3.× 4.× 5.√
6.a 7.c 8.a 9.c 10.b 11.b 12.d 13.d
四、鞏固提升
1.c 2.b 3.d 4.b 5.c 6.b 7.b
8.(1)甲、乙二人在爭論思維和存在誰為第一性(本原)的問題。
(2)①甲認為“我在故我思”,認為先有物質后有意識,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這正確反映了思維和存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這屬于唯物主義觀點。
②乙認為“我思故我在”,則顛倒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認為先有意識后有物質,世界本原是意識,意識決定物質,這屬于唯心主義觀點。
③我們應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百舸爭流的思想 篇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1)哲學的基本問題;(2)唯物主義及其表現形式;(3)唯心主義及其表現形式。
理解: (1)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2)正確認識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3)區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分析:(1)援引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2)從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論斷來分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3)從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判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2、能力目標:(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維能力。
3、態度、價值觀目標:本課學習,了解哲學發展的歷史,明確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二、重點、難點
1、哲學的基本問題;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三、整體感知
同學們學習本課,將通過認識哲學的基本問題來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理解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一直貫穿著哲學發展的歷史。通過對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的言論中,感受哲學思辨的獨特魅力,堅定辯證唯物主義立場。
四、方法點津
(1)列舉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論,進行分析、判斷。
(2)從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具體做法來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3)結合事例說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性。
(4)結合當地政府的政策、舉措分析是否堅持了唯物主義。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言行并結合本課知識進行歸類、總結。
五、知識點整合
第一框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多方面的。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對這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可知論認為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人能夠認識世界,這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馬克思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不可知論者認為思維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這種觀點忽視了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認識能力總是在不斷地提高。
【例1】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c )
a、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 c、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b、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 d、唯物與唯心的關系問題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無論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因此,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例2】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 a )
a、是否承認存在決定思維 b、是否承認思維反映存在
c、是否承認世界是可以正確認識的 d、是否承認人能不能認識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題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一)唯物主義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恩格斯指出:“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據此回答3~4題。
【例3】恩格斯的上述論述表明( d )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否認意識反映物質
b、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意識能否正確反映物質的問題
c、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就是辯證唯物主義
d、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
【例4】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在根本觀點上是正確的,但也有不足之處,它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d )
a、缺少辯證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斷發展中的物質世界
b、它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在社會歷史觀上卻是唯心的
c、否認意識反映物質
d、往往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
(二)唯心主義
1.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2)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例5】下列觀點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是( c )
①物是觀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著地球上的萬事萬物③氣者,理之依也④心外無物⑤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2.哲學史上還存在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縱觀哲學發展的歷史,我們除了看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外,還可以看到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但是,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這主要因為各種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
【例6】自有人類以來,思想領域內的斗爭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而哲學上的斗爭是最高形式的斗爭。這里說的哲學上的斗爭,最根本的是( c )
a、物質和意識的斗爭 b、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斗爭
c、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 d、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
哲學派別一覽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六、填空鞏固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_________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唯一標準。凡認為_________,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_________,就是唯心主義。各種哲學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于_________和_________兩大陣營。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_________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_________的問題。凡是認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被稱為_________,凡是認為世界是不可以認識的,被稱為_________。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和中首先遇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家_________、_________的問題。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_________的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_________,先有_________后有_________,_________決定_________;唯心主義認為_________,_________是本原,物質依賴于_________,不是_________決定_________,而是_________決定_________。
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這主要因為各種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_________的哲學體系。
七、課后練習
單項選擇題
1、哲學自產生以來就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 c )
a、依據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
b、依據對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
c、依據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
d、依據對思維和存在二者有無同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 a )
a、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b、精神對物質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變化的 d、世界是普通聯系的
3、 “一般來說,互聯網對社會的發展利大于弊,其積極作用是主流,而對于癡迷網絡的少數青少年來說,則弊大于利。”人們的這一評論說明( d )
a、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
b、哲學是對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c、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社會的首要問題
d、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問題
4、下列屬于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c )
a、民以食為天 b、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c、存在即被感知 d、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5、在古代歐洲,有過這樣一首詩:那時候,上面的青天還沒有稱呼,下面的大地也沒有名字,其阿瑪詩(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萬物都和水連在一起。這首詩體現的是( a )
a、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c、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d、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的發展需要一個科學理論的指導,從1845年開始,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運動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創作活動,先后撰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綱領》、《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等光輝著作。據此回答6—7題
6、材料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是 ( b )
a、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b、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c、第一次實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法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d、堅持群眾路線
7、從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的緣由可看出 ( c )
a、哲學都可以成為這一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
b、哲學都是在批判神學的宗教思想中產生的
c、真正的哲學在于它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
d、哲學就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內容
8、“天災不由人,抗災不由天”這一說法( c )
a、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它夸大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b、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它認為有一個主宰萬物的天
c、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它堅持人與規律的統一
d、是機械唯物主義觀點,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關系
9、列寧把唯心主義稱作為“一朵不結果實的花”是因為( b )
①唯心主義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義片面擴大意識的作用,使其脫離了物質③以唯心主義世界觀為指導就不能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南北朝時期范縝的《神滅論》指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從哲學上看,這一觀點 ( c )
a.承認了物質和精神是相互決定的
b.肯定了存在和思維是同時產生的
c.肯定了物質是實體,是精神產生的基礎,精神是物質實體的產物
d.承認了物質依賴于意識
11、“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創造的,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的,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列寧把赫拉克利特的這一思想評價為“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說明。這是因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 a )
a、把唯物主義根本觀點與樸素辯證法思想結合在一起
b、把唯物主義世界觀與唯物主義方法論結合在一起
c、對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辯證,因而是科學的
d、把辯證唯物主義根本觀點與唯物辯證法根本觀點結合在一起
12、下列關于辯證唯物主義、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的說法正確的是( b )
a、唯心主義否認了意識依賴于物質,舊唯物主義看到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b、舊唯物主義只承認意識依賴物質,而唯心主義否認意識依賴于物質
c、辯證唯物主義既看到物質決定于意識,又看到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d、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不定項選擇題
13、從“我在故我思”和“我思故我在”的爭論中可以看出( acd )
a、兩者的觀點反映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b、甲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乙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
c、甲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乙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
d、兩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問題
14、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以下屬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有(abcd)
a、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b、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
c、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 d、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的問題
簡答題
15、有人認為“凡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凡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你是如何認識的?
答案:(1)從根本觀點上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2)從哲學發展過程來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相斗爭而發展的,唯心主義哲學較它先前的唯物主義哲學來講顯然是哲學發展的新階段,唯心主義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因此,唯心主義在其發展史上也有進步、正確的因素,不能絕對地認為凡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
(3)正確與錯誤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相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無論是唯心主義哲學,還是舊唯物主義哲學都有錯誤的一面。因此,不能說凡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物質利益就是唯物主義,強調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義
答案:(1)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識后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
(2)追求物質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義,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主觀蠻干地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心主義的表現,強調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義,如果是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重視意識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