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精選12篇)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1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一、考點解讀
1、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3、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4、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考點講解
1、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1)傳統文化的含義: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
(2)傳統文化的繼承形式: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等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繼承性。
、賯鹘y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②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袊糯ㄖ,以其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藝術裝飾,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并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蹅鹘y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④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傳統思想,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
補充:a正確區分文化、傳統文化、先進文化。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文化觀念的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在本質上是一定社會先進的經濟和政治在文化形態的反映,代表社會發展方向,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對經濟和社會起巨大的促進作用。)
b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區別:(1)含義不同: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而民族文化則是指某一民族在歷史和現今所共同創造的能夠代表其民族共同特點的文明成果的總和.
(2)側重點不同:傳統文化側重于更多的是指過去遺留或流傳下來的的文化內容,側重于過去的文化,后者則更多的是指至今仍存在著、并不斷發展更新著、表現著民族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內容,側重于當今的文化.
(2)特點不同: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歷史性,繼承性.而民族文化主要特點是具有地域性
(3)各有自己的參照物,并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傳統文化往往是與現代文化相對而言,民族文化往往是與外來文化相對而言.
(4)性質來看:傳統文化里面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性質呈現為中性,而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正面肯定的.
(5)指向不同:傳統文化的內涵,包含風俗、禮儀、信仰、習慣等,主要是一種道德與宗教的價值,也具有政治與教育的含義。民族文化的內涵,包含風俗等的層面,但更多指文化精神和價值系統,尤其是往往被賦予了現代的特殊價值,因而更多具有政治與教育的含義。
(6)從穩定程度看:傳統文化是歷史留下仍保存在今天的,具有固定性.而民族文化往往是在舊的基礎上有新的開展與變化,是發展變化的.
聯系:a都是指民族國家歷史上形成的、固有的、能從各個不同的層面表現出民族國家面貌特色的文化部分,都具有民族性,都是反映一個民族的特點的文化。b民族文化本身滲透著傳統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3)傳統文化的特點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③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
△傳統文化產生于過去,打上了歷史的烙;傳統文化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傳統文化不僅存在于歷史中,而且存在于現實中;傳統文化滲透在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
(4)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
、僖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趥鹘y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①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趶膫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如何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辨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①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趯τ趥鹘y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谖幕诶^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文化的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文化具有時代性,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面對這種狀況我們需要認真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只有不斷拋棄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即糟粕,才能使民族文化更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不至于成為拖累社會進步的包袱。認為文化的繼承就是原封不動的承襲傳統其實質否定了傳統文化的兩面性和時代性。
文化的發展是指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不是對舊文化的簡單否定。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文化的發展是克服傳統文化里面的糟粕又保留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曲折性的上升,前進,認為文化的發展就是對舊文化的完全否定,其實質是沒有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否定了繼承
4、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1)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偕鐣贫鹊母妫慨斏鐣贫劝l生新舊更替時,代表新的政治、經濟力量的新文化,通過反對代表舊的政治、經濟力量的舊文化的斗爭,有力地促進文化的進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舊文化:帝國主義文化(殖民文化)、封建文化(腐朽文化);新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诳茖W技術的進步
a.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b.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鬯枷脒\動(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芙逃顒樱ń逃侨祟愄赜械膫鞒形幕哪軇有曰顒,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等特定功能。
①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選擇、傳遞)。
②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創造)。
③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2
第一單元 生活與消費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
一、考點解讀:
1.了解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2.理解貨幣的含義、本質和基本職能
3.了解紙幣的含義,理解紙幣發行規律及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4.了解信用卡的含義、功能及優點: 5.了解外匯和匯率 6.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考點講解
。ㄒ唬、商品
1、從外延上看:商品是個歷史范疇;勞動產品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范疇;物品是個永恒范疇。
2、從內涵上看: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勞動產品是成為商品的前提條件,用于交換是成為商品的必要條件,二者缺一不可。這里的“交換”就是“買賣”,其近義詞有“銷售”、“出售”、“交易”、“貿易”等。在一定條件下,商品和非商品可以轉化。某些非勞動產品也可當作商品來買賣,這是特殊現象。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夠交換:都是勞動產品,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價值。商品交換的實質:不同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交換。
3、從屬性上看: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二因素)(兩個基本屬性)
a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 抽象勞動----形成---價值
b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和物的關系;
c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人和人的關系(交換勞動的關系)
d商品、價值是生產社會化的產物;商品、價值體現人們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
e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使用價值;只有商品才有價值。
f一切勞動產品都凝結著無差別人類勞動;只有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才是價值。
4、理論聯系實際:
、、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質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言的。商品具備良好的使用價值,是順利實現商品價值的前提,因此,企業應當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創造自己的品牌。
、、日常生活中,優質優價、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等說明了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優質優價(優質產品的價格通常比較高)的商品,其價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質量(使用價值)好,而是其包含的價值量大,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較多。③、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不能比較大小。
補充:優質優價:從生產者角度提出的要求;質優價廉:從消費者角度提出的要求。價廉:是消費者從價值角度提出的問題;(消費者看的是價格);物美:是消費者從使用價值角度提出的問題(消費者看的是使用價值)。
總結: a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強調產品質量)。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可能同時占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生產者為了獲得(實現)商品的價值,必須讓渡使用價值;消費者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必須付出價值。
b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沒有價值的東西一定不是商品;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不是商品。
。ǘ、貨幣
1、產生: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注意四個公式:①直接的物物交換:w---w(買和賣同時進行);②商品流通:w---g---w(買和賣在時空上分離);③商品交換”產生在前;④商品流通(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產生在后。注:貨幣和商品并非同時產生。
a貨幣是人類的發明之一。金銀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金銀充當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b“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不是唯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金銀不是唯一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c金銀為什么最適合充當貨幣?金銀具有充當貨幣的社會屬性;
d貨幣的發展: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信用貨幣);貨幣與商品不是同時產生,但將同時消失。
2、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注意:金銀之所以能夠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是因為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的特點。(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3、本質 a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b貨幣在本質上體現了人們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
弄清幾對關系:
第一、貨幣和其他商品:貨幣是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和一般商品的主要區別在于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第二、貨幣和其他一般等價物: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但和一般等價物有別:①產生時間不同;②特征不同; ③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
第三、等價物和一般等價物:等價物存在于物物交換階段,用來表現一種或幾種商品的價值;一般等價物存在于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階段,用來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
4、職能 基本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與其他職能
a價值尺度(含義、原因、貨幣單位、價格、特點)
a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就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貨幣之所以能成為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也是商品,也有價值。貨幣產生以后,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商品價值的大小就表現為貨幣的多少。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在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商品價格與價值成正比,與貨幣價值成反比。
b貨幣(狹義)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無價格;其價值會發生變化。
c價值尺度和價格的關系 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貨幣產生后,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對貨幣來說,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對商品價值來說,就表現為商品的價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d貨幣產生以后,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有貨幣來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都表現為價格。
b.流通手段(含義、商品流通、“商品—貨幣”階段的重要性、特點、貨幣流通規律及其公式)
a流通手段強調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強調商品如何交換。
b貨幣流通規律及其公式: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待售商品總量×價格水平÷貨幣流通次數
c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只能用現實的貨幣。
c.其他職能 流通手段:“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支付手段:“延期支付”或“預支”; 在世界市場起作用只能是世界貨幣;支付≠支付手段;收藏≠貯藏手段。定金、訂金(預付款)首付。信用卡日益成為現代社會流行的一種支付手段(支付工具)
注意:關于貨幣職能的執行:①價值尺度:只是觀念上(想象中)的貨幣;②流通手段:必須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的)貨幣。(紙幣可代替執行);③貯藏手段: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又足值的貨幣;④支付手段:必須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的)貨幣。(紙幣可代替執行);⑤世界貨幣:一般說,只有金銀才能執行,而紙幣不行,但是目前一些國家的紙幣也可執行。
。ㄈ┘垘
(1)產生: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鑄幣的基礎上產生的。(紙幣是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過程中產生的)(講解:因為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候,人們只關心它的實際購買力,并不關心它本身的價值,從而產生了沒有價值的紙幣。)△金銀條塊→鑄幣(足值→不足值)→紙幣
。2)優點: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
。3)含義: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并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a由國家發行(我國:人民銀行總行);現在正在強制使用。b紙幣本身沒有其票面代表的價值。
c紙幣的面值(面額)≠紙幣的購買力(紙幣代表的價值,或者實際能購買商品的能力)。一般來說,通貨膨脹時,紙幣貶值,紙幣的面值大于紙幣的購買力;通貨緊縮時,紙幣升值,紙幣的面值小于紙幣的購買力。國家可以規定紙幣的面值,但不能決定紙幣的購買力。
d紙幣不能充當一般等價物。金銀紀念幣:面額價值:是由國家規定的;本身價值:是由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e紙幣無論發行多少都只能代表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
。4)紙幣和貨幣的關系:①紙幣是貨幣的符號,紙幣由貨幣發展而來;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②紙幣沒有價值,貨幣有價值。
。5)紙幣的發行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①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任意發放行紙幣。②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的流通速度)為限度。③如果紙幣發行量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如果紙幣發行量小于這個限度,會使商品銷售發生困難,直接阻礙商品流通。
。6)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通貨”就是指流通中的紙幣。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就是指流通中的紙幣數量過多或過少。
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
含義 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 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跌。
表現 需求旺盛,物價上漲,紙幣貶值,經濟過熱。 需求不足,物價下跌,紙幣升值,經濟衰退。
本質 社會總供給小于社會總需求,流通中的紙幣量過多。 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流通中的紙幣量過少。
成因 ①紙幣發行過多;②社會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熱”、物價持續上漲、貶值 ① 紙幣發行過少;②社會需求不足等。
“冷”、物價持續下跌、升值
影響 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但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沒有提高,就會導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會經濟秩序混亂,影響經濟發展。 適度的通貨緊縮可以擠去經濟泡沫,抑制投資過熱;通貨緊縮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對策 可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 可采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
a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但物價上漲不一定是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跌,但物價下跌不一定是通貨緊縮。b通貨膨脹是宏觀上的賣方市場;但賣方市場不一定就是通貨膨脹; c通貨緊縮是宏觀上的買方市場;但買方市場不一定就是通貨緊縮。d不能說:只要紙幣的發行量不等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就必然發生通貨膨脹。e通貨膨脹:社會總供給小于社會總需求;通貨緊縮: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
注意: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對比
①通貨膨脹: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通貨緊縮: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 內容:財政政策:有關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庫券、以保護價收購糧食、政府投資公共工程等);貨幣政策:和銀行有關的政策(如調整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匯率等)。
、壑贫ǎ贺斦撸喝珖舜蠡虺N瘯鷾剩回泿耪撸褐醒脬y行制定。
、茇泿耪吒`活,通貨膨脹時貨幣政策更明顯;通貨緊縮時財政政策更明顯。
(四)、結算與信用工具
1、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賬(非現金)結算。前者是用紙幣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后者是雙方通過銀行轉帳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
2、信用卡
a含義:是具有消費、轉帳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是一種信用憑證。
b功能:存款、取款、消費、結算和查詢為一體
c優點:能減少現金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d.申領程序、問題的處理 注意銀行信用卡的使用特點p9
3、支票
1)含義: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
2)用途:轉帳支票:付款單位開出轉帳支票后,收款單位憑此票到銀行把這筆錢轉入自己的帳戶上,F金支票:現金支票由付款單位開出,收款人憑票到銀行支取現金。
。ㄎ澹⑼鈪R和匯率
1、外匯與匯率
a.外匯含義: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服務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理解這個含義要注意四個問題。
第一、外匯執行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第二、執行支付手段職能的貨幣一般不是本國貨幣,而是外國貨幣即外匯,對中國而言,美元、歐元、英鎊、日元都是外匯;第三、它主要是用于國際市場上國際間的結算。一般來說,在國內市場不需要支付外匯,只要支付本國貨幣即可。我國的本幣就是人民幣。第四、區分外匯和外幣的有關問題。外幣和外匯是兩個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的范圍。首先,外匯包含外幣,但外匯不等于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其他內容(外幣支付憑證:票據、存款憑證等;外幣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其他外資證明),外匯的主要內容是外幣支付憑證。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并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的外幣才是外匯,因為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如果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它就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
b.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我國匯率的表示方法(直接標價法,也即人民幣外匯牌價)如:100美元=728元
、偻鈪R匯率的變化: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升高;反之,則說明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跌落。如100美元=728元→100美元=700元;美元貶值(美元的匯率跌落) ;人民幣升值(人民幣的匯率上升)。
②匯率變化與本幣幣值、外幣幣值的聯系
一般來說,一國匯率(采用直接標價法,如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降低,表明同量外幣所能兌換的本幣減少,則通常意味著本幣升值或外幣貶值;反之同理。
注:匯率與幣值的關系 哪一種貨幣的匯率升高,則意味著這種貨幣升值;哪一種貨幣的匯率跌落,則意味著這種貨幣貶值。人民幣的匯率上升(人民幣的外匯匯率下降)(我國的外匯匯率下降)
③影響匯率的因素
、賴H收支狀況;②通貨膨脹;③利率水平;④政府和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⑤重大國際政治事件;⑥國際投機;⑦心理因素。(影響匯率的因素很多,但可以歸結為外匯供求關系的影響。
2、匯率變化對經濟的影響:貨幣升值和貶值的利弊分析
a(本幣貶值):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提高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②國際儲備增加;③就業增加;④國民收入增長;⑤有利于利用外資(外資投資成本降低);(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又會引起資金外流);⑥國內物價上漲(發展下去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講解: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漲;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漲)⑦擴大旅游業(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本國消費相對便宜,吸引外國游客)。⑧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并影響世界經濟的景氣。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際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的影響。
b(本幣升值):①出口減少,進口增加;②外匯儲備縮水;③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④不利于國民收入的增長;⑤外資投資成本增加。
c人民幣升值的利弊:參考上一問題的思路。其它:居民可購買到相對物美價廉的商品,尤其是進口商品;有利于抑制通貨膨脹(可能帶來通貨緊縮的危險);就業壓力加大;有利于促使企業培育非價格競爭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利于償還外債。(雙刃劍)
3、拓展性思維:現階段我國人民幣不斷升值,為什么國家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人民幣升值會使我國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國際市場價格上升,從而影響外需的擴大。但是人民幣升值從而導致企業競爭加劇,利潤空間減少,所以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獲勝必須走依靠科技創新,增加產品附加值的道路,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于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民幣幣值關系到我國與許多國家的經濟利益問題,在金融危機的壓力下,我國為了打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沒有對人民幣幣值作出較大的調整和干涉。但是我國為了擴大外需,給予出口企業許多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提高了出口退稅率,進行了增值稅轉型改革等,這樣做都能夠降低企業的出口成本,擴大外需。
4、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穩定,對實現擴大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外匯與對外貿易
在對外活動中,出口可賺取外匯,進口需要支付外匯。發展對外貿易的關鍵在于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外匯儲備:是外匯的積累,主要用于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和償還對外債務。
a不能認為外匯儲備越多越好。
b正確看待我國過多的外匯儲備
利:①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對外清償能力,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提高海內外對中國經濟和貨幣的信心(“信用證”);②有利于應對突發事件和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穩定器”);③有利于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雄厚的資金保障(“護航船”)。
弊: ①不利于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在宏觀經濟過熱的時候,外匯儲備的增加很可能推動貨幣的過多投放,從而加劇通貨膨脹壓力。)(講解:外匯儲備是央行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供大于求時買入外匯而形成的。由于央行買入外匯必須投放等值的人民幣(稱為外匯占款),因此,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意味著外匯占款在高速增加,也意味著央行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在高速增加,推動了貨幣信貸的過快增長,會引起投資擴張、通貨膨脹壓力加大、資產泡沫等問題,并增加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最終影響到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②不利于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會引起國際上對我國貿易狀況和人民幣幣值的高度關注,容易誘發爭端)
③不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講解:由于外匯占款已成為貨幣發行的“主渠道”,長此以往,會出現創匯較多的東部地區資金多、創匯較少的中西部地區資金少,創匯較多的第二產業資金多、創匯較少的第三產業資金少等現象。)
對策:①調整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②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增加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口,合理引導外資投向;③繼續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④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⑤完善儲備經營管理,增加儲備資產收益。
。3)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
(六)、正確對待貨幣
1、貨幣被崇拜的原因: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金錢)。
2、貨幣并不神秘,不應盲目崇拜:
①從起源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趶谋举|上看,它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③從職能上看,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
3、對待貨幣的正確態度: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三、誤區點撥
1.商品質量越好,價格越高。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使用價值與價值量沒有直接聯系)
2.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
。ㄓ惺褂脙r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
3.使用價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間能夠交換的原因。
。ú煌唐分g能夠交換的原因是因為都有價值)
4.金銀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金銀是自然物,貨幣才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5.通貨膨脹必須引起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ㄎ飪r上漲不一定會引起通貨膨脹)
四、練習講解
學生復習資料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3
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
一、考點解讀:
理解價格與價值的關系;理解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理解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義;理解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理解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其表現形式,運用價值規律分析相關的經濟現象;理解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
二、考點講解
(一)、影響價格的因素
總思路:a.影響商品市場價格的因素有:
、俟┣笥绊憙r格;價值決定價格;商品的價格是受價值規律支配的。
、谏鐣匾獎趧訒r間;社會勞動生產率。 ③貨幣的價值量(成反比)。
、芗垘诺陌l行量。 ⑤國家的宏觀政策(價格政策等宏觀調控)。
⑥其它:氣候、時間、地域、生產、宗教信仰、習俗、季節、購買心理、流通環節的多少等。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
b.不影響商品市場價格的因素有:
、偕唐返氖褂脙r值(優質產品之所以優價是因為其價值大);
②個別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當然,個別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有實力定較低的價格) (影響價格的因素很多,只有商品價值對價格起決定作用,在通常情況下,價格的變動主要受供求的影響。)
1、供求影響價格
(1)供求是影響價格的直接因素,氣候等是影響價格的間接因素。間接因素通過直接因素起作用。
(2)供給、需求對價格的影響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供給量多,則商品價格低;反之亦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需求量多,則商品價格高;反之亦然。
(3)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 賣方市場:供不應求,“物以稀為貴”,賣者起主導作用。
買方市場:供過于求,“貨多不值錢”,買者起主導作用。
2.價值決定價格
(1)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商品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商場里的商品價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為它們的價值量不同,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成正比。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反之,則越低。
、賰r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
、趦r值總量:是指某一部門或某一商品生產者在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價值量總和。
公式表示:價值總量=商品數量×單位商品價值量
(2)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a正確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現有” :不是過去的,也不是將來的而是現在的。
“正常”:是指生產絕大部分同類產品的條件。 “平均”:是指絕大部分同類產品的平均勞動時間。
b同種商品(同規格、同質量),其價值量是相等的。
c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形成的。
。3)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意義(或者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于個別商品生產者的意義)
①率先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其個別勞動生產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意味著其生產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競爭中就處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谌绻a某種商品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則意味著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則該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商品的價格降低。(講解:這就是為什么商品上市初期價格很高而經過一段時間價格回落的道理)。
注意:a個別勞動時間和商品價值量無關,因此改變個別勞動時間沒有意義。 b個別生產者不能改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個別生產者沒有意義。c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能賺錢,可能虧本。 d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形成;在流通中實現。
(4)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意義: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社會財富(產品數量)的增加,同時意味著單位商品價值量降低,商品價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明確幾對關系:
、偕唐返膬r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正比 因為: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②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反比 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耗費在單位商品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反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
、凵鐣匾獎趧訒r間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反比 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耗費在單位商品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
、苌唐返膬r值量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無關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
⑤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的關系:不變 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多,單位商品價值量降低,所以商品的價值總量不變。
、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的關系:正比 因為: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多,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
所以價值總量增加,商品生產者獲利就會增多。
單位商品價值量 同一勞動同一時間創造的使用價值總量(即產品數量) 同一勞動同一時間創造的商品價值總量
社會勞動生產率↑1倍 ↓1倍 ↑1倍 不變
個別勞動生產率↑1倍 不變 ↑1倍 ↑1倍
3.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1)基本內容
第一,在商品生產領域: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第二,在商品交換領域: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生產決定交換,兩者是前因后果的關系)。
正確理解等價交換
a等價交換的含義:貨幣出現以前:交換雙方商品的價值量相等;貨幣出現以后:價格與價值相符。
b等價交換原則只適用于商品經濟活動,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否則會誘發權錢交易、見利忘義。c等價交換只存在于商品交換的平均數中。d等價交換原則并不存在于每一個別場合,(是從總體上說的)、( 只存在于平均數中)。e商品是一個天生的平等派。(買賣雙方地位平等、機會均等地進出市場,平等競爭,平等交換。)
(2)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唯一表現形式。價格與供求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價格:之所以會波動→因為供求影響價格。之所以不會無限漲落→直接原因是價格也會影響供求。根本原因是價值決定價格。
供求影響價格,供求變化,價格不一定變化。 供求緊張≠供不應求
市場形成價格(價格由市場決定):即價格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由價值決定,受供求影響。
供求、價值都可能是某商品價格變化的主要原因,但只有價值才是根本原因。
。3)價值規律的作用
、僬{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經濟資源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棒子)。
②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鞭子)。
、鄞偈股唐飞a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篩子)。
價值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條件: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它既不是人類社會所共有的規律,也不是某一個社會(比如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規律。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存在價值規律,這也是正是我們為什么放棄計劃經濟而選擇市場經濟的客觀原因。)
辯證地看待價值規律的作用
a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需要輔之以政府的宏觀調控。b在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三個方面的調節作用,可以歸結為一點,即:促使社會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和經濟效益的提高。c市場能夠較好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說到底是通過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
。ǘ、價格變動的影響
1、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1)商品自身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
、僖话阏f來,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一般說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變動會引起其需求量的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這種普遍現象被稱為“需求法則”)
“買漲不買跌”不違背需求定理。(需求定律認為,一般來說,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化,但“買漲不買跌”似乎與這一定理相反。但是當我們引入“預期價格”這個概念時,我們也完全可以將這種相反的情況納入需求定理的意義范圍內。因為當價格上漲時,人們心里的預期價格卻是低的。比如當物品的價格從9元上漲到10元時,人們會認為從現在這個10元開始,這個物品現在的價格是最低的,因為他們預期以后的價格會越來越漲,11元、12元、13元...。因此當價格上漲時,人們的需求購買行為選擇的仍然是價格最低的時候。反之亦然?梢娙藗兊摹百I漲不買跌”仍然是受需求定理支配的。)
、诓煌唐返男枨罅繉r格變動的反應程度(需求彈性)不同。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小,高檔耐用品的需求彈性大;可代替程度高的商品需求彈性大,可代替程度低的商品需求彈性小。
補充:最高限價(也叫限制價格、低價政策)和最低限價(也叫支持價格、高價政策)
最低限價:對需求彈性小的某些商品(如糧食),政府可以實行最低限價(即此時高于供求形成的正常價格),以保護生產者的利益;但其結果是該商品供過于求,則政府必須以相應措施應對。
最高限價:對于需求彈性大的某些商品(通常對消費者的生活有重要影響,如醫院的專家門診),政府可以實行最高限價(即此時低于供求形成的正常價格),意在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但其結果是該商品供不應求,可能導致搶購或黑市交易,則政府必須以相應措施應對。
(2)相關商品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
①替代品的含義 ②互補品的含義
③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兩種商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轉而消費另一種商品。反之亦然。在有互補關系的商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不僅使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也會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亦然。即替代品之間的價格與需求量同方向變化;互補品之間的價格與需求量反方向變化。
2.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僬{節生產(價格對供給的影響)(供給定理)。一般說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上升,則商品的供給量增多;反之,供給量減少。
②提高勞動生產率。(促使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尋求降價空間,形成競爭優)。
、凵a適銷對路的高質量商品。(促使商品生產者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商品,順利實現商品的價值,獲取更多利潤)。提價:刺激生產;抑制消費。
本課結論:不管是“影響價格的因素”還是“價格變動的影響”,歸根到底都是價值規律起作用,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應當遵循價值規律,時刻關注價格的變化,提高市場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補充:市場配置資源主要通過供求、價格、競爭等來實現的。
、偈袌瞿軌蛲ㄟ^價格漲落比較及時、準確、靈活地反映供求關系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宏觀)。(市場的這一作用是通過供求和價格的相互影響來實現的。強調了市場調節資源在各部門的流入流出中達到均衡,實現了資源在不同部門的優化配置。)
、谑袌鐾ㄟ^利益杠桿的作用,促使生產者和經營者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微觀)。
、凼袌龃偈股a者優勝劣汰,使資源向效益好的企業集中(中觀)。
三、誤區點撥
1.商品的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嗎?
錯誤。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影響價格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
2.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所以商品生產者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毫無意義嗎?
錯誤。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每個商品生產者用高于或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的商品,都只能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出售。因此,個別
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則處于不利地位。所以每個商品生產者都必須改進技術、改善管理,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降低個別勞動時間,以利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3.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有關嗎?
有關。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和商品的數量有關。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是一個常數,商品的數量多少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個別勞動生產率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數量增多,商品的價值總量增加,反之商品的價值總量減少。
4.有人認為,不管社會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同一勞動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保持不變。你認為這一觀點正確嗎?
這一觀點是正確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和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數量同比例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意味著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提高,和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同比例降低。
5.有人認為,價格上升,人們就會減少對它的購買,價格下降,人們就會增加對它的購買。你同意這一觀點嗎?
以上說法是不準確的。一般地說,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糧食、食鹽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上漲,往往不會導致消費者對其需求量的急劇減少。高檔耐用消費品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則會導致消費者對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
6.當供不應求時,“物以稀為貴”,當供過于求時,“貨多不值錢”、“谷賤傷農”。所以商品生產者的命運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嗎?
錯誤。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影響價格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
7.等價交換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換雙方的價值量都相等。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
不同意。
(1)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問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等價交換要求商品交換雙方的價值量相等,在貨幣出現后,等價交換則要求價格與價值相符合。
(2)由于受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經常發生背離,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即并非每一次商品交換都能實現雙方價值量相等。因此上述觀點是錯誤的。
(3)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雖然從單個交換過程來看,價格時漲時 落,但從一段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價格總的來說仍然與價值相符合,也就是說,價格的的波動并不違背等價交換原則。
四、練習講解
學生復習資料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4
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一、考點解讀
1、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會作用 4、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5、文化與綜合國力 6、聚焦文化競爭力
二、考點講解
1、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內涵: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講解:它既不是指廣義的文化,也不是指狹義的文化)。
文化在實際運用中的多義性:
①“大文化”(廣義):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與“文明”含義相近);②“中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精神文明”);
、邸靶∥幕保íM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人們受教育的程度)。
(2)特點:
、傥幕侨祟惿鐣赜械默F象。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诿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廴藗兊木窕顒与x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是通過物質活動或物質載體體現出來的)。(物質活動、物質載體:書籍、藝術品、歷史文物、人們的社會行為等)。
注意: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屬于文化。文化活動: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3、文化的社會作用
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文化的實質)
、谶@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③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苋祟惿鐣l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意: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俨煌褡宓奈幕,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诓煌再|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俳洕腔A,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相對獨立性。文化的發展并不是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的!
a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發展亦步亦趨,也不能簡單的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
b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③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第一,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第二,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第三,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芪幕c政治相互交融。
第一,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
第二,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注意: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經濟、政治和文化。
關于文化的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發展亦步亦趨,也不能簡單的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相對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5、文化與綜合國力
、佼斀袷澜纾鲊g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谠谑澜缍鄻O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
、畚覈鞘澜缟献畲蟮陌l展中國家,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6、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7、聚焦文化競爭力
(1)重要性 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F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F代科技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當前經濟全球化基本上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主要是由他們制定的,這使得發展中國家面臨不平等競爭的極大壓力。冷戰結束以后,國外敵對勢力把中國當做意識形態的主要對手,加緊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以實現西化、分化我國的政治圖謀,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顯得更加重要。面對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競爭力。
。2)問題解答
a.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說明發展文化產業有什么意義?
第一,從物質生活來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經濟收入,改善了人們的消費結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從精神生活來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精神產品,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b.你還能從社會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中感受到一個國家的文化競爭力?
第一,美國的高科技:宇航、計算機、生物工程等;第二,美國的電影;第三,日本的教育和科技;第四,日本的卡通漫畫;第五,日本、韓國的電視;(日流、韓流)
c.中國文化為何能在世界各地贏得尊重與喝彩?
第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魅力獨特,能吸引世界各國人民.
第二,中國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滲透力。(如唐代文化圈的形成。)
第三,世界各地的華人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第四,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日漸擴大,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
第五,中國文化包含著能夠與世界文化融為一體的因素.
注意: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越來越圍繞人才和知識的競爭展開。發展的優勢蘊藏于知識和科技之中,社會財富日益向擁有知識和科技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聚集,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上占優勢,誰就在發展上占據優勢。
在綜合國力中,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物質力量是基礎,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組成部分。
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開放性、群眾性、創新性。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5
第五課 文化創新
一、考點解讀
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2、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
3、文化創新的途徑 4、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如何理解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5、創新與借鑒、融合 6、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二、考點講解
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文化發展的實質: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
。2)如何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
、偕鐣䦟嵺`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作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谏鐣䦟嵺`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注意:
a不能說文化創新的淵源和源泉是一回事。(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是唯一的來源,也是文化創新的本質。)
b不能說文化創新的淵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我國當前文化創新的源泉。)
。3)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2、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 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社會實踐服務。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谖幕瘎撔履軌虼龠M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不斷發展和的繁榮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斷前行的文化創新之旅。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總結:a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創新
。1)必要性: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重要性: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谖幕瘎撔驴梢酝苿由鐣䦟嵺`的發展。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b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同時,社會實踐也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問題:“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主要靠文化創作者的聰明才智”,你如何理解?
這個觀點不正確。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工作者應該自覺地投身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
②只有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這是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
3、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補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關系
。1)區別:①含義不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指要辯證地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指在文化繼承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②側重點不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側重于對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2)聯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礎;“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4.文化創新的主體
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誰想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文化創造者,誰就應該自覺地投身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如何理解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僭谏鐣䦟嵺`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過程。“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
、谖幕瘎撔码x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是創新的必要前提。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
、蹌撔率抢^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6、創新與借鑒、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為什么要交流、借鑒與融合?
、傥幕哂卸鄻有裕幕仁敲褡宓挠质鞘澜绲摹2煌褡逦幕g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榮。
、谠谏鐣䦟嵺`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③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2)文化如何做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①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
②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們要躋身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就必須深深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既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
6、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怎樣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①既要反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谖覀円⒆阌诟母镩_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a.“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b. “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
7、建設“學習型社會”
。1)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必然性
、俳逃谖幕瘋鞒兄衅鹬厥庵匾淖饔茫唬╬46)(p56)
②建設“學習型社會”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廴祟愔R的總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要求改變傳統的教育和學習方式;
④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為教育和學習方式的改進提供了物質條件。
、萁W習型社會是科技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著文化傳承方式的新變革
(2) “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
a.“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橫向+縱向、社會+個人)
b.“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含義:全民學習,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學習條件、強烈的學習愿望和自覺的學習行為,學習、工作、生活相交融;終身學習,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成為人們實際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隨人的一生。
c. “學習型社會”的特點:①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所,事事是學習之機;②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③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學習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人們需要學會利用現代傳播技術進行學習。
(3)建立“學習型社會”的要求
、偕鐣和苿咏逃畔⒒蜆嫿ńK身教育體系(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趥人: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6
第八課 財政與稅收
一、考點解讀
1、了解財政收入的含義及其來源 2、理解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3、了解財政支出的含義及其種類 4、了解財政收支平衡和財政赤字的含義
5、理解我國財政的作用 6、了解稅收的含義
7、理解稅收的基本特征 8、理解個人所得稅
9、了解稅收的作用 10、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二、考點講解
。ㄒ唬┴斦捌渥饔谩
1、財政、預算、決算
、咆斦
a.財政的含義:國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
b.財政的本質:國家為主體的社會分配關系。
。▏覅⑴c社會分配的兩個方面:①財政收入;②財政支出)。
a財政的:①主體:國家或政府;②客體:部分國民收入。
b財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滿足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不論是國家的政治活動和經濟、文化建設,還是人民群眾的生活,都離不開國家財力的支撐,因而國家必須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為了履行對內對外職能,國家必須占有和消費一定的社會財富。)
c財政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社會生產是財政的基礎。
、茋翌A算和決算
a.由政府提出并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的國家年度基本收支計劃,稱作國家預算;預算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體現著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對政府活動的制約和監督。
b.上一年度國家預算執行結果的會計報告,稱國家決算。國家預算體系包括:中央預算、地方預算。
c預算和決算的關系:預算是決算的前提;決算是預算的執行結果。國家財政是通過預算實現的
2、財政的作用(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財政與宏觀調控、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咆斦淖饔 國家財政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①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趪邑斦哂写龠M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會導致投入某些行業、地區的資源嚴重不足,影響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與發展。國家通過財政支持這些行業,地區的建設,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
、蹏邑斦哂写龠M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經濟平穩運行要求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經濟增長滯緩、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反之,在經濟過熱,物價上漲、經濟運行主要受供給能力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穩定物價,給經濟“降溫”。
其它表述: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障;財政是建立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物質保證!
、蒲a充一:財政與宏觀調控(參考“財政的作用”)
、儇斦菍崿F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②國家可以通過財政收支的調控促進經濟平穩運行。③國家可以通過對財政收支的方向、結構的調整和控制,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與優化,實現資源合理配置。④國家可以通過財政收支的調控, 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⑶補充二: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a、教材表述: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點;慈善事業、商業保險是社會保證體系的補充。
b、內容:我國的社會保障:①社會保險(最基本、最核心)(三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②社會救濟(社會救助)(低層次的保障);③社會福利(最高保障);④社會優撫(特殊方式)。
第一、社會保險:主要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等。第二,社會救濟:包括自然災害救濟、失業救濟、孤寡病殘救濟和困難戶救濟等。第三,社會福利:指社會服務事業及設施。如對公民義務教育,特殊社會福利,如孤兒院等。第四,社會優撫:包括犧牲、病故優撫費、烈軍屬、復員軍人補助費、傷殘撫恤費、見義勇為者獎勵等。
c、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
、儆欣诰S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②有利于培育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講解:勞動力市場)(消除轉崗時的后顧之憂);③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⑤有利于擴大內需;⑥有利于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⑦有利于深化國企改革,增強國企活力。
注意:社會保障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我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民權、關注民生、解除民憂的制度保障。
、妊a充三: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
a、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實際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量。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由國內生產活動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二是由國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即商品和勞務進口。
b、社會總需求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實際形成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力總量。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國內需求,包括國內投資需求和國內消費需求;二是國外需求,即產品和勞務出口。
。ǘ┴斦杖肱c支出
1、財政收入的構成
、咆斦杖氲暮x: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籌集起來的資金,就是財政收入。
、曝斦杖氲臉嫵桑▉碓矗ǚ诸悾焊鶕䥽一I集資金的渠道,可以分為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簡而言之:稅、利、債、費的收入。
2、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基本形式),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廣、最穩定可靠的財政收入形式。(在我國現階段, 稅收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0%以上)。稅收是調節經濟的主要杠桿;稅收是國家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
3、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沤洕l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只有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財富不斷增加,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
⑵分配政策的影響:①在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財富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最終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 、谌绻麌邑斦械氖杖胩,將直接影響國家職能的有效發揮,降低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最終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 ③國家應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財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
因此,充分發揮財政作用的關鍵是大力增加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途徑是加快經濟發展。
4、財政支出 國家對籌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財政支出。
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國家的職能才得以實現,也就是說財政支出是政府實現職能的物質條件,財政支出的狀況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5、財政支出的構成
按照具體用途,財政支出可以分為:
、沤洕ㄔO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設支出、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地質勘探費用、支援農村生產支出等)(國家財政用于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有利于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
⑵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包括這些單位的人員經費和設備購置、維護及公務費用支出)。
⑶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指國家用于政府機關、司法部門、駐外機構以及軍隊建設、國防建設等方面的支出。)(國家用于這方面的支出是鞏固國家政權、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保證。)
、壬鐣U现С觥#ㄖ竾覟楣裉峁┥鐣kU、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各種費用。)
、蓚鶆罩С。(國家用于償還各種債務本息的支出。)
6、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收入和支出的關系,有三種情況:財政收支平衡、財政盈余、財政赤字!
、攀芏喾N因素的制約,財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況幾乎不存在。
、飘斈甑呢斦杖氪笥谥С雎杂杏,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屬于財政收支平衡。
、秦斦嘧,是指當年的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的部分。(財政赤字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⑷國家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合理確定財政收支關系,促進社會總供求平衡。
①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滯緩一部分經濟資源未被利用,經濟發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政府應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和減少稅收,來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
、诰o縮性財政政策:在經濟發展過熱,經濟的正常運行受供給能力制約時,物價會上漲,政府應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來抑制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給經濟“降溫”!∽⒁猓贺斦澯嗖⒎窃蕉嘣胶茫澯噙^多,意味著財政資金的閑置和浪費。財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適時適度,如在通貨緊縮時增加財政支出來刺激社會總需求,就會出現一定的財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若赤字過大,就可能導致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引發通貨膨脹。
“當年結余過多”、“連年略有結余”都對經濟發展不利。
。ㄈ┒愂占捌浞N類
1、稅收
、藕x:從本質上看,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人們習慣將稅和稅的征收合稱為稅收。
⑵必然性:有國就有稅。國家通過稅收組織財政收入,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堑匚唬憾愂帐菄医M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基本形式),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廣、最穩定可靠的財政收入形式!
、纫罁捅U希憾惙ㄊ嵌愂盏姆梢罁头杀U希ㄓ卸惐赜蟹ǎ。
2、稅收的基本特征(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是稅收區別于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標志!
、艔娭菩。a.含義: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強制征稅。b.表現:①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②稅務機關必須依法征稅。
社會產品的分配憑借兩種權力進行:①國家政治權力(如:稅收);②所有者權力(國家收入中的利潤、個人分配中的按勞分配、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茻o償性。國家取得稅收收入,既不需要返還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代價。(國家征稅后,不直接對納稅人返還利益)。(無償性是相對的,直接無償,間接有償,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枪潭ㄐ。含義:國家在征稅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預先規定了征稅對象和稅率,不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不能隨意改變。(固定性是相對的,稅收會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作出調整,如通貨緊縮時降低稅率)。
⑷三者的關系: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
注意:稅收的:①主體:國家;②目的:為實現國家職能;③憑借:政治權力;④依據:法律;⑤基本特征:強、無、固;⑥地位: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
3、我國稅收的種類
⑴根據征稅對象,我國稅收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和行為稅五大類,共二十多種。
、 流轉稅:是以商品交換中的交易額和勞務收入額為征稅對象的稅種(以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增值稅、按營業額征收的營業稅、根據應稅消費品的銷售額征收的消費稅、關稅等)。
② 所得稅:是以各種所得額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對企業所得征收的企業所得稅、對個人所得征收的個人所得稅等)。
、圪Y源稅:是以開發和利用特定的自然資源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如,開采礦藏必須依法繳納資源稅)。④財產稅:是以納稅人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征稅對象的稅種(根據買賣房屋的契約征收的契稅等)。⑤行為稅:是以納稅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印花稅、屠宰稅等)。
⑵目前在我國,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是影響很大的兩個稅種!
、僭鲋刀悺
a.含義:是以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
b.納稅人:是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
c.基本稅率:17%(比例稅率);
d.作用: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節企業的偷漏稅行為。有利于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和體現公平競爭,也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e. 屬于流轉稅!≡鲋刀悾鹤罱K消費者是全部稅收的承擔者;實行憑發票抵扣稅款的計稅方法。
、趥人所得稅
a.含義: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稅。
b. 納稅人:是在我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從我國境內外取得所得的個人,以及在我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滿一年而從我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
c.稅率:我國個人所得稅,按應稅項目不同,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實行超額累進稅率,納稅人所得越高,稅率越高;所得越低,稅率越低(高收入者多納稅,少收入者少納稅)。
d.作用: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注意:納稅人:對什么人、單位征稅;征稅對象:對什么東西征稅;稅收的內容:征收的貨幣和實物。稅收的主體(征稅的主體):國家;繳稅的主體:納稅人。稅收的兩個方面:①國家機關的征收;②納稅人的繳納。
4、稅收的作用
、購亩愂张c財政的關系看: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基本形式),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廣、最穩定可靠的財政收入形式。在我國現階段,稅收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0%以上。
、诓煌亩愂辗N類,其作用是不一樣的。如,增值稅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節企業的偷漏稅行為。有利于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和體現公平競爭,也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③國家通過稅收組織財政收入,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以及實現各種國家職能提供物質保障。我國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各種稅收作為物質基礎。
、芏愂帐菄液暧^調控的重要杠桿之一。國家通過對稅收的調節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與優化,實現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ㄋ模┮婪{稅
1、納稅人和負稅人(新版教材已刪除)
⑴含義:是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是最終承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萍{稅人和負稅人之間的關系:納稅人不一定是稅款的實際承擔者,即納稅人不一定就是負稅人。①當納稅人所繳的稅款是由自己負擔時,納稅人與負稅人是一致的。②當納稅人通過一定的途徑將稅款轉嫁給他人負擔時,納稅人就不是負稅人。③在我國現有稅法規定的范圍內,不一定每個公民都是直接的納稅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勞務的消費者,因而都是實際的負稅人,都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作出了貢獻。
注意:不一定人人都是納稅人,但人人都是負稅人;但人人都應該具有納稅人意識。
2、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殴褡杂X納稅的必要性(為什么要依法納稅?)
、傥覈巧鐣髁x國家,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通過稅收實現全體人民根本利益;
、诙愂帐菄医M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為實現國家職能提供了財力上的保證;
、酃裣硎芰藝姨峁┑母鞣N服務,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茏杂X納稅是公民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體現。
。ㄔ谖覈瑖依妗⒓w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各種稅收作為物質基礎。因此,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
、乒裨鰪娂{稅人意識的要求(作為公民,應如何為國家稅收的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俟褚獦淞⒘x務意識,依法納稅。第一,自覺樹立納稅人意識,一旦成為納稅人,應自覺納稅;第二,同偷稅等違法行為作斗爭,維護稅收秩序(如:購物索要發票)。
、诠褚鰪妼夜毴藛T及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權利意識)。公民應積極行使納稅人的權利,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
、沁`反稅法的表現:
①偷稅,指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
、谇范,指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規定的納稅期限,沒有按時繳納而拖欠稅款的行為;
、垓_稅,指納稅人用欺騙方法獲得國家稅收優惠的行為(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騙取自然災害稅收減免); 注意:偷稅:少繳、不繳稅款;騙稅:騙取稅收優惠。
、芸苟悾讣{稅人以暴力、威脅等手段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
關于發票:發票是消費者的購物憑證,也是稅務部門進行稅務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消費者是否向商家索要發票,關系到國家稅款能否足額入庫。購買商品索要發票,就間接地為國家稅收做出了貢獻。同時,發票也是消費者維權的憑證。
三、誤區點撥
1.財政政策等同于貨幣政策。
(1)區別。①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與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②內容不同:凡有關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庫券、國家按較高的保護價收購糧食等屬于財政政策;凡和銀行有關的政策,如利率和信貸規模的調整屬于貨幣政策。③政策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制定的,必須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制定的。
(2)聯系。①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是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手段和方式。②在一般條件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二者對經濟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點,在貨幣政策收效不明顯的嚴重蕭條情況下,財政政策則顯得比較有力,如擴大財政赤字、支持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可以擴大就業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抑制經濟過熱方面則相反,因改變稅法需要時間,如采用增稅等財政政策,就使財政政策不可能具備貨幣政策所具有的靈活性。
2.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財政收入越多越好。
(1)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財政收入的增加,從當前來看,有利于增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從長遠來看,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
(2)在經濟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財政收入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最終將對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
(3)財政收入增加,從根本上說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只有加快經濟發展,大力增加社會財富總量,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因此“國家財政收入越多越好”是片面的。
3、財政撥款是社會總供給的一部分。(社會總需求)
4、財政本質上是一種消費關系。(一種分配關系)
5、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簽訂勞動合同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6、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
7、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社會保險
8、我國城市建立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屬于社會福利。(社會救濟)
9、預算是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具體執行情況。(決算)
10、國家的各項職能是通過國家決算完成的。(財政支出)
11、稅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民,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社會主義國家 現代國家)
12、納稅人是指稅法上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單位或個人)
13、發揮財政作用的關鍵是發展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注: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因素是發展經濟)
四,練習講解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7
第十一課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一、考點解讀
1、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2、跨國公司 3、世貿組織
4、對外開放的新階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5、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二、考點講解
(一)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藕x: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講解:一定意義上,經濟全球化就是市場經濟全球化,即市場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
、票憩F:主要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a、生產全球化: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協作不斷深化、加強,世界各國的生產相互聯系、相互協作,各國的生產活動成為世界生產鏈條中的一個環節。許多商品,雖然品牌是某國的,其實是許多國家共同協作完成的。
b、貿易全球化:隨著各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都被卷入國際商品交換之中,國際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參與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
c、資本全球化:伴隨著生產和貿易全球化,資本的觸角伸向全球,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速度不斷加快,投資者只要在計算機上敲幾個鍵,大量資金就可以短時間內從全球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
注意:三者的關系:生產全球化必然帶來貿易全球化,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必然帶來資本的全球化。
d、載體:跨國公司的需速發展。
e、成因:
、俑驹颍菏巧a力發展的產物(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萍歼M步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诰唧w原因:第一,生產社會化和國際分工使生產要求打破地域和國界的限制;第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要求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第三,資金為了追逐利潤,要求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第四,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以及現代交通工具發展的推動。
(3)經濟全球化的實質:現階段,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
這是因為發達國家:a.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b.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c.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d.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
2、跨國公司
、沤洕蚧峭ㄟ^跨國公司實現的?鐕镜难杆侔l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
、瓶鐕镜暮x:是指在本國擁有一個總部,并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擁有子公司的國際性企業!
、强鐕镜幕顒蛹澳康模簽榱藢崿F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觸角幾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⑷跨國公司跨國行動的意義:跨國公司通過其全球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大大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3、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欧e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⑵消極影響:
、俳洕蚧觿×耸澜缃洕l展的不平衡! ∵@種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
、诮洕蚧觿×巳蚪洕牟环定性,增加了國際風險。 經濟全球化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日益相互依賴、相互滲透。這就使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震蕩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說明經濟全球化意味著 “風險全球化”)!∽⒁猓航洕蚧瘜Πl展中國家是一把雙刃劍:①機遇: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學習管理、培育人才、擴大出口、參與分工;②挑戰:經濟安全受到威脅;經濟主權受到制約;貧富差距擴大。
、俏覀兊恼撸悍e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賹V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②正確的態度應是: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范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第一,經濟全球化及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善于抓住機遇,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關鍵。我們要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避開不利因素,加快發展;
第二,機遇與挑戰并存。“數字鴻溝”、“綠色壁壘”、反傾銷等,是我們前進道路上不得不應對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有規則意識和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的本領,要有經濟安全的防范意識,有應對別國反傾銷和反別國傾銷的策略。 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是抵御經濟全球化沖擊的最有效方法。
(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1、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世貿組織
、诺匚唬菏蕾Q組織(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它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稱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
⑵成立時間: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亲饔茫菏蕾Q組織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①積極組織多邊談判。②為國際貿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則和協定。③為成員提供解決貿易摩擦和沖突的場所。
、然驹瓌t。非歧視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與國民待遇原則!
分析:最惠國待遇:指一個締約方在通商、航海、關稅、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締約方的優惠、特權,應當無條件的給予所有締約方。國民待遇:指在民事權利方面,締約方保證另一方的公民、企業和船舶在本國境內享受與本國公民、企業、船舶同等的待遇。
2、對外開放的新階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偶尤耄何覈赬X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戰略決策,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著積極深遠的現實意義,但同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也就是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從根本上和長遠看,利大于弊。
、浦袊尤胧蕾Q組織的積極影響
、 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贏得了良好的國際環境;②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
、弁苿恿碎_放型經濟水平的提高;④帶動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⑤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⑥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收入與生活水平;⑦增強了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3、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艑ν忾_放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a.必要性(為什么要把對外開放作為我國的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①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②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③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④實踐證明,對外開放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格局: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提出了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注意:全方位:對世界各類型國家開放;寬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眾多領域;多層次:“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沿邊和內地”
、铺岣唛_放型經濟水平
a、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重大決策: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必須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b、引進來:①必要性(為什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單靠自身積累資金,不足以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進外資。②新形勢下的要求(怎么樣):我們要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c、走出去: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意味著我國對外開放發展到了一個新層次。
、俸x:“走出去”,是指通過到境外投資辦廠、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輸出等各種形式,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
、谝螅何覀円獎撔聦ν馔顿Y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菍嵭袑ν忾_放要注意的問題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a.為什么要堅持此原則:中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依靠別人搞建設,必須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
b.此原則和對外開放的關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閉關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對外開放的前提和基礎;②對外開放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離不開參與經濟全球化,更離不開獨立自主。只有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與各國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
注意:獨立自主是指自己擁有處理本國事務(包括經濟事務)的權力,不受任何外來的干涉!
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國資源發展本國經濟。
注意:要堅持以質取勝戰略,培育我國自己的名牌產品,樹立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良好形象!
要堅持市場多元化戰略,以拓展我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空間,減少國際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
(4)如何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①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a.(“引進來”方面):要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b.(“走出去”方面):要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趯ν忾_放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把它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但又不是閉關自守,不是盲目排外。
③我們要有規則意識和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的本領,要有經濟安全的防范意識,有應對別國反傾銷和反別國傾銷的策略。
4、反傾銷
。1)傾銷的含義:是指某國制造商或出口商將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出口到另一國家的貿易行為。
(2)反傾銷的含義:指進口國主管當局根據受到損害的國內企業的申訴,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對給進口國生產相似產品的產業造成法定損害的進口產品,進行立案、調查、處理的過程。傾銷是國際貿易中的一種不公平競爭手段。
從表面上看,外國產品價格低,進口國的消費者得到了實惠。其實不然,傾銷的危害具有隱蔽性。它直接打擊進口國生產相似產品的產業,使其國內市場占有率下降,乃至被迫退出市場,造成工廠停產、倒閉,失業率上升。這樣外國產品就壟斷了市場,最后有可能實行壟斷價格,獲得高額利潤,進口國的消費者仍然是受害者。因此,我國在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也應采取反傾銷措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我國的權益,保護民族工業。中國在國際上遭遇的反傾銷是不公平的。在世貿組織和各成員的反傾銷法律中,傾銷的本義是同一企業某產品的出口價格低于該企業相同產品的正常價格。而多年來,歐美國家對中國企業反傾銷調查,則實施的是一套不公平的游戲規則。它們把中國企業產品的出口價格與一個替代國的價格比較,來確定傾銷與否和傾銷多少,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傾銷的內涵,其結果多是導致大量指控中國產品傾銷,以及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
三、誤區點撥
1、經濟全球化就表現為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改正: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它還有文化人才全球化、經濟風險全球化、跨國公司全球化等表現。
2、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一把雙刃劍。
改正:經濟全球化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對于廣大發展國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3、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
(注意:發達國家是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更大的挑戰)
4、面對開放的世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
。ㄗ⒁猓邯毩⒆灾鳌⒆粤⒏歉净c
四、練習講解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8
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一、考點解讀
1、生產決定分配 2、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3、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4、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5、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二、考點講解
(一)分配制度
1、生產決定分配 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⑴基本內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a對象:個人消費品;b尺度: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
、拼嬖诘姆秶荷鐣髁x公有制經濟中。
⑶地位: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我國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 公有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決定了按勞分配在我國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
、葘崿F形式:①工資、獎金、津貼(國家機關、公有事業單位、公有企業、公有控股企業中);②聯產計酬(農業集體經濟中)。
⑸原因(實行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偕a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可能性)(由此決定不能實行按資分配)!、谏鐣髁x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夠高,勞動產品也沒有極大地豐富)(現實性)(由此決定不能實行按需分配)。 、凵鐣髁x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由此決定不能實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
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①勞動仍然是個人謀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第一需要和熱身手段);②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存在著明顯差別(存在著舊式分工)(報酬體現勞動的差別)。
、室饬x: ①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提高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和素質,促進生產力發展)。(體現了效率); ②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體現了公平)
⑺按勞分配為主體的體現
第一,就全國的勞動者而言,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者占多數;
第二,就公有制企業中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而言,按勞分配的部分占較大比重。
第三,就按勞分配對其他收入方式的影響而言,其勞動者按勞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經濟中勞動者收入水平的參照標準。
注意: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的收入與其勞動成果及企業的經濟效益相聯系;現階段在不同地區和不同企業尙不能實現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是聯系在一起的
3、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其它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
、虐磦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a范圍:個體經濟 b如何分配:扣除成本和稅收
c意義: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發揮個體經濟的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瓢瓷a要素分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要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a.含義: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b.具體形式:
、賱趧右厥杖耄褐冈谒綘I企業和外資企業中,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獎金、津貼收入!
、谫Y本要素收入:包括私營企業主生產經營取得的稅后利潤,債權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紅,債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煞莘旨t體現對剩余勞動的部分占有。
、奂夹g要素收入: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術取得的收入。如: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
、芄芾硪厥杖耄浩髽I的管理人才憑借其管理才能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而參與分配的形式!
、菪畔⒁厥杖
⑥土地要素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等。
c.意義 ①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谟欣谧屢磺袆趧、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塾欣谶m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調動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①按勞分配;②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③按生產要素分配;④其它:公有制經濟中的福利性分配、社會保障收入、偶然所得等。
注意:a社會主義性質分配→按勞分配;非社會主義性質分配→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
b合法收入:①合法的勞動收入(主要有:按勞分配、按個體勞動成果分配、勞動要素收入);②合法的非勞動收入(資本要素收入、技術要素收入、管理要素收入、信息要素收入、土地要素收入)。
c技術要素收入:①技術勞動收入(勞動收入);②技術轉讓收入(勞動收入);③技術入股收入。
d管理要素收入:①管理勞動收入(勞動收入);②通過股權激勵方式獲得的股份分紅。
e從分配尺度上看:①按勞分配→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質量);②勞動要素收入→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⑶總結: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
a.是什么: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b.為什么:①這是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決定分配,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分配方式)。(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呈現多層次。)②由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③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④堅持和完善此制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制度保障。⑤實踐證明,堅持此制度,對加快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此外:多種經營方式的并存也是原因之一)。
。ǘ┬逝c公平
1、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1)公平的含義:公平的含義比較寬泛,我們這里學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注意:公平的含義比較寬泛,涉及經濟、政治、法律等各個領域。收入分配公平與平均主義有著根本區別。
。2)堅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義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有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3)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4)我國收入分配是如何實現社會公平的(如何實現社會公平)?
、賵猿职磩诜峙錇橹黧w,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制度保證。
②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這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要求:當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意義:有利于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分配關系,維護勞動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墼俜峙涓幼⒅毓绞菍崿F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 要求: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通過強化稅收調節,整頓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防止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實現公平分配。
注意:a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b關于最低工資保障制度:a.含義:最低工資標準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依法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b.意義:建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充分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
cxx大報告其它表述: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
2、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1)效率的含義 經濟活動中產出與投入的比率,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著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效率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
(2).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a一致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社會公平的逐步實現只有在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沒有效率作為前提和基礎的公平,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窮 )。②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
b矛盾性:二者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又存在著矛盾。 效率與公平是社會主義制度追求的兩大目標。
(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為什么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傥覈丝诒姸,人均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發展經濟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②同時,要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使分配結果能促使人民奮進,使社會具有生機和活力。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④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又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
(4)為什么要注重效率?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社會公平的逐步實現只有在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沒有效率作為前提和基礎的公平,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窮 )。②符合我國國情。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發展經濟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凼鞘袌鼋洕目陀^要求。注重效率,才能調動各種資源的積極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5)為什么要實現社會公平?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它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②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③公平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實現共同富裕要求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
與公平背道而馳的有兩種分配不公:①平均主義;②收入懸殊(差距過大),甚至兩極分化。
(6)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的要求:①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②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③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
(7)兼顧公平,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反對忽視公平。
如果把公平理解為人人平均,結果會獎勤罰懶,既不利于提高效率,也損害了實現社會公平的物質基礎;如果忽視公平,分配不公,效率的提高也會失去良好的環境,甚至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效率優先:實質是發展生產力優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為首要目標。兼顧公平:是指社會要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使分配的結果能促使人們奮進,社會具有生機和活力。
3、我國個人收入分配中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則和分配政策。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分配制度;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分配原則;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是分配政策。
三、誤區點撥
1、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于分配制度)
2、個體勞動者的分配方式屬于按勞分配。(注意:按勞動成果分配)
3、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獲得的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動成果分配。(注意:按勞動要素分配)
4、在我國的分配制度中,按勞分配體現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產要素分配體現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勞動生產率越高,產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勞動生產率與效率是不同概念)
6、我國之所以確立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因為各種生產生產要素都具有價值。(用于交換才有價值)
7、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有利于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實現同步富裕。(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共同富裕)
四、練習講解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9
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一、考點解讀
1、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2、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3、尊重文化多樣性 4、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5、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大眾傳媒)的特點 6、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二、考點講解
1、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1)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含義: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 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民族節日的文化魅力: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世界上許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遺址類著稱的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注意:a為了使不同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免遭破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名錄的方式確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并給予保護。
b世界遺產分為三類:
①文化遺產(在歷史、藝術或科學及審美、人種學、人類學方面有著世界意義的紀念文物、建筑物、遺跡等)(如:長城);
、谧匀贿z產(在審美、科學、保存形態上特別具有世界價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觀在內的地域等)(如:九寨溝);
③雙重遺產(同時含有文化與自然兩方面因素)(如:黃山)。
2、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為什么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诟髅褡彘g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凼澜缥幕怯刹煌褡、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樣性
。1)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原因):
、僮鹬匚幕鄻有允前l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谧鹬匚幕鄻有允菍崿F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3)尊重文化多樣性要遵循的原則是什么?為什么?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僦挥性诿褡迤降鹊幕A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國人民相互尊重、共同發展;
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4)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或尊重文化多樣性)?
答案為(1) 和(3)
注意:不能說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因為各民族的文化不但要吸納外族的先進文化,同時也必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這樣才會有生命力。沒有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所謂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不能說處理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原則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因為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處理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原則: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4、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1)文化傳播的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播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2)文化傳播的途徑:主要有→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
、偕虡I貿易:第一,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第二,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谌丝谶w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③教育:第一,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第二,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艽蟊妭髅剑海ㄏ旅妫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5、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大眾傳媒)的特點
。1)傳媒及其發展階段
傳播媒介,簡稱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
●各種文化傳播方式的特點:
、倏谡Z的特點(也是人際傳播的特點):口語是社會生活中最直觀、最常見、最豐富的傳媒,具有渠道多、方法靈活、意義豐富、反饋及時的特點;
、趫蠹、雜志、書籍等,可以通過掃描、編排處理后,顯示在互聯網上,供廣大讀者使用;
、垭娨曁峁┝藙討B畫面和繽紛的色彩,使人們對信息的理解變得更生動、形象和真實;
、芑ヂ摼W具有傳播同網、全球同時、受眾主動、雙向互動的特點;
⑤手機短信用精煉的語言傳達豐富多彩的內容,不僅具有娛樂性,還具有情感性、藝術性和哲理性,讓人回味無窮;
、揠娮幼x物實現了文字、圖像、聲音的完美結合,使人在看圖閱文的同時可以聽音樂、寫文章、做筆記、復制文件,等等。
。2)大眾傳媒出現的標志: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
。3)大眾傳媒的含義: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成為大眾傳媒。
。4)大眾傳媒的特點(功能、作用):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6、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1)意義:①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②促進外域文化的向中國的傳播;③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④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
。2)要求: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10
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一、考點解讀
1、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 2、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3、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4、優秀文化與人的成長的關系
二、考點講解
1、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但是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不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2、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又影響著每一個人。
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總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進行各種社會交往的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響,有的取決于價值觀念,有的源于風俗習慣、文化程度等。人們交往方式的差異,見諸交往時使用的語言、符號、器物等,也見諸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舉止。不同時代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念不同,人們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事物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影響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形成。思維方式是人們在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中,在一定知識、觀念、情感和習慣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體現各種文化影響的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
注意:文化素養的表現。
(1)文化素養的高低,可以從待人接物、為人處事上表現出來,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也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文化品味的高低。因此,我們應該不斷提高文化修養,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文化對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實際上也就是文化影響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人們的思維,也正是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的表現。
3、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文化對人的影響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
、倬哂袧撘颇奶攸c。
a.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人們從事文化活動,或得到思想的啟示、精神的享受,或產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許多是發生于潛移默化的過程之中的。
b.文化對人的影響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不僅能夠使人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增強勞動技能,而且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思想道德修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诰哂猩钸h持久的特點。
第一,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遠持久的。
第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注意: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什么?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4、優秀文化與人的成長的關系(如何理解文化塑造人生)?
、賰炐阄幕軌蜇S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過程)。
、趦炐阄幕軌蛟鰪娙说木窳α。(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注意:(1)我國當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改革開放以來,空前繁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大大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文明、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成為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2)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如何?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3)人的全面發展的表現在哪些方面?
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時期的歷史特點不同,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11
第二單元 投資與創業 (生產、勞動與經營)
第四課 生產與經濟制度
一、考點解讀
1、生產和消費的關系 2、大力發展生產力
3、了解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4、理解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教材內容變動)
5、理解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6、了解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的含義、地位、作用
7、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實行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義
二、考點講解
。ㄒ唬、發展生產 滿足消費
1、生產和消費的關系:人們的消費從根本上講不是由主觀愿望決定的,而是由客觀的物質生產狀況決定的。
①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②消費對生產起著重要的反作用,消費的發展促進生產的發展,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一個消費熱點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消費的發展促進生產的發展。
第一,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行為才算真正完成。(“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第二,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消費調節生產”)(指需求的數量和質量調節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如汽車需求量的增加必然帶動汽車產量的增加,對汽車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動汽車產業的升級)。
第三,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甚至幾個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如當前汽車消費成為熱點,從而帶動汽車產業和汽車相關產業的發展)。
第四,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總之: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消費是生產的動力;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是指: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推動人們收入的增長,另一方面增加消費品數量和降低消費品價格,從而使人們的購買能力得以提高。“消費是生產的動力”是指: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甚至幾個相關產業的出現和增長)。
2、社會再生產
。1)含義:生產過程的不斷重復和更新。
。2)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
。3)四個環節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①直接生產過程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②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產和消費有著重要的影響;③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3、大力發展生產力
。1)、必要性:
①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②大力發展生產力,是由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本質要求。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鄞罅Πl展生產力,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國家的根本任務。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一定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取發展。
④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2)、重要性:(發展生產力的意義和作用)
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擺脫經濟文化落后狀態,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趕上以致超過發達國家,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措施:
①必須堅持黨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②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力量,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③必須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④必須通過改革,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與活力.
注意: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
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改革的性質: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ǘ⑽覈幕窘洕贫
1、總論
。1)什么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a這是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屬于生產關系的范圍。
b基本經濟制度≠根本經濟制度。(公有制是我國的根本經濟制度。)
。2)為什么要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
①根本原因: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
、诰唧w原因: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化大生產是生產力的主體,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國情,決定了必須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蹖嵺`證明:這一制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我們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
2、公有制經濟
(1)含義(范圍):生產資料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現階段我國經濟的主體。
(2)地位: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
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第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就全國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第二,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主導作用表現在控制力上,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
注意幾個問題
a公有資產占優勢: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有質的優勢。
b不能說公有制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不能說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
c公有制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所有制結構角度);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結構角度)。
d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
e國有經濟(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是我國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工業是我國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
f公有經濟占主體并不意味著國有經濟占主體;國有經濟的比重有所下降并不意味著公有制主體地位的改變。
g不能說公有經濟在我國每一地區,每一行業都占優勢,只能說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3)方針: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如何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必須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
。4)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a、是什么 股份制是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其作用主要在于以股份形式籌集資本。
、俟兄频膶崿F形式可以而且應該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為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
②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股份制企業,如果國家和集體控股,則具有明顯的公有性)。
b、為什么(為什么選擇股份制作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俟煞葜瞥蔀楣兄频闹饕獙崿F形式,可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提高企業和資本的動作效率,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
②股份制具有其他經營形式不可比擬的優點。公司制具有獨立法人地位、有限責任制度和科學管理結構等優點。許多國有企業通過規范的公司制改革,煥發了活力,增強了競爭力,更好地發揮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c如何正確認識股份制的性質?
(1)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2)股份制雖然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但它并不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可以用股份制,社會主義也可以用股份制;(3)股份制企業的性質不能籠統說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關鍵要看控股權掌握在誰的手里;公有制控股,則具有公有性,私有制控股,則是私有。(4)由社會主義國家和集體控股的股份制企業具有明顯的公有性質。
(5)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基本形式: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a國有經濟(全民所有制經濟)
a.含義:指由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以國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注意:全民所有≠人人所有,共同占有≠人人占有。
b.適應的生產力水平:社會化大生產中較高的生產力水平
c.地位: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注意:第一、當前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改組(有進有退、抓大放。,國有企業數量減少,但國有資產相對集中到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因此不但不會削弱其主導作用,反而可以增強其主導作用。
第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控制力上;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是通過國有大中型企業體現出來的;國有企業通過和其它企業在市場中平等競爭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只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得到增強,在這個前提下,國有經濟的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第四、國有經濟,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代表著我國先進的生產力。推進國企改革與發展,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壯大國有經濟,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保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d國有經濟的作用: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關鍵作用。
e理解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f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是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
從區別來看:公有制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只是公有制經濟的一部分,所以公有制為主體不等于國有經濟為主體。當前國有經濟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整個公有資產仍占優勢,所以不會改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從聯系來看: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正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的主要體現之一。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才能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b集體經濟
a.含義:是由部分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經濟。它是我國農村的主要經濟形式,并廣泛存在于城鄉的工業和服務業中。
b.地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c.形式:(書上:合作社、集體工商業、股份合作制等)。
注意股份合作制:①從經濟性質(所有制性質)上看:是集體經濟的一種具體形式;從經濟形式(資本組織形式)看:是一種混合所有制企業形式。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②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二者的一些共同特點。 ③既實行勞動聯合;又實行資本聯合。 ④既實行按勞分配;又實行按資分配。
、萃顿Y主體多元化:既有集體;又有個人。d.作用:集體經濟可以體現共同富裕的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稅收。
e.方針:國家支持、鼓勵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展。
c混合所有制經濟
、俸x:是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的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經濟形式。其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集體成分屬于公有制經濟;私人資本和外資屬于非公有制經濟。
、谥饕问剑汗匈Y本和外資混合建立的中外合資企業和中外合作企業,公有資本和民營資本混合建立的股份制企業。
、垡饬x: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特別是股份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并帶動其他經濟的發展。
3、非公有制經濟
。1)范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各自的含義;各自的意義。)
a非公有制經濟≠私有制經濟
a民營經濟通常包括: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b個體經濟:以勞動者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私營經濟:以雇傭勞動為基礎;公有制經濟:以聯合勞動為基礎。
c個體經濟:存在雇傭勞動現象;但不以雇傭勞動為基礎。
d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以私有制為基礎;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公有制為基礎。
e三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股權式)、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契約式)、外商獨資企業
b不能說三資企業就是外資經濟(其中的外資部分屬于外資經濟)。外資包括:來自外國的投資,來自港澳臺的投資。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
(2)為什么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①根本原因: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具有多層次性,必須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诘匚唬菏巧鐣髁x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圩饔茫旱谝唬丈鐣Y金,增加就業;第二,增加國家稅收(財政收入);第三,活躍市場,方便人民生活;第四,促進對外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表述上有區別,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市場地位是平等的
。3)方針: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第一,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第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第三,要將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統一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新局面的偉大進程中,而不能把這二者對立起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公平競爭,以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三、誤區點撥
1.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因此,消費決定生產。
消費與生產的關系
2.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是不相容的
多重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公有制經濟
4.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
5.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會動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只能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6.個體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和雇傭勞動為基礎的。
7.非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力量。
8.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9.股份制與股份合作制是一回事。
10.混合所有制經濟是非公有制經濟,都采用股份制組織形式。
四、學生復習資料練習講解
2022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 篇12
第五課 企業和勞動者
一、考點解讀
1、了解企業的含義。 2、了解公司的含義、類型和組織機構。
3、理解公司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 4、了解企業兼并與破產的原因和意義。
5、了解勞動和就業的意義。 6、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7、懂得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二、考點講解
(一)生產的微觀主體—企業
1、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
。1)企業的地位: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是市場的主體。
。2)企業的含義: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
a市場主體:企業(主要)、居民、政府、學校、社團等;
b市場客體:各種商品和服務。
c企業的條件:①從事經濟活動(經濟組織);②獨立核算;③營利性;④人和物的結合。
(3)企業的分類
①按所有制性質:國有企業(主導作用);集體企業;私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
、诎唇M織形式:個人獨資企業(無限責任);合伙企業(無限責任);公司(現代企業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有限責任)
、郯匆幠#捍笮推髽I、中型企業、小型企業(我國劃分企業生產規模的主要標準是:企業產品的年綜合生產能力)
④按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是指單位投資吸收的勞動力較多,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較低,需要大量使用勞動力來從事生產活動的經濟組織。這種類型適用于那些資金短缺、技術基礎薄弱而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的企業。資金密集型:它是指單位產品所需的投資較多,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較高,用人較少的經濟組織。這種類型適用于那些人工成本高、資源短缺,而資金和技術具有相對優勢的企業。知識密集型:它是指企業中集中著較多的中、高級技術人員,多屬于需要花費較多的科研時間和開發時間,生產高精尖產品的高技術產業的這類經濟組織。這種類型適用于那些科技人才雄厚,擁有強大智力優勢和雄厚科技基礎的企業)
2、公司
。1)含義:依法設立的,全部資本由股東共同出資,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成立公司,必須按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規定,辦理一定的登記手續,取得法律上的承認。
(2)基本特征:由法定數額的股東組成 法律特征:企業法人
注意:法人是社會組織,不以生命為存在特征。
a法人:包括企業法人與非企業法人。(企業法人以盈利為目的,非企業法人為公益而設。政府機關、醫院、學校、婦聯、工會等待都是非企業法人)。
b企業:包括法人企業與非法人企業(比如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都不是企業法人)。
c法人(屬于社會組織)、法人代表(屬于自然人)。
d公司是獨立法人實體:資產獨立(股東不能抽回出資);責任獨立(公司獨立承擔責任,相應的就是股東承擔有限責任)。
(3)股東
a、是公司的出資者: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比如一個公司向另一公司投資而成為其股東)
b、不能退股(不能抽回出資)(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出資)。若想改變股東身份:或轉售股票(收回出資)或等待破產清盤。
c、權利(所有權):參加股東大會、參與重大決策、選擇管理者、投票表決、資產收益(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
d、責任:以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
(4)公司制的優點
a、優點:獨立法人地位,有限責任制度,科學管理制度
b、與國企改革的關系:國有企業通過規范的公司制改革,煥發了活力,增強了競爭力,更好地發揮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國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股份制是公司制的主體。公司制側重企業的組織形式、股份制側重資本的組織形式
。5)公司的分類: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重點注意相同點和不同點:
a我國的法定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 有限責任公司
b兩種公司:股東均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資產對債務承擔責任
c兩種公司的對比
有限責任公司:a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少,公司法人一般對股東人數有最高限額。b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本無需劃分為等額的股份,也不發行股票,一般由公司出具股單作為股東在公司中享有權益的憑證,股單不能自由買賣。c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董事和高層經理人員往往具有股東身份。d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歇業和解散的程序比較簡單,管理機構也比較簡單,同時公司的帳目也無須公開披露。
股份有限公司:a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必須達到法定的人數。股東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b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資本是由若干均等的股份所組成的,它可以通過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來籌集資本,人們可以通過認購股票來取得相應的股份。股東不能要求退股,但是可以通過買賣股票來讓渡股份。c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向公眾公開披露財務狀況。d股份有限公司的開業、歇業的法定程序比較復雜。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程度較高,經理人員往往不是股東)。
兩種公司的最主要區別:公司資本是否劃分為等額股份,是否發行股票。
。6)公司的組織結構(科學管理結構、法人治理結構)
a、機構:決策機構(權力機構):股東大會及董事會(最高權力機構是股東大會)。 執行機構:總經理及其助手。 監督機構:監事會
b、公司組織結構的優點:機構之間權責明確、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學性,使公司的發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7)公司的經營
a、含義:指公司為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并獲取利潤而進行的所有活動的總和。
b、直接目的:利潤。
c、經營成敗取決的因素:四個方面
、僦贫ㄕ_的經營戰略。
為什么:一個企業,只有戰略定位準確,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戰略定位不準,就會遭遇挫折,甚至導致破產。為什么?戰略正確,就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戰略錯誤,就會遭遇挫折,甚至破產。怎么樣?正確的經營戰略出自高素質的決策群,他們善于開發有市場前景的產品。
②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為什么:這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徑,也是提高我國整體科技競爭力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主要途徑。企業取得優勢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術,加強自主創新。(科技與管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種科學,而先進的科學手段可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
③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是什么:企業信譽是指企業誠信經營,反對失信和欺詐;企業形象是指企業產品和服務在社會中留下的印象及得到的評價和認同。
為什么?企業的信譽和形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關系到企業的成敗。
怎么樣樹立?企業的信譽和形象主要體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創立名牌,是企業信譽和形象的表現,也是企業開展正當競爭的主要手段。
、芙⒔∪F代企業制度、多渠道籌集發展資金、進行兼并和強強聯合、提高經營者素質、優化組織結構等
。8)企業的兼并與破產
a、各自的含義與作用
兼并含義:經營管理好、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兼并那些相對劣勢企業。
作用:擴大優勢企業的規模,增強優勢企業的實力;實現以優帶劣的調整,提高企業和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聯合含義:主要是大企業的聯合
作用:增強企業競爭力、獲取更大經濟效益
破產含義: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而又扭虧無望的企業,按法定程序實施破產結算的經濟現象。
作用: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增強企業的風險意識,促使其提高企業競爭力;及時淘汰落后企業,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b、共同的作用:對于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對于社會,優化資源配置;對于國家,減輕財政負擔,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經濟實力;對于勞動者,促使其提高素質,維護其長遠利益。
c、必然性:都是市場經濟中價值觀規律作用之下企業競爭的必然結果,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
。ǘ﹦趧优c就業
1、勞動光榮勞動:是勞動者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源泉。
2、擴大就業
a、為什么?
、俑驹颍旱谝,勞動者在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第二,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源泉;第三,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谥匾饬x(重要性)
對社會生產的作用:使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提高勞動生產率。
對勞動者的意義:使社會勞動力不斷再生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深遠意義:有利于增加勞動者的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保障勞動者的權益,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搞好就業工作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具體體現。(搞好再就業工作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革的深化)。
、畚覈木蜆I問題突出(緊迫性)
勞動力總量大、勞動力素質不高、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勞動力結構不均衡。
b、怎么做?(總之:“經濟發展,市場調節,政府促進,正確擇業!保
①根本措施是立足于通過發展經濟擴大就業。
、诙嗲篱_辟就業門路。第一,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主要途徑);第二,調整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就業途徑;第三,調整企業結構,發展有市場需求的中小企業,繼續發展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第四,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第五,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企業;第六,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就業;第七,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對內鼓勵跨地區勞務協作,對外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對外勞務輸出,努力開拓國際勞務市場。
③充分發揮市場對就業的調節作用(市場引導勞動者就業)。
、車壹訌姾暧^調控,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再就業資金投入,搞好就業培訓和服務,扶持勞動就業弱勢群體)。落實勞動合同制度,從法律上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⑤企業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努力增加就業崗位!
、迍趧诱咭μ岣咦陨硭刭|,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提高自主創業能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⑦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國家促進就業”的方針。
五大民生基本問題: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穩定是民生之盾。
3、勞動者要樹立的正確擇業觀念
①樹立自主擇業觀 含義:根據個人的興趣、專長和條件,自主選擇職業;△意義: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調動每個人的生產積極性、創造性
②樹立競爭就業觀 含義:通過勞動力市場競爭,實現自主就業;△要求:要努力學習,提高技能和素質,積極主動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蹣淞⒙殬I平等觀 各種正當職業的勞動者,都是創造社會財富所必需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腳踏實地、兢兢業業,都能有所作為
、軜淞⒍喾N方式就業觀 現代市場經濟和信息技術導致就業形式和就業途徑的多樣化,可以更加靈活的選擇
補充: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
a、我國的就業前景: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配置人力資源的機制,為我們的就業提供了寬廣的領域。
b、我國的就業方針: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國家促進就業。
c、就業和自主創業所需的基本素質和要求(實現職業理想要具備的素質和要求)
基本素質:①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②遵紀守法、團結合作、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等道德品質;③豐富的專業知識、綜合性知識和技能;④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要求:①要轉變就業觀念,作出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②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素質。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揚創業精神。④要發揚創新精神,提高創業能力。(轉變就業觀念、發揚創新精神、提高自主創業能力)。
d、自主創業意義:①創業本身就是一種就業,選擇自主創業既可以為自己尋找出路,又可以為社會減輕壓力;②創業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③與其它就業形式相比,自主創業更具有某些優勢(如可能帶來更高的收入,工作時間可自由安排);④有利于社會財富的創造,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4、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1)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維護
a、為什么?
、偈巧鐣髁x制度的本質要求
、谑潜U蟿趧诱咧魅宋痰匚坏那疤;
③是充分調動和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保證。
b、怎么樣?
、賹襾碚f:
第一,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擴大就業
第二,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三,完善勞動法律法規。
、趯趧诱咦陨韥碚f
第一,將權利和義務統一起來,自覺地履行勞動者的義務(是獲得權利、維護權益的基礎)。
第二,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
第三,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當權益受到侵害時,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維護權益。
第四,具體途徑(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投訴、協商、申請調解、申請仲裁、向法院起訴等途徑加以維護;勞動者要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當權益受到侵害時,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維護權益,是每個公民的正確選擇。)
(2)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a、權利: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
b、義務:①完成勞動任務;②提高職業技能;③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④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c、勞動者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二者是統一的。
①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相輔相成,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
②自覺地履行勞動者的義務,是獲得權利、維護權益的基礎。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由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構成,是通過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體現出來的。
三、誤區點撥
1、跨國公司是現代企業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
2、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都可以向社會公開募股集資。
3、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
4、各類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5、就業是民生之本,只能依靠政府解決。
6、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統一的,不可放棄的。
7、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維權的重要途徑。
8、下崗、失業與保護勞動者的權利不矛盾;
9、訂立勞動合同與自主擇業、人才流動不矛盾。
四、練習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