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常規,重過程 提高教學質量
各們領導老師們,上午好。很高興能有這么一個機會和廣大教育同仁們探討交流初三政治教學問題。
2004年中考已經結束,今年我又繼續擔任初三政治課教學任務。現就去年教學工作的反思和今年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大家可能都聽說了,今年中考的新變化。一是從考查方式上實行閉巻考試,再就從提高分值。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是閉卷考試絕不會恢復到以前的直來直去的問答式。對學生能力和創造思維的考查仍是今后命題的方向,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答題技巧。
縱觀近幾年來各地的是考試題,在命題上表現出了如下幾個特點:
1、試題立意突出素質教育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淡化了對知識的機械記憶要求。
2、簡化題型,形式多樣,逐步增大對主觀性試題的比重,更多地采用表格、漫畫、數據、文字材料等形式,試題靈活,寓意更深刻。
3、試題立意多元,答案開放。有些地方增設了“探究與實踐”這一新的題型,答案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鼓勵學生創新。
4、從取材上來看,材料更加突出社會重大熱點問題和家鄉的實際生活,具有時代性;同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特點,強調實踐性。著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既體現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又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時政化、生活化和鄉土化。試題的時代性,教育性,實踐性,題源的時政化,生活化,鄉土化,仍將是今后中考試卷的一大亮點。
中考中表現出來的問題:
1、審題不清,答非所問或文不對題。
2、答題不規范。表現在書寫上馬虎潦草;結構上條理不清;語句不通,運用政治語言的能力差等。
3、對于開放性的問題思維不開闊,知識面狹窄,組織能力差。
4、應試技巧欠缺。
如何適應中考趨勢,提高答題能力,這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其實無論中考如何“穩中求變,變中求新”,都擺脫不了“題在書外,理在書中”的命題原則。為此,夯實基礎,訓練思維,優化過程,培養能力,方可“以不變應萬變”。我想從兩個方面談一下個人的看法。一是優化過程,向過程要質量。二是科學復習,提高能力。
一、優化過程
1、認真抓好教學各個環節,落實教學常規。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只有抓好教師的教學常規和學生的學習常規,才能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前提和保障。試想如果教師不認真備課,不精心上好每節課,學生不認真聽講,積極參起教學活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質量就成了一句空話。有人把教學活動作了如下比方:教師與學生就像數學中的兩個因數,如果其中一個為零,結果必然為零。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初三政治組嚴格抓教學常規,密切合作,積極改進教法,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規律和學習狀況,因材施教,及時反思,密切追蹤政治科教學的動態,及時收集有關時政信息,充分備好每堂課。為上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集體備課是我們一真堅持的原則,每周至少一次教科研活動,對上周的兩節課及時反思,根據教學實效和學生的課堂反映,進一步研究對策,改進教法。同時精心討論準備新一周的教學工作。從共同商定教學目標 ,確定重點難點,選擇什么樣的突破方法,到用什么樣的題目,怎么去用,都在集思廣義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教學風格,我們還有計劃的聽課,以取長補短,不斷豐富教學經驗,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集體備課使我們做到了優勢互補,能力合作,資源共享,為上好課提供根本的保障。
其次是抓學習常規。學習活動與其它活動的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單憑教師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師上好課只能是為優化學習過程提供積極的外因,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習慣等才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合作交流嘗試解決――認真聽講弄清問題――及時鞏固提高能力的學習流程。
2、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課堂密度,實現多維目標。
要達到中考時學生有熟練的基本知識、較高的政治思維、敏稅的審題能力,靈活規范的答題技巧。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全靠平時的積累和訓練。只有常抓不懈,方可水到渠成。
(1)運用多種方式,夯實基礎知識,提高應變能力。
無論考試如何改革,學習在掌握知識、發展技能、提高覺悟,首先就要記憶。沒有對基礎知識的一定程度的記憶就不可能有理解和運用能力的提高。政治課的基礎內容,是基本和原理,對這些基本的東西,要達成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的程度。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只要背就行了,那種機械記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應該是“懂”字當頭,而不是“背”字當頭。對于基本概念的教學,應該進行深入的分析,使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發掘出概念的深刻內涵,以便學生在做題的時候能以不變應萬變。對于基本原理的教學,不能停留于學生明白知道的程度,應該強調探究的過程,經過多方論證得出的結論才具有說服力,同時探究過程也是培養能力的過程。比如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這部分內容,我們就運用了多種方法進行考查。在學生基本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以表格的方式,介紹了美國國會的構成情況,并要求談談對此表格的認識。通過分析,很明顯地看出資本主義議會是資產階級的議會,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機構,從而證明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享有的民主。在這一聯系時政的典型例題做完之后,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這一例題,你能否舉一反三,出一個類似的題目,來考查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學生稍一遲疑后,經過回扣教材,馬上就提出了新的考查方式。有人直接用上了教材上的“兩黨之爭”的漫畫,要求談談對漫畫的認識。還有人結合美國大選的情況,以文字材料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要求學生談談對美國大選的看法。學生通過分析認識到美國的選舉是金錢鋪路,是不錢人的政治游戲,兩黨之爭不論如何轟轟烈烈,不管是誰執政,都是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由此可見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享有的民主。這樣就提高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另處換一種方式:求證: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享有的民主。學生在答案的組織上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了。同樣的方式還可以用在“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等結論的學習上。
(2)關注社會熱點,提高政治思維,調動課堂活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學習政治的最根本的方法。時政化、生活化是中考的一大亮點。僅憑教材上的材料是遠遠不夠的,總復時再集中補充也達不到充分消化的效果。注意在平時的教學中補充時政,省時高效,對提高政治課的興趣和政治思維也有很大的幫助。國際形勢風云變換,每天都有新聞發生,而學生又對時政比較感興趣,所以,每節課前的新聞播報,就成了學生交流討論的舞臺。比如:今年的奧運會,美國大選,臺獨分裂行為的再度挫敗等都是學生關注的話題。如果能充分利用好學生的這一探究欲望,適當啟發,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