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復習教案.§第44講 政黨制度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第44講 政黨制度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教學目標 :掌握關于政黨制度的基礎知識,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商制度的基本內容和優越性,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擁護我國政黨制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 :中國不能實行西方多黨制
教學方法:對比和歷史分析法
教學過程 :
一、政黨制度
1、定義:由國家法律規定或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黨領導、參與國家政權或干預政治的制度。
(1)政黨制度實質是一個國家關于政黨領導、參與國家政權和干預政治的方式、程序的制度性規定,是政黨出現以后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種方式。
(2)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是它既可以是成文法規定的,也可以是長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并無明確的法律規定。
2、分類:
(1)按性質分:資產階級政黨制度和無產階級政黨制度
(2)按國情分:
①兩黨制(英國和美國最典型)
兩黨制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兩個主要資產階級政黨,操縱議會選舉和總統選舉,輪流執政,互相對峙的政黨制度。當然,在兩黨制的國家中,一般也不是只有兩個政黨,還有些政治力量弱小的黨。
②多黨制(
法國和意大利最典型)
多黨制是指資本主義國家中多黨并立,由兩個以上的主要政黨或幾個政黨聯盟,操縱議會選舉或總統選舉,實現輪流執政的政黨制度。
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說來,主要是由于這些國家政黨勢均力敵,誰的力量都不足以單獨保持長期優勢。它反映這些國家階級關系的復雜性,出現了眾多具有一定實力的政治力量,形成了眾多黨派,因此,執政黨或是偶然在競選中獲得相對多數的政黨或是聯合獲得選舉多數的幾個政黨聯盟。
③一黨制
(新獨立的民族民主國家)
二、資產階級政黨制度
1、定義:
資產階級政黨代表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控制國家政治生活,實現資產階級統治的一種政治制度。
2、實質: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工具
3、作用:
(1)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統治
資本主義政黨制度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經濟基礎并為其服務的,資產階級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執政都要維護資產階級這個根本利益。
(2)排斥和壓制無產階級政黨掌握國家政權
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允許無產階級政黨合法存在,允許參加競選,甚至也可能出現奪取議會多數席位上臺組閣的特例,但是,資本主義政黨制度從根本上排除了無產階級政黨執政的可能,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也絕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3)調節資產階級內部矛盾
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可調節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利益關系,緩和其矛盾,以保持內部利益平衡和秩序穩定。
三、我國的政黨制度
1、內容: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親密友黨。
各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這種參政由國家通過法律制度和各種措施途徑保證其實現。
(2)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從我國政黨制度內部關系角度講的,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根本上說這是國家性質、我國政治制度的性質決定的,同時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也是各民主黨派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作出的自覺選擇。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是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方針政策的領導,它是通過政治協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實現的。在組織上,各民主黨派則具有獨立性,共產黨不干涉其組織內部事務。
從整個國家角度講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立國之本,全國人民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及其合作關系的發展也必須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政治基礎。
(3)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長期共存”是指共產黨存在多久,民主黨派就存在多久,多黨合作制將有很強的生命力;“長期共存”離不開“互相監督”,在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監督,以使共產黨實現正確的領導和民主黨派更好的發揮作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表現彼此真誠相見,以誠相待,表明雙方成則共榮,敗則共辱,休戚相關,根本利益一致,共同承擔國家盛衰興亡的責任,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相互監督,才能保證合作關系得到長期發展。十六字方針是完整統一的。
(4)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活動準則。
2、我國的黨派
(1)組成:中國共產黨與八個民主黨派
(2)民主黨派
組成: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盟。
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及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人士;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社會基礎部分勞動者與部分愛國者組成的政治聯盟。
(3)合作的重要機構:人民政協
性質: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職能:
一是政治協商
政治協商是對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進行協商和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可根據中國共產黨、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提議,舉行有各黨派、團體的負責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參加的會議,進行協商,亦可建議上列單位將有關重要問題提交協商。主要形式是會議。
二是民主監督
民主監督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主要內容是對國家憲法與法律、法規實施情況,中共中央與國家領導機關制定的重要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遵守法紀等方面的情況進行監督。主要形式。全國和地方政協委員通過參與調查和檢查活動了解情況,研究問題,進行有效地監督及其政協委員通過視察、舉報、提案或其它形式對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評和建議。
三是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是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進行協商討論。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
3、發展歷史及其概況
人民政協又稱“新政協”,以區別于1946年召開的“舊政協”。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重慶談判,決定為組織新政府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當年11月,國民黨違背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單方面宣布召開“國民大會”,遂使舊政協解體。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人民政協不再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但作為中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并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以及對外友好活動中進行了許多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截至2004年3月,全國政協已同世界上101個國家的170個機構和8個國際性、區域性組織建立了聯系,并開展了友好交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設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對地方委員會的關系和地方委員會對下級地方委員會的關系是指導關系。每屆任期5年。
4、優越性:
① 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② 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③ 有利于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
5、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
(1)區別:
地位:執政黨與參政黨
基礎:階級基礎與社會基礎
性質:先鋒隊與骨干力量
(2)聯系:
目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領導:共產黨對民主黨派實行政治領導
準則:憲法和法律
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6、我國不能實行西方多黨制的原因
(1)由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
(2)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
(3)主張實行西方多黨制的實質是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
(4)我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適合我國的國情
課堂思考:中國共產黨、人大、政府、政協的關系如何?
1、區別:
性質:黨派、權力機關、行政機關、統一戰線組織
權力:執政黨、行使國家權力、行使行政權力、行使民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權力
構成:中共黨員、人民代表、行政人員、各黨派成員與無黨派人士
2、聯系:
中國共產黨對后三者進行領導
中國共產黨必須遵守人大通過的法律和政府的法規
政協與中共相互監督
它們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共同致力現代化建設
參考資料:人民政協55年:從“神州報曉”到“再譜新篇”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這次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關于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會議選出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在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當選為主席。人民政協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組織上的形成,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動社會改革、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共創偉業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后,人民政協作為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和發揚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繼續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
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期間,努力貫徹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推動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協調階級關系,協商重大國是,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對于發展統一戰線,指導政協工作,加強多黨合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人民政協在十年動亂期間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偉大轉折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鄧小平是新時期人民政協事業的奠基人。作為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他對人民政協的任務、性質、作用、職能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
人民政協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各級組織迅速發展,團結范圍空前擴大,各項工作不斷開拓,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新局面。
繼往開來
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義無返顧地支持改革、維護穩定、促進發展。努力推動各項統戰政策的落實,充分調動各界人士的積極性;圍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主動建言獻策;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擴大同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的廣泛聯誼;開展人民外交,多層次多渠道地進行對外友好交往。
團結奮進
政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積極開展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發揮人民政協的優勢。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經常性工作,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政協工作開始走向經常化、制度化軌道。祖國統一聯誼工作有了新進展,積極開展人民外交工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開拓進取
政協第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堅持政協固有的性質和特點,根據新的實踐不斷開拓發展,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服務國家工作大局,深入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充分發揮優勢,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立論,人民政協工作取得多方面重要進展。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寫入了憲法。1995年初,中共中央轉發《政協全國委員會關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人民政協履行職能規范化、制度化進一步加強。
再譜新篇
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以來,人民政協的各參加單位、各級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學習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
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切實履行職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修訂政協章程為契機,進一步推進履行政協職能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設。
針對練習:
1、美國和英國都是兩黨制國家,但是美國的執政黨與英國的執政黨相比,其特點是( A )
A、是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的政黨
B、是組織政府的政黨
C、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
D、是獲得議會選舉中多數席位的政黨
2、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與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關系是根本不同的。其不同點在于( D )
A、前者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后者代表剝削階級利益
B、前者有共同合作的政治基礎,后者沒有合作政治基礎
C、前者是相互監督的關系,后者是長期對立的關系
D、前者是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關系,后者是輪流執政關系
3、2003年3月,全國人大十屆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同時在北京舉行。從本質上看,“兩會”的共同之處是( D )
A、 “兩會”都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機關
B、 “兩會”成員都是由人民民主選出的代表
C、 “兩會”都是代表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國家權力
D、 “兩會”都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
在我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黨中央提出方針政策,國務院擬定實施方案,全國人大審議,全國政協討論,最后由全國人大做出決定。據此回答4—5題
4、這一材料說明了
A.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接受中共中央的領導,協調一致,開展工作
B.中共中央是我國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都是中央的執行機關
C.中共中央提出方針政策是通過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變成國家意志
D中共中央領導國家政權,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是行使國家職能的國家機關
5、材料中所揭示現象的原因是 A.中共中央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B.我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C.我國的國家機構是在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之下開展工作
D.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對國家實行政治領導
6、全國政協確實盡了職而沒有越位,幫了忙而沒有添亂,切實有效開展工作而沒有做表面文章。這段話表明人民政協( D )
A、是參政黨
B、積極履行國家職能
C、是我國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D、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
7、根據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修改憲法的建議,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有關修改憲法的決定。由此反映出( )
①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實行政治領導
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最高決定權
③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④中國共產黨行使社會管理的職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8.下列關于政協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人民政協是在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聯合組成的政治聯盟 ②人民政協是我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③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機構 ④人民政協是我國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國家權力機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據不完全統計,人民政協成立55年來,歷屆全國政協委員和各參加單位共提出各類提案4萬余件,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材料體現了(A)
①人民政協具有參政議政的職能
②政協委員的參政意識不斷提高
③人民政協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④人民政協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中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10、材料1;教育問題事關民族發展大計。從曾經擔任第五屆政協主席的鄧小平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到上世紀80年代初政協委員倡議設立教師節,再到21世紀初政協委員們屢次呼吁“真正落實義務教育”,人民政協舞臺上的一次次鼓與呼,切實推動著我國教育領域一系列新政策的出臺。人民政協對教育問題的關注,從一組數字即可看出:僅2004年,教育部收到的政協建議、提案就達1140多件,比上年增加260多件。
材料2:災害威脅每個人的安全。2003年非典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成員僅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送交的信息就達900多條,其中相當一批迅速得到采納。此外,多年來,政協委員和政協參加單位還就城市災害應急管理、突發事件處置、建立科學高效的應急機制等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1)材料體現了什么政治學道理?
(2)結合材料談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作用。
答案要點:(1)材料體現了人民政協已成為中國人民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成為實現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機構,成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和重要渠道,通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在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扎根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于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有利于保持國家政局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利于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