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經濟學)學習提綱
一、 前言:
1、 經濟的基本含義: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 學習經濟常識的意義:
(1) 了解我國社會經濟的概況,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任務和方向;
(2) 提高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做有經濟頭腦的人;
(3) 增強法制和道德觀念,自覺規范自己在經濟生活中的行為;
第一課 商品和商品經濟
一、 商品:
1、商品的產生和發展:
(1)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 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就是商品經濟;
(3) 經濟存在的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4) 商品經濟有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三種類型;
2、商品的基本屬性:
(1) 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2)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3) 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4)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也稱作商品的兩個因素;
3、 商品的價值量:
(1) 商品的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
(2) 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3) 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
(4) 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二、 貨 幣:
1、 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1) 一般等價物就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并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
(2)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2、 貨幣的職能:
(1) 貨幣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
(2) 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3) 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
(4)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購買手段);
(5) 貨幣在國與國的經濟關系中具有以下作用:第一,作為一般的購買手段,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第二,作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來平衡國際收支差額;第三,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如國際貸款、轉移財產、戰爭賠款等等;
3、 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2) 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
三、 價值規律:
1、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表現形式:
(1)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