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祭妹文(通用3篇)

祭妹文

發布時間:2024-03-03

祭妹文(通用3篇)

祭妹文 篇1

                十七、祭妹文

  袁枚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從生活中選取有代表性的材料,按時間順序概括死者一生以及寓情于事的寫法。掌握一些多義詞的意義。

  2、認識封建禮法對婦女精神的毒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掌握記事、抒情、析理相結合的寫作方法“寓情于事”。

  2、難點: 文中感情的自然流露。

  三、教學時數:

  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 一 課 時

  作者簡介:

  我們學過袁枚的作品《黃生借書說》。

  袁枚(1716--1798)清初詩人、散文家和文學批評家。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杭州市)人。乾隆進士,曾官江寧知縣。不久辭官,定居江寧(南京市)之小倉山,故自號“倉山居士”、“隨園老人”。對于詩文的創作,他反對傳統的儒家禮教的束縛,主張直抒性情。這就是他所首創的著名的“性靈說”。不過,從他的創作實踐來看,他的作品大多數是抒發閑情逸致的。他的作品集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袁枚自成一家,與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解題:

  本文是袁枚哀悼胞妹袁機的一篇祭文,F代人用開追悼會的形式悼念死者,并用悼詞來概述死者生前的事跡以及對死者的懷念。在古代則用祭祀形式悼念死者,并在祭祀時朗讀祭文。祭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有文體。祭文以主持祭祀人的身份和口吻寫的,它的內容包括概述死者的生平、事跡、作者和死者的關系、交往以及對死者表示哀悼的思想感情等等。本文抒寫對亡妹的悼念,著重寫兄妹之間的親密關系,情真意切,語出肺腑,讀來哀惋真切。

  本文是袁枚的著名散文作品。袁的《祭妹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罔阡表》,歷來被認為是祭文中的絕唱。

  課文串講:

  第 二 課 時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  害,遠吊        (于)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

  生病        說沒有危險  悼念(友人)              怕我傷心    別人

  走報。 及至綿  (3)已極,阿奶問(汝)望兄歸否,強應曰“諾”。    已(4)予先

  報信 等到病勢非常危急                 不          嗯        我已經

  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詳,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      氣絕。

  吉利      長江    在                    (已經)

  未時:下午一至三點。辰時:上午七至九點。

  四支猶  溫,   一目未瞑,蓋  猶  忍    死  待    予也。嗚呼痛

  還是溫熱的       閉上 大概還是不忍心死去等待著我吧      多么使人悲

  哉!早知訣(于)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    共汝

  痛啊                         行        還  許多    話      (多少事)同你

  籌畫也。而今        已矣! 除吾死外, 當  無見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

  一起商量        (一切都)完了        之外 肯定    日子

  可以見汝,而  死后之有知  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  難明  也。然則    抱

  并且        知覺      和              終究  明白        (我)

  此無涯    之憾, 天      乎,    人    乎,而竟      已  乎!   

  無邊無際  遺撼這是天意嗎  還是人為的呢  竟然就這樣完了嗎

  汝之詩,吾已付梓(5);汝之女,吾已代  嫁; 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

  印                   你  出                   

  窀穸(6),尚未謀  耳。先    塋  在杭,江廣河深(7),     勢          難

  墓穴         營謀    祖先的墳墓        寬    (路途遙遠)在這種情勢下很難

  歸葬,故請  母  命  而寧  汝于斯,便  祭   掃也。其  旁  葬汝

  將你的骨骸運回    得到母親同意  安葬          于祭祀掃墓   你的墓旁

  寧:安定,引申為安息。

  女阿印(8)。其下兩冢,一為阿爺  侍者(9)朱氏,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 

  是    的妾                                 空曠

  渺(10),南望原隰(11),西望棲霞(12),風  雨  晨  昏, 羈        魂(13)

  遼闊        低濕的原野         山    刮風下雨早晨黃昏 你寄居他鄉的靈魂

  有伴,當不孤  寂。 所憐者, 吾自戊寅年(14)讀汝    哭侄詩后,至今無男,

  孤單寂寞 傷心的是   從              寫的

  兩女牙牙 ,    生(于)汝死后,才周  (1)耳。予雖        親  在未敢言老(2),

  才牙牙學語                 一周歲       雖然(因為)母親健在

  牙牙:幼兒學語的聲音,象聲詞。

  而齒  危  發禿, 暗里自   知,知在人間尚  復  幾日!阿品(3)遠官(于)河南,

  但牙齒動搖  掉光 暗中自己明白         還能再有幾天          作官

  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    者。汝死我埋,我死誰埋? 汝淌有靈,可能  告  我。

  能繼承的人                                能不能告訴

  嗚呼! 身前    既不可  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

  的事    堪回想

  食。     紙灰飛揚,朔風野大,   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

  享用祭品         北風又猛又大                             唉,傷心呀

  嗚呼哀哉!

  課文分析:

  本文除開頭結尾外,是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組織材料的。作者以兄妹間的親密關系作為貫串全部內容的線索,寫出死者一生的經歷,顯示死者的品德,抒寫了對死者的深情悼念。

  開頭總說亡妹葬于異地,起筆便無限哀傷。( 第一節寫作者與死者的關系,葬三妹時間、地點,因葬妹而撰文設奠,這是祭文必不可少的部分。)

  主體部分先概述亡妹不幸的一生,把她的“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歸咎于詩書。以下按時間順序敘事。

  結尾直抒悲痛之情。

  從選取材料的角度看,作者在祭奠亡妹時,邊哭邊訴,想起什么就說什么,兒時的回憶,往日的手足情,對亡妹身后事的安排,一齊傾訴出來,似乎寫得很散;但是這一切往事,又始終圍繞著親密的兄妹關系和哀悼亡妹這一中心,這就使文章在結構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一、開頭總起說了些什么? 結尾時與開頭怎樣呼應?

  先總寫其妹素文死后還不能回歸故里,竟葬在離家七百里的異地,一開頭就充滿無限哀傷之情。結束時,直抒悲痛之情,“哭汝”二字總括全文,“奠汝”二字與前文交代話中的“奠以文”相應。用“嗚呼”領起,結束時連說“嗚呼哀哉”呼應開頭一段的悲嘆,一往情深,使悲痛的氣氛回蕩不息,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二、中間記事,以什么為順序概括死者的一生?

  中間記事,按時間先后為順序來概括死者的一生,可分為四段:

  第二節,承上文的祭奠說明致死之由,歸咎于詩書,以“愛聽古人節義事”引起對往事的回憶,過渡至下文死者的一生。

  第三節,記幼年瑣事,表現兄妹間融洽無間,快樂與憂傷的感情。

  第四、五節,寫義絕高氏元母家后兄妹相依之情。

  第六節,寫病危和永訣。一步緊似一步,一波高似一波,到“四支猶溫,一目未瞑”,文情達到頂峰。

  作者把昔日相聚的深情厚誼,和如今永訣的悲涼凄苦交織,形成鮮明對比,加深加濃了悲劇的氣氛,文章感情起伏跌宕,布局疏密有致。

  三、記事選用哪些材料? 這樣的材料對表達感情有什么關系?

  祭文是為表示對死者的懷念,懷念可以直接抒情,也可寓情于事。本文用了寓情于事的寫法。

  但是人的一生,可寫之事很多,這就需要有選擇。選什么? 1、 跟文章體裁有關;2、 跟作者對死者一生持什么看法有關;3、跟如何才能更好地抒發自己的感情有關。

  本文是祭文,目的在懷念,那么總不會在文中說死者生前存在什么問題、缺點之類,而是應該著重顯示死者的品德。在封建禮教下,一個女子的品德無過于對待父兄、對待婚姻的態度。對待兄長即作者自己,是篤厚的。對待婚姻,遇人不淑,身世可哀,作者歸咎于詩書“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堅貞若是”!白R詩書”便成為通貫前后的線索。

  幼年時,寫捉蟋蟀“奮臂出其間”;寫共讀《緇衣》其聲瑯瑯,先生也“不覺莞爾,連呼則則”;寫阿兄遠行“掎裳悲痛”;寫阿兄衣錦還鄉,又扶案出,使一家“瞠視而笑”。才一沉浸往日的歡樂之中,就立即被無情的現實拉回,深深地陷入無法排遣的悲痛漩流,以樂襯悲,更添傷感。這部分是細致描寫。

  歸家之后,“堂上阿奶仗汝扶持”,足見對長輩的敬愛;“家中文墨  汝辦治”,足見精明能干(與“汝嫂……于些微缺然”相襯托);“明經義諳雅故”,足見知書識禮;作者生病,既“終宵刺探”,分外擔憂,又“為說稗官野史”、“聊資一歡”,失去這樣的妹子,怎不叫人悲痛欲絕! 這部分是大筆勾勒,與前后對照,形成疏密相間的布局。

  病危之中,先是“阻人走報”、“慮戚吾心”,繼而“望兄”來歸,最后還“忍死待予”,作者想到自己開始時“信醫言無害”,后又延宕遲歸,以致未能在妹臨終時一見。作者感情漸次昂起: 有后悔,有無法解脫悲痛的重壓,直至哀痛之極的呼號。

  所述事情,無不跟作者有關。因為只有通過跟自己直接關聯的事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懷念死者的感情。這些事情都極瑣碎,記敘時又不厭其詳。越是詳盡地回憶,記敘亡妹生前細小、瑣碎的事情,越能顯示出亡妹對自己的感情之厚,越能反映出作者因妹亡的心情之哀。

  四、哪些句子突出地表達了作者哀痛的心情?

  作者對亡妹的悼念,情意真摯,語出肺腑,有很強的感染力。作者從亡妹兒時的情狀直寫到氣絕后“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把她的一生經歷以及他們兄妹之間親密情誼生動地表達出來!霸⑶橛谑隆,“情見于辭”,是祭文中的名篇。

  突出表達作者哀痛心情的句子,除前面已舉的一些外,還有第五節末的“嗚呼! 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一句即見作者的品德,更表達兄妹間親密相依,如今遽而永訣,何等難舍,何等哀痛。第六節在寫到“四支猶溫,一目未瞑”時,可以說已經是一字一淚,到這一節的末尾“然則抱此無涯之撼,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則更是呼天搶地悲愴已極。第七節“汝死我葬,我死誰埋”,第八節“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及“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等處,痛極而鳴咽的語言,叫誰聽了也不能不鼻為之酸?傊,本文抒寫了作者悼念亡妹的深情,字字皆淚,如泣如訴,悲痛的感情有時象翻騰奔突的波浪,有時又象伏藏于心底的鳴咽的泉流,又時緩時急,令人情動神傷。

  作業 :

  [思考和練習]: 第二題

祭妹文 篇2

  《 張衡傳》 《 祭妹文》教案 

  [內容]

  一、教法建議

  【 拋磚引玉 】

  ( 一 ) 學習《張衡傳》要抓住兩個要點:

  1 . 在分析課文辭章基礎上講清傳記文學的特點,要結合“思考和練習”,介紹人物傳記的一般知識。

  2 . 從分析課文寫作特色入手,使學生從實踐中理解人物傳記特點,了解張衡在科學上的不朽成就。

  ( 二 ) 學習《祭妹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1 . 本篇為“自讀課文”,文字不算很深,而且讀起來瑯瑯上口,易于引起思想上的共鳴。應根據“思考和練習”一提出的要求,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礎上,稍加點撥即可。

  2 . 寫作特點,主要突出“寓情于事”這一點,其它不必過多“發掘”,以免分散重點。

  3 . 對袁枚三妹素文的身世也不必多作介紹,只需結合課文來講就可以了。

  ( 三 ) 應把對兩課語言知識的整理作為重點。

  【 指點迷津 】

  ( 一 ) 學習《張衡傳》寫作特點,主要扣住兩點,一是詳略得當,二是語言簡煉、形象、具體。對于第一個特點,先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教師可作如下引導:1 . 先在全文各段中比較詳略,分析詳寫張衡科學成就的原因。并可追問:對張衡的文才和政績,完全舍去不寫行不行 ? 2 . 比較寫張衡各項發明創造的詳略,分析詳寫候風地動儀的原因。3 . 再在寫候風地動儀這段中,分析特別著力寫儀器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通過提問、分析,讓學生具體認識課文在記敘詳略上的細致安排,都是為了突出張衡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由此而推一般,傳記的詳略取舍,應服從于突出傳主特點的需要。對于第二個特點,可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候風地動儀”一節來認識。

  ( 二 ) 《祭妹文》應重點分析第4自然段,可先找出所選事例,然后再從組材和表現方法上作些分析。

  1 . 一段寫動年瑣事 ( 同捉蟋蟀、相伴溫書、掎裳悲慟、瞠視而笑 ) 。

  2 . 在材料組織和表現方法上有以下兩個特點:

  a . 當年事和眼前景相結合:不是一般憶舊,而是通過憶舊來掉念逝者,所以在寫這些往事時,都緊扣眼前。比如寫“今予殮汝葬汝”的事實,就自然聯想到兒時共同葬蟲吊蟲的情景,由此更加深了內心的悲痛。這樣使材料為中心服務。

  b . 在表現上只是寥寥數語而情態畢現:

  寫動作:“奮臂出其間,顯示出兒童的活潑可愛。

  寫裝束:“梳雙髻,披單縑”,使形象生動逼真。

  寫聲音:“兩童子音瑯瑯然”,給人以實感。

  寫悲戚:“掎裳悲慟”,表現出情感的真摯深沉。

  寫喜悅:“自東廂扶案出……瞠視而笑”,欣喜之情由衷而發。

  這些融匯起來,描繪出有色有聲、生動感人的生活畫面。

  二、學海導航

  【 學法指要 】

  ( 一 ) 《張衡傳》敘述了張衡哪幾方面情況 ? 重點敘述的是什么 ? 根據這些記敘,對張衡做出評價。

  本篇課文記敘了張衡政治、文學與自然科學三個方面的情況。重點記敘的是張衡在自然科學方面史無前例的偉大貢獻,詳細介紹的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的外形、雕飾、內部構造、工作原理及其科學效驗等情況。

  張衡,作為一個偉大的學者,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作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突出的。張衡致力于科學研究,尤其注重實驗科學的研究和發明創造,這一點在世界科學史上也屬難能可貴。以我們今天20世紀的科學水平看,不難想象古人研究天文、地震一類學問的艱難。只就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來說,就比歐洲人要早1700多年,這一偉大成就,至今為世界所公認。然而這只是張衡研究地震學的成果,張衡的偉大在于他取得這些成果的過程,在于他處在讖緯迷信觀念風行一時,思想統治極為嚴酷的東漢時期取得了這樣輝煌的成就。這就是說,張衡取得這種成果在于他有偉大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刻苦求學,科學務實的精神;一是他勇于批判,敢于斗爭的追求真理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至今應該認真學習的。

  ( 二 ) 《張衡傳》與《屈原列傳》兩篇傳記有什么異同 ?

  答案要點:如果將《張衡傳》與《屈原列傳》相比較,則更能體現《張》文特點。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按照時間順序,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選材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最大的區別是在表達方式上,《屈》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懷,采用了敘議結合的方法,而《張衡傳》為了表現張衡的杰出貢獻,用說明性文字對張衡的發明候風地動儀作了較詳細的介紹。

  ( 三 ) 反復朗讀《祭妹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體會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1 . 開頭總起說了什么 ? 結束時與開頭怎樣呼應 ?

  2 . 文章的主體部分以什么為線索 ? 按什么順序記敘死者的一生 ?

  3 . 文章的主體部分在記敘亡妹一生時選取了哪些生活片斷 ? 文章在選材上有哪些特點 ?

  4 . 文章的記敘、寫景、抒情是怎樣結合的 ?

  5 . 哪些句子突出地表達了作者哀痛的心情 ?

  答案要點:

  《祭妹文》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文章開頭總說亡妹葬于異地,交代祭奠時間,祭者身份,并用“嗚呼”一語,轉第一人稱為第二人稱,直呼亡妹,奠定全文凄切哀惋的基調。結尾亦直抒悲痛之情,以“哭汝”二字總括全文,以“奠汝”二字與文首“奠以文”相應,以連呼“嗚呼哀哉”呼應開頭“嗚呼”,結束全文,真是一往情深。

  本文抒寫對亡妹的懷念,主要采用的是寓情于事的寫法。正文部分先概述亡妹不幸的一生,將她的“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歸咎于詩書。以下便按時間的順序敘事:

  a . 記幼年瑣事    b . 記妹歸終家后情況    c . 記妹病危和死    d . 敘對亡妹身后事的籌措,告慰亡靈

  本文以生活瑣事為題材,件件小事都寄托無限哀思,撕肝裂膽,今日讀之,不免同聲一哭。寓真情于家庭瑣事的娓娓訴說,頗與明代歸有光相似!安恢^汝之先予以去也 ! ”“嗚呼 ! 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 ”“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 ! ”“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 ”“汝死我葬,我死誰埋 ? ”皆呼天搶地直宣胸臆之筆,使文章涌起陣陣情感的波濤。有時敘述中插入幾句景物描寫,如“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雨晨昏,羈魂有伴”,“紙灰飛揚,朔風野大”,皆渲染了凄切悲涼的氣氛,倍增哀情。作者以“愛聽古人節義事”“一念之貞”說明亡妹的悲劇是受封建禮教思想毒害的結果,這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其“至今無男”“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又流露了封建宗法觀念的消極思想。

  ( 四 ) 《張衡傳》語言知識整理

  1 . 重點文言實詞釋義 ( 7個 )

  公  連辟公府不就  名詞,指三公。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名詞,古代五等爵位 ( 公侯伯子男 ) 之一。此指魯莊公。

  蓋當蓼州周公之被逮  名詞,對尊長或平輩人的尊稱。

  便可白公姥  名詞,稱丈夫的父親。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詞作名詞,公正無私的人。

  公車特征拜郎中  形容詞,公家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  副詞,公開。

  “公”字釋義還可參見258頁。

  征  公車特征拜郎中  動詞,征召。

  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  名詞,證據,征驗。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動詞,表現。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動詞,出征。

  旁征博引  動詞,尋求,搜集。

  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動詞,征收,征取。

  挾天子以征四方  動詞,征伐。

  精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形容詞,精心。

  以精銅鑄成  形容詞,精純。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名詞,本義是精舂過的上等白米。

  齊楚之精英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精粹的寶器。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形容詞,精銳。

  三打白骨精  名詞,精怪。

  殫精竭慮  名詞,精力,精神。

  施  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動詞,設置。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動詞,施行,實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動詞,施加,強加。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  動詞作名詞,給予、贈送的東西。

  靡計不施,迄無濟  動詞,使用。

  未報秦施  動詞作名詞,恩惠。

  何施之為  動詞,報答。

  關  施關發機  名詞,樞紐,關鍵。

  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  動詞,涉及,關系到。

  距關,勿內諸侯  名詞,關口,要塞。此指函谷關。

  贏乃夷門抱關者  名詞,此用本義:門閂。抱關者,守門人。

  機  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名詞,器件。

  衡善機巧  名詞,機件。

  其牙機巧制  名詞,機件。

  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名詞,關鍵。

  此子機變  形容詞,靈活,機靈。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  形容詞作名詞,機變:靈巧應變的方法。

  日理萬機  名詞,事務。

  雅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副詞,平素,向來。

  察納雅言  形容詞,正確的。

  明經義諳雅故  形容詞,舊時的。

  聞弦歌而知雅意  形容詞,屬舊時敬辭,可譯為“美好的”。

  附庸風雅  名詞,《詩經》中的“大雅”和“小雅”。

  2 . 詞類活用

  時天下承平日久  名詞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同上。

  妙盡璇機之正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大將軍鄧奇其才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

  3 . 古今異同詞

  常從容淡靜  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舉孝廉不行  古義:不去 ( 應薦 ) 。今義:不可以。

  公車特征拜郎中  古義:特地征召。今義:事物的特點、征象、標志等。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古義:篆,篆文。文,通“紋”,花紋。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覆蓋周密無際  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細致。

  振聲激揚  古義: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尋其方面  古義:方向。今義: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車,治威嚴  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從車上下來。

  上下肅然  古義:整肅,老實收斂的樣子。今義:十分恭敬的樣子,如:肅然起敬。

  中有都柱  古義:大,音dū。又如:軍驚而壞都舍。今義:都市;或用作表范圍的副

  詞 ( 音dōu ) 。

  ( 五 ) 《祭妹文》語言知識整理

  1 . 重點文言實詞釋義 ( 5個 )

  望  此七月望日事也  名詞,農歷每月十五。

  猶屢屢回頭望汝也  動詞,看。

  南望原隰,西望棲霞  動詞,遠望。

  阿奶問望兄歸否  動詞,盼望。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動詞,對著。

  先達德隆望尊  名詞,名望,聲望。

  差  汝差肩而坐  動詞,比,并,cī。

  后雖小差  動詞,通“瘥”,病愈,chài。

  差強人意  副詞,chā,稍微。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動詞,chà,相差。

  一個是差撥,一個是陸虞侯  差 ( chāi ) 撥,管牢獄的公差。

  寧  請母命而寧汝于斯  形容詞使動,使……安寧,引申為“安葬”之意。

  吾妻歸寧  動詞,省親。

  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語氣副詞,nìn,哪里。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語氣副詞,nìn,難道。

  吊  遠吊揚州  動詞,祭奠死者或憑吊古跡。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  動詞,對死者親屬表示慰問。

  正欲吊審秋公之事  動詞,捆綁,提取。

  臨  同臨其穴  動詞,lìn,哭吊死者。課本注“到”,有誤。

  居高臨下  動詞,本義是從高處往低處看。

  臨視,則蟲集冠上  動詞,臨近。

  如臨大敵  動詞,面對。

  2 . 詞類活用

  凡此瑣瑣……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瑣瑣之事。

  予弱冠粵行  名詞作狀語,往粵,到粵。

  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  副詞作動詞,再現。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  名詞作狀語,本著秉持道義。

  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  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悲傷。

  故請母命而寧汝于斯  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安寧,此處指“安葬”。

  南望原隰,西望棲霞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南,向西。

  風雨晨昏,羈魂有伴  名詞作動詞,刮風下雨。

  阿品遠官河南  名詞活用作動詞,做官。

  3 . 古今異同詞

  汝終宵刺探  古義:探問,問候。今義:打聽消息。

  【 妙文賞析 】

  孔子論水①

  子貢②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 ? ”孔子曰:“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③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④,句倨皆循其理⑤,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萬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微達⑥,似察;受惡不讓⑦,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⑧;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⑨,似度;其萬折必東 ( 10 ) ,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

  注釋:

  ①據《孔子集語》引《說苑•雜言》,題目是編者所加。②子貢:孔子的學生,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③予:給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圓等隨物賦形的特性。⑥綿弱微達:曲細柔弱無微不達。⑦讓:辭目,引申為申辯。⑧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⑨概:古代量米時用來刮平斗斛的木板。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刮平、削平。 ( 10 ) 必東:一定東流入海。

  譯文:

  子貢問道:“君子見到大水一定要仔細觀看,是什么緣故呢 ? ”孔子說:“水么,能夠啟發君子用來比喻自己的德行修養啊。它遍布天下,給予萬物,并無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處,萬物生長,有如君子的仁愛;水性向下,隨物賦形,有如君子的高義;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萬丈深淵,毫不遲疑,有如君子的臨事果決和勇毅;滲入曲細,無微不達,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惡名,默不申辯,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達胸懷;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裝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滿則止,并不貪多務得,有如君子的講究分寸,處事有度;無論怎樣的百折千問,一定要東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見到大水一定要仔細觀察。 ( 因為這無疑是在觀照自身啊 ! ) ”

  簡說:

  蘇軾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水性”尤是。短文雖僅僅是師生一問一答,但生問得簡潔,師答得全面、深刻。足見孔子觀察細致,感悟深邃,意蘊長遠。其思想的深刻性,語言的啟發性,是頗具教育意義的。短文以“水”為喻,其意在“仿生”,“水”的千回百折,一往無前;繼往開來,前仆后繼;勇于參與,隨物賦形;包容豁達,無私給予……無不折射社會人生的某些跡象!八笔且徊可罱滩,是多彩的人生世界!八浴比f千,思想內容豐富,給我們的啟迪太多了。

  【 思維體操 】

  巧填“龍”字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龍□□□

  參考答案:龍飛鳳舞  麟角龜龍  龍爭虎斗  車水馬龍

  生龍活虎  虎踞龍蟠  攀龍附鳳  謝過龍恩

  千載龍年  藏龍臥虎  老態龍鐘  畫龍點晴

  望子成龍  龍騰虎躍  葉公好龍  龍潭虎穴

  注:另外還有“來龍去脈”、“活龍活現”、“群龍無首”、“魚龍混雜”、“降龍伏虎”、“二龍戲珠”等。

  三、智能顯示

  【 心中有數 】

  ( 一 ) 思想教育

  1 . 了解古代杰出科學家張衡的卓越貢獻并學習他科學而嚴謹的治學精神。

  2 . 了解袁枚不滿儒家詩教、反封建禮教的精神。

  ( 二 ) 語文常識

  1 . 關于《后漢書》及傳記的知識。

  2 . 了解祭文的一般內容、特點和作者簡況。

  ( 三 ) 基礎知識    見“學法拽要”

  ( 四 ) 閱讀提要

  1 . 掌握按時間順序敘事,詳略得當的方法。

  2 . 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多種表達方式。

  ( 五 ) 寫作借鑒

  學習寫人記敘文的一般寫法。

  【 動腦動手 】

  ( 一 ) 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a .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b .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c . 大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d .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 二 ) 文學常識簡答

  1 . “前四史”指的哪四史 ? 作者分別是誰 ?

  2 . 《二京賦》和《兩都賦》的作者是誰 ? 其中“二京”和“兩都”指的是哪些地方 ?

  ( 三 )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 8題。

  權善才,高宗朝為將軍,中郎將范懷義宿衛昭陵,有飛騎犯法①,善才繩之。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勝,命殺之。大理丞狄仁杰斷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奈何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 ? 請不奉詔!备咦谔槠唬骸吧撇彭轿腋噶晟习兀覟樽硬恍,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終須死。”仁杰固諫,侍中張文以笏揮令出,仁杰乃引張釋之高廟、辛毗牽裾之例②,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難。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不難。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陛下不納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見釋之、辛毗于地下!备咦谠唬骸吧撇徘椴豢扇荩m不死,朕之恨深矣,須法外殺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懸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 ? 法既無恒,萬方何所措其手足 ? 陛下必欲變法,請今日為始!备咦谝饽私,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編入史。

 。 注 ]①飛騎:唐代皇帝的侍衛軍士。②軍釋之:西漢人,以善諫聞名。辛毗:三國魏人,以力諫聞名。③象魏:宮廷外的闕門,古代張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 .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 . 善才繩之  繩:捆綁    b . 先涕泣不自勝  勝:控制

  c . 朕之恨深矣  恨:遺憾    d . 請今日為始  請:請求

  2 . 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飛騎因番請見。    仁杰乃引張釋之高廟、辛毗牽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斷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

  a . “因”和“乃”相同,“止”和“僅”不同

  b . “因”和“乃”相同,“止”和“僅”也相同

  c . “因”和“乃”不同,“止”和“僅”相同

  d . “因”和“乃”不同,“止”和“僅”也不同

  3 . “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內容是 (    )

  a . 悲泣不自勝,命殺之    b . 大怒,命促刑

  c . 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    d . 我為子不孝

  4 . 下列關于對話中人物稱謂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 . 陛下是對帝王的稱呼,古代不敢直稱帝王,轉而稱呼他殿前階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b . 臣早期是古人表示廉卑的自稱,百姓也可自稱為“臣”,后來用作臣下對君主的自稱。

  c . 卿早期是古代對人的敬稱,適用范圍較廣,后來多用作君主對臣下的稱呼。

  d . 朕是古人的自稱,本來沒有貴賤之分,自秦始皇開始專用為諸侯王或皇帝的自稱。

  下以5 - 6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 . 徒流及死,具有等差 (    )

  a . 囚徒流放和處死,都有等級次第

  b . 囚徒流放和處死,都有相等的差別

  c . 服勞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別

  d . 服勞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級次第

  6 . a 不懼比干之訴    b 高宗意乃解 (    )

  a . a 不怕像比干那樣受到指斥    b 高宗的情緒這才緩解

  b . a 不怕像比干那樣受到指斥    b 高宗的主意這才消釋

  c . a 不怕像比干那樣遭受殺害    b 高宗的主意這才消釋

  d . a 不怕像比干那樣遭受殺害    b 高宗的情緒這才緩解

  7 . 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組是 (    )

  a 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難。    b 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 ?

  c 陛下必欲變法,請今日為始    d 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 . ab    b . ac    c . bd    d . cd

  8 . 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 權善才得罪了飛騎,飛騎為了報復,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將善才的過錯問成死罪,從而引發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間是否要處死善才的一場激烈爭論。

  b . 由于狄仁杰堅持己見,拒絕執行高宗的命令,高宗為此十分惱怒,在這君臣雙方相持不下時,侍中張文揮動笏板,要仁杰離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強行諫勸。

  c . 狄仁杰在諫勸時,十分講究語言藝術,他稱贊高宗有如堯舜,而堯舜又是以寬厚仁愛為本的君主,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為難,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諫勸。

  d . 狄仁杰認為法令既已公之于眾,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罪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張法令不可無常,使全國上下無所適從,只要法令沒有改變,就不可將善才處以極刑。

  答案解析

  ( 一 ) a、c、d都是狀語后置,分別是“以……之形飾”、“于……歷算致思”、“以事驗之”,b項是賓語前置,“未之有”應為“未有之”。

  ( 二 ) 題1,“前四史”指的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題2,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中的“兩都”和“二京”指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

  ( 三 ) 1 . a “繩”是名作動,但釋“捆綁”不妥,據句意應為“按法律處置”;b“勝”按句意應讀 shēng,意為“能承受”,寫特別傷心,“控制”不妥;c“恨”指“朕”對此事特別不滿意,應是“不滿意”。d的“請”指向皇上提出請求,所以正確。故選d。  2 . 按句意“因”和“乃”都應譯為“于是”,“止”和“僅”都是限制性副詞,都應譯為“只是”。a、c、d的判斷與此不符,都錯了。故選b。  3 . “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為子不孝”是高宗要殺善才的原因,所以“是”指代的是c。而 a 和 b 是結果的一部分,d 只是原因的一部分,都不能取。故選 c。  4 . “朕”自秦始皇開始只是皇帝專用的自稱,不包括“諸侯王”。  5 . “徒”指被罰服勞役的人,“流”古代的一種刑罰 —— 流放,按罪行情節輕重還有等次差別,所以 d 項符合文句意。而a、b項對“徒流”解釋錯了,c 項的“相等”也不妥。故選d。  6 . a①的“指斥” ②的“緩解”都不妥,b①的“指斥”,d②的“緩解”都不妥,又構成了 a = b + d 的組合形式。c 完全符合句意,故選 c。  7 . 逐句準確譯過,據分句及全句意再加適當虛詞驗證,便可看出:①兩分句間是轉折關系。②兩分句間也是轉折關系,所以 a 正確。③為假設關系。④為承接關系,故b、c、d三項不可取。只能選a。  8 . c 項中“十分講究語言藝術”和“以寬厚仁愛為本”都是原文中未涉及的,故c項不符合原文意思。選c。

  【 創新園地 】

  請你先閱讀本課“妙文賞析”中《孔子論水》,思考一下,若由此升華、聯想到“水”的話題,寫一議論文,有哪些立意角度 ? 看誰寫的立意角度最多。

  【 創新園地 】參考答案

  1 . 污身垢體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2 . 沒有涓涓細流,就沒有汪洋大海。

  3 . 不放任自流,才能勇往直前。

  4 . 柔弱的點點滴滴,照樣能穿透巖石。

  5 . 縱然千回百折,終要流入大海。

  6 . 積累越多,力量越大。

  7 . 地位越高,向下之心越切。

  8 . 甘愿在卑微低下的位置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9 . 安于潭中的寧靜,就永遠流不進海洋。

  10 . 靠堤壩的扶持,才高深莫測。

  11 . 洪流所至,既摧枯拉朽,也泥沙俱下。

  12 . 為了自由,即使是“蟻穴”,也要開拓為“通途”。

  13 . 即使是深廣的大海,也不拒納百川。

  14 . 險惡之處,往往飾以旋渦的笑靨。

  15 . 因一心向下,才被人們高高的抬到水塔之上。

  16 . 那怕是一絲縫隙,也要以柔和的方式擠進去。

  17 . 總是把比自己貴重的油舉到上面。

  18 . 能到達目的地,就在于前仆后繼、源源不斷的涌來。

  19 . 益人一生,卻從不需要回報什么。

  20 . 誰對它冷酷異常,它便回報異常的冰冷。

  21 . 在溫暖、高漲的熱情下,使飄飄然了。

  22 . 雖為廉價,但世間萬物,誰也離不開它。

  23 . 寧走一輩子的下坡路,也從不違背自然規律。

  24 . 即使船只沉重地壓在身上,也要把它托浮著送向理想的彼岸。

  25 . 在載舟的同時,也能覆舟。

  26 . 雖造福萬物,但從不自矜自傲。

  27 . 無論升得多高,也要投向母親的懷抱。

  28 . 總是在冷熱面前,顯現為不同的面孔

  29 . 進入怎樣的環境,就以怎樣的形態行動。

  30 . 前進的道路,不會是筆直的。

祭妹文 篇3

  祭 妹 文 作者:袁枚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乾隆丁亥年的冬天,在上元縣的羊山安葬了三妹素文,寫文章祭奠說: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唉!你生在浙江杭州卻葬在這里,遠離咱們的故鄉七百里,當年那時候即使是奇特的夢幻,難道能夢到這里是你安葬的地方嗎?

  嗚呼!妝生于浙而葬于斯,離吾鄉七百里矣,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你因為有堅守貞節的想法,遇人不合,導致了婚姻上的孤獨不遇。雖說是命運在作弄,實際上是老天爺的安排;然而連累你到這種地步的,不能說不是我的過錯。我從小跟著老師學習儒家的經書,你和我并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的事;一旦長大成人,就親自去實行。唉!假使你不懂儒家的經文,也許不一定象這樣苦守貞節。

  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幻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我逮蟋蟀,你在一旁動胳膊助力;冬天蟲子僵死了,(你和我)一同到它的穴邊(憑吊)。今天我收殮營葬你,而往事清清楚楚地浮現在眼前。我九歲的時候,在書房里休息,你梳著兩個?髻,披著細絹單褂進來,溫習《詩經·緇衣》那一首詩。恰好老師開門進來,聽見兩個童子清脆響亮的讀書聲,不覺笑了,連聲贊嘆。這是(當年)七月十五日的事,你在墓地,應當清楚地記得吧。我二十歲左右去廣西,你拉著(我的)衣服傷心大哭。過了三年,我中了進士回家,你從東廂房扶著書桌走出來,一家人瞪著眼直笑,記不得話從哪里說起,大概說些長安中進士以后,家信報知的早晚罷了?偟恼f來,這些瑣事雖然是陳跡了,可我一天沒死,就一天忘不了。往事填滿心胸,想起來就悲凄地哭不出聲來,(它們)象形象那樣清楚,可是走近追尋便消逝了;诤蕻敃r沒有把幼年時期天真爛漫的情態,詳細記錄下來?墒悄阋呀洸辉谌耸懒,那么,即使歲月倒轉,兒童時代還能再來,也沒有能和我一起證實當年情況的人了。

  余捉蟋蟀,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诋敃r不將嫛婗情狀,羅縷紀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幾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從你同高家恩斷義絕回娘家以后,老母親依靠著你侍侯,家里動筆墨的事仗著你辦理。(我)曾經說過,女人當中最缺少懂得儒家經典和明白文章典故的,你嫂子并非不柔順,可在這方面稍有些缺欠。所以從你回娘家以后,雖然為你傷心,可實在為我自己高興。我又比你大四歲,世上歲數大的人先死,可以把身后(的事)托付給你,可沒想到你比我先離開人世。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矢)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后,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后托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我病了,你整夜地探問,(。┹p點就高興,(病)重點就憂愁。后來雖然病勢稍減,可是還起不了床,沒有什么消愁解悶的。你來到床前,給講述小說演義里面可喜可驚的事,姑且求得一時高興。哎!從今以后我要是再病了,教我從哪里去喊你呢!

  前年予病,汝終宵剌探,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后雖小差,猶尚殗殜,無所娛遺。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你病了,我確信大夫說“不要緊”的話,遠去揚州吊唁(別人)。你又怕我傷心,阻止別人去通知我。等到病情危急,母親問希望哥哥回來嗎?(你)強支撐著答應說“想”。我已在頭一天夢到你來訣別,心里知道不吉利,(就)飛快地坐船過江。果然我在未時回到家,而你在辰時已經斷氣了。(你的)四肢還是溫暖的,一只眼還沒閑上,原來還在忍著死痛等待我啊。哎,傷心哪!早知道和你永別,那么我哪里肯遠離出游,即使外出也還有許多心里話講給你聽,和你一起商量呢。現在完了!除了我死以外,是不會有見面的日子了。我又知哪天才死,能夠見到你,況且死后有靈無靈,見著見不著,又終于是搞不清楚的。那么我懷著這無邊的遺憾,天哪,人哪,竟然遺憾到底了!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棉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你的詩,我已經付印了;你的女兒,我已經替你安排她出嫁了;你的一生事跡,我已經作了傳;只有你的墓穴我還沒安排。先祖的墳地在杭州,到杭州去要經過長江和運河,看情況難以歸葬,所以按照母親的心意把你安放在這兒,便于祭奠。在它旁邊安葬你的女兒阿印。那下邊的兩個墳,一個是父親的侍妾朱氏的,一個是我的妾陶氏的。羊山地勢寬闊,往南看是一片平原和洼地,往西看是棲霞山,刮風下雨或一早一晚,寄居在外的魂靈有伴侶,應當不至于孤寂。所可嘆的,我從戊寅年讀了你哭侄子的詩以后,到如今還沒有男孩,只有兩個牙牙學語的女孩,生在你死以后,才一周歲。我雖不敢說自己年老,而牙齒已經活動,頭也禿了,(我)心里明白,誰知道在人世還能有幾天!阿品遠在河南做官,也沒有子女,九族沒有可以繼承的人了。你死我來安葬,我死的時候誰來埋葬呢?你如果有靈,能夠告訴我嗎?

  汝之詩,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先塋在杭,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于斯,便祭掃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雨晨昏,羈魂有伴,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后,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禿,暗里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幾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唉。悖┗钪鴷r候的事已經沒法想象,死后的事又無法知道,哭你既聽不到你的回答,祭祀你又看不見你來吃。紙線的煙灰在飛揚,北風廣漠而猛烈,哥哥我回家去了,還在不時地回頭看你啊。悲痛啊!悲痛啊!

  嗚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祭妹文(通用3篇) 相關內容:
  • 漢堡港的變奏(精選2篇)

    課堂教學設計Ⅰ一、教學目標(一)理解本文綜合運用多種敘述方法的寫作特點。(二)了解本文在敘述中將記敘、議論、描寫有機結合的寫作方法。(三)理解本文刻畫人物時所運用的烘托和陪襯的手法。...

  • 蜀 道 難(精選12篇)

    蜀 道 難【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 2、把握李白詩歌大膽的想象和夸張以及奔放的風格。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大膽的想象和夸張以及奔放的風格。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 將 進 酒(通用15篇)

    15 將進酒① 李白這是一首勸酒歌,詩人借題發揮,盡吐郁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也流露了施展抱負的愿望!扮姽酿傆癫蛔阗F,但愿長醉不復醒”二句,是詩的主旨,有統攝全詩的作用。詩中起興和夸張手法的運用頗具特色。...

  • 齊 桓 晉 文 之 事(精選14篇)

    朱兵一、教學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掌握“!薄皭邸薄暗馈钡戎攸c詞語;2、掌握賓語前置的一般規律(倒裝句);3、培養學生在...

  • 14蜀 道 難(精選13篇)

    教學重點1.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2.了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教學難點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教學過程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

  • 人 是 什 么(通用17篇)

    唐國富江蘇省曲塘中學高三語文備課組第一課時[教學目的]一、啟發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二、啟發學生好好把握現時,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努力學習。把握現時是實現希望的前提和保證。...

  • 《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 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2. 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3. 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教學重點:1. 文中的關健字、詞、句:2. 文章的議論思路。...

  • 《世間最美的墳墓》教案(精選15篇)

    一、了解寫作背景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猶太家庭。其作品早期有唯美主義傾向,尤其善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

  • 《阿Q正傳》(精選17篇)

    【導學新概念】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杰作。...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安市| 方正县| 河北省| 万山特区| 库车县| 南陵县| 广丰县| 阳高县| 德化县| 桃江县| 南阳市| 道真| 青浦区| 抚州市| 宝应县| 鸡东县| 珲春市| 松溪县| 阜宁县| 牙克石市| 洮南市| 通州区| 怀化市| 延津县| 江陵县| 延吉市| 区。| 镇远县| 巴东县| 财经| 恩平市| 芮城县| 荥经县| 铜陵市| 苍溪县| 盖州市| 红河县| 景宁| 河南省| 威宁| 逊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