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教學設計(精選12篇)
《贊美》教學設計 篇1
教案設計說明:這首詩較為抽象,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教師作較為認真的指導。而一般的參考書上對此詩又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在多次的閱讀中,對這首詩作了一點比較幼稚的解釋,在這里呈現(xiàn)給大家。
教學目的:
一、 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 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三、 簡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 引導初讀: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五、 閱讀第一小節(jié):
1、 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著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閱讀第一小節(jié),你認為在這一節(jié)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 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 小結:這一小節(jié)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六、 閱讀第二小節(jié):
第二小節(jié)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xiāng)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七、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jié),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xiāng)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八、1、閱讀第四小節(jié)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xiàn)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九、 課堂總結: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十、 作業(yè)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贊美》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一、 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 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重點難點: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三、 簡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 引導初讀: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五、 閱讀第一小節(jié):
1、 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著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閱讀第一小節(jié),你認為在這一節(jié)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 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 小結:這一小節(jié)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六、 閱讀第二小節(jié):
第二小節(jié)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xiāng)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七、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jié),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xiāng)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八、1、閱讀第四小節(jié)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xiàn)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九、 課堂總結: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十、 布置作業(yè)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贊美》教學設計 篇3
《贊 美》
穆 旦
[教學目的]
一、 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 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重點難點]
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二、 簡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 引導初讀: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四、 閱讀第一小節(jié):
1、 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著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閱讀第一小節(jié),你認為在這一節(jié)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 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 小結:這一小節(jié)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五、 閱讀第二小節(jié):
第二小節(jié)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xiāng)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六、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jié),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xiāng)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1、閱讀第四小節(jié)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xiàn)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八、 課堂總結: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九、 布置作業(yè)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贊美》教學設計 篇4
教案設計說明:這首詩較為抽象,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教師作較為認真的指導。而一般的參考書上對此詩又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在多次的閱讀中,對這首詩作了一點比較幼稚的解釋,在這里呈現(xiàn)給大家。
教學目的:
一、 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 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三、 簡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 引導初讀: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五、 閱讀第一小節(jié):
1、 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著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閱讀第一小節(jié),你認為在這一節(jié)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 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 小結:這一小節(jié)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六、 閱讀第二小節(jié):
第二小節(jié)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xiāng)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七、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jié),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xiāng)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八、1、閱讀第四小節(jié)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xiàn)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九、 課堂總結: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十、 作業(yè)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贊美》教學設計 篇5
《贊 美》
穆 旦
[教學目的]
一、 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 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重點難點]
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二、 簡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 引導初讀: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四、 閱讀第一小節(jié):
1、 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著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閱讀第一小節(jié),你認為在這一節(jié)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 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 小結:這一小節(jié)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五、 閱讀第二小節(jié):
第二小節(jié)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xiāng)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六、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jié),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xiāng)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1、閱讀第四小節(jié)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xiàn)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八、 課堂總結: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九、 布置作業(yè)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贊美》教學設計 篇6
贊美》
一、重點難點分析
1.全詩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意象紛紜而含蓄,給理解帶來許多困難。但是只要緊扣民族的悠長歷史、浴血的艱難年代和人民苦難而充滿希望的生活斗爭這三點,并結合全詩哀歌式的藝術風格來分析這些意象,就可以比較容易地體察到它的內蘊。
2.從表面上看,每節(jié)詩最后一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關鍵句)與前面的內容似乎聯(lián)系不緊,但只要細加分析,便可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如第二部分,寫到了一位農夫的覺醒和勇敢斗爭,他以必死的決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義大勇正是整個民族已經覺醒并付諸行動的必然結果。
3.對少數(shù)意象比較晦澀的難句,我們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確,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當時身處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傾向表達清楚。
二、表現(xiàn)手法解說
1.穆旦是九葉派詩人,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穆旦的詩風基本上是雪萊式的抒情格調,又揉雜某些現(xiàn)代派詩歌的因子。”他的詩風“徐緩、整飭、押韻。情調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國古典詩歌的特點。他的這一詩風,從他譯雪萊、拜倫,似也可以得到印證”(引自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詩集》說明)。一詩也鮮明體現(xiàn)了他的風格和情調。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橫越時空,繽紛多彩,內蘊深遠,氣勢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調,故全詩擁有雄渾美和沉郁美。
3.詩中廣泛地運用了排比、反復、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段,增強了竟象的表現(xiàn)力。
(解說:詩歌由于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意象藝術,所以依據(jù)時代背景來解讀就十分必要;還要善于抓住詩中點明主旨的關鍵句來居高臨下,復雜意象的解讀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讀思考
《死水》
1.依據(jù)時代背景和作者簡介,說說“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據(jù)內容,把全詩分成三個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兩層,一是其本來面目,二是添加臟物后更加腐爛的面目,請在書上作出標志。
4.第一節(jié)中的“不如”“爽性”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銅爛鐵”“潑你的剩菜殘羹”?
5.第二、三、四節(jié)描繪的種種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點?可用詩中哪一句話來概括?
6.“讓丑惡來開墾”中的“丑惡”指什么?
7.“看它造出個什么世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期望?
8.“反諷”手法在詩歌中的第二、三、四節(jié)中得到了具體表現(xiàn),請畫出有關詞句。
9.第五節(jié)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10.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話跟本詩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處?
11.比較《死水》與《一句話》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12.課外閱讀聞一多的詩集《紅燭》和《死水》。
13.背誦全詩。
第一節(jié):
1.“走不盡……”“數(shù)不盡……”描繪了怎樣的圖景?有什么特點?
2.“說不盡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點?
3.“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是對整節(jié)詩的一個詮釋,請加以具體說明。
第二、第三節(jié):
5.本部分詩中出現(xiàn)了一位農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樣一個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樣一個人?他堅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該怎樣理解?
8.第三節(jié)中前八句描繪了怎樣的意象?它們對農夫來說,意味著什么?
9.“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這些詩也暗示了“農夫”怎樣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農夫怎樣的感情?
第四節(jié):
10.前六句描繪了怎樣的意象?“我”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躕”?
11.前三節(jié)詩結尾都用“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第四節(jié)詩卻以“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為什么要變化?
答詩:
12.詩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農夫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該詩題為,作者要贊美什么?
14.該詩用了大量的鋪陳、排比、反復和長句,請各舉出一例,并說出它們的作用。
15.課外閱讀《穆旦詩集》。
16.拿此詩與艾青的長詩《向太陽》和田間的長詩《給戰(zhàn)斗者》比較,說出它們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讀。
(解說:這兩首詩尤其是難度很大,為此,必須設計較詳細的思考題來幫助學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學生對兩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時代背景比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紹,而且可結合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間的同題材作品,從而加深理解。)
參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當時腐爛的舊中國。2、略3、一是1、2兩句,二是3~12句。4、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滅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極。“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6、指當時的反動統(tǒng)治者。7、期望舊中國加速滅亡。8、略9、歸納概括全詩內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異:《一》從正面寫;《死》從反面寫。藝術上:①同:構思新穎;新格律;②異:《死》用了反諷手法,較含蓄。
1、描繪了中華民族遼闊的土地、人民艱難的生活和悠久的歷史。給人的印象是即開闊又壓抑。2、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生活,充滿災難、忍受、對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達了作者對民族歷史、生活持有的強烈的責任感和愛。4、略5、受苦受難,不斷失望,忍辱負重。義無反顧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業(yè),抱著必死的決心,堅強不屈。6、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抗爭意味著苦難時代將會結束。7、略8、描繪了婦女兒童饑餓、悲哀、恐懼的生存狀態(tài)。解救他們,是農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9、有可能犧牲。作者為他的義無反顧感到既無助又擔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繪了民族綿長的苦難和痛苦的期待。“踟躕”是因為歷史的負擔太重。11、第三節(jié)作者思考民族、歷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結論。第四節(jié)作者的思緒回到了痛苦凄涼的現(xiàn)實,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認識,故而又大聲呼喚,盡管有太多的“無言的痛苦”,“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為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代言人。農夫象征著已經覺醒正在浴血奮戰(zhàn)的廣大中國人民。13、略14、一詠三嘆,增強了視覺上的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有力地表現(xiàn)了主題。
《贊美》教學設計 篇7
民族形象的詩意探尋
民族情感的深情體驗
——
授課地點:安徽省鳳臺一中高二10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授課人:落梅飛曉霜
教學設想:通過老師問題引導、學生自由誦讀討論的方式,探尋詩人在作品中對民族形象的詩意描繪,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優(yōu)秀詩人、詩歌的熱情,強化學生民族情感的體驗。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學習《中國現(xiàn)代詩四首》中的最后兩首,哪位同學愿意上黑板來給我們寫出今天要上的兩首詩的題目與作者?
一同學上來寫。(學生寫時,老師簡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兩位重要的詩人,他們用詩歌記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悲歡。)學生寫完走下。
師:謝謝這位同學,他寫得很認真。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這兩首詩,然后告訴我,今天我們?yōu)槭裁匆堰@兩首詩放在一塊閱讀。
(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
生:因為這兩首詩都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歌詠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師:很好,這位同學指出了兩首詩表現(xiàn)手法上的一致性,還有其他的理由嗎?
生:這兩首詩都寫于抗日戰(zhàn)爭年代。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詩的后面有寫作年代。
師:這位同學讀得很仔細,請同學們把這兩首詩再朗讀一下,看這兩首詩具體歌詠的是什么。
(學生朗讀、討論)
師:哪位同學能說一下?
生:《我愛這土地》歌詠的是土地,《贊美》寫的是農民。
師:僅僅是土地與農民嗎?
生:土地象征了祖國,農民象征了民族。
師:我們能不能說兩首詩都歌詠了民族呢?
生(齊答):可以。
師:這又是一條我們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閱讀的理由啊,請同學們說出這個民族的全稱。
生(齊聲):中華民族!
師: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啊?
生(爭先恐后):古老的、勤勞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勤勞善良智慧的民族,你們?yōu)樽约菏沁@民族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嗎?
生(沉默,少數(shù)幾人輕聲):驕傲。
師:同學們的反應很淡漠啊!再請同學們讀詩,看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形象。
(學生自由朗讀)
生:我只找到一句“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師:你能說一說這一句表現(xiàn)了什么嗎?
生:抗日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
師:什么?抗日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抗日戰(zhàn)爭給我們帶來的是苦難啊?
生:不!我說錯了,是日本侵略給我們帶來的苦難。
師:你怎么知道是日軍的侵略呢?
生:因為這首詩寫于1938年,是日軍全面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
師:很好,看來了解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對理解一首詩是非常關鍵的啊,同學們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風雨”是不是僅指日軍的侵略呢?
生:還可以是鴉片戰(zhàn)爭吧?
生:也可以是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
師:很好!同學們對我們民族的苦難歷史很熟悉啊,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一句理解為這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強的入侵蹂躪。這是一種怎樣的生存啊!請同學們讀一讀《贊美》,能不能找到對這種生存狀態(tài)的描述。
生:有這么一句“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師:一百多年的蹂躪的確是一種恥辱,列強的蹂躪已使這個民族的身影變得佝僂,那么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
生(齊答):有
師:當然有。因為今天便是明證。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還會這樣認為嗎?詩人有沒有表現(xiàn)出我們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就能說明這一點。
師:是啊,黎明常常代表著光明,代表著美好的未來,并且詩人說是“無比溫柔的”,這是《我愛這土地》一詩中表現(xiàn)的。《贊美》一詩中有嗎?請同學們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見。
(學生讀詩,交流討論)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讀一下他找的結果。
生:“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師:“已經起來”是什么意思啊?
生:說這個民族已起來反抗了。
師:反抗!因為有了反抗,我們才會有擺脫恥辱,迎來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樣嗎?
生(搖頭):不知道。
師:你們沒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誠的表達自己,真誠的傾聽別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你同桌的意見?
生:我同桌認為這幾句可以表現(xiàn)我們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堅定地,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
師:你能理解他為什么選擇這幾句嗎
生:我想這幾句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具體表現(xiàn)吧。
師(問該生同桌):你是這樣想的嗎?
該生同桌(笑):是的。
師;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學生會心地笑)當然理解別人同樣是幸福的。這個問題你倆完成的很好,從大家的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到同學們對你倆的羨慕。的確“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堅定地,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抗的具體表現(xiàn)。《我愛這土地》一詩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師:請你給大家讀一下。
生:“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師:這位同學讀得很不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憤怒,這說明他對詩句的理解很透徹。你能不能說一下這兩句詩中哪些詞語很關鍵?
生:“悲憤”、“激怒”。
師:還有別的嗎?
生:我認為這兩個很關鍵
師:好,你請坐,哪位同學能說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為“永遠洶涌”和“無止息”也很重要,這兩個詞能表現(xiàn)出我們這個民族對列強的抗爭一直在進行著,一直沒有停止過。
師: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舉一些具體的事例嗎?
生:有抗日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
師:還有嗎,誰能補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還有甲午戰(zhàn)爭。
師:同學們不僅熟悉我們民族遭受的苦難,同時也很熟悉我們這個民族進行的反抗啊!當然,這些反抗只有抗日戰(zhàn)爭徹底的改變了民族的命運,其他的反抗其結果“仍是聚集著黑暗”但我們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從不回頭”!這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執(zhí)著堅定的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嗎?下面請同學再深情的將這兩首詩朗讀一下,結合我們剛才所做的分析,歸納這兩首詩所表現(xiàn)的中華民族的形象。
(學生朗讀)
師:好,哪位同學能談一談?
生:這兩首詩表現(xiàn)了一個遭受侵犯凌辱卻一直沒有放棄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師:還有嗎?
生: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有美好未來的民族的形象。
師:這位同學補充的非常好。這是一個飽經列強凌辱的民族,這是一個永不氣餒堅決反抗的民族,這又是一個有著美好未來的民族。這是一個成熟偉大的民族,所以詩人艾青才會深沉的愛這土地,穆旦才會對它深情的贊美。同學們愿意為這土地獻出你們深情的贊美嗎?
生(齊答):愿意!
師:對自己摯愛的事物進行贊美,我們好像多愛用甜美的嗓音婉轉的喉嚨進行歌唱,但艾青為什么說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啊?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啊?
生:因為詩人一直在為民族歌唱的,從嘹亮的聲音歌唱到聲音嘶啞,甚至聲音嘶啞了他還在為民族歌唱,這就更加表現(xiàn)了作者對民族的愛是堅定的、深沉的。
師:這位同學的回答很好,對民族的摯愛使詩人喉嚨嘶啞了也要歌唱,那怕從口中噴射出血絲來,一直到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多么可愛善良的偉大詩人啊!《贊美》中有這樣的情感嗎?
生(齊答):有啊
師:這樣的詩人你們喜歡嗎?
生(齊答):喜歡!
師:我也喜歡他們。我還有一個問題想問同學,除了他倆之外,你們還喜歡哪些詩人?
生(爭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李商隱、陸游、辛棄疾、文天祥……
師:這些都是了不起的詩人,他們都寫下了優(yōu)美的詩篇,他們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驕傲。我又有一個問題,如果艾青、穆旦可以與上面的這些詩人相遇,他們和上面的哪些詩人更容易心靈交匯,心心相印?
生(議論、選擇、明確):屈原、杜甫、陸游、辛棄疾、文天祥
師: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們都非常強烈地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民族。
師:說的多好啊。還有原因嗎?誰能再談談?
生:還因為他們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的內心都充滿了憂患,充滿了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的渴望。
師:理解得很透徹,表達得也非常完美。我們應該用掌聲來感謝這位同學的精彩回答。
(學生熱烈鼓掌)
師:是啊,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空內,但他們的情懷是一致的,靈魂是相通的。他們都是優(yōu)秀的偉大詩人,他們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寫下了我們這個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們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靈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們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貴的斑斑血痕啊!有了這樣的詩人,我們面對苦難才不會感到孤獨,有了這樣的詩人,面對苦難我們的內心才會有力量。同學們,你們?yōu)槲覀冎腥A民族擁有這樣的詩人感到驕傲嗎?
生(齊答):感到驕傲!
師:你們?yōu)樽约菏侵腥A民族的一員感到自豪嗎?
生(齊答):感到自豪!
師:聽到你們熱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會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會感到欣慰。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有一個問題,今天我問了兩遍,而同學們卻給了我不同的回應,知道是哪個問題嗎?
有學生小聲嘀咕:是問我們“是否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感到驕傲”吧?
師:對!是這兩首詩豐富了我們的情感體驗,喚起了或者說強化了我們的民族情感。也許我們今后再也不會面臨詩人所面臨的民族苦難了,但那種民族的憂患意識,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強大起來的渴望不能沒有啊!快下課了,請同學們深情地把這兩首詩再讀一讀,把艾青的背下來好嗎
生(齊答):好!
《贊美》教學設計 篇8
一、重點難點分析
1.全詩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意象紛紜而含蓄,給理解帶來許多困難。但是只要緊扣民族的悠長歷史、浴血的艱難年代和人民苦難而充滿希望的生活斗爭這三點,并結合全詩哀歌式的藝術風格來分析這些意象,就可以比較容易地體察到它的內蘊。
2.從表面上看,每節(jié)詩最后一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關鍵句)與前面的內容似乎聯(lián)系不緊,但只要細加分析,便可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如第二部分,寫到了一位農夫的覺醒和勇敢斗爭,他以必死的決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義大勇正是整個民族已經覺醒并付諸行動的必然結果。
3.對少數(shù)意象比較晦澀的難句,我們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確,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當時身處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傾向表達清楚。
二、表現(xiàn)手法解說
1.穆旦是九葉派詩人,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穆旦的詩風基本上是雪萊式的抒情格調,又揉雜某些現(xiàn)代派詩歌的因子。”他的詩風“徐緩、整飭、押韻。情調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國古典詩歌的特點。他的這一詩風,從他譯雪萊、拜倫,似也可以得到印證”(引自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詩集》說明)。一詩也鮮明體現(xiàn)了他的風格和情調。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橫越時空,繽紛多彩,內蘊深遠,氣勢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調,故全詩擁有雄渾美和沉郁美。
3.詩中廣泛地運用了排比、反復、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段,增強了竟象的表現(xiàn)力。
(解說:詩歌由于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意象藝術,所以依據(jù)時代背景來解讀就十分必要;還要善于抓住詩中點明主旨的關鍵句來居高臨下,復雜意象的解讀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讀思考
《死水》
1.依據(jù)時代背景和作者簡介,說說“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據(jù)內容,把全詩分成三個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兩層,一是其本來面目,二是添加臟物后更加腐爛的面目,請在書上作出標志。
4.第一節(jié)中的“不如”“爽性”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銅爛鐵”“潑你的剩菜殘羹”?
5.第二、三、四節(jié)描繪的種種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點?可用詩中哪一句話來概括?
6.“讓丑惡來開墾”中的“丑惡”指什么?
7.“看它造出個什么世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期望?
8.“反諷”手法在詩歌中的第二、三、四節(jié)中得到了具體表現(xiàn),請畫出有關詞句。
9.第五節(jié)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10.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話跟本詩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處?
11.比較《死水》與《一句話》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12.課外閱讀聞一多的詩集《紅燭》和《死水》。
13.背誦全詩。
第一節(jié):
1.“走不盡……”“數(shù)不盡……”描繪了怎樣的圖景?有什么特點?
2.“說不盡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點?
3.“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是對整節(jié)詩的一個詮釋,請加以具體說明。
第二、第三節(jié):
5.本部分詩中出現(xiàn)了一位農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樣一個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樣一個人?他堅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該怎樣理解?
8.第三節(jié)中前八句描繪了怎樣的意象?它們對農夫來說,意味著什么?
9.“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這些詩也暗示了“農夫”怎樣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農夫怎樣的感情?
第四節(jié):
10.前六句描繪了怎樣的意象?“我”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躕”?
11.前三節(jié)詩結尾都用“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第四節(jié)詩卻以“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為什么要變化?
答詩:
12.詩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農夫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該詩題為,作者要贊美什么?
14.該詩用了大量的鋪陳、排比、反復和長句,請各舉出一例,并說出它們的作用。
15.課外閱讀《穆旦詩集》。
16.拿此詩與艾青的長詩《向太陽》和田間的長詩《給戰(zhàn)斗者》比較,說出它們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讀。
(解說:這兩首詩尤其是難度很大,為此,必須設計較詳細的思考題來幫助學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學生對兩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時代背景比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紹,而且可結合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間的同題材作品,從而加深理解。)
參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當時腐爛的舊中國。2、略3、一是1、2兩句,二是3~12句。4、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滅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極。“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6、指當時的反動統(tǒng)治者。7、期望舊中國加速滅亡。8、略9、歸納概括全詩內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異:《一》從正面寫;《死》從反面寫。藝術上:①同:構思新穎;新格律;②異:《死》用了反諷手法,較含蓄。
1、描繪了中華民族遼闊的土地、人民艱難的生活和悠久的歷史。給人的印象是即開闊又壓抑。2、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生活,充滿災難、忍受、對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達了作者對民族歷史、生活持有的強烈的責任感和愛。4、略5、受苦受難,不斷失望,忍辱負重。義無反顧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業(yè),抱著必死的決心,堅強不屈。6、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抗爭意味著苦難時代將會結束。7、略8、描繪了婦女兒童饑餓、悲哀、恐懼的生存狀態(tài)。解救他們,是農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9、有可能犧牲。作者為他的義無反顧感到既無助又擔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繪了民族綿長的苦難和痛苦的期待。“踟躕”是因為歷史的負擔太重。11、第三節(jié)作者思考民族、歷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結論。第四節(jié)作者的思緒回到了痛苦凄涼的現(xiàn)實,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認識,故而又大聲呼喚,盡管有太多的“無言的痛苦”,“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為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代言人。農夫象征著已經覺醒正在浴血奮戰(zhàn)的廣大中國人民。13、略14、一詠三嘆,增強了視覺上的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有力地表現(xiàn)了主題。
(設計者:劉人云)
《贊美》教學設計 篇9
自讀導言
《死水》
1.了解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憤激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3.理解作者的反諷手法和音律美。
《贊美》
1.根據(jù)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苦難人民的沉郁情感,對中華民族覺醒與抗爭的由衷贊美。
2.理解詩中的農夫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3.體會該詩意象的雄渾美和沉郁美。
(解說:詩歌的魅力主要表現(xiàn)為意象美和語言美,把握住這兩點,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讀程序
1.讀課本有關注釋,了解作者、時代背景。
2.查字典,給生字生詞注音并解釋。
3.聽讀,朗讀,默讀全詩。
4.根據(jù)內容,把全詩分成若干部分,寫出各部分大意。
5.研讀,思考,回答(題目請見后面自讀思考)。
6.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7.熟讀《贊美》,背誦《死水》。
(解說:這兩首詩尤其是《贊美》理解難度很大,因此,必須設計一系列思考題來幫助學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時代背景和作者簡況也很重要,是理解詩作的一把鑰匙。)
自讀點撥
《死水》
一、重點難點分析
1.第四節(jié)為全詩的重點,對全詩內容進行總匯。“這里斷不是美的存在”是對“死水”本質上的批判;“讓給丑惡來開墾”是對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種種情景的總括;“造出個什么世界”是對舊中國的詛咒,集中表達了他的憤激之情。
2.反諷手法。即從反面或用反語來諷刺事物。詩中加速“死水”的腐爛后出現(xiàn)了一些“奇怪”景象,銅銹成了“翡翠”,鐵銹出了“幾瓣桃花”,“油膩”織出“羅綺”,“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釀出“綠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聲”……這些怪異現(xiàn)象,正是作者對死水一樣的現(xiàn)實社會的無情嘲笑和諷刺。好像一個丑人卻戴上美麗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態(tài),嗲聲嗲氣,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個“鬼”再生。同時暗含了作者對反動統(tǒng)治者粉飾太平種種伎倆的揭露。
二、表現(xiàn)手法解說
1.藝術構思獨具匠心。不說變“丑”為“美”,而說讓“丑”更“丑”,“丑”至滅亡,再造新“美”,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憤激之情和對新社會的熱望。
2.反諷手法。
3.具有音律美。當時聞一多等人倡導“現(xiàn)代格律詩”,要求每行字數(shù)一樣,音步也一樣,如第1、2句,“我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讀起來自有一種整齊的音律美。
《贊美》
一、重點難點分析
1.全詩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意象紛紜而含蓄,給理解帶來許多困難。但是只要緊扣民族的悠長歷史、浴血的艱難年代和人民苦難而充滿希望的生活斗爭這三點,并結合全詩哀歌式的藝術風格來分析這些意象,就可以比較容易地體察到它的內蘊。
2.從表面上看,每節(jié)詩最后一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關鍵句)與前面的內容似乎聯(lián)系不緊,但只要細加分析,便可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如第二部分,寫到了一位農夫的覺醒和勇敢斗爭,他以必死的決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義大勇正是整個民族已經覺醒并付諸行動的必然結果。
3.對少數(shù)意象比較晦澀的難句,我們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確,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當時身處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傾向表達清楚。
二、表現(xiàn)手法解說
1.穆旦是九葉派詩人,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穆旦的詩風基本上是雪萊式的抒情格調,又揉雜某些現(xiàn)代派詩歌的因子。”他的詩風“徐緩、整飭、押韻。情調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國古典詩歌的特點。他的這一詩風,從他譯雪萊、拜倫,似也可以得到印證”(引自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詩集》說明)。《贊美》一詩也鮮明體現(xiàn)了他的風格和情調。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橫越時空,繽紛多彩,內蘊深遠,氣勢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調,故全詩擁有雄渾美和沉郁美。
3.詩中廣泛地運用了排比、反復、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段,增強了竟象的表現(xiàn)力。
(解說:詩歌由于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意象藝術,所以依據(jù)時代背景來解讀就十分必要;還要善于抓住詩中點明主旨的關鍵句來居高臨下,復雜意象的解讀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讀思考
《死水》
1.依據(jù)時代背景和作者簡介,說說“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據(jù)內容,把全詩分成三個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兩層,一是其本來面目,二是添加臟物后更加腐爛的面目,請在書上作出標志。
4.第一節(jié)中的“不如”“爽性”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銅爛鐵”“潑你的剩菜殘羹”?
5.第二、三、四節(jié)描繪的種種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點?可用詩中哪一句話來概括?
6.“讓丑惡來開墾”中的“丑惡”指什么?
7.“看它造出個什么世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期望?
8.“反諷”手法在詩歌中的第二、三、四節(jié)中得到了具體表現(xiàn),請畫出有關詞句。
9.第五節(jié)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10.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話跟本詩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處?
11.比較《死水》與《一句話》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12.課外閱讀聞一多的詩集《紅燭》和《死水》。
13.背誦全詩。
第一節(jié):
1.“走不盡……”“數(shù)不盡……”描繪了怎樣的圖景?有什么特點?
2.“說不盡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點?
3.“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是對整節(jié)詩的一個詮釋,請加以具體說明。
第二、第三節(jié):
5.本部分詩中出現(xiàn)了一位農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樣一個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樣一個人?他堅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該怎樣理解?
8.第三節(jié)中前八句描繪了怎樣的意象?它們對農夫來說,意味著什么?
9.“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這些詩也暗示了“農夫”怎樣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農夫怎樣的感情?
第四節(jié):
10.前六句描繪了怎樣的意象?“我”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躕”?
11.前三節(jié)詩結尾都用“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第四節(jié)詩卻以“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為什么要變化?
答詩:
12.詩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農夫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該詩題為《贊美》,作者要贊美什么?
14.該詩用了大量的鋪陳、排比、反復和長句,請各舉出一例,并說出它們的作用。
15.課外閱讀《穆旦詩集》。
16.拿此詩與艾青的長詩《向太陽》和田間的長詩《給戰(zhàn)斗者》比較,說出它們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讀。
(解說:這兩首詩尤其是《贊美》難度很大,為此,必須設計較詳細的思考題來幫助學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學生對兩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時代背景比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紹,而且可結合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間的同題材作品,從而加深理解。)
參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當時腐爛的舊中國。2、略3、一是1、2兩句,二是3~12句。4、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滅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極。“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6、指當時的反動統(tǒng)治者。7、期望舊中國加速滅亡。8、略9、歸納概括全詩內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異:《一》從正面寫;《死》從反面寫。藝術上:①同:構思新穎;新格律;②異:《死》用了反諷手法,較含蓄。
《贊美》
1、描繪了中華民族遼闊的土地、人民艱難的生活和悠久的歷史。給人的印象是即開闊又壓抑。2、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生活,充滿災難、忍受、對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達了作者對民族歷史、生活持有的強烈的責任感和愛。4、略5、受苦受難,不斷失望,忍辱負重。義無反顧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業(yè),抱著必死的決心,堅強不屈。6、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抗爭意味著苦難時代將會結束。7、略8、描繪了婦女兒童饑餓、悲哀、恐懼的生存狀態(tài)。解救他們,是農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9、有可能犧牲。作者為他的義無反顧感到既無助又擔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繪了民族綿長的苦難和痛苦的期待。“踟躕”是因為歷史的負擔太重。11、第三節(jié)作者思考民族、歷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結論。第四節(jié)作者的思緒回到了痛苦凄涼的現(xiàn)實,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認識,故而又大聲呼喚,盡管有太多的“無言的痛苦”,“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為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代言人。農夫象征著已經覺醒正在浴血奮戰(zhàn)的廣大中國人民。13、略14、一詠三嘆,增強了視覺上的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有力地表現(xiàn)了主題。
(設計者:劉人云)
《贊美》教學設計 篇10
民族形象的詩意探尋
民族情感的深情體驗
——
授課地點:安徽省鳳臺一中高二10班
課時安排:一課時
授課人:落梅飛曉霜
教學設想:通過老師問題引導、學生自由誦讀討論的方式,探尋詩人在作品中對民族形象的詩意描繪,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優(yōu)秀詩人、詩歌的熱情,強化學生民族情感的體驗。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學習《中國現(xiàn)代詩四首》中的最后兩首,哪位同學愿意上黑板來給我們寫出今天要上的兩首詩的題目與作者?
一同學上來寫。(學生寫時,老師簡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兩位重要的詩人,他們用詩歌記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悲歡。)學生寫完走下。
師:謝謝這位同學,他寫得很認真。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這兩首詩,然后告訴我,今天我們?yōu)槭裁匆堰@兩首詩放在一塊閱讀。
(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
生:因為這兩首詩都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歌詠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師:很好,這位同學指出了兩首詩表現(xiàn)手法上的一致性,還有其他的理由嗎?
生:這兩首詩都寫于抗日戰(zhàn)爭年代。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詩的后面有寫作年代。
師:這位同學讀得很仔細,請同學們把這兩首詩再朗讀一下,看這兩首詩具體歌詠的是什么。
(學生朗讀、討論)
師:哪位同學能說一下?
生:《我愛這土地》歌詠的是土地,《贊美》寫的是農民。
師:僅僅是土地與農民嗎?
生:土地象征了祖國,農民象征了民族。
師:我們能不能說兩首詩都歌詠了民族呢?
生(齊答):可以。
師:這又是一條我們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閱讀的理由啊,請同學們說出這個民族的全稱。
生(齊聲):中華民族!
師: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啊?
生(爭先恐后):古老的、勤勞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勤勞善良智慧的民族,你們?yōu)樽约菏沁@民族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嗎?
生(沉默,少數(shù)幾人輕聲):驕傲。
師:同學們的反應很淡漠啊!再請同學們讀詩,看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形象。
(學生自由朗讀)
生:我只找到一句“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師:你能說一說這一句表現(xiàn)了什么嗎?
生:抗日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
師:什么?抗日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抗日戰(zhàn)爭給我們帶來的是苦難啊?
生:不!我說錯了,是日本侵略給我們帶來的苦難。
師:你怎么知道是日軍的侵略呢?
生:因為這首詩寫于1938年,是日軍全面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
師:很好,看來了解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對理解一首詩是非常關鍵的啊,同學們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風雨”是不是僅指日軍的侵略呢?
生:還可以是鴉片戰(zhàn)爭吧?
生:也可以是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
師:很好!同學們對我們民族的苦難歷史很熟悉啊,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一句理解為這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強的入侵蹂躪。這是一種怎樣的生存啊!請同學們讀一讀《贊美》,能不能找到對這種生存狀態(tài)的描述。
生:有這么一句“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師:一百多年的蹂躪的確是一種恥辱,列強的蹂躪已使這個民族的身影變得佝僂,那么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
生(齊答):有
師:當然有。因為今天便是明證。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還會這樣認為嗎?詩人有沒有表現(xiàn)出我們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就能說明這一點。
師:是啊,黎明常常代表著光明,代表著美好的未來,并且詩人說是“無比溫柔的”,這是《我愛這土地》一詩中表現(xiàn)的。《贊美》一詩中有嗎?請同學們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見。
(學生讀詩,交流討論)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讀一下他找的結果。
生:“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師:“已經起來”是什么意思啊?
生:說這個民族已起來反抗了。
師:反抗!因為有了反抗,我們才會有擺脫恥辱,迎來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樣嗎?
生(搖頭):不知道。
師:你們沒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誠的表達自己,真誠的傾聽別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你同桌的意見?
生:我同桌認為這幾句可以表現(xiàn)我們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堅定地,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
師:你能理解他為什么選擇這幾句嗎
生:我想這幾句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具體表現(xiàn)吧。
師(問該生同桌):你是這樣想的嗎?
該生同桌(笑):是的。
師;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學生會心地笑)當然理解別人同樣是幸福的。這個問題你倆完成的很好,從大家的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到同學們對你倆的羨慕。的確“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堅定地,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是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抗的具體表現(xiàn)。《我愛這土地》一詩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師:請你給大家讀一下。
生:“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師:這位同學讀得很不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憤怒,這說明他對詩句的理解很透徹。你能不能說一下這兩句詩中哪些詞語很關鍵?
生:“悲憤”、“激怒”。
師:還有別的嗎?
生:我認為這兩個很關鍵
師:好,你請坐,哪位同學能說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為“永遠洶涌”和“無止息”也很重要,這兩個詞能表現(xiàn)出我們這個民族對列強的抗爭一直在進行著,一直沒有停止過。
師: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舉一些具體的事例嗎?
生:有抗日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
師:還有嗎,誰能補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還有甲午戰(zhàn)爭。
師:同學們不僅熟悉我們民族遭受的苦難,同時也很熟悉我們這個民族進行的反抗啊!當然,這些反抗只有抗日戰(zhàn)爭徹底的改變了民族的命運,其他的反抗其結果“仍是聚集著黑暗”但我們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從不回頭”!這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執(zhí)著堅定的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嗎?下面請同學再深情的將這兩首詩朗讀一下,結合我們剛才所做的分析,歸納這兩首詩所表現(xiàn)的中華民族的形象。
(學生朗讀)
師:好,哪位同學能談一談?
生:這兩首詩表現(xiàn)了一個遭受侵犯凌辱卻一直沒有放棄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師:還有嗎?
生: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有美好未來的民族的形象。
師:這位同學補充的非常好。這是一個飽經列強凌辱的民族,這是一個永不氣餒堅決反抗的民族,這又是一個有著美好未來的民族。這是一個成熟偉大的民族,所以詩人艾青才會深沉的愛這土地,穆旦才會對它深情的贊美。同學們愿意為這土地獻出你們深情的贊美嗎?
生(齊答):愿意!
師:對自己摯愛的事物進行贊美,我們好像多愛用甜美的嗓音婉轉的喉嚨進行歌唱,但艾青為什么說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啊?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啊?
生:因為詩人一直在為民族歌唱的,從嘹亮的聲音歌唱到聲音嘶啞,甚至聲音嘶啞了他還在為民族歌唱,這就更加表現(xiàn)了作者對民族的愛是堅定的、深沉的。
師:這位同學的回答很好,對民族的摯愛使詩人喉嚨嘶啞了也要歌唱,那怕從口中噴射出血絲來,一直到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多么可愛善良的偉大詩人啊!《贊美》中有這樣的情感嗎?
生(齊答):有啊
師:這樣的詩人你們喜歡嗎?
生(齊答):喜歡!
師:我也喜歡他們。我還有一個問題想問同學,除了他倆之外,你們還喜歡哪些詩人?
生(爭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李商隱、陸游、辛棄疾、文天祥……
師:這些都是了不起的詩人,他們都寫下了優(yōu)美的詩篇,他們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驕傲。我又有一個問題,如果艾青、穆旦可以與上面的這些詩人相遇,他們和上面的哪些詩人更容易心靈交匯,心心相印?
生(議論、選擇、明確):屈原、杜甫、陸游、辛棄疾、文天祥
師: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們都非常強烈地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民族。
師:說的多好啊。還有原因嗎?誰能再談談?
生:還因為他們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的內心都充滿了憂患,充滿了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的渴望。
師:理解得很透徹,表達得也非常完美。我們應該用掌聲來感謝這位同學的精彩回答。
(學生熱烈鼓掌)
師:是啊,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空內,但他們的情懷是一致的,靈魂是相通的。他們都是優(yōu)秀的偉大詩人,他們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寫下了我們這個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們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靈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們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貴的斑斑血痕啊!有了這樣的詩人,我們面對苦難才不會感到孤獨,有了這樣的詩人,面對苦難我們的內心才會有力量。同學們,你們?yōu)槲覀冎腥A民族擁有這樣的詩人感到驕傲嗎?
生(齊答):感到驕傲!
師:你們?yōu)樽约菏侵腥A民族的一員感到自豪嗎?
生(齊答):感到自豪!
師:聽到你們熱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會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會感到欣慰。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有一個問題,今天我問了兩遍,而同學們卻給了我不同的回應,知道是哪個問題嗎?
有學生小聲嘀咕:是問我們“是否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感到驕傲”吧?
師:對!是這兩首詩豐富了我們的情感體驗,喚起了或者說強化了我們的民族情感。也許我們今后再也不會面臨詩人所面臨的民族苦難了,但那種民族的憂患意識,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強大起來的渴望不能沒有啊!快下課了,請同學們深情地把這兩首詩再讀一讀,把艾青的背下來好嗎
生(齊答):好!
《贊美》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現(xiàn)代詩的有關知識;2.初步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技巧;3.了解現(xiàn)代詩的基本流派及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1.《再別康橋》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2.《死水》的象征意義;3.《贊美》一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學習了兩首古典詩詞之后,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幾首現(xiàn)代詩歌。(板書標題)
二、檢查預習:
1、注音:荇 篙 溯 斕 笙 漪 羹 綺 酵 佝僂
囂 圮 踟躕
2、辨析組詞:蒿、篙、稿、槁、縞。 讕、瀾、斕。 圯、圯。 踟、躊。簫、蕭、瀟踟躕和躊躇
3、指名三位同學分別試讀這三首詩。
三、教師名確:這節(jié)課我們首先學習《再別康橋》(板書)。然后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 序,浙江海寧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1918—1922年先后在美國、英國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他創(chuàng)作豐富、成績斐然,被林語堂稱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個個性主義者。他有“單純的信仰”,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他為理想奮斗,一生都在追求愛與美,追求個性的表現(xiàn),向往英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但是,當時中國社會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階級斗爭日益尖銳,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階級的人性和自由也好與時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頹廢的懷疑”之中。這四部詩集真實地記錄了他由“單純的信仰”逐步變?yōu)椤邦j廢的懷疑”的過程。
寫作背景:康橋,現(xiàn)通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離開美國到達英國,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做旁聽生學習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離英返國。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國,重訪劍橋大學,于同年11月6日回國途中在輪船上作《再別康橋》這首詩。
四、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劃出詩歌中的意象,
五、提問:
1、這首詩歌有哪些意象?
明確: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夏蟲”等意象。
2、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些意象都是遠高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3、這些意象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聯(lián)系詩歌標題分析,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抓住一個“別”字。因此,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離別氣氛;同時,再聯(lián)系正文中“作別”“不帶走”這樣的詞語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這些意象中寄托了對康橋深深的依戀和惜別之情。(這個過程,正是把握這首詩的主旨的方法)
六、詩意分析:
全詩共八節(jié),幾乎每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這就是《再別康橋》的“畫面美”。畫面美表現(xiàn)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著浮藻的清潭等。畫面美表現(xiàn)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fā)現(xiàn)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qū)。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本詩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語音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難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變成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輕輕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別;“揮一揮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揮之而去。首節(jié)寫“彩云”告別,尾節(jié)斬釘截鐵地宣告“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xiàn)了詩人個人的自由天性,詩意又深了一層。
七、提問:怎樣理解《再別康橋》一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即藝術特點)
[解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告別對象由人間轉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其次,詩人為別離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環(huán)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見機器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八、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一第1小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看到臭水溝里的一溝污水、死水時,你會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寫成詩來諷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嗎?1925年,著名的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就以“死水”為題,寫了一首詩歌《死水》(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著名學者、詩人、民主戰(zhàn)士。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曾參加新月社,與徐志摩創(chuàng)辦《新月》雜志。1946年7月15日遭國民黨特務暗殺。他的詩風沉郁凝重,語言絢麗精煉,對仗工整,為開創(chuàng)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詩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同時還提出“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歌主張,曾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死水》、《紅燭》。
三、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畫出詩中描寫“死水”的詞語,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提問:
1、詩人是怎么描寫“死水”的?
明確:詩人是這樣描寫“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綠酒”上面有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光的“羅綺”和燦爛的“云霞”,還“飄滿了珍珠”,又有“歌聲”。詩人又是這樣揭示“死水”的內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銅爛鐵”和“剩菜殘羹”,這些污穢的東西在這里霉爛、發(fā)酵;那翡翠便是破銅之綠,桃花是爛鐵之銹,羅綺是油膩的光,云霞是霉菌,綠酒是一溝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見“死水”的外表華美,只是污穢和垃圾的霉變。華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穢的罪惡。
2、詩人為什么把“死水”描寫得如此美麗?
明確:這是一種“反諷”手法。詩人借鑒西方現(xiàn)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萊爾“以丑為美”的主張和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批判丑惡和骯臟。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等華麗詞語描寫這溝死水,將丑惡寫得很美。美與丑交織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丑越寫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讀者去反思詩人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詩中的“死水”究竟象征著什么?
明確:一般研究認為,這首詩從創(chuàng)作、發(fā)表到結集出版,因時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義:(1)從其創(chuàng)作時間看,“死水”是美國社會的象征。此詩后面所署創(chuàng)作時間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國芝加哥留學的聞一多準備回國的前夕。留美期間的聞一多有兩個突出的情緒,一是對美國社會那種在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感到憤怒與厭惡;一是對自己的祖國的無限熱愛與思念。因此,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反帝激情的詩篇,
《死水》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的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嗎?(2)從《死水》的發(fā)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雖創(chuàng)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決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來發(fā)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fā)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滿腔痛恨。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態(tài)度是這樣的決絕、激烈!(3)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xiàn)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結束了詩人的生涯走進了學者的書屋。1928年,他編成了他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把封面設計成通盤的黑紙,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國現(xiàn)實的象征,這樣,從《死水》一詩到《死水》一書,又有了另外一層寓意了。
五、關于新月詩派:
新月詩派是活躍于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的一個詩歌流派。新月詩派分前后兩期,前期以1926年4月創(chuàng)刊的《晨報•詩鐫》為陣地,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劉夢葦、饒孟侃等;這是一個在胡適為代表的寫實派白話和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詩創(chuàng)作處于衰退、停滯狀態(tài)下,涌現(xiàn)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詩藝、潛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詩歌流派。本派詩人以“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作為詩藝目標,各自又能騰挪變化,斟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大量內容與形式臻于雙美的詩作,對新詩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其中聞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為突出。
六、作業(yè) :
1、徐志摩是中國資產階級文學流派“ ”的代表詩人,著有詩集《 》、
《 》、《 》等。
2、聞一多,現(xiàn)代詩人,作為“ ”詩派的領袖和一代宗師,第一本詩集是《 》,第二本詩集是《 》,較第一部在藝術上更為成熟。
3、課后練習一第2小題。
第三課時
一、導入 :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兩首新詩中的新格律詩,這節(jié)課,老師將帶領大家再來學習一首新詩中的自由詩《贊美》(板書課題及作者)。
說明概念:新詩是指“新文化”運動后出現(xiàn)的白話詩,包括新格律詩和自由詩。新格律詩以聞一多和徐志摩為代表,主張新詩的格律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們的“三美”主張。自由詩則不講究格律的要求,形式較為自由,只講究思想內容的表達,不注重語言形式的整齊和韻律。
二、簡介作者: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寧,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錚,筆名梁真。在南開中學讀書時開始習詩。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外文系。抗戰(zhàn)爆發(fā)后,隨校遷長沙又轉昆明。1940年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留校。1949年赴美國,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副教授。著有詩集《探險者》(1945)、《穆旦詩集》(1947)、《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國“九葉詩派”(這是活躍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詩壇的一個流派)詩人中最具有現(xiàn)代詩風的一位。寫有《贊美》、《詩八首》等有影響的詩篇。
三、寫作背景:
四、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領會詩人感情。
五、簡析: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此詩雖以“贊美”為題,但描寫的重點卻是祖國的苦難現(xiàn)實和悲愴歷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民族的憂慮之情。在詩人筆下,祖國“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許多孩子期待著饑餓,而又在饑餓里忍耐”;在路旁仍是一樣的“不可知的恐懼”。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的心在流血,在為祖國的貧窮、落后、凄涼、蕭條而痛心,為祖國人民的苦難生活而悲傷,并“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而憂慮。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沉淪,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淪,他讓讀者從詩中看到了希望,他帶著鼓勵和期盼再三詠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在這帶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力量。這才是“贊美”的根源之所在。
2、詩題為《贊美》,作者究竟要贊美什么?
明確:全詩盡管流露了低沉悲愴的情調,但貫穿全詩的是一種強烈的愛。作者從恥辱里生活的人民從佝僂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詩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國、義無反顧的農夫身上,他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全詩表達了作者對“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堅定信念。是對民族生存力的謳歌和贊美。
3、閱讀詩歌第二節(jié),完成下列問題:
(1)“一個農夫”有何象征意義?
[明確]:既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們整個中華民族。
(2)從“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后旋轉”到下面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變化?一個“只”字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表現(xiàn)了“他”的覺醒。“只”表現(xiàn)了“他”還只限于“關注”的階段。
(3)“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這一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意念?
[明確]:“他”是一個正在覺醒中的“我”,而“自己”則是一個“麻木無知”的“我”
而這個“麻木無知”的“我”正在走向“死亡”。
(4)“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這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態(tài)?
[明確]:因為“他”必須是強大的,“他”承擔著實現(xiàn)“希望”的責任。
4、詩中每一節(jié)都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有怎樣的意味?
[明確]:從修辭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反復。盡管詩人為祖國人民的苦難生活而而悲傷,但詩人沒有因此而沉淪,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淪,他用“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復作結,就是讓讀者從詩中看到希望,在這帶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力量,表達了對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的堅定信念,是對民族生存力的謳歌和贊美。
六、布置作業(yè) :
課后練習三。
[1]
《贊美》教學設計 篇12
自讀導言:
一、《死水》
1.了解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憤激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3.理解作者的反諷手法和音律美。
二、《贊美》
1.根據(jù)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苦難人民的沉郁情感,對中華民族覺醒與抗爭的由衷贊美。
2.理解詩中的農夫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3.體會該詩意象的雄渾美和沉郁美。
(解說:詩歌的魅力主要表現(xiàn)為意象美和語言美,把握住這兩點,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讀程序:
一、讀課本有關注釋,了解作者、時代背景。
二、查字典,給生字新詞注音并解釋。
三、聽讀,朗讀,默讀全詩。
四、根據(jù)內容,把全詩分成若干部分,寫出各部分大意。
五、研讀,思考,回答(題目請見后面自讀思考)。
六、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七、熟讀《贊美》,背誦《死水》。
(解說:這兩首詩尤其是《贊美》理解難度很大,因此,必須設計一系列思考題來幫助學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時代背景和作者簡況也很重要,是理解詩作的一把鑰匙。)
自讀指導:
《死水》
一、重點難點分析
1.第四節(jié)為全詩的重點,對全詩內容進行總匯。“這里斷不是美的存在”是對“死水”本質上的批判;“讓給丑惡來開墾”是對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種種情景的總括;“造出個什么世界”是對舊中國的詛咒,集中表達了詩人的憤激之情。
2.反諷手法。即從反面或用反語來諷刺事物。詩中加速“死水”的腐爛后出現(xiàn)了一些“奇怪”景象,銅銹成了“翡翠”,鐵銹出了“幾瓣桃花”,“油膩”織出“羅綺”,“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釀出“綠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聲”……這些怪異現(xiàn)象,正是作者對死水一樣的現(xiàn)實社會的無情嘲笑和諷刺。好像一個丑人卻戴上美麗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態(tài),嗲聲嗲氣,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個“鬼”再生。同時暗含了作者對反動統(tǒng)治者粉飾太平種種伎倆的揭露。
二、表現(xiàn)手法解說
1.藝術構思獨具匠心。不說變“丑”為“美”,而說讓“丑”更“丑”,“丑”至滅亡,再造新“美”,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憤激之情和對新社會的熱望。
2.反諷手法(見上)。這是詩人借鑒了西方現(xiàn)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國詩人波德萊爾“以丑為美”的主張和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批判丑惡和骯臟。
3.具有音律美。當時聞一多等人倡導“現(xiàn)代格律詩”,要求每行字數(shù)一樣,音步也一樣,如第1、2句,“我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讀起來自有一種整齊的音律美。同樣,全詩5節(jié)20行,每一行都是9個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節(jié)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韻,節(jié)奏感強,具有內在的音樂美。
《贊美》
一、重點難點分析
1.全詩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意象紛紜而含蓄,給理解帶來許多困難。但是只要緊扣民族的悠長歷史、浴血的艱難年代和人民苦難而充滿希望的生活斗爭這三點,并結合全詩哀歌式的藝術風格來分析這些意象,就可以比較容易地體察到它的內蘊。
2.從表面上看,每節(jié)詩最后一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關鍵句)與前面的內容似乎聯(lián)系不緊,但只要細加分析,便可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如第二部分,寫到了一位農夫的覺醒和勇敢斗爭,他以必死的決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義大勇正是整個民族已經覺醒并付諸行動的必然結果。
3.對少數(shù)意象比較晦澀的難句,我們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確,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當時身處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傾向表達清楚。
二、表現(xiàn)手法解說
1.穆旦是九葉派詩人,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穆旦的詩風基本上是雪萊式的抒情格調,又揉雜某些現(xiàn)代派詩歌的因子。”他的詩風“徐緩、整飭、押韻。情調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國古典詩歌的特點。他的這一詩風,從他譯雪萊、拜倫,似也可以得到印證”(引自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詩集》說明)。《贊美》一詩也鮮明體現(xiàn)了他的風格和情調。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橫越時空,繽紛多彩,內蘊深遠,氣勢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調,故全詩擁有雄渾美和沉郁美。
3.詩中廣泛地運用了排比、反復、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段,增強了竟象的表現(xiàn)力。
(解說:詩歌由于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意象藝術,所以依據(jù)時代背景來解讀就十分必要;還要善于抓住詩中點明主旨的關鍵句來居高臨下,復雜意象的解讀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讀思考:(然后抽一定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交流)
《死水》
1.依據(jù)時代背景和作者簡介,說說“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據(jù)內容,把全詩分成三個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兩層,一是其本來面目,二是添加臟物后更加腐爛的面目,請在書上作出標志。
4.第一節(jié)中的“不如”“爽性”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銅爛鐵”“潑你的剩菜殘羹”?
5.第二、三、四節(jié)描繪的種種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點?可用詩中哪一句話來概括?
6.“讓丑惡來開墾”中的“丑惡”指什么?
7.“看它造出個什么世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期望?
8.“反諷”手法在詩歌中的第二、三、四節(jié)中得到了具體表現(xiàn),請畫出有關詞句。
9.第五節(jié)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10.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話跟本詩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處?
11.比較《死水》與《一句話》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12.課外閱讀聞一多的詩集《紅燭》和《死水》。
13.背誦全詩。
《贊美》
第一節(jié):
1.“走不盡……”“數(shù)不盡……”描繪了怎樣的圖景?有什么特點?
2.“說不盡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點?
3.“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是對整節(jié)詩的一個詮釋,請加以具體說明。
第二、第三節(jié):
5.本部分詩中出現(xiàn)了一位農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樣一個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樣一個人?他堅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詞,融進了大眾的愛”該怎樣理解?
8.第三節(jié)中前八句描繪了怎樣的意象?它們對農夫來說,意味著什么?
9.“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這些詩也暗示了“農夫”怎樣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農夫怎樣的感情?
第四節(jié):
10.前六句描繪了怎樣的意象?“我”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躕”?
11.前三節(jié)詩結尾都用“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第四節(jié)詩卻以“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為什么要變化?
全詩:
12.詩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農夫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該詩題為《贊美》,作者要贊美什么?
14.該詩用了大量的鋪陳、排比、反復和長句,請各舉出一例,并說出它們的作用。
15.課外閱讀《穆旦詩集》。
16.拿此詩與艾青的長詩《向太陽》和田間的長詩《給戰(zhàn)斗者》比較,說出它們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讀。
(解說:這兩首詩尤其是《贊美》難度很大,為此,必須設計較詳細的思考題來幫助學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學生對兩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時代背景比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紹,而且可結合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間的同題材作品,從而加深理解。)
參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當時腐爛的舊中國。2、略3、一是1、2兩句,二是3~12句。4、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滅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極。“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6、指當時的反動統(tǒng)治者。7、期望舊中國加速滅亡。8、略9、歸納概括全詩內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異:《一》從正面寫;《死》從反面寫。藝術上:①同:構思新穎;新格律;②異:《死》用了反諷手法,較含蓄。
《贊美》
1、描繪了中華民族遼闊的土地、人民艱難的生活和悠久的歷史。給人的印象是即開闊又壓抑。2、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生活,充滿災難、忍受、對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達了作者對民族歷史、生活持有的強烈的責任感和愛。4、略5、受苦受難,不斷失望,忍辱負重。義無反顧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業(yè),抱著必死的決心,堅強不屈。6、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抗爭意味著苦難時代將會結束。7、略8、描繪了婦女兒童饑餓、悲哀、恐懼的生存狀態(tài)。解救他們,是農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9、有可能犧牲。作者為他的義無反顧感到既無助又擔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繪了民族綿長的苦難和痛苦的期待。“踟躕”是因為歷史的負擔太重。11、第三節(jié)作者思考民族、歷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結論。第四節(jié)作者的思緒回到了痛苦凄涼的現(xiàn)實,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認識,故而又大聲呼喚,盡管有太多的“無言的痛苦”,“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為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代言人。農夫象征著已經覺醒正在浴血奮戰(zhàn)的廣大中國人民。13、略14、一詠三嘆,增強了視覺上的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有力地表現(xiàn)了主題。
課內或課后作業(yè) :
1、 應用所學的詩歌鑒賞辦法,討論并完成練習三。
2、 自主研讀:
A、《再別康橋》和《死水》是如何體現(xiàn)詩的章法、韻律等形式美的?(點撥:音節(jié)、押韻、節(jié)奏及首尾呼應的結構,體現(xiàn)音樂美;具體、形象、動感、色彩的晚景圖,體現(xiàn)繪畫美;分節(jié)、詩行、字數(shù),體現(xiàn)建筑美。)
B、怎樣揣摩詩的意象,領會詩的象征意義?(點撥:一是要抓住關鍵詞,并弄清它的顯性和隱性含義;二是要聯(lián)系作品的寫作背景,不可妄加臆斷。)
附:板書設計
《死水》
風吹不動、凝滯腐爛
(靜——動)
翡翠 ↑
桃花 靜“美” 動“丑” 漂滿白沫
死 水 小珠笑聲
羅猗 (反諷) (反諷) 花蛟偷酒
云霞 ↓
蛙聲作襯,死水沉寂
(動——靜)
美國
“死水”的三重象征 北洋政府
黑暗的中國現(xiàn)實
具體的物 形 讀
神 者 象
具體的事 象 ——征(暗示) 征
情 聯(lián) 意
境 況 意 想 義
《贊美》
1、 我堅忍地承受災難 2、憂患著農民的憂患
我深情地擁抱人民 感應著戰(zhàn)爭的冷酷
一個民族已經站起來
3、為民族和人民的災 4、歷史在無聲地推進
難而哀哭,博愛是 山河,人民等待著的
詩人的本能 一個民族已經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