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精選19篇)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了一遍,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特設計了如下教學方案:
首先,上課一開始,就在課題下板書:
自殺?他殺?
――“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
在學生的一片愕然聲中,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 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02年底,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
于是,在學生的議論聲中,板書出調查涉及的幾個方面:
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
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這時要求學生四人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
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同時適當生發聯想想象,互相激發,共同探討,時而熱烈討論,時而奮筆疾書,15分鐘后,紛紛收筆,在教師的組織下,各組由一名同學宣讀報告內容。選擇同一課題的小組也互不示弱,前一個本已周密詳盡,后一個更是精妙獨到,甚至有些措詞用語頗具刑偵專業水準。宣讀過程高潮迭起,聽眾時而大笑,時而贊嘆,幾乎每一組的同學都有各自的亮點,都給人一份驚喜。
課堂進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一片安靜,一陣疾筆,不到5分鐘,一份份結案報告出籠了。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然意猶未盡,教師遂板書:
本案引發的思考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想到了這一點:創新求活,守舊必死。這簡潔的八個字,深入地揭示了小說的主題,課文學習在師生深思的余韻中結束。
附:學生的各項調查報告
一、 案發背景
1898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由于受歐洲進步文明的影響,俄國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沙皇政府為鞏固其統治,卻采取一切手段進行鎮壓,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人們生活在沉悶乏味和憂懼之中。
這年夏季的一天,人們在一所中學的男教工宿舍里,發現了一具死尸,死者為男性,中年,屬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點很多。死者生前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平時行為古怪,謹小慎微,但又刻板古舊,以他的思想轄制著全城。在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約一月后死亡。死前正處于戀愛中,甚至于打算結婚。
二、現場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頭,頭發蓬亂,臉色蒼白,眼球突出,一臉恐懼,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種恐嚇或痛苦。耳內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頭堆放有黑眼鏡、棉大衣,床邊放有雨鞋、雨衣、雨傘。房間里沒有任何打斗的跡象。一張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張漫畫揉成一團。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間的大箱子里幾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標注著具體發布日期。
三、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別里科夫 性別: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職務:某中學希臘文教師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況:未婚 口頭禪:千萬別出什么亂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豎起衣領,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團堵著耳朵眼兒。
人際關系:無密友,但卻轄制全城,曾與女友密哈益·沙維奇·華連卡之弟柯瓦連科有過沖突,于死前一個月被其推下樓梯,但彼此沒造成大的傷害。
死前狀況:郁郁寡歡,閉門不出達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關人士采訪
采訪對象1、華連卡
問:請問您與別里科夫關系如何?
答:由于校長太太的竭力撮合,我們差一點結了婚。
問:差一點兒?為什么最終沒結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那實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問:那他怎么會從樓梯上滾下來呢?
答:這個我不太清楚,您還是去問我弟弟吧。
采訪對象2、柯瓦連科
答:那天晚上他來我家,亂七八糟地說了一些奇怪的話,令我非常氣憤,于是就讓他走,他卻威脅我,說要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我一氣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沒想到他居然滾下去了。
問:那么他說了什么讓您如此生氣呢?
答:他總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擾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許騎自行車,不能在大街上拿著書走,甚至不能穿繡花襯衫,簡直荒謬透頂。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個人,這一來更討厭他了。
問:那么這件事會不會成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這絕對不可能。因為他當時安然無恙地爬了起來,離去時步伐也很穩健。但他當時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尷尬。
采訪對象3、“我“(布爾金)
問:您覺得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呢?
答:一個怪人。您要是見過他一面,就決不會忘記他。因為即使在暖和的天氣里,他也裹著棉大衣。還有,他總是說“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問:您認為華連卡的笑對他有什么影響嗎?
答:噢,他一定想不開的,要知道,他這種人最害怕出亂子了,眼下就要跟華連卡結婚,卻自己鬧出這么個亂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問:有什么人和他結過怨嗎?
答:沒有。但實際上每個人都討厭他,不會有人會為他的死亡悲傷。但也決沒人會冒著危險去殺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著他的轄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結案報告
本小組通過對別里科夫一案的調查與分析,得出結論:
別里科夫之死既屬于他殺的范疇,又屬于自殺的范疇。一方面,從別里科夫日常穿著與習慣,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是極為保守的,僅僅是看到華連卡兄妹騎自行車,他便無法接受,而華連卡并無惡意的笑就足以讓他想不開,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組裁定,思想的 保守和頑固,是促使別里科夫自殺的原因之一,或者說,正是這種極端保守頑固的思想殺死了他。另一方面,別里科夫的死亦屬他殺。華連卡的一笑是別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原因卻是沙皇統治者采取的高壓政策,可悲的是,別里科夫本人甘當統治者的鷹犬,心靈僵化死亡,這才是殺害別里科夫的罪魁禍首。綜上所述,本小組做出最終裁定:可憐的沙俄人民應當奮起推翻沙皇的殘酷統治,從根本上解除人們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應該張開開放之眼,明眼看世,摒棄一切腐朽的舊制度,讓思想重現生機。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1、總結別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別里科夫的原因,體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義,提高學生的篩選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與別里科夫的對比中分析華連卡姐弟的作用。在誦讀品味的過程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誦讀品味法,點撥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課時:人物形象分析
一、導入
穿過時光的云煙,我們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有一場葬禮正在舉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們的悲傷好像是裝出來的。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讓我們走進《裝在套子里的人》,從這場葬禮說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層含義
1、切入:這場葬禮首先出現在課文倒數第三段,我們讀一讀。 (學生齊讀倒數第三段)
師:這是誰的葬禮?人們稱他作什么?明確:別里科夫,裝在套子里的人。
2、人們為什么叫他“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科夫的表現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確(學生回答):
(1)穿著:穿雨鞋、棉大衣,把臉蒙在豎起的衣領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鏡,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帶雨傘,把表裝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鉛筆的小刀也裝在套子里,出行坐馬車也要支起車篷。
——總結出別里科夫的一個性格:封閉。
(2)居家:臥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掛著帳子,睡覺則用被子蒙住腦袋。
——總結出別里科夫的一個性格:膽小多疑。
(3)引導學生齊讀第一段結尾和第二段,列舉別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現:歌頌過去。官方禁止的才覺得一清二楚。違背法令的就悶悶不樂。
——總結出別里科夫的一個性格:懷舊,極力維護舊秩序。
(4)請幾個學生讀別里科夫的標志性言語: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要求讀出他可笑的擔憂心情。
3、
(1)這個裝在套子里的人對周圍的人們有什么影響?
明確:“可是這個老穿著雨鞋、拿著雨傘的小人物,卻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轄制中學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著他轄制呢!”
(2)他是校長嗎?不是;他是市長嗎?也不是;他只不過是中學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臘文教師。可是他為什么能轄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補充背景:這篇小說反映了19世紀末沙皇*的黑暗現實。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恐怖統治。受歐洲進步文明潮流的影響。*也興起變革之風,要求自由民主。面對洶涌的變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進行*,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進步刊物,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密布,告密者橫行,一切反動勢力糾合起來,對抗進步的潮流,竭力維護腐朽沒落的沙皇統治。
明確:別里科夫之所以能轄制全城,是因為他的背后有強大的沙皇統治作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與思想都與沙皇*制度一致,他自覺維護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
三、繼續探究,總結普遍意義
1、不過,幸運的是,別里科夫終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覺?
明確:“大快人心”,大家從心里感到自由。
2、但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只要沙皇*制度沒有*,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啟迪人們,沙皇*統治不*,腐朽的思想不鏟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須從根本上*沙皇腐朽反動的統治。
3、如果我們略去沙皇統治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給人哪些啟示?
明確:一個別里科夫死了,可還有更多的別里科夫活著。這個人不只是活在19世紀,他還活在21世紀。甚至還會活在下一個世紀。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羅斯,還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實,在現實中,“驕傲”是一種套子,“虛榮”也是一種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們只有根除自身的陋習,驅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擺脫“套子”的*,大步向前。
四、分析華連卡姐弟的作用
1、難道當時那個社會就沒有一點亮色了嗎?(學生答:有。)對。還有華連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誦讀相應的段落。
(1)品讀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語言。請兩個男生分別讀:“天下竟有這么歹毒的壞人!”請兩個*分別讀:“我們先走一步!多可愛的天氣!多可愛,可愛得要命!”
問:你從這兩句話中讀出了人物什么樣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確:別里科夫惱怒,老氣橫秋,性情孤僻;而華連卡愉快,朝氣蓬勃,活潑開朗。二人形成鮮明對比。
(2)品讀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的對話。請學生分角色朗讀二人的對話部分,并請朗讀者談朗讀感受。
問:在這段對話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你能總結出來并找出關鍵句給大家讀讀嗎?
明確:守舊思想和新思想的對比。如:別里科夫:“您騎自行車,這種消遣,對青年的教育者來說。是絕對不適宜的!薄耙晃恍〗,或者一個姑娘,卻騎自行車——這太可怕了!”柯瓦連科:“講到我姐姐和我騎自行車,這可不干別人的事!薄罢l要來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滾!”
虛偽陰險和光明磊落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說不定有人偷聽了我們的談話了,為了避免我們的談話被人家誤解以致鬧出什么亂子起見,我得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把大意說明一下!笨峦哌B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這樣的先生講話。我不喜歡背地里進讒言的人!薄皥蟾嫠?去,盡管報告去吧!”
2、全城的人都怕別里可夫,為什么華連卡姐弟不怕?
明確:華連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說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一種新生的進步力量,必然向舊勢力斗爭。
3、為什么要寫華連卡姐弟?
明確:寫華連卡姐弟,是為了反襯別里可夫,進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愛情和婚事的失敗來說明這樣的人絕不可能從“套子”里爬出來。
“戀愛”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新舊兩種思想斗爭的過程,特別是他最后被華連卡的弟弟推下樓,最終郁悶而死,這充分表明當時的社會中別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終將被送進墳墓,沙皇統治必將滅亡。
總結:
1、別里科夫是不幸的可憐的“小人物”:( 1)無社會地位——某男子中學的一個希臘文教師,生活也不富裕;(2)生活中憂心忡忡,疑慮重重:出現在人們面前時,總是“戰戰兢兢”,“滿心害怕和憎惡”;經常“沒精打采”,“悶悶不樂”,把自己裝在一個個“套子”里。(3)沒有家庭生活:他四十多歲了,仍孑然一身,經人慫恿撮合,差點結了婚,但喜事本來可能促成別里科夫的生活發生轉機,但因他憂慮無窮,拖延不決,后來也果真“惹出麻煩來了”。他經受不了那些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麻煩”,由難堪而慌亂而恐怖,終于在女人的哈哈笑聲中嚇得一病不起,送了性命。
2、別里科夫這種*心理是白色恐怖嚇出來的,是*政治壓出來的。小說有一段刻畫別里科夫的心理描寫值得我們注意:“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么,他才覺得一清二楚。
3、誰是別里科夫們的悲劇的導演者?正是那種封建*的白色恐怖,造成了別里科夫們及其茍且偷生、怯懦多疑、因循守舊等奴性十足的畸形心態。毋庸諱言,別里科夫靈魂深處的劣根性在于庸俗和愚昧。作為一個人的獨立品性,在他身上已所剩無幾,骨子里充滿了奴性,甚至喪失了判斷是非善惡的起碼能力。別里科夫唯上觀念很重,只知道服從皇上、官府和上司,尊奉*的法律、通告;他的唯古唯觀念也很重,只相信祖輩傳下來的規矩,一切都要維持老樣子,把新鮮事物一律視為異端,難怪他選擇教古代語言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終身職業。小說寫到別里科夫“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都受著他的轄制呢!”你看,別里科夫不是很有威勢和力量么?其實,那種社會氛圍,那種政治壓力的形成,決非一個小小的別里科夫所致。那種軟弱自危的“怕”字總根源在于沙皇制度,
第二課時:情節結構藝術
小說結構是小說情節建構藝術的主要表現。小說的結構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立體性,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從情節的組合方式看,可以把結構分為“板塊式”結構、“冰糖葫蘆式”結構、“人像展覽式”結構等;從情節間的關系分類,可分為并列式結構、對比式結構、鋪墊式結構、因果式結構、遞進式結構等;從情節的時空關系分類,情節可分為順序式結構、倒敘式結構等。
開頭采用倒敘手法,先說別里科夫的死,再回憶別里科夫生前的一系列事。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
主體部分由四板塊(四個場景)組成:
1、別里科夫平常的生活場景。(裝扮、行為、語言,以別里科夫同事的視角,概述其在平常生活場景下的狀態)
2、讓別里科夫生活在非常規場景,守舊、怕事的別里科夫竟然在校長太太、同事及同事太太撮合下同華連卡談起了戀愛,這一戀愛本身就讓人不可思議,是一曲讓人發笑的喜劇。華連卡是一個時尚、開朗、樂觀、熱愛生活的姑娘,騎騎自行車本是生趣盎然的事,可是到了別里科夫的眼里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比自己受到漫畫事件的嘲弄還要亂,直到第二天“老是心神不靈,打哆嗦”。如果說這是一次新舊思想的斗爭的話,這只不過是一次刮擦。一次刮擦就讓別里科夫生了病,那如果是直接碰撞會是什么樣子呢?
3、非常規場景新舊思想的對決。別里科夫面對刮擦總是放心不下,決定去找華連卡談談。作者偏偏又設置另一非常規場景,即非常規場景中的非常規場景,讓他沒有碰到華連卡,而是碰到本來就很討厭他的華連卡的弟弟,新舊對決馬上開始!拔疑夏@兒來,是為了了卻我的一樁心事”,別里科夫說。可是華連卡的弟弟柯瓦連科卻“生悶氣,一句話也不說”。話不投機半句多,實質碰撞開始了,別里科夫甚至搬出了督學、校長、上司;威脅開始了——“報告校長”?峦哌B科怒不可遏,抓住他的衣領,把別里科夫推下樓去。本來別里科夫安然無恙,可是想到這件事將會傳到校長、督學的耳朵里去,想到自己弄得個奉命退休,想到華連卡“哈哈哈”的笑聲,別里科夫內心的恐懼讓他結束了他的一切,包括婚事以及人間的生活。
4、別里科夫死后的社會場景,本來別里科夫死了,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布爾金回到家里,卻發現“生活又恢復舊樣子”,像別里科夫一樣“裝在套子里的人”不知有多少,可見這些套子的牢固、頑強,它是改革以及新思潮頑強的敵人,它給人們制造的恐懼是多么的強大。
第一板塊常規生活場景已經是讓別里科夫套上了許多的套子,可是作者卻讓別里科夫超出自己該有的生活范圍,讓他同不是一個世界的華連卡談一次戀愛,這樣的人竟然能夠談戀愛,本身就是一次絕妙的諷刺。尤其是作者竟然還為他建立了非常規場景的兩個板塊,把別里科夫置于其中,這兩個板塊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層進關系,從新舊刮擦到碰撞,對一個總是擔心出亂子的別里科夫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怕出亂子,結果自己卻出了亂子,這怎么能不把別里科夫送上斷頭臺?別里科夫的死就在情理之中!可是為了揭示套子力量的強大。
【教學總結】篇幅較長,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讀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卻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并挖掘其現實意義,就成為本節課教學中的重點,為此,我確定了本課的兩個學習目標: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現實意義
這兩個目標,從內容上,以探討人物形象為主線,由點及面,由淺入深,有人物到主題。從能力上,以生為本,重在讓學生養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雖然粗略地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我感覺學生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找出點可以肯定的東西的話,我想下面三點是可以列舉的:
1、緊扣目標,突出人物形象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
2、將一定的學習目標問題化,將問題設計巧妙化,不斷激發調動學生的思考,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的閱讀活動始終置于“最近發展區”,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結果。
3、在動態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地注重了學生的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使閱讀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
但是,由于教師的作為必須收45分鐘的限制和師生思想交流不可預設的制約,這節課同樣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引導學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讀問題時,對于結論的認識應給以更規范、更嚴謹、更科學的解釋。
2、課堂導向語,問題的創設,應進一步精確,凝練。突出有效信息,給學生更明確的思維導向。
3、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還有待豐富提高。
4、 學生的廣泛參與度還有待激活。
總之,課堂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尤其是在師生碰撞的動態過程中,具有不可預料性,但是我也堅信未來的路還很長,只要有追求,理想就會實現。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培養學生結合環境描寫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認識沙皇*統治的黑暗。
2.學習本文的諷刺語言與作者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3.賞析套中人別里科夫的形象。
4、思考小說主題,并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
二、過程和方法
背景導入--整體感知、體悟品賞--整合評價、實踐運用--特色鑒賞、合作探究--聯系現實、遷移拓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要使學生領悟到因循守舊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1.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2.幽默、諷刺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1.欣賞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
2.欣賞幽默、諷刺的語言。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套子:規矩,限制人思維、行動的各種思想觀念、法律、制度和生活圈子,要求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沙皇*的各種反動法律、條例。
2、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大家:美馬克吐溫
英歐亨利
法莫伯桑
俄契訶夫
二、介紹背景資料:
1、關于作者:安東巴甫洛維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紀末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在一個由農奴贖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學畢業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學醫學院。1880年,他在大學期間就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畢業后,他一邊行醫,一邊寫作。契訶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說家和戲劇家。他一生只活了44歲,但在他25年的創作活動中,他卻寫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還有十幾個獨幕劇和多幕劇。他的作品取材極為廣泛,對地主、官吏、資產階級、小市民、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都作了非常真實而深刻的描寫。他的思想和創作都隨著當時的政治斗爭而不斷發展。他的藝術特點在于以簡練的手法,幽默的筆調,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會問題。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
《變色龍》、《凡卡》、《帶閣樓的房子》、《裝在套子里的人》,劇本《櫻桃園》等。
2、寫作背景:契河夫的這篇小說發表于1898年。它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的社會生活。十九世紀末期,*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這種*主義,剝奪控制了人們的自由,而且到處都有耳目,稍有越軌,就會遭到無情的*;但是,在當時,民主和自由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普遍要求。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別里科夫正是沙皇衛道士的典型。
3、課文是原小說主要部分的節選。原作開頭是中學教師布爾金同獸醫伊凡伊凡尼奇去打獵,因為耽誤了時辰,便在村外過夜。布爾金給他的同伴講了這個別里科夫的故事。原作結尾還有伊凡的一段議論。
別里科夫是世界文學的典型形象,已成為保守、反動、扼殺新思想、阻擋革命潮流的代詞。
別里科夫這個形象是作家以故鄉塔于洛格初級學校的一個教員兼學監狄河諾夫為原型塑造的。契訶夫對黑暗的沙皇*制度下的知識界做了長期的、深入細致的觀察,把知識分子中的“狄河諾夫”們的思想性格和習慣集中起來進行藝術概括,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世界文學少見的典型形象。
課外可閱讀《裝在套子里的人》原著,還可閱讀契河夫的《第六病室》,進一步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
二、閱讀全文,整體感知作品,掌握故事情節。
1、作家用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寫別里科夫的婚事,列出情節提綱:
第一部分別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別里科夫的婚事
別里科夫決定結婚(開端)
漫畫事件和自行車事件(發展)
別里科夫的挫折(*)
別里科夫之死(結局)
為別里科夫送葬(尾聲)
開端(從“可是”到“就討厭他”):結識華連卡
發展(從“現在”到“回家去了”):漫畫、騎車事件
*(從“第二天”到“哈哈哈”):與柯瓦連科爭吵
結局(從“這響亮”到“從此再也沒起過床):戀愛最后失敗
2、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二部分
3、別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來,好像與前文連接不緊,這一故事情節的設置妙在何處?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繪和議論,對揭示別里科夫的丑惡本質,對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就連“結婚”的義務和責任“別里科夫”都不敢承擔了!”甚至連“求婚”“允婚”的勇氣都沒有了!在別里科夫枯竭了的心靈里,連“該結婚”的念頭也產生不出來了!至于真正的愛情,那就更是別里科夫所無法理解的。僅僅是一個“該結婚”的念頭就弄得他一命嗚呼了。--這就有力地突出了別里科夫的性格。在這里,作家只講別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愛情,是意味深長的。別里科夫跟真正的愛情是無緣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契訶夫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是多么深入細致,對人物的刻畫是多么準確、真實。
4、可見別里科夫是個病人,整理別里科夫的病歷,包括癥狀、病因、病源、病害。
癥狀;六神不安,心慌意亂,沒精打采,臉色蒼白,垂頭喪氣,唉聲嘆氣,怕出亂子。
病因;現實生活的刺激和驚嚇;膽怯和憎惡現實,仇視新生事物。
病源:沙皇*制度;奴性心理。
病害:轄制了別人,送了自己的命。
5、別里科夫死亡的主要原因:
、佟⑻鬃犹,無法再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柯瓦連科明目張膽,毫無顧忌,他再無法制止。面對“禮崩樂毀”,他痛心疾首,他憂郁不堪,懼怕新生力量,氣急敗壞而死。
6、別里科夫死了,可是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了舊樣子?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只要沙皇*制度沒有*,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品啟迪人們,沙皇*統治不*,腐朽的思想不鏟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
三、把握主題。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說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的塑造,無情地鞭撻了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自覺維護舊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制度在崩潰與瓦解前的垂死掙扎。
別里科夫是個時代的典型,也是一個性格的典型,他的名字常常成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詞。
第二課時
一、課堂討論,賞析別里科夫的形象
。1)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
生活方面的套子:衣著打扮方面,生活習慣方面。失去主體意識,
失去理性。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規定禁止什么,他無條件擁護;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他就悶悶不樂。使他變壞,成為走狗
(2)別里科夫的口頭禪是“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亂子鬧得他驚恐不安?
教師到教堂參加祈禱去遲了;學生不安分,教室中鬧鬧吵吵;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教師穿著繡花襯衫出門,在大街上拿著書走來走去。
。3)別里科夫怎樣對待亂子?
他以沙皇禁令作為評價是非的標準。他主張制裁不安分的學生。他干涉柯瓦連科和華連卡的私事。他打小報告。他把整個中學轄制了十五年,甚至轄制了全城。
。4)別里科夫為什么要把自己裝進套子?
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他藏進套子,借此躲避現實
。5)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為什么又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禁風的人呢?為什么他能轄制全城呢?別里科夫不是校長,不是沙皇政府大員,怎能有這么大的權力?
他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舊秩序?磥硭陨硎巧郴手贫鹊氖芎φ,成了個畸形人、可憐蟲,怕得直往套子里鉆。他自覺地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作者用諷刺的手法來寫他的外表和言行,使人聯想到沙皇統治套在人們頭上的枷鎖,聯想到令人窒息的沉悶空氣。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也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能夠轄制全城。所以從本質上看,他不只是一個人,他代表了“別里科夫這類人”,代表著反動統治的精神枷鎖。
(6)校長太太、同事和同事太太“撮合”結婚的目的:并非關心,不過是給這煩悶無聊的生活找點調味劑。
根本原因:為保全自己,為了一己私利而喪失人格、尊嚴精神上的奴性妨礙小人物成為真正人的東西:沙皇*統治,民眾自身的奴性
小結:總結別里科夫這一形象
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社會的一切陳規陋習。他把自己裝在套子里,凡是違背法令,不合常規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用套子去約束別人,“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1.別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統治的產物。
小說描寫的社會環境,代表了兩股歷史潮流:*主義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主義顯得更加反動,別里科夫為*主義所轄制,又轄制他人,遏制著民主自由潮流的發展。
2.別里科夫又是沙皇*統治的社會基礎。
許多人受著*主義的轄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別里科夫顯然跟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經地義的,把沙皇的政令當作評價是非的標準。他還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寬,唯恐別人出亂子,認為自己有責任向別人進忠告。這樣他把整個中學乃至全城轄制了整整十五年。別里科夫之類的套中人是一種社會現象,這類人是沙皇*統治的一種社會基礎,他們實際上充當了沙皇*統治的成犬。
3.別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懼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風的可憐蟲。
“我們教師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轄制著整個中學,轄制著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虛弱,盡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為“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還是惶惶不可終日,戰戰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畫就把他弄得難堪至極。在柯瓦連科這樣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擊。更富有戲劇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戀愛對象的大笑聲里。他喪失了一切生活之樂趣,成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別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統治的社會基礎極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轄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觸即清。
4.別里科夫是一個完全漫畫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作家把別里科夫寫成一個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臥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連睡覺也藏在套子里。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的怪人。作家把別里科夫完全漫畫化了,顯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誕,他唯沙皇意志是從,沒有絲毫主見。
別里科夫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戀愛,而且差點結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連科的訓斥,他心慌意亂;被華連卡大笑,他無地自容,以致一命嗚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個性氣質,他有他的生活邏輯,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二、時代在前進,形勢在變化。別里科夫這類人的枷鎖,難道能永遠轄制住全城的人嗎?難道沒有人甩掉套子,爭取新的生活嗎?他們是誰?
促狹鬼,柯瓦連科。
1、“促狹鬼”的一幅漫畫是什么意思?“促狹鬼”為什么畫這幅漫畫?
這幅漫畫對揭示主題是有作用的,大家注意畫的內容是別里科夫與柯瓦連科的姐姐華連卡在大街上手挽手逛大街的情景。照理自由戀愛是正常的?墒窃诋敃r,“自由”是套上枷鎖的。在別里科夫看來,這是不合“規矩”,有失“體統”的。這幅諷刺畫,強烈嘲諷了套中人的思想和生活。別里科夫對此越是感到“難堪”,越是告訴我們:所謂“戀愛”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也必將被淘汰。
2、全城人怕別里科夫十五年,為什么柯瓦連科不怕他?這問題提得有意思,請同學們思考。學生答:因為作者筆下的柯瓦連科是“新的史地教員”,暗示著他帶來了新的思想。而且,不止一個人不怕他,還有促狹鬼、柯瓦連科的姐姐以及敢于破陳規陋習的一些學生和教師,這說明新思想涼快的清風已經吹到這個沉悶的令人窒息的小城鎮的上空,思想枷鎖總有一天會被掙脫。
3、柯瓦連科兄妹倆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樣的人物形象?
、倏峦哌B科和華連卡是作為與別里科夫相對立的形象出現的,他們代表有民主自由思想的進步力量,有正常的人類情感的人,敢于和“套中人”斗爭的人?峦哌B科和別里科夫的沖突,不但鮮明地展示了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們所代表的新舊思想的斗爭,而且淋漓盡致地暴露了別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虛偽、腐朽和反動,表達了作者鞭撻丑惡的舊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積極進步力量的立場。
、谌A連卡的笑聲一方面是正常人對“套中人”越出常軌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著追求自由生活的進步力量對窒息生命的反動勢力的斗爭的勝利。
三、分析文章特色
。ㄒ唬┱Z言的特色
契河夫是幽默諷刺大師,《裝在套子里的人》表現出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1.用夸張變形的漫畫手法造成幽默諷刺效果。
描寫套中人的外貌,就竭盡夸張之能事,特別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還要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簡直是個神經病,荒唐、滑觀可笑。這是藝術的夸張變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質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
小說寫一個促狹鬼畫的一張漫畫,“畫著別里科夫打了雨傘,穿了雨鞋,卷起褲腿,正在走路,臂彎里挽著華連卡”,使得別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寫他睡覺時的驚恐,寫他滾到樓下安然無恙,而響亮清脆的幾聲“哈哈哈”卻就此結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夠夸張的,夠幽默的。
2.荒謬絕倫的言論和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諷刺。
例如別里科夫正兒八經地對何瓦連科說的一段話,判斷是荒誕的判斷,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別里科夫看來卻是理所當然,而且出于善意,聲稱“忠告”;闹嚨难哉撆c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反差,加強了諷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將套中人與新派人物聯系起來,造成幽默諷刺的效果。
柯瓦連科與華連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們聯系起來,幽默諷刺就掀起*。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兩個根本不般配的人卻湊到了一塊兒,是奇事一樁;這邊騎自行車興高采烈,那邊臉色卻從發青變成發白;這邊誠懇忠告卻是滿嘴荒唐,那邊毫不領教,嚴詞斥責,把別里科夫推下樓梯,這邊一臉尷尬,那邊縱聲大笑;凡此種種,都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諷刺畫。
。ǘ┬は衩鑼懀簬缀鯖]有,因為想寫的是一類人,不是個體,而是群體
四、小說的現實意義:無論什么時代什么社會,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現。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改革,那么就會有反對變革的人出現。這些人除了極端維護自己利益,仇視社會進步,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舊秩序統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陳規,因循守舊的小人物,他們對新生事物不是英、不理解,甚至滿懷恐懼,他們主要在思想和行動生抗拒社會變革。我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就可以發現許多這樣的人和事。而改革開放的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種“套子”。
五、拓展作業
1、比較一下,別里科夫與《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的思想性格,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短文。
2、用幽默諷刺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的“套子”,學習使用幽默諷刺的手法來表現生活。
3、課外選讀讀本上或其他文學刊物上兩篇反映生活現實的微型小說,并作簡要的評注。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4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激趣:
契訶夫是十九世紀俄國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寫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以及十來個劇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國社會的各種病態,猛烈抨擊了沙皇專制制度。他的小說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樸實、簡練,同時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現深刻的主題。
二、憶舊入新:
提問:初中時我們學過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什么小說?(聯系前后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討論,明確: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其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是個見風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學一篇契訶夫的著名短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標題設問引入探討課文。(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如下問題與學生一起討論)
1、“裝在套子里的人”是誰?(找課文的主要人物。)
討論,明確:一個普通的中學希臘語教員別里科夫,一個轄制了整個學校,甚至整個城市十五年的一個普通人。)
2、別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討論,明確:生活上的套子:衣著打扮方面,生活用具、習慣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規定禁止什么,他無條件擁護;
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他就悶悶不樂。
職業上的套子:教古代語言,躲避現實生活。
論調上的套子: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3、別里科夫大熱天裝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為什么不鉆出來,卻心甘情愿越鉆越深?(產生這種悲劇的主觀原因)
討論,明確: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他藏進套子,借此躲避現實生活。
4、標題可否改為《鉆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鎖在套子里的人》?(由對教材的分析過度到理論的把握)
討論,明確:不能。因為“鉆”是自覺自愿的行為,“鎖”是強制行為,而“裝”有一定的自愿行為,也有被別人強行放進去的意思,別里科夫正是這樣。
5.是被誰放進去的?為什么要放進去?(揭露社會根源)
討論,明確:長期以來反動的沙皇專制統治,愚民政策。
6、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套子?可以分為哪幾類?(理論聯系實際)
(略)如課本,標準答案,各種規章制度。分為三類。
四、你喜歡什么樣套子?為什么?(提高認知能力、判斷能力)
。▽W生自由回答,教師適時點撥。然后寫一篇短文。)
五:教師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書本知識必須與生活廣泛地聯系起來,在學習中,展開充分的想象和聯想,才能把課本學好,學活。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5
第一課時《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閱讀上:強化對小說閱讀與鑒賞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思想上:使學生認識到一切阻礙社會發展的思想和勢力都終將滅亡。
教學重點:對別里科夫形象與其社會意義的認識
難點:全城人的“怕”與別里科夫的“怕”
教學方法:教師點撥置疑與學生發言討論相結合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使學生通過點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特別是對別里科夫形象與性格的把握。
教學步驟 :一。1。做個試驗(用一塑料袋將一學生的頭包裹起來,之后讓他談談自己的感覺。
2,導入 新課:人不能活在袋子里,更不能活在套子里。當我們被套在套子里的時候,要極力擺脫它?墒窃诙韲呐鞋F實主義作家契訶夫筆下,卻有一位自覺自愿的裝在套子里并極力的想把別人也裝在套子里的人。這是怎樣一個人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契訶夫的代表作《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板書課題)
二,布置自學要求:
閱讀課文,弄清:
1。本文表現的哪一國家什么時代的社會現實?
。ǘ韲 沙皇專制統治時期)
2:主要人物“裝在套子里的人”是誰?(別里科夫)
3.他的身份是什么?(中學希臘文教師)
4.為什么被稱作“裝在套子里的人”?
5.他從外貌到思想性格都有什么特點?(略)
為什么全城的人都怕他?他為什么讓人怕?人們到底怕什么?他為何怕的躺在被子底下還戰戰兢兢?他到底怕什么?
三.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別里科夫形象:
外在特征:上下均被層層“套子”密密包裹
內在特點:套子式的
思想:“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
(靈魂:膽怯又憎惡現實)
語言:“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既然政府還沒有發出通告,允許做這種事,那就做不得!
(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
行為表現:禁止人們一切“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
包括:一個同事參加祈禱式去遲了(惹得他悶悶不樂)
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臉色從發青到發白“心里亂得很 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煩惱得很 嚇壞了 眼前就變得一片漆黑 這太可怕了)
年輕人“穿著繡花襯衫出門”“在大街上拿著書走來走去”(當面忠告“你的舉動得十分小心才成”)
行為結果:有思想的、很正派的教師們都怕他
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
全城的人都受著他轄制
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思考:為什么怕他?(報告校長 督學 這還會有好下場嗎?)
補充背景簡介: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專制恐怖統治,在進步的知識分子和貴族中間,要求自由民主,改變專制秩序的呼聲日趨強烈,并付諸行動。面對洶涌的變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鎮壓,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進步刊物,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密布,告密者橫行,一切反動勢力糾合起來,對抗進步的潮流,竭力維護腐朽沒落的沙皇統治。
怕他實際上怕得是他背后的沙皇專制統治的迫害。
他的生活是怎樣的?(小臉蒼白 六神不安 唉聲嘆氣 垂頭喪氣 悶悶不樂 無精打采 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么事, 滿心害怕和憎惡)
他怕出什么事?(沙皇專制統治垮臺)
這樣說來,他是怎樣的人?
。ㄅf思想舊傳統舊勢力舊統治自覺的維護者,沙皇專制統治的衛道士)
他最后的結局怎樣?(“別里科夫死了”)
對他悲劇性的一生該如何認識?(可憐---受害者;
可鄙---告密者,人格卑劣;
可惡---轄制別人;
可憎---衛道士)
四.布置作業 :結合課文內容寫篇文章分析:別里科夫的死是他殺還是自殺?他的死是偶然還是必然?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引導學生認識別里科夫死亡的原因和其必然性。明白作者塑造這一人物的社會意義和創作風格特點。
教學方法:置疑研討
教學步驟 :一。1。檢查作業
2. 舉手表決:別里科夫死亡的原因是他殺?自殺?偶然?必然?
3.何以見得?---柯瓦連科與別里科夫的較量。
二.分析兩人的較量:
柯瓦連科(新的,是年輕人):態度:討厭他 冷冷地 皺起眉頭
語言:“誰要來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滾/“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這樣的先生講話。我不喜歡那些背地里進讒言的人。”/“去,盡管報告去吧?
動作: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領,使勁一推
別里科夫:語言:“忠告”
神情:臉色蒼白 心慌意亂 臉上帶著恐怖的神情
結果:滾下樓去(卻安然無恙)
華連卡:忍不住縱聲大笑這響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結束了一切事情(預想中的婚事和別里科夫的人間生活)
三.研討:1。他到底死于什么?-------怕(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全城的人知道這件事 傳到校長和督學耳朵里 鬧出什么亂子 到頭來弄得他奉命退休)
2..他的死說明了什么?(一切反動落后的勢力看似強大 實際上腐朽得不堪一擊。)
3.他死后人們有什么反映?(大快人心 快活 享受完全自由高高興興地 )
4.說明了什么?(人們渴望享受完全自由,過無拘無束的生活。原來人們懾于反動統治的嚴酷,不敢爭取,得過且過,渾渾噩噩)“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隱忍不發,不敢公開聲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邊,反而自己也弄虛作假,面帶微笑,而這樣做無非是為了混一口飯吃,為了有一個溫暖的小窩,為了做個不值錢的小官罷了。
5..“可是一個禮拜還沒有過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跟先前一樣郁悶、無聊、亂糟糟了!睘槭裁词沁@樣?
。ā半m然我們埋葬了別里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卻還有許多!闭f明作者塑造的別里科夫不是一個性格怪僻者,而是在社會中大量存在的一類人物的典型。只要有產生這類人物的土壤,或者沒有徹底鏟除他們生存的土壤,生活就不可能徹底改變。)
四.寫作特點分析:1。作者塑造這一人物風格上有何特點?(機智幽默,略含譏諷,平而不淡,濃而不烈 富有喜劇性)
2.何以見得?(善用夸張與諷刺。諷刺是用漫畫或嘲諷的語言描繪刻畫對象,以達到否定和貶斥的效果。課文中的諷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系起來,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變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這些描繪和刻畫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別里科夫腐朽丑惡的靈魂。
外貌描寫:漫畫式的夸張
其行為影響:夸大。
語言特點:邏輯荒唐
戀愛事件:荒唐可笑
結束語:作者最后說“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卻還有許多,將來也還不知道有多少呢/”我想,這句話說的絕不僅僅是俄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12.《祝!放c《裝在套子里的人》之比較
環境與人物命運之關系:
人物 與環境關系 定性 定位 死因 結果 性質
祥林嫂:受環境壓制 禮教統治下的犧牲品 受害者 困餓而死 令人同情 悲劇性 別里科夫:轄制全城人 沙皇專制統治下衛道士 害人者 懼怕而死 令人痛快 喜劇性
課題 套中人 套子 行為 后果 評價
《裝》別里科夫 政府告示 轄制全城人 使全城人戰戰兢兢地生活 坐穩了奴隸
《祝》魯鎮人們 封建禮教 迫害再嫁寡婦 使祥林嫂慘死雪夜 想做奴隸而不得
人們精神狀況 主題 意圖 風格 主題
自私懦弱 專制統治害人 揭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幽默諷刺 反封建
愚昧迷信 封建禮教吃人 揭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冷峻深刻 反封建
13.布置作業 :
1.利用身邊的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學輔資料互聯網等)了解契訶夫及其文學創作,寫出四部短篇小說和四部劇本的名稱。(《萬卡》《一個小公務員之死》《第六病室》《帶閣樓的房子》/《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
結合課文的學習,請以“生活與套子”或“違法亂紀與循規蹈矩”為題寫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6
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別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他因循守舊,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極力掩藏起來。這是一個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然而,掩卷沉思:我們又何嘗不是裝在“套子”里的人呢?雖說現在提倡素質教育,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并且我們也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課堂上讓學生多參與,鼓勵他們去主動地發現和積極地探究,教師點撥引導,結果呢,差不多還是被那些“我們教師想要講給學生的東西”給“套”著。看起來好像是告別了“填鴨式”教學,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終于學會了主動學習,他們的創新能力被激發和培養出來了。其實,這是換了一種較為隱蔽的方式來灌輸和填鴨,可能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說的那些東西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的話,還不如直接告訴學生算了,甚至直接印發給學生也未嘗不可,何必煞費苦心拐彎抹角地把它們放進學生嘴里然后誘騙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呢?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文學是人學。小說是寫人的,寫人的命運遭際,寫人的心理情感,寫人的生存狀態。我們在小說教學中可能存在著誤區,那就是小說里所寫的人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方,做著特定的事情,有著特定的性格和命運的特定的人,加上了這么多“特定”以后,這個人跟我們也就沒有什么關系了。這是長期以來我們對“時代背景”和“人物個性”的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認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運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運,只不過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讓這種性格和命運凸現出來而已。他們雖然有著各自的經歷、情感,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們和今天的生活毫無關系。所以我們在別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應該看到自己!教學這一單元,我們講19世紀末的俄國,講20世紀初的中國,講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祥林嫂、翠翠、別里科夫的命運。我們或鄙視或同情或嘆息或憤怒……讓學生明白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罪惡,從而體會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說看成是歷史或政治讀物,也不能當作只是愉悅感官的消費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靈的揭示。通過小說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從而能夠追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一切癥結的所在,弄明白人類應該或只配得到什么樣的命運,由此產生一種悲憫的情懷——這種感情應該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
我們雖然已經擺脫了封建枷鎖和專制暴政,但是現代人在社會管理更為嚴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潤驅動的金錢世界中,在消費時潮挾裹的欲望放縱中,在高速發展的科技反馭人身的威脅中,不要以為我們比祥林嫂幸運多少,比別里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虛浮、懦弱、迷信和懶惰還沒有也不可能徹底根除,我們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經常反思我們的生存狀態,不斷與墮落作斗爭,努力提升我們的靈魂。我們應當互相信托,互相親愛,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寬容。否則,人類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運。好的小說以對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們應該怎樣生活,這就是小說的價值,也是小說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別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惡,從而痛恨一切反對進步、畏懼改革的習慣勢力。
2、使學生學會運用諷刺手法來刻畫揭露丑惡事物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寫作上的特點。
2、分析別里科失這個典型人物的意義。
教學難點 :文中個別語句的含義。
課型:教讀。
教學方法:指導研讀。
教具與器材:投影設備。
教學設想:擬用三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
備課時間:第一周星期三。
上課時間:第一周星期五。
教學要點:了解情節結構,分析第一部分。
具體步驟:
一、題解。
1.關于作者:安東·巴甫洛維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紀末葉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在一個由農奴贖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學畢業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學醫學院。1880年,他在大學期間就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畢業后,他一邊行醫,一邊寫作。契訶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說家和戲劇家。他一生只活了44歲,但在他25年的創作活動中,他卻寫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還有十幾個獨幕劇和多幕劇。他的作品取材極為廣泛,對地主、官吏、資產階級、小市民、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都作了非常真實而深刻的描寫。他的思想和創作都隨著當時的政治斗爭而不斷發展。他的藝術特點在于以簡練的手法,幽默的筆調,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會問題。
2.寫作背景:《裝在套子里的人》寫于1898年。19世紀末,是俄國歷史上反動統治特別殘酷黑暗的時期。當時,逐漸開展的俄國工人運動越來越高漲,到1898年,列寧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俄國的革命斗爭走上了嶄新的階段,工人罷工和農民起義在全國風起云涌。即將來臨的革命暴風雨使反動派驚恐不安。沙皇政府竭盡全力妄圖維持其搖搖欲墜的專制制度,反對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為,加強反動統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沒,冤獄遍布國中,俄羅斯大地籠罩著恐怖、窒息的氣氛。出身平民的契訶夫對勞苦大眾懷著無限同情,對專制制度無比憎惡。在他的作品里較為明顯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某些特點!堆b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現了這個時代的情緒。在這篇小說里,作者塑造了別里科夫這樣一個頑固維護舊制度、舊生活,極端恐懼和反對生活中任何發展變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確表示了“埋葬別里科夫那樣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盡管契柯夫由于他的民主主義世界觀的局限,還不了解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還認識不到改造舊社會的革命道路,但他卻預感到社會要發生巨大的變革,堅信社會光明的未來,特別是他借小說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發出“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們“改變生活”的愿望。
3.補敘情節:中學教師布爾金跟獸醫伊凡·伊凡尼奇談起村長的老婆瑪芙拉,由瑪芙拉引出別里科夫的故事。課文里的“我”是布爾金。
二、范讀課文。學生把不認識的字劃出來。
三、正音、正字。
削(xiāo) 默(mò)許
祈禱(qǐdaǒ) 降(xiáng)服
轄(Xiá)制 搓(cuō) 譏消(qiào)
四、分析本文情節結構。
學生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別里科夫哪些事?根據情節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幾部分?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后失敗,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1.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2.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后失敗(第5~倒數第3段)。
3.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最后兩段)。
五、講析第一部分。
學生默讀,劃出關鍵語句,并加上簡批。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點?
討論歸納(板書):
晴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鏡,耳用棉花堵 隔絕人世
臉藏在豎起的衣領里 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 傘、表、刀裝在套子里 惶恐不安
坐上馬車,支起車篷 戰戰兢兢
臥室像箱子,床上掛帳子
歌頌過去,歌頌從沒存在過的東西
用所教的古代語言躲避生活 害怕變革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報紙文章 頑固保守
無形的套子 對不合規矩的事悶悶不樂 維護舊制度
只求不出亂子 阻礙社會發展
禁閉開除學生
提問:作者用幽默諷刺的筆法刻畫別里科夫的外表,是否僅僅為了引人發笑?
明確: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丑陋的靈魂。
提問:為什么說別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臘文也就是雨鞋雨傘呢?
明確:說他所教的古代語言是“雨鞋”“雨傘”,這是用了一個暗喻,“雨鞋”“雨傘”對他來說是與現實隔開的一個“套子”,他教古代語言也是把它當做一個“套子”,借此躲避現實。
提問: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為什么又都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禁風的人呢?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第二課時
備課時間:第二周星期天。
上課時間:第二周星期一。
教學要點: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
具體步驟:
一、講析第二部分。
學生閱讀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幾個相關情節?
明確:在別里科夫戀愛過程中,有漫畫事件、騎自行車事件、當面交鋒及一命嗚呼這樣幾個相關情節。
提問:在這些情節中,別里科夫是怎樣表現的?作者是怎樣刻畫的?
討論歸納(可預先設計板書表格):
神態 語言 心理
漫畫事件 臉色發青,比烏云陰沉,嘴唇發抖 天下這么歹毒的壞人!
騎自行車 臉色由發青變成發白 “還成體統嗎?”“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當面交鋒 臉上帶著恐怖的神情,臉色蒼白 “倒過來用腦袋走路”“把談話內容報告校長” 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
教師講析:這一部分描寫的特點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細節,用幽默諷刺的筆調刻畫出別里科夫頑固保守,誠惶誠恐,害怕新事物,反對生活中哪怕是微小變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說明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點。
提問:別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說明了什么?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是在華連卡的笑聲中倒下的。因為別里科夫最擔心別人取笑他,而華連卡的笑聲,是對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諷,這是別里科夫從來沒遇到過的打擊,他在笑聲中結束了一切。別里科夫的死說明腐朽保守的勢力實際上不堪一擊。
提問: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么?
討論歸納:在小說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說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履徇B科和別里科夫的沖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斗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答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盡管別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講析最后兩段。
學生個別朗讀最后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并思考其含義。
提問:別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應?
明確:“大決人心’,從心里感到自由。
提問:可是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三課時
備課時間:第周星期日。
上課時間:第二周星期二。
教學要點:總結文章主題和寫作特點。
具體步驟:
一、分析主題思想。
引導學生歸納,最后教師板書:通過“套中人”別里科夫因循守舊、反對一切發展變化、最后恐懼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國社會生活的停滯和黑暗,無情地抨擊了沙皇專制統治的兇殘和反動,形象地顯示了腐朽制度注定滅亡的前途和命運,委婉地表達了對自由美好生活的熱愛和渴望。
二、討論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去寫別里科夫的。
1.教師講解什么叫諷刺手法。教師講解:用譏諷和嘲笑的筆法描寫敵對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時用夸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課文中,作者對別里科夫就是用這種筆法去寫的。這種筆法,便叫諷刺手法,是文學的表現手法之一。
2.指名學生從課文中舉例說明諷刺手法的運用。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明確:
有的地方,作者通過故事敘述者的口吻,用夸張的手法,漫畫式的筆調勾勒形象,造成強烈的諷刺效果。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边@是多么迂腐可笑的生活習性!
有的地方,作者把人物荒謬絕倫的思想通過他自己一本正經的語言、神態表達出來,用人物的自我表演畫像。如別里科夫反對教師騎自行車,竟說,如果那樣,學生“所能做的就只是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本身就是對他自己的愚蠢荒唐的嘲諷。
三、總結課文。
1、鮮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筆下的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別里科夫活動的那個小城鎮實際上就是當時俄國社會的縮影。別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實擁護者,他生活在知識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動知識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語言、行動,簡練、鮮明、夸張而又合理地進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袄洗┲晷⒛弥陚恪笔莿e里科夫的外表特征。在現實生活的發展變化面前,一方面恐懼、憎惡,用各種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來,逃避現實;一方面千方百計地進行掙扎,不時地從“套子”里鉆出來,去干預現實,轄制別人,以維護“體統”,防“亂子”,是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征!扒f別鬧出什么亂子”是別里科夫的口頭禪,典型的套子式論調。別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就在于他是窒息人們思想、阻礙社會進步的專制勢力的象征 ,因此,使人們感到懼怕和憎惡;他的可悲下場,又是反動腐朽勢力滅亡的預兆,因此能激起人們創造新生活的勇氣,推動社會前進。
2、含蓄幽默的諷刺筆調。
作者自始至終用含蓄幽默的諷刺手法來塑造別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別里科夫出場時,文章對其裝束和生活習慣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惡。對別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個過程的描寫,充滿了輕松的戲渡和幽默的諷刺。作者有時用一種含蓄的對比描寫,來達到強烈的諷刺效果,如寫別里科夫白天轄制這個,轄制那個,“壓得”“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卻“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夜,深刻地揭露了別里科夫貌似嚇人實則虛弱的本質。
3、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義?有什么現實意義?
分析:別里科夫是一個為自己制造套子隔絕人世的可憐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對和害怕現實的一切變革,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是沙皇反動政府的忠實擁護者。作者通過別里科夫的習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說明了一切維護;日制度、舊秩序.阻礙歷史發展、社會前進的反動人物,是注定要滅亡的。(這也就是本文的主題思想。)這一思想,不僅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現實生活中,別里科夫式的人物還沒有絕跡,我們要跟抱著舊思想不放的人作斗爭。
教后總結:別里科夫這個典型人物意義的外延很大,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熟悉的人身上,在我們自己身上,似乎都有“套子”,套子無所不在。那么我們需要套子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各種各樣的套子呢?可以激發學生思考這一問題。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8
篇一
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別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他因循守舊,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極力掩藏起來。這是一個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然而,掩卷沉思:我們又何嘗不是裝在“套子”里的人呢?雖說現在提倡素質教育,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并且我們也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課堂上讓學生多參與,鼓勵他們去主動地發現和積極地探究,教師點撥引導,結果呢,差不多還是被那些“我們教師想要講給學生的東西”給“套”著?雌饋砗孟袷歉鎰e了“填鴨式”教學,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終于學會了主動學習,他們的創新能力被激發和培養出來了。其實,這是換了一種較為隱蔽的方式來灌輸和填鴨,可能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說的那些東西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的話,還不如直接告訴學生算了,甚至直接印發給學生也未嘗不可,何必煞費苦心拐彎抹角地把它們放進學生嘴里然后誘騙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呢?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那么,小說究竟應該怎么教呢?如果我們把教參上的那些本來可以藏藏掩掩后再一一道來的“家珍”棄之不顧或干脆一古腦兒倒給學生,那語文教師還有什么正經事兒可做呢?
文學是人學。小說是寫人的,寫人的命運遭際,寫人的心理情感,寫人的生存狀態。我們在小說教學中可能存在著誤區,那就是小說里所寫的人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方,做著特定的事情,有著特定的性格和命運的特定的人,加上了這么多“特定”以后,這個人跟我們也就沒有什么關系了。這是長期以來我們對“時代背景”和“人物個性”的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認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運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運,只不過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讓這種性格和命運凸現出來而已。他們雖然有著各自的經歷、情感,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們和今天的生活毫無關系。所以我們在別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應該看到自己!教學這一單元,我們講19世紀末的俄國,講20世紀初的中國,講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祥林嫂、翠翠、別里科夫的命運。我們或鄙視或同情或嘆息或憤怒……讓學生明白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罪惡,從而體會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說看成是歷史或政治讀物,也不能當作只是愉悅感官的消費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靈的揭示。通過小說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從而能夠追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一切癥結的所在,弄明白人類應該或只配得到什么樣的命運,由此產生一種悲憫的情懷——這種感情應該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
我們雖然已經擺脫了封建枷鎖和專制暴政,但是現代人在社會管理更為嚴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潤驅動的金錢世界中,在消費時潮挾裹的欲望放縱中,在高速發展的科技反馭人身的威脅中,不要以為我們比祥林嫂幸運多少,比別里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虛浮、懦弱、迷信和懶惰還沒有也不可能徹底根除,我們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經常反思我們的生存狀態,不斷與墮落作斗爭,努力提升我們的靈魂。我們應當互相信托,互相親愛,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寬容。否則,人類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運。好的小說以對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們應該怎樣生活,這就是小說的價值,也是小說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
語文就是生活,這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文學則是生活真實的反映:這就是語文和生活的關系。我們不能搞得語文是語文,生活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小說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生活的實質,拋棄各種無聊和偏見,自由地、真實地、有尊嚴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語文教學應該教人為什么生活和如何生活,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狹小、虛偽的圈子里”,否則,我們比別里科夫也好不了多少。
篇二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訶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義和廣泛社會影響的作品,自問世以來就一直吸引著無數的讀者,讓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較長,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讀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卻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并挖掘其現實意義,就成為本節課教學中的重點,為此,我確定了本課的兩個學習目標: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現實意義
這兩個目標,從內容上,以探討人物形象為主線,由點及面,由淺入深,有人物到主題。從能力上,以生為本,重在讓學生養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雖然粗略地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我感覺學生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找出點可以肯定的東西的話,我想下面三點是可以列舉的:
1、緊扣目標,突出人物形象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
2、將一定的學習目標問題化,將問題設計巧妙化,不斷激發調動學生的思考,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的閱讀活動始終置于“最近發展區”,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結果。
3、在動態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地注重了學生的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使閱讀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
但是,由于教師的作為必須收45分鐘的限制和師生思想交流不可預設的制約,這節課同樣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引導學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讀問題時,對于結論的認識應給以更規范、更嚴謹、更科學的解釋。
2、課堂導向語,問題的創設,應進一步精確,凝練。突出有效信息,給學生更明確的思維導向。
3、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還有待豐富提高。
4、 學生的廣泛參與度還有待激活。
總之,課堂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尤其是在師生碰撞的動態過程中,具有不可預料性,但是我也堅信未來的路還很長,只要有追求,理想就會實現。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9
河北省懷來縣沙城中學 佟彥華
【設計意圖】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了一遍,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這篇課文時,采用合作互動的教學模式,打破常規,力求創新,特設計了如下教學方案:
教學目的和重點: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及其社會典型性。
2、思考小說主題,并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
教學難點 :準確深入地把握小說主題,并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
難點突破:組成“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組,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興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做好充分準備,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
【設計提要】
一、簡介作者和文章寫作背景。
二、組成“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組。討論合作,寫出調查報告并交流。
三、寫出“結案報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領悟小說主題和它的現實意義。
【設計實施】
一、簡介作者和文章寫作背景。
。垡鈭D]明確學習內容,識記必要的文學常識,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鄄僮鳎
1、關于作者契訶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說風格和創作特點。
2、寫作背景(略)
二、組成“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組。討論、合作,寫出調查報告。
[意圖]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在合作互動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在民主討論中積極創新,從而為學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打好基礎。
[操作]
1、板書: 自殺?他殺?
----“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
2、導語 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 調查涉及四個選題:案發背景、現場勘查、 本人檔案資料、有關人士采訪 。要求:6人一組,討論決定其中的一個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
3、學生討論、合作。
4、各小組宣讀調查報告,師適時點評,鼓勵學生的創新。
三、寫出結案報告并交流
。垡鈭D]這一步是把前面的氛圍推向高潮,是對課文理解的理性總結,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的前奏。
[操作]
1、每個學生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2、交流所寫內容
3、教師小結
別里科夫之死既屬于他殺的范疇,又屬于自殺的范疇。一方面,從別里科夫日常穿著與習慣,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是極為保守的,僅僅是看到華連卡兄妹騎自行車,他便無法接受,而華連卡并無惡意的笑就足以讓他想不開,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頑固,是促使別里科夫自殺的原因之一,或者說,正是這種極端保守頑固的思想殺死了他。另一方面,別里科夫的死亦屬他殺。華連卡的一笑是別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原因卻是沙皇統治者采取的高壓政策,可悲的是,別里科夫本人甘當統治者的鷹犬,心靈僵化死亡,這才是殺害別里科夫的罪魁禍首。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做出最終裁定:可憐的沙俄人民應當奮起推翻沙皇的殘酷統治,從根本上解除人們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應該張開開放之眼,明眼看世,摒棄一切腐朽的舊制度,讓思想重現生機。
四、把握人物形象、領悟小說主題和它的現實意義。
。垡鈭D]教學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經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教師水到渠成引導學生完成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
。鄄僮鳎
1、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要注意到別里科夫性格的復雜性:“一切裝在套子里”是可惡,可憎的,是沙皇統治的維護者,同時,他結婚的悲喜劇表明了他是可悲,可憐的,是沙皇專治的受害者。而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紀末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害怕變革,茍且偷安甚至甘心充當沙皇鷹犬的可惡、可憎、可悲可憐的知識分子形象。
2、領悟小說主題。“推翻沙皇的殘酷統治,從根本上解除僵化陳腐的思想,要讓生活有新氣象,必須變革社會,革新思想”。而小說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的語言更深化了這一主題。
3、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結合課后練習第四題,討論: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這樣或那樣的“套子”?如果有,套子是什么樣的?“套中人”又是怎樣的形象?
討論之后,師生共同小結:無論什么時代,哪類社會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現。因為時代的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變革,而改革開放最大的阻力就是有各種的“套子”,反對變革的人就是“套中人”。“套中人”除了極端維護自己的利益,仇視社會進步,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統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陳規,因循守舊的小人物,他們對新生事物不適應,不理解,甚至滿懷恐懼,他們主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抗拒社會變革。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部小說的主題就是:創新求活,守舊必死。這也正是這部小說的現實意義和它的生命力所在。
附:學生各項調查報告(僅供參考)
一、 案發背景
1898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由于受歐洲進步文明的影響,俄國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沙皇政府為鞏固其統治,卻采取一切手段進行鎮壓,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人們生活在沉悶乏味和憂懼之中。
這年夏季的一天,人們在一所中學的男教工宿舍里,發現了一具死尸,死者為男性,中年,屬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點很多。死者生前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平時行為古怪,謹小慎微,但又刻板古舊,以他的思想轄制著全城。在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約一月后死亡。死前正處于戀愛中,甚至于打算結婚。
二、現場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頭,頭發蓬亂,臉色蒼白,眼球突出,一臉恐懼,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種恐嚇或痛苦。耳內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頭堆放有黑眼鏡、棉大衣,床邊放有雨鞋、雨衣、雨傘。房間里沒有任何打斗的跡象。一張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張漫畫揉成一團。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間的大箱子里幾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標注著具體發布日期。
三、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別里科夫 性別: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職務:某中學希臘文教師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況:未婚 口頭禪:千萬別出什么亂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豎起衣領,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團堵著耳朵眼兒。
人際關系:無密友,但卻轄制全城,曾與女友密哈益·沙維奇·華連卡之弟柯瓦連科有過沖突,于死前一個月被其推下樓梯,但彼此沒造成大的傷害。
死前狀況:郁郁寡歡,閉門不出達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關人士采訪
采訪對象1、華連卡
問:請問您與別里科夫關系如何?
答:由于校長太太的竭力撮合,我們差一點結了婚。
問:差一點兒?為什么最終沒結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那實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問:那他怎么會從樓梯上滾下來呢?
答:這個我不太清楚,您還是去問我弟弟吧。
采訪對象2、柯瓦連科
答:那天晚上他來我家,亂七八糟地說了一些奇怪的話,令我非常氣憤,于是就讓他走,他卻威脅我,說要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我一氣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沒想到他居然滾下去了。
問:那么他說了什么讓您如此生氣呢?
答:他總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擾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許騎自行車,不能在大街上拿著書走,甚至不能穿繡花襯衫,簡直荒謬透頂。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個人,這一來更討厭他了。
問:那么這件事會不會成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這絕對不可能。因為他當時安然無恙地爬了起來,離去時步伐也很穩健。但他當時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尷尬。
采訪對象3、“我“(布爾金)
問:您覺得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呢?
答:一個怪人。您要是見過他一面,就決不會忘記他。因為即使在暖和的天氣里,他也裹著棉大衣。還有,他總是說“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問:您認為華連卡的笑對他有什么影響嗎?
答:噢,他一定想不開的,要知道,他這種人最害怕出亂子了,眼下就要跟華連卡結婚,卻自己鬧出這么個亂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問:有什么人和他結過怨嗎?
答:沒有。但實際上每個人都討厭他,不會有人會為他的死亡悲傷。但也決沒人會冒著危險去殺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著他的轄制,什么事都怕呢。
作者郵箱:
[1]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一、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
二、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理清小說結構,分析別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體內容。
二、初步體會小說的諷刺意味。
整體感知
《裝在套子里的人》寫于1898年。小說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陳規陋習“套”自己,而且還去約束別人。他是沙皇*統治的產物,又是沙皇*統治的社會基礎;既是令人畏懼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風的可憐蟲。作品問世以來,別里科夫已經成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者的代名詞。作者用夸張變形的漫畫手法和強烈的對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諷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撻了反動勢力的可厭可憎,無情地嘲笑了他們的極端虛弱。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老師出示諷刺詩《“老掌柜”難舍芭蕉扇》
“老掌柜”難舍芭蕉扇
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
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
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
重者削腦袋,輕則上醫院。
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
這位難舍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柜,僅是一位老實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遲鈍,F實生活中,不少人與他相似。詩人“幽他一默”,希望這些人思想解放一點,別老捧著那本老皇歷不放。詩人對老掌柜的典型心態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絕。從這位難舍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這一點上,我們想起嘴邊總是掛著“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鎮上不點什么動靜就總是憂心忡忡地擔心“可別出什么事啊”的奧楚蔑洛夫。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契訶夫的另一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領略一下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2、快速理清課文結構
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別里科夫哪些事?根據情節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幾部分?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后失敗,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后失敗(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38—40段)
3、與我國小說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國小說在故事開始之前,先對故事主人公作—個全景式的描寫。本小說也是如此,在具體敘寫別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筆墨去介紹別里科夫的特征,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初看起來,好像這樣入題慢,前后聯系又不緊密。然而,作者在寫婚事之前,先對別里科夫加以描繪和議論,突出別里科夫與眾不同的、甚至是怪異的生活習性和思想,先聲奪人,給讀者以強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別里科夫的丑惡腐朽本質,又能激發讀者的閱讀*一一這種人,竟然還“差點結了婚”,一箭雙雕,安排巧妙周到。
4、請學生反復誦讀文章第一部分,認真體會其諷刺意味,并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去表現別里科夫的“套子”特點?
作者以嚴肅的態度,用夸張、比喻和反復的修辭手法,極力地刻畫別里科夫與常人迥異的“套子”式的生活習性和思想,在發笑中達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習性方面,主要從穿、住、行等方面表現其“套子”特點,其中穿著修飾方面寫得最詳盡;居住方面著筆不很多,但寫得逼真;至于“行”,則突出其與人隔絕、與世隔絕的特點。在思想方面,則主要寫其評判是非的標準及語言。他的標準,就是要服從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擁護;甚至于連政府已批準或默許的新鮮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頭禪是,“千萬別出什么亂子”,表明了他的恐懼心理“,對于現行秩序、既成傳統以及代表著這種傳統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懼。
5、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過是中學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臘文教師,為什么能“轄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革命力量還很弱小,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沙皇俄國專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別里科夫這個套中人的 社會意義;
2.學習抓住肖像、語言、行動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3.了解諷刺手法的運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了解別里科夫是怎樣一個人及這個人物的典型意義。
2.難點: 用各方面的具體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訶hē不念kē 削xiāo文中不念xuē 喪氣sàng qi不念sāng qì
慫恿sǒng yǒng
詞語補釋: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轄制:管束。
*譏誚:冷言冷語地譏諷。
*憂郁:愁悶。
陶冶: 燒制陶器和冶煉金屬。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
慫恿: 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促狹: 愛捉弄人。
撮合: 從中介紹促成。
六神不安: 形容心慌意亂,不知所措。“六神”: 道教的說法,人的心、 肝、腎、脾、肺、膽各有神靈主宰,稱為六神。
戰戰兢兢: 形容極端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兢兢: 小心謹慎的樣子。
理所當然: 從道理上講應當這樣。
安然無恙: 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么損害。無恙: 沒有災禍、疾病之類 令人憂愁的事。
作者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俄國19世紀末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戲劇著稱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的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開始創作,九十年代是他創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帶閣樓的房子》《裝在套子里的人》(又譯為《套中人》)劇本《櫻桃園》等。
寫作背景:
契訶夫的這篇小說發表于1898年,它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的社會生活。
十九世紀末期,在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
小說里的別里科夫正反映了這些人的靈魂。
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從別里科夫的外表、行為、思想方式和生活習性寫他的 “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637自然段)寫別里科夫同華連卡婚事的失敗,進一步揭露“套中 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動。
第三部分(3840自然段)寫別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現實里的“套中人”還 有許多。
第二課時
1.小說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別里科夫這個人物的?
從兩個角度來刻畫的:
、艔娜粘I畹慕嵌:
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狀態、語言習慣、社會影響等方面刻畫他守舊愚蠢和對行將滅亡的舊制度的忠實擁護。
、茝膼矍榈慕嵌:
是集中的、畫龍點睛的刻畫,突出他“套子式的論調”的愚昧和反動。面對別里科夫在肖像、行動和思想上的“怪”這一特征的揭示,通貫全篇。
2.別里科夫是個中學的希臘文教員,為什么“全城都受著他的轄制”?
“別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極力藏在一個套子里”,他的思想的套子,就是指沙皇統治階級的思想和落后、保守、頑固的勢力。別里科夫對政府的法令是心領神會,忠誠信奉的,這也有力地說明他是忠實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的,他的思想來源于統治階級,他“轄制”全城,實際上正說明沙皇思想統治的嚴密,全城都受著沙皇思想的“轄制”。
3.別里科夫結婚的喜劇轉眼間變成死亡的悲劇說明了什么?
在結婚這個問題上,課文深刻揭露了別里科夫從未透露過活人感情的靈魂。這個滿腦袋是“套子”思想,滿口是“套子式論調”,處處是“套子式”舉動的角色,教師們怕,校長怕,城里許多人都怕的別里科夫,卻怕結婚,這正說明別里科夫是偽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實際上是個丟失了生活權利的人,同時,也說明別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畢竟還是專制制度的犧牲品。
4.埋葬別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別里科夫死后不久,為什么“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
結尾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現作者對新生活的向往與愿望,而不久“恢復舊樣子”卻是告訴人們愿望和現實還有距離。別里科夫是社會的產物,只要當時那樣的社會還存在,就會有新的別里科夫存在,就會一切“又恢復舊樣子”的。
5.既然別里科夫能“轄制全城”,為什么他又是那么膽小怕事,一副可憐相呢? 別里科夫這個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眾、害怕變革的可憐蟲。別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對人民實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錮的工具。他怕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樣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軌道外的東西”,他還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統治的要求,因此,終日是一副可憐相。
作文參考題:
1.《談談現代別里科夫》
2.《不要做改革潮流中的“套中人”》
3.《別里科夫的陰魂不散》
4.《摒棄現代化建設中的“套子”》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三題。
。ㄋ拇ㄊ≠Y中縣第一中學 溫鈞 編寫整理)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2
河北省懷來縣沙城中學 佟彥華
【設計意圖】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了一遍,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這篇課文時,采用合作互動的教學模式,打破常規,力求創新,特設計了如下教學方案:
教學目的和重點: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及其社會典型性。
2、思考小說主題,并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
教學難點 :準確深入地把握小說主題,并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
難點突破:組成“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組,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興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做好充分準備,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
【設計提要】
一、簡介作者和文章寫作背景。
二、組成“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組。討論合作,寫出調查報告并交流。
三、寫出“結案報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領悟小說主題和它的現實意義。
【設計實施】
一、簡介作者和文章寫作背景。
[意圖]明確學習內容,識記必要的文學常識,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操作]
1、關于作者契訶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說風格和創作特點。
2、寫作背景(略)
二、組成“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組。討論、合作,寫出調查報告。
[意圖]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在合作互動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在民主討論中積極創新,從而為學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打好基礎。
[操作]
1、板書: 自殺?他殺?
----“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
2、導語 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 調查涉及四個選題:案發背景、現場勘查、 本人檔案資料、有關人士采訪 。要求:6人一組,討論決定其中的一個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
3、學生討論、合作。
4、各小組宣讀調查報告,師適時點評,鼓勵學生的創新。
三、寫出結案報告并交流
。垡鈭D]這一步是把前面的氛圍推向高潮,是對課文理解的理性總結,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的前奏。
[操作]
1、每個學生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2、交流所寫內容
3、教師小結
別里科夫之死既屬于他殺的范疇,又屬于自殺的范疇。一方面,從別里科夫日常穿著與習慣,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是極為保守的,僅僅是看到華連卡兄妹騎自行車,他便無法接受,而華連卡并無惡意的笑就足以讓他想不開,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頑固,是促使別里科夫自殺的原因之一,或者說,正是這種極端保守頑固的思想殺死了他。另一方面,別里科夫的死亦屬他殺。華連卡的一笑是別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原因卻是沙皇統治者采取的高壓政策,可悲的是,別里科夫本人甘當統治者的鷹犬,心靈僵化死亡,這才是殺害別里科夫的罪魁禍首。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做出最終裁定:可憐的沙俄人民應當奮起推翻沙皇的殘酷統治,從根本上解除人們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應該張開開放之眼,明眼看世,摒棄一切腐朽的舊制度,讓思想重現生機。
四、把握人物形象、領悟小說主題和它的現實意義。
。垡鈭D]教學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經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教師水到渠成引導學生完成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
[操作]
1、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要注意到別里科夫性格的復雜性:“一切裝在套子里”是可惡,可憎的,是沙皇統治的維護者,同時,他結婚的悲喜劇表明了他是可悲,可憐的,是沙皇專治的受害者。而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紀末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害怕變革,茍且偷安甚至甘心充當沙皇鷹犬的可惡、可憎、可悲可憐的知識分子形象。
2、領悟小說主題!巴品郴实臍埧峤y治,從根本上解除僵化陳腐的思想,要讓生活有新氣象,必須變革社會,革新思想”。而小說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的語言更深化了這一主題。
3、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結合課后練習第四題,討論: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這樣或那樣的“套子”?如果有,套子是什么樣的?“套中人”又是怎樣的形象?
討論之后,師生共同小結:無論什么時代,哪類社會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現。因為時代的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變革,而改革開放最大的阻力就是有各種的“套子”,反對變革的人就是“套中人”!疤字腥恕背藰O端維護自己的利益,仇視社會進步,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統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陳規,因循守舊的小人物,他們對新生事物不適應,不理解,甚至滿懷恐懼,他們主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抗拒社會變革。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部小說的主題就是:創新求活,守舊必死。這也正是這部小說的現實意義和它的生命力所在。
附:學生各項調查報告(僅供參考)
一、 案發背景
1898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由于受歐洲進步文明的影響,俄國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沙皇政府為鞏固其統治,卻采取一切手段進行鎮壓,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人們生活在沉悶乏味和憂懼之中。
這年夏季的一天,人們在一所中學的男教工宿舍里,發現了一具死尸,死者為男性,中年,屬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點很多。死者生前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平時行為古怪,謹小慎微,但又刻板古舊,以他的思想轄制著全城。在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約一月后死亡。死前正處于戀愛中,甚至于打算結婚。
二、現場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頭,頭發蓬亂,臉色蒼白,眼球突出,一臉恐懼,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種恐嚇或痛苦。耳內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頭堆放有黑眼鏡、棉大衣,床邊放有雨鞋、雨衣、雨傘。房間里沒有任何打斗的跡象。一張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張漫畫揉成一團。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間的大箱子里幾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標注著具體發布日期。
三、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別里科夫 性別: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職務:某中學希臘文教師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況:未婚 口頭禪:千萬別出什么亂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豎起衣領,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團堵著耳朵眼兒。
人際關系:無密友,但卻轄制全城,曾與女友密哈益·沙維奇·華連卡之弟柯瓦連科有過沖突,于死前一個月被其推下樓梯,但彼此沒造成大的傷害。
死前狀況:郁郁寡歡,閉門不出達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關人士采訪
采訪對象1、華連卡
問:請問您與別里科夫關系如何?
答:由于校長太太的竭力撮合,我們差一點結了婚。
問:差一點兒?為什么最終沒結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那實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問:那他怎么會從樓梯上滾下來呢?
答:這個我不太清楚,您還是去問我弟弟吧。
采訪對象2、柯瓦連科
答:那天晚上他來我家,亂七八糟地說了一些奇怪的話,令我非常氣憤,于是就讓他走,他卻威脅我,說要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我一氣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沒想到他居然滾下去了。
問:那么他說了什么讓您如此生氣呢?
答:他總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擾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許騎自行車,不能在大街上拿著書走,甚至不能穿繡花襯衫,簡直荒謬透頂。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個人,這一來更討厭他了。
問:那么這件事會不會成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這絕對不可能。因為他當時安然無恙地爬了起來,離去時步伐也很穩健。但他當時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尷尬。
采訪對象3、“我“(布爾金)
問:您覺得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呢?
答:一個怪人。您要是見過他一面,就決不會忘記他。因為即使在暖和的天氣里,他也裹著棉大衣。還有,他總是說“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問:您認為華連卡的笑對他有什么影響嗎?
答:噢,他一定想不開的,要知道,他這種人最害怕出亂子了,眼下就要跟華連卡結婚,卻自己鬧出這么個亂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問:有什么人和他結過怨嗎?
答:沒有。但實際上每個人都討厭他,不會有人會為他的死亡悲傷。但也決沒人會冒著危險去殺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著他的轄制,什么事都怕呢。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3
探究
教學任務:研讀課文,通過反復閱讀課文、課堂討論來解釋、分析、解決問題;對本文學習的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在解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
學生活動: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逐個解決;最比較困難的問題要學會層層剝開,最終徹底地解決問題。
教師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但也要在巧妙地評價引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最基本的規律;要努力引導學生結合文本來解釋文本,理解文本的豐厚內蘊,讓學生克服架空分析和抽象演繹的毛病;特別要引導學生在分享、交流、切磋、以及相互評判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教師對學生的討論要合理引導,要恰當評價,要有效歸納。
就本課的教學而言,作為教師要特別善于因引導學生將大問題劃分為小問題。比如,我們在討論別里科夫的現代意義的時候,就可以分解成以下的一些列小問題:
標題中的“套子”到底是指什么?“套子”的象征意義是什么?結合文本來做解答。
全城的人為什么都怕別里科夫?為什么別里科夫能轄制全城?
課文結尾寫到:“我們埋葬了別利科夫,可是還有多少這類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將來還會有多少套中人啊!”這里包含著怎樣的深刻含義?
作品的開頭和結尾所寫到的村長的老婆馬芙拉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作品的標題換成《別里科夫傳》好不好?為什么?
4.提煉
教學任務:總結反思,提煉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總結語文學習的基本策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學生活動: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自己所學得的東西,學會與同學分享。
教師指導:關鍵是要讓學生生成自己的個性化的東西,要總結提煉出原理性的指示,方法性的知識,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們一定要明白,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收獲,但教師要力求使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收獲;可以讓學生在課內或課外寫學習后記或學習反思。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在設計課外作業的時候,也應該采取多樣化的策略,讓不同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
比如,為了促使學生在課外對文本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性閱讀,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作業(或周記):
別里科夫葬詞;別里科夫日記;別里科夫遺書;別里科夫之死;別里科夫祭文。
又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別里科夫性格的現代意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思考: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還存在“套子”嗎?還需要“套子”嗎?請您寫一篇短文,談談你的理解。
三、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ㄒ唬┛赡艹霈F的問題
1.不能提出問題,或者是不能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2.不能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解,因而對問題的探究也就不具體不深入;
3.不能結合文本來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
4.不能通過科學的歸納總結,提煉出有價值的“結論”。
。ǘ⿷獙Σ呗
總的來說,“因材施教”是教學的根本大法。教師的教學策略就是要隨機應變,相機誘導。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
1.引導學學生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從自己沒有讀懂的、有困惑的地方去提問;
引導學生從自己感受最新鮮、最深刻的地方去提問;
引導學生有選擇性地讀課文,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讓學生談閱讀后的感受,引導學生從閱讀的“感受”中去尋找和發現問題;
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的“思考與練習”來提出問題。
2.引導學生解釋、分析、解決問題
從分解概念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
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尋找蛛絲馬跡,發現和選擇有利于解答問題的材料;
扣住問題解釋和分析材料,以求對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作出更具體更深入的分析;
善于將學生提出的零散的瑣碎的問題組織起來,使之圍繞主要的核心的問題展開討論。
3.引導學生總結提煉
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來概括提煉有價值的原理性知識;引導學生從學習策略的教學來概括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文本中的具體的細節,要善于把握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結合作品分子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人物命運則要注意扣住情節結構來理解人物命運的曲折變化,挖掘人物不幸命運的深刻的原因。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激趣:
契訶夫是十九世紀俄國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寫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以及十來個劇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國社會的各種病態,猛烈抨擊了沙皇專制制度。他的小說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樸實、簡練,同時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現深刻的主題。
二、憶舊入新:
提問:初中時我們學過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什么小說?(聯系前后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討論,明確: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其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是個見風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學一篇契訶夫的著名短篇小說。
三、由標題設問引入探討課文。(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如下問題與學生一起討論)
1、“裝在套子里的人”是誰?(找課文的主要人物。)
討論,明確:一個普通的中學希臘語教員別里科夫,一個轄制了整個學校,甚至整個城市十五年的一個普通人。)
2、別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討論,明確:生活上的套子:衣著打扮方面,生活用具、習慣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規定禁止什么,他無條件擁護;
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他就悶悶不樂。
職業上的套子:教古代語言,躲避現實生活。
論調上的套子: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3、別里科夫大熱天裝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為什么不鉆出來,卻心甘情愿越鉆越深?(產生這種悲劇的主觀原因)
討論,明確: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他藏進套子,借此躲避現實生活。
4、標題可否改為《鉆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鎖在套子里的人》?(由對教材的分析過度到理論的把握)
討論,明確:不能。因為“鉆”是自覺自愿的行為,“鎖”是強制行為,而“裝”有一定的自愿行為,也有被別人強行放進去的意思,別里科夫正是這樣。
5.是被誰放進去的?為什么要放進去?(揭露社會根源)
討論,明確:長期以來反動的沙皇專制統治,愚民政策。
6、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套子?可以分為哪幾類?(理論聯系實際)
。裕┤缯n本,標準答案,各種規章制度。分為三類。
四、你喜歡什么樣套子?為什么?(提高認知能力、判斷能力)
。▽W生自由回答,教師適時點撥。然后寫一篇短文。)
五:教師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書本知識必須與生活廣泛地聯系起來,在學習中,展開充分的想象和聯想,才能把課本學好,學活。
教后感:本堂課緊緊圍繞課文標題這個切入角度展開教學,以課本為依托,廣泛聯系而又目標明確。學生學習過后普遍認為本堂課用的時間短卻效果好。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的:
一、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二、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設想:
一、在講課時,必須講清時代前景,讓學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時代意義。有條件的課余介紹一些俄國同時代作家的相關作品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導學生從別里科夫這個可笑怪誕的外表逐步深入認識其可憎的內心,透過可笑的行為舉止認識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從“笑──思──悟”的過程來引導。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笑上。
教學時數:二教時
教學過程 :
一、布置預習:
初中時我們學過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什么小說?(點撥: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其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是個見風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學一篇契訶夫的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
1、查詞典完成下列詞語解釋
轄制:(管束)孤僻:(孤獨怪僻)
歹毒:(陰險狠毒)譏誚(冷言冷語嘲諷)
安然無恙:(平安,沒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濟:(給窮困的人以物質上的幫助)
2、自讀“預習提示"和“注釋①”,圈點勾畫,思考:
①契訶夫創作小說的時代背景;
、趧e里科夫的特點及其社會意義;
、燮踉X夫小說的總特點和本文寫作特點。
3、列出課文情節提綱。
二、研習新課
1、解題和介紹創作背景。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說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沙皇專制主義的產物,F在,別里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必須把握創作的時代背景:19世紀末期的俄國正是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沙皇專制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的時期。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士,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仇視和反對一切社會變革。作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揭露和諷刺這種人丑惡的本質。
2、檢查交流預習情況:
學生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別里科夫哪些事?根據情節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幾部分?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后失敗,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ㄒ唬┙榻B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ǘ﹦e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后失敗(第5段至倒數第3段)。
。ㄈ┞裨釀e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最后兩段)。
3、自讀與討論第一部分:。
學生默讀,劃出關鍵語句,并加上簡批。
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點?
討論歸納:(板書)
提問:作者用幽默諷刺的筆法刻畫別里科夫的外表,是否僅僅為了引人發笑?
明確: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丑陋的靈魂。
提問:為什么說別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臘文也就是雨鞋雨傘呢?
明確:說他所教的古代語言是"雨鞋雨傘",這是用了一個暗喻,"雨鞋雨傘"對他來說是與現實隔開的一個"套子",他教古代語言也是把它當做一個"套子",借此躲避現實。
提問: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為什么又都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經風的人呢?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 ,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4、自讀與討論第二部分。
學生閱讀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幾個相關情節?
明確:在別里科夫戀愛過程中,有漫畫事件、騎自行車事件、當面交鋒及一命嗚呼這樣幾個相關情節。
提問:在這些情節中,別里科夫是怎樣表現的?作者是怎樣刻畫的?
討論歸納:(可預先設計板書表格)這一部分描寫的特點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細節,用幽默諷刺的筆調刻畫出別里科夫頑固保守,誠惶誠恐,害怕新事物,反對生活中哪怕是微小變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說明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點。
提問:別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說明了什么?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是在華連卡的笑聲中倒下的。因為別里科夫最擔心別人取笑他,而華連卡的笑聲,是對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諷,這是別里科夫從來沒遇到過的打擊,他在笑聲中結束了一切。別里科夫的死說明腐朽保守的勢力實際上不堪一擊。
提問: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么?
討論歸納:在小說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說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履徇B科和別里科夫的沖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斗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笞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盡管別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5、自讀與討論最后兩段
學生個別朗讀最后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并思考其含義。
提問:別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應?
明確:"大快人心",從心里感到自由。
提問:但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討論歸納: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推翻,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啟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鏟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
6、討論課文中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請同學結合課文中的實例來討論諷刺手法的運用。
歸納:諷刺是用漫畫或嘲諷的語言描繪刻畫對象,以達到否定和貶斥的效果。課文中的諷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 夸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從樓上摔下卻安然無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 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系起來,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變革的思想。
、 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這些描繪和刻畫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別里科夫腐朽丑惡的靈魂。同學們讀這類文章,笑過以后要將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認真進行思考,才會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諷刺以外,作者還用了一些傳神的細節來表現人物,這和前面《守財奴》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大家找一兩個例子作說明。
三、總結歸納,提升認識
對照本課教學目的,再回到前面認真閱讀"預習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學作簡短的自我學習小結。 教師點撥要點:
、賱e里科夫形象及其時代意義(主要內容見預習提示)。
、谥S刺手法及細節描寫的運用。
、酆喍痰钠锇松羁痰乃枷雰热,平凡的故事里表現了有重要意義的主題。
四、拓展作業
1、用幽默諷刺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的“套子”,學習使用幽默諷刺的手法來表現生活。
2、課外選讀讀本上或其他文學刊物上兩篇反映生活現實的微型小說,并作簡要的評注。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6
各位評委老師: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高中語文《裝在套子里的人》。
一、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設計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本單元集中學習了四篇中外優秀小說,要求學生把握小說的文體特點,學習小說的三要素。尤其要學習小說的人物形象和他們的特色語言。要求在小說文體的特點理解上,結合小說的情節和環境描寫來綜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與小說情節和環境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準確理解各種風格流派的語言特點,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語言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和幽默諷刺手法的運用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學生一般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義,但是對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對小說語言的諷刺效果則難于全面準確地理解。本課教學,將力求從這些方面入手指導學生閱讀。
三、教法、學法設計
在具體教授《裝在套子里的人》時,注意了利用小說的線索——“套子”,從文體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為主,聯系語言特點,展開了對本課的閱讀教學活動。通過學生活動與教師活動的互動,讓學生多讀、精讀、巧讀、多討論,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多向分析:如分析華連卡姐弟的形象、分析別里可夫的社會意義等。學生活動有100字的內容概述訓練,有形象思維再現訓練——素描別里可夫畫像。課后作業的設計有一定的難度,但卻可以做得非常個性化,尊重了學生思維個性的發展。本課時沒有在課前介紹寫作背景,是想尊重學生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體現從人物表象到深層含義的逐步深入理解,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我探究的快樂,擺脫慣性思維的羈絆,更加及時、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社會意義,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四、教學程序安排
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了對小說文本語言的關注。引入初中課文《變色龍》,通過對奧楚蔑洛夫形象的回憶,引導學生類比別里可夫。
整個教學過程由三部分組成:
(一)、聯系別里可夫和“套子”的關系,“套子”和本小說三要素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到:1、作者也巧妙地刻畫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細膩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個性化人物形象;2、是“套子”下的思想、語言和行為毀了他的美好愛情,是“套子”的約束限制了他的發展,禁錮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毀滅,對“套子”的外延逐層拓展,串連起個性人物的悲劇人生;3、作者對“套子”作用的夸張描述,展示了典型環境的社會沉疴。(二)、四、深化研習,拓展提高,體會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從分析學生體會人物和社會環境的關系以及華連卡姐弟的形象意義上下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與小說線索“套子”、小說環境的關系,同時通過華連卡姐弟倆的分析,強化德育效果。
(三)細化分析,從語言品味的角度深入認識小說的魅力,加深對小說表現力的體會,鞏固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反觀自身,認識自我,自己是否也裝在一些不該裝的套子里,又該如何做呢。通過自由思想、課后小作文訓練,將課文的教化作用向課外思考、向人本關注轉化!堆b在套子里的人》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鑒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F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鑒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后,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鑒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布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導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2019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紤]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人 檔 案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征 人際關系
材料二:“有關人士采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鑒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7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訶hē不念kē 削xiāo文中不念xuē 喪氣sàng qi不念sāng qì
慫恿sǒng yǒng
詞語補釋: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轄制:管束。
*譏誚:冷言冷語地譏諷。
*憂郁:愁悶。
陶冶: 燒制陶器和冶煉金屬。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
慫恿: 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促狹: 愛捉弄人。
撮合: 從中介紹促成。
六神不安: 形容心慌意亂,不知所措。“六神”: 道教的說法,人的心、 肝、腎、脾、肺、膽各有神靈主宰,稱為六神。
戰戰兢兢: 形容極端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兢兢: 小心謹慎的樣子。
理所當然: 從道理上講應當這樣。
安然無恙: 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么損害。無恙: 沒有災禍、疾病之類 令人憂愁的事。
作者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俄國19世紀末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戲劇著稱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的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開始創作,九十年代是他創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帶閣樓的房子》《裝在套子里的人》(又譯為《套中人》)劇本《櫻桃園》等。
寫作背景:
契訶夫的這篇小說發表于1898年,它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的社會生活。
十九世紀末期,在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
小說里的別里科夫正反映了這些人的靈魂。
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從別里科夫的外表、行為、思想方式和生活習性寫他的 “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637自然段)寫別里科夫同華連卡婚事的失敗,進一步揭露“套中 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動。
第三部分(3840自然段)寫別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現實里的“套中人”還 有許多。
第二課時
1.小說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別里科夫這個人物的?
從兩個角度來刻畫的:
、艔娜粘I畹慕嵌:
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狀態、語言習慣、社會影響等方面刻畫他守舊愚蠢和對行將滅亡的舊制度的忠實擁護。
⑵從愛情的角度:
是集中的、畫龍點睛的刻畫,突出他“套子式的論調”的愚昧和反動。面對別里科夫在肖像、行動和思想上的“怪”這一特征的揭示,通貫全篇。
2.別里科夫是個中學的希臘文教員,為什么“全城都受著他的轄制”?
“別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極力藏在一個套子里”,他的思想的套子,就是指沙皇統治階級的思想和落后、保守、頑固的勢力。別里科夫對政府的法令是心領神會,忠誠信奉的,這也有力地說明他是忠實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的,他的思想來源于統治階級,他“轄制”全城,實際上正說明沙皇思想統治的嚴密,全城都受著沙皇思想的“轄制”。
3.別里科夫結婚的喜劇轉眼間變成死亡的悲劇說明了什么?
在結婚這個問題上,課文深刻揭露了別里科夫從未透露過活人感情的靈魂。這個滿腦袋是“套子”思想,滿口是“套子式論調”,處處是“套子式”舉動的角色,教師們怕,校長怕,城里許多人都怕的別里科夫,卻怕結婚,這正說明別里科夫是偽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實際上是個丟失了生活權利的人,同時,也說明別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畢竟還是專制制度的犧牲品。
4.埋葬別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別里科夫死后不久,為什么“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
結尾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現作者對新生活的向往與愿望,而不久“恢復舊樣子”卻是告訴人們愿望和現實還有距離。別里科夫是社會的產物,只要當時那樣的社會還存在,就會有新的別里科夫存在,就會一切“又恢復舊樣子”的。
5.既然別里科夫能“轄制全城”,為什么他又是那么膽小怕事,一副可憐相呢? 別里科夫這個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眾、害怕變革的可憐蟲。別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對人民實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錮的工具。他怕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樣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軌道外的東西”,他還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統治的要求,因此,終日是一副可憐相。
作文參考題:
1.《談談現代別里科夫》
2.《不要做改革潮流中的“套中人”》
3.《別里科夫的陰魂不散》
4.《摒棄現代化建設中的“套子”》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三題。
。ㄋ拇ㄊ≠Y中縣第一中學 溫鈞 編寫整理)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8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了一遍,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特設計了如下教學方案:
首先,上課一開始,就在課題下板書:
自殺?他殺?
――“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
在學生的一片愕然聲中,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 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02年底,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
于是,在學生的議論聲中,板書出調查涉及的幾個方面:
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
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這時要求學生四人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
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同時適當生發聯想想象,互相激發,共同探討,時而熱烈討論,時而奮筆疾書,15分鐘后,紛紛收筆,在教師的組織下,各組由一名同學宣讀報告內容。選擇同一課題的小組也互不示弱,前一個本已周密詳盡,后一個更是精妙獨到,甚至有些措詞用語頗具刑偵專業水準。宣讀過程高潮迭起,聽眾時而大笑,時而贊嘆,幾乎每一組的同學都有各自的亮點,都給人一份驚喜。
課堂進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一片安靜,一陣疾筆,不到5分鐘,一份份結案報告出籠了。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然意猶未盡,教師遂板書:
本案引發的思考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想到了這一點:創新求活,守舊必死。這簡潔的八個字,深入地揭示了小說的主題,課文學習在師生深思的余韻中結束。
附:學生的各項調查報告
一、 案發背景
1898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由于受歐洲進步文明的影響,俄國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沙皇政府為鞏固其統治,卻采取一切手段進行鎮壓,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人們生活在沉悶乏味和憂懼之中。
這年夏季的一天,人們在一所中學的男教工宿舍里,發現了一具死尸,死者為男性,中年,屬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點很多。死者生前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平時行為古怪,謹小慎微,但又刻板古舊,以他的思想轄制著全城。在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約一月后死亡。死前正處于戀愛中,甚至于打算結婚。
二、現場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頭,頭發蓬亂,臉色蒼白,眼球突出,一臉恐懼,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種恐嚇或痛苦。耳內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頭堆放有黑眼鏡、棉大衣,床邊放有雨鞋、雨衣、雨傘。房間里沒有任何打斗的跡象。一張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張漫畫揉成一團。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間的大箱子里幾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標注著具體發布日期。
三、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別里科夫 性別: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職務:某中學希臘文教師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況:未婚 口頭禪:千萬別出什么亂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豎起衣領,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團堵著耳朵眼兒。
人際關系:無密友,但卻轄制全城,曾與女友密哈益·沙維奇·華連卡之弟柯瓦連科有過沖突,于死前一個月被其推下樓梯,但彼此沒造成大的傷害。
死前狀況:郁郁寡歡,閉門不出達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關人士采訪
采訪對象1、華連卡
問:請問您與別里科夫關系如何?
答:由于校長太太的竭力撮合,我們差一點結了婚。
問:差一點兒?為什么最終沒結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那實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問:那他怎么會從樓梯上滾下來呢?
答:這個我不太清楚,您還是去問我弟弟吧。
采訪對象2、柯瓦連科
答:那天晚上他來我家,亂七八糟地說了一些奇怪的話,令我非常氣憤,于是就讓他走,他卻威脅我,說要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我一氣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沒想到他居然滾下去了。
問:那么他說了什么讓您如此生氣呢?
答:他總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擾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許騎自行車,不能在大街上拿著書走,甚至不能穿繡花襯衫,簡直荒謬透頂。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個人,這一來更討厭他了。
問:那么這件事會不會成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這絕對不可能。因為他當時安然無恙地爬了起來,離去時步伐也很穩健。但他當時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尷尬。
采訪對象3、“我“(布爾金)
問:您覺得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呢?
答:一個怪人。您要是見過他一面,就決不會忘記他。因為即使在暖和的天氣里,他也裹著棉大衣。還有,他總是說“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問:您認為華連卡的笑對他有什么影響嗎?
答:噢,他一定想不開的,要知道,他這種人最害怕出亂子了,眼下就要跟華連卡結婚,卻自己鬧出這么個亂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問:有什么人和他結過怨嗎?
答:沒有。但實際上每個人都討厭他,不會有人會為他的死亡悲傷。但也決沒人會冒著危險去殺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著他的轄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結案報告
本小組通過對別里科夫一案的調查與分析,得出結論:
別里科夫之死既屬于他殺的范疇,又屬于自殺的范疇。一方面,從別里科夫日常穿著與習慣,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是極為保守的,僅僅是看到華連卡兄妹騎自行車,他便無法接受,而華連卡并無惡意的笑就足以讓他想不開,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組裁定,思想的 保守和頑固,是促使別里科夫自殺的原因之一,或者說,正是這種極端保守頑固的思想殺死了他。另一方面,別里科夫的死亦屬他殺。華連卡的一笑是別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原因卻是沙皇統治者采取的高壓政策,可悲的是,別里科夫本人甘當統治者的鷹犬,心靈僵化死亡,這才是殺害別里科夫的罪魁禍首。綜上所述,本小組做出最終裁定:可憐的沙俄人民應當奮起推翻沙皇的殘酷統治,從根本上解除人們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應該張開開放之眼,明眼看世,摒棄一切腐朽的舊制度,讓思想重現生機。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設計 篇19
(一)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巨匠。一生寫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深刻地揭露了俄國社會的各種病態,猛烈抨擊了沙皇專制制度。早期作品有《假面》《變色龍》《勝利者的勝利》《胖子和瘦子》《一個官員之死》《苦惱》《風波》《萬卡》。1890年從庫頁島回來后,作品的社會意義更加深刻,代表作品有《套中人》和《第六病室》。晚年,契訶夫致力于小說和戲劇創作,小說有《農民》《帶閣樓的房子》《新娘》,劇本有《萬尼亞舅舅》《櫻桃園》,這時作品洋溢著樂觀主義情調,對新生活充滿信心。契訶夫是世界短篇小說大師,小說的藝術特色:①簡練、樸實("簡練是才能的姊妹","寫作的藝術就是精簡的藝術"),②夸張幽默諷刺手法,③情節富有戲劇性。
(二)課文簡析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訶夫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作品創作于1898年,其時沙皇俄國正處于專制統治時期,人們失去了思想與言論上的自由,別里科夫就是這種環境造就的一個"典型人物",也是當時制度下的一個"良民"。作者首先通過"我"介紹了別里科夫生活、習慣上、思想上的有形和無形的套子以及"套子"對自己的生活、學校的人、全城的人的影響。其次作者以戀愛及失敗為中心事件,讓別里科夫自己表演,語言、神態、心理逼真傳神。一方面讓我們覺得他可惡,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可憐?蓯褐幈憩F在性格上的頑固保守、躲避現實、害怕變革和人格上的卑劣,可憐之處表現在整天六神無主、謹小慎微,因多疑而誠惶誠恐、為了維護專制制度而喪失了自我?傊,他不但不知自己的"奴隸"身份,而且想極力地讓"全城的人"都生活在"做穩奴隸的時代"。
(三)課外閱讀指導
仔細閱讀普希金的《驛站長》、果戈理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契訶夫的《苦惱》《一個官員之死》等,寫一篇關于俄國作家筆下的"小人物"形象方面的讀書筆記。
(四)能力訓練
1.選出字形全對的一組( )
A.車蓬 天方夜譚 膽怯 難堪
B.憎惡 惡夢 沒精打彩 周濟
C.轄制 孤僻 唉聲嘆氣 譏誚
D.撮合 慫恿 體統 消譴
2.選出讀音全對的一組( )
A.和諧(xié) 渾渾噩噩(hùn) 怔。▃hèng)
B.滑稽(ji) 契訶夫(kē) 搓手(cuō)
C.讒言(chán) 黑黝黝(yǒu) 儺送(nuó)
D.胡謅(zhōu) 船舷(xián) 悖乎(bó)
回答下列關于課文理解的幾個問題。
3.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為什么全城的人都受他轄制呢?
4.別里科失與科瓦連科的交鋒實質上是一種什么樣的沖突?
閱讀小說的最后三段,完成后面的問題。
5.文中"別里科夫那樣的人"是哪樣的人?
6.為什么說埋葬別里科夫那樣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回來時誰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7.文中的"舊樣子"指的是什么樣子?
8."實在,雖然我們埋葬了別里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卻還有許多,將來也還不知道有多少呢!"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附參考答案
1.C(A.篷,B.噩,采,D.遣)
2.C(A.hún, B.hē,D.bèi)
3.首先別里科夫的一言一行無不與當時殘暴的沙皇制度相一致,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舊思想舊制度。其次,他樂于告密,人格卑劣,給全城的人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
4.科瓦連科是一個敢做敢當、具有新思想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們之間的交鋒,實質上是新舊兩種思想的交鋒,是新生力量與舊勢力的沖突。作者借科瓦連科表達自己對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5.別里科夫是一類人中的一個代表,即頑固保守、害怕變革、人格卑劣、阻礙社會發展的一類人。
6.因為長期生活在專制統治之下,那種完全自由快活的感情已經不復存在了,此其一,其二專制統治沒有推翻,人們不敢也不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
7.郁悶、無聊、亂糟糟的生活樣子。
8.只要沙皇專制還存在,在這塊土壤上會不斷滋生出新的套中人,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反動專制統治是扼殺人性、制造"奴隸"的根源。
時間的冥想
高二(1)班 林路
寒假讓人覺得剎那間擁有了一大堆時間,心情好象一個中了彩票的窮漢。但是當我現在站在長假的末尾,卻驟然發現光陰又一次似箭般掠我而去,心情好象那中彩票的窮漢,又一次窮得"底兒掉",也許是因為"炒股",也許是因為"炒期貨",或是什么別的原因……
我不能再容忍自己繼續悲哀地慨嘆"光陰似箭",我為了我的時間而思考。
時間是什么?
時間大約可以歸屬到三個地方:過去、現在、將來。
過去的時間是住在人們的大腦里的,確切地說是回憶。它是各式各樣物質曾經的形式,但對于物質本身,它早已消亡得無影無蹤了?墒侨藗冇涀×怂,當然,是有選擇地記。有一個最簡單不過的例證:當我們回憶過去的一天,是否會花整整一天的時間去回憶呢?這樣,我便發現:過去的時間是有彈性的,當你記住了過去的許多事情,也就留住了過去的時間,換言之就是使"過去"的腳步變慢了。
"現在"恐怕是最讓人捉摸不定的。只要它成為了"現在",便立刻變成了"過去"。但它是實在的。
"將來"呢?它像"過去"一樣虛無縹緲,并沒有什么物質能與它對應,只能把它看成一長列等待著變成"過去"的"現在"。
既然這樣說,豈不又把時間混成一團。以上的話要是讓一個悲觀者看到就更加糟糕了:反正時間將要過去,生命終會完結,活著還有什么勁?
可是我卻從這一堆讓我頭脹了好長時間的思緒中發現了些許道理。
時間的根本是"現在"。是的,"現在"要變成"過去",但"現在"是唯一與實在的物質相對應的,是唯物的,是可以創造與改變的。我們還有"將來"--等待著經過我們雙手的"現在",他讓我們時刻擁有"現在"。而"過去"呢?不如把它看成我們處理"現在"的成績單,有趣的是:這成績單是自己寫,自己讀的。當我們在某一段"過去"中回憶不到什么,自然會慨嘆"光陰似箭",而若我們有著善于回憶與發現的眼睛和凝聚了自己改造"現在"之智慧與汗水的"過去"時,便會發現"過去"實在是充實的快樂的源泉。而這也加深了我們對"現在"和"將來"("現在"的儲蓄)的熱愛。
有了以上之世界觀,就不難得出如下之方法論了:慨嘆"光陰似箭"無異于花著"現在"的鈔票沉溺于已經投入了"過去"這個黑洞的不復存在的"現在",即連續不斷地向無用的地方"燒"錢,即只得到了錢包變小卻兩手空空的悲哀。只要花好心思,享受"現在",為了"現在"而勞作,自然可以在日后如同中了彩票般從"過去"中發現寶藏,而"將來"也必將成為使人充滿期待的且只為我自己所有的"準寶藏"。
讓"光陰似箭"說見鬼去吧!
[評語]
作為一個高二的學生能對抽象的"時間"進行如此深刻的思考是難能可貴的。"時間的根本是現在","過去是現在的成績單","將來是現在的準寶藏"這是多么有見地的闡釋。≌Z言生動形象而富有思維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