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5篇)

《伶官傳序》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01-27

《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5篇)

《伶官傳序》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學習文中的一些實詞、虛詞。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義。

  【文言基礎知識】

  1.字詞解析

  ①注音釋義

  系燕父子(系jì,捆綁。)

  仇讎已滅(讎chóu,同“仇”。)

  亂者四應(應yìng,應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興盛。)

  盛以錦囊(盛chéng,裝。)

  ②詞性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木匣→用木匣封裝。名詞作狀語)

  一夫夜呼(在夜里。名詞作狀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使國興,使身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③一詞多義

  【原】

  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當“泉”講,用的是本義。《祭妹文》)

  武夫力而拘諸原(原野。《殽之戰(zhàn)》)

  天地之所以養(yǎng)人者,原不過此數也。(原來。《治平篇》)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

  【微】

  微行入古寺(隱蔽身份,這是本義。《左忠毅公逸事》)

  嶺嶠微草,凌冬不雕(極小的。《采草藥》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微小的。)

  其文約,其辭微(微妙,深奧《屈原列傳》)

  恨晨光之熹微(微弱。《歸去來兮辭》)

  微指左公處(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如果沒有。《荊軻刺秦王》)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不是。《岳陽樓記》)

  【告】

  遷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上報,報告)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告訴,陳述《鴻門宴》)

  自告奮勇(表示,表明)

  【盛】讀shèng

  盛衰之理(強盛、興盛)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豐盛。《滕王閣序》)

  其意氣之盛(盛大,雄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職位高。《師說》)

  讀chéng

  盛以錦囊(裝。)

  2.難詞句解析

  ①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處可理解為原因。事:做。人事:可理解為“人為”。豈……哉:難道不是……嗎?此處是用反語問句的形式來抒發(fā)感嘆。

  譯作:興盛和衰敗的原因,雖然說是上天決定的,難道不也是人為造成的嗎!

  ②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結構助詞,可有可無,不必解釋。原:推究。之:代上一句講的道理。

  譯作:推究莊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這個道理了。

  ③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受:授,接受。古漢語中“受”“授”同源。廟:宗廟,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廟”。從事:一般的官員。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只豬作祭禮。

  譯作:莊宗接受了劍,把劍收藏在宗廟里,從那以后,每當用兵的時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員用一只羊、一只豬的祭禮向祖廟禱告,又請出那三枝箭,用錦囊裝了,背著(劍)一馬為先,等到得勝回來時,再把箭放回原處。

  ④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抑:連詞,還是。本推究……根源。“得之”,“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詞,代“天下”。兩個“而”都是表轉折的連詞。自于:由于。

  譯作:難道是得天下困難而失掉天下容易呢?還是推究那導致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為造成的呢?

  ⑤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忽微:極細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極小的計量單位。智勇:有“智”與“勇”的人。所溺:溺愛的人或事。豈獨……也哉!難道僅僅(單單)……嗎?也哉:語氣助詞連用。

  譯作:災難禍害常常是從小的事情上積累起來的,聰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愛的事兒困擾,難道僅僅是幾個伶官(造成的)嗎?

  【內容主旨】

  全文共4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豈非人事。

  2~4自然段以唐莊宗為例,邊擺事實,邊講道理,展開討論。唐莊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這是他成功的時候。但天下平定后,卻一夫作亂,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這是他慘敗的時候。莊宗成時:意氣之盛,可謂壯哉;莊宗敗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敘述史實中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從而進一步推出:禍患常積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寫作特點】

  1.本文在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之后。運用正反對比推理,使論證其有極強的說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無可辨駁的史實,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2.本文感情充沛,語言寓于變化,長句短句錯落得體,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加上陳述句與反語句反復出現(xiàn),語氣詞多處運用,使議論中透出情韻。文章結尾處“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歸結,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給人以啟示。

  【解題指導】(思考和練習)

  一.見【內容主旨】

  二.1.(莊宗)請其矢,盛(之)以錦囊,負(之)而前驅。

  2.(莊宗)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3.公使陽處父追之,反諸河,(孟明等)則在舟中矣。

  4.鄭穆公使(之)視客館,(杞子等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5.若從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將拜君賜。

  三.這樣行文,使句式對稱,讀起來瑯瑯上口。特別是一些正反對比的對稱句子,不僅有音節(jié)美,而且在細細咀嚼中,我們可深刻地領略作者褒貶揚抑的立場,體味到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

  【資料窗】

  1.關于作者

  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宋史》卷三百十九有傳。

  2.關于歷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為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歐陽修了解歐陽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寫作本文給伶人立傳的目的。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

  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 導入: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間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兩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詔監(jiān)修的稱《舊五代史》,歐陽修撰的名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紀傳體記載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的史實。其列傳中有合傳《伶官傳》,記載了敬新磨、景進、史邇懟⒐鷗叩熱宋筇譜謁孕也⒌賈擄苷夜氖肥怠:禿芏嗍費ъ乙謊費糶薇嘧肥櫚哪康氖俏飩ǖ弁跆峁┩持尉楹屠芳洹r虼耍思切鶚肥抵猓鉤3r浴奧邸薄ⅰ靶頡鋇男問椒⒈磣約旱募狻1酒閌恰讀婀俅非暗男蚵邸?br>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人。官至樞密副使,參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革新的領導人物。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文以韓愈為宗,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倡導有內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議論當事,切中時弊,說理暢達,抒情委婉。他積極培養(yǎng)、提拔、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詣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宋史》卷三百十九史傳。

  《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伶官,指古代宮廷樂官。本文是指供奉內廷,授及官職的令人。后唐莊宗李存勗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人仗其勢,擅權亂政,使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以莊宗寵幸伶人,身死國滅的歷史事實為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并闡明了國家盛衰成敗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時代背景介紹。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戰(zhàn)亂頻仍,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優(yōu)伶,“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所惑,使其得以重權在握。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后又單人獨騎逃走。莊宗親征敗北,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fā)表感慨,借事論理,指出王朝興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強調: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錦囊) 函(hán)

  六,課文上的知識點

  原: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讀要點(學生討論)。

  ①找出論點。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無命,豈非人事哉!”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詰語氣的轉折復句,葸在強調后者。

  ②找出論據。

  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轉敗、由盛轉衰的事實。

  ③文章如何通過正反論證突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在敘事中融人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倉惶出逃、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證明了 “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最終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證了開頭的論點,加強了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討論:如何理解文章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伶官的情況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lián)系緊密,重點落實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過程直接聯(lián)系起來,突出中心。

  1九、.介紹《新五代史》,推薦課外閱讀資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記》,74卷,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因為有薛居正編篡的《舊五代史》在前,故稱之為《新五代史》。舊史記載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誕不經的事,歐陽修以為此書不宜于“垂勸誡,示后世”,故重新編寫了五代史。列傳皆用類傳,有《家人》《一行》《義兒》《伶官》等傳。推薦閱讀《伶官傳》及其他篇章。

  十、板書設計

  勝衰之理       豈非人事

  (莊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讎已滅

  意氣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難

  成敗皆人

  謙受益                          滿招損

  歷史教訓:

  “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十一)、語言訓練示例

  將下面兩段話改成對偶句,并試析兩種表達的優(yōu)劣。

  ①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試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①修改:莊宗受矢,太廟藏之,每逢出征,則遣從事。以太牢告祖廟,請三矢于靈前。盛以錦囊,負以己軀。統(tǒng)師前驅,士卒爭先。凱旋而還朝,納矢而入廟。

  試析:全部使用對偶句,顯得板滯。奇偶并用,長短錯落,給文章注入靈動之氣。

  ②修改: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未及辭廟,倉皇東出,賊未及見,軍已潰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試析:答案可參照(1)

《伶官傳序》教案 篇3

  邱龍濤

  教學目標 :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 :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導入  。2、簡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紹)。3、簡介作者:歐陽修。4、閱讀課文。5、講析課文,重點第三段,著重體味語氣。6、拓展練習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jié)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背誦第三段。

  板書設計 :(投影片二)

  時間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憂勞可以興國

  在于人事

  (論點)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國滅 逸豫可以亡身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興亡規(guī)律”。

  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 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 :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導入  。2、簡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紹)。3、簡介作者:歐陽修。4、閱讀課文。5、講析課文,重點第三段,著重體味語氣。6、拓展練習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jié)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八、 課堂練習:

  投影儀。

  九、背誦第三段。

  板書設計 :(投影片二)

  時間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憂勞可以興國

  在于人事

  (論點)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國滅               逸豫可以亡身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根據史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二)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三)認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

  (四)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難句譯注。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之:助詞,的。理:道理。這里指原由。事:動詞,從事,做。“人事”,可譯為“人干出來的”,“人為的”。一說,“人事”即“人為之事”。哉:助詞,在句末表語氣,相當于“嗎”。興盛和衰敗的原因,雖然說是上天決定的,難道不也是人為的嗎?

  2.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抑:連詞,還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詞,那。之:第一個和第二個都是代詞,指代“天下”;第三個是助詞,的。而:兩個都是轉折連詞,相當于“卻”。自于:由于。人:人為的。歟:兩個都是助詞,都表語氣。第一個相當于“嗎”;第二個相當于“呢”。難道是得到天下困難而失掉天下卻容易嗎?還是推究那成功和失敗的事跡的根源,卻都是由于人為的因素呢?

  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夫:f*,語首助詞,不譯。忽微:名詞,極細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極小的計量單位。而:承接連詞,不譯。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語修飾的中心詞有時被省略,只剩下定語部分。于:兩個都是介詞。第一個相當于“從”;第二個相當于“被”。所溺:溺愛的人或事。“所”,代詞,指代后邊的“溺”涉及的對象。“溺”,沉迷不悟,嗜好過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語氣助詞,相當于“嗎”。災難禍害常常是從小的事情上積累起來的,聰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難道單單是幾個伶官(造成的)嗎?

  (二)本文的用意何在?從課文中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歐陽修寫這篇傳記小序,意在發(fā)表議論,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當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滿足于表面的繁榮。從文章結尾“豈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這一用意。

  (三)本文是怎樣提出論點的?

  本文開門見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張:“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用一個“原”字推導原因,點出莊宗,作為立論依據,順勢引起下文。

  (四)本文結構層次有何特點?

  第1段立論,2、3段論證,第4段承上小結,引出教訓。(詳見“重點圖解”)

  全文用一個“矢”字作線索。晉王以三賜莊宗——莊宗藏于廟——用兵前:請其——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還先王而告以成功。一個“矢”字,把關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許多史實聯(lián)貫起來。

  (五)本文是怎樣運用正反對比來闡明事理的?

  全文通過莊宗的“得天下”與“失天下”作為主線進行對比,事清而理明。文章開頭“盛、衰”,“得、失”并舉。第3段“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并舉,末段又用“盛、衰”并舉。此外,又如兩處“方其……及……”,對照鮮明,論點非常突出。

  (六)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lián)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lián)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lián)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本文語言感情充沛,富于變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嘆句(可謂壯哉!何其衰也!豈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對稱詞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國;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與長句交錯,陳述句與反詰句交錯(豈……歟?抑……歟?)又恰當運用虛詞(雖……豈非……;方其……及……;豈……抑……;夫……豈……,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

  (八)對《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評價?

  分析:作者的觀點是有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歸之于某個國君,這是一種唯心史觀。如果根據作者的觀點加以推論,似乎統(tǒng)治階級只要能“謙”而不“滿”、“憂勞”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會長治久安。實際情況當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對當時統(tǒng)治階級加以勸戒,其目的無非是為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

  但是作者的觀點也有其歷史進步性的一面。雖然一個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歸結于統(tǒng)治者個人的憂勞還是逸豫,但統(tǒng)治者是驕奢淫逸還是勵精圖治,這對當時社會是有重大影響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滅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兩宋統(tǒng)治集團只求茍安享樂,毫無進取之心。歐陽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這一點作為嚴重問題提出,這說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在今天我們建設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檢查作業(yè) 。

  預備性的提問:

  (1)課文第2段稱李克用為“晉王”,稱李存勖為“莊宗”,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李克用以“晉王”爵位告終;李存勖后來做了皇帝,謚為“莊宗”。這種稱呼的方式是史家慣例,讀史應注意這個問題。)

  (2)晉王臨終告莊宗語的基本內容是什么?(梁、晉之間仇恨極深。)作者特意提到晉王的這些話有什么目的?(要說明莊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為,終于滅梁。)

  (二)了解課文。

  1.默讀課文一至二遍,著重領會第2、3段的敘事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參考答案如下:

  第2段寫莊宗不負先人遺愿,每用兵必請其矢,負而前驅。

  第3段對比敘述莊宗的勝利和失敗的情況。

  2.問:這段史實說明了什么?(莊宗“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本文重點是說“盛”還是說“衰”?讀后作答。

  齊讀全文后進行討論。

  結論是:重點說“衰”。

  [1] [2] [3] [4] [5] 下一頁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   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

  2.   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   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文中的關健字、詞、句:

  2.   文章的議論思路。

  教學步驟 :

  1.   導入  新課

  1.   學生:說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學生或教師作出評判。

  2.   學生:舉出已學過的歐陽修的課文名。

  參考:《醉翁亭記》

  3、 教師: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種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么,《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zhí)行其父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信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板書標題)

  說明:

  激發(fā)興趣,勾起回憶,通過比較,引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一)

  1.   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   分組競賽: 解釋個別字義,說明特殊用法。 (幻燈)

  字:原——推究 約——訂立盟約

  函——用盒裝 本——考察

  乃——你 其——一定

  詞:伶人——樂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錦囊——狀語后置

  告以成功——狀語后置

  身死國滅——表被動

  3.   互相研討:共同翻譯全文,教師注意答疑。

  (二)

  1.   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生答)

  答案: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板書)

  說話: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這一中心論點。要求 簡潔明了。(學生說)

  提示:參照課文注釋。

  答案:盛衰成敗,由于人事。(板書)

  2、 思考: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渡到分析中去的?(學生答)

  參考答案:(教師引導、評述)

  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

  過渡: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這一句。

  3、 學生說話: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教師總結并板書:(見下)

  恪遵父命

  得—— ——成則由人

  終于報仇

  一改初衷

  失—— ——敗也由人

  由勝而敗

  4、 思考:從論證角度上考慮,作者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正反對比。(板書)

  5、 思考:作者從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了結論?

  參考:A“皆自于人。”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C“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書)

  學生:用現(xiàn)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再說一遍。

  教師:注意糾正錯誤。

  6、 教師歸納: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顯得中心突出,結構嚴謹。(板書)

  7、 思考:處于北宋中葉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

  學生:回答。

  參考:以古喻今,告誡當時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板書)

  注意: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說出上面兩個成語

  字、詞、句是關鍵,必須首先予以解決。

  通過競賽,更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首先讓學生理清文章的綱。

  把握文體特點,掌握論據。

  了解內容,弄清史實,得出觀點。

  明確論證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落實字詞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學會嚴謹的論證。

  進一步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讓學生靈活運用成語。3.  

  課堂延伸

  1.   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以后,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fā)?

  參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喪志

  c:事在人為

  d:以古為鏡

  e:……

  (板書)

  2、 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記,我們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劇!

  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

  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3.   課后作業(yè) 

  1.   記住剛才老師點出的關鍵字、詞。

  2.   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   完成思考和練習。

  鞏固課堂所學。

  課外自學。

  終于報仇

  (正)

  雖曰天命 憂勞可以興國

  豈非人事 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敗 禍患積于忽微

  由于人事 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論點) 失 敗也由人 (結論)

  由勝而敗

  (反)

  (例證)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漸

  啟發(fā):小事不小

  玩物喪志

  事在人為

  以古為鏡

  ……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7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

  ★★★★ 觀點鮮明,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zhí)行晉王的遺命。

  第三段把唐莊宗的盛和衰情況作對比,說明他事業(yè)的成敗在于人為。

  第四段具體指出唐莊宗身死國滅的原因,并推廣一層,為后世戒。

  ★★★★ 對比的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

  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壯哉,在贊嘆中有輕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和“抑……歟?”反詰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語言寓于變化,長句短句錯落得體,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結尾處,既是全文的總結,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給人以啟示。

  ★★★★ 字詞部分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詞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名詞作動詞,考究

  憂勞可以興國 興,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興盛

  逸豫可以亡身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喪亡

  而告以成功 成功,形容詞用作名詞,成功的消息

  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微,形容詞用作名詞,細微的事情

  系燕父子 系jì 捆綁

  ★★★★ 歐陽修詩詞名句

  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元宵佳節(jié),情侶相會,無論情還是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不僅寫行人越走越遠,還寫出了情思離愁越來越長,使人有悵然若失之感。

  3、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天的風吹著竹葉,發(fā)出嘩嘩的響聲,思婦長夜不眠,聽著這些聲音,便產生了離愁別苦。擬人化的手法,觸景生情之筆。

  作者郵箱: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 

  1、 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識目標:

  A、掌握實詞虛詞:原,函  , 告,抑,本。

  B、一詞多義:與,歸,易,告。

  c、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 夜呼,東出,

  3、 能力目標: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教學過程 :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新課導入  ,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

  二、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講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2.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2)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例證法

  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3)重點字詞:

  原  -- -- 名詞用作動詞,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容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寫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時間理出過程

  莊宗李存勖(885━926)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莊宗多少歲,在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

  908年(23歲),“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與:給)

  912年(27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系:縛)

  923年(38歲),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動,用木匣子裝)

  926年(41歲),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為:被動)

  莊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

  “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

  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

  (2)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

  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告:祭告,禱告。

  盛:裝。 

  盛以錦囊:“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3)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東:名作狀。夜:在夜間。// 東:向東。

  ②“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4)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 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

  此句用了正反對比。

  抑-- --或者。

  本—— 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于:被動。  

  所: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的短語。

  (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嗎?)

  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伶官傳序

  歐陽修

  時間             事件             結論        教訓  

  908年 (23歲)    受命繼志                         禍智

  盛   912年(27歲)   系燕父子以組                     患勇

  (得)                                  憂勞可以興國      常多

  923年 (38歲)     函梁君臣之首                   積困

  盛衰之理                                                                于于

  豈非人事哉                                                               忽所 

  衰   926年(41歲)   身死國滅                       微溺

  (失)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傳序》教案 篇9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 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3.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對名句的理解。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jié)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八、背誦第三段。

《伶官傳序》教案 篇10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xiàn)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導入  :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  以三矢(shi 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廟(            )

  C  請其矢,盛(sheng 豐盛)以錦囊(          )

  D  方其系(xi 捆縛)燕父子以組(          )

  E  及仇讎(cou 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                    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                                      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                           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  與其所以失之者

  B  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  無乃爾是過與

  D  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  而皆背晉以歸梁

  E  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  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四)自讀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賞讀

  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問討論)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憂勞可以興國”。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一段議論,二段記敘;總分關系。

  六.自讀并背誦一二段。

  七.作業(yè) (略)

  八.教學后記

  第 二 課 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C 

  2.盛

  A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  太后盛氣而揖之

  D  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  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  數十伶人困之

  B  天下諸侯已困矣

  C  牛困人饑日已高

  D  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

  C  而皆自于人歟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E  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  與其所以失之者

  B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何其衰也

  E  其真無馬耶

  7.之

  A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  莫能與之爭

  C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蟲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G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讀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答:是對照關系。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戒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

  4.(討論)本文在寫作構思上有何特點?

  四.自讀并背誦三四段

  五.作業(yè) :課后練習

  六.教學后記:

《伶官傳序》教案 篇11

  江蘇省懷仁中學 顧惠

  教學目標 :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lián)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yōu)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tài)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5.問:這些態(tài)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xiàn)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廟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氣之盛 ,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 ,至于誓天斷發(fā)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xiàn)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xiàn)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xiàn)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xiàn)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時間,則加強背誦第三、第四段.

  板書: 晉王: 語重心長,遺恨未消,

  憂勞 盛

  莊宗: 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莊

  人事

  還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寵信伶人, 身死國滅

  [1]

《伶官傳序》教案 篇12

  江蘇省懷仁中學 顧惠

  教學目標 :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lián)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yōu)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tài)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5.問:這些態(tài)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xiàn)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廟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氣之盛 ,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 ,至于誓天斷發(fā)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xiàn)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xiàn)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xiàn)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xiàn)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時間,則加強背誦第三、第四段.

  板書: 晉王: 語重心長,遺恨未消,

  憂勞 盛

  莊宗: 恭恭敬敬,兢兢業(yè)業(yè)

  莊

  人事

  還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寵信伶人, 身死國滅

《伶官傳序》教案 篇13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

  理解“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以下問題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別多少歲?

  提示:課下注釋生卒年(24、28、39、42歲)

  2,在這幾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別發(fā)生了什么事?盡量用原句回答。

  24歲:接受三矢,繼父遺志“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一個胸懷大志,雄姿英發(fā)的少年統(tǒng)帥。

  28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39歲:亡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建立的后唐。

  但,莊宗寵信伶人,使朝廷上下離心。42歲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朗讀:“及仇讎已滅……何其衰也”

  3,靜思想象:君臣凄然相向、淚下如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問:李存勖從滅敵到立國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么?

  “盛衰之事,豈非人事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莊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 的宋代中葉重提舊事,他要人們記取什么教訓呢?

  “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板書設計 :

  時間         事件                    結論

  (得)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憂勞可以興國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國滅

  衰(失)926年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數十伶人困之)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于其間,是為六一。(《三朝言行錄》)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yǎng)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辭海》1989年版)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

  三.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yōu)(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點

  1,欲抑先揚

  課文先講得天下的過程,李存勖得天下時的態(tài)度。

  找出體現(xiàn)憂勞的詞,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敘代議其失,后轉入議論,說明盛衰異時,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

《伶官傳序》教案 篇14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1. 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3.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對名句的理解。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fā)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jié)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八、背誦第三段。

《伶官傳序》教案 篇15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

  理解“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以下問題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別多少歲?

  提示:課下注釋生卒年(24、28、39、42歲)

  2,在這幾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別發(fā)生了什么事?盡量用原句回答。

  24歲:接受三矢,繼父遺志“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一個胸懷大志,雄姿英發(fā)的少年統(tǒng)帥。

  28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39歲:亡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建立的后唐。

  但,莊宗寵信伶人,使朝廷上下離心。42歲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朗讀:“及仇讎已滅……何其衰也”

  3,靜思想象:君臣凄然相向、淚下如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問:李存勖從滅敵到立國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么?

  “盛衰之事,豈非人事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莊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 的宋代中葉重提舊事,他要人們記取什么教訓呢?

  “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板書設計 :

  時間         事件                    結論

  (得)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憂勞可以興國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國滅

  衰(失)926年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數十伶人困之)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于其間,是為六一。(《三朝言行錄》)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yǎng)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辭海》1989年版)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

  三.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yōu)(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點

  1,欲抑先揚

  課文先講得天下的過程,李存勖得天下時的態(tài)度。

  找出體現(xiàn)憂勞的詞,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敘代議其失,后轉入議論,說明盛衰異時,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

《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伶官傳序教案

    一、教學目標(一)學習根據史料提煉觀點的方法。(二)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三)認識“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四)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二、難點、重點分析(一)難句譯注。...

  • 伶官傳序教案

    教學目標:1. 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2. 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3. 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教學重點:1. 文中的關健字、詞、句:2. 文章的議論思路。...

  • 伶官傳序教案

    【目的要求】 1.學習文中的一些實詞、虛詞。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義。...

  • 伶官傳序教案

    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B、多義詞:與,歸,易,告。...

  • 伶官傳序(簡案)(網友來稿)教案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 觀點鮮明,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zhí)行晉王的遺命。...

  • 伶官傳序(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邱龍濤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B、多義詞:與,歸,易,告。...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2、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重點)3、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難點)教學方法:1.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提問、點撥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識2.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層遞進...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 伶 官 傳 序(通用17篇)

    邱龍濤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B、多義詞:與,歸,易,告。...

  • 高一上冊《伶官傳序》獲獎教案(通用14篇)

    教學設想:1.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guī)律。閱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系。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列出自學提綱,教學過程中予以檢查。...

  • 優(yōu)秀教學設計匯編:《伶官傳序》(精選16篇)

    【教材分析】《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xiàn)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

  • 第三冊伶官傳序(精選4篇)

    【教學目標及重點】: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教學方法】: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伶 官 傳 序歐陽修[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 伶官傳序(精選16篇)

    一、導入新課二、解題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⒉介紹“序”三、整體感知⒈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⒉質疑解難⒊思考:①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歷。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四、具體分析㈠中心論點⒈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

  • 《伶官傳序》學案(通用13篇)

    學習要點1. 積累掌握“與、歸、易、告、雖”等詞的意義和用法。2.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丰县| 仁寿县| 井研县| 湘阴县| 汝南县| 沾益县| 玉龙| 十堰市| 茂名市| 福贡县| 五原县| 陕西省| 卢湾区| 华安县| 建阳市| 海门市| 淮北市| 嘉祥县| 孟津县| 龙口市| 台湾省| 阿克| 乡宁县| 台州市| 大余县| 彰武县| 左权县| 阿坝| 襄垣县| 西城区| 北川| 曲麻莱县| 彰化县| 大荔县| 乐山市| 呼伦贝尔市| 广河县| 内江市| 含山县| 大关县| 汶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