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通用4篇)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發布時間:2023-01-21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通用4篇)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篇1

  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理解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又是認識的目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二)學習本文運用設問提出論點,進而簡明通俗地闡明哲學原理的寫法。通過辨析課文語句中的修飾成份,能體會語言準確、嚴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應怎樣劃分層次?

  分析:怎樣入手才能正確劃分議論文的層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經分段,可先按自然段歸納段意,然后綜合比較,分析每段意思之間的關系,確定整個文章的層次。

  如果文章沒有分段,則不應先行分段,而應從層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為一個層次,給文章劃分為若干個層次(也可以叫做“意義段”),然后進一步分析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從而弄清全文的結構形式。

  分析議論文的結構,還有一個方法,即一般的議論文都有一個大體相同的結構方式,這就是“引論、本論、結論”。對于短小的議論文來說,可以叫作“開頭、本體、結尾”,沿著這種形式去尋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分界線,先從大體上確定其結構,然后再劃分具體層次。

  以上兩種方法,可以互相參照使用,互相印證。

  本文思路應是:先從整體上看,從容易處突破,孤立難點,逐步從有把握推知沒有把握的。大體過程是:

  第一步,開頭和結尾是呼應的。

  開頭是提出問題,結尾是解決問題。這兩層意思關系是明確的。由此可知,本文符合議論文的基本模式即“三段式”,中間是本體部分,全文結構是完整的。

  第二步,③和④是連接的,對應的。

  本體(即②~⑤之間)部分的意義層次是什么關系呢?

  首先應分裂出來的是③④,講的是兩個飛躍,這兩個飛躍可以用

  “實踐——認識——實踐”表示

  第三步,②和⑤是相呼應的。

  ②是“物質——精神——物質”的總領,概括說明物質和精神的辯證關系及相互作用,實際總括了下文兩個飛躍的過程。

  ⑤是“物質——精神——物質”的歸結,表明兩個飛躍的多次反復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是兩個飛躍的深化。

  據此,可以斷定:

  ②與⑤是相呼應的,是兩個相聯系的意義層次。

  第四步,②~⑤這四個層次是完整的分析過程。

  現在,再綜合分析②~⑤這四個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就很明顯了,上下文一比較對照,便可發現,這四個層次之間,恰好形成“總、分、總”的關系,都是集中說明“物質和精神”的辯證關系及其運用過程的,講的正是人的正確思想來源的理論機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二)本文在表達上的最大特點是,語言通俗易懂,用明白無誤的詞語表達深奧難懂的理論。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達上的這一特點呢?

  (1)從標題上看,用了一個設問句,從讀者認識上的疑難的癥結提出問題,引人深思。難懂的哲學命題被通俗地揭示出來了。

  (2)從開頭看。三問三答,用的是群眾最為熟悉的語言,表達的卻是極其嚴密的哲學觀點。第一問是總領、應題,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中間插進二問,正好是對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否定,不搬用名詞術語,深入淺出,就是表達的特點所在。

  (3)從行文用語看。文中使用了三組相應的概念:

  存在——思想

  實踐——認識

  物質——精神

  這三組概念在表達哲學觀點時,有時是相通的,有時在使用范圍和特定內涵卻又有一定的差別。作者在文中為了通俗地說明問題,用“物質”和“精神”這一組概念貫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說明(用“選用”的方法):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這樣,表達既通俗易懂,又準確清楚。

  有一點需特別指出,本文用“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這種通俗的表達方式來反映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只能認為是特定語言環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時,必須用自己的認識去補充、豐富,作出科學的解釋,并加上引號,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簡單理解。

  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述深奧的哲學道理呢?這要從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這是作者一貫的特有的語言風格。作者善于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我們讀過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等,都具有這樣的語言特點。

  一方面,是由本文寫作的對象和目的決定的,本文的讀者對象主要是下農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裝他們的頭腦,用正確的思想去指導工作,宣傳群眾。故作者在行文時使用通俗淺近的語言,比起其它文章顯得尤其突出,這是內容決定了語言形式。

  (三)學習本文應注意哪幾點?

  分析:

  (1)閱讀和寫作范例。

  本文從結構形式上給我們提供了閱讀和寫作議論文的良好范例。

  議論文一般的結構形式,在總體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這就是;

  引論——開頭——提出問題

  本論——本體——分析問題

  [1] [2] [3] [4] [5] 下一頁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篇2

一、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毛澤東

  一、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運用設問提出論點,進而通俗地闡明道理的寫法和簡潔的語言。

  2、 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理解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培養條分縷析,疏理議論文說理層次的閱讀能力。

  2、難點:準確運用議論的語言。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

  解題:

  本文是《中共中央關于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中的一段,這一段是毛澤東同志寫的。

  毛澤東同志的這一段論述,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根本的問題、核心的問題,為了向廣大黨員干部進行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教育,要求他們要具有“實事求是”的觀點,以便正確的對待形勢,全面地理解黨的方針政策,更好地開展和進行工作。

  鄧小平同志在談“實事求是”這一問題時,具體提到了這篇文章,他說“1963年,毛澤東同志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還說: 實事求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字。”

  這篇文章簡明扼要的解說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如何取得正確思想的科學道理。我們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的制定,都是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作為理論基礎的。我們要正確地理解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路線,要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掌握這一基本原理。

  一、從內容上本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1、 提出了本文的論點。

  既鮮明地提出了思想只能從實踐中來的唯物觀點,也辯證地提出了物質對精神的決定作用和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下文就圍繞這一核心觀點進行論述。

  2、論述了認識過程。

  認識過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飛躍和由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并闡述了這兩次飛躍的性質和意義。對論點作了初步論證。

  3、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概括地、完整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對論點的進一步論證。

  4、總結全文。

  揭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指出本文的針對性,以及我們今后應進行的辯證唯物論教育的任務。

  二、從論證結構看,本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第二部分分析問題,第三部分解決問題。

  三、用設問句提出論點及作用。

  這篇文章為什么要用設問句開頭,在設問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論點?

  從表達上說,提出論點,一定要態度鮮明。本文以設問句開頭,在自問自答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張,就使正確的觀點和錯誤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照。使論點極為鮮明。

  從閱讀上說,以設問句開頭,就自然會引起讀者的“疑”,“疑”的后面,緊接著的必然是“問”,文章開門見疑,讀者急于了解問題的答案,說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種高屋建瓴的論辯氣勢。

  從文章的內容上說,本文講的是一個哲學上的根本道理。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對立統一的,正確的東西總是與錯誤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是相反相成的。本文是一篇立論,不是一篇駁論,不能對錯誤的唯心主義的觀點作具體的揭露和抵制,便巧妙地運用設問的方法在立論中滲入了駁論的成分,增加了議論的容量,增強了文章的戰斗性。

  這是一個具有三個選言肢的選言推理,它的形式是否定肯定式: 人的正確思想或者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或者是從實踐中來的,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

  “從天上掉下來的”和“自己頭腦里固有的”,這兩種說法都是唯心主義的: 第一種是客觀唯心主義,它們用“神的啟示”、“天賦觀念”或“絕對精神”的自我認識來說明認識的來源。第二種是主觀唯心主義,褒揚“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把認識看作是主觀的東西。毛澤東同志用這兩個設問句,寫得很通俗,但包含了很深的含義,批判了客觀唯心主義,由此可見,深入淺出是本文的一個特點。第一個設問,提出了一個哲學上的根本問題,精神、意識從哪里來? 第二個設問,揭示了唯心主義的另一派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認識,也緊接著加以否定。然后旗鼓相當地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收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四、首尾呼應,使全篇論述貫通一體。

  開頭提出了兩個疑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 ”這兩個問題是否僅針對歷史上的流派? 有沒有哲學現實意義? 結尾部分就呼應了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這個認識論的道理。”“問他的思想、意見、政策、方法、計劃、結論、滔滔不絕的演說、大塊的文章,是從哪里來的,他覺得是個怪問題,回答不出來。開頭闡述了“物質可以變精神”,結尾部分也呼應說,這些同志對于這一常見的飛躍現象,“也覺得不理解。”開頭說,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物質力量,結尾呼應說,“應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教育。”而“克服困難, 少犯錯誤,做好工作,努力奮斗,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偉大強國,并且幫助被壓迫被剝削的廣大人民,完成我們應當擔負的國際主義的偉大義務。”的結束語,又是與“變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緊扣呼應的。

  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的文章,往往是這樣首尾呼應的。

  五、語言嚴謹、準確、嚴密。

  本文行文簡潔,為使說理準確、嚴密,本文在主詞前往往加上一些修飾成分,或者在主詞后面作補說,讓讀者對于事物的性質、內容、狀況、范疇和條件等有明白的了解,使議論無懈可擊。

  1、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 (前一定語說明“思想”的階級性,后一定語說明“思想”的真理性)

  2、 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兩個定語說明這種物質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則是“改造社會”意義的更進一層)

  3、通過人的眼、耳、口、鼻、舌、身這五個官能 (明白“官能”的實際所指)

  4、一般的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是如此 (前一個附加語,指明了后一判斷的前提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主句后的補充,則特別強調了這一判斷所適用的范圍)

  5、有時候有些失敗……暫時失敗了 (準確地從時間、程度和性質上對先進力量的失敗作恰當的說明)

  6、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 (在主句中用了“只是”一詞加以強調后,再補說一句以排除其它目的,突出了這一目的是“唯一”的)

  7、滔滔不絕的演說、大塊的文章 (兩個定語使讀者在直感形象中明白褒貶)

  六、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篇3

  教學目的

  1 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理解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又是認識的目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 學習本文運用設問提出論點,進而簡明通俗地闡明哲學原理的寫法。通過辨析課文語句中的修飾成份,能體會語言準確、嚴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點。

  教學設想

  1 重點:明確幾個基本觀點:①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第一的基本的觀點;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③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難點:理解實踐和認識,存在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2 “預習提示”從觀點、思想到語言都作了明確提示,應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后再預習課文時;講析課文,采用討論式,以“思考和練習”為基本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啟發,弄懂基本原理,不作過多的補充和發揮;要著重抓住關鍵詞語和語句作分析,避免上成政治課。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工作中有些人精明能干,“點子”很多,“點子”從何而來?要解答這個問題,請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篇哲學論文。這篇文章簡明扼要地解說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闡述了人的正確思想從何而來的科學道理。我們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的制定,都是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作為理論基礎。我們要正確地理解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路線,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掌握這一基本原理。

  二、指導預習

  1 課文后“思考和練習”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和難點。練習一,課文可以分幾個部分?“預習提示”指出:“作者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層次組織文章的。”根據這一提示,我們就能很快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邏輯層次。練習二,讓同學明確寫文章要有針對性,用詞綴句要考慮對象、時間、目的、要求等,又是把握中心論點和結構層次的進一步要求。練習三,對三個句子限制成份的理解,要求體會“預習提示”中最后指出的語言準確嚴密,通俗易懂的特點。因此,課文前后的“預習提示”和“思考和練習”是閱讀課文的指南和自我檢測,現在請大家認真閱讀這兩部分,作為預習課文。

  2 查詞典,把下列字詞的音、義弄清楚:

  (1)為加黑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時 (A zhàn B zàn) (B)

  物 (A zhì B zhí) (A)

  飛 (A yuè B yào) (A)

  (2)解釋詞語:

  ①固有:本來有的。

  ②實踐:指人們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

  ③理論:人們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

  ④社會存在:指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⑤主觀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生理狀態。它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它不能離開物質世界而獨立存在。

  ⑥規律:又叫法則,是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展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它決定事物發展過程和方向。

  三、研習新課

  1 檢查注音、解詞。

  2 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組織課堂討論,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邏輯層次。

  (1)從思路程序看,課文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層次組織。提問:這篇課文分哪三部分?各部分論述的內容是什么?先由學生討論,然后教師歸納。在討論中,教師可以適當提示,例如,文章的標題是中心論點嗎?不是,論點必須是一個判斷句。因此,開頭“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個疑問句的答案才是中心論點,這樣,第一部分提出問題應劃分到哪里就非常顯豁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這三項實踐中來”。提出中心論點: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第二部分,從“人們的社會存在”到“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分析問題,從實踐與認識的關系上,論述認識的辯證過程和認識運動的規律,闡述了人的正確思想形成的過程,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第三部分,從“現在我們的同志中”到結束,聯系實際,指明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重要意義。

  (2)提問: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獨立的議論文,它的結構層次怎樣劃分?請作簡要分析。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就構成結構而言,可分引論、本論、結論三個層次;就結構類型而言,是“總——分——總”式,可分三個層次(或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從“人們的社會存在”到……物質力量”,共兩句話,總論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這是下文論述兩個飛躍的綱。第一句話講由存在到思想,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物質到精神,由實踐到認識;第二句講由思想到存在,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精神到物質,由認識到實踐。第二個層次從“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到“此外再無別的目的”。分別論證認識過程的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第二個飛躍是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第三個層次,從“一個正確的認識”到“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對上文總結并深化,闡述正確認識形成,需要一個反復實踐的過程。兩次飛躍只是認識過程的一次循環,要取得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需要經過多次反復,“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深化和提高,這就是認識發展的全過程。這一部分條理清楚,組織嚴密,逐層深入地闡明了人的正確思想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3)提問:課文為什么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樣的標題?這個標題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并歸納。文章的標題既反映文章的內容,又受寫作對象、時間、目的、要求等因素制約。這個標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二是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與課文講的兩次飛躍緊密聯系,也就是說,標題正確地反映了這篇文章的內容。這個標題是針對后文“現在我們的同志中,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這個認識論的道理”的現實而提出問題的,是1963年寫給農村工作者讀的,因此語言通俗易懂;用疑問句,有引起讀者注意和深思的作用。

  (4)小結:學習本文,我們要認真領會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同時又要學習毛澤東同志如何通俗易懂地簡明扼要地論述哲學原理的一些方法,學習閱讀哲學論文的一些方法,以便指導今后的學習和工作。

  3 課堂練習:編寫本文的結構提綱,要求寫出小層次的層意來。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

  第二部分——具體論證中心論點:①總論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

  ②分別論證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

  ③說明正確認識的形成,需要一個反復實踐的過程。

  第三部分——聯系實際,指明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重要意義。

  4 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深入理解“思考和練習”中提出的問題。

  第二教時

  一、檢查復習

  1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2 口答課文結構提綱

  二、繼續研習新課

  1 教讀第一部分

  (1)提問:文章開頭連提三個問題有什么作用?三個問題關系怎樣?學生討論后歸納。作用是:①造成疑問和懸念,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強調了回答的內容,使中心論點鮮明突出;②強調并說明了中心論點的內在含意。三個問句中,第一個問句引出議論的中心,統貫全篇,也包括了后兩個問句的內容。

  (2)提問:“天上掉下來的”和“自己頭腦里固有的”這兩種論點為什么是錯誤的?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學生討論后歸納。這兩種說法都是唯心主義的。第一種是客觀唯心主義,它認為在人的主觀意識之外,獨立存在著所謂“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過是“世界精神”的產物,即思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第二種是主觀唯心主義,它認為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即思想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毛澤東同志這兩個設問句,寫得很通俗,口語化,略含諷意,否定了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由此可見,通俗易懂是本文的寫作特點。

  2 教讀第二部分

  (3)朗讀第二部分第一個層次兩句話。提問:從結構上看,這兩句話有什么作用?從語言上看有什么特點?指名學生解答:第一句話講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強調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第二句話講人們的正確思想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這兩句話承接開頭“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又是下文的總起。中心語前的修飾詞語“正確”,以區別于不正確,“先進階級”,就現在來說,當然是無產階級,這里也可以包括近代無產階級還沒有登上歷史舞臺以前別的先進階級。“改造社會,改造世界”,即闡明了由精神到物質(第二次飛躍)、思想變為物質力量的道理,又指明了這種物質力量即掌握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的群眾的巨大作用。語言極通俗、準確、嚴密。

  (4)提問:什么叫感性認識?什么叫理性認識?兩者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歸納。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觸客觀外界,引起了許多感覺,在頭腦中生起了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的表面現象有了初步認識,這就是感性認識。人們在實踐中對于某種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復了許多次,經過腦子的思考,把認識推進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這樣就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對事物的本質有了認識,這就是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現象和外部聯系,它以直接感受為特點,以事物的現象為內容,它包括感覺、知覺和概念三種形式。理性認識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系。它以抽象性間接性為特點,以事物的本質為內容,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

  (5)提問:為什么人的認識要有第二次飛躍?第二次飛躍為什么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偉大”?一個正確思想的形成為什么必須“多次反復”?

  學生回答、歸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實踐中得來的理性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客觀外界的規律,還是沒有證明的,必須把它再“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看它是否達到預想的目的。文章從一般情況與特殊情況兩方面,用嚴密、準確的語言作了辯證分析。“一般來說”、“特別是”講的是一般規律,實踐的成敗與思想正確與否是一致的。但在社會斗爭中,有時出現特殊情況,用“并不是……而是……”句式指明先進勢力暫時失敗的原因;又用“有時候”、“暫時”、“總有一天”等詞語,十分精確地論述了失敗是暫時的,勝利是必然的。

  文章從兩個方面強調了第二次飛躍的極端重要性:一、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第一次飛躍中得到的認識正確與否。第二次飛躍是對第一次飛躍的一個檢驗。二、“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只是”、“再無別的目的”,強調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社會實踐中來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客觀事物從現象到本質的表現都有一個過程,而人的認識還要受到已有知識水平和歷史條件的局限,即使對于已暴露出來的事物的現象和本質,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所以說,人的認識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復”;真理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3 教讀第三部分

  (6)提問: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有什么現實意義?學生回答、歸納。文章是針對當時現實情況寫的,“覺得是個怪問題”,“回答不出來”,“覺得不可理解”,說明有很多同志還不懂得認識論的道理,從而論述了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然后闡明學習的目的,“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克服困難,少犯錯誤”,“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偉大強國”,“完成我們應當擔負的國際主義的偉大義務”。

  4 小結: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了人的正確思想來源于社會實踐,科學地論述了人的認識的辯證過程和發展規律,以及正確思想對于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重大意義。文章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全文三部分緊密聯系,逐層遞進。運用設問修辭方法發人深思,給讀者印象深刻,突出了中心。

  三、課堂練習

  閱讀下面的內容:“在社會斗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并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確,而是因為在斗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所以暫時失敗了,但是以后總有一天要成功的。”回答后面的問題。

  1 這是一個多重復句,說說它有幾個分句,第一層是什么關系?(四個分句。第一層是轉折關系。)

  2 這句話有些詞語體現了分析的準確性,請按照下面的提示內容,把相關的詞語填在后面的橫線上:

  ①從范圍上體現準確性:“在社會斗爭中”

  ②從時間上體現準確性:“有時間”、“總有一天”

  ③從程度上體現準確性:“有些”

  ④從性質上體現準確性:“暫時”

  3 這句話說到了先進勢力進行斗爭的有關內容:結局、原因、前景,側重點放在哪一點上?(前景。)

  4 結合中國革命的歷史,能就此舉出一個恰當的例子來嗎?(如“八·一”南昌起義。)

  四、布置作業 

  1 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認識上的“兩個飛躍”的內容。

  2 舉一兩個淺近易懂的事例說明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課文檢測題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黑詞語的意思:

  1 而先進階級的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成為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一旦:表示只要有一天。連詞。

  2 ①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

  ②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即……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

  ③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即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④應當進行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

  ①思想:指思想觀點

  ②思想:指理性認識

  ③思想:指思想觀點,對問題的看法

  ④思想:指思想方法

  3 “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就是思想。是一個認識過程。”

  前一個“這”指理性認識后一個“這”指從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

  4 一般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是如此

  特別是:插入語。表強調。

  如此:指“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

  二、按要求改寫下列的句子(不要改變原意):

  1 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改寫成主動句)

  群眾一旦掌握了代表先進階級的思想,就能煥發出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2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改寫成單句)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即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踐這三項實踐中來。

  三、按要求分析下面的句子。

  1 “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其中“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是否是“第一階段”的復指成份?

  (是)這個句子是單句。

  2 “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

  ①這是單句還是復句?答單句

  ②分析這個句子(是單句,劃分句子成份;是復句,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并指出復句類型。)

  答:劃分句子成份如下:

  (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

  3 “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此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

  ①這是復句還是多重復句?答是復句

  ②是復句指出復句類型來,是多重復句分析它的層次及句與句間的關系。 答是并列復句

  四、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如下兩種提法,你認為哪一種更好?畫“√”表示出來。

  1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

  2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并能成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

  [1]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篇4

  教學目的

  1 認識并掌握議論文閱讀與寫作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2 正確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邏輯層次。

  3 明確完成正確認識的全過程,理解實踐對于改造世界、檢驗真理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在講授具體課文之前,先概括地講解議論文閱讀的一般知識,以此為工具,總結過去學過的議論文,分析本單元的課文。

  學習本文的關鍵在理清思路和層次關系。本文雖然只有一大段,但其結構卻很完整,是“三段論”的典型形式,而其內在的邏輯聯系又呈多層次狀態。究竟怎樣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才符合原作的思路,既是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基本線索,也是掌握文章寫法的基本途徑;既是難點,又是重點。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應是逐步加深課文理解的過程。

  據此,講讀本文應著眼于整體把握,將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揉要一起,不必過多地講解概念術語,也不必對某些語段作過多分析。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議論文閱讀的一般知識。

  2 有關課文的知識。

  3 熟悉課文。

  4 初步劃分層次。

  教學過程 

  一、閱讀指導。

  1 現代文特別是議論文的閱讀,要強調“整體”意識。“整體閱讀”是閱讀分析的基礎和前提;閱讀中的整體觀念,是閱讀分析過程中經常起作用的決定性因素。整體閱讀的基本方法是:從整體到局部,從觀其大意到尋章摘句,從模糊認識到準確清晰的理解。

  2 “整體閱讀”首先體現在“整體性的閱讀”上,即拿到一篇文章,先“通讀”全文,看標題、看首尾、瀏覽一遍,旨在大體弄清文意,粗知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的整體傾向,以便于進一步梳理。這項活動是在“快速閱讀”的情況下進行的,一般千字文在三至四分鐘內完成。

  3 “整體閱讀”的基礎途徑是掌握文章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弄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對于議論文的閱讀來說,既是突破口,又是基本功。拿到任何一篇議論性文章,要想全面地正確地理解,就必須從整體上能弄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每段說了什么問題,段與段之間是什么關系,然后從整體上看看說明的是什么問題。結構形式的明確,莫過于列出提綱。要學會用“列綱”的形式理解結構層次。

  4 “整體閱讀”的關鍵在于樹立閱讀分析中的“語境”觀念,即“看上下文”,從上下文意中卻梳理文章的意脈,弄清內在聯系,從而深入地具體地理解文章。

  說明:

  前面四點是現代文特別是議論文閱讀中重要的知識,應由教師正面講清,最好運用過去學過的課文舉例說明。舉什么課文可根據教師的體會或習慣決定。現代文中足以提供典型范例的課文不多,《改造我們的學習》、《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拿來主義》都屬“三段式”結構的典型,可用來舉例。文言文中的《六國論》《師說》是講結構形式的好范文,可拿來講解示例。

  教師隨講隨出現板書。板書1

  議論文閱讀基本知識

  基本途徑——整體閱讀

  1 通讀——快速閱讀、整體把握

  2 結構形式——思路、層次、提綱

  3 語境——看上下文、疏通文意

  這并不是閱讀知識的全部,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分析文章的技法、語言。這兩點因不是本文閱讀重點,故可略去,以后再續講。教師應加說明。

  二、通讀課文

  這是開學第一課,故在課堂預習,在教師指導下“通讀”。用三至五分鐘讓學生自讀,不作任何要求,然后提問,學生不看書回答:

  1 本文的寫作年代(何年何月)?

  2 本文的出處(從何文節選)?

  3 這是一篇什么樣(指內容性質)的論文?

  4 本文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學生回答后,教師不立即訂正,在此基礎上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三、課文知識。

  讓學生看書,由教師邊提問講解,簡明扼要,點到為止,并隨時出現板書。

  板書2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一、關于課文

  1 寫作時間:1963年5月

  2 文章出處:為《中共中央關于目前農村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寫的前言,后來獨立成篇。

  3 寫作目的:給農村工作干部看,旨在提高認識。

  4 論文性質:哲學論文

  四、默讀課文

  讓學生再讀一遍課文,其目的是劃分文章的大的層次,理清作者的思路,可聯系課后“練習一”來考慮。

  五、揭露矛盾,激發思考。

  1 知識引導。

  教師講解:閱讀本文的主要任務是弄清文章的層次結構。

  層次與段落是不同的概念,有區別。

  層次,一般指文章中思想內容的表現次序,著重于意義上的劃分,我們通常也叫做“部分”。

  段落,一般指文字表達的基本單位,著重于表達上的劃分。

  段落和層次有時是一致的,如果一段一個意思,二者就統一起來了;有時也不一致,如果幾個落段才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二者就區別開來了。

  本文從行文上看,只有一段,在這里,段和篇結合起來了。但這一大段又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當然還可以分成幾段。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文意,究竟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呢?或者說,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呢?課后的“練習一”列舉了兩種分法,還可以有別的分法。

  究竟哪一種分法對呢?

  2 學生討論。

  學生可各抒己見,充分說明理由。

  教師不急于統一作答。

  六、作置作業 。

  1 本文究竟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2 層次與層次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3 怎樣認識本文的結構形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劃分層次,掌握結構。

  2 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模式。

  3 本文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劃分層次。

  1 知識導入  。

  怎樣入手才能正確劃分議論文的層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經分段,可先按自然段歸納段意,然后綜合比較,分析每段意思之間的關系,確定整個文章的層次。

  如果文章沒有分段,則不應先行分段,而應從層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為一個層次,給文章劃分為若干個層次(也可以叫做“意義段”),然后進一步分析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從而弄清全文的結構形式。

  分析議論文的結構,還有一個方法,即一般的議論文都有一個大體相同的結構方式,這就是“引論、本論、結論”。對于短小的論文來說,可以叫作“開頭、本體、結尾”,沿著這種形式去尋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分界線,先從大體上確定其結構,然后再劃分具體層次。

  以上兩種方法,可以互相參照使用,互相印證。

  2 層次切分。

  教師領著學生梳理文章內容,按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意思為一層次,看看本文可以分成幾個層次,邊問邊答邊訂正邊板書。

  全文可以分為6個相對完整的意義段。

  學生在書上標出意義段的序碼,在分出每層的同時,作出簡明的概括,并在相應的眉批處寫下概要。

  板書1

  二、層次概括

  ①提出問題,明確論點

  (開頭三句,三問三答)

  ②存在和思想的關系

  (緊接二句,對應說明)

  ③物質到精神,存在到思想

  (以下五句,第一個飛躍)

  ④精神到物質,思想到存在

  (以下六句,第二個飛躍)

  ⑤正確認識的全過程

  (以下二句,兩個飛躍多次反復)

  ⑥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最后四句,為文緣由和目的)

  下面,教師可以讓學生面對板書所列六個意義段,再回頭思考上節課練習一中提出的分法;并聯系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形式,看看在這六個層次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是全部平列,還是有不同的種屬關系?

  教師的任務在領著學生一步步再分析,重點在教給學生以分析的思路。

  其思路應是:先從整體上看,從容易處突破,孤立難點,逐步從有把握推知沒有把握的。大體過程是:

  第一步,開頭和結尾是呼應的。

  開頭是提出問題,結尾是解決問題。這兩層意思關系是明確的。由此可知,本文符合議論文的基本模式即“三段式”,中間是本體部分,全文結構是完整的。

  第二步,③和④是連接的,對應的。

  本體(即②—⑤之間)部分的意義層次是什么關系呢?

  首先應分裂出來的是③④,講的是兩個飛躍,這兩個飛躍可以用

  第三步,②和⑤是相呼應的。

  ②是“物質——精神——物質”的總領,概括說明物質和精神的辯證關系及相互作用,實際總括了下文兩個飛躍的過程。

  ⑤是“物質——精神——物質”的歸結,表明兩個飛躍的多次反復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是兩個飛躍的深化。

  據此,可以斷定:

  ②與⑤是相呼應的,是兩個相聯系的意義層次。

  第四步,②—⑤這四個層次是完整的分析過程。

  現在,再綜合分析②—⑤這四個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就很明顯了,上下文一比較對照,便可發現,這四個層次之間,恰好形成“總、分、總”的關系,都是集中說明“物質和精神”的辯證關系及其運用過程的,講的正是人的正確思想來源的理論機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其層次關系可表達為:

  板書2

  二、全文結構。

  劃分了層次,并分析了層次與層次之間的關系,就有條件將此六個層次放在一起,再作綜合分析,從而對全文的結構作出相應的判斷。

  為便于學生理解,并培養學生思維的方法和能力,可分兩步圖示。

  板書3

  三、全文結構

  此圖實際是第2個教學環節的總結。

  如果把這種層次關系按結構方式劃分,則是:

  板書4

  教師按圖再總結一次。據此,可以看出,本文在意義上是多層次的,任何簡單的、并列的劃分方法都是不符合原文的結構的。

  由此,我們再來回答課后的“練習一”,就比較清楚了。第1種劃法是合適的,但還不夠,我們作了更深層次的劃分;其它的劃法都是不妥的。第2種劃法認為是“從文章內容方面考慮”是毫無道理的。因為給文章分層本身就首先應從內容方面考慮,所謂“形式”正是“內容”的外在表現,離開了內容本身的內在聯系,哪里還會有正確的結構形式呢?

  我們再來考慮一下分段、體會“段落”與“層次”的聯系和區別。

  本文如果給它分段,可以有幾種分法呢?

  (1)可分三段:①/②—⑤/⑥

  (2)可分六段:每層一段

  (3)可分五段:①/②/③④/⑤/⑥

  一段可以有幾個意思,一個意思可以分幾段表達,但不能模糊式攪亂了內容之間的層次關系。本文如按其它方式分段(課后練習的第2種分法)就有欠妥當。

  三、表達特點。

  本文在表達上的最大特點是,語言通俗易懂,用明白無誤的詞語表達深奧難懂的理論。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達上的這一特點呢?

  可讓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歸納。

  ①從標題上看,用了一個設問句,從讀者認識上的疑難的癥結提出問題,引人深思。難懂的哲學命題被通俗地揭示揭示出來了。

  ②從開頭看。三問三答,用的是群眾最為熟悉的語言,表達的卻是極其嚴密的哲學觀點。第一問是總領、應題,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中間插進二問,正好是對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否定,不搬用名詞術語,深入淺出,就是表達的特點所在。

  ③ 從行文用語看。文中使用了三組相應的概念:

  存在——思想

  實踐——認識

  物質——精神

  這三組概念在表達哲學觀點時,有時是相通的,有時在使用范圍和特定內涵卻又有一定的差別。作者在文中為了通俗地說明問題,用“物質”和“精神”這一組概念貫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說明(用“迭用”的方法);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這樣,表達既通俗易懂,又準確清楚。

  有一點需特別指出,本文用“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這種通俗的表達方式來反映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只能認為是特定語言環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時,必須用自己的認識去補充、豐富,作出科學的解釋,并加上引號,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簡單理解。

  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述深奧的哲學道理呢?這要從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這是作者一貫的特有的語言風格。作者善于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我們讀過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動黨八股》等,都具有這樣的語言特點。

  一方面,是由本文寫作的對象和目的決定的。本文的讀者對象主要是下農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裝他們的頭腦,用正確的思想去指導工作,宣傳群眾。故作者在行文時使用通俗淺近的語言,比起其它文章顯得尤其突出,這是內容決定了語言形式。

  這一教學環節,邊問邊講邊板書。

  板書5

  四、表達特點

  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1 從標題看

  2 從開頭看

  3 從行文用語看

  四、全文總結

  學習本文,應該掌握以下幾點:

  1 閱讀和寫作范例。

  本文從結構形式上給我們提供了閱讀和寫作議論文的良好范例。

  議論文一般的結構形式,在總體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這就是;

  引論——開頭——提出問題

  本論——本體——分析問題

  結論——結尾——解決問題

  文章的好壞不在于是否改變這種基本模式,而在于如何創造地運用這種模式。盡管文章大體結構相同,但具體的文章卻一篇一個樣,這就是古人說的“大體須有,定體則無”的道理。這一道理告訴我們,閱讀議論文就要善于從文章的具體內容及層次出發,去追溯文章中的那個“大體”;寫作議論文,就要根據表達的需要,考慮如何按照“大體”的構架去安排文章的內容。因此,認識和掌握“大體”,在閱讀和寫作中都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就有其獨特的“大體”:開頭和結尾都具特色;本體部分又呈“總、分、總”狀態,層層深入地論證問題,值得細細體味。

  2 語言表達的通俗性。

  寫文章使用語言,怎樣才是高明的?本文生動地告訴我們,樸素、平實,采用群眾的活潑新鮮的語言,照樣可以闡明道理。

  3 提高對實踐的重要性的認識。從理論上弄清楚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我們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實踐的總結,而要真正掌握這些知識還必須到實踐中去檢驗和發展,這對我們學生來說,就是“練習”、“運用”。一個好的學習方法的認識和掌握,同樣需要有一個“多次反復”的過程。學習完了,要認真體會。

  五、布置作業 。

  聯系自己認識和學習生活的實際,寫一篇本文的讀后感或心得筆記,可以前述“全文總結”中提示的三點為基礎,就其一點簡要闡述。三四百字即可。

  [1]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通用4篇) 相關內容:
  • 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學案(精選2篇)

    【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掌握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結合當時時代特征,把握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脈絡。...

  • 2023屆高考政治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考點專項復習教案(精選2篇)

    XX屆高考政治第一輪考點專項復習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哲學的基本問題(1)是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意識和物質的關系)【提示】注意搭配,如不能說“思維和物質的關系”。...

  • 思想政治優秀說課稿范文(精選4篇)

    一、教材分析(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框為高二哲學第四課的第一框,承擔著與第二、第三課銜接的任務,是第二課和第三課所學知識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個辯證法知識的最后總結,因此,從理論上講,該部分內容十分重要。...

  • 第8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精選3篇)

    【學習目標】1、掌握古代埃及太陽歷、歐幾里得及《幾何原本》、阿基米德。2、列表格分類記錄古代西方科技成就,培養歸納知識、整理筆記的習慣和能力。...

  • 思想文化(精選14篇)

    【教學目標】 1、識記與理解:知道林則徐、魏源、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記住魏源寫的《海國圖志》,理解“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含義,了解嚴復的觀點和譯述的《天演論》,了解魯迅及其文學作品的時代特征,知道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為代表...

  • 百舸爭流的思想(精選12篇)

    第二課、 一、高考考點(2)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主觀唯心...

  • 初三思想政治《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說課稿范文(精選2篇)

    第一部分:說教材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地指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分析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以及要經歷一個長期共存和斗爭的歷史過程。...

  • 寓情境于思想政治教學之中(精選3篇)

    寓“情境”于思想政治教學之中教學是科學,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政治課堂教學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就教學容量來說,總是有限的,但教師可以運用教學藝術,將學生帶入一種超越時空的教學意境,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充分挖掘學...

  •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歷史備課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列舉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理解他們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對他們的思想作簡要的評價。...

  •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的]1、了解作者。2、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3、把握文章主旨“人因有思想而偉大”的深刻內涵。[教學時數]一教時[教學過程]一、帕斯卡爾(1623—1662),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成果卓著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同時又是一位哲學家、散文大...

  •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精選2篇)

    第9課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學案【目標導航】1、學習目標:列舉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魯迅的主要成就。...

  •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通用5篇)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溫故知新】高考資源網,中國最大的高考網站,您身邊的高考專家1.哲學的含義?2.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目標導航】高考考點:◆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了解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理解唯...

  •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精選4篇)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課程標準]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 新思想的萌發(精選9篇)

    教學目標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

  •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精選5篇)

    教學目標1.理解作品關于思想這一哲學命題的深刻內涵。 2.體會作者深邃的思想與詩意的激情高度融合的表達效果。思路理脈第1段即是帕斯卡爾的一個核心觀點。人之偉大源于他擁有思想。第2——3段,寫思想能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铁力市| 萨嘎县| 高碑店市| 玉山县| 合水县| 磴口县| 颍上县| 含山县| 彩票| 寿阳县| 扎赉特旗| 平泉县| 新河县| 乳源| 平阳县| 万全县| 九寨沟县| 龙游县| 沧州市| 华蓥市| 红安县| 大英县| 济阳县| 霍城县| 那曲县| 大冶市| 泰来县| 通渭县| 诸暨市| 高雄市| 仁怀市| 霞浦县| 兰州市| 莲花县| 安岳县| 赤城县| 连州市| 高邑县| 双峰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