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第一課時)
●說 課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人物畫廊里,阿q可謂大名鼎鼎。在中國,你可以不知道某某部長是誰,也可以不知道gdp是多少,但你不能不認識阿q。早在1923年,著名作家沈雁冰就說過:“現(xiàn)在差不多沒有一個愛好文藝的青年口里不曾說過‘阿q’這兩個字。我們幾乎到處應用這個名字……”(《讀〈吶喊〉》)
由于阿q性格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概括了我們自己內(nèi)心和周圍世界中很難完全排除掉的一種獨特的心理邏輯,這個不卑不亢的角色已經(jīng)走進世界藝術(shù)殿堂的最前列,與堂•吉訶德先生、哈姆雷特王子并肩而立,且毫無愧色。《阿q正傳》是反映了一個特定歷史時期我們民族的命運和民族性格的具有社會史詩性質(zhì)的文學,它已經(jīng)成為一部必讀的民族典籍。小說以其巨大的思想價值,穿越時空,引發(fā)國人的深思。
英國作家卡萊爾(1795~1881)大力宣揚英雄崇拜,認為這是一種最高尚和神圣的情感。像他這樣匍匐在地的崇拜是不可取的。郁達夫就堅決地主張“不可盲從,不可崇拜偶像”(《批評與道德》),然而,我們可以一如郁達夫那樣,站在平等的地位,通過對偉大人物的學習與研究,使整個民族具有偉人的某些精神品格,這是一種值得倡導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正因如此,我們要認真的學習這篇小說,吸收其精華。要在欣賞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學生研讀文學作品的能力。通過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說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透過小說表層的風趣幽默,體會作者深層的嚴肅與悲哀;在品味小說語言的基礎(chǔ)上,把握作品語言的獨特風格。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小說的閱讀和鑒賞,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具體而言,要根據(jù)《考綱》的要求,要做到兩個方面:“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XX年春季高考試題,要求學生簡要分析文中“父親”這一人物形象)。
由于本篇課文較長,要精心設(shè)計預習,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本單元教案的設(shè)計是以學生有效預習為前提的。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阿q這一人物形象,從而理解小說的思想內(nèi)涵。
2.認真理解文中語句的含義。
3.培養(yǎng)學生研讀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人物的關(guān)系。
2.分析阿q這一人物形象,借鑒人物描寫的方法。
3.在理解作品的基礎(chǔ)上,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教學難點
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的把握。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方法
探究和誦讀相結(jié)合。主要通過閱讀理解,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的學習并相機點撥。在學習本課之前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阿q正傳》。
●教學用具
投影儀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投影播放]
如問中國自有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他的小說,比之中國幾千年來所有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籌。至于他的隨筆雜感,更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后人又決不能追隨的風格。首先其特色為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文筆之簡潔,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飄溢幾分幽默的氣氛,就難怪讀者會感到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涼的風味。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xiàn)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和未來。
沒有偉大人物的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有可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