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一學案文言文閱讀(散文)
一、實詞的判斷方法
1、課文求義法
利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即遇到某一實詞可以聯想到課內曾經學過的這一實詞的解釋,看用它作為當前句中的解釋是否合適。如下例:
XX年高考卷文言文閱讀第一題的四個選項:
a. 諷帝大征西方奇技。諷:勸告(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b. 咸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出自讀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c. 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待(出自《屈原列傳》出則接遇諸侯,遇,接待。從而推出此項錯誤。)
d. 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出自《過秦論》)
除b選項是在語文讀本中出現外,另三項皆根據課文。文言文知識考查一直是“題在課外,功在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實詞大都在課本中學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課內文言文要充分重視,步步夯實。
2、成語印證法
即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詞義。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成語的含義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為我們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方便。如:
“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聞名遐邇”這個成語大家很熟悉,“邇”對應“遠”。把“近”的意思套進原句去,語意很通順。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邇”也是“近”的意思。這樣的例子很多,如:
①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有的放矢 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假:借助)
③其文約,其辭微。(微言大義微:深奧、微妙)
成語求義可以和成語的運用結合起來,反推也可,互相印證,相互促進,可謂雙贏。
3、結構求義法
古漢語相對于現代漢語在語言結構上更具對稱美,上下文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依據這一特點,可有效幫助我們理解詞義。如: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亡矢”與“遺鏃”的結構是一樣的,詞的配搭是一致的。“亡”與“遺”相應,“矢”與“鏃”相應。從而知道“亡”、“遺”都是失,就不會把“遺”理解為遺留或饋贈了。同樣,可從“矢”是箭推知“鏃”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與“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與“亡”相應,則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敗北”之義。)
③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利用上下文的對稱結構,可據易推難。“擇”易于理解,可推出“簡”也作“選擇或選拔”講。)
有時借助整齊的句式,還可以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
思。
①“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斷“固”應當是名詞,進而解釋為“堅固的地方”。
②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借助“良”可以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硬的”、“強有力的”。
③變姓名,詭蹤跡。借助“變”可以推斷“詭”應為動詞,就可以避免將“詭”解為“詭秘”的錯誤,而較為順利地將“詭”解為“隱蔽”。
4、語法分析法
根據詞性可以更準確地推出詞義。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可以先確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確定詞性,進而確定詞義。
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