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 (蘇教版)
【教學目的】
一、學習愛國青年的斗爭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嘗試理清思路的方法,達到訓練理清思路的目的。
【教學重點】 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關鍵文句的理解。
【主要教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在這一慘案中,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學生、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遇難了!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蔑、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同年四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
二、指導預習。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并重點給下列加點的漢字注音:①洗滌(dí);②憚(dàn);③攢射(cuán)、尸骸(hái)
2.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記念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跡?
3.用一句話分別概括七個部分的內容。
4.劃出課文中的疑點。
三、研習新課。
1.讓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師板書:
①介紹寫作緣由。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敘述遇難經過。⑥總結經驗教訓。
⑦熱情謳歌贊頌。
2.集體閱讀一、二部分,討論:
文章為什么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么要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復說“無話可說”?
學生回答,教師幫助總結:
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我”因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程君問“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再次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記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么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于呼吸視聽”,又怎么能說出話來呢?
殺人者個個臉上帶著血污,依然在橫行。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的人們,該怎么辦呢?“三?一八”雖然才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提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要寫一點東西,揭去“許多東西的人相”,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間”,有必要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土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