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語文作文審題指導
XX年材料作文審題指導
1、訓練目標
訓練學生理解、解讀材料,準確把握材料內涵,從材料中提煉挖掘主題。
2、寫作指導
材料作文在審題時以仔細閱讀所給材料,把握材料所反映的本質性的問題為出發點,只有把握材料的本質內涵,我們才能做到與出題者所命的“意”更接近,從而寫出更符合要求的文章。審題是否準確、立意是否得當是評判給材料作文高下的第一關,若審題錯誤、角度失當,即平時所說的“跑題”,那么即使你的文章結構再嚴謹,論證再充分,描述再生動,事例再豐富新穎、語言再優美流暢,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了。所以要想取得好的作文成績,就必須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一眼看透材料的關 鍵與實質。
3、審題指導
示例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半個多世紀前,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來教育學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這句話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說的。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嗎?當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蔥綠與鵝黃時,你會有一種特別愉快、特別舒暢的感覺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構思指津】
材料中“假使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是一個比喻,富有含義。
“面包”是用來吃的,維持身體的需要。擁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質生活;
“水仙”是用來看的,讓人精神愉悅。擁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①為什么“用一塊而不是兩塊去換”?這說明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
②吃一塊面包,用另一塊去換水仙,這說明人在擁有了一定的物質生活后,還要有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滿足了一定的物質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示例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的文章。
有個人買了一件珍貴的瓷器,店員用破布將瓷器纏了起來,把它裝在一個大紙箱里,并在大紙箱的空隙里塞滿了廢紙屑。這個人覺得這些廢紙破布沒有用,而且是累贅,就將它們拿出來扔掉了。結果,在路上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讀這則材料,可以產生不同的聯想或感悟。請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構思指津】
本則材料涉及四個對象:“瓷器”“廢紙破布”“店員”“買主”。總體傾向是對“買主”對廢紙破布”的輕視持否定態度。據此,可以分別確立下面一些話題:
瓷器:如果沒有了保護……
廢紙破布: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找準自己的位置,螺絲釘的精彩,天生我材必有用,累贅真的多余嗎?別小看任何事物……
二者綜合:普通與高貴,有用與無用,主角與配角……
店員:交流、溝通……
買主:不能憑主觀臆斷,認識事物的實質,眼前利益與長遠眼光,學會放棄……
二者綜合:專業與業余,愚與智,細節決定成敗……
總體來說,最好的切入角度是從“廢紙破布”與“瓷器”兩者的關系入手,能夠談到看似沒有用的“廢紙破布”對“瓷器”的完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是最佳的立意。同時,從“廢紙破布”和“買主”引申出來的話題也都算符合題意。而從“瓷器”“店員”角度立意,則顯然等而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