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創新:由虛入實法
高考作文立意創新12招:由虛入實法高考作文時經常會有這樣的苦惱:一些題目看起來頗為抽象甚或“空洞”,如“嘗試”、“誠信”、“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時間啊,時間”,有些描寫議論的對象難以直接表現,
如“獨到的感覺”等。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硬著頭皮直接從正面去寫,其效果恐怕不會好,這就需要用由虛入實法。它需要你把虛擬的東西寫得真實、可信,把隱寓的道理說得看得見、摸得著,把看起來很空洞的論說表達得具體形象、文采斐然。古語云:“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正是對這種表現技巧的形象化說明。1991年全國高考作文題,要求把圓想像成一個具體物體,寫出一個畫面、鏡頭或場景。這就要用化虛為實的手法,把圓想像成旭日、夕陽、瓷盤、足球、露珠、車輪……運用這種技法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理解題目的隱含意義。題目除字面上的意義外,還有豐富、深刻的隱含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對重點詞語,進行反復推敲,理解蘊意,從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誠信”包括誠實、有信用,抓住這兩個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題。若把誠信理解為真誠、誠意等顯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二、先發散,后聚合。在準確審清原意的基礎上,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系,展開豐富的聯想。化抽象為具體,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現象想到社會現象,由虛擬事物想到現實事物,由個別想到一般等。在聯想中應特別注意兩者的相似點或相通點。如上海高考作文“時間啊,時間”,有考生這樣寫“是什么使稻米變成香醇的佳釀?是時間。是什么使咿呀學語的孩童變成沉默的老人?還是時間。是什么使我們一窮二白的祖國變成今天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大國?也還是時間。時間,是一個多么偉大的魔術師啊!”作者在議論說理時,采用“虛則實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說教,把“虛”的概念闡述得真切可感。
例文1
隨著科技發展,對記憶移植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于是愛幻想的人們提出: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又將如何?
是啊,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就可以不再拼命學習――換個愛因斯坦的腦子,我們不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嗎?反正愛因斯坦的腦子里有的是相對論!
是啊,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們又何必要什么北大、清華呢?每個人都把鄧小平爺爺的記憶移植一遍,不就不必搞什么“三講”教育了嗎?
是的,移植記憶可以帶給我們許多許多,但在不經意中我們又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創造。移植了別人的記憶,我們將一遍遍地重演昨日的故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氣概大概也能再重溫一下吧?但想想今天,想想明天呢?
記憶代表過去,移植記憶實際上不過是一種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做法,它讓人忘記創新,它滋生人們的惰性,使人不思進取。沉湎昨天,放棄思考,這將使人沒有前途,這將使一個民族喪失希望。
那么,該何去何從呢?
答曰:學會創新,學會創造。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創造就是創新,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進步,使人們能在新的起點上去從事新的實踐活動,去改造世界,去探求新知,從而擁有一個更美好的天地。在創造過程中,人可以變得更聰明、更偉大。我們要移植記憶是出于對偉人的敬仰,“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都跪著”,當我們站起來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自己也很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