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詩表達技巧之表現手法(修辭類)學案
渲染屬于正面描寫,襯托屬于側面描寫。例如《陌上桑》第一節描寫羅敷,先從正面描寫她的美,接著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動作反應側面襯托羅敷的美,并且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襯托可分兩種: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襯托。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之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痹娨浴傲鶎m粉黛”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千嬌百媚。這里用的正是以美襯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鳥跡人蹤滅絕,襯托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而這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用以動襯靜的方法。
詩人有時為了能夠更形象生動地再現現場的情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例如,動靜結合: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王建“一院落花無客解,半窗殘月有鶯啼”。遠近結合: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柳宗元“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諸覺結合:王維《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從聽覺上落筆,后兩句又從視覺上染色,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又如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賀“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劉方平“秋后見飛千里雁,月中聞搗萬家衣”;杜甫“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劉滄“白鳥影從江樹沒,清猿聲入楚云哀”。有的綜合運用多種手法:趙瑕“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痹娙藦倪h近兩個角度選取畫面,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表現主人公秋夜思歸難眠這一情景。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詩,景分遠近,視有俯仰,聽備急哀,動靜相襯,多種手法錯綜。
對比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例如,李紳《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比娺\用對比:“一粒粟”與“萬顆子”,“無閑田”與“猶餓死”。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第一聯,句內各自構成對比,第二聯,上下句對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ㄔ抡夯ā!蓖ㄟ^夢境,將現實的寂寞落魄與昔日的春風得意奢華形成強烈對比。又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尸骨”;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孟郊“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虛實結合,也是詩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涼州詞》,前三句詩極寫軍中將士縱酒痛飲的豪壯,屬實寫;最后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屬虛寫,它將眼前情狀與戰爭的歷史情景聯系起來,留下一個巨大的空間讓人想象,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滿,主題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前兩句實寫內心的憤慨和茫然,后兩句運用比喻象征手法,形象地表現前途行路的艱難,屬虛寫。柳永《雨霖鈴》,上闋實寫一對戀人別景別情,下闕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縱有千種風情”,都是設想別后的情景,屬虛寫,它把主人公的癡情刻畫到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