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2
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下)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學內容
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下)
二. 教學重、難點
以
1. 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例如: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2.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歸去來兮辭》)
特:(4)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5)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 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牛》)
4.(附)動詞,作謂語。常用義項如下:
(1)認為
例釋:自以壽不得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用、使用
例釋: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于不以。《漢書》
(3)率領、帶
例釋:(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因
1. 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趁機)、“憑借”,“經過”“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