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第二課時)
●學習導航
分析、借鑒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導入語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阿q。作者是如何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阿q呢?
二、研習課文,重點解讀
先讓學生“下水”,各抒己見,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
(一)運用白描手法,直視人物的魂靈,透視人物的心理。
直接描述人物的肖像、行動、心理,就是作者出面直接描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者剖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讓讀者透視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
在描寫手法上,魯迅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白描的技巧,特別擅長于“傳神的寫意畫”。這種“傳神的寫意畫”,魯迅指出它的特點是:“并不細畫須眉,并不寫上名字,不過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因而,他對于典型人物的塑造,著重在于內在性格的刻畫,而外表的肖像畫卻很簡單,勾畫出傳神的輪廓,讓讀者通過人物的性格特點去充分的想像。如本文對于阿q的肖像描寫,甚至只有簡單的兩筆:“這時阿q赤著膊,懶洋洋的瘦伶仃的……”“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對于阿q的外貌,除此之外,我們能知道的,大概就只有他經常被人揪住碰響頭的那條“黃辮子”了。而且,就是這些簡單的特點,也不是集中在一個“鏡頭”里刻畫的,它們是隨著情節的發展而出現的。
魯迅還通過人物的行動來塑造人物形象。最突出的例子是阿q被“驗明正身”前的一處精彩之筆:
“阿q一把抓住了筆,惶恐而且慚愧地說。
‘那么,便宜你,畫一個圓圈!’
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氣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并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
死到臨頭了,他在公堂上認真地畫著圓圈,至此,一個缺乏文化教養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躍然紙上,他還要竭盡平生最后的一點力氣,力圖神勇地向人們展示著他的“才華”,這就向人心酸地表明:阿q依然是阿q,辛亥革命沒有使他在精神上獲得新生。
魯迅傳神地運用了“飛”“躄”“踱”三個動詞,揭示了阿q的悲劇心態三部曲,即神往革命——乞求革命——革命幻想破滅。這三個動詞就是對三部曲的高度概括和“濃縮”。
先看“飛”字的運用!鞍飄飄然的飛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這個“飛”字緊緊扣住了文章語境上的要求,因為阿q這個行動發生在“革命黨”進城的消息剛傳來的時候。一個“飛”字,準確生動地刻畫出阿q此時自發要求革命,而又不理解革命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得意忘形、滿懷喜悅的神態。
再看“躄”字的運用!板X府的大門正開著,阿q便怯怯的躄進去”。這個“躄”字本指仆倒或兩腿瘸,而阿q是腿腳正常的人,此處用“躄”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阿q即將同“革命黨”(假洋鬼子)接觸時的膽怯拘謹,反映出阿q受到冷落后的失意心態。因為靜修庵的被“革掉”,未莊的人心日見安靜以及小d也盤起辮子,這一切都沒有與神往革命的阿q“商量”,他認識到“革命夢”要想實現,就只能與假洋鬼子“結識”。此時,阿q那種帶有幾分畏懼,幾分乞求的要求“結識”的神情,一個“躄”字就恰當地表現出來了。
最后看“踱”字的運用!坝幸惶,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要關門,才踱回土谷祠去”。“踱”是指慢步行走,而此處的“踱”,腳步就更加沉重,步子邁得格外緩慢。因為他的乞求革命最后以被假洋鬼子揍了一頓,趕出門外而告終。他“革命”的幻想徹底破滅了,在土谷祠這惟一的棲身之處,再也不能做出搬寧式床,娶女人的夢了。一個“踱”字準確反映了此時阿q悲觀失望、無所依托的心態,是阿q革命幻想徹底破滅的直觀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