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中的歧義句專項訓練
一、常見的歧義句式
(1) 歧義語,是指同一語言材料,同時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意義的理解,如“咬死了獵人的狗”就有兩種理解:a.“獵人的狗被咬死了”;b.“獵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義:
①他才來,許多人還不認識。
②三個學校的校長參加座談。
③幾個工廠的工人。
④學生的天職是讀好書。
⑤他要粉蒸肉。
⑥這份報告我寫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學。
⑧你為什么打他?
歧義語體現了語言含義的豐富性,但它同時又是一種病態語言,妨礙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影響人們交際活動的正常進行
(2)造成歧義的原因
一.同讀音易造成歧義
(1) 有的詞可輕讀,也可重讀。不同讀法有時會使句子表示的意義不同。例如:
我想起來了。(“起來”讀qǐ lǎi 時,表示“我想起身了”;讀qi lai時,表示“我想到了”。)
(2) 邏輯重音不但能表示強調,有時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浠水商場有的是化妝用品。(邏輯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妝用品多;邏輯重音在“化妝用品”上,表示沒有你需要的東西,只有化妝用品。)
(3) 多音詞在口語中不產生歧義,在書面語中因為沒有注音,有時便會出現歧義。例如:
他在辦公室看材料。(“看”讀kān 時,表示“看守”;讀kàn 時,表示“閱覽”。)
空房間做什么用?(“空”讀kōng 時,表示房間里沒有東西;讀kòng 時,表示把房間騰出來。)
二、 不同停頓易造成歧義
在某種情況下,同一句話,說或讀的停頓位置不同,顯示出的語意和結構往往不同。例如:
這蘋果不大/好吃。(蘋果味道好)
這蘋果/不大好吃。(蘋果味道不好)
我們五人/一組。(我們這一組有五個人)
我們/五人一組。(每五個人分為一組)
三、 詞語限制模糊易造成歧義
(1) 某些方位詞、時間詞因區界不嚴,容易產生歧義。例如:
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車。
(a.未到旅社; b.過了旅社; c.旅社對面)
(2) 相對意義之間有中間概念,容易出現歧義。例如:
這場足球我不贏。(雖然排除了“贏”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輸”,因為還有“不輸不贏”,即和局。)
(3) 詞語選擇不當,使限制范圍出現漏洞,結果出現歧義。例如:
a. XX年元月1日前按時交貨。
b. XX年元月1日前必須交貨。
c. XX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貨。
c無歧義,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會造成不同的理解,將引起合同糾紛。
四、 詞語含義的多義性易造成歧義
(1) 兼具有施動和受動意義的詞語,有時易產生歧義。例如:
小王租小周二間房子。(a.租房給小周;b.向小周租房)
(2) 兼類詞易造成歧義。
例如:思維科學。(a.“科學”為名詞,關于思維方面的科學;b.“科學”為形容詞,思維方式很正確)
例如:他爬過山沒有?
(a.他爬過去這座山沒有?過,動詞b.他以前有沒有爬山?過,助詞)
(3) 多義詞產生歧義。在某種情況下,一個詞可作幾個義項理解,便會產
生歧義。
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將要;b.需要)
例如,如:他走了一個多鐘頭了。(“走”可理解為“行走”、“離開”。)
(4) 偏正短語有時也會產生歧義。例如:
他的故事講不完。(a.他講的故事;b.關于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