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歸納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發展生產,制民之產,教化百姓,還有最后除虐政。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書]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這樣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來歸順。
引導背誦。
2.提示應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檢 涂 餓莩 發 歲 于 無 罪 斯 至
3.完成課后練習。
[補充] (1)于
寡人之于國也 對于
移其民于河東 到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比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跟、與 (2)通假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②無失其時 無通“毋”,不要。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同“斑”,花白。
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師小結
本文主要闡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張,要想使民加多就要發展生產,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飽,穿得暖,還要使民懂禮儀,受教育,君王也須革除虐政,這樣百姓才能來歸服。
全文似乎散漫無章,實則結構嚴謹,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為主線貫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較整齊,這樣氣勢充沛,增強雄辯力。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識記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季氏將伐顓臾
教學目的 1.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張仁政、實行禮治的政治觀點。 教學設想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字詞句的掌握和課文的脈絡層次,難點在于對孔子政治主張出發點的理解。學生學習本文時,只有先掃清文字障礙,才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鑒于此種情況,本文的教學設想如下: 1.課前安排預習,借助注釋,細讀課文一遍,結合書后練習中的問題,再讀課文,并試作口頭翻譯。 2.結合預習,采用點撥法,理解詞句。掌握應知應會的詞語,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則在理清思路的過程中點到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學生理清課文層次的基礎上,反復朗讀,促進學生熟讀課文直至能背誦全篇。 4.比較《季氏將伐顓臾》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兩篇文章,體會孔子在原則問題上當仁不讓的精神。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書,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論語〉六則》一課里,我們學習了孔子“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將伐顓臾》也是論語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實行禮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讓學生提出自己在預習時遇到的疑難字句,可板書在黑板上,增強學生聽講的針對性。 三、講析第一段 1.朗讀和疏通文意 請同學朗讀第一段并作口頭翻譯。 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伐:攻打,征討,指正式的戰爭。 過:責備。 無乃……與? 一種表示委婉推測語氣的句式。 何以……為? 一種表反問的句式。 2.簡析第一段,提出思考問題。 ①這次談話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點撥:背景事件為季氏將伐顓臾。教師可根據資料向學生介紹背景。 ②孔子對這件事的反對態度可從哪句話看出?孔子反對的理由是什么? 點撥:“無乃爾是過與?”一句。特別是“過”字確切而又傳神地表達了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的強烈不滿,同時也是對作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勸阻、嚴重失職的極大反感。孔子明確指出了不應攻打顓臾的理由: 顓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顓臾是魯國附庸,不必伐 顓臾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板書] 這三條理由體現孔子一向反對國君進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張,也再次對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評。 3.全體朗讀第一段,結合簡析思路,請同學試作背誦。 四、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第一段。 2.細讀第二、三段,并思考課后練習一。